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計算機五層結構各有什麼功能
物理層:包含了數據傳輸設備(例如工作站、計算機)與傳輸媒體或網路之間的物理介面。這一層關心的是諸如傳輸媒體的性能、信號特性、數據率等問題的定義。 網路接入層:本層關心的是終端系統和與其相連的網路之間的數據交換。發方計算機必須向網路提供目的計算機的地址,這樣網路才能沿適當的路徑將數據傳送給正確的目的計算機。發方計算機可能希望使用某些由網路提供的服務,如優先順序別。這一層所使用的具體軟體取決於應用網路的類型。由電路交換、分組交換(如x.25)、區域網(如乙太網)等不同類型的網路發展出了不同的標准。 網路接入層:本層關心的是連接在同一個網路上的兩個端系統如何接入網路,並使數據沿適當的路徑通過網路。當兩個設備分別與不同的網路相連接時,就需要應用程序讓數據能夠跨越多個互相連接的網路,這就是互聯網層的功能。這一層使用了互聯網協議(IP)來提供穿越多個網路的路由選擇功能。這個協議不僅在端系統上執行,同時在路由器上也要執行。路由器是用於連接兩個網路的處理機,它的主要功能是在數據從源端系統向目的端系統傳輸的途中將數據從一個網路傳遞給另一個網路。 傳輸層:不論進行數據交換的是什麼樣的應用程序,通常都要求數據的交換是可靠的。就是說,我們希望確保所有數據都能順利到達目的應用程序,並且到達的數據與它們被發送時的順序是一致的。用於可靠傳遞的機制就在傳輸層,或主機到主機層上。傳輸控制協議(TCP)是提供這一功能的目前使用最廣泛的協議。 應用層:所包含的是用於支持各種用戶應用程序的邏輯。對各種不同類型的應用程序,如文件傳送程序,需要一個獨立的專門負責該應用的模塊
❷ 網路的五層模型是什麼
網路的五層模型是指OSI(開放式系統互聯)參考模型,它將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分為七個層次,從上到下分別是:
1. 應用層(Application Layer):為用戶的應用程序提供網路服務,如HTTP、FTP、SMTP等。
2. 表示層(Presentation Layer):確保傳輸的信息在不同系統之間可以理解,負責數據的加密、壓縮和格式轉換等。
3. 會話層(Session Layer):管理和控制兩個通信系統之間的對話,負責建立、維護和終止會話。
4. 傳輸層(Transport Layer):確保數據的可靠傳輸,提供端到端的數據傳輸服務,如TCP和UDP。
5. 網路層(Network Layer):負責數據包從源到目的地的路由選擇和傳輸,確保數據正確傳送至下一個網路節點,如IP協議。
6. 數據鏈路層(Data Link Layer):負責在相鄰節點之間的可靠鏈接和全幀的傳輸,如乙太網(Ethernet)和Wi-Fi。
7. 物理層(Physical Layer):處理數據在介質上的傳輸,包括電纜、光纖和無線電頻率等。
每一層都有特定的功能和協議,層與層之間通過介面進行通信,而用戶則通過應用層與網路交互。這個模型有助於理解復雜的網路通信過程,並為網路設計和故障排除提供了參考框架。
❸ 3分鍾理解計算機網路分層
計算機網路的分層模型可以簡化為五層,分別是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路層、傳輸層和應用層,以下是各層的簡要介紹:
物理層:
- 職責:處理最低層次的通信,關注於數據傳輸所需的物理媒介與標准,如乙太網線、光纖等。
- 功能:確保數據能夠在實體設備間傳輸,定義電平和信號強度、管理誤碼率、確定傳輸介質的物理特性等。
數據鏈路層:
- 職責:在物理層之上,解決多個終端間的通信,並確保數據的准確無誤傳輸。
- 功能:引入鏈路層地址,負責將數據封裝並傳輸至特定目的地;處理流量控制、錯誤檢測與校正、介質訪問控制等問題。
網路層:
- 職責:聚焦於將數據從源地址傳輸到目的地址,實現不同物理網路之間的通信。
- 功能:核心為互聯網協議和路由功能,IP負責數據包地址的標識,路由定義數據在不同網路間傳輸的路徑;IP地址將網路劃分為公共網路與私有網路,實現跨網路的通信。
傳輸層:
- 職責:處理應用進程間的通信,確保數據的完整傳輸以及錯誤處理。
- 功能:包括數據分段、端到端連接建立與釋放、擁塞控制、排序與重復檢測等;TCP是應用廣泛的傳輸層協議,提供可靠的、面向連接的數據傳輸服務。
應用層:
- 職責:直接服務於終端用戶,為用戶提供各類高級應用功能。
- 功能:依據HTTP、FTP、SMTP、Telnet等協議定義數據格式、協議消息結構以及會話管理等細節;是網路通信中最貼近用戶的一層,提供網頁瀏覽、文件傳輸、遠程登錄、電子郵件等服務。
通過這五層模型的緊密協同工作,計算機網路能夠確保數據在不同設備和應用之間高效、安全地進行傳輸與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