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網路連接 » 探究下計算機網路是如何被發明的
擴展閱讀
電腦黑屏刷機也沒好 2025-05-21 21:59:19
設置4g網路變成5g 2025-05-21 21:47:53

探究下計算機網路是如何被發明的

發布時間: 2025-05-21 17:18:13

『壹』 計算機網路是怎樣發展起來的

網路並不新鮮。在計算機時代早期,眾所周知的巨型機時代,計算機世界被稱為分時系統的大系統所統治。分時系統允許你通過只含顯示器和鍵盤的啞終端來使用主機。啞終端很像PC,但沒有它自己的CPU、內存和硬碟。靠啞終端,成百上千的用戶可以同時訪問主機。這是如何工作的?是由於分時系統的威力,它將主機時間分成片,給用戶分配時間片。片很短,會使用戶產生錯覺,以為主機完全為他所用。 在七十年代,大的分時系統被更小的微機系統所取代。微機系統在小規模上採用了分時系統。所以說,並不是直到七十年代PC發明後,才想出了今天的網路。 遠程終端計算機系統是在分時計算機系統基礎上,通過Modem(數據機)和PSTN(公用電話網)把計算機資源向地理上分布的許多遠程終端用戶提供共享資源服務的。這雖然還不能算是真正的計算機網路系統,但它是計算機與通信系統結合的最初嘗試。遠程終端用戶似乎已經感覺到使用"計算機網路"的味道了。 在遠程終端計算機系統基礎上,人們開始研究把計算機與計算機通過PSTN等已有的通信系統互聯起來。為了使計算機之間的通信聯接可靠,建立了分層通信體系和相應的網路通信協議,於是誕生了以資源共享為主要目的的計算機網路。由於網路中計算機之間具有數據交換的能力,提供了在更大范圍內計算機之間協同工作、實現分布處理甚至並行處理的能力,聯網用戶之間直接通過計算機網路進行信息交換的通信能力也大大增強。 1969年12月, Internet的前身--美國的ARPA網投入運行,它標志著我們常稱的計算機網路的興起。這個計算機互聯的網路系統是一種分組交換網。分組交換技術使計算機網路的概念、結構和網路設計方面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它為後來的計算機網路打下了基礎。 八十年代初,隨著PC個人微機應用的推廣,PC聯網的需求也隨之增大,各種基於PC互聯的微機區域網紛紛出台。這個時期微機區域網系統的典型結構是在共享介質通信網平台上的共享文件伺服器結構,即為所有聯網PC設置一台專用的可共享的網路文件伺服器。PC是一台"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小計算機,每個PC機用戶的主要任務仍在自己的PC機上運行,僅在需要訪問共享磁碟文件時才通過網路訪問文件伺服器,體現了計算機網路中各計算機之間的協同工作。由於使用了較PSTN數率高得多的同軸電纜、光纖等高速傳輸介質,使PC網上訪問共享資源的數率和效率大大提高。這種基於文件伺服器微機網路對網內計算機進行了分工:PC機面向用戶,微機伺服器專用於提供共享文件資源。所以它實際上就是一種客戶機/伺服器模式。 計算機網路系統是非常復雜的系統,計算機之間相互通信涉及到許多復雜的技術問題,為實現計算機網路通信,計算機網路採用的是分層解決網路技術問題的方法。但是,由於存在不同的分層網路系統體系結構,它們的產品之間很難實現互聯。為此,國際標准化組織ISO在1984年正式頒布了"開放系統互連基本參考模型"OSI國際標准,使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實現了標准化。 進入九十年代,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以及建立在計算機和網路技術基礎上的計算機網路技術得到了迅猛的發展。特別是1993年美國宣布建立國家信息基礎設施NII後,全世界許多國家紛紛制定和建立本國的NII,從而極大地推動了計算機網路技術的發展,使計算機網路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目前,全球以美國為核心的高速計算機互聯網路即Internet已經形成,Internet已經成為人類最重要的、最大的知識寶庫。而美國政府又分別於1996年和1997年開始研究發展更加快速可靠的互聯網2(Internet 2)和下一代互聯網(Next Generation Internet)。可以說,網路互聯和高速計算機網路正成為最新一代的計算機網路的發展方向。

『貳』 網路是怎樣產生的

網路是由節點和連線構成,表示諸多對象及其相互聯系。在數學上,網路是一種圖,一般認為專指加權圖。網路除了數學定義外,還有具體的物理含義,即網路是從某種相同類型的實際問題中抽象出來的模型。

在計算機領域中,網路是信息傳輸、接收、共享的虛擬平台,通過它把各個點、面、體的信息聯繫到一起,從而實現這些資源的共享。網路是人類發展史來最重要的發明,提高了科技和人類社會的發展。

網路的的功能:

1、資源共享

網路的主要功能就是資源共享。共享的資源包括軟體資源、硬體資源以及存儲在公共資料庫中的各類數據資源。網上用戶能部分或全部地共享這些資源,使網路中的資源能夠互通有無、分工協作,從而大大提高系統資源的利用率。

2、快速傳輸信息

分布在不同地區的計算機系統,可以通過網路及時、高速地傳遞各種信息,交換數據,發送電子郵件,使人們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

『叄』 計算機網路是怎樣誕生的

世界上第一個計算機網路是有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規劃署主持研製的,取名ARPA網,音譯為阿帕網。
據說該署有個信息處理技術處,專門負責扶持國內最先進的計算機研究開發項目。1966年,該處處長是時年34歲的鮑勃·泰勒。堂堂一個處只有兩個人,許多事情都得由處長親自動手。在他的辦公室里間放置了三台終端,分別是三個聯機系統的遠程終端。這三個系統的主機,機型不同、操作系統不同、操作命令不同,加之這三台終端的型號也不同,有三套不同的操作使用方法。泰勒常被這三個終端弄得手忙腳亂,非常煩惱,這使他想起了曾與同事們討論過的一個想法:計算機聯網。隨著計算機應用的深入,承包該處項目的各個研究小組都想擁有自己的計算機,都向泰勒要經費,他真有點招架不住。他想,如果把已有的計算機聯成網路,那麼在研究小組之間就能共享計算機資源和研究成果。泰勒向署長作了匯報,講述了資源共享的好處和其終端問題。他建議由ARPA投資建造一個小范圍的計算機網路,署長爽快地同意了,馬上給了100萬美元的經費。
泰勒本人是學心理學的,他需要挑選一位一流的計算機專家作為項目負責人。他看中了林肯實驗室的拉里·羅伯茨。羅伯茨於1966年12月走馬上任,時年29歲。羅伯茨一上任,很快就制訂了先4個節點然後擴展到15個節點的網路計劃。但具體方案的設計卻花了兩年時間,最後採納了林肯實驗室衛斯里·克拉克的建議:即在各節點上增加一台小型計算機,原有的計算機只與它相連接;由這些新加的小型計算機聯成次級網路,承擔網路通信功能。這種計算機被定名為「介面報文處理機」(簡稱IMP)。IMP的製造任務,通過公開招標被一家名不經傳的BBN公司奪得。
第一台IMP機於1969年8月30日到達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以後的三台IMP機分別安裝在斯坦福研究院、加州大學對聖巴巴拉分校和猶他大學。1969年12月,四個節點的ARPA網誕生了。

『肆』 最早的計算機網路是如何發明的

1969年,美國國防部國防高級研究計劃署(DoD/DARPA)資助建立了一個名為ARPANET的網路。解釋一下就是阿帕網,這是最早的。

1969年12月, Internet 的前身——美國的ARPA網投入運行,它標志著我們常稱的計算機網路的興起。這個計
算機互聯的網路系統是一種分組交換網。分組交換技術使計算機網路的概念、結構和網路設計方面都發生了根本性
的變化,它為後來的計算機網路打下了基礎。

八十年代初,隨著PC個人微機應用的推廣,PC聯網的需求也隨之增大,各種基於PC互聯的微機區域網紛紛出台。

這個時期微機區域網系統的典型結構是在共享介質通信網平台上的共享文件伺服器結構,即為所有聯網PC設置
一台專用的可共享的網路文件伺服器。PC是一台「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小計算機,每個PC機用戶的主要任務仍
在自己的PC機上運行,僅在需要訪問共享磁碟文件時才通過網路訪問文件伺服器,體現了計算機網路中各計算機之
間的協同工作。由於使用了較PSTN速率高得多的同軸電纜、光纖等高速傳輸介質,使PC網上訪問共享資源的速率和
效率大大提高。這種基於文件伺服器的微機網路對網內計算機進行了分工:PC機面向用戶,微機伺服器專用於提供
共享文件資源。所以它實際上就是一種客戶機/ 伺服器模式。

計算機網路系統是非常復雜的系統,計算機之間相互通信涉及到許多復雜的技術問題,為實現計算機網路通信,
計算機網路採用的是分層解決網路技術問題的方法。但是,由於存在不同的分層網路系統體系結構,它們的產品之
間很難實現互聯。為此,國際標准化組織ISO 在1984年正式頒布了「開放系統互連基本參考模型」OSI 國際標准,
使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實現了標准化。

進入九十年代,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以及建立在計算機和網路技術基礎上的計算機網路技術得到了迅猛的發
展。特別是1993年美國宣布建立國家信息基礎設施NII 後,全世界許多國家紛紛制定和建立本國的NII ,從而極大
地推動了計算機網路技術的發展,使計算機網路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目前,全球以美國為核心的高速計算機互
聯網路即Internet已經形成,Internet已經成為人類最重要的、最大的知識寶庫。而美國政府又分別於1996年和1997
年開始研究發展更加快速可靠的互聯網2 (Internet 2)和下一代互聯網(Next Generation Internet)。可以說,
網路互聯和高速計算機網路正成為最新一代的計算機網路的發展方向

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