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網路連接 » 廣州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路信息中心外貿代理
擴展閱讀
微信攔截網站功能在哪裡 2025-09-22 10:05:44
w7系統辦公室網路設置 2025-09-22 10:04:14
網路圖標設置效果圖 2025-09-22 09:57:42

廣州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路信息中心外貿代理

發布時間: 2023-07-19 15:52:20

㈠ Internet的發展、接入與信息服務

一、什麼是Internet

Internet,曾被譯為「國際互聯網」、「國際網」等,現在我們稱為「網際網路」,它是以美國ANSNET為主幹網,其他國家和地區的主幹網通過接入Internet主幹網而連入Internet,從而構成了一個全球范圍的互聯網路。Internet就是將世界各個地方已有的各種廣域網和區域網連接起來,形成一個跨越國界范圍的龐大的互聯網路。它實際並不是「一個」網路,而是將成千上萬個不同類型的網路連接起來,因此有「計算機網路的網路」之稱。

二、Internet的產生和發展

1.Internet的雛形——ARPAnet的誕生

Internet,這個人類歷史上如此偉大的工程,究竟誕生在什麼時候,各界說法不一,比較流行的說法是說它誕生於1969年10月29日,以ARPA(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 Agency,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署)出資建成的ARPAnet上UCLA(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第一節點與SRI(斯坦福研究院)第二節點的連通,實現分組交換技術的遠程通訊作為正式誕生的標志。最初只有分布在四所大學的四台計算機接入,到1972年時,ARPAnet網上的網點數已達40多個。

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隨著ARPAnet的發展,成功設計了TCP/IP協議,解決了異種網路的互聯。到1983年ARPAnet被分解為ARPAnet(民用網)和MIL NET(軍用網)。這使ARPAnet的公用部分從其軍用部分分離出來,而同年1月1日起,在ARPAnet中,NCP協議全面終止,所有參與ARPAnet的網路全部轉向TCP/IP協議。當時的Internet被定義成連接到ARPAnet的基於TCP/IP協議的網路。

2.NSFNET的形成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簡稱NSF)於1985年首先將全美五大超級計算機中心利用通信干線連接起來,在1986年建成了NSFNET主幹網,逐漸成為全美最大的TCP/IP網路,從而取代ARPAnet成為了Internet的主幹網。

3.美國國內互聯網的形成

在1990年以前,NSF網路主要用於教育與科研。隨著WWW的產生和發展,計算機網路迅速發展到了金融和商業部門,美國政府已無法提供巨資資助Internet主幹網。

1990年ARPAnet停止運作的同時,由IBM、MCI、MERIT三家公司組建了ANS(advanced network and services)公司,建成了更快速的 ANSnet 主幹網,並逐漸取代了 NSFNET(1995年4月30日,NSFNET正式宣布停止運作)成為目前的Internet主幹。

4.Internet的全球化

1995年,ANSnet轉為民間公司經營,這一年被稱為Internet年。

由於Internet的開放性以及它很強的信息資源共享和交流能力,它從形成之日起就吸引了很多的用戶。目前,據不完全統計,全世界有214個國家和地區連入Internet,到2005年年底,全球網上用戶已超過10億。

5.Internet在中國的發展

Internet在我國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以下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1987—1993)是與Internet電子郵件連通

1987年9月14日,錢天白教授發出我國第一封電子郵件「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越過長城,走向世界)」揭開了中國人使用Internet的序幕。

此後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等單位相繼實現了與Internet的電子郵件連通。

第二階段(1994至今)與Internet的全功能TCP/IP連接

1994年4月,中科院計算機網路信息中心,通過64 Kbps的國際專線連入美國,開通路由器,標志著我國正式全功能加入Internet。自1994年4月初我國正式加入Internet,成為第71個成員單位以來,入網用戶飛速增長,據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網上調查,截止到2006年12月31日,我國接入Internet的用戶數已達1.37億。

我國已建成了國內互聯網,目前建成的有十大網路主幹。其中非營利單位有四家:中國科技網、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互聯網和中國長城互聯網。這十大互聯網路單位都擁有獨立的國際出口,它們的國際出口帶寬總和已達到256,696 M,連接的國家有美國、俄羅斯、法國、英國、德國、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其中各個主幹國際出口帶寬(以下數據來源於CNNIC發布的網上調查)如表6-2所示。

三、Internet的工作方式和特點

Internet好比一個貨運中心,當Internet傳輸數據或信息時,它會先在貨物里裝入集裝箱單(TCP協議),然後將它們分解,並在每個包中裝入一張單條(IP協議)。分解後的貨物經過的第一個「路口」就是路由器,它的作用就是檢查這些單條,確定無誤後就讓這些包走不同的路。上路後它們就根據單條(IP協議)上所記載的收信人的名稱地址,往收信人的地址送去。當所有的包都送到後,就按照集裝箱單(TCP協議),把它們重組成原來的模樣,文件的傳送就這樣完成了。如果在傳輸中其中的一部分丟失了,它就會根據TCP協議重發那一部分的數據,這樣就確保了數據的安全。Internet就是在TCP/IP協議的協調下,高速而有效的工作著。

表6-2 我國各大網路主幹國際出口帶寬

注意:表中「帶寬」是指網路傳輸的速度,通常用「bps」(bit percent second)為單位,即每秒多少二進制位;如56Kbps表示每秒傳輸56千位。而「Bps」(Byte percent second)通常是指每秒多少位元組。

Internet的運作有如下一些特點:

(1)採用了目前在分布式網路中最為流行的客戶機-伺服器模式,用戶在使用Internet的各種信息服務時可以通過安裝在自己主機上的客戶程序發出請求,與裝有相應伺服器程序的主機進行通信從而獲得所需要的信息。每台主機可以根據自己的條件和需要選擇運行不同的客戶程序和伺服器程序。凡是裝有伺服器程序的主機均可以對其它主機提供信息服務;凡是裝有客戶程序的主機均可以獲取其它主機所提供信息服務。

(2)採用TCP/IP協議,即傳輸控制協議/網際協議。

(3)靈活多樣的入網方式,這是Internet獲得高速發展的重要原因,任何計算機只要採用TCP/IP協議與Internet中的任何一台主機通信就可以成為Internet的一部分。

(4)把網路技術、多媒體技術和超文本技術融為一體,體現了當代多種信息技術互相融合的發展趨勢。

(5)收費低廉,Internet的發展獲益於政府對信息網路的大力支持。現在的Internet是非官方的,完全由民間組織管理和經營。

(6)有極為豐富的信息資源,而且多數是免費的。

四、Internet的接入

Internet是一個開放系統,任何一台計算機要想接入Internet,只要以某種方式與已經連入Internet的一台主機進行連接即可訪問Internet上的資源。

1.Internet的接入方式

(1)撥號接入 其主要過程如圖6-4所示。

圖6-4 撥號入網

在電話撥號接入Internet方式中,可以分為模擬終端方式和SLIP/PPP方式。

①模擬終端方式:這種方式將用戶計算機接上數據機(Modem),經公用電話交換網PSTN,通過電話撥號登錄到服務系統,實現與Internet的連接。在用戶計算機上需要一個支持串列通信的模擬終端軟體,當通信時,自己的計算機當作Internet主機的遠程終端。終端用戶沒有IP地址,目前國內上網已經很少用這種方式。

②SLIP/PPP方式:這種方式利用電話撥號上網,上網方式簡單,上網費用低,但速度慢,適合於傳輸信息量小的用戶。目前國內大多數用戶從撥號上網轉移至寬頻上網,寬頻上網已經成為最主要的上網方式。但仍有近三分之一的用戶是採用這種撥號方式接入Internet。

當採用這種方式上網時,是通過通信協議軟體把用戶計算機的串列口(Serial port)模擬成一塊網路通信卡,使用戶計算機能夠與Internet的其他主機系統直接通信。

串列線IP協議SLIP(Serial line internet protocol)和點對點傳輸協議PPP(Point-topoint)在功能上基本相同,SLIP是為在串列電話線上進行TCP/IP通信所開發的最原始的方法;PPP是由SLIP發展而來的。具體選擇哪一種方式,需要看用戶的ISP(網際網路接入供應商)能提供哪一種方式,但對個人用戶而言,國內ISP提供PPP方式更多一些。

在SLIP/PPP方式中,入網用戶的IP地址分配有靜態和動態兩種,大多數SLIP連接均有靜態IP地址。對於PPP連接,可在撥號上網時遠程主機系統為用戶分配一個動態IP地址,直到你與Internet斷開,主機回收IP資源,下次你撥號上網時,又重新分配一個給你。以這種方式上網需事先向提供接入的機構ISP申請IP地址(若採用動態分配則不需申請)、用戶名和口令等,在連接時必須輸入正確的用戶名、口令才能連接成功。

(2)專線接入 其主要過程如圖6-5所示。

一般適用於區域網的接入,區域網內計算機用戶可以通過此專線進入Internet,這種方式上網速度比較快,但價格也比較貴。比較流行的專線接入方式有以下兩種:

①DDN專線接入:DDN是光纖數字電路,速度從128 Kbps到2 Mbps,適合有大量數據傳輸的企業(如銀行、證券公司等)使用。速度快,性能穩定,價格也昂貴,主要面向集團企業。

圖6-5 專線接入

②光纖接入:這種方式傳輸速率目前可達100 Mbps~1000 Mbps,並具有高可靠性,損耗低,確保通信暢通無阻。

(3)寬頻接入 目前寬頻上網已經成為最主要的上網方式,據CNNIC的調查顯示,有近三分之二的用戶採用寬頻接入。寬頻接入方式可分為以下三種:

①ADSL專線接入:ADSL技術即非對稱數字用戶線,就是利用一對電話銅線,為用戶提供上下行非對稱的傳輸速率,上行為低速傳輸,上行傳輸可達1.5 Mbps,下行傳輸可達8 Mbps,但使用區域有限制,客戶端必須在局端的3公里直徑范圍內。目前我國大部分城市已開通了ADSL,逐漸取代了電話撥號上網,成為用戶上網的首選方式。

②HFC專線接線:這是目前與ADSL最具競爭力的一種寬頻接入,價格與ADSL相當,它是利用有線電視網的Cable modem技術,是一種基於光纖-同軸混合網(HFC)基礎上的一種技術,可在不影響有線電視廣播的頻帶內實現對Internet的接入與訪問,下行傳輸可達10 Mbps~36 Mbps,上行可達512 Kbps以上。目前我國各大城市均建有HFC網。

③小區寬頻(FTTx+LAN):小區內的交換機和終端交換機以光纖相連,採用光纜+雙絞線的方式對小區進行綜合布線,用戶理論上網速率可達10/100 Mbps。這種接入方式的特點在於其可靠性高、穩定性好、計費靈活等,是目前家庭用戶上網速度和質量較為理想的一種上網方式。

五、Internet的信息服務

1.電子郵件E-mail(Electronic mail)

電子郵件是網際網路最重要的服務之一。據有關資料表明,電子郵件E-mail的使用率是最高的,是Internet為用戶提供的一種快捷、簡單而又經濟的通信和信息交換方法,不用紙張,即可進行寫信、發信、讀信、回信、轉信。還可傳輸視頻、圖像、聲音等多媒體信息,訂閱各種電子雜志,參與學術討論等。

2.遠程登錄Telnet

遠程登錄是Internet最早最基本的服務功能。它是通過Internet登錄到網路上的另一台主機,分享主機提供的資源和服務,此時用戶計算機作為遠程計算機的終端。

例如,以遠程登錄方式使用Internet上的某台大型計算機處理用戶的海量數據。

3.文件傳輸FTP

在Internet上有許多有價值的信息、資料、公用的免費軟體等,允許用戶無償的復制,文件傳輸FTP服務允許用戶從一台計算機向另一台計算機復制文件。它與電子郵件不同的是,電子郵件對簡簡訊息的傳輸特別有用,而且一般僅限於兩人之間的通信。

例如,用FTP下載最新驅動軟體、免費軟體、上傳網頁等。

4.萬維網WWW(World Wide Web)

萬維網WWW是目前Internet上最為流行、最受歡迎的一種信息瀏覽服務。它是一種基於超文本(Hyper Text)方式的信息查詢工具,用戶通過WWW瀏覽器「所見即所得」的界面,簡便直觀地查詢並獲取分布於世界各地的成千上萬台WWW伺服器的信息。除了瀏覽超文本信息外,還能瀏覽多媒體信息。

WWW是20世紀90年代初出現的服務,它的出現被認為是Internet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它對Internet的發展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5.新聞組Usenet(又稱Newsgroup)

新聞組是一種利用Internet進行專題討論的國際論壇,到目前為止Usenet仍是最大規模的網路新聞組。用戶可以接收、閱讀別人發到新聞組伺服器上的信息,自己也可發表見解到新聞組伺服器。在國內高校、科研院所和國外,有著大量的用戶利用新聞組討論問題。

6.電子公告牌BBS(Bulletin board system)

電子公告牌也是Internet上較常用的服務功能之一,是與新聞組類似的另一種服務。用戶可以利用BBS服務與網友聊天、組織沙龍、獲得幫助、討論問題及為別人提供服務。國內有大量的用戶群利用BBS討論問題。在我國還沒有多少人使用Internet時,BBS已為我國培養了大批網民。典型的BBS站點有清華大學的「水木清華站」、上海交大的「飲水思源站」等。

7.其他服務

除了上面所介紹的以外,Internet還有其他很多服務,如Gopher服務、Archie服務、Finger服務、WAIS服務、網上尋呼、網上炒股、網路電話(IP電話)、網路游戲、視頻點播(VOD)、網路電視、電子商務(網上購物、網上拍賣等)、網上聊天、網上醫療、遠程教育(如網校)等。

六、Internet網路地址

接入Internet的任何計算機都有一個唯一的網路地址。在使用Internet過程中,通常會遇到IP地址、域名地址。在弄清IP地址和域名地址之前,先了解一下物理地址。

1.物理地址

網路中每台主機都有一個可識別的真實的物理地址,通常是由網卡製造者製作在網卡上的無法改變的地址碼。由於網路技術和標准不同,網卡地址編碼格式也有所不同,例如,乙太網網卡採用48位二進制數編碼作為網卡物理地址。

2.IP地址

若直接採用物理地址作為Internet統一地址,則管理不便,跨網路通信困難;因此,Internet採用由網路層(IP層)通過上層軟體完成「統一」物理地址的方法,IP協議提供一種全網統一的地址格式,在統一管理下進行地址分配,保證一個地址對應一台Internet上的主機,而且這個地址在全網際網路是唯一的。

IP地址採用層次型結構,在邏輯上由兩部分組成,即網路標識(Netid)和主機標識(Hostid)。每個IP地址由32位二進制數組成(4個位元組),為了方便用戶理解和記憶,採用一種叫「點分十進制」的標記法,即將4個位元組的二進制數值轉換為四個十進制數值,每個數值小於255,數值中間用「·」隔開。例如:

二進制IP地址:11011110 10110010 10110100 00011000

用點分十進製表示為:222.178.180.24

每個IP地址按節點計算機所在網路規模的大小和應用的不同分為A、B、C、D、E五類,常用的是前三類,其餘留作備用和試驗用。表6-3列出了IP地址的類別與規模。

表6-3 A、B、C類IP地址空間

3.域名地址

由於IP地址只是一串數字,沒有任何意義,對用戶來說記憶起來十分困難,就像日常生活中,很少用身份證號去識別一個人,而使用姓名更方便。因此,Internet引入域名服務系統DNS(Domain Name System),負責將域名地址轉換為IP地址,Internet上的主機只能識別IP地址。

域名系統採用分層次統一管理,是一種樹型目錄結構。域名地址的格式如下:

主機名.主機所屬單位名.網路名.頂級域名

域名也可以少於或多於四個部分。

頂級域名由國際標准硬性規定,劃分採用兩種模式,即組織模式和地理模式,前七個域對應於組織模式,由3個字母組成;其餘的域對應於地理模式,這類域名代表國家或地區,由兩個字母組成。如表6-4。

表6-4 頂級域名代碼及意義

為加強域名管理,緩解域名資源的緊張,全球域名最高管理機構ICANN 已經於2001年11月作出決議,在傳統的7個頂級域名(com,net,org,e,gov,.mil,int)外,增加7個新的頂級域名。新增加7個新的頂級域名依次是:.biz,.info,.name,.pro,.aero,.coop,.museum。其中前4個是非限制性域,後3個是限制性域,如.aero需是航空業公司注冊,.museum需是博物館注冊,.coop需是集體企業(非投資人控制,無須利潤最大化)注冊。其中前面4個的用途如下:

.biz——用來替代.com的頂級域名,適用於商業公司;(註:biz是business的習慣縮寫);

.info——用來替代.com的頂級域名,適用於提供信息服務的企業;

.name——專用於個人的頂級域名;

.pro——專用於醫生、律師、會計師等專業人員的頂級域名。(註:pro是professional的縮寫)

網路名是第二級域名,表示主機所在單位類型,在我國還代錶行政區域。若代錶行政區域,則由兩個字母組成。例如:bj(北京地區)、cq(重慶地區)、sh(上海地區)、ha(河南地區)等。

主機所屬單位名一般表示所屬域或單位。如:tsinghua表示清華大學、pku代表北京大學、sina表示新浪網公司、swnu表示西南師范大學。

下面是域名與IP地址對照實例:

中國教育科研網的域名地址是www.e.cn,而IP地址為202.112.0.36,屬C類。

北京大學的域名地址是www.pku.e.cn,IP地址為162.105.129.12,屬B類。

清華大學域名地址是www.tsinghua.e.cn,IP地址為166.111.4.100,屬B類。

美國密執安州大學的域名地址是www.msu.e,IP地址為35.9.2.152,屬A類。

從形式上看,一台主機的域名很像IP地址,IP地址用了3個句點分隔4個十進制數,而域名地址是用幾個句點分隔的字元串表示,但是域名的每一部分與IP地址的每一部分間沒有任何關系。

㈡ 中科院計算機網路信息中心怎麼

呵呵,工作環境差,裡面幾個老女人態度傲慢,感覺最不幹事兒的部門。 待遇高不了。

㈢ 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路信息中心是屬於企業還是事業單位

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路信息中心(CNIC)是中國科學院下屬的科研事業單位, 是中國科學院信息化持續建設、運行與服務的支撐單位,國家互聯網基礎資源的運行管理機構,先進網路與高端應用技術的研發基地,國內外先進科技網路的重要組成部分。CNIC成立於1995年4月,是在中國科技網(CSTNET)和科學資料庫的建設過程中發展起來的科研支撐服務機構。CNIC擁有七個業務中心,其中包括中國科技網網路中心、科學數據中心、超級計算中心、ARP運行支持中心、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CNNIC)、協同工作環境研究中心和網路科普教育中心。擁有三個支撐部門,其中包括:e-Science應用推進總體組、e-Science呼叫服務中心和期刊編輯部。CNIC以中國科技網的發展、e-Science的環境建設與應用示範、ARP的運行維護和應用支持、中國互聯網基礎資源的管理等為支撐服務的主要方向,結合中國科學院信息化應用的需要,組織並完成其他重點項目的建設。

中國科技網網路中心管理運行的CSTNET是中國最早的頂級互聯網路,兼具全國公益性網路和中國科學院科研網路雙重特徵,負責運行管理國內最具權威的科研機構的網路。CSTNET擁有多條國際線路,通往美國、俄羅斯、韓國、日本等國家的國際線路出口帶寬為5510M,到中國香港地區為2.5G,到中國台灣地區為1G,並與中國電信、中國網通、中國教育網、北京國家互聯網交換中心等國內主要互聯網運行商分別通過1G至2.5G鏈路實現高速互聯。「中美俄科技與教育環球高速網路(GLORIAD)」是以在網路上合作開展的科學研究應用為目的,以中、美、俄、韓、加和荷六國為主建立的全球性高速互聯網路,在建立了香港開放交換節點 HK OEP(HK Light)和北京開放交換節點BJOEP的基礎上,成員單位已達11個,在國際上具有重大的影響和意義。

CSTNET作為中國第一家實現Internet全功能接入的互聯網路,秉承永遠爭第一、始終求完美的服務目標,始終用心勾勒著中國科技的網路天地。在今後發展中,CSTNET將進一步為用戶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網路服務平台,力爭成為各項科研事業發展的強大的信息化引擎;同時,將廣泛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力爭向世界展示CSTNET的獨特魅力,讓引領科技的中國互聯網路——CSTNET享譽世界。

科學數據中心是全院重要科學數據資源的長期保存與服務中心,是全院科學資料庫建設、管理、共享與應用的綜合服務中心。其主要負責中國科學院科學資料庫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管理與運行維護;負責中國科學院重要數據資產的長期數字化保存和管理,面向全院乃至全國提供綜合性數據服務,特別是為e-Science提供數據應用服務;為全院科學資料庫建設、應用與服務的統計分析、監督評估提供支撐,並成為全院科學資料庫對外宣傳的窗口;組織科學數據相關的規范標准與共享政策的制定與推廣實施,開展科學數據管理、共享與應用的共性技術研究與開發,提供IT技術支持、服務與培訓,並組織開展國際、國內的交流與合作;跟蹤國際發展趨勢,開展全院科學資料庫發展戰略研究。

超級計算中心是隸屬於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路信息中心(CNIC)的支撐服務單位,旨在為院內外科研單位提供超級計算服務和技術支持,主要從事超級計算機的運行維護、並行計算技術研究與實現及其應用服務和支撐,為大規模計算復雜技術和企業應用提供解決方案。「十一五」期間,結合國家863計劃重大專項和中國科學院信息化建設的部署,院超級計算中心的計算能力超過百萬億次,實現了院超級計算能力的跨越式發展。

超級計算中心以保障高性能計算環境的正常運行與維護以及為用戶提供高質量和快捷的計算服務與技術支持為工作核心。超級計算中心將持續規范管理,加強運行、維護與服務,挖掘、培育和推廣應用,建立可持續發展的運行機制和支撐服務體系,建成高性能計算與應用技術培訓基地,建設成為科學院e-Science強大的科學計算支撐平台和國家級的科學計算中心及國際知名的高性能計算中心。

ARP運行支持中心(簡稱ARP中心)是中國科學院科研管理信息化方面的技術支撐與服務機構。承擔了中國科學院ARP系統實施部署、測試驗收、試運行保障任務,並著力在科研管理與信息技術融合、政府行業信息化、信息資源指標體系建設與信息挖掘服務等方面投入大量的研究工作。

ARP中心的發展方向和任務是:信息系統分析、系統平台建設、應用系統開發、技術支撐與信息服務;承擔ARP系統的建設、運行和技術支撐服務;研究開發基於網路平台的政府、企業辦公自動化系統;從事網路信息資源採集、挖掘和發布技術研究。

CNNIC是經國務院主管部門批准,於1997年6月3日組建的非營利性的管理和服務機構,行使國家互聯網路信息中心的職責。CNNIC是信息產業部批準的我國域名注冊管理機構,是我國國家級IP地址分配中心,為我國互聯網發展提供IP地址、CN域名、中文域名、通用網址等互聯網地址服務,並以專業技術為全球用戶提供不間斷的域名注冊、域名解析和Whois查詢服務。

在「十一·五」期間,將CNNIC建設成世界一流的互聯網路信息中心,服務信息化和諧社會建設。在業務量上居於世界各國前列,系統運維環境和技術水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在相關互聯網標准制定中有較高的參與度,在國際重要同業組織中擁有較高聲譽和影響力,管理上規范、高效、專業,為員工提供具有一流競爭力的發展空間。

協同工作環境研究中心的定位是研發和建設支撐e-Science活動的協同工作環境,為我院的科研人員開展e-Science應用提供信息技術工具和相應的支撐服務,進而積極推動基於協同的新型科技活動方式和e-Science應用的發展。協同工作環境研究中心的核心業務包括:協同工作環境的建設和服務;e-Science應用的咨詢與支持服務。

協同工作環境研究中心在「十一·五」期間的主要目標是研究和建設e-Science虛擬實驗室,探索相應的服務模式。從長遠來看,協同工作環境研究中心將逐步建成成熟、穩定、可持續的虛擬實驗室運行服務模式和體系,並在虛擬實驗室相關軟體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和發展適應更大范圍、具有更高質量的協同工作環境,形成商業級的產品和服務。

網路科普教育中心的主要職責是:落實「十一五」院信息化部署,本著「整體規劃,集成提升,發揮優勢,服務公眾」的原則,依託網路中心的信息基礎設施,宣傳中科院知識創新,服務科學傳播和教育,做好網路環境下的科普(虛擬博物館建設)和國家數字科技館(標准及體驗館)兩個項目的建設工作,力爭將網路中心建設成為新型網路科普應用的示範基地、科學院網路科普資源統籌規劃、集中存儲與集成服務中心,面向科普活動需求,提供多層次特色服務,並最終成為國家級網路科學傳播平台。

e-Science應用推進總體組的主要職責是:建立開放式的項目管理機制和集中的信息平台,積極探索e-Science應用的各類科研示範,從而支撐我院e-Science的廣泛應用。

e-Science呼叫服務中心的主要職責是:整合現有超級計算中心、科學數據中心和協同工作環境研究中心的相關支撐服務職能及資源,建立統一呼叫服務平台向全院用戶提供支撐e-Science應用相關的信息及技術支撐服務。
 
期刊編輯部的主要職責是:出版發行面向全院的管理支撐類期刊:「中國科學院信息化工作動態」;出版發行面向全院的技術支撐類期刊:「e-Science技術與應用」。

近年來,CNIC廣泛開展國際合作,在APNIC、ICANN、APAN、歐盟等國際組織中占據相應得國際地位,承辦了2007年的APAN會議、中美高級網路技術研討會、GRIDs@Work2007聯合研討會等國際會議。與美國紐約科學計算中心等單位合作建立了「中美聯合科學計算中心」。CNIC與美國、德國、日本、韓國,以及台灣、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相關單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開展了多項國際合作與研究交流。

CNIC現有人員總數520名,碩士以上學歷佔58%。其中,研究和工程技術人員290名,副高級以上專業技術人員97名。研究生156 名,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的碩士、博士研究生培養教育機構。

CNIC曾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三等獎1項, 獲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一等獎2項,北京市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 申請專利17項,獲得計算機軟體著作權16項。

計算機網路信息中心將努力使自己成為全院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的核心、全院信息化人才培養的基地、全院信息化支撐體系的龍頭、全院信息化發展戰略的思想庫。

㈣ 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路信息中心的國際合作

2000年5月與美國INTERNET2機構美國大學先進互聯網開發聯盟(UCAID)簽訂了關於合作開發下一代互聯網技術與應用的諒解備忘錄。
2001年11月,與美國德州農工大學就「中國科普博覽」的合作簽訂備忘錄,在NSF和NSFC的等單位的資助下與該校信息技術與科學教育中心陸續發起了中美網路科普資源、科學教育平台和科學研究平台三個層面的國際合作。2002年3月,「中國科普博覽」北美鏡像在德州農工大學建立。2004年11月25日,雙方與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聯合在卧龍自然保護區開通了國內首例用於科學教育的網路攝像頭系統「中國科普博覽大熊貓網路攝像頭系統」。
2002年3月,作為創始成員參加了「環太平洋網路中間件與應用聯盟」(PRAGMA)。此後,積極組織和推動了與美國、日本、韓國、新加坡、澳大利亞、泰國、中國台灣等國家和地區在網路技術和應用方面的廣泛交流,並結合「科學數據網路」等項目開展了密切的合作。
2002年3月,與聖地亞哥超級計算中心(SDSC)主任Fran Berman在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UCSD)簽署了建立廣泛合作的諒解備忘錄,合作包括網格計算、高性能計算、計算科學和工程應用。
2002年3月,與韓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KISTI)簽署了《中國科技網(CSTNET)和韓國研究環境開放網(KREONET)互聯諒解備忘錄》,進一步加強雙方在多個領域的合作與交流。之前與KISTI已在網路、超級計算和資料庫等多個領域有密切的合作。
2002年4月,與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生物信息與功能基因組學科簽署「中美國際合作協議書」,共同研究「關於大鼠基因組圖譜組裝和功能分析以及演算法與超大規模計算問題研究項目」。
從2002年下半年開始,通過與美國國家超級計算應用中心(NCSA)和俄羅斯Kurchatov研究所的合作,推動建立中-美-俄環球科普網路(GLORIAD)。該網路將為科研教育的先進應用提供高速帶寬支持,致力於組織並推動多學科交叉的應用開發和資源共享。此項合作取得積極進展,在國際上引了廣泛關注。2004年1月在北京舉行GLORIAD 的開通儀式。
2003年9月,計算機網路信息中心總工程師錢華林研究員當選ICANN理事會理事,任期三年。這是中國專家第一次進入全球互聯網地址資源最高決策機構的管理層。
2004年11月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CNNIC)和美國國家研究推進機構(CNRI)簽署合作備忘錄,雙方在Handle-DNS系統技術研發上開展合作。
2004年12月,與日本獨立行政法人情報(信息)通信研究機構(NICT)簽署合作協議。雙方將在下一代互聯網、資料庫等信息通信領域的研究方向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由CNIC與NICT共同出資建設的中日高速研究網路於2004年12月經由香港聯通,速率為1Gbps。

㈤ 中科院計算機網路信息中心招聘啟事

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路信息中心(以下簡稱網路中心)成立於1995年4月,是中國科學院下屬的科研事業單位。網路中心是中國科學院信息化持續建設、運行與服務的支撐單位,國家互聯網基礎資源的運行管理機構,先進網路與高端應用技術的研發基地,國內外先進科技網路的重要組成部分。

現因工作需要招聘下列人員:

部門名稱 崗位名稱 崗位級別 招聘人數 任職條件
期刊我部 主任 編審或
副編審 1人 年齡45歲啟答以下,熟悉期刊我部的全面工作,具有副編審及其以上職稱(相當)或5年以上我職稱的聘任經歷,計算機相關專業優先。條件優異者年齡可適當放寬。
科學數據中心 主任 研究員或
副研究員 1人 年齡45歲以下,計算機相關專業,副高級及其以上職稱(或崗位)或5年以上中級職稱(或崗位)聘任經歷
協同工作環境研究中心 主任 研究員或
副研究員 1人 年齡45歲以下,計算機相關專業,副高級及其以上職鎮燃稱(或崗位)或5年以上中級職稱(或崗位)聘任經歷

*上述崗位詳細招聘信息請瀏覽網路中心主頁:www.cnic.cn

招聘程序如下:

1、報名:申請人在2007年12月18日~2007年12月25日期間提交下列相關材料:

①個人簡歷:基本情況、工作經歷、發表論文、獎懲信息;

②主要工作業績介紹(2000字以內);

③學位、職稱證明、個人身份證復印件;

④對應聘崗位工作開展的建設構想。

2、初審:網路中心人教處組織資格審查工作,進行初步篩選;

3、面試:申請人撰寫PPT,進行上崗公開答辯(具體時間另行通知)。

4、體檢:網路中心人教處統一組織體檢。

5、錄用:網路中心審核確定錄用人選。

6、公示:招聘結果,通知受聘人員(交有關材料)。

7、入職:報送人教處備案及辦理相關手續。

8、待遇:正式錄用後執行國家事業單位及中國科學院工資福利待遇,職稱聘任將按照中國科學院統一政策及程序執行。

聯系方式如下:

通信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南四街四號北京349信箱

郵政編碼:100080

歡迎通過電子郵件應聘。御旁虛

聯系電話:010-58812275

聯系人:付老師

網路中心主頁:http://www.cnic.cn

㈥ 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路信息中心的六大業務中心

是中國科學院領導下的學術性、非盈利的科研計算機網路,建設並運行先進的互聯網路基礎設施,提供科研網路服務,促進科研網路應用,開展互聯網路關鍵技術與應用的前瞻研究,為國家科學技術的創新發展提供基礎性的信息化支撐與保障。中國科技網以北京為核心,通過高速信道連接,覆蓋全國30餘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並擁有多條通往美國、俄羅斯、韓國、日本等國際出口, 與香港、台灣等地區以及與中國電信ChinaNet、中國聯通(中國網通)China169、中國教育網CERNET、國家互聯網交換中心NAP等國內主要互聯網運營商實現高速互聯,中國科技網已成為是中國互聯網行業快速發展的一支主要力量。
中國科技網網路中心還致力於網路協同工作環境技術的研究與開發,並基於自主技術和產品為中國科學院及其他科研機構提供支持e-Science的協同工作環境的服務。主要工作是網路協同平台Duckling的研究開發,基於Duckling的各類應用插件的開發,對基於Duckling的開發者的技術支持,以及支持e-Science的協同工作環境的建設與運行服務,目標是讓Duckling成為科研人員日常使用的主流網路協同軟體,並且逐步成為未來的互聯網應用平台之一。 女,1944年3月出生,高級統計師。1997年3月調至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路信息中心,任黨委書記。

㈦ 中國互聯網路中心是做什麼的

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China Internet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簡稱CNNIC)是經國務院主管部門批准,於1997年6月3日組建的管理和服務機構,行使國家互聯網路信息中心的職責。

CNNIC在業務上接受信息產業部領導,在行政上接受中國科學院領導。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路信息中心承擔CNNIC的運行和管理工作。由國內知名專家、各大互聯網路單位代表組成的CNNIC工作委員會,對CNNIC的建設、運行和管理進行監督和評定。

作為中國信息社會基礎設施的建設者和運行者,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CNNIC)以「為我國互聯網路用戶提供服務,促進我國互聯網路健康、有序發展」為宗旨,負責管理維護中國互聯網地址系統,引領中國互聯網地址行業發展,權威發布中國互聯網統計信息,代表中國參與國際互聯網社群。

CNNIC承擔的主要職責:

1.互聯網地址資源注冊管理
經信息產業部批准,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CNNIC)是我國域名注冊管理機構和域名根伺服器運行機構。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CNNIC)負責運行和管理國家頂級域名.CN、中文域名系統及通用網址系統,以專業技術為全球用戶提供不間斷的域名注冊、域名解析和Whois查詢服務。
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CNNIC)是亞太互聯網路信息中心(APNIC)的國家級IP地址注冊機構成員(NIR)。以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CNNIC)為召集單位的IP地址分配聯盟,負責為我國的網路服務提供商(ISP)和網路用戶提供IP地址和AS號碼的分配管理服務。

2.互聯網調查與相關信息服務
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CNNIC)負責開展中國互聯網路發展狀況等多項公益性互聯網路統計調查工作。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CNNIC)的統計調查,其權威性和客觀性已被國內外廣泛認可,得到國際組織(如聯合國、國際電信聯盟等)的採納和贊譽,部分指標已經納入我國政府年度統計報告。

3.目錄資料庫服務
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CNNIC)負責建立並維護全國最高層次的網路目錄資料庫,提供對域名、IP地址、自治系統號等方面信息的查詢服務。

4.互聯網定址技術研發
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CNNIC)基於自身網路服務的管理和研發經驗,積極跟蹤國際互聯網技術的最新發展,承擔相關研發工作和國家有關科研項目。

5.國際交流與政策調研
作為中國國家互聯網路信息中心,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CNNIC)與相關國際組織,以及其他國家和地區的互聯網路信息中心進行業務協調與合作。

6. 承擔中國互聯網協會政策與資源工作委員會秘書處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