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計算機網路--網路體系結構
計算機網路中的網路體系結構是計算機網路設計和實現的基礎框架,它定義了網路中各層的功能、協議和服務。以下是關於網路體系結構的詳細解答:
分層結構:
- 網路體系結構通常採用分層設計,這種設計可以提高網路的獨立性、靈活性和可維護性。
- 每一層都定義了特定的功能和服務,並通過介面與相鄰層進行交互。
五層協議模型:
- 五層協議模型包括應用層、運輸層、網路層、數據鏈路層和物理層。
- 應用層:提供網路服務訪問,如DNS、HTTP、SMTP等。
- 運輸層:負責數據傳輸控制,提供可靠的傳輸服務和無連接的傳輸服務。
- 網路層:負責數據包的路由選擇和轉發,核心協議是IP。
- 數據鏈路層:負責幀的傳輸,提供錯誤檢測和流量控制等功能。
- 物理層:負責物理媒體上比特的傳輸,涉及同步、電壓控制等物理特性。
協議與功能邊界:
- 網路體系結構的核心在於明確各層的功能邊界和協議。
- 協議定義了數據交換的規則和格式,確保數據在網路中的順暢傳輸。
理論與實踐的平衡:
- 在設計網路體系結構時,需要在理論與實踐之間找到平衡。
- 理論上,各層功能應清晰獨立;但在實際實現中,硬體和軟體的具體實現方式可能因技術和成本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數據的旅程:
- 數據從應用層開始,經過運輸層、網路層、數據鏈路層,最終到達物理層進行傳輸。
- 在每一層,數據都會被封裝成特定的協議數據單元,並添加相應的控制信息。
異常處理與冗餘連接:
- 在實際應用中,網路協議必須考慮各種異常情況,如錯誤處理和冗餘連接。
- 這些機制確保了網路的健壯性和可靠性。
綜上所述,網路體系結構是計算機網路設計和實現的基礎,它定義了網路中各層的功能、協議和服務,並通過分層設計提高了網路的獨立性、靈活性和可維護性。
⑵ 計算機網路的七層結構、五層結構和四層結構
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分為三種主要模型:OSI(七層)、TCP/IP(四層)和五層結構。其中,TCP/IP體系結構在實際應用中更為常見,而OSI模型則是一個理論上的網路通信模型。
五層網路體系結構包括應用層、表示層、會話層、傳輸層和網路介面層。每一層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職責,它們共同協作以實現數據傳輸。應用層負責應用程序的交互,表示層處理數據的編碼和解碼,會話層管理連接和會話,傳輸層提供可靠的端到端數據傳輸,網路介面層負責物理層的數據傳輸。
TCP/IP體系結構則包括應用層、傳輸層、互聯網層和網路介面層。這種結構比五層結構更簡潔,且在現代網路中廣泛使用。TCP/IP協議數據交換的示意圖顯示了數據如何在各層之間流動。
總結來說,OSI模型提供了一個詳盡的網路通信框架,但實際應用中,TCP/IP四層模型因其簡潔性和高效性成為了主流選擇。五層結構在功能上介於兩者之間,提供了一種平衡的體系結構。
⑶ 網路五層結構
計算機網路五層結構是指應用層、傳輸層、網路層、數據鏈路層、物理層。
1、應用層
專門針對某些應用提供服務。
2、傳輸層
網路層只把數據送到主機,但不會送到進程。傳輸層負責負責進程與主機間的傳輸,主機到主機的傳輸交由網路層負責。傳輸層也稱為端到端送。
3、網路層
把包裡面的目的地址拿出來,進行路由選擇,決定要往哪個方向傳輸。
負責從源通過路由選擇到目的地的過程,達到從源主機傳輸數據到目標主機的目的。
4、數據鏈路層
通過物理網路傳送包,這里的包是通過網路層交過來的數據報。
只完成一個節點到另一個節點的傳送(單跳)。
5、物理層
通過線路(可以是有形的線也可以是無線鏈路)傳送原始的比特流。
只完成一個節點到另一個節點的傳送(單跳)。
(3)計算機網路五層結構數據擴展閱讀:
計算機網路是指將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獨立功能的多台計算機及其外部設備,通過通信線路連接起來,在網路操作系統,網路管理軟體及網路通信協議的管理和協調下,實現資源共享和信息傳遞的計算機系統。
計算機網路也稱計算機通信網。關於計算機網路的最簡單定義是:一些相互連接的、以共享資源為目的的、自治的計算機的集合。若按此定義,則早期的面向終端的網路都不能算是計算機網路,而只能稱為聯機系統(因為那時的許多終端不能算是自治的計算機)。但隨著硬體價格的下降,許多終端都具有一定的智能,因而「終端」和「自治的計算機」逐漸失去了嚴格的界限。若用微型計算機作為終端使用,按上述定義,則早期的那種面向終端的網路也可稱為計算機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