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簡述計算機網路的四個發展史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歷程可以分為以下四個關鍵階段:
網路雛形階段:
- 特點:以單個計算機為中心,形成遠程終端聯機系統。
- 應用:主要用於終端服務,實現了初步的資源共享和信息傳遞。
網路初級階段:
- 標志:主機互聯興起,如ARPANET的出現。
- 發展:盡管此時還沒有網路操作系統,但通信網已經開始形成,為後續的計算機網路發展奠定了基礎。
標准化發展階段:
- 技術突破:乙太網出現,ISO推出OSI網路互連標准。
- 特點:形成了統一的網路體系結構,第三代計算機網路遵循國際協議,實現了高速化發展。
- 影響:標准化的網路體系結構和協議使得不同廠商的設備能夠互連互通,促進了計算機網路的廣泛應用。
綜合化與智能化階段:
- 趨勢:網路向高速、綜合化和多媒體智能化邁進。
- 技術成熟:區域網技術成熟,傳輸速率提升至千兆位。
- 應用:支持資源的全面共享和信息傳遞,使得計算機網路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綜上所述,計算機網路的發展歷程經歷了從單個計算機為中心的遠程終端聯機系統,到主機互聯的興起,再到標准化網路體系結構的形成,最終邁向高速、綜合化和多媒體智能化的階段。這一發展歷程不僅推動了計算機網路技術的不斷進步,也深刻地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
⑵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歷程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歷程
(1)以 數據通信 為主的第一代計算機網路
1954年,美國軍方的半自動地面防空系統將遠距離的雷達和測控儀器所探測到的信息,通過通信線路
匯集到某個基地的一台IBM計算機上進行集中的信息處理,再將處理好的數據通過通信線路送回到各自的
終端設備。這種以 單個計算機 為中心、 面向終端設備 的 網路結構 ,嚴格來講,是一種 聯機系統 ,只是計算機
網路的雛形,我們一般稱之為第一代計算機網路
(2)以 資源共享 為主的第二代計算機網路
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ARPA) 於1968年主持研製,次年將分散在不同地區的4台計算機連接起
來,建成了 ARPA 網。 ARPA網的建成 標志著計算機網路的發展進入了第二代,它也是 Internet的前身
第二代計算機網路是以 分組交換網 為中心的計算機網路,它與第一代計算機網路的區別在於:網路中通信
雙方都是具有 自主處理能力 的計算機,而不是終端機;計算機網路功能以 資源共享 為主,而不是以數據通信
為主。
(3) 體系標准化 的第三代計算機網路
隨著社會的發展,需要各種不同體系結構的網路進行互聯,但是由於不同體系的網路很難互聯,因此,
國際標准化組織(ISO)在1977年設立了一個分委員會,專門研究網路通信的體系結構。1983年,該委員會
提出的 開放系統互連參考模型(OSI)各層 的協議被批准為國際標准,給網路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可共同遵守
的規則,從此計算機網路的發展走上了標准化的道路,因此我們把 體系結構標准化 的計算機網路稱為第三
代計算機網路。
(4)以 Internet為核心 的第四代計算機網路
進入20世紀90年代, Internet的建立將分散在世界各地的計算機和各種網路連接起來,形成了覆蓋世
界的大網路。隨著信息高速公路計劃的提出和實施, Internet迅猛發展起來,它將當今世界帶入了以網路為
核心的信息時代。目前這階段計算機網路發展特點呈現為: 高速互連 、 智能 與 更廣泛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