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經歷了哪四代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可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1)面向終端的計算機通信網:其特點是計算機是網路的中心和控制者,終端圍繞中心計算機分布在各處,呈分層星型結構,各終端通過通信線路共享主機的硬體和軟體資源,計算機的主要任務還是進行批處理,在20世紀60年代出現分時系統後,則具有互動式處理和成批處理能力。
(2)分組交換網:分組交換網由通信子網和資源子網組成,以通信子網為中心,不僅共享通信子網的資源,還可共享資源子網的硬體和軟體資源。網路的共享採用排隊方式,即由結點的分組交換機負責分組的存儲轉發和路由選擇,給兩個進行通信的用戶段續(或動態)分配傳輸帶寬,這樣就可以大大提高通信線路的利用率,非歷手常適合突發式的計算機數據。
(3)形成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差爛帆:為了使不同體系結構的計算機網路都能互聯,國際標准化組織ISO提出了一個能使各種計算機在世界范圍內互聯成網的標准框架—開放系統互連基本參考模型OSI.。這樣,只要遵循OSI標准,一個系統就可以和位於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也遵循同一標準的其他任何系統進行通信。
(4)高速計算機網路:其特點是採用高速網路技術,綜合業務數字網的實現,多媒體和智能型網路的興起。
(1)面向主機的計算機網路是第幾代擴展閱讀:
第一代計算機網路---遠程終端聯機階段;
第二代計算虛雹機網路---計算機網路階段;
第三代計算機網路---計算機網路互聯階段;
第四代計算機網路---國際互聯網與信息高速公路階段;
計算機網路的分類與一般的事物分類方法一樣,可以按事物所具有的不同性質特點(即事物的屬性)分類。計算機網路通俗地講就是由多台計算機(或其它計算機網路設備)通過傳輸介質和軟體物理(或邏輯)連接在一起組成的。
總的來說計算機網路的組成基本上包括:計算機、網路操作系統、傳輸介質(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無形的,如無線網路的傳輸介質就是空間)以及相應的應用軟體四部分。
時延是指數據(一個報文或分組,甚至比特)從網路(或鏈路)的一端傳送到另一端所需的時間。時延是個很重要的性能指標,它有時也稱為延遲或遲延。網路中的時延是由以下幾個不同的部分組成的。
① 發送時延。
發送時延是主機或路由器發送數據幀所需要的時間,也就是從發送數據幀的第一個比特算起,到該幀的最後一個比特發送完畢所需的時間。
因此發送時延也叫做傳輸時延。發送時延的計算公式是:
發送時延=數據幀長度(bit/s)/信道帶寬(bit/s)
由此可見,對於一定的網路,發送時延並非固定不變,而是與發送的幀長(單位是比特)成正比,與信道帶寬成反比。
② 傳播時延。
傳播時延是電磁波在信道中傳播一定的距離需要花費的時間。傳播時延的計算公式是:
傳播時延=信道長度(m)/電磁波在信道上的傳播速率(m/s)
電磁波在自由空間的傳播速率是光速,即3.0×10km/s。電磁波在網路傳輸媒體中的傳播速率比在自由空間要略低一些。
③ 處理時延。
主機或路由器在收到分組時要花費一定的時間進行處理,例如分析分組的首部,從分組中提取數據部分,進行差錯檢驗或查找適當的路由等,這就產生了處理時延。
④ 排隊時延。
分組在經過網路傳輸時,要經過許多的路由器。但分組在進入路由器後要先在輸入隊列中排隊等待處理。在路由器確定了轉發介面後,還要在輸出隊列中排隊等待轉發。這就產生了排隊時延。
這樣,數據在網路中經歷的總時延就是以上四種時延之和:
總時延=發送時延+傳播時延+處理時延+排隊時延
『貳』 我國計算機網路發展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1. 第一代計算機網路:遠程終端連接時代,始於20世紀60年代早期。這一時期的網路特點是主機作為中心節點,控制著分布在各處的終端設備,用戶通過本地終端訪問遠程主機。這種網路僅支持終端與主機之間的通信,不同子網之間無法進行數據交換。
2. 第二代計算機網路:區域網時代,始於20世紀60年代中期。這一階段的特點是多台主機開始互聯,實現了計算機間的直接通信。區域網分為通信子網和用戶資源子網,用戶可以訪問本地主機以及通信子網內所有主機的資源。這一時期,電路交換和分組交換技術得到應用。
3. 第三代計算機網路:互聯網時代,以1981年國際標准化組織(ISO)制定的開放系統互聯基本參考模型(OSI/RM)為標志,實現了不同廠商生產的計算機之間的互連。此外,TCP/IP協議的誕生為互聯網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4. 第四代計算機網路:信息高速公路時代,特點是高速、大數據量、多業務。寬頻綜合業務數字網(B-ISDN)以及技術如ATM、ISDN、千兆乙太網等的出現,使得網路具有更高的交互性。這一時期,網路應用變得多樣化,如網上電視點播、電視會議、可視電話、網上購物、網上銀行、網路圖書館等成為可能。
計算機網路的本質是將分布在不同地理區域的計算機及其外部設備通過通信線路連接起來,在網路操作系統、網路管理軟體及網路通信協議的管理下,實現資源共享和信息傳遞。簡單來說,計算機網路是由通信線路互連的多個自主工作計算機的集合體。
『叄』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過程大致可以分為幾個階段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過程大致可以分為4個階段:第一代面向終端的計算機網路;第二代計算機通信網路;第三代:計算機互聯網路;第四代:寬頻綜合業務數字網(信息高速公路)。
1、第一階段(60年代初期到60年代中期)。計算機通信網路,特徵是計算機與終端互聯,實現遠程訪問。第一代計算機網路是有主機—通信線路—終端組成,只可算是計算機網路的雛形。
第一階段計算機網路具有遠程通信功能的單機系統解決了多個用戶共享主機資源的問題。終端為啞終端,沒有自己的CPU、內存和硬碟,沒有處能力。存在問題:主機負擔重,通信費用高。還具有遠程通信功能的多機系統,解決了主機負擔重、通信費用昂貴的問題。存在問題:多個用戶只能共享一台主機資源。
2、第二階段(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採用分組交換技術實現計算機—計算機之間的通信,使計算機網路的結構、概念都發生了變化,形成了通信子網和資源子網的網路結構。第二代計算機網路是計算機網路的「形成與發展」階段;美國的ARPA網就是第二代網路的代表,主要問題:網路對用戶不是透明的。
3、第三階段(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末期):現代計算機網路互連階段,特徵是網路體系結構的形成和網路協議的標准化。
在計算機通信系統的基礎之上,重視網路體系結構和協議標准化的研究,建立全網統一的通信規則,用通信協議軟體來實現網路內部及網路與網路之間的通信,通過網路操作系統,對網路資源進行管理,極大的簡化了用戶的使用,使計算機網路對用戶提供透明服務。
區域網技術出現突破性進展。該階段始於70年代末,這是按照ISO提出的OSI參考模型為指導性標准構建的計算機網路。
第三代計算機網路是計算機網路的「成熟」階段。
第三代計算機網路的特點:網路體系結構的形成和網路協議的標准化;建立全網統一的通信規則;使計算機網路對用戶提供透明服務。
4、第四階段–高速、綜合化網路:該階段始於80年代末,相繼出現了快速乙太網、光纖分布式數字介面(FDDI)、快速分組交換技術(包括幀中繼、ATM)、千兆乙太網、B-ISDN等一系列新型網路技術,這就是高速與綜合化計算機網路階段。
Internet就是這一代網路的典型代表,已經成為人類最重要的、最大的知識寶庫。第四代計算機網路屬於計算機網路的「繼續發展」階段。
『肆』 計算機網路技術基礎常識是什麼
計算機網路的定義:是指將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獨立功能的多台計算機及其外部設備,通過通信線路連接起來,在網路操作系統,網路管理軟體及網路通信協議的管理和協調下,實現資源共享和信息傳遞的計算機系統。
最初的計算機價格很貴,體積很龐大,只能放置在專門的機房,在需要用到計算機時到機房去及計算。在這種情況下,計算機很多時候是沖姿空閑的,這就造成了資源的浪費。因此當時利用電話線路和數據機連接到計算機上,另一端連到不同的辦公室的終端設備上,是大家利用終端來共享一台主機,提高主機的利用率。這是第一代計算機網路,又稱為面向終端的網路。
隨著網路中的主機越來越多,每台主機連接的終端不同,存儲的數據資料也不同,那麼可不可以將多個主機互聯,是終端可以訪問任意的主機中的資源呢?這就是第二代網路,多個主機之間互聯。又稱為面向通信子網的網路
隨著計算機和網路的發展,計算機生產商越來越多,每個設備廠商都有自己的生產標准,這樣就導致了不同的廠商生產的設備之間不能互通。為了解決這個問題,OSI組織制定了計算機聯網的標准,即OSI參考模型。網路發展到了第三代。又稱為標准化網路。
第四代計算機網路是隨著TCP/旁轎IP協議的興起,Internet網路的時代。
Internet的起源於1969年美國國防部建立ARPNET,這是一個用於軍事用途的網路,隨散啟絕著網路的發展,在1992年被拆分為軍用和民用兩部分,民用部分就是我們今天正在使用的互聯網---Internet
『伍』 什麼是計算機網路試論述計算機網路的發展及分類
計算機網路是在地理上分散的自主計算機通過通信線路和通信設備互相連接起來,在通信協議的控制下,進行信息交換和資源共享或協同工作的計算機系統。
最早的Internet是由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ARPA)建立的,簡稱Arpanet。第一代計算機網路是20世紀60年代早期的面向終端的計算機網路。主機是網路的中心和控制者,終端分布在各處並與主機相連,用戶通過本地的終端使用遠程的主機。第二代計算機網路是20世紀60年代中期的計算機—計算機網路。多個主機互聯,實現計算機和計算機之間的通信。第三代計算機網路是20世紀80年代的計算機網路互聯。實現不同廠家生產的計算機之間互相連接。第四代計算機網路是網路互聯。實現了高速、多業務和大數據量的信息高速公路。
計算機網路的分類標准很多。計算機網路按覆蓋的地理范圍可以分為區域網、廣域網和城域網;按用途可以分為公用網和專用網;按交換方式可分為電路交換網、報文交換網和分組交換網;按所採用的傳輸媒介分為雙絞線網、同軸電纜網、光纖網和無線網等;按信道的帶寬分為窄帶網和寬頻網;按所採用的拓撲結構可分為星型網、環型網、匯流排型網和樹型網等。
『陸』 計算機網路發展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網路雛形階段。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以單個計算機為中心的遠程聯機系統,構成面向終端的計算機網路,稱為第一代計算機網路。
網路初級階段。從20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進行主機互聯,多個獨立的主計算機通過線路互聯構成計算機網路,無網路操作系統,只是通信網。60年代後期,ARPANET網出現,稱為第二代計算機網路。
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乙太網產生,ISO制定了網路互連標准OSI,世界上具有統一的網路體系結構,遵循國際標准化協議的計算機網路迅猛發展,這階段的計算機網路稱為第三代計算機網路。
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計算機網路向綜合化高速化發展,同時出現了多媒體智能化網路,發展到現在,已經是第四代了。區域網技術發展成熟。第四代計算機網路就是以千兆位傳輸速率為主的多媒體智能化網路。
拓展資料:
計算機網路的主要由四部分組成 :
(1)計算機系統
(2)通信線路和通信設備
通信設備指網路連接設備、網路互聯設備,包括:網卡、集線器、中繼器、交換機、網橋和路由器以及數據機等其他的通信設備。
(3)網路協議
如TCP/IP協議、NetBEUI協議、IPX/SPX協議。
(4)網路軟體
網路軟體可分為網路系統軟體和網路應用軟體兩大類型。
參考資料:網路:計算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