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網路連接 » 第三代計算機網路是主要標志是

第三代計算機網路是主要標志是

發布時間: 2025-07-13 01:39:21

『壹』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過程可劃分為哪幾個階段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過程可劃分為幾個關鍵階段,它們代表了技術演進和網路結構的變遷。第一代計算機網路以單機為中心,這種系統的主要問題在於主機負擔過重、通信線路利用率低,且網路結構集中控制,導致可靠性不高。

第二代計算機網路系統,標志著計算機間大規模互聯的開始,其典型代表為ARPANET。ARPANET具有資源共享、分散控制、分組交換、採用通信控制處理機以及分層網路協議等關鍵特性,這些特徵對現代計算機網路影響深遠。

進入第三代,計算機網路建設開始遵循標准化原則,進一步推動了網路技術的發展。這一階段可以分為兩個主要階段:一是各計算機製造廠商的網路結構標准化,促進了硬體和軟體的兼容性;二是國際網路體系結構標准ISO/OSI的建立,為全球網路通信提供了一套統一的標准。

綜上,計算機網路的發展經歷了從單機為中心、資源共享、標准化到ISO/OSI體系的演變過程,每一代網路技術都帶來了顯著的改進,為現代互聯網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貳』 我國計算機網路發展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1. 第一代計算機網路:遠程終端連接時代,始於20世紀60年代早期。這一時期的網路特點是主機作為中心節點,控制著分布在各處的終端設備,用戶通過本地終端訪問遠程主機。這種網路僅支持終端與主機之間的通信,不同子網之間無法進行數據交換。
2. 第二代計算機網路:區域網時代,始於20世紀60年代中期。這一階段的特點是多台主機開始互聯,實現了計算機間的直接通信。區域網分為通信子網和用戶資源子網,用戶可以訪問本地主機以及通信子網內所有主機的資源。這一時期,電路交換和分組交換技術得到應用。
3. 第三代計算機網路:互聯網時代,以1981年國際標准化組織(ISO)制定的開放系統互聯基本參考模型(OSI/RM)為標志,實現了不同廠商生產的計算機之間的互連。此外,TCP/IP協議的誕生為互聯網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4. 第四代計算機網路:信息高速公路時代,特點是高速、大數據量、多業務。寬頻綜合業務數字網(B-ISDN)以及技術如ATM、ISDN、千兆乙太網等的出現,使得網路具有更高的交互性。這一時期,網路應用變得多樣化,如網上電視點播、電視會議、可視電話、網上購物、網上銀行、網路圖書館等成為可能。
計算機網路的本質是將分布在不同地理區域的計算機及其外部設備通過通信線路連接起來,在網路操作系統、網路管理軟體及網路通信協議的管理下,實現資源共享和信息傳遞。簡單來說,計算機網路是由通信線路互連的多個自主工作計算機的集合體。

『叄』 第三代計算機網路的標志是什麼

1.第一代計算機網路---遠程終端聯機階段

第二代計算機---計算機網路階段

第三代計算機網路---計算機網路互聯階段----------接入internet

第四代計算機網路---國際互聯網與信息高速公路階段
2.網際網路時代
Internet的基礎結構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的演進,這三個階段在時間上有部分重疊。
網際網路
1:從單個網路ARPAnet向互聯網發展:1969年美國國防部創建了第一個分組交換網ARPAnet只是一個單個的分組交換網,所有想連接在它上的主機都直接與就近的結點交換機相連,它規模增長很快,到70年代中期,人們認識到僅使用一個單獨的網路無法滿足所有的通信問題。於是ARPA開始研究很多網路互聯的技術,這就導致後來的互聯網的出現。1983年TCP/IP協議稱為ARPAnet的標准協議。同年,ARPAnet分解成兩個網路,一個進行試驗研究用的科研網ARPAnet,另一個是軍用的計算機網路MILnet。1990,ARPAnet因試驗任務完成正式宣布關閉。
2:建立三級結構的網際網路:1985年起,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就認識到計算機網路對科學研究的重要性,1986年,NSF圍繞六個大型計算機中心建設計算機網路NSFnet,它是個三級網路,分主幹網、地區網、校園網。它代替ARPAnet稱為internet的主要部分。1991,NSF和美國政府認識到網際網路不會限於大學和研究機構,於是支持地方網路接入,許多公司的紛紛加入,使網路的信息量急劇增加,美國政府就決定將網際網路的主幹網轉交給私人公司經營,並開始對接入網際網路的單位收費。
3:多級結構網際網路的形成:1993年開始,美國政府資助的NSFnet就逐漸被若干個商用的網際網路主幹網替代,這種主幹網也叫網際網路輔助提供者ISP,考慮到網際網路商用化後可能出現很多的ISP,為了使不同ISP經營的網路能夠互通,在1994創建了4個網路接入點NAP分別有4個電信公司經營,本世紀初,美國的NAP達到了十幾個。NAP是最高級的接入點,它主要是向不同的ISP提供交換設備,使它們相互通信。現在的網際網路已經很難對其網路結構給出很精細的描述,但大致可分為五個接入級:網路接入點NAP,多個公司經營的國家主幹網,地區ISP,本地ISP,校園網、企業或家庭PC機上網用戶。

『肆』 簡述計算機網路的四個發展史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歷程可以分為以下四個關鍵階段:

  1. 網路雛形階段

    • 特點:以單個計算機為中心,形成遠程終端聯機系統。
    • 應用:主要用於終端服務,實現了初步的資源共享和信息傳遞。
  2. 網路初級階段

    • 標志:主機互聯興起,如ARPANET的出現。
    • 發展:盡管此時還沒有網路操作系統,但通信網已經開始形成,為後續的計算機網路發展奠定了基礎。
  3. 標准化發展階段

    • 技術突破:乙太網出現,ISO推出OSI網路互連標准。
    • 特點:形成了統一的網路體系結構,第三代計算機網路遵循國際協議,實現了高速化發展。
    • 影響:標准化的網路體系結構和協議使得不同廠商的設備能夠互連互通,促進了計算機網路的廣泛應用。
  4. 綜合化與智能化階段

    • 趨勢:網路向高速、綜合化和多媒體智能化邁進。
    • 技術成熟:區域網技術成熟,傳輸速率提升至千兆位。
    • 應用:支持資源的全面共享和信息傳遞,使得計算機網路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綜上所述,計算機網路的發展歷程經歷了從單個計算機為中心的遠程終端聯機系統,到主機互聯的興起,再到標准化網路體系結構的形成,最終邁向高速、綜合化和多媒體智能化的階段。這一發展歷程不僅推動了計算機網路技術的不斷進步,也深刻地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