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網路連接 » 多用戶系統和計算機網路聯系
擴展閱讀
宏基設置網路啟動 2025-07-24 09:50:03

多用戶系統和計算機網路聯系

發布時間: 2025-07-24 03:07:13

計算機網路發展的四個階段是如何劃分的

計算機網路發展的四個階段:第一代計算機網路---遠程終端聯機階段;第二代計算機網路---計算機網路階段;第三代計算機網路---計算機網路互聯階段;第四代計算機網路---國際互聯網與信息高速公路階段。

1、第一階段:計算機技術與通信技術相結合,形成了初級的計算機網路模型。此階段網路應用主要目的是提供網路通信、保障網路連通。這個階段的網路嚴格說來仍然是多用戶系統的變種。

2、第二階段:在計算機通信網路的基礎上,實現了網路體系結構與協議完整的計算機網路。此階段網路應用的主要目的是:提供網路通信、保障網路連通,網路數據共享和網路硬體設備共享。這個階段的里程碑是美國國防部的ARPAnet網路。

3、第三階段:計算機解決了計算機聯網與互連標准化的問題,提出了符合計算機網路國際標準的「開放式系統互連參考模型(OSIRM)」,從而極大地促進了計算機網路技術的發展。此階段網路應用已經發展到為企業提供信息共享服務的信息服務時代。

4、第四階段:計算機網路向互連、高速、智能化和全球化發展,並且迅速得到普及,實現了全球化的廣泛應用。代表作是Internet。

(1)多用戶系統和計算機網路聯系擴展閱讀:

計算機網路類型:

1、區域網

(LocalAreaNetwork;LAN)通常我們常見的「LAN」就是指區域網,這是我們最常見、應用最廣的一種網路。區域網隨著整個計算機網路技術的發展和提高得到充分的應用和普及,幾乎每個單位都有自己的區域網,有的甚至家庭中都有自己的小型區域網。

2、城域網

(MetropolitanAreaNetwork;MAN)這種網路一般來說是在一個城市,但不在同一地理小區范圍內的計算機互聯。城域網多採用ATM技術做骨幹網。ATM是一個用於數據、語音、視頻以及多媒體應用程序的高速網路傳輸方法。

3、廣域網

(WideAreaNetwork;WAN)這種網路也稱為遠程網,所覆蓋的范圍比城域網(MAN)更廣,它一般是在不同城市之間的LAN或者MAN網路互聯,地理范圍可從幾百公里到幾千公里。

4、互聯網

互聯網,英文是internet,又稱國際網路,屬於傳媒領域。指的是是網路與網路之間所串連成的龐大網路,這些網路以一組通用的協議相連,形成邏輯上的單一巨大國際網路。互聯網始於1969年美國的阿帕網。通常internet泛指互聯網,而Internet則特指網際網路。

㈡ 計算機聯網的主要目的是實現

資源共享

資源共享即多個用戶共用計算機系統中的硬體和 軟體資源。在網路系統中終端用戶可以共享的主要資源包括處理機時間、共享空間、各種軟設備和數據資源等。資源共享是計算機網路實現的主要目標之一。

在網路中,多台計算機或同一計算機中的多個用戶,同時使用硬體和軟體資源。通常多用戶同時需要的資源總是超過系統實際物理資源的數量,但採用邏輯(或虛擬)資源分配的方式,實現資源共享,可較好地處理這個矛盾,從而提高計算機的使用效率。但必須由操作系統進行協調管理,才能避免混亂。方法主要有兩種:由操作系統統一管理分配,適用於同一計算機系統中的多用戶;用戶互相通告,適用於網路系統。

信息傳輸

信息傳輸是從一端將命令或狀態信息經信道傳送到另一端,並被對方所接收。包括傳送和接收。傳輸介質分有線和無線兩種,有線為電話線或專用電纜;無線是利用電台、微波及衛星技術等。信息傳輸過程中不能改變信息,信息本身也並不能被傳送或接收。必須有載體,如數據、語言、信號等方式,且傳送方面和接收方面對載體有共同解釋。

信息傳輸包括時間上和空間上的傳輸。時間上的傳輸也可以理解為信息的存儲,比如,孔子的思想通過書籍流傳到了現在,它突破了時間的限制,從古代傳送到現代。空間上的傳輸,即我們通常所說的信息傳輸,比如,我們用語言面對面交流、用電話或社交工具聊天,發送電子郵件等等,它突破了空間的限制,從一個終端傳送到另一個終端。我們主要針對電信領域介紹信息傳輸。

㈢ 計算機網路的第一階段的操作系統是什麼

單機多用戶系統。
1、計算機網路第一階段的操作系統是單機多用戶系統。
2、簡單的說單機多用戶就是讓一台計算機主機供多個用戶使用的產品,它的功能是通過在主機上安裝專門的多用戶軟體,再使用專門的硬體連接到其他用戶端來實現的,每個用戶獨享完整的PC功能。單機多用戶又名電腦共享器,電腦拖機卡,電腦一拖多。

㈣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經過哪幾個階段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可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1)面向終端的計算機通信網:其特點是計算機是網路的中心和控制者,終端圍繞中心計算機分布在各處,呈分層星型結構,各終端通過通信線路共享主機的硬體和軟體資源,計算機的主要任務還是進行批處理,在20世紀60年代出現分時系統後,則具有互動式處理和成批處理能力。

(2)分組交換網:分組交換網由通信子網和資源子網組成,以通信子網為中心,不僅共享通信子網的資源,還可共享資源子網的硬體和軟體資源。網路的共享採用排隊方式,即由結點的分組交換機負責分組的存儲轉發和路由選擇,給兩個進行通信的用戶段續(或動態)分配傳輸帶寬,這樣就可以大大提高通信線路的利用率,非常適合突發式的計算機數據。

(3)形成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為了使不同體系結構的計算機網路都能互聯,國際標准化組織ISO提出了一個能使各種計算機在世界范圍內互聯成網的標准框架—開放系統互連基本參考模型OSI.。這樣,只要遵循OSI標准,一個系統就可以和位於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也遵循同一標準的其他任何系統進行通信。

(4)高速計算機網路:其特點是採用高速網路技術,綜合業務數字網的實現,多媒體和智能型網路的興起。

(4)多用戶系統和計算機網路聯系擴展閱讀:

第一代計算機網路---遠程終端聯機階段;

第二代計算機網路---計算機網路階段;

第三代計算機網路---計算機網路互聯階段;

第四代計算機網路---國際互聯網與信息高速公路階段;

計算機網路的分類與一般的事物分類方法一樣,可以按事物所具有的不同性質特點(即事物的屬性)分類。計算機網路通俗地講就是由多台計算機(或其它計算機網路設備)通過傳輸介質和軟體物理(或邏輯)連接在一起組成的。

總的來說計算機網路的組成基本上包括:計算機、網路操作系統、傳輸介質(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無形的,如無線網路的傳輸介質就是空間)以及相應的應用軟體四部分。

時延是指數據(一個報文或分組,甚至比特)從網路(或鏈路)的一端傳送到另一端所需的時間。時延是個很重要的性能指標,它有時也稱為延遲或遲延。網路中的時延是由以下幾個不同的部分組成的。

① 發送時延。

發送時延是主機或路由器發送數據幀所需要的時間,也就是從發送數據幀的第一個比特算起,到該幀的最後一個比特發送完畢所需的時間。

因此發送時延也叫做傳輸時延。發送時延的計算公式是:

發送時延=數據幀長度(bit/s)/信道帶寬(bit/s)

由此可見,對於一定的網路,發送時延並非固定不變,而是與發送的幀長(單位是比特)成正比,與信道帶寬成反比。

② 傳播時延。

傳播時延是電磁波在信道中傳播一定的距離需要花費的時間。傳播時延的計算公式是:

傳播時延=信道長度(m)/電磁波在信道上的傳播速率(m/s)

電磁波在自由空間的傳播速率是光速,即3.0×10km/s。電磁波在網路傳輸媒體中的傳播速率比在自由空間要略低一些。

③ 處理時延。

主機或路由器在收到分組時要花費一定的時間進行處理,例如分析分組的首部,從分組中提取數據部分,進行差錯檢驗或查找適當的路由等,這就產生了處理時延。

④ 排隊時延。

分組在經過網路傳輸時,要經過許多的路由器。但分組在進入路由器後要先在輸入隊列中排隊等待處理。在路由器確定了轉發介面後,還要在輸出隊列中排隊等待轉發。這就產生了排隊時延。

這樣,數據在網路中經歷的總時延就是以上四種時延之和:

總時延=發送時延+傳播時延+處理時延+排隊時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