當前位置:首頁 » 網路連接 » 四代計算機網路核心標志
擴展閱讀
電視機沒有連接無線網路 2025-09-23 12:24:45

四代計算機網路核心標志

發布時間: 2023-07-04 05:01:07

㈠ 劃分計算機時代的主要標志和依據是什麼

劃分計算機時代的主要標志和依據是「計算機所採用的物理器件」。

電子計算機的發展分成四個階段,稱為四代。

一、第1代

電子管數字機(1946—1958年)

硬體方面,邏輯元件採用的是真空電子管,主存儲器採用汞延遲線、陰極射線示波管靜電存儲器、磁鼓、磁芯;外存儲器採用的是磁帶。

軟體方面採用的是機器語言、匯編語言。

應用領域以軍事和科學計算為主。

特點是體積大、功耗高、可靠性差。速度慢(一般為每秒數千次至數萬次)、價格昂貴,但為以後的計算機發展奠定了基礎。

(1)四代計算機網路核心標志擴展閱讀

一、計算機主要應用

1、科學計算;

2、過程式控制制;

3、信息管理;

4、計算機網路與通信;

5、計算機輔助教學、設計、製造;

6、儀器儀表與家電控制;

7 電子游戲,看視頻,購物。

二、計算機系統構成

計算機系統包含硬體系統和軟體系統,硬體系統是計算機的基礎,軟體系統是計算機的上層建築。一個完整的計算機系統必須包含硬體系統和軟體系統,只有硬體系統沒有軟體系統的機器叫裸機。

㈡ 計算機網路發展可分為幾個階段每個階段各有什麼特點

1、第一代計算機網路——遠程終端聯機階段。

2、第二代計算機網路——計算機網路階段。

3、第三代計算機網路——計算機網路互聯階段。

4、第四代計算機網路——國際互聯網與信息高速公路階段。

計算機網路的分類與一般的事物分類方法一樣,可以按事物所具有的不同性質特點(即事物的屬性)分類。計算機網路通俗地講就是由多台計算機(或其它計算機網路設備)通過傳輸介質和軟體物理(或邏輯)連接在一起組成的。

總的來說計算機網路的組成基本上包括:計算機、網路操作系統、傳輸介質(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無形的,如無線網路的傳輸介質就是空間)以及相應的應用軟體四部分。

(2)四代計算機網路核心標志擴展閱讀:

計算機網路可按網路拓撲結構、網路涉轄范圍和互聯距離、網路數據傳輸和網路系統的擁有者、不同的服務對象等不同標准進行種類劃分。一般按網路范圍劃分為:區域網(LAN);城域網(MAN);廣域網(WAN)。

區域網的地理范圍一般在10千米以內,屬於一個部門或一組群體組建的小范圍網,例如一個學校、一個單位或一個系統等。廣域網涉轄范圍大,一般從幾十千米至幾萬千米。

例如一個城市,一個國家或者洲際網路,此時用於通信的傳輸裝置和介質一般由電信部門提供,能實現較大范圍的資源共享。城域網介於LAN和WAN之間,其范圍通常覆蓋一個城市或地區,距離從幾十千米到上百千米。

局部區域網路(local area network)通常簡稱為"區域網",縮寫為LAN。區域網是結構復雜程度最低的計算機網路。區域網僅是在同一地點上經網路連在一起的一組計算機。區域網通常挨得很近,它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一類網路。通常將具有如下特徵的網稱為區域網。

1、網路所覆蓋的地理范圍比較小。通常不超過幾十公里,甚至只在一幢建築或一個房間內。

2、信息的傳輸速率比較高,其范圍自1Mbps 到10Mbps ,已達到100Mbps 。而廣域網運行時的傳輸率一般為2400bps 、9600bps 或者38.4kbps 、56.64kbps 。專用線路也只能達到1.544Mbps 。

3、網路的經營權和管理權屬於某個單位。

㈢ 計算機網路發展的三個里程碑各自的標志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可以劃分為四個階段,分別為:
1、第一階段:計算機網路技術與理論准備階段 。
第一階段可以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這個階段的主要的特點與標志性成果主要表現在: (1)數據通信技術日趨成熟,為計算機網路的形成奠定了技術基礎;
(2)分組交換概念的提出為計算機網路的研究奠定了理論基礎。
2、第二階段:計算機網路的形成
第二階段是從20世紀60年代ARPANET與技術分組交換開始;ARPANET是計算機網路技術發展中的一個里程碑,它的研究對促進網路技術發展和理論體系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並為Internet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個階段出現了三項標志性的成果: (1)ARPANET的成功運行證明了分組交換理論的正確性;
(2)TCP/IP協議的廣泛應用為更大規模的網路互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E-mail、FTP、TELNET、BBS等應用展現出網路技術廣闊的應用前景。
3、第三階段:網路體系結構的研究
第三階段大致是從20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這個時期,國際上各種廣域網、區域網與公用分組交換網技術發展迅速,各個計算機生產商紛紛發展自己的計算機網路,提出了個自的網路協議標准;網路體系結構與協議的標准化的研究,對更大規模的網路互聯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國際標准化組織(ISO)在推動「開放系統互連(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OSI)參考模型」與網路協議標准化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同時它也面臨著TCP/IP協議的嚴峻挑戰;這個階段研究成果的重要性主要表現在:、
(1)OSI參考模型的研究對網路理論體系的形成與發展,以及在網路協議標准化研究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2)TCP/IP經受了市場和用戶的檢驗,吸引了大量的投資,推動了Internet應用的發展,成為業界標准。
4、第四階段:Internet應用、無線網路與網路安全技術研究的發展
第四階段是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這個階段最富有挑戰性的話題是Internet應用技術、無線網路技術、對等網路技術與網路安全技術;這個階段的特點主要表現在:
(1)Internet作為全球性的國際網與大型信息系統,在當今政治、經濟、文化、科研、教育與社會生活等方面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2)Internet大規模接入推動了接入技術的發展,促進了計算機網路、電信通行網與有限電視網的「三網融合」;
(3)對等(Peer-to-Peer,P2P)網路技術的研究,使得「即時通信」等新的網路應用不斷涌現,進一步豐富了人與人之間信息交互與共享的方式;
(4)無線個人區域網、無線區域網與無線城域網技術日益成熟,並已進入應用階段;無線自組網、無線感測器網路的研究與應用受到了高度重視;
(5)Internet應用中數據採集與錄入從人工方式逐步擴展到自動方式,通過射頻標簽RFID。各種類型的感測器與感測器網路(Sense Network),以及光學視頻感知與攝錄設備,能過方便、自動地採集各種物品與環境信息,拓寬了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之間更為廣泛的信息交互,促進了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IoT)技術的形成與發展; (6)隨著網路應用的快遞增長,社會對網路安全問題的重視程度也越來越高,強烈的社會需求推動了網路安全技術的快速發展。

㈣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歷程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歷程

(1)以 數據通信 為主的第一代計算機網路

1954年,美國軍方的半自動地面防空系統將遠距離的雷達和測控儀器所探測到的信息,通過通信線路

匯集到某個基地的一台IBM計算機上進行集中的信息處理,再將處理好的數據通過通信線路送回到各自的

終端設備。這種以 單個計算機 為中心、 面向終端設備 的 網路結構 ,嚴格來講,是一種 聯機系統 ,只是計算機

網路的雛形,我們一般稱之為第一代計算機網路

(2)以 資源共享 為主的第二代計算機網路

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ARPA) 於1968年主持研製,次年將分散在不同地區的4台計算機連接起

來,建成了 ARPA 網。 ARPA網的建成 標志著計算機網路的發展進入了第二代,它也是 Internet的前身

第二代計算機網路是以 分組交換網 為中心的計算機網路,它與第一代計算機網路的區別在於:網路中通信

雙方都是具有 自主處理能力 的計算機,而不是終端機;計算機網路功能以 資源共享 為主,而不是以數據通信

為主。

(3) 體系標准化 的第三代計算機網路

隨著社會的發展,需要各種不同體系結構的網路進行互聯,但是由於不同體系的網路很難互聯,因此,

國際標准化組織(ISO)在1977年設立了一個分委員會,專門研究網路通信的體系結構。1983年,該委員會

提出的 開放系統互連參考模型(OSI)各層 的協議被批准為國際標准,給網路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可共同遵守

的規則,從此計算機網路的發展走上了標准化的道路,因此我們把 體系結構標准化 的計算機網路稱為第三

代計算機網路。

(4)以 Internet為核心 的第四代計算機網路

進入20世紀90年代, Internet的建立將分散在世界各地的計算機和各種網路連接起來,形成了覆蓋世

界的大網路。隨著信息高速公路計劃的提出和實施, Internet迅猛發展起來,它將當今世界帶入了以網路為

核心的信息時代。目前這階段計算機網路發展特點呈現為: 高速互連 、 智能 與 更廣泛的應用

㈤ 計算機網路發展到第4代的標志是甚麼、

以IP網和3G無線網的融會為標志,代表著下1代網路NGN的興起!

㈥ 計算機網路以什麼為中心,共分幾代網路

計算機網路以地理上分散的多個終端通過通信線路連接到一台中心計算機為中心。

共分為四個代

第一代計算機網路是以單個計算機為中心的遠程聯機系統。

第二代計算機網路是以多個主機通過通信線路互聯起來。

第三代計算機網路是具有統一的網路體系結構並遵循國際標準的開放式和標准化的網路。

第四代計算機網路從80年代末開始,區域網技術發展成熟,出現光纖及高速網路技術。

(6)四代計算機網路核心標志擴展閱讀:

計算機網路的分類與一般的事物分類方法一樣,可以按事物所具有的不同性質特點(即事物的屬性)分類。計算機網路通俗地講就是由多台計算機(或其它計算機網路設備)通過傳輸介質和軟體物理(或邏輯)連接在一起組成的。

總的來說計算機網路的組成基本上包括:計算機、網路操作系統、傳輸介質(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無形的,如無線網路的傳輸介質就是空間)以及相應的應用軟體四部分。

㈦ 以什麼為代表,標志著第四代計算機網路的興起

以Internet為代表,標志著第四代計算機網路的興起。
20世紀90年代末至今的第四代計算機網路,由於區域網技術發展成熟,出現光纖及高速網路技術,多媒體網路,智能網路,整個網路就像一個對用戶透明的大的計算機系統,發展為以Internet為代表的互聯網。
Internet,中文正式譯名為網際網路,又叫做國際互聯網。它是由那些使用公用語言互相通信的計算機連接而成的全球網路。一旦你連接到它的任何一個節點上,就意味著您的計算機已經連入Internet網上了。Internet目前的用戶已經遍及全球,有超過幾億人在使用Internet,並且它的用戶數還在以等比級數上升。

㈧ 簡述計算機網路的四個發展史

追溯計算機網路的發展歷史,它的演變可概括地分成四個階段:

(1)網路雛形階段。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以單個計算機為中心的遠程聯機系統,構成面向終端的計算機網路,稱為第一代計算機網路。

(2)網路初級階段。從20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進行主機互聯,多個獨立的主計算機通過線路互聯構成計算機網路,無網路操作系統,只是通信網。60年代後期,ARPANET網出現,稱為第二代計算機網路。

(3)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乙太網產生,ISO制定了網路互連標准OSI,世界上具有統一的網路體系結構,遵循國際標准化協議的計算機網路迅猛發展,這階段的計算機網路稱為第三代計算機網路。

(4)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計算機網路向綜合化高速化發展,同時出現了多媒體智能化網路,發展到現在,已經是第四代了。區域網技術發展成熟。第四代計算機網路就是以千兆位傳輸速率為主的多媒體智能化網路。

拓展資料:

計算機網路,是指將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獨立功能的多台計算機及其外部設備,通過通信線路連接起來,在網路操作系統,網路管理軟體及網路通信協議的管理和協調下,實現資源共享和 信息傳遞的計算機系統。

計算機網路也稱計算機通信網。關於計算機網路的最簡單定義是:一些相互連接的、以共享資源為目的的、自治的計算機的集合。若按此定義,則早期的面向終端的網路都不能算是計算機網路,而只能稱為聯機系統(因為那時的許多終端不能算是自治的計算機)。但隨著硬體價格的下降,許多終端都具有一定的智能,因而「終端」和「自治的計算機」逐漸失去了嚴格的界限。若用微型計算機作為終端使用,按上述定義,則早期的那種面向終端的網路也可稱為計算機網路。

另外,從邏輯功能上看,計算機網路是以傳輸信息為基礎目的,用通信線路將多個計算機連接起來的計算機系統的集合,一個計算機網路組成包括傳輸介質和通信設備。

從用戶角度看,計算機網路是這樣定義的:存在著一個能為用戶自動管理的網路操作系統。由它調用完成用戶所調用的資源,而整個網路像一個大的計算機系統一樣,對用戶是透明的。

一個比較通用的定義是:利用通信線路將地理上分散的、具有獨立功能的計算機系統和通信設備按不同的形式連接起來,以功能完善的網路軟體及協議實現資源共享和信息傳遞的系統。

從整體上來說計算機網路就是把分布在不同地理區域的計算機與專門的外部設備用通信線路互聯成一個規模大、功能強的系統,從而使眾多的計算機可以方便地互相傳遞信息,共享硬體、軟體、數據信息等資源。簡單來說,計算機網路就是由通信線路互相連接的許多自主工作的計算機構成的集合體。

最簡單的計算機網路就只有兩台計算機和連接它們的一條鏈路,即兩個節點和一條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