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淺談人際關系中的「強連接」與「弱連接」
在人際交往中,強連接與弱連接是兩種基本的人際關系形態。強連接指的是與你關系緊密的人,如親人、密友等,他們的聯系強度高,因此稱為強連接。相反,弱連接則是與你關系不甚密切,甚至偶然相遇的人,比如聯系不多的同學、同事,甚至是遇到的路人。
聯結理論是網路分析的核心。強連接關系具有相似的社會特徵,相互信任,互動頻繁且情感親密,維系著群體和組織的內部聯系。然而,處於強連接中的人,雖然容易獲得信息,但由於處於同一圈子,信息的重復性較高,限制了對新知識的獲取。與此相對,弱連接則在群體和組織之間建立聯系,處於弱連接的人擁有不同的社會經濟特徵和異質性信息,相對強連接更能跨越社會界限獲取信息,獲取新信息的幾率較高。
人們往往認為強連接更有用,而格蘭諾維特的研究表明,尋找工作的人更可能通過那些一年才可能見一次面的人那裡獲得職位信息。在工作尋找方面,弱連接的機會往往比強連接高得多。在信息擴散傳播方面,弱連接同樣發揮著重要作用。在親朋好友的圈子裡,交流的信息往往重復,因為信息總是冗餘的。例如,我從這個朋友那裡聽到的,可能已經在另一個朋友那裡聽說了,他們之間也相互討論過。生活中,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
那麼,對於創新能力的幫助,是強連接還是弱連接?許多人可能認為是強連接,但實際答案是弱連接。強連接中的人觀點相似,具有趨同性,不利於創新。而弱連接中的人與你關系不那麼密切,甚至彼此陌生,雙方互不了解,一方的觀點對另一方來說可能是全新的。這導致了觀念上的沖突,形成了對同一現象的認知多樣化。創意就在這種不同思想的碰撞中產生。
因此,外部環境的重要性不容忽視。為了創新,我們需要開放自己,積極地走出去,創造機會與不同的人交流、討論。讓思想的火花碰撞,從而激發新的創意。
❷ WiFi信號強度和網速有關系嗎
肯定有關系,這決定你的連接速率,顯示54M當然更好,顯示11M就不好了,顯示1M的時候說明信號已經不行了。網速高的時候,信號肯定是比較強的,反之則不一定,需要同時滿足,1.信號滿足要求,2.路由發送給節點是以高速率(即高MCS)進行發送數據的。首先WIFI信號的強度和速度肯定是有關系的,信號強度越好,速度越高,所以在802.11ac提高速率的同時,採用MIMO來提高信號的強度(主要是Beamforming)。為了細化理解一下,我們首先要從WIFI速率的計算開始(這里以OFDM系列做為例子,802.11b的應用面已經不是特別廣,所以不展開,註:802.11b是採用DSSS技術進行傳輸的,其物理層可以採用barker碼,CCK碼以及可選PBCC碼進行傳輸,而802.11a/g/n/ac都是基於OFDM進行定義的)。以802.11a速率計算作為例子,其物理層傳輸速率是通過MCS表進行計算出來的MCS表實際上是描述對應不同速率的調制方式以及編碼方式。里每一行決定一種發送速率,不同的發送速率對應不送的信道質量,當信道質量好的時候,發送速率快一些,信道質量差的時候,發送速率慢一些。MCS表中的第二列是調制方式,實際上計算帶進去的值是調制的階數(故需要將調制方式轉換為階數)。第三列是對應的編碼速率,這里又稱為FEC速率(FEC是前向糾錯碼的名稱,ForwardErrorCorrection)。在802.11a中是採用卷積碼的形式進行編碼的,然後在解碼的時候採用的是viterbi演算法。FEC速率可以簡單理解成冗餘度,即1/2可以理解成1個bit用2個bit來重復發送。最後一列對應的就是實際的物理層速率了。然後我們關注的是物理層的速率計算,通常我們簡單理解物理層的速率計算等於子載波數*調制階數*編碼效率/發送間隔。舉個例子:對應調制方式為16QAM,編碼效率為1/2的速率。同時我們還需要補充的條件是:802.11a中,數據子載波是48個,OFDMsymbol的時間是4us(簡單理解成每次傳輸的時間間隔),16QAM每次可以傳輸的物理層比特數為4(即2的4次方為16)。即24Mbps=48*4*(1/2)/4us。每一種速率通過不同的編碼方式,從而達到不同的實際速率。PS:如果在802.11n/ac中還存在不同的帶寬模式,對應不同帶寬對應不同的子載波數,這里由於是802.11a所以子載波數固定。
當然信號強度越高,速度越快,但是一般情況下,不明顯,因為最差信號下的最大網速也要大於你的包月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