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網路最早是誰發明的
最早的Internet,是由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ARPA)建立的。現代計算機網路的許多概念和方法,如分組交換技術都來自ARPAnet。 ARPAnet不僅進行了租用線互聯的分組交換技術研究,而且做了無線、衛星網的分組交換技術研究-其結果導致了TCP/IP問世。 1977-1979年,ARPAnet推出了目前形式的TCP/IP體系結構和協議。1980年前後,ARPAnet上的所有計算機開始了TCP/IP協議的轉換工作,並以ARPAnet為主幹網建立了初期的Internet。1983年,ARPAnet的全部計算機完成了向TCP/IP的轉換,並在 UNIX(BSD4.1)上實現了TCP/IP。ARPAnet在技術上最大的貢獻就是TCP/IP協議的開發和應用。2個著名的科學教育網CSNET和BITNET先後建立。1984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規劃建立了13個國家超級計算中心及國家教育科技網。隨後替代了ARPANET的骨乾地位。 1988年Internet開始對外開放。1991年6月,在連通Internet的計算機中,商業用戶首次超過了學術界用戶,這是Internet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從此Internet成長速度一發不可收拾。
『貳』 有網際網路之父之稱的美國人叫什麼
文特·瑟夫:網際網路之父
TCP/IP對於普通百姓來說好似天書中 的符號。就是網蟲看了,頂多覺得這幾個英文字母眼熟,至於它 在網際網路中所起的作用,除了專業人士,沒有人會去深究。不過, 在任何一件對人類的生存形態與生活方式會發生影響的事件 背後,總有人具有使命感。TCP/IP的發明人文特.瑟夫一直用心思 索,怎樣編寫主機與主機之間規范語言軟體,以實現計算機間 的交流。在一次學術會議的休息時間,突然靈感驟至。瑟夫連忙 拿起一個舊信封在背面胡亂畫出個草圖。正是在這張普通的紙 上,瑟夫提出了能夠連接不同網路系統的「網關」(Gateway)的概 念,為TCP/IP協議的形成起了決定性的作用。瑟夫和另一位學者 卡恩一起構建了TCP,後來又不斷將其完善,使TCP成為標准,並 走向世界。瑟夫與同仁的努力,為網際網路插上起飛的翅膀。
21世紀的文藝復興者
與大多數默默無聞的開拓者相比,瑟夫 無疑是最幸運的。他是絕大多數媒體談到網際網路起源時都要加 以引用的人物。而且尊敬地稱他為「網際網路之父」。他說:「你應 該清楚這個頭銜很不公平,有很多人參與了網際網路的創建,我 只是在最初10年裡做了一些早期工作。」這不是客套。個人電腦 不是一個人的發明,網際網路更是集體的力量。戴得上「網際網路之 父」這頂帽子的人可能不只瑟夫一人,但他戴著,的確問心無愧。 25年前,他與人共同發明了TCP/IP協議,打破了網際網路政策的 障礙,將網路從政府學術網轉變成革命性的商業媒體,從此引 爆了一場前所未有的革命。
今年56歲的瑟夫,擔任MCIWorldCom高級副 總裁,負責技術和架構。世界上大多數人都只是靜待網際網路的 爆發性發展,但瑟夫卻不,在發表演講、接受各種榮譽的同時, 他與美國國家航空和航天局(NASA)合作,著手將網際網路延伸至 外層空間。
他一生酷愛科幻小說,有著豐富的計算 機知識,有著對人性敏銳的理解,他將這些個人素質混合起來, 大大改善了整個世界的通信方式和知識獲取的方式。 「Vinton扮演了許多角色。但他更像是21世紀的文藝復興者。他部 分是科學家,部分是工程師、哲學家、商人,但最重要的是一名 偉大的啟蒙者。」瑟夫多年的老闆FredChggs這樣評價他。
瑟夫無疑是網際網路方面為數不多的權 威之一,1992年他組建了網際網路協會,無論在政府社交圈,還是 高科技社區中,瑟夫都是國家級的人物。1997年,他從柯林頓總 統手中接過了美國技術勛章。盡管在他身上的榮譽和影響力與 日俱增,但瑟夫仍像過去一樣平易近人,保持謙虛態度。
網景的安德森說:「我們是站在巨人肩膀 上創造業績」。瑟夫無疑是巨人之一。
1986年後擔任CNRI副總裁,1994年再度回 到MCI,負責MCI基於網際網路服務的通用網路架構,包括為商業和 消費用戶提供數據、信息、語言和視頻的集成服務。
1997年,瑟夫所在的MCI公司,想讓網際網路 具備行星間的通信能力。於是瑟夫著手開發技術,使標準的因 特網能布置到木星、土星、火星和金星等行星和衛星的表面,使 宇宙飛船在太陽系內航行時可以通信。瑟夫表示,離完整的技 術規范還很遙遠,但他希望他的基本設計方案能夠在近距離的 太空旅行中使用,比如預定於2001年的火星探測計劃。
瑟夫的研究成果究竟會給人類帶來多 大的影響,目前還難以定論。
一位有聽覺缺陷的工程師的自白
文特·瑟夫出生於1943年6月23日。在洛 杉磯聖費爾南多谷地區上中學時,他與斯蒂夫克洛克認識,並 成為好友。兩人都酷愛科學,周未經常泡在一起做三維棋盤成 色彩觀察實驗。
瑟夫消瘦結實,易動感情、熱情外露,他 參加學校的後備軍訓練隊,以逃避體操課。在校內他要麼一身 制服,要麼穿夾克打領帶,還總夾著一個棕色大公文包。當時看 來,這身打扮氣度不凡,「我穿夾克打領帶是為了讓自己與眾不 同。雖然以這種方式表現自己可能很幼稚」,然而令朋友們驚訝 的是,文特的這身打扮從未阻礙女孩子對他的興趣。他在情場 上可以說是如魚得水。人人都說,他魅力不一般。
小時候,他的偶像是父親。他父親通過艱 苦奮斗,從一名普通員工升到北美航空公司的高級執行官。瑟 夫的兩個弟弟也表現出眾,兩人踢足球,並輪流擔任學生會成 員。瑟夫本人則是書蟲,興趣龐雜、愛好十分廣泛,幻想色彩較 濃。化學學得特別好,但他真正的興趣在於數學。由於是早產兒, 瑟夫出生時聽覺有缺陷,必須戴上助聽器。他從小到大一直在 設計有助於聽覺交流的技巧。他還寫過一篇論文,叫「一位有聽 覺缺陷的工程師的自白」。
1960年左右,雖然還在念高中,但斯蒂夫 已獲准使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的計算機實驗室。周 未,瑟夫就跟斯蒂夫去。一次實驗室大樓已鎖,只見二樓有扇窗 開著。「接下去,我就知道文特已站在我的肩膀上。」斯蒂夫回憶道。
高中畢業後,瑟夫進了斯坦福大學,他父 親的公司為他提供了四年的獎學金。他主修數學,很快迷上計 算機。「編程讓人體味到一種奇妙無比的感覺。你創造了一個你 自己的世界,你就是這個世界的主人。不管編了什麼,計算機總會照辦。它就像一隻沙匣,里邊每一粒沙子都在你把握之中。」
大學畢業。恰逢IBM招人,他就進了IBM洛 杉磯公司,為一個分時系統搞系統工程研究。很快他就發現自 己肚裡的墨水不夠,瑟夫就投到他論文導師愛斯金的門下。當 時愛斯金與ARPA簽有研究協議,研製一台超級計算機,專用於監 測另一台機器上的程序執行情況。這成了瑟夫的論文課題。1968 年夏,斯蒂夫在UCLA和瑟夫一道工作,標志著他倆從此與計算機 網路結下不解之緣。
1968年秋,該課題轉至克蘭羅手下,他用 ARPA撥來20萬美元設立網路測試中心,負責ARPA網計劃中大部 分機器性能測試和分析工作。克蘭羅召集了40名學生為他幹活, 瑟夫和斯蒂夫無疑是其中的老大。另外還有喬波斯德爾。
瑟夫的妻子希格里是插圖畫家,3歲時 耳朵就全聾了。兩人的第一次見面就是他們的助聽器推銷商精 心策劃的。讓兩人不期而遇,一見鍾情。飯後,兩人一起去了藝 術博物館。瑟夫從未受過藝術方面的訓練,但他也表現出濃厚 興趣。在康定斯基的大型作品前,他佇立良久,最後冒出一句: 「這畫真像一隻巨大的新鮮漢堡包。」
一年後的1966年,倆人結婚了。斯蒂夫自 然是儐相(幾年後兩人又互換了一次角色)。婚禮開始前幾分鍾, 奏婚禮進行曲的錄音機卡了殼,這位儐相和驚慌失措的新郎趕 緊躲到聖壇邊的小房間里,發動特長,將機器修好。由於聽力缺 陷,兩口子說悄悄話都像吼叫。
為網際網路插上起飛的翅膀
當時最緊迫的任務就是編寫主機—— 主機規范語言軟體,以實現計算機間的交流。1968年夏,ARPA網 四個網點的一小群研究生聚在一起,談論ARPA網。不久,他們開 始自稱為「網路工作小組」(NWG),聚集全國通信編程人員中的 精英,為聯網主機的操作規范達成統一意見。他們創造出了一 系列新術語,比如「協議」(Protocol)。但前幾次會談並無實質性進 展。
轉眼到了1969年底,NWG還未拿出規范 語言。為了在12月交差,小組拼湊趕制出一份Telnet,用於遠程上 網,但功能有限,比較基礎。
真正的革命突破留給了瑟夫和鮑勃·卡 恩。1970年初,他碰到BBN公司的主持中介信息處理器安裝調試 的硬體專家鮑勃·卡恩。兩人一見如故,一起在UCLA做測試。卡 恩需要什麼軟體,瑟夫馬上玩命把它編出來。他倆為電腦網路 間的協調問題絞盡腦汁,看怎樣將不同的網路焊接得天衣無縫。
1973年春天,瑟夫去舊金山大飯店參加 會議。在休息室過道里,等候下一輪會談。突然靈感驟至,連忙 拿起一個舊信封在背面胡亂畫起來。正是在這張普普通通的紙 上,瑟夫提出了能夠連接不同網路系統的網關(Gateway)的概念,為 TCP/IP協議的形成起了決定性的作用。那時,他與卡恩就如何建 造一個網中之網已談了幾個月,而且也與其他小組有許多交 流。兩人都想到用一個「網關」來幫助系統之間的路由選擇,「網 關」概念確立後,下一個難題是包傳輸問題。當時瑟夫的那張草 圖確立了技術的突破。
1973年春夏,瑟夫和卡恩都在推敲細節。 瑟夫經常拜訪弗吉尼亞阿靈頓的「達帕」辦公室(DARPA的前身 就是ARPA)。與卡恩經常連續幾個小時地討論。有一次馬拉松談 話中,他倆整整熬了一夜,輪流在粉筆板上塗塗寫寫。兩人准備 合作一篇論文,又是通宵不眠。
同年9月,兩人把新規范的觀點和論文 一起提交給國際網路工作小組,經過大家討論,使其更加成熟。 兩人在論文修改中都固執已見,爭得面紅耳赤:「我們常常是一 個人在打字時,另一個人才得以休息一下扭累的脖頸,卻又不 得不一起構思,真有點像兩只手綁在一支筆上。」
1973年底,論文大功告成,題目為:「關於 包網路相互通信的協議」。在這篇有劃時代意義的論文中,瑟夫 和卡恩首次提出TCP協議。這就有了電腦網路「聯合國憲章」。在 署名問題上,倆人決定讓上帝作主,擲了一枚硬幣。結果瑟夫受 到了垂青,他贏了。當然,他贏得的不僅僅是一個署名,而且後 來一堆堆接踵而至的榮譽。
1974年5月,論文發表。就像7年前羅伯茨 勾勒出ARPA網初步設想一樣,這是一個革命性的事件。論文描述 了傳輸控制協議(TCP),還介紹了網關的概念。有了TCP,跨網交 流才成為現實。如果TCP足夠完善,任何人都可以建造起任意規 模和形式的網路,只要網上有能為信息包作解釋並選擇路經的 網關機器,人們通過它就能與任何一個網路交流。TCP成為開拓 世界的技術,為網際網路插上了起飛的翅膀。
成為網際網路之父
當然,瑟夫是TCP的真正推動者。他和卡 恩一起構建了TCP,後來瑟夫又不斷將其完善,使TCP成為標准, 並走向世界。就這一點來說,瑟夫是真正的「網際網路之父」。
1972年,瑟夫獲得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UCLA)計算機學博士學位。在華盛頓召開的國際計算通信大 會上,他作了公開演示,使公眾第一次看到包交換技術和遠距 離計算機交互技術。這一年,他離開UCLA,加入斯坦福大學,擔 任該校的計算機和電氣工程教授。
1974年論文發表後,瑟夫繼續深入研究, 將TCP變成更詳細的規范使人們可以為它開發多種軟體。1976 年,他離開斯坦福大學,加入ARPA。在1976年至1981的任期內,他 在網際網路與網路相關數據包和安全技術的開發中,扮演了至關 重要的角色。他的大部分工作是測試、分析、規劃、組織集體討 論,然後又回到制圖板上。
1977年7月是重要的里程碑。在南加州大 學的信息科學研究所(ISI)里,瑟夫和卡恩等十餘人舉行了一次 有歷史意義的試驗。當時全美國有三個電腦網際網路,第一當然 是阿帕網,另外還有兩個,一是無線電信包網,一是衛星信包網。 瑟夫他們的試驗就是要通過電腦「聯合國憲章」把三者聯起來。 一個有數據的信息包首先從舊金山海灣地區,通過點對點的衛 星網路跨過大平洋到達挪威,又經海底電纜到達倫敦,然後通 過衛星信包網,連接阿帕網,傳回南加州大學,行程9.4萬英里, 這次試驗沒有丟失一個比特的數據信息,瑟夫和卡恩他們一舉 成功!
1978年初,瑟夫在ISI主持召開TCP會議。會 議間歇時,他和波斯德爾、科恩及另一個同事,在走廊交流。「我 們靠著走廊的幾個大紙箱站著,一邊就在紙箱上畫起圖表來。」 當繼續開會時,他們就向小組提交建議:將傳輸控制協議中用 於處理信息路經選擇的那部分功能分離出來,形成單獨的因特 網范圍協議,簡稱IP。1978年,TCP正式變為TCP/IP。
初期,「Internet」意指任何使用TCP/IP協議 的網路,而「Internet」則專指由聯邦政府資助的,由許多使用TCP/ IP的公用網路互聯而成的網路。到80年代中期,歐洲、加拿大也 開始與美國政府主持的網路互聯。於是「網際網路」(Internet)開始意指 這個鬆散廣大的世界性TCP/IP因特網路。
1982年初,瑟夫遇到一位MCI公司的經理, 此人負責MCI的信息開發工作。「他想建立一個數字式郵政服務, 我立即被這個想法吸引住了」。因此他宣布離開DARPA,加盟MCI, 去擔任MCI數字信息服務的副總裁。他的離去引起了極大的震 動和反響,一位同事甚至為此而哭了。「文特是我們無形中的頭 兒,我們需要他。」另一位同事說。
手中握著一枚火箭
瑟夫在極為關鍵時刻離開的ARPA網准 備正式轉換成TCP/IP系統,據傳國家標准署考慮為網路互聯建 立一套新標准,取代TCP/IP,這就是OSI參考模型。OSI是國際標 准化組織(ISO)開發,是由地位鞏固的官僚們,居高臨下甚至是 蔑視一切的情況下發布的。他們認為TCP/IP和網際網路只是一種 學術玩具,但瑟夫等人堅持反對OSI,因為它劃分過細,十分復雜, 而且僅僅是個設計,從未試驗過。「OSI的一切都是非常抽象的, 學究氣十足。他們所用的語言浮誇到不可思議的程度,簡直讀 不下去。」
而TCP/IP是實踐的結晶,也是合作研究 的產物,不是像OSI那樣在一大堆委員會里產生出來的「大駱駝」。 OSI經常舉辦國際會議,對瑟夫等人來說,真是一番痛苦的經歷。 「我在會上不停地寫反對意見。」
網際網路的魅力在於交流規范的簡單方 便,而瑟夫的魔力在於:他美言善誘,軟硬兼施,最終讓用戶采 用這種規范。
1983年,瑟夫曾勸說讓IBM、DEC、HP支持 TCP/IP,但都遭拒絕,而採用了OSI。他們認為TCP/IP只是一項 研究試驗。不過最關鍵的是,國防部選擇了TCP/IP。
1983年1月1日,ARPA網正式轉換成TCP/ IP系統。這次轉換具有里程碑意義,恐怕是此後幾年中網際網路 發展中最為重要的事。有了TCP/IP,網路可伸展到任何地方,數 據不費吹灰之力就從一個網路送到另一個網路。
1988年,也就是5年後,ISO終於制定出開 放系統網路互聯標准。連美國官方也將OSI作為官方標准。歐洲 更是趨之若鶩。看來,OSI要想壓倒TCP/IP,但是藉助Unix的威力, TCP/IP已無所不在。憑著它無聲而兇猛的沖擊,TCP/IP擊退了 ISO的強攻。「標准只能被發現,而不能被頒布」,這就是網際網路 的新規則。
1989年,瑟夫向Interop展覽會場走去,他第 一次感受到網際網路被科學界和研究界以外的世界所歡迎。「我 們注視著這一切,感到我們手中握著一枚火箭。」
ARPA網不再是中心,網際網路已變成了網 狀結構,輻射全球。一場革命一觸即發,瑟夫幸運地站在了這場革命的中心。
『叄』 網際網路發展史
Internet的發展歷史
網際網路的來歷
網際網路是Internet的中文譯名,它的前身是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ARPA)主持研製的ARPAnet。
20世紀60年代末,正處於冷戰時 期。當時美國軍方為了自己的計算機網路在受到襲擊時,即使部分網路被摧毀,其餘部分仍能保持通信聯系,便由美國國防部的高級研究計劃局(ARPA)建設了 一個軍用網,叫做「阿帕網」(ARPAnet)。阿帕網於1969年正式啟用,當時僅連接了4台計算機,供科學家們進行計算機聯網實驗用。這就是網際網路的 前身。
到70年代,ARPAnet已經有了好幾十個計算機網路,但是每個網路只能在網路內部的計算機 之間互聯通信,不同計算機網路之間仍然不能互通。為此, ARPA又設立了新的研究項目,支持學術界和工業界進行有關的研究。研究的主要內容就是想用一種新的方法將不同的計算機區域網互聯,形成「互聯網」。研究人員稱之為「internetwork」,簡稱「Internet」。這個名詞就一直沿用到現在。
在研究實現互聯的過程中,計算機軟體起了主要的作用。1974年,出現了連接分組網路的協議,其中就包括了TCP/IP——著名的網際互聯協議IP和傳輸控制協議TCP。這兩個協議相互配合,其中,IP是基本的通信協議,TCP是幫助IP實現可靠傳輸的協議。
TCP/IP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就是開放性,即TCP/IP的規范和Internet的技術都是公開的。目的就是使任何廠家生產的計算機都能相互通信,使Internet成為一個開放的系統。這正是後來Internet得到飛速發展的重要原因。
ARPA在1982年接受了TCP/IP,選定Internet為主要的計算機通信系統,並把其它的軍用計算機網路都轉換到TCP/IP。1983年,ARPAnet分成兩部分:一部分軍用,稱為MILNET;另一部分仍稱ARPAnet,供民用。
1986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組織(NSF)將分布在美國各地的5個為科研教育服務的超級計算 機中心互聯,並支持地區網路,形成NSFnet。裂模1988 年,NSFnet替代ARPAnet成為Internet的主幹網。NSFnet主幹網利用了在ARPAnet中已證明是非常成功的TCP/IP技術,准 許各大學、 *** 或私人科研機構的網路加入。1989年,ARPAnet解散,Internet從軍用轉向民用。
Internet的發展引起了商家的極大興趣。1992年,美國IBM、MCI、MERIT三 家公司聯合組建了一個高級網路服務公司(ANS),建立了一個新的網路,叫做ANSnet,成為Internet的另一個主幹網。它與NSFnet不 同,NSFnet是由國家出資建立的,而ANSnet則是ANS 公司所有,從而使Internet開始走向商業化肆灶緩。
1995年4月30日,NSFnet正式宣布停止運作。而此時Internet的骨幹網已經覆蓋了全球91個國家,主機已超過400萬台。在最近幾年,網際網路更以驚人的速度向前發展,很快就達到了今天的規模。
[編輯本段]
網際網路的過去
Internet最早來源於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的前身ARPA建立的ARPAnet,該網於1969年投入使用。從60年代開始,ARPA就開始向美國國內大學的計算機系和一些私人有限公司提供經費, 以促進基於分組交換技術的計算機網路的研究。1968年,ARPA為ARPAnet網路......
簡述互聯網的發展史
隨著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問世後的十多年時間內,由於價格很昂貴,電腦數量極少。早期所謂的計算機網路主要是為了解決這一矛盾而產生的,其形式是將一台計算機經過通信線路與若乾颱終端直接連接,我們也可以把這種方式看做為最簡單的區域網雛形。
最早的Internet,是由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ARPA)建立的。現代計算機網路的許多概念和方法,如分組交換技術都來自ARPAnet。ARPAnet不僅進行了租用線互聯的分組交換技術研究,而且做了無線、衛星辯廳網的分組交換技術研究-其結果導致了TCP/IP問世。
1977-1979年,ARPAnet推出了目前形式的TCP/IP體系結構和協議。1980年前後,ARPAnet上的所有計算機開始了TCP/IP協議的轉換工作,並以ARPAnet為主幹網建立了初期的Internet。1983年,ARPAnet的全部計算機完成了向TCP/IP的轉換,並在UNIX(BSD4.1)上實現了TCP/IP。ARPAnet在技術上最大的貢獻就是TCP/IP協議的開發和應用。1985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組織NSF採用TCP/IP協議將分布在美國各地的6個為科研教育服務的超級計算機中心互聯,並支持地區網路,形成NSFnet。1986年,NSFnet替代ARPAnet成為Internet的主幹網。1988年Internet開始對外開放。1991年6月,在連通Internet的計算機中,商業用戶首次超過了學術界用戶,這是Internet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從此Internet成長速度一發不可收拾。
中國互聯網發展歷程
CNNIC披露由中國發出的第一封電子郵件原文
第一封從中國發出的電子郵件的列印件
本報訊(記者張瑾)昨天,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CNNIC)在網上發布了新版的《中國互聯網發展大事記》。在該大事記修訂過程中,技術人員首次核實並確認了我國發出的第一封電子郵件的時間和原文內容。
確認的結果顯示,第一封從我國發出的電子郵件「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越過長城,走向世界)」,是北京市計算機應用技術研究所於1987年9月14日21時07分發往德國的。通過與德國卡爾斯魯厄大學檔案館聯系,CNNIC查到了這封郵件的列印件。
附全文:
1. 1986年,北京市計算機應用技術研究所實施的國際聯網項目--中國學術網(Chinese Academic Network,簡稱CANET)啟動,其合作夥伴是德國卡爾斯魯厄大學(University of Karlsruhe)。
2. 1987年9月,CANET在北京計算機應用技術研究所內正式建成中國第一個國際互聯網電子郵件節點,並於9月14日發出了中國第一封電子郵件:"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越過長城,走向世界)",揭開了中國人使用互聯網的序幕。這封電子郵件是通過義大利公用分組網ITAPAC設在北京側的PAD機,經由義大利ITAPAC和德國DATEX―P分組網,實現了和德國卡爾斯魯厄大學的連接,通信速率最初為300bps。
3. 1988年初,中國第一個X.25分組交換網CNPAC建成,當時覆蓋北京、上海、廣州、沈陽、西安、武漢、成都、南京、深圳等城市。
4. 1988年12月,清華大學校園網採用胡道元教授從加拿大UBC大學(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引進的採用X400協議的電子郵件軟體包,通過X.25網與加拿大UBC大學相連,開通了電子郵件應用。
5. 1988年,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採用X.25協議使該單位的DECnet成為西歐中心DECnet的延伸,實現了計算機國際遠程連網以及與歐洲和北美地區的電子郵件通信。
6. 1989年5月,中國研究網(CRN)通過當時郵電部的X.25試驗網(CNPAC)實現了與德國研究網(DFN)的互連。CRN的成員包括:位於北京的電子部第15研究所和電子部電子科學研究院、位於成都的電子部第30研究所、位於石家莊的電子部第54研究所、位於上海的復旦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位於南京的東南大學等單位。CRN提供符合X.400(MHS)標準的電子郵件、符合FTAM標準的文件傳送、符合X.500標準的目錄服務等功能,並能夠通過德國DFN的網關與Internet溝通。
7. 1989年10月,國家計委利用世界銀行貸款重點學科項目--國內命名為:中關村地區教育與科研示範網路,世界銀行命名為:National puting and Networking Facility of China(簡稱NCFC)正式立項,11月,該項目正式啟動。NCFC是由世界銀行貸款"重點學科發展項目"中的一個高技術信息基礎設施項目,由國家計委、中國科學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國家教委配套投資和支持。項目由中國科學院主持,聯合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共同實施。當時立項的主要目標就是通過北京大學、清華大學......
計算機internet發展史
計算機於1946年問世,有人說是由於戰爭的需要而產生的,我們認為計算機產生的根本動力是人們為創造更多的物質財富,是為了把人的大腦延伸,讓人的潛力得到更大的發展。正如汽車的發明是使人的雙腿延伸一樣,計算機的發明事實上是對人腦智力的繼承和延伸。近10年來,計算機的應用日益深入到社會的各個領域,如管理、辦公自動化等。由於計算機的日益向智能化發展,於是人們乾脆把微型計算機稱之為「電腦」了。
計算機產生的動力是人們想發明一種能進行科學計算的機器,因此稱之為計算機。它一誕生,就立即成了先進生產力的代表,掀開自工業革命後的又一場新的科學技術革命。
要追溯計算機的發明,可以由中國古時開始說起,古時人類發明算盤去處理一些數據,利用撥弄算珠的方法,人們無需進行心算,通過固定的口訣就可以將答案計算出來。這種被稱為「計算與邏輯運算」的運作概念傳入西方後,被美國人加以發揚光大。直到十六世紀,發明了一部可協助處理乘數等較為復雜數學算式的機械,被稱為「棋盤計算器」,但這時期只屬於純計算的階段,要到十九世紀才有急速的發展。
第一代電子管計算機(1945-1956)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 *** 尋求計算機以開發潛在的戰略價值。這促進了計算機的研究與發展。1944年霍華德.艾肯(1900-1973)研製出全電子計算器,為美國海軍繪制彈道圖。這台簡稱 Mark I 的機器有半個足球場大,內含500英里的電線,使用電磁信號來移動機械部件,速度很慢(3-5秒一次計算)並且適應性很差只用於專門領域,但是,它既可以執行基本算術運算也可以運算復雜的等式。
1946年2月14日,標志現代計算機誕生的ENIAC(The 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puter)在費城公諸於世。ENIAC代表了計算機發展史上的里程碑,它通過不同部分之間的重新接線編程,還擁有並行計算能力。ENIAC由美國 *** 和賓夕法尼亞大學合作開發,使用了18,000個電子管,70,000個電阻器,有5百萬個焊接點,耗電160千瓦,其運算速度比Mark I快1000倍,ENIAC是第一台普通用途計算機。 40年代中期,馮.諾依曼(1903-1957)參加了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小組,1945年設計電子離散可變自動計算機EDVAC(Electronic Discrete Variable Automatic puter),將程序和數據以相同的格式一起儲存在存儲器中。這使得計算機可以在任意點暫停或繼續工作,機器結構的關鍵部分是中央處理器,它使計算機所有功能通過單一的資源統一起來。
1946年,美國物理學家莫奇利任總設計師,研製成功
世界上第一台電子管計算機ENIAC(圖中左為莫奇利)第一代計算機的特點是操作指令是為特定任務而編制的,每種機器有各自不同的機器語言,功能受到限制,速度也慢。另一個明顯特徵是使用真空電子管和磁鼓儲存數據。第一台電子管計算機(ENIAC)佔地170平方米,重30噸,有1.8萬個電子管,用十進制計算,每秒運算500
第二代晶體管計算機(1956-1963)
1948年,晶體管的發明大大促進了計算機的發展,晶體管代替了體積龐大電子管,電子設備的體積不斷減小。1956年,晶體管在計算機中使用,晶體管和磁芯存儲器導致了第二代計算機的產生。第二代計算機體積小、速度快、功耗低、性能更穩定。首先使用晶體管技術的是早期的超級計算機,主要用於原子科學的大量數據處理,這些機器價格昂貴,生產數量極少。
1960年,出現了一些成功地用在商業領域、大學和 *** 部門......
中國網際網路發展史
1987年,北京大學的錢天白教授向德國發出第一封電子郵件。當時中國還未加入互聯網。
※1991年10月,在中美高能物理年會上,美方發言人懷特·托基提出把中國納入互聯網路的合作計劃。
※1994年3月,中國終於獲准加入互聯網,並在同年5月完成全部中國聯網工作。
※1995年5月,張樹新創立第一家互聯網服務供應商————瀛海威,中國的普通百姓開始進入互聯網路。
※2000年4-7月,中國三大門戶網站搜狐、新浪、網易成功在美國納斯達克掛牌上市 。
※2002年第二季度,搜狐率先宣布盈利,宣布互聯網的春天已經來臨。
※2006年底,市值最高的中國互聯網公司騰訊的價值已經達到了60億美金。
『肆』 網路是誰發明的
世界上第一部『 電腦 』是由 美國人毛琪雷與愛克特在 1946 年發明. 世界互聯網發展史 ※1961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倫納德.克蘭羅克(Leonard Kleinrock)博士發表了分組交換技術的論文,該技術後來成了互聯網的標准通信方式。 ※1969年:美國國防部開始起動具有抗核打擊性的計算機網路開發計劃「ARPANET」。 ※1971年:位於美國劍橋的BBN科技公司的工程師雷.湯姆林森(Ray Tomlinson)開發出了電子郵件。此後ARPANET的技術開始向大學等研究機構普及。 ※1983年:ARPANET宣布將把過去的通信協議「NCP(網路控制協議)」向新協議「TCP/IP(傳輸控制協議/互聯網協議)」過渡。 ※1988年:美國伊利諾斯大學的學生(當時)史蒂夫.多那(Steve Dorner)開始開發電子郵件軟體「Eudora」。 ※1991年:CERN(歐洲粒子物理研究所)的科學家提姆.伯納斯李(Tim Berners-Lee)開發出了萬維網(World Wide Web)。他還開發出了極其簡單的瀏覽器(瀏覽軟體)。此後互聯網開始向社會大眾普及。 ※1993年:伊利諾斯大學美國國家超級計算機應用中心的學生馬克.安德里森(Mark Andreesen)等人開發出了真正的瀏覽器「Mosaic」。該軟體後來被作為Netscape Navigator推向市場。此後互聯網開始得以爆炸性普及。 ※正是因為通過採用具有擴展性的通信協議TCP/IP,才能夠將不同網路相互連接。因此,開發TCP/IP協議的UCLA(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學生(當時)文頓.瑟夫(Vinton G. Cerf)等如今甚至被譽為「互聯網之父」。 中國互聯網發展史 ※1987年,北京大學的錢天白教授向德國發出第一封電子郵件。當時中國還未加入互聯網。 ※1991年10月,在中美高能物理年會上,美方發言人懷特·托基提出把中國納入互聯網路的合作計劃。 ※1994年3月,中國終於獲准加入互聯網,並在同年5月完成全部中國聯網工作。 ※1995年5月,張樹新創立第一家互聯網服務供應商————瀛海威,中國的普通百姓開始進入互聯網路。 ※2000年4-7月,中國三大門戶網站搜狐、新浪、網易成功在美國納斯達克掛牌上市 。 ※2002年第二季度,搜狐率先宣布盈利,宣布互聯網的春天已經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