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計算機專業論文
論信息時代的學校網路教學
摘要:本文從信息時代對人才素質結構的要求、網路及網路教學的特點出發,分析了學校開展網路教學的重要意義;分析了網路教學的開展給學校教學帶來的新變化、新特點;最後提出了目前開展網路教學的迫切需要關注的幾個問題。
關鍵詞:信息時代,學校教學,網路,網路教學,課堂教學
有人說,多媒體與信息高速公路是推動人類進入信息時代的兩個技術杠桿。網路的發展,尤其是國際互聯網的出現將信息時代的社會細胞(多媒體計算機和掌握了計算機技術的人)連成了一體,實現了人類智慧的連網,並由此創造出全新的網路文化。
不少學校順應時代需要建設了校園網,並連入了互聯網,開始了網路教學的嘗試。開展網路教學有何意義?它對學校教學將會帶來什麼影響?當前開展網路教學應注意些什麼?本文想就這些問題作初步的探討。
1、 開展網路教學是學校教育面臨信息時代的必然選擇
教育是一個產業,其產品的好壞需要社會的檢驗。我們不能脫離社會大環境來討論人才的素質結構及其培養模式。同樣,網路教學是信息時代的產物,我們對網路教學的討論也必須從信息時代的特點談起。
信息時代特點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1、"知識膨脹",信息量大;
2、知識更新速度快;
3、人才競爭激烈。
這對信息社會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具有發散性思維、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即具備高度創新能力的創造型人才,而不應當是只接受知識、只會記憶和背誦前人經驗、不善於創新也不敢於創新的知識型人才。
其實,創新是任何時代、任何國度、任何民族"進步的靈魂",在信息時代,由於競爭的激烈,對人才的創新素質的要求顯的猶為迫切。
2、培養的人才要學會認知,具有信息的獲取、分析和加工的能力,即信息能力。這是信息社會所需人才的最重要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素質。
信息社會知識多、更新快,學習者必須"有選擇地學、不斷地學",想從老師那裡學點知識以"一勞永逸"已經不可能了。"授之魚,不如授之以漁",明智的選擇應該讓學生學會如何學習,學會如何在信息的海洋中尋覓到自己需要的知識,如何利用各種認知手段以不斷獲得新知,使自己與時代同步。
3、具備完善的終身教育體系。
信息的高速更新,一方面需要學習者學會認知,另一方面需要社會構建完善、方便的終身教育體系,使人們可以不受時空限制自由的接受教育、進行知識更新。
4、教育要大幅度地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益。
同樣由於信息之多、更新之快、人才競爭之激烈,對教育除了有人才素質結構的要求以外,還要求其內容科學、方法優化,使學習者可以優質、高效地接受教育。
綜上所述,信息時代一方面對教育的產品即人才的素質結構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另一方面對教育的水平及受教育的機會和方便程度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為計算機和網路,我們步入信息社會,同時,計算機和網路也為信息時代的教育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寬頻網路與伺服器及多媒體計算機相連,具有以下特點:
• 資源共享
• 享受服務不受時空限制(伺服器具備記憶功能且24小時服務、網路四通八達)
• 可快速傳輸多種媒體信息(寬頻網與多媒體計算機合作可以傳輸各種媒體信息)
• 多向交流(信息的多向傳輸)
這些特性用於教育以後,可以為教育帶來以下好處:
1、 教育信息的共享(資源增值)2、 不3、 受時空限制(受教育的機會增多,4、 學習更加方便,5、 便於全民教育、終身教育的實現)6、 多媒體多感官刺激效果好7、 超級連接,8、 溝通便捷,9、 便於合作、協商、求助
所有這些無疑是對信息時代教育的極大支持
首先,網路的信息量大、信息傳遞便捷、交互性強的特點,有利於開展發現式和協同式教學,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有利於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
其次,網路是信息社會最為有效的信息獲取工具,開展網路教學,有利於培養學生利用網路進行信息的獲取、分析、加工的能力,從而有利於學生信息能力的培養。
第三,開展網路遠程教育,是信息時代最為有效的全民教育和終身教育方式。
最後,網路龐大的信息資源、優越的多媒體功能和多向交互功能為教學質量和效益的提高提供了可能。
我們面臨的是一個網路服務日臻完善的時代,面臨的是一個教育高度信息化的時代 ,開展網路教學是時代的需要,是學校教學的必然選擇。
二、網路教學給學校教學帶來的新變化、新特點:
1、 校園數字化
隨著網路教學的開展,學校將逐步形成依託校園網路的數字化校園環境。包括教學資源的收集、製作、管理系統,教學管理(包括教學計劃、課程安排、學生管理、考試成績查閱、緩考申請等)系統,電子校園(包括實時授課、點播、答疑、作業提交等系統以及數字圖書館等)等等。
2、 教材的科學化
根據教學理論和傳播理論,充分利用網路的多媒體和超連接的特性,網上教材將趨於多媒體化、非線線性化;更為重要的是網路教材更新迅速,能夠跟上時代的步伐。這將有利於學習者的意義建構和教學質量的提高。
3、 學生主體化
學生由被動地接受知識變成了認知的主體,從被動地學到主動地學,從生搬硬套、死記硬背地學到帶著任務解決實際問題的學習,從按部就班的學習到自定步調自定目標的學習。有利於學生創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養。
而教師角色將逐步發生變化,由傳統課堂教學中的知識講授者變成信息組織、編制者,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幫助者、促進者,不是"講壇上的聖人",而是學生的親密朋友、"指路人"。
4、 教學組織形式多元化
突破了傳統的"班級授課制"這種單一的教學組織形式,使個別化學習、協同學習、課堂教學、遠程網路教學等多種形式並存,大大提高了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益。
5、 學生素質合理化
網路教學的開展有利於學習者創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養,使學生素質結構更為科學合理。
6、 學校開放化
傳統的"學校",是限於圍牆的學校。廣播、電視教學已經突破了這一模式,網路教學特別是遠程網路教學的開展更徹底改變了"學校"的概念,使學校成為開放、虛擬、社會化的學校。為全民教育和終身教育提供了條件。
3、 對當前學校開展網路教學幾點思考
結合目前我國學校網路教學的現狀以及我們開展網路教學的實踐,以下幾點值得關註:
1、 提高認識,2、 大膽實踐,3、 敢於邁出第一步
開展網路教學的大勢所趨,無論如何,我們即將面臨的是一個網路無處不在的時代。因此,一切有可能的學校都應該創造條件開展網路教學。
在開展網路教學的問題上,我們應少一些彷徨,大膽實踐,敢於邁出第一步。可以採取抓示範課的形式,以點帶面,重點突破,在干中求發展。
4、 提供條件,5、 自我加壓,6、 造就高水準的教育技術機構
網路教學的主管部門(姑且稱為教育技術中心)是學校網路教學的研究者、管理者、培訓指導者和保障者,起著領頭雁的作用。因此,教育技術中心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了網路教學的正常開展。教育技術中心應自我加壓,潛心研究,廣泛交流,注重網路教學的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學校領導對此應給予高度重視,為教育技術中心的研究和調研提供條件。
唯此,教育技術中心才能夠制定科學的發展規劃、評估體系,才能實施有效的培訓和指導;才能為網路教學的開展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持。
7、 運用現代教育技術
8、 開展網路教學的培訓與研討
網路教育的開展,給教師和學生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育技術機構應不斷地對廣大的教師進行網路教學方面的培訓和研討,內容可包括現代教育基本理論、教學設計理論與方法、多媒體計算機使用及課件的編制、多媒體計算機網路(計算機網路的使用、網上信息的下載、網頁設計以及網上教學信息的開發、網路教學模式等)。當然最佳途徑是利用網路開展培訓,這樣更為真實有效,更有說服力。
鄧小平說:電腦要從娃娃抓起。目前,為適應信息化時代的需要,培養信息人才,美國、英國、法國、新加坡和我國的台灣、香港都將計算機為主的信息科學列為幼兒園、小學、中學的主要課程,我國內地也將與2001年在中學開設信息技術課。這對於後續網路教學的開展是大有好處的。
9、 注重開發網路功能,10、 為網路教學開展提供技術保障
網路建成以後,我們只有不斷開發其功能,才能為教學提供有效的技術手段支持。一些院校校園網建成以後,僅僅是作為文件傳輸的工具,網路運行效益極低,這不僅是巨大的浪費,更給網路教學的開展帶來了技術上的障礙。
目前,我們歸納網路教學主要有以下八種方式:
• 視頻廣播:由網路管理中心通過播放視頻(實時視頻或錄像)。這種形式與電視或播放錄像沒有太大的區別,學生無法控制,實際上一種直播課堂式的教學。它的好處是學習者不受地域和人數的限制,且佔用帶寬小(只需1.37M),多用於名師授課、學術報告、重要會議的直播等。
• 視頻點播:學習者可以根據需要對伺服器中的視頻進行點播。內容可以是電視教學片,也可以是課堂實況錄像。由於是非實時的點播,所以我們可以對其精心設計(插入圖文、視頻、動畫等)。NVP(network video presenter)是VOD的一種,它的好處是在教學的視音頻信息的基礎上同步播放電子幻燈,是普通VOD基礎上的二次開發,有利於教學信息傳遞更為有效。
• 視頻會議:視音頻多向實時傳輸的形式。由於設備昂貴,應用不是很普遍,多用於教師答疑。
• WEB教材:把教學內容作成網頁的形式。其好處是編制難度不大,運行方便,因而使用普遍。
• 多媒體課件:運用多媒體語言或課件開發工具開發的教材,一般通過下載到本機運行。
• BBS論壇:師生間、學習者間以電子公告板的形式相互交流和協作;
• 聊天室(教學討論區):師生間、學習者間通過文字、語音等形式異地實時交流;
• e-mail:師生間、學習者間以電子郵件的形式相互交流;
還有其它方式,有待進一步開發。總之,我們要依託校園網,營造數字化的校園環境,綜合利用各種教學方式,充分發揮網路教學的優勢,以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11、 採取多種途徑,12、 豐富網上教學資源
當前,網上成體系的質量高的教學資源較為匱乏,這嚴重影響了網路教學的開展。學校的要把豐富網上教學資源作為作為目前網路教學的中心工作來抓。
豐富教學資源要堅持多途徑搜集、務實開發的原則。主要有以下途徑:
• 選購:商業團體的製作和經營。
• 配發:教育管理部門統一組織下的製作,
• 交流:兄弟單位、同行間的相互交流
• 合作:教育研究部門、高等院校、中小學內的電化教育專業人員與一線教師的合作開發或同行間的合作;
• 自製:一線教師自行開發
13、 注重教學設計,
14、 將其作為網路教學存亡的生命線
網路只是信息的傳輸通道,是技術手段,是教學的局部因素。網路教學質量的高低關鍵在於融入其中的教學思想、教學策略、教學方法,這就必須要將以教學理論、傳播理論和系統科學為基礎的教學設計作為開展網路教學的第一要素來考慮,將教學設計作為網路教學存亡的生命線。
15、 注重實效,
16、 堅持以人才培養為中心
大概沒有人會認為:因為網路教學的諸多優點,傳統的課堂教學會退出歷史舞台。
1911年,愛迪生曾預言:"在學校里,教科書將很快過時,不久,學生將通過視覺來接受教學。使用電影來傳授人類知識的每一門分支學科是可能的。10年後我們的學校系統將徹底改觀"。近一個世紀過去了,這個預言也為變成現實。我們同樣也不能說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即將被方興未艾的網路教學所代替,因為傳統的課堂教學與網路教學各有長短。
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有其明顯的優勢:有利於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有利於教學的組織、管理和教學過程的調控,對教學環境建設要求比較低,教學效率比較高,更重要的是師生與學生之間的人際交流對學生成長所起的作用,則遠遠超出了課堂教學的本身。而目前網路教學也並非十全十美:
1 網路教學對情感目標2 (如思想品質、心理素質等)和動作技能目標3 (如體育、實驗、手術技能等)的教學效果不4 是太理想。5 學習者的自控力受年齡以及學習風格的影響。對於年齡較小、學習依賴性比較大的學習者來說,6 對教師主導作用的要求比較高,7 不8 太適合利用網路進行自主學習。9 對教學設備10 的要求高。11 目前,12 通信費用較高
然而,我們相信隨著我國教育信息化進程的推進以及網路教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網路教學越來越滿足教學的需要而將會成為一種主流的教學方式。
網路教學是學校教育面臨信息時代的重大抉擇,網路教學的開展給學校教學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學校應積極創造條件,大膽涉足網路教學;但與此同時,不應完全否定傳統課堂教學的優長,學校應充分發揮其特有的人文和情感氛圍,注重教學的優化設計,尋求課堂教學和網路教學的最佳結合點,優質高效地培養能夠適應時代要求適合21世紀需要的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1、我國計算機小學輔助教學的新發展---對全國第三屆小學計算機輔助教學觀摩展示會的思考.張舒予.《中國電化教育》,1999.9
2、計算機輔助教學的概念、實踐及其它.李藝.《中國電化教育》,1999.9
3、世紀回眸--從媒體的演變看電教的發展.崔新春,張秀英.《中國電化教育》,1999.10
4、《當前中小學教育信息化的若干問題的探討》.張青.《中國電化教育》,2000.3
10、 網路教學與課堂教學的比較分析.吳軍,11、 趙呈領,12、 許雄.《中國電化教育》,13、 2000.6
14、 網路教學資源的設計、開發與評價.劉成新.《電化教育研究》,15、 2000.3
16、 關於internet對教育負面影響的思考.蘇春景.聊城師范學院教科所.《電化教育研究》,17、 2000.3
18、 《教育技術進入信息化發展新階段》.戟峰,19、 吳永志,20、 杜愛明.《中國電化教育》,21、 2000.3
22、 《學習的革命》.戈登•德萊頓等著,23、 顧瑞榮等譯.上海三聯書店,24、 1997.8
25、 《信息革命人類文化:教育發展過程中的第三個里程碑》.桑新民.《上海教育》,26、 1999.3
27、 教育信息化及對教育技術培訓內容的思考.曹衛真.《中國電化教育》,28、 2000.3
29、 湖南大學開展現代遠程教育的實踐與思考.楊貫中,30、 李震31、 聲.《中國電化教育》,32、 1999.10
2. "NVP"代表什麼
NVP是"Nominal Velocity of Propagation"的縮寫,直譯為「名義推進速度」。這個術語在計算機和網路領域中廣泛使用,表示在理想或標准條件下,信息或信號的傳播速度。NVP的中文拼音為「míng yì tuī jìn sù dù」,其流行度達到了7549,顯示出在相關領域的高使用頻率。
作為縮寫詞,NVP主要應用於計算機網路中,用於描述在理論或標准假設下的數據傳輸速率,而不考慮實際環境因素。它在技術文檔、網路協議和通信技術討論中常見。例如,在網路設計或性能評估時,NVP可以幫助工程師理解和比較不同網路架構的傳輸效率。
需要注意的是,NVP的解釋和應用是基於網路環境的,它的實際意義可能因具體上下文而變化。該縮寫詞版權歸屬於原創者,主要用於學習和交流,使用者需自行判斷其適用性和准確性。
3. 金沙江創業投資基金
金沙江金沙江創業投資基金立足中國,專注投資於面向全球市場的高新技術初創企業。金沙江的團隊成員都擁有高科技公司的管理經驗,並都親身經歷過創業的甜酸苦辣,能為創業團隊提供實實在在的幫助。無論在中國還是在美國矽谷,公司都建立了廣泛的關系,擁有眾多的資源,並可籍此為所投資企業提供強有力的支持。金沙江創業投資的投資涵蓋半導體器件和新材料、互聯網和無線通信技術及其應用、新媒體、綠色能源以及其他高增長的新興領域。目前旗下管理計7億美元的基金,並且和美國矽谷「最老牌」的創業投資基金MAYFIELD FUND(成立於1969年) 建立了長期的戰略合作關系。金沙江創業投資在中國北京和美國矽谷設有辦事處 。英特爾為計算機工業提供關鍵元件,包括性能卓越的微處理器、晶元組、板卡、系統及軟體等,這些產品是標准計算機架構的重要組成部分。英特爾一直堅守「創新」理念,根據市場和產業趨勢變化不斷自我調整。從微米到納米製程,從 4 位到 64 位微處理器,從奔騰® 到酷睿 TM,從硅技術、微架構到晶元與平台創新,英特爾不間斷地為行業注入新鮮活力,並聯合產業合作夥伴開發創新產品,推動行業標準的制定,從而為世界各地的用戶帶來更加精彩的體驗 。凱旋創投(KEYTONE VENTURES / 原KPCB)致力於投資包括潔能環保、高科技、媒體和消費服務等領域的高速成長企業。凱旋創投公司熱情專注於幫助其投資組合公司獲得成功。凱旋創投知道,成功不只需要堅實的財政的支持,凱旋創投堅信團隊精神帶來的勝利,並幫助其投資組合公司將此信仰實施應用。NORWEST VENTURE PARTNERS (NVP)是一家全球性創業投資公司,旨在與諸位創業人士積極合作以建置成功企業,迄今已有 48 年以上的豐富經驗。NVP 專注於投資信息產業,包括:半導體與計算機、企業與通訊系統、軟體、服務、網際網路、媒體與消費。公司總部位於美國加州帕洛阿爾托 (PALO ALTO),目前掌管的創投資金超過 25 億美元,自創業以來已資助過 450 家以上的公司。SK是韓國三大集團之一,主要業務領域包括能源化工、信息通訊、物流流通。目前,SK及其附屬機構在全球40多個國家和地區擁有250多個辦事處和子公司。在2011年《財富》500強排名中,SK位居第82位。SK集團的中國事業始於1992年中韓兩國建交之前。近年來,SK在中國除了發展其傳統業務外,在置業、流通和文化創意產業等領域積極開拓新事業。目前,SK在中國員工超過5,000人,業務區域遍布全國約40個地區。
4. 互聯網發展簡史
國際互聯網發展簡史
Internet發展史 國際互聯網是美國高科技發展的結果,同時也是美國政府出於軍事目的不得已而為之的產物。為了分散因遭遇外國核武器打擊本國軍事指揮控制系統所帶來的危險(即當網路中的某一物理層遭到破壞不至於影響整個網路系統的正常運行),美國國防部於1969年建立了一個實驗型的網路架構APRANET,資金來源於國防部的高級研究規劃局(APRPA)。起初,只有幾個著名大學院校、研究機構及軍事設備承包商等單位被允許與APRPANET聯接。APRPANET的建立雖然是出於軍事上的目的,但在和平時期,這一網路卻極大地方便了各部門的研究人員在該網路上進行信息及技術數據交流。80年代中期,美國國家科學基臘卜金會(National Science Fundation)又建立了一個更加龐大的網路架構NSFnet。1990年,APRPANET中止了與非軍事有關的營運活動,隨即NSFnet便成為國際互聯網初期的主幹網。由於是政府出資,NSFnet因而只對大學院校及公共研究機構免費開放,而且限制在該主幹網傳輸與商業活動有關的數據信息。然而許多大企業都對網路潛藏的巨大商業機會表示了極大的關注,並且出現了一些由企業自主興建的主幹網路。到了1992年,由於網路技術已日趨成熟,NSF為了推進國際互聯網的商業化進程,宣布幾年後將停止營運NSFnet,並開始積極鼓勵和資助各類商業實體建立主幹網。從此,國際互聯網在基礎設施領域的商業化進程進入了快速扮則發展時期,NSFnet也於1995年正式退出。要了解國際互聯網,就不可避免地要提及互聯網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幾個重要事件。國際互聯網的發展與信息技術發展息息相關,技術標準的制定以及技術上的創新是決定國際互聯網得以順利發展的重要因素。網路的主要功能是交換信息,而採取什麼樣的信息交換方式則是網路早期研究人員面臨的首要問題。 1961年,MIT的克蘭洛克(Kleinrock) 教授在其發表的一篇論文中提出了包交換思想,並在理論上證明了包交換技術(packet switching)相對於電路交換技術在網路信息交換方面更具可行性。不久,包交換技術就獲得了大多數研究人員的認同,當時APRPANET採用的就是這種信息交換技術。包交換思想的確立在國際互聯網的發展史上是第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因為包交換技術使得網路上的信息傳輸不僅在技術上更為便捷,而且還在經濟上更為可行。國際互聯網發展中的第二個里程碑是信息傳輸協議(TCP/IP)的制定。網路在類型上有多種,諸如衛星傳輸網路、地面無線電傳輸網路等等。信息的傳輸在同樣類型的網路內部不存在任何問題,而要在不同類型的網路之間進行信息傳輸卻會在技術上存在很大困難。為了解決這個問題,DARPA研究人員卡恩(Kahn)在1972年提出了開放式網路架構思想,並根據這一思想設計出沿用至今的TCP/IP傳輸協議標准。 在TCP/IP中,「網路」是一個高度抽象的概念,即任何一個能傳輸數據分組的通信系統都可以被視為網路。這樣,只要採用包交換技術,任何類型的數據傳輸網路都可相互對接。由於兼容性是技術上輪缺穗一個重要的特徵,因而標準的制定對於國際互聯網的順利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TCP/IP標准中的開放性理念也是網路能夠發展成為如今的「網中網」——Internet一個決定性因素。第三個里程碑事件是互聯網頁(World Wide Web,又叫萬維網)技術的出現。早期在網路上傳輸數據信息或者查詢資料需要在電腦上進行許多復雜的指令操作,這些操作只有那些對電腦非常了解的技術人員才能做到熟練運用。特別是當時軟體技術還並不發達,軟體操作界面過於單調,電腦對於多數人只是一種高深莫測的神秘之物,因而當時「上網」只是局限在高級技術研究人員這一狹小的范圍之內。 WWW技術是由瑞士高能物理研究實驗室(CERN)的程序設計員Tim Berners-Lee 最先開發的,它的主要功能是採用一種超文本格式(hypertext)把分布在網上的文件鏈接在一起。這樣,用戶可以很方便地在大量排列無序的文件中調用自己所需的文件。1993年,位於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的國家超級應用軟體研究中心(NCSA)設計出了一個採用WWW技術的應用軟體Mosaic,這也是國際互聯網史上第一個網頁瀏覽器軟體。該軟體除了具有方便人們在網上查詢資料的功能,還有一個重要功能,即支持呈現圖象,從而使得網頁的瀏覽更具直觀性和人性化。可以說,如果網頁的瀏覽沒有圖象這一功能,國際互聯網是不可能在短短的時間內獲得如此巨大的進展的,更不用說發展電子商務了。特別是,隨著技術的發展,網頁的瀏覽還具有支持動態的圖象傳輸、聲音傳輸等多媒體功能,這就為網路電話、網路電視、網路會議等提供一種新型、便捷、費用低廉的通訊傳輸基礎工具創造了有利條件,從而適應未來商務活動的發展。如果說,最初網路的發展主要是為了滿足人們信息交流的需求,而現在通過網路進行的商務活動或者人們所熟悉的電子商務則是國際互聯網今後發展的主要推進器。可以肯定的是,國際互聯網仍將以一種不可預見的飛快速度向前發展,同時,如何發展網路經濟也將成為每個國家不可廻避的重要問題。
互聯網發展時間表
50年代
1957
蘇聯發射了人類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Sputnik"。作為響應,美國國防部(DoD)組建了高級研究計劃局(ARPA),開始將科學技術應用於軍事領域(:amk:) 。
60年代
1961
MIT的Leonard Kleinrock發表"Information Flow in Large Communication Nets",(7月)
第一篇有關包交換(PS)的論文。
1962
MIT的J.C.R. Licklider和W. Clark發表"On-Line Man Computer Communication",(8月)
包含有分布式社交行為的全球網路概念。
1964
RAND公司的Paul Baran發表"On Distributed Communications Networks"。
包交換網路;不存在出口。
1965
ARPA資助進行"分時計算機系統的合作網路"研究。
MIT林肯實驗室的TX-2計算機與位於加州聖莫尼卡的系統開發公司的Q-32計算機通過1200bps的電話專線直接連接(沒有使用包交換)。隨後APRA又將數據設備公司(DEC)的計算機加入其中,組成了"實驗網路"。
1966
MIT的Lawrence G. Roberts發表"Towards a Cooperative Network of Time-Shared Computers",(10月)
第一個ARPANET計劃。
1967
在美國密西根州Ann Arbor召開的ARPA IPTO PI會議上,Larry Roberts組織了有關ARPANET設計方案的討論。(4月)
在田納西州Gatlinburg召開ACM操作原則專題研討會。(10月)
Lawrence G. Roberts發表第一篇關於ARPANET設計的論文"Multiple Computer Networks and Intercomputer Communication"。
三個獨立的包交換網路(RAND、NPL、ARPA)開發人員的第一次會議。
位於英國Middlesex的國家物理實驗室(NDL)在D. W. Davies的主持下開發了國家物理實驗室數據網路,D. W. Davies是首先使用"包"(packet)這個術語的人。NDL網路是一個包交換的實驗網路,它使用了768kpbs的通信線路。
1968
向高級研究計劃局(ARPA)演示包交換網路。
8月遞交有關ARPANET的建議書,9月受到回應。
10月,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獲得建立網路測量中心的合同。
Bolt Beranek and Newman、Inc.公司(BBN)獲得建立介面消息處理機(IMP)中的包交換部分的合同。
美國參議員Edward Kennedy向BBN公司發出祝賀電報,祝賀他們從ARPA處獲得百萬美圓的合同來建造 "Interfaith"(他的筆誤,應為"Interface"介面)消息處理機,並感謝他們的努力。
以Steve Crocker為首的鬆散組織,網路工作組(NWG),開始開發用於APRANET通信的主機一級的協議。
1969
美國國防部委託開發ARPANET,進行聯網的研究。
使用BBN公司開發的介面消息處理器IMP建立節點(配有12K存儲器的Honeywell DDP-516小型計算機);AT&T公司提供速率為50kpbs的通信線路。
節點1:UCLA(8月30日,9月2日接入)
功能:網路測量中心
主機、操作系統:SDS SIGMA 7、SEX
節點2:斯坦福研究院(SRI)(10月1日)
功能:網路信息中心(NIC)
主機、操作系統:SDS940、Genie
Doug Engelbart有關"Augmentation of Human Intellect"的計劃
節點3: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UCSB)(11月1日)
功能:Culler-Fried互動式數學
主機、操作系統:IBM 360/75、OS/MVT
節點4:Utah大學(12月)
功能:圖形處理
主機、操作系統:DEC PDP-10、Tenex
由Steve Crocker編寫的第一份RFC文件"Host Software"(4月7日)。
REC 4:Network Timetable
UCLA的Charley Kline試圖登錄到SRI上,發出了第一個數據包,他的第一次嘗試在鍵入LOGIN的G的時候引起了系統的崩潰。(10月20日或者29日,需查實)
密西根州的密西根大學和懷俄明州立大學為他們的學生、教師及校友建立了基於X.25的Merit網路。(:sw1:)
70年代
1970
第一份有關最初的ARPANET主機-主機間通信協議的出版物:C.S. Carr、S. Crocker和V.G. Cerf的 "HOST - HOST Communication Protocol in the ARPA Network",發表於AFIPS的SJCC會議論文集上。(:vgc:)
AFIPS的第一篇有關ARPANET的報告:"Computer Network Development to Achieve Resource Sharing"(3月)
夏威夷大學的Norman Abrahamson開發的第一個包交換無線網路ALOHAnet開始運行(7月)(:sk2:)。
1972年與ARPANET相連。
ARPANET的主機開始使用第一個主機-主機間協議,網路控制協議(NCP)。
AT&T在UCLA和BBN之間建成了第一個跨國家連接的56kbps的通信線路。這條線路後來被BBN和RAND間的另一條線路取代。第二條線路連接MIT和Utah大學。
1971
ARPANET上連接了15個節點(23台主機):UCLA、SRI、UCSB、Univ of Utah、BBN、MIT、RAND、SDC、Harvard、Lincoln Lab、Stanford、UIU(C)、CWRU、CMU、NASA/Ames。
BBN開始使用更便宜的Honeywell 316來構造IMP。但由於IMP有隻能連接4台主機的限制,BBN開始研究能支持64台主機的終端型IMP(TIP)。(9月)
BBN的Ray Tomlinson發明了通過分布式網路發送消息的email程序。最初的程序由兩部分構成:同一機器內部的email程序(SENDMSG)和一個實驗性的文件傳輸程序(CPYNET)。(:amk:irh:)
1972
BBN的Ray Tomlinson為ARPANET修改了email程序,這個程序變得非常熱門。Tomlinson的33型電傳打字機選用"@"作為代表"在"的含義的標點符號(3月)
Larry Roberts寫出了第一個email管理程序(RD),可以將信件列表、有選擇地閱讀、轉存文件、轉發和回復。(7月)
由Bob Kahn組織的計算機通信國際會議(ICCC)在華盛頓特區的Hilton飯店召開,會上演示了由40台計算機和終端介面處理機(TIP)組成的ARPANET。(10月)
在ICCC大會期間,精神科病人PARRY(在Stanford)與醫生(在BBN)第一次使用計算機-計算機間聊天的形式討論了病情。
ICCC大會認為高級聯網技術需要進一步共同合作,導致在10月成立了國際網路工作組(INWG),Vinton Cerf被指定擔任第一屆主席。到了1974年,INWG成為IFIP的6.1工作組。(:vgc:)
Louis Pouzin領導建立法國自己的ARPANET-CYCLADES。
RFC 318:Telnet specification
1973
ARPANET首次進行國際聯網:倫敦大學(英國)和NORSAR(挪威)。
Harvard大學Bob Metcalfe的博士論文首先提出了乙太網的概念。他的概念在Xerox公司的PARC的Alto計算機上進行了測試,第一個乙太網叫做Alto Aloha System(5月)。(:amk:)
Bob Kahn提出了建立Internet的問題,並開始在ARPA進行網路互連的研究。3月,Vinton Cerf在舊金山一個飯店的大堂里,將網關體系結構的草圖畫在一個信封的背面。(:vgc:)
9月,在英國伯明翰的Sussex大學召開的INWG會議上Cerf和Kahn提出了Internet的基本概念。
RFC 454:File Transfer specification
網路聲音協議(NVP)規范(RFC 741)及其實現使通過ARPAnet上召開會議通知成為可能。(:bb1:)
SRI(NIC)在3月開始出版ARPANET新聞;據估計ARPANET用戶有2000人。
ARPA研究顯示在ARPANET的通信量中email佔了75%。
聖誕節死鎖 -- Harvard的IMP硬體故障導致它向所有的ARPANET節點發出了長度為0的廣播信息,造成所有其他的IMP都將它們的通信轉向Harvard。(12月25日)
RFC 527: ARPAWOCKY
RFC 602: The Stockings Were Hung by the Chimney with Care
1974
Vinton Cerf和Bob Kahn發表了論文"A Protocol for Packet Network Interconnection",文中對TCP協議的設計作了詳細的描述。[IEEE Trans Comm](:amk:)
BBN開始提供ARPANET上第一個公共包數據服務Telenet(ARPANET的一個商業版本)。(:sk2:)
1975
DCA(現在是DISA)接管Internet的運行管理。
Steve Walker建立ARPANET第一個郵件抄送表(mailing list)MsgGroup,因為最初該表不是自動管理的,Einar Stefferud很快接受成為它的管理者。一個有關科幻小說的抄送表SF-Lovers成為早期最受歡迎的非官方抄送表。
John Vittal開發研製了全功能email程序MSG,它具有郵件回復、轉發、歸檔功能。
跨越兩大洋的人造衛星連接(連接夏威夷和英國),第一次通過它進行的TCP測試是Stanford、BBN和UCL進行的。
SAIL的Raphael Finkel編寫的"Jargon File"第一次發布。(:esr:)
John Brunner出版科幻小說"The Shockwave Rider"。(:pds:)
1976
2月,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在Malvern的皇家信號與雷達研究院(RSRE)發出一封電子郵件。
AT&T的Bell實驗室開發了UUCP(Unix到Unix文件拷貝),並於第二年同UNIX一同發行。
開發出多處理器多匯流排IMP。
1977
美國威斯康星大學(Wisconsin)的Larry Landweber開發了THEORYNET,為超過100名計算機科學家提供電子郵件服務(使用他們自己開發的基於TELENET的email系統)。
RFC 733:Mail specification
Tymshare公司發表Tymnet。
7月,舉行了運行Internet協議的ARPANET/舊金山灣無線包交換網/大西洋SANNET演示會,演示會採用了BBN提供的網關。
1978
TCP分解成TCP和IP兩個協議。(3月)
RFC 748:TELNET RANDOMLY-LOSE Option
1979
來自威斯康星大學、DARPA、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以及許多其他大學的計算機科學家召開會議,計劃建立一個連接各學校計算機系的網路(會議由Larry Landweber組織)。
Tom Truscott和Steve Bellovin使用UUCP協議建立了連接Duke大學和UNC的USENET,最初USENET只包括net.*新聞組。
Essex大學的Richard Bartle和Roy Trubshaw開發了第一個多人參與的游戲MUD,它被稱做MUD1。
ARPA建立了Internet結構控制委員會(ICCB)。
在DARPA的資助下開始進行無線包交換網(PRNET)的實驗,它主要用於汽車之間的通信。ARPANET通過SRI進行連接。
4月12日,Kevin MacKenzie向MsgGroup發出email,建議在email的枯燥單調文字中加入一些表情符號,比如-)表示伸出舌頭。他的建議多次引起爭論,最後被廣泛應用。
80年代
1980
10月27日,由於一種狀態信息病毒出人意料的自我繁殖,ARPANET完全停止運行。
BBN的第一部基於C/30的IMP。
1981
BITNET,"Because It's Time NETwork"。
首先美國紐約市立大學建立的合作網路,連接的第一個節點是耶魯大學。(:feg:)
根據同IBM系統一道提供的免費NJE協議,最初名字縮寫中的"T"代表的是"There"而不是"Time"。
提供電子郵件服務、建立了電子論壇伺服器來傳播信息,還提供文件傳輸服務。
由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提供啟動資金,Univ of Delaware、Pure Univ、Univ of Wisconsin、RAND公司和BBN的計算機科學家們合作建立了CSNET(計算機科學網路),為那些不能與ARPANET連接的科學家提供網路服務(主要是電子郵件服務)。CSNET後來又被稱為計算機與科學網路。(:amk,lhl:)
基於C/30的IMP在網路中佔主導地位;SAC的第一部急於C/30的TIP。
法國Telecom公司在法國全境部署Minitel(Teletel)網。
Vernor Vinge出版小說"True Names"。(:pds:)
RFC 801: NCP/TCP Transition Plan
1982
挪威採用TCP/IP協議,經SANNET接入Internet;UCL也以同樣的方式接入。
DCA和ARPA為ARPANET制定傳輸控制協議(TCP)和網際協議(IP),作為一組協議,通常稱為TCP/IP協議。
由此第一次引出了關於互連網路的定義,即將"internet"定義為使用TCP/IP連接起來的一組網路; "Internet"則是通過TCP/IP協議連接起來的"internet"。
美國國防部(DoD)宣布將TCP/IP協議作為DoD標准網路協議。(:vgc:)
EUUG建立EUnet(歐洲Unix網),提供email和USENET服務。(:glg:)
最初連接的國家有荷蘭、丹麥、瑞典和英國。
外部網關協議(EGP,RFC 827),EGP用於網路間的網關。
1983
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開發了名字伺服器,這樣,用戶不需要了解到另一個節點的確切路徑就可以與其進行通信。
ARPANET從NCP協議切換為TCP/IP協議。(1月1日)
不再使用Honeywell或者多匯流排(Pluribus)IMP,TIP被TAC(terminal access controller,終端訪問控制機)代替。
Stuttgart和韓國上網。
年初歐洲開始建立運動信息網(MINET),9月接入Internet。
CSNET與ARPANET的網關開始啟用。
ARPANET分成ARPANET和MILNET兩部分,後者並入1982年建立的國防數據網。現存113個節點中的68個進入MILNET。
開始出現工作站,它們大多使用包含有IP網路協議的Berkeley Unix(4.2 BSD)操作系統。(:mpc:)
連網需求從每個節點單獨的大型分時計算機系統與Internet相連轉為將一個區域網絡與Internet相連。
建立Internet行動委員會(IAB),取代了ICCB。
EARN(歐洲科學研究網)建立,它同BITNET非常相似,使用IBM公司贊助的網關硬體。
Tom Jennings建立Fidonet。
1984
引入名字伺服器系統(DNS)。
主機數超過1,000。
使用UUCP協議的JUNET(日本Unix網)建成。
英國使用Coloured Book協議建成JANET(聯合學術網),就是以前的SERCnet。
USENET建立人工管理新聞組(mod.*)
William Gibson完成Neuromancer。
加拿大開始用一年的時間將大學連網的努力。從多倫多向Ithaca連接,NetNorth Network連入BITNET。(:kf1:)
Kremvax的消息宣布蘇聯連入USENET。
1985
全球電子連接(WELL)開始提供服務。
原由DCA和SRI負責的DNS根域名管理的職責移交給USC的信息科學學院(ISI),負責進行DNS NIC的注冊管理。
3月15日Symbolics.com成為第一個登記的域名。最初的其他幾個域名是:cmu.e、pure.e、rice.e、ucla.e(4月);css.gov(6月);mitre.org、.uk(7月)。
加拿大橫跨東西海岸的鐵路鋪設用了100年的時間,而從開始到最後一個加拿大的大學連入NetNorth只用了1年的時間。(:kf1:)
RFC 968:'Twas the Night Before Start-up
1986
NSFnet建成(主幹網速率為56K bps)。
NSF在美國建立了五個超級計算中心,為所有用戶提供強大的計算能力。(Princeton的JVNC,Pittsburgh的PSC,UCSD的SDSC,UIUC的NCSA,Cornell的Theory Center)
這掀起了一個與Internet連接的高潮,尤其是各大學。
NSF資助的SDSCNET、JVNCNET、SURANET、NYSERNET開始運營。(:sw1:)
IAB成立Internet工程特別工作(IETF)和Internet研究特別工作組。IETF第一次會議1月在San Diego的Linkabit召開。
在公共計算協會(SoPAC)的贊助下,7月16日第一次Freenet會議上網召開(Cleveland)。Freenet後續議程的管理由1989年國家公共遠程計算網路(NPTN)負責管理。(:sk2,rab:)
為提高USENET新聞在TCP/IP網路上的傳輸效率,制定了網路新聞傳輸協議(NNTP)。
為使非IP網路擁有域地址,Craig Partridge開發了郵件交換器(MX)記錄。
USENET更名,它的人工管理新聞組1987年更名。
使用高速連接線路的BARRNET(海灣地區研究網路)建成並與1987年開始運營。
AT&T公司在新澤西州的Newark和紐約州的White Plains之間的傳輸光纖線路中斷,導致新英格蘭州州與Internet的連接中斷。新英格蘭州的7條ARPANET主幹網都連在一起,它們在12月12日東部時間1:11到12:11間停止運行。
1987
NSF簽定合作協議,將NSFnet主幹網的管理權移交給Merit網路公司(IBM公司和MCI公司又同Merit公司簽定協議,三家共同參與管理)。IBM公司、MCI公司、Merit公司後來聯合成立了ANS。
在Usenix基金的支持下建立了UUNET,提供商業的UUCP服務和USENET服務。最初的UUNET實驗由Rick Adams和Mike O'Dell完成。
3月,第一屆TCP/IP Interoperability會議召開。1988年會議改名為INTEROP。
在德國和中國間採用CSNET協議建立了email連接,9月20日從中國發出了第一封信。(:wz1:)
第1000份RFC文件:"Request For Comments reference guide"。
主機數超過10,000。
BITNET的主機數超過1,000。
1988
11月2日 - Internet蠕蟲在Internet上蔓延,全部60,000個節點中的大約6,000個節點受到影響。(:ph1:)
莫立斯蠕蟲事件促使DARPA建立了CERT(計算機危機快速反應小組)以應付此類事件。蠕蟲是CERT年內受到咨詢的唯一的一件事情。
美國國防部採納OSI協議,將TCP/IP作為過渡。美國的政府OSI大綱(GOSIP)公布了美國政府部門采購的產品所必須支持的一組協議。(:gck:)
在沒有使用聯邦基金的情況下建立了Los Nettos網路,網路由當地的一些機構(包括Caltech、TIS、UCLA、USC、ISI)支持。
NSFNET主幹網速率升級到T1(1.544M bps)。
在Susan Estrada資助下建立了CERFnet(加里福尼亞教育與研究聯合網)。
12月以Jon Postel為首的Internet Assigned Numbers Authority(IANA)成立。Postel多年來還是REC文件編輯和美國域名注冊管理者。
Jarkko Oikarinen開發了Internet網上聊天(IRC)。(:zby:)
加拿大的地區網路第一次連入NSFNET:ONet通過Cornell、RISQ通過Princeton、BCnet通過華盛頓大學。(:ec1:)
FidoNet連入Internet,可以交換email和網路新聞。(:tp1:)
1988年夏季在Stanford和BBN間建立了第一個多址傳送通道。
連入NSFNET的國家: 加拿大(CA)、丹麥(DK)、芬蘭(FI)、法國(FR)、冰島(IC)、挪威(NO)、瑞典(SE)。
1989
主機數超過100,000。
歐洲提供Internet服務的公司建立了RIPE(Reseaux IP Europeens),為泛歐洲的IP網路提供管理和技術上的支持。(:glg:)
商業電子郵件系統第一次同Internet進行郵件接力傳遞:MCI郵遞公司通過National Research Initiative(CNRI)、 Compuserv通過Ohio大學進行郵件交換。(:jg1,ph1:)
CSNET並入BITNET,成立了研究與教育合作網(CREN)。(8月)
AARNET - 澳大利亞科學研究網 - 由AVCC和CSIRO建立,並於第二年年開始提供服務。(:gmc:)
Clifford Stoll完成了"布穀鳥的蛋"一書,講述了關於德國的一個密碼破譯小組通過網路入侵到美國的多台計算機設施中的真實故事。
UCLA資助Act One研討會,以慶祝ARPANET建成20周年和它的功成身退。(8月)
RFC 1121: Act One - The Poems
RFC 1097: TELNET SUBLIMINAL-MESSAGE Option
連入NSFNET的國家:澳大利亞(AU)、德國(DE)、以色列(IL)、義大利(IT)、日本(JP)、墨西哥(MX)、荷蘭(NL)、紐西蘭(NZ)、波多黎哥(PR)、英國(UK)。
90年代
1990
ARPANET停止運營。
Mitch Kapor組建Electronic Frontier Foundation(EFF)。
McGill大學的Peter Deutsch,Alan Emtage和Bill Heelan發布了archie。
Peter Scott(Saskatchewan大學)發布了Hytelnet。
世界在線(world.std.com)成為第一個Internet電話撥號接入服務提供商。
ISO開發環境(ISODE)為DoD提供了向OSI協議轉移的手段。ISODE軟體允許在TCP/IP協議環境下運行OSI應用程序。(:gck:)
加拿大10個地區性的網路組成了CA$*$net,作為加拿大的國家主幹網與NSFNET直接相連。(:ec1:)
第一台遠程操作的機器,John Romkey的Internet烤麵包機(通過SNMP協議對它進行控制),接入Internet,並在Interop會議上初次亮相。圖片:Internode、Invisible。
RFC 1149: A Standard for the Transmission of IP Datagrams on Avian Carriers
RFC 1178: Choosing a Name for Your Computer
連入NSFNET的國家:阿根廷(AR)、奧地利(AT)、比利時(BE)、巴西(BR)、智利(CL)、希臘(GR)、印度(IN)、愛爾蘭(IE)、韓國(KR)、西班牙(ES)、瑞士(CH)。
1991
General Atomics(CERFnet),Performance Systems International,Inc.(PSInet )和UUNET Technologies,Inc.(AlterNet)在NSF解除了Internet商業應用的限制後聯合組建Commercial Internet eXchange Association,Inc.(CIX)公司。(3月)
Thinking Machines公司發布由Brewster Kahle發明的廣域消息伺服器(WAIS)。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的Paul Lindner和Mark P. McCahill發布Gopher。
CERN發布World-Wide Web (WWW),開發者為 Tim Berners-Lee。(:pb1:)
Philip Zimmerman發布PGP(Pretty Good Privacy)。(:ad1:)
根據美國高性能計算條例(Gore 1),建立了國家研究與教育網(NREN)。
NSFNET主幹網速率升級到T3(44.736M bps)。
NSFNET的通信量達到10^12位元組/月和10^10包/月。
DISA與Government Systems Inc簽定合同,在5月由後者接替SRI成為美國國防數據網的NIC。
JANET IP服務(JIPS)開始運營,標志著英國學術網所使用的軟體從Coloured Book轉向TCP/IP。IP協議最初是在X.25協議內部轉換的。(:gst:)
RFC 1216: Gigabit Network Economics and Paradigm Shifts
RFC 1217: Memo from the Consortium for Slow Commotion Research (CSCR)
連入NSFNET的國家和地區:克羅埃西亞(HR)、捷克共和國(CZ)、中國香港(HK)、匈牙利(HU)、波蘭(PL)、葡萄牙(PT)、新加坡(SG
5. 英特網的發展史
互聯網發展時間表
50年代
1957
蘇聯發射了人類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Sputnik"。作為響應,美國國防部(DoD)組建了高級研究計劃局(ARPA),開始將科學技術應用於軍事領域(:amk:) 。
60年代
1961
MIT的Leonard Kleinrock發表"Information Flow in Large Communication Nets",(7月)
第一篇有關包交換(PS)的論文。
1962
MIT的J.C.R. Licklider和W. Clark發表"On-Line Man Computer Communication",(8月)
包含有分布式社交行為的全球網路概念。
1964
RAND公司的Paul Baran發表"On Distributed Communications Networks"。
包交換網路;不存在出口。
1965
ARPA資助進行"分時計算機系統的合作網路"研究。
MIT林肯實驗室的TX-2計算機與位於加州聖莫尼卡的系統開發公司的Q-32計算機通過1200bps的電話專線直接連接(沒有使用包交換)。隨後APRA又將數據設備公司(DEC)的計算機加入其中,組成了"實驗網路"。
1966
MIT的Lawrence G. Roberts發表"Towards a Cooperative Network of Time-Shared Computers",(10月)
第一個ARPANET計劃。
1967
在美國密西根州Ann Arbor召開的ARPA IPTO PI會議上,Larry Roberts組織了有關ARPANET設計方案的討論。(4月)
在田納西州Gatlinburg召開ACM操作原則專題研討會。(10月)
Lawrence G. Roberts發表第一篇關於ARPANET設計的論文"Multiple Computer Networks and Intercomputer Communication"。
三個獨立的包交換網路(RAND、NPL、ARPA)開發人員的第一次會議。
位於英國Middlesex的國家物理實驗室(NDL)在D. W. Davies的主持下開發了國家物理實驗室數據網路,D. W. Davies是首先使用"包"(packet)這個術語的人。NDL網路是一個包交換的實驗網路,它使用了768kpbs的通信線路。
1968
向高級研究計劃局(ARPA)演示包交換網路。
8月遞交有關ARPANET的建議書,9月受到回應。
10月,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獲得建立網路測量中心的合同。
Bolt Beranek and Newman、Inc.公司(BBN)獲得建立介面消息處理機(IMP)中的包交換部分的合同。
美國參議員Edward Kennedy向BBN公司發出祝賀電報,祝賀他們從ARPA處獲得百萬美圓的合同來建造 "Interfaith"(他的筆誤,應為"Interface"介面)消息處理機,並感謝他們的努力。
以Steve Crocker為首的鬆散組織,網路工作組(NWG),開始開發用於APRANET通信的主機一級的協議。
1969
美國國防部委託開發ARPANET,進行聯網的研究。
使用BBN公司開發的介面消息處理器IMP建立節點(配有12K存儲器的Honeywell DDP-516小型計算機);AT&T公司提供速率為50kpbs的通信線路。
節點1:UCLA(8月30日,9月2日接入)
功能:網路測量中心
主機、操作系統:SDS SIGMA 7、SEX
節點2:斯坦福研究院(SRI)(10月1日)
功能:網路信息中心(NIC)
主機、操作系統:SDS940、Genie
Doug Engelbart有關"Augmentation of Human Intellect"的計劃
節點3: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UCSB)(11月1日)
功能:Culler-Fried互動式數學
主機、操作系統:IBM 360/75、OS/MVT
節點4:Utah大學(12月)
功能:圖形處理
主機、操作系統:DEC PDP-10、Tenex
由Steve Crocker編寫的第一份RFC文件"Host Software"(4月7日)。
REC 4:Network Timetable
UCLA的Charley Kline試圖登錄到SRI上,發出了第一個數據包,他的第一次嘗試在鍵入LOGIN的G的時候引起了系統的崩潰。(10月20日或者29日,需查實)
密西根州的密西根大學和懷俄明州立大學為他們的學生、教師及校友建立了基於X.25的Merit網路。(:sw1:)
70年代
1970
第一份有關最初的ARPANET主機-主機間通信協議的出版物:C.S. Carr、S. Crocker和V.G. Cerf的 "HOST - HOST Communication Protocol in the ARPA Network",發表於AFIPS的SJCC會議論文集上。(:vgc:)
AFIPS的第一篇有關ARPANET的報告:"Computer Network Development to Achieve Resource Sharing"(3月)
夏威夷大學的Norman Abrahamson開發的第一個包交換無線網路ALOHAnet開始運行(7月)(:sk2:)。
1972年與ARPANET相連。
ARPANET的主機開始使用第一個主機-主機間協議,網路控制協議(NCP)。
AT&T在UCLA和BBN之間建成了第一個跨國家連接的56kbps的通信線路。這條線路後來被BBN和RAND間的另一條線路取代。第二條線路連接MIT和Utah大學。
1971
ARPANET上連接了15個節點(23台主機):UCLA、SRI、UCSB、Univ of Utah、BBN、MIT、RAND、SDC、Harvard、Lincoln Lab、Stanford、UIU(C)、CWRU、CMU、NASA/Ames。
BBN開始使用更便宜的Honeywell 316來構造IMP。但由於IMP有隻能連接4台主機的限制,BBN開始研究能支持64台主機的終端型IMP(TIP)。(9月)
BBN的Ray Tomlinson發明了通過分布式網路發送消息的email程序。最初的程序由兩部分構成:同一機器內部的email程序(SENDMSG)和一個實驗性的文件傳輸程序(CPYNET)。(:amk:irh:)
1972
BBN的Ray Tomlinson為ARPANET修改了email程序,這個程序變得非常熱門。Tomlinson的33型電傳打字機選用"@"作為代表"在"的含義的標點符號(3月)
Larry Roberts寫出了第一個email管理程序(RD),可以將信件列表、有選擇地閱讀、轉存文件、轉發和回復。(7月)
由Bob Kahn組織的計算機通信國際會議(ICCC)在華盛頓特區的Hilton飯店召開,會上演示了由40台計算機和終端介面處理機(TIP)組成的ARPANET。(10月)
在ICCC大會期間,精神科病人PARRY(在Stanford)與醫生(在BBN)第一次使用計算機-計算機間聊天的形式討論了病情。
ICCC大會認為高級聯網技術需要進一步共同合作,導致在10月成立了國際網路工作組(INWG),Vinton Cerf被指定擔任第一屆主席。到了1974年,INWG成為IFIP的6.1工作組。(:vgc:)
Louis Pouzin領導建立法國自己的ARPANET-CYCLADES。
RFC 318:Telnet specification
1973
ARPANET首次進行國際聯網:倫敦大學(英國)和NORSAR(挪威)。
Harvard大學Bob Metcalfe的博士論文首先提出了乙太網的概念。他的概念在Xerox公司的PARC的Alto計算機上進行了測試,第一個乙太網叫做Alto Aloha System(5月)。(:amk:)
Bob Kahn提出了建立Internet的問題,並開始在ARPA進行網路互連的研究。3月,Vinton Cerf在舊金山一個飯店的大堂里,將網關體系結構的草圖畫在一個信封的背面。(:vgc:)
9月,在英國伯明翰的Sussex大學召開的INWG會議上Cerf和Kahn提出了Internet的基本概念。
RFC 454:File Transfer specification
網路聲音協議(NVP)規范(RFC 741)及其實現使通過ARPAnet上召開會議通知成為可能。(:bb1:)
SRI(NIC)在3月開始出版ARPANET新聞;據估計ARPANET用戶有2000人。
ARPA研究顯示在ARPANET的通信量中email佔了75%。
聖誕節死鎖 -- Harvard的IMP硬體故障導致它向所有的ARPANET節點發出了長度為0的廣播信息,造成所有其他的IMP都將它們的通信轉向Harvard。(12月25日)
RFC 527: ARPAWOCKY
RFC 602: The Stockings Were Hung by the Chimney with Care
1974
Vinton Cerf和Bob Kahn發表了論文"A Protocol for Packet Network Interconnection",文中對TCP協議的設計作了詳細的描述。[IEEE Trans Comm](:amk:)
BBN開始提供ARPANET上第一個公共包數據服務Telenet(ARPANET的一個商業版本)。(:sk2:)
1975
DCA(現在是DISA)接管Internet的運行管理。
Steve Walker建立ARPANET第一個郵件抄送表(mailing list)MsgGroup,因為最初該表不是自動管理的,Einar Stefferud很快接受成為它的管理者。一個有關科幻小說的抄送表SF-Lovers成為早期最受歡迎的非官方抄送表。
John Vittal開發研製了全功能email程序MSG,它具有郵件回復、轉發、歸檔功能。
跨越兩大洋的人造衛星連接(連接夏威夷和英國),第一次通過它進行的TCP測試是Stanford、BBN和UCL進行的。
SAIL的Raphael Finkel編寫的"Jargon File"第一次發布。(:esr:)
John Brunner出版科幻小說"The Shockwave Rider"。(:pds:)
1976
2月,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在Malvern的皇家信號與雷達研究院(RSRE)發出一封電子郵件。
AT&T的Bell實驗室開發了UUCP(Unix到Unix文件拷貝),並於第二年同UNIX一同發行。
開發出多處理器多匯流排IMP。
1977
美國威斯康星大學(Wisconsin)的Larry Landweber開發了THEORYNET,為超過100名計算機科學家提供電子郵件服務(使用他們自己開發的基於TELENET的email系統)。
RFC 733:Mail specification
Tymshare公司發表Tymnet。
7月,舉行了運行Internet協議的ARPANET/舊金山灣無線包交換網/大西洋SANNET演示會,演示會採用了BBN提供的網關。
1978
TCP分解成TCP和IP兩個協議。(3月)
RFC 748:TELNET RANDOMLY-LOSE Option
1979
來自威斯康星大學、DARPA、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以及許多其他大學的計算機科學家召開會議,計劃建立一個連接各學校計算機系的網路(會議由Larry Landweber組織)。
Tom Truscott和Steve Bellovin使用UUCP協議建立了連接Duke大學和UNC的USENET,最初USENET只包括net.*新聞組。
Essex大學的Richard Bartle和Roy Trubshaw開發了第一個多人參與的游戲MUD,它被稱做MUD1。
ARPA建立了Internet結構控制委員會(ICCB)。
在DARPA的資助下開始進行無線包交換網(PRNET)的實驗,它主要用於汽車之間的通信。ARPANET通過SRI進行連接。
4月12日,Kevin MacKenzie向MsgGroup發出email,建議在email的枯燥單調文字中加入一些表情符號,比如-)表示伸出舌頭。他的建議多次引起爭論,最後被廣泛應用。
80年代
1980
10月27日,由於一種狀態信息病毒出人意料的自我繁殖,ARPANET完全停止運行。
BBN的第一部基於C/30的IMP。
1981
BITNET,"Because It's Time NETwork"。
首先美國紐約市立大學建立的合作網路,連接的第一個節點是耶魯大學。(:feg:)
根據同IBM系統一道提供的免費NJE協議,最初名字縮寫中的"T"代表的是"There"而不是"Time"。
提供電子郵件服務、建立了電子論壇伺服器來傳播信息,還提供文件傳輸服務。
由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提供啟動資金,Univ of Delaware、Pure Univ、Univ of Wisconsin、RAND公司和BBN的計算機科學家們合作建立了CSNET(計算機科學網路),為那些不能與ARPANET連接的科學家提供網路服務(主要是電子郵件服務)。CSNET後來又被稱為計算機與科學網路。(:amk,lhl:)
基於C/30的IMP在網路中佔主導地位;SAC的第一部急於C/30的TIP。
法國Telecom公司在法國全境部署Minitel(Teletel)網。
Vernor Vinge出版小說"True Names"。(:pds:)
RFC 801: NCP/TCP Transition Plan
1982
挪威採用TCP/IP協議,經SANNET接入Internet;UCL也以同樣的方式接入。
DCA和ARPA為ARPANET制定傳輸控制協議(TCP)和網際協議(IP),作為一組協議,通常稱為TCP/IP協議。
由此第一次引出了關於互連網路的定義,即將"internet"定義為使用TCP/IP連接起來的一組網路; "Internet"則是通過TCP/IP協議連接起來的"internet"。
美國國防部(DoD)宣布將TCP/IP協議作為DoD標准網路協議。(:vgc:)
EUUG建立EUnet(歐洲Unix網),提供email和USENET服務。(:glg:)
最初連接的國家有荷蘭、丹麥、瑞典和英國。
外部網關協議(EGP,RFC 827),EGP用於網路間的網關。
1983
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開發了名字伺服器,這樣,用戶不需要了解到另一個節點的確切路徑就可以與其進行通信。
ARPANET從NCP協議切換為TCP/IP協議。(1月1日)
不再使用Honeywell或者多匯流排(Pluribus)IMP,TIP被TAC(terminal access controller,終端訪問控制機)代替。
Stuttgart和韓國上網。
年初歐洲開始建立運動信息網(MINET),9月接入Internet。
CSNET與ARPANET的網關開始啟用。
ARPANET分成ARPANET和MILNET兩部分,後者並入1982年建立的國防數據網。現存113個節點中的68個進入MILNET。
開始出現工作站,它們大多使用包含有IP網路協議的Berkeley Unix(4.2 BSD)操作系統。(:mpc:)
連網需求從每個節點單獨的大型分時計算機系統與Internet相連轉為將一個區域網絡與Internet相連。
建立Internet行動委員會(IAB),取代了ICCB。
EARN(歐洲科學研究網)建立,它同BITNET非常相似,使用IBM公司贊助的網關硬體。
Tom Jennings建立Fidonet。
1984
引入名字伺服器系統(DNS)。
主機數超過1,000。
使用UUCP協議的JUNET(日本Unix網)建成。
英國使用Coloured Book協議建成JANET(聯合學術網),就是以前的SERCnet。
USENET建立人工管理新聞組(mod.*)
William Gibson完成Neuromancer。
加拿大開始用一年的時間將大學連網的努力。從多倫多向Ithaca連接,NetNorth Network連入BITNET。(:kf1:)
Kremvax的消息宣布蘇聯連入USENET。
1985
全球電子連接(WELL)開始提供服務。
原由DCA和SRI負責的DNS根域名管理的職責移交給USC的信息科學學院(ISI),負責進行DNS NIC的注冊管理。
3月15日Symbolics.com成為第一個登記的域名。最初的其他幾個域名是:cmu.e、pure.e、rice.e、ucla.e(4月);css.gov(6月);mitre.org、.uk(7月)。
加拿大橫跨東西海岸的鐵路鋪設用了100年的時間,而從開始到最後一個加拿大的大學連入NetNorth只用了1年的時間。(:kf1:)
RFC 968:'Twas the Night Before Start-up
1986
NSFnet建成(主幹網速率為56K bps)。
NSF在美國建立了五個超級計算中心,為所有用戶提供強大的計算能力。(Princeton的JVNC,Pittsburgh的PSC,UCSD的SDSC,UIUC的NCSA,Cornell的Theory Center)
這掀起了一個與Internet連接的高潮,尤其是各大學。
NSF資助的SDSCNET、JVNCNET、SURANET、NYSERNET開始運營。(:sw1:)
IAB成立Internet工程特別工作(IETF)和Internet研究特別工作組。IETF第一次會議1月在San Diego的Linkabit召開。
在公共計算協會(SoPAC)的贊助下,7月16日第一次Freenet會議上網召開(Cleveland)。Freenet後續議程的管理由1989年國家公共遠程計算網路(NPTN)負責管理。(:sk2,rab:)
為提高USENET新聞在TCP/IP網路上的傳輸效率,制定了網路新聞傳輸協議(NNTP)。
為使非IP網路擁有域地址,Craig Partridge開發了郵件交換器(MX)記錄。
USENET更名,它的人工管理新聞組1987年更名。
使用高速連接線路的BARRNET(海灣地區研究網路)建成並與1987年開始運營。
AT&T公司在新澤西州的Newark和紐約州的White Plains之間的傳輸光纖線路中斷,導致新英格蘭州州與Internet的連接中斷。新英格蘭州的7條ARPANET主幹網都連在一起,它們在12月12日東部時間1:11到12:11間停止運行。
1987
NSF簽定合作協議,將NSFnet主幹網的管理權移交給Merit網路公司(IBM公司和MCI公司又同Merit公司簽定協議,三家共同參與管理)。IBM公司、MCI公司、Merit公司後來聯合成立了ANS。
在Usenix基金的支持下建立了UUNET,提供商業的UUCP服務和USENET服務。最初的UUNET實驗由Rick Adams和Mike O'Dell完成。
3月,第一屆TCP/IP Interoperability會議召開。1988年會議改名為INTEROP。
在德國和中國間採用CSNET協議建立了email連接,9月20日從中國發出了第一封信。(:wz1:)
第1000份RFC文件:"Request For Comments reference guide"。
主機數超過10,000。
BITNET的主機數超過1,000。
1988
11月2日 - Internet蠕蟲在Internet上蔓延,全部60,000個節點中的大約6,000個節點受到影響。(:ph1:)
莫立斯蠕蟲事件促使DARPA建立了CERT(計算機危機快速反應小組)以應付此類事件。蠕蟲是CERT年內受到咨詢的唯一的一件事情。
美國國防部採納OSI協議,將TCP/IP作為過渡。美國的政府OSI大綱(GOSIP)公布了美國政府部門采購的產品所必須支持的一組協議。(:gck:)
在沒有使用聯邦基金的情況下建立了Los Nettos網路,網路由當地的一些機構(包括Caltech、TIS、UCLA、USC、ISI)支持。
NSFNET主幹網速率升級到T1(1.544M bps)。
在Susan Estrada資助下建立了CERFnet(加里福尼亞教育與研究聯合網)。
12月以Jon Postel為首的Internet Assigned Numbers Authority(IANA)成立。Postel多年來還是REC文件編輯和美國域名注冊管理者。
Jarkko Oikarinen開發了Internet網上聊天(IRC)。(:zby:)
加拿大的地區網路第一次連入NSFNET:ONet通過Cornell、RISQ通過Princeton、BCnet通過華盛頓大學。(:ec1:)
FidoNet連入Internet,可以交換email和網路新聞。(:tp1:)
1988年夏季在Stanford和BBN間建立了第一個多址傳送通道。
連入NSFNET的國家: 加拿大(CA)、丹麥(DK)、芬蘭(FI)、法國(FR)、冰島(IC)、挪威(NO)、瑞典(SE)。
1989
主機數超過100,000。
歐洲提供Internet服務的公司建立了RIPE(Reseaux IP Europeens),為泛歐洲的IP網路提供管理和技術上的支持。(:glg:)
商業電子郵件系統第一次同Internet進行郵件接力傳遞:MCI郵遞公司通過National Research Initiative(CNRI)、 Compuserv通過Ohio大學進行郵件交換。(:jg1,ph1:)
CSNET並入BITNET,成立了研究與教育合作網(CREN)。(8月)
AARNET - 澳大利亞科學研究網 - 由AVCC和CSIRO建立,並於第二年年開始提供服務。(:gmc:)
Clifford Stoll完成了"布穀鳥的蛋"一書,講述了關於德國的一個密碼破譯小組通過網路入侵到美國的多台計算機設施中的真實故事。
UCLA資助Act One研討會,以慶祝ARPANET建成20周年和它的功成身退。(8月)
RFC 1121: Act One - The Poems
RFC 1097: TELNET SUBLIMINAL-MESSAGE Option
連入NSFNET的國家:澳大利亞(AU)、德國(DE)、以色列(IL)、義大利(IT)、日本(JP)、墨西哥(MX)、荷蘭(NL)、紐西蘭(NZ)、波多黎哥(PR)、英國(UK)。
90年代
1990
ARPANET停止運營。
Mitch Kapor組建Electronic Frontier Foundation(EFF)。
McGill大學的Peter Deutsch,Alan Emtage和Bill Heelan發布了archie。
Peter Scott(Saskatchewan大學)發布了Hytelnet。
世界在線(world.std.com)成為第一個Internet電話撥號接入服務提供商。
ISO開發環境(ISODE)為DoD提供了向OSI協議轉移的手段。ISODE軟體允許在TCP/IP協議環境下運行OSI應用程序。(:gck:)
加拿大10個地區性的網路組成了CA$*$net,作為加拿大的國家主幹網與NSFNET直接相連。(:ec1:)
第一台遠程操作的機器,John Romkey的Internet烤麵包機(通過SNMP協議對它進行控制),接入Internet,並在Interop會議上初次亮相。圖片:Internode、Invisible。
RFC 1149: A Standard for the Transmission of IP Datagrams on Avian Carriers
RFC 1178: Choosing a Name for Your Computer
連入NSFNET的國家:阿根廷(AR)、奧地利(AT)、比利時(BE)、巴西(BR)、智利(CL)、希臘(GR)、印度(IN)、愛爾蘭(IE)、韓國(KR)、西班牙(ES)、瑞士(CH)。
1991
General Atomics(CERFnet),Performance Systems International,Inc.(PSInet )和UUNET Technologies,Inc.(AlterNet)在NSF解除了Internet商業應用的限制後聯合組建Commercial Internet eXchange Association,Inc.(CIX)公司。(3月)
Thinking Machines公司發布由Brewster Kahle發明的廣域消息伺服器(WAIS)。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的Paul Lindner和Mark P. McCahill發布Gopher。
CERN發布World-Wide Web (WWW),開發者為 Tim Berners-Lee。(:pb1:)
Philip Zimmerman發布PGP(Pretty Good Privacy)。(:ad1:)
根據美國高性能計算條例(Gore 1),建立了國家研究與教育網(NREN)。
NSFNET主幹網速率升級到T3(44.736M bps)。
NSFNET的通信量達到10^12位元組/月和10^10包/月。
DISA與Government Systems Inc簽定合同,在5月由後者接替SRI成為美國國防數據網的NIC。
JANET IP服務(JIPS)開始運營,標志著英國學術網所使用的軟體從Coloured Book轉向TCP/IP。IP協議最初是在X.25協議內部轉換的。(:gst:)
RFC 1216: Gigabit Network Economics and Paradigm Shifts
RFC 1217: Memo from the Consortium for Slow Commotion Research (CSCR)
連入NSFNET的國家和地區:克羅埃西亞(HR)、捷克共和國(CZ)、中國香港(HK)、匈牙利(HU)、波蘭(PL)、葡萄牙(PT)、新加坡(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