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網路連接 » 計算機網路自治系統與ip
擴展閱讀
重置電腦時黑屏怎麼回事 2025-05-11 02:44:14
資金曲線圖軟體手機 2025-05-11 02:41:28

計算機網路自治系統與ip

發布時間: 2025-05-11 01:17:56

㈠ 不懂路由協議分類這五個常用路由協議一定要掌握!

路由協議在計算機網路中起到關鍵作用,用於數據包傳輸路徑選擇,幫助網路管理員高效管理網路流量。常見的路由協議有RIP、EIGRP、IS-IS等,那麼它們如何分類?接下來介紹幾種常用的路由協議。

路由協議分類方法多樣,主要分為內部網關協議(IGP)和外部網關協議(EGP)。IGP用於自治系統內部,如OSPF、RIP、EIGRP等。EGP用於不同自治系統間,例如BGP。根據路由選擇機制,路由協議還可分為距離矢量協議(如RIP)和鏈路狀態協議(如OSPF)。靜態路由協議和動態路由協議的區別在於前者由管理員手動配置,後者自動發現網路拓撲並選擇路徑。單播協議、組播協議和任播協議分別用於不同通信場景,例如OSPF和RIP為單播協議,PIM和IGMP為組播協議。

以下是常用的幾種路由協議:

1、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RIP是一種距離矢量路由協議,通過比較跳數來選擇路徑,適用於小型網路和中小型企業。

2、OSPF(Open Shortest Path First):OSPF是鏈路狀態路由協議,基於網路拓撲計算最短路徑,支持分層設計,適用於大型企業網路和ISP。

3、EIGRP(Enhanced Interior Gateway Routing Protocol):EIGRP結合了距離矢量協議的特點,具有快速收斂和低開銷,適合中大型企業網路。

4、BGP(Border Gateway Protocol):BGP是外部網關協議,用於不同自治系統間路由選擇,支持多路徑、策略控制和路由聚合,廣泛應用於大型ISP和互聯網。

5、IS-IS(Intermediate System to Intermediate System):IS-IS是鏈路狀態路由協議,用於大型企業網路,支持分層設計、快速收斂和靈活路由控制。

綜上所述,選擇合適的路由協議需考慮網路規模、拓撲和需求。關注GZH:IT運維大本營,獲取更多網工資源。

㈡ 計算機網路中的自治系統什麼意思

計算機網路中的自治系統是指能夠自主決定在本系統中應採取某種路由協議的單位。

㈢ 什麼叫自治計算機系統

你說的是自製電腦操作系統吧?就是把自主選擇安裝好的操作系統連同軟體用GOST軟體製作的系統,可以安裝在其他電腦上。

㈣ 計算機網路什麼是自治系統

計算機網路是指將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獨立功能的多台計算機及其外部設備,通過通信線路連接起來,在網路操作系統,網路管理軟體及網路通信協議的管理和協調下,實現資源共享和信息傳遞的計算機系統。
計算機網路主要是由一些通用的、可編程的硬體互連而成的,而這些硬體並非專門用來實現某一特定目的(例如,傳送數據或視頻信號)。這些可編程的硬體能夠用來傳送多種不同類型的數據,並能支持廣泛的和日益增長的應用。
計算機網路也稱計算機通信網。關於計算機網路的最簡單定義是:一些相互連接的、以共享資源為目的的、自治的計算機的集合。若按此定義,則早期的面向終端的網路都不能算是計算機網路,而只能稱為聯機系統(因為那時的許多終端不能算是自治的計算機)。但隨著硬體價格的下降,許多終端都具有一定的智能,因而「終端」和「自治的計算機」逐漸失去了嚴格的界限。若用微型計算機作為終端使用,按上述定義,則早期的那種面向終端的網路也可稱為計算機網路。
另外,從邏輯功能上看,計算機網路是以傳輸信息為基礎目的,用通信線路將多個計算機連接起來的計算機系統的集合,一個計算機網路組成包括傳輸介質和通信設備。
從用戶角度看,計算機網路是這樣定義的:存在著一個能為用戶自動管理的網路操作系統。由它調用完成用戶所調用的資源,而整個網路像一個大的計算機系統一樣,對用戶是透明的。
一個比較通用的定義是:利用通信線路將地理上分散的、具有獨立功能的計算機系統和通信設備按不同的形式連接起來,以功能完善的網路軟體及協議實現資源共享和信息傳遞的系統。

㈤ 計算機網路(三)——網路層

網路層的 目的 是實現在任意結點間進行數據報傳輸,它的目的與鏈路層、物理層不是一樣的嗎?但是通過它數據可以在更大的網路中傳輸。

為了能使數據更好地在更大的網路中傳輸,網路層主要實現三個功能: 異構網路互聯 路由與轉發 擁塞控制

我們知道,在物理層、鏈路層,可以使用不同的傳輸介質和拓撲結構將幾台、十幾台主機連接在一起形成一個小型的區域網,把這些組成結構不完全相同的區域網稱為異構網,因此將它們連接擴大成更大的網路,需要一個類似轉接頭的設備——路由器,路由器不僅僅可以連接異構網,還能隔離沖突域和廣播域,依照IP地址轉發。

下圖對集線器、網橋、交換機和路由器能否隔離沖突域和廣播域進行比較:

路由器作為連接多個網路的結點,不僅需要完成對數據的分組轉發,還要選擇傳輸路徑,因此路由器主要由 路由選擇 分組轉發 組成。

網路層最重要的功能是 路由與轉發 功能。路由也就是選擇一條合適的路,轉發則是在這條路上遵守協議。這有點像從某個多個國家的交界城市自駕,選其中一條路,那麼就遵守這個國家的交通協議。

數據通過一個又一個路由器到達目的地址,路由器怎麼知道數據應該從哪個埠出發才能到達目的地呢?這就需要構造路由表。
路由表有兩種構造方式: 靜態 動態

一個個小網路可以構成一個區域,足夠多的區域互連成一個網路,多個網路又形成巨大的互聯網。要想讓數據高效在網路中傳輸,採用「分而治之」的理念。
將互聯網分為許多較小的自治系統,系統有權決定自己內部採用什麼路由協議,這便是層次路由。通過層次路由便可以採用靈活的協議傳輸數據。數據在自治系統內傳輸採用 內部網關協議 而自治系統之間則採用 外部網關協議

內部網關協議有兩種協議: 路由信息協議(RIP) 開放最短路徑優先協議(OSPF)

外部網關協議則是邊界網關協議(BGP)。內部網關協議服務某個自治系統,范圍較小,所以盡可能有效地從源站送到目的站,也就是找到一條最佳路徑。而外部網關協議需要面對更大的網路范圍和網路環境,因此更關注的找到比較好的路徑,也就是不能兜圈子。

BGP工作原理:

將三種路由協議進行比較:

構建大規模、異構網路的互聯網除了硬體的支持外,還需要建立協議以實現數據報傳輸服務——IP協議。
目前IP協議有兩個版本:IPv4和IPv6。

現在主流的IP協議版本還是IPv4。

IP數據報主要由首部和數據部分組成,由TCP報文段封裝到數據部分,再在前端加上一些描述信息的首部,其格式如下圖:

IP協議使用分組轉發,當報文過大時需要分片。分片的思路如下:

如果把IP數據報看作是信,那麼首部中的源地址與目的地址則分別是發信地址和郵件地址。為了方便路由計算這些地址,並且使IP地址足夠使用,因此將IP地址進行分類。

IP地址的格式 : {<網路號>,<主機號>},網路號標志主機所連接的網路,主機號標志該主機,每個IP地址都是唯一的。

IP地址分類 如下:

通過分類,可以計算每個網路中最大的主機數:

網路地址轉換(NAT)是一種轉換機制,將專用網路地址轉換為公用地址,目的是為了對外隱藏內部管理的IP地址,這樣不僅可以保證網路安全,還可以解決IP地址不足問題。
當路由器接收到的目的地址是私有地址則一律不進行轉發,而如果是公用地址,則是用NAT轉換表將源IP及埠號映射成全球IP號,然後從WAN埠發送到網際網路上。

IP地址有A、B、C類網路號,如果把A類網路號分給一個廣播域,那麼這個廣播域可以接入16,777,212台主機,然而一個廣播域不可能融入這么多台主機,因為這樣會導致廣播域過飽和而癱瘓,而只給其分配一定數量的網路號,則會浪費大量的IP地址。因此在IP地址中增加一個「子網號欄位」,將IP地址劃分為三級,即IP地址={<網路號>,<子網號>,<主機號>},也就是從主機號中借用幾個比特號作為子網號,這個子網號是對內劃分的,對外仍舊表現為二級IP地址。

主機或路由器如何判斷一個網路是否進行子網劃分了呢?——利用子網掩碼。

CIDR是 無分類 域間路由器選擇,目的是消除A、B、C類網路劃分,這樣可以大幅度提高IP地址空間利用率。相比較子網掩碼劃分,它更加靈活。

上圖中,如果R1收到前綴為206.1的IP地址,它只需要轉發給R2,具體發往網路1還是網路2,則由R2計算得出。

通過IP地址,可以將數據從某個網路傳輸到目的網路,但是把信息發送給哪台主機呢?由於路由器的隔離,IP網路沒辦法使用廣播方式查找MAC地址,只有通過鏈路層的MAC地址以廣播方式定址。
因此,IP協議還包括三個協議—— ARP、DHCP和ICMP ,共同配合完成數據轉發。

IPv6是解決IP地址耗盡的根本手段。它與IPv4的報文形式差別如下圖:

IPv6與IPv4地址通信示意圖:

在通信過程中,如果分組過量而導致網路性能下降,會產生擁塞。

擁塞的控制方式:

㈥ 計算機網路 子網劃分問題 求答案詳細解析

題目錯。原話應該是「該自治系統分配到的IP地址為30.138.118.0,子網掩碼為255.255.254.0」,而不是255.255.255.254。
掩碼255.255.254.0,轉換為二進制就是11111111.11111111.11111110.0。因為第三段掩碼零的位數是1,2^1=2,因此這個子網掩碼的意思是分配到了2個C類地址,分別是30.138.118.0和30.138.119.0。
劃分子網要從最大需求數開始,依次減少,因此優先分配IP的網段是LAN3。由於網段的劃分,必須是2的N次冪,也就是要麼2段,要麼4段,顯然,一段C類地址劃分為2段後,其中一段IP數量只有128,不能滿足LAN3的需求,因此,LAN3必須單獨分配1個C類地址。
答:LAN3分配的C類地址為30.138.118.0,子網掩碼為255.255.255.0。註:如果說,LAN3分配的C類地址為30.138.119.0,子網掩碼為255.255.255.0也是可以的,只不過,不符合一般人的思維習慣。
剩下的另一個C類地址,就要通過可變子網掩碼劃分,來依次分配給LAN2、LAN5、LAN4,剩下的留給LAN1。
LAN2的需求是91,其實1/2段C類地址,由於2^1=2,所以,子網掩碼就是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0000000,轉換為十進制就是255.255.255.128。
答:LAN3分配的C類地址為30.138.119.0-30.138.119.127,子網掩碼為255.255.255.128,除去首尾,可用IP數量為126個。
接下來就剩下1/2段了,共有IP數量為128,是不是就要考慮分給LAN5了呢?錯!此時要考慮的,恰恰是要分給LAN1!因為LAN5+LAN3的需求沒超過64,因此,剩下的128個IP,要考慮分一半給LAN1,對於整段C類地址,那就是分成了4段,能理解嗎?(前面的LAN2分走了2段,LAN1分1段,剩下1段留給LAN5+LAN3)
由於2^2=4,所以,子網掩碼就是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000000,轉換為二進制就是255.255.255.192。
答:LAN1分配的C類地址為30.138.119.128-30.138.119.191,子網掩碼為255.255.255.192,除去首尾,可用IP數量為62個。
到這時才來考慮LAN5。LAN5要在剩下的64個IP力分一半,也就是32個。對於整段C類地址而言,相當於分成了8段,LAN5佔一段。由於2^3=8,所以,子網掩碼就是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00000,轉換為二進制就是255.255.255.224。
答:LAN5分配的C類地址為30.138.119.192-30.138.119.223,子網掩碼為255.255.255.192,除去首尾,可用IP數量為30個。
此時剩下的32個,要在細分的話,按題意就要分成4段,其中一段給LAN3,對吧?對於整段C類地址而言,就是分成32段。由於2^5=32,所以,子網掩碼就是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000,轉換為二進制就是255.255.255248。請注意!此時LAN3的IP分配並不從224開始!因為,前16個IP是連續的,因此要跳過。
答:LAN5分配的C類地址為30.138.119.240-30.138.119.247,子網掩碼為255.255.255.248,除去首尾,可用IP數量為6個。
最後一段IP30.138.119.248-30.138.119.255也浪費了,這就是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