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式;特點:區域網所有主機處於同一個廣播域和沖突域,影響CPU與帶寬資源。星型拓撲;特點:拓撲簡單,但是容易出現單點故障。樹形拓撲;特點:是常用的網路拓撲之一,具有層次結構,易於排錯。網狀拓撲;特點:解決了單點故障的問題,具有冗餘鏈路。提高了可靠性。全連接(full-mesh);特點:一般位於核心網路中,採用full-mesh方式,防止出現一台機器出現故障而影響業務的情況。
1、全連接神經網路解析:對n-1層和n層而言,n-1層的任意一個節點,都和第n層所有節點有連接。即第n層的每個節點在進行計算的時候,激活函數的輸入是n-1層所有節點的加權。
2、全連接的神經網路示意圖:
3、「全連接」是一種不錯的模式,但是網路很大的時候,訓練速度回很慢。部分連接就是認為的切斷某兩個節點直接的連接,這樣訓練時計算量大大減小。
③ 【神經網路原理】神經網路結構 & 符號約定
神經元模型的符號約定:輸入: ,權重(weight): ,偏置(bias): ,未激此凱鍵活值: ,激活輸出值:
神經元可用於解決部分二分類問題 ——當有一個類別未知的 輸入感知機,若 輸出值a = 1時,感知機被激活 ,代表 x 屬於第一類;若 輸出值a = 0時,感知機未激活 ,則代表 x 屬於第二類。而對於sigmoid神經元,若輸出值a ≥ 0.5時,代表 x 屬於第一類,否森巧則為第二類。
不難看出,感知機可以輕松實現「與非」邏輯,而與非邏輯可以組合成其他任意的邏輯,但對於一些過於復雜的問題,我們難以寫出其背後地邏輯結構。 這時候神經網路就能大顯身手 :它可以自適應的學習規律,調節網路地權重和偏置等參數,我們只需要用大量的數據對其正確地訓練,即可得到我們想要的效果!
那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相比於階躍函數,為什麼我們在神經網路中更願意採用sigmoid函數作為激活函數呢?
首先,由於感知機的激活函數為階躍函數(在0處突變),權重的一個小的變化就可能導致輸出值的突變,而如果將激活函數替換為sigmoid函數,輸出值的變化就能發生相應的小孫鍵的變化,有利於網路學習;另外,由於採用二次代價函數作為損失函數時,利用BP演算法求梯度值需要對沖激函數求導,sigmoid函數正好時連續可導的,而且導數很好求。
為了便於理解,先畫一個三層的全連接神經網路示意圖,激活函數都選用sigmoid函數。 全連接神經網路 指除輸出層外,每一個神經元都與下一層中的各神經元相連接。網路的第一層為 輸入層 ,最後一層為 輸出層 ,中間的所有層統稱為 隱藏層 。其中,輸入層的神經元比較特殊,不含偏置 ,也沒有激活函數 。
神經網路結構的符號約定 : 代表第 層的第 個神經元與第 層的第 個神經元連線上的權重; 代表第 層與第 層之間的所有權重 構成的權重矩陣。 分別代表第 層的第 個神經元對應的偏置、未激活值、激活值; 則分別代表第 層的所有偏置組成的列向量、所有未激活值組成的列向量以及所有激活值組成的列向量。
下面展示了一個手寫體識別的三層全連接神經網路結構:
隱藏層的功能可以看作是各種特徵檢測器的組合:檢測到相應特徵時,相應的隱藏層神經元就會被激活,從而使輸出層相應的神經元也被激活。
④ 理解神經網路卷積層、全連接層
https://zhuanlan.hu.com/p/32472241
卷積神經網路,這玩意兒乍一聽像是生物和數學再帶點計算機技術混合起來的奇怪東西。奇怪歸奇怪,不得不說,卷積神經網路是計算機視覺領域最有影響力的創造之一。
2012年是卷積神經網路崛起之年。這一年,Alex Krizhevsky帶著卷積神經網路參加了ImageNet競賽(其重要程度相當於奧運會)並一鳴驚人,將識別錯誤率從26%降到了15%,。從那開始,很多公司開始使用深度學習作為他們服務的核心。比如,Facebook在他們的自動標記演算法中使用了它,Google在照片搜索中使用了,Amazon在商品推薦中使用,Printerst應用於為他們的家庭飼養服務提供個性化定製,而Instagram應用於他們的搜索引擎。
然而,神經網路最開始也是最多的應用領域是圖像處理。那我們就挑這塊來聊聊,怎樣使用卷積神經網路(下面簡稱CNN)來進行圖像分類。
圖像分類是指,向機器輸入一張圖片,然後機器告訴我們這張圖片的類別(一隻貓,一條狗等等),或者如果它不確定的話,它會告訴我們屬於某個類別的可能性(很可能是條狗但是我不太確定)。對我們人類來說,這件事情簡單的不能再簡單了,從出生起,我們就可以很快地識別周圍的物體是什麼。當我們看到一個場景,我們總能快速地識別出所有物體,甚至是下意識的,沒有經過有意的思考。但這種能力,機器並不具有。所以我們更加要好好珍惜自己的大腦呀! (:зゝ∠)
電腦和人看到的圖片並不相同。當我們輸入一張圖片時,電腦得到的只是一個數組,記錄著像素的信息。數組的大小由圖像的清晰度和大小決定。假設我們有一張jpg格式的480 480大小的圖片,那麼表示它的數組便是480 480*3大小的。數組中所有數字都描述了在那個位置處的像素信息,大小在[0,255]之間。
這些數字對我們來說毫無意義,但這是電腦們可以得到的唯一的信息(也足夠了)。抽象而簡單的說,我們需要一個接受數組為輸入,輸出一個數組表示屬於各個類別概率的模型。
既然問題我們已經搞明白了,現在我們得想想辦法解決它。我們想讓電腦做的事情是找出不同圖片之間的差別,並可以識別狗狗(舉個例子)的特徵。
我們人類可以通過一些與眾不同的特徵來識別圖片,比如狗狗的爪子和狗有四條腿。同樣地,電腦也可以通過識別更低層次的特徵(曲線,直線)來進行圖像識別。電腦用卷積層識別這些特徵,並通過更多層卷積層結合在一起,就可以像人類一樣識別出爪子和腿之類的高層次特徵,從而完成任務。這正是CNN所做的事情的大概脈絡。下面,我們進行更具體的討論。
在正式開始之前,我們先來聊聊CNN的背景故事。當你第一次聽說卷積神經網路的時候,你可能就會聯想到一些與神經學或者生物學有關的東西,不得不說,卷積神經網路還真的與他們有某種關系。
CNN的靈感的確來自大腦中的視覺皮層。視覺皮層某些區域中的神經元只對特定視野區域敏感。1962年,在一個Hubel與Wiesel進行的試驗( 視頻 )中,這一想法被證實並且拓展了。他們發現,一些獨立的神經元只有在特定方向的邊界在視野中出現時才會興奮。比如,一些神經元在水平邊出現時興奮,而另一些只有垂直邊出現時才會。並且所有這種類型的神經元都在一個柱狀組織中,並且被認為有能力產生視覺。
在一個系統中,一些特定的組件發揮特定的作用(視覺皮層中的神經元尋找各自特定的特徵)。這一想法應用於很多機器中,並且也是CNN背後的基本原理。 (譯者註:作者沒有說清楚。類比到CNN中,應是不同的卷積核尋找圖像中不同的特徵)
回到主題。
更詳細的說,CNN的工作流程是這樣的:你把一張圖片傳遞給模型,經過一些卷積層,非線性化(激活函數),池化,以及全連層,最後得到結果。就像我們之前所說的那樣,輸出可以是單獨的一個類型,也可以是一組屬於不同類型的概率。現在,最不容易的部分來了:理解各個層的作用。
首先,你要搞清楚的是,什麼樣的數據輸入了卷積層。就像我們之前提到的那樣,輸入是一個32 × 32 × 3(打個比方)的記錄像素值的數組。現在,讓我來解釋卷積層是什麼。解釋卷積層最好的方法,是想像一個手電筒照在圖片的左上角。讓我們假設手電筒的光可以招到一個5 × 5的區域。現在,讓我們想像這個手電筒照過了圖片的所有區域。在機器學習術語中,這樣一個手電筒被稱為卷積核(或者說過濾器,神經元) (kernel, filter, neuron) 。而它照到的區域被稱為感知域 (receptive field) 。卷積核同樣也是一個數組(其中的數被稱為權重或者參數)。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卷積核的深度和輸入圖像的深度是一樣的(這保證可它能正常工作),所以這里卷積核的大小是5 × 5 × 3。
現在,讓我們拿卷積核的初始位置作為例子,它應該在圖像的左上角。當卷積核掃描它的感知域(也就是這張圖左上角5 × 5 × 3的區域)的時候,它會將自己保存的權重與圖像中的像素值相乘(或者說,矩陣元素各自相乘,注意與矩陣乘法區分),所得的積會相加在一起(在這個位置,卷積核會得到5 × 5 × 3 = 75個積)。現在你得到了一個數字。然而,這個數字只表示了卷積核在圖像左上角的情況。現在,我們重復這一過程,讓卷積核掃描完整張圖片,(下一步應該往右移動一格,再下一步就再往右一格,以此類推),每一個不同的位置都產生了一個數字。當掃描完整張圖片以後,你會得到一組新的28 × 28 × 1的數。 (譯者註:(32 - 5 + 1) × (32 - 5 + 1) × 1) 。這組數,我們稱為激活圖或者特徵圖 (activation map or feature map) 。
如果增加卷積核的數目,比如,我們現在有兩個卷積核,那麼我們就會得到一個28 × 28 × 2的數組。通過使用更多的卷積核,我們可以更好的保留數據的空間尺寸。
在數學層面上說,這就是卷積層所做的事情。
讓我們來談談,從更高角度來說,卷積在做什麼。每一個卷積核都可以被看做特徵識別器。我所說的特徵,是指直線、簡單的顏色、曲線之類的東西。這些都是所有圖片共有的特點。拿一個7 × 7 × 3的卷積核作為例子,它的作用是識別一種曲線。(在這一章節,簡單起見,我們忽略卷積核的深度,只考慮第一層的情況)。作為一個曲線識別器,這個卷積核的結構中,曲線區域內的數字更大。(記住,卷積核是一個數組)
現在我們來直觀的看看這個。舉個例子,假設我們要把這張圖片分類。讓我們把我們手頭的這個卷積核放在圖片的左上角。
記住,我們要做的事情是把卷積核中的權重和輸入圖片中的像素值相乘。
(譯者註:圖中最下方應是由於很多都是0所以把0略過不寫了。)
基本上,如果輸入圖像中有與卷積核代表的形狀很相似的圖形,那麼所有乘積的和會很大。現在我們來看看,如果我們移動了卷積核呢?
可以看到,得到的值小多了!這是因為感知域中沒有與卷積核表示的相一致的形狀。還記得嗎,卷積層的輸出是一張激活圖。所以,在單卷積核卷積的簡單情況下,假設卷積核是一個曲線識別器,那麼所得的激活圖會顯示出哪些地方最有可能有曲線。在這個例子中,我們所得激活圖的左上角的值為6600。這樣大的數字表明很有可能這片區域中有一些曲線,從而導致了卷積核的激活 (譯者註:也就是產生了很大的數值。) 而激活圖中右上角的數值是0,因為那裡沒有曲線來讓卷積核激活(簡單來說就是輸入圖像的那片區域沒有曲線)。
但請記住,這只是一個卷積核的情況,只有一個找出向右彎曲的曲線的卷積核。我們可以添加其他卷積核,比如識別向左彎曲的曲線的。卷積核越多,激活圖的深度就越深,我們得到的關於輸入圖像的信息就越多。
在傳統的CNN結構中,還會有其他層穿插在卷積層之間。我強烈建議有興趣的人去閱覽並理解他們。但總的來說,他們提供了非線性化,保留了數據的維度,有助於提升網路的穩定度並且抑制過擬合。一個經典的CNN結構是這樣的:
網路的最後一層很重要,我們稍後會講到它。
現在,然我們回頭看看我們已經學到了什麼。
我們講到了第一層卷積層的卷積核的目的是識別特徵,他們識別像曲線和邊這樣的低層次特徵。但可以想像,如果想預測一個圖片的類別,必須讓網路有能力識別高層次的特徵,例如手、爪子或者耳朵。讓我們想想網路第一層的輸出是什麼。假設我們有5個5 × 5 × 3的卷積核,輸入圖像是32 × 32 × 3的,那麼我們會得到一個28 × 28 × 5的數組。來到第二層卷積層,第一層的輸出便成了第二層的輸入。這有些難以可視化。第一層的輸入是原始圖片,可第二層的輸入只是第一層產生的激活圖,激活圖的每一層都表示了低層次特徵的出現位置。如果用一些卷積核處理它,得到的會是表示高層次特徵出現的激活圖。這些特徵的類型可能是半圓(曲線和邊的組合)或者矩形(四條邊的組合)。隨著卷積層的增多,到最後,你可能會得到可以識別手寫字跡、粉色物體等等的卷積核。
如果,你想知道更多關於可視化卷積核的信息,可以看這篇 研究報告 ,以及這個 視頻 。
還有一件事情很有趣,當網路越來越深,卷積核會有越來越大的相對於輸入圖像的感知域。這意味著他們有能力考慮來自輸入圖像的更大范圍的信息(或者說,他們對一片更大的像素區域負責)。
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識別出了那些高層次的特徵吧。網路最後的畫龍點睛之筆是全連層。
簡單地說,這一層接受輸入(來自卷積層,池化層或者激活函數都可以),並輸出一個N維向量,其中,N是所有有可能的類別的總數。例如,如果你想寫一個識別數字的程序,那麼N就是10,因為總共有10個數字。N維向量中的每一個數字都代表了屬於某個類別的概率。打個比方,如果你得到了[0 0.1 0.1 0.75 0 0 0 0 0 0.05],這代表著這張圖片是1的概率是10%,是2的概率是10%,是3的概率是75%,是9的概率5%(小貼士:你還有其他表示輸出的方法,但現在我只拿softmax (譯者註:一種常用於分類問題的激活函數) 來展示)。全連層的工作方式是根據上一層的輸出(也就是之前提到的可以用來表示特徵的激活圖)來決定這張圖片有可能屬於哪個類別。例如,如果程序需要預測哪些圖片是狗,那麼全連層在接收到一個包含類似於一個爪子和四條腿的激活圖時輸出一個很大的值。同樣的,如果要預測鳥,那麼全連層會對含有翅膀和喙的激活圖更感興趣。
基本上,全連層尋找那些最符合特定類別的特徵,並且具有相應的權重,來使你可以得到正確的概率。
現在讓我們來說說我之前有意沒有提到的神經網路的可能是最重要的一個方面。剛剛在你閱讀的時候,可能會有一大堆問題想問。第一層卷積層的卷積核們是怎麼知道自己該識別邊還是曲線的?全連層怎麼知道該找哪一種激活圖?每一層中的參數是怎麼確定的?機器確定參數(或者說權重)的方法叫做反向傳播演算法。
在講反向傳播之前,我們得回頭看看一個神經網路需要什麼才能工作。我們出生的時候並不知道一條狗或者一隻鳥長什麼樣。同樣的,在CNN開始之前,權重都是隨機生成的。卷積核並不知道要找邊還是曲線。更深的卷積層也不知道要找爪子還是喙。
等我們慢慢長大了,我們的老師和父母給我們看不同的圖片,並且告訴我們那是什麼(或者說,他們的類別)。這種輸入一幅圖像以及這幅圖像所屬的類別的想法,是CNN訓練的基本思路。在細細講反向傳播之前,我們先假設我們有一個包含上千張不同種類的動物以及他們所屬類別的訓練集。
反向傳播可以被分成四個不同的部分。前向傳播、損失函數、反向傳播和權重更新。
在前向傳播的階段,我們輸入一張訓練圖片,並讓它通過整個神經網路。對於第一個輸入圖像,由於所有權重都是隨機生成的,網路的輸出很有可能是類似於[.1 .1 .1 .1 .1 .1 .1 .1 .1 .1]的東西,一般來說並不對任一類別有偏好。具有當前權重的網路並沒有能力找出低層次的特徵並且總結出可能的類別。
下一步,是損失函數部分。注意,我們現在使用的是訓練數據。這些數據又有圖片又有類別。打個比方,第一張輸入的圖片是數字「3」。那麼它的標簽應該是[0 0 0 1 0 0 0 0 0 0]。一個損失函數可以有很多定義的方法,但比較常見的是MSE(均方誤差)。被定義為(實際−預測)22(實際−預測)22。
記變數L為損失函數的值。正如你想像的那樣,在第一組訓練圖片輸入的時候,損失函數的值可能非常非常高。來直觀地看看這個問題。我們想到達CNN的預測與數據標簽完全一樣的點(這意味著我們的網路預測的很對)。為了到達那裡,我們想要最小化誤差。如果把這個看成一個微積分問題,那我們只要找到哪些權重與網路的誤差關系最大。
這就相當於數學中的δLδWδLδW (譯者註:對L關於W求導) ,其中,W是某個層的權重。現在,我們要對網路進行 反向傳播 。這決定了哪些權重與誤差的關系最大,並且決定了怎樣調整他們來讓誤差減小。計算完這些導數以後,我們就來到了最後一步: 更新權重 。在這里,我們以與梯度相反的方向調整層中的權重。
學習率是一個有程序員決定的參數。一個很高的學習率意味著權重調整的幅度會很大,這可能會讓模型更快的擁有一組優秀的權重。然而,一個太高的學習率可能會讓調整的步伐過大,而不能精確地到達最佳點。
前向傳播、損失函數、反向傳播和更新權重,這四個過程是一次迭代。程序會對每一組訓練圖片重復這一過程(一組圖片通常稱為一個batch)。當對每一張圖片都訓練完之後,很有可能你的網路就已經訓練好了,權重已經被調整的很好。
最後,為了驗證CNN是否工作的很好,我們還有另一組特殊的數據。我們把這組數據中的圖片輸入到網路中,得到輸出並和標簽比較,這樣就能看出網路的表現如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