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運營產業化:
以Internet運營為產業的企業迅速崛起,從1995年5月開始.多年資助Internet研究開發的美國科學基金會( NSF)退出Internet,把NFSnet的經營權轉交給美國3家最大的私營電信公司(即Sprint, MCI和ANS),這是Internet發展史一的重大轉折。
2、應用商業化:
隨著Internet對商業應用的開放,它已成為一種十分出色的電子化商業媒介。眾多公司和企業不僅把它作為市場銷售和客戶支持的重要手段,而且把它作為傳真、快遞及其他通信手段的廉價特代品,藉以形成與全球客戶保持聯系和降低日常的運營成本。
如電子郵件、IP電話、網路傳真、VPN和電子商務等,日漸受到人們的重視便是最好例證。
3、互聯全球化:
Internet雖然已有30來年的發展歷史,但早期主要是限於美國國內的科研機構、政府機構和它的盟國范圍內使用。隨著各國紛紛提出適合本國國情的信息高速公路計劃,現在已迅速形成了世界性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設熱潮,各個國家都在以最快的速度接入Internet。
4、互聯寬頻化:
隨著網路基礎的改善、用戶接入方面新技術的採用、接入方式的多樣化和運營商服務能力的提高,因為接入網速率慢而形成的瓶頸問題將會得到進一步改善,上網速度將會更快,帶寬瓶頸約束將會消除,互聯必然寬頻化,從而促進更多的應用在網上實現,並能滿足用戶多方面的網路需求。
5、多業務綜合平台化、智能化: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互聯網將成為圖像、語音和數據「三網合一」的多媒體業務綜合平台,並與電子商務、電子政務、電子公務、電子醫務和電子教學等交叉融合。10—20年內,互聯網將超過報刊、廣播和電視的影響力,逐漸形成「第四媒體」。
Ⅱ 中國IT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勢是什麼
二十一世紀進入信息時代,席捲全球的信息科技給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帶來了深刻的變革,信息產業已成為推動國家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之一。目前,中國軟體產業還處於成長期,其市場潛力還遠遠沒有挖掘出來。2005年中國軟體市場總體規模將達到907億元,增長率達到33%。2010年左右,中國軟體產業將步入成熟期。IT產業作為知識密集、技術密集的產業,其迅猛發展的關鍵是有一大批從事IT技術創新的人才。一定數量、結構和質量的IT人才隊伍是IT產業發展的支撐,一個國家的IT人力資源儲備、IT人才培養及使用狀況決定著該國IT產業發展的水平和潛力。也可以說,IT產業的競爭就是人才的競爭,高水平的IT人才培養和隊伍建設是走向IT產業大國和強國的前提條件。美國、印度和愛爾蘭的信息產業發展就是最好的例證。
就中國來說,IT產業在過去5年經歷了年28%的增長速度,是同期國家GDP增長速度的三倍,對GDP增長的拉動作用已進一步增強,對我國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不斷提高。2003年,我國IT全行業實現銷售收入1。88萬億元,完成工業增加值4000億元,利稅總額1000億元,IT產品出口額1421億美元。軟體與系統集成銷售收入1600億元,軟體出口額20億美元,創歷史最好水平。IT產業佔全國工業比重達到12。3%,佔GDP的9。1%,成為第一大產業。
而未來一段時期,我國將會利用國際產業轉移的重大機遇,聚集各種資源,突破核心技術制約,在集成電路、軟體、計算機與信息處理、現代移動通信、信息安全、信息服務和系統集成等技術領域加強創新,促進IT產品更新換代,推動我國由IT大國向IT強國轉變,並進而推動國民經濟信息化進程,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走出一條新型工業化道路。
所以,無論是從大的方向講,還是從小的方面講,培養和儲備高素質的IT人才都顯得非常重要。
五部委報告:IT人才需求每年增加100萬
中國計算機報訊教育部、信息產業部、國防科工委、交通部、衛生部日前聯合發布數控技術應用、計算機應用與軟體技術、汽車運用與維修、護理等四個專業領域的人才需求狀況。
計算機人才:需求每年增加100萬!
據介紹,目前我國的計算機應用水平還處於初級階段,現有計算機和信息技術設施的功能沒有得到很好的開發和運用,比發達國家落後10-20年。但我國信息技術在不斷地發展中,目前的軟體營業收入是十年前的25倍,預計到2005年軟體產業的規模將達到2500億元。
隨著我國軟體業規模不斷擴大,軟體人才結構性矛盾日益顯得突出。教育部關於緊缺人才的報告稱,軟體從業人員近60萬人,其中專業人才約有34萬人(其中高級人才4萬人,中級人才20萬人,初級人才10萬人)。人才結構呈兩頭小中間大的橄欖型結構,不僅缺乏高層次的系統分析員、項目總設計師, 也缺少大量的從事基礎性軟體開發人員。
根據國際經驗,軟體人才高、中、初之比為1:4:7。按照合理的人才結構比例進行測算,到2005年,我國需要軟體高級人才6萬人,中級軟體人才28萬人,初級軟體人才46萬人,再加上企業、社區、機關、學校等行業,初步測算,全國計算機應用專業人才的需求每年將增加百萬,但國內學歷教育目前只能提供5-6萬人。
IT行業收入情況
本次調查數據是從2004年5月1日到2005年1月18日通過互聯網收集的,被調查者主要集中在北京(26%)、上海(17%)、深圳(6%)、廣州(5%)以及天津等城市。統計結果顯示,IT業(包括電子�6�1微電子技術,互聯網�6�1電子商務,通訊�6�1電信業和計算機業)的平均年薪為48337元。
從具體職位看,IT業各職位的年薪均值同樣頗具領先優勢,屬高薪行業。以項目管理職位為例,IT業年薪均值比總體年薪均值高出了27.72%;工廠管理職位則高出了23.48%。
上海、深圳、北京是IT高薪城市。其中上海IT業薪水水平最高,年薪均值達到了58907元,深圳緊隨其後,為58886元,北京第三,為55608元。接著依次為杭州、成都、南京、廣州、蘇州等地。
技術、管理高薪對壘項目管理收入最高
在IT業的各主要職位年薪排名中,技術、管理類職位高薪對壘,其中項目管理最高,其次是經營管理類和研發類。
排名居前10位的職位薪資狀況下表,表格同時還列出了IT業與各行業總體薪資狀況相比較的情況。
學歷經驗決定薪資 MBA平均年薪近9萬
學歷與經驗是決定IT人薪情的兩大因素。學歷上看,基本符合學歷越高年薪均值越高的趨勢,MBA薪資均值達到了88721元,逼近9萬元,超過博士位居首位;博士其次,為83341元;從第三位開始依次是碩士77580元;本科53361元;大專33727元;大專以下20697元。
從工作經驗看,同樣符合薪水與經驗積累成正比的原則,工作3年和5年也分別能實現薪水的一個飛躍。工作1年者平均年薪為36380元;3年者為53987元;5年者達到了69300元;10-15年可以達到74074元。
另外,目前國內IT企業的薪資水平與外企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在外企工作的中國雇員的薪酬仍是業內高薪標志。但與最初進入中國不同的是,目前國外IT公司已經比較了解中國的薪酬水平,薪酬給予趨於理性。同樣的,中國IT企業的國際化腳步已經加快,在薪酬方面,也在逐漸向國際公司看齊。目前兩者差距正在逐漸縮小。
今年薪資小幅增長研發職位漲勢較好
就目前狀況看,無論國內環境,還是國際趨勢,對IT人才的需求都呈現增長趨勢,但中華英才網(ChinaHR.com)職業專家分析認為,IT業的總體薪資預計年內不會出現大幅提升,增長幅度將在10%-15%左右。
由於研發人才短缺凸現,且隨著技術的發展使得企業紛紛加大在研發上的投入,預計研發類及技術類人員的薪酬將超過項目管理類人員,一名高級軟體工程師的年薪將在11萬元左右;另外,受IC晶元產業發展的拉動,系統工程師和硬體工程師的薪酬也將有所增長,未來這一領域的資深技術人才的身價也將飆升;互聯網的復甦則同樣使其從業人員的薪資迎來回暖。
行業發展催生新機新崗位有高薪優勢
行業變化可以為職場人帶來新的發展機遇。IT業由於技術更新換代快,市場競爭激烈,因此也不斷地為業內人士創造了新的發展空間。
3G、晶元、互聯網、游戲等已成為2005年IT職場上的關鍵詞,蘊藏者大量的職場機會。此外,新的商業模式也會引發新的工作崗位產生,但由於人才短缺,這些崗位也成為高薪聚集地。目前,游戲技術人員、支付平台產品策劃、郵箱產品運營人員、競價BD經理、即時通訊產品高級技術人員、無線業務媒介策劃人員等新興職位的薪情均十分紅火。以游戲技術人員為例,目前游戲產業人才缺口高達60萬,一名游戲公司市場經理的年薪已達到26萬,而一名優秀的游戲設計師的年薪在30萬元左右。
另據中華英才網統計數據,今年IT兼職市場比去年同期增長了126%,市場極為火爆。目前IT業對兼職人才的需求已經佔到整個兼職市場的25%左右,雄居兼職需求第一把交椅。而由於兼職一般以短期的項目工作等形式出現,IT兼職從業人員的薪水也水漲船高。
雖然2005年IT就業形勢一片大好,但薪資水平較去年卻不會出現明顯的增長。總體來說,在IT行業中,有很多細分的行業,而不同的細分行業,其薪資水平也有很大的差別,呈現出高低兩極分化,冷熱不均的狀態。
據相關機構調查顯示,在IT行業中,月薪上萬元的,佔有較小的比例;月薪在5000-8000元的,通信設備以及手機製造業佔14。3%,計算機硬體行業佔11。25%,計算機軟體行業佔48。75%,互聯網及電子商務行業、電子及微電子技術行業、電信運營商及服務行業佔25。6%;月薪在3000-5000元的,通信設備以及手機製造業佔9。7%,計算機硬體行業佔16。8%,計算機軟體行業佔46。5%,互聯網及電子商務行業、電子及微電子技術行業、電信運營商及服務行業佔27%;月薪范圍在3000元以下的,通信設備以及手機製造業佔4。7%,計算機硬體行業佔26。7%,計算機軟體行業佔35。3%,互聯網及電子商務行業、電子及微電子技術行業、電信運營商及服務行業佔33。2%。
相反,2005年將出來的一些IT就業亮點,如需求旺盛的網路安全人才、游戲人才、軟體測試工程師、研究人員等,薪資會相對較高。就拿網路游戲人才來說,最為缺乏的游戲設計、開發與編程人員,只要具備2年以上相關工作經驗;掌握C或C++編程,熟悉Win32/VC++開發平台或Lunix/Unix開發平台;熟悉TCP/IP、Socket編程或MySQL、Oracle資料庫;有良好的面向對象設計、分析能力、規范的編程風格;有個人作品和良好英文技術資料閱讀能力者優先。這類人員月薪一般都有萬元以上,屬於「金領」一族。此外,游戲策劃人員、美工等也是熱銷的職位。有經驗的策劃人月薪也能達到上萬元,而資深的美工如果設計的速度和質量俱佳,最高月薪能達到2-3萬元,而一般美工月薪維持在4000-5000元。
常言道:「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IT行業作為我國第一大產業,其發展潛力是非常巨大的。在就業形勢利好,人才缺口較大的情況下,要想成為一個IT人,每一個求職者就只有憑自身的學識和能力了。
IT培訓市場狀況
隨著IT業的發展,我國的IT培訓業也得以迅速成長,其中,個人IT培訓在整個培訓市場中占居了主導地位,其健康發展影響著中國IT教育及培訓市場的全局。因此,個人IT培訓如今已成為業界關注的焦點之一。
據悉,國內IT人才的培訓模式目前主要有學歷教育,廠商教育,職業教育三種。學歷教育是一種素質教育,講究的是理論和系統,但國內學歷教育目前只能提供5-6萬人;廠商教育是一種產品銷售的前期行為,嚴格的說不是教育,而是一種商業行為,側重對產品,技術的培訓;職業教育注重應用,注重實踐,注重人才在就職,技能,崗位方面的訓練,是一種應用教育。但是,除了阿普泰克,NIIT兩個印度模式之外,國內始終沒有出現本土化的IT人才培養模式。清華大學的「IT工程師」T型人才「培訓計劃」意在填補這一空白。據介紹,這一培養計劃將IT人才標准鎖定在具有「廣博的理論知識和基礎+精深的專業技能+豐富的實踐經驗」。這些培訓力量的參與也將從根本上改善我國的軟體人才供應和人才結構。
職業通用派的典型代表北大青鳥APTECH計算機教育與清華IT工程師認證培訓,北大青鳥直接引用印度的培訓模式,發展迅速,但其存在著本土化的問題。而諸如M icrosoft認證、Cisco認證、Oracle認證這樣的廠商派培訓,由於隨著其技術的應用推廣而發展,情況可以說是不慍不火。受利益的驅使,目前這類培訓認證不時暴露出一些考試「黑幕」。
事實上三大流派的培訓分別面向不同需求的人群,因此在招生上也形不成非常明顯的競爭關系。職業通用派培訓主要面向非計算機專業人員,包括高中畢業生,可以為非計算機專業人員提供系統的計算機「入門」職業技術教育,同時根據學員實際需要,部分培訓機構還能給有基礎的學員提供高端的IT培訓。
對於廠商派培訓認證,則是對廠商的技術使用者的能力認證,培養某個廠商產品的技術專家,更多的是面向廠商產品的應用。微軟認證是最具代表性的廠商派認證,這類培訓對培訓對象的起點有較高要求,需要對該廠商的產品和技術有一定的掌握和了解,這使得一些初入門者覺得高不可攀。以目前參加認證人數最多的M C SE認證來說,參加者一般都是微軟產品技術的使用者或准備使用者。而要考一個MCSE證書,如果參加專業輔導班,大約需要5天時間的課堂培訓日,每課堂日的培訓費一般在300-500元之間,另外還需要大約500元的考試費。當然正如前文是所提到的考證黑幕,目前市場上也可以找許多低於這個價格的培訓,但消費者在選擇時就不能不考慮培訓商所能提供的培訓質量了。
中國信息協會副會長高新民說,時下IT培訓認證機構鋪天蓋地地擴大授權中心,這種盲目的「圈地」,將襲擾目前IT培訓認證市場的健康發展,使不具備培訓資質的「黑」機構有機可乘。IT培訓認證市場不顧質量、只重數量的苗頭值得重視。授權點越鋪越大,多了就難管,培訓認證質量就會因此而下降。教育雖然也是產業,但它與其他行業不同,更應強調社會效益。
Ⅲ 計算機網路未來的發展趨勢如何
國家IP與多媒體標准研究組主席蔣林濤先生針對當前網路建設中面臨的挑戰,在本文中就IP網的關鍵技術問題、路由器的分代以及由華為公司率先提出的第五代路由器概念,闡述了自己獨到的見解,並指出了我國網路產業的發展方向。 他認為,人們必須對IP網進行徹底的變革,要採用IP網的核心技術,結合電信網的設計理念,建立新一代的IP網路。 當前,全球的電信網、網際網路、企業網都正處在一個發展的的關鍵階段。人們面臨網路建設方向的選擇、QoS、安全性和可信任性、可運營性等一系列關鍵技術問題的解決。下一代IP網概念的提出和第五代路由器產品的開發,都將非常有意義。 現狀及發展:進入十字路口 1.電信網發展進入十字路口:從目前電信網的發展看,第一,TDM技術已經不是未來的發展方向。TDM設備雖然還在生產,但全世界的TDM研發已經全面停止了。第二,由於ATM的許多標准並未得到驗證,也不是未來的發展方向。第三,現在的IP網是基於傳統的網際網路理念,以用戶自律為基礎,自由發展,缺少管理,是一個非盈利的商業模型。因此,傳統的網際網路不能成為未來電信網的發展方向。 2.Internet發展進入十字路口:網際網路對信息化的普及和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是非常成功的。但是,由於網際網路沒有一個正常盈利的商業模型,網路缺乏有效的管理和運營手段,面臨著諸如安全、QoS等方面的問題,特別是無法有效支持實時業務成為限制其發展的最大障礙。 3.企業網建設進入十字路口:在企業網業務已經全面IP化之後,由於傳統IP網的安全與服務質量難以得到保證,使目前的企業網建設中IP數據網、視頻網、語音網分別建設,大大增加了建網與管理成本。建設一個能承載綜合業務、具有高服務質量保證並兼具可管理可控制可信任特點的IP網路成為迫切的需求。 關鍵技術問題 目前運營商和用戶迫切需要一個高安全、高可靠、可管理、可運營的IP網,而依靠目前的路由器技術實現起來是比較困難的。諸如QoS、安全性和可信任性、IP網的可運營性等關鍵技術成為未來網路發展重點。 1.IP網的服務質量問題:隨著網路設備技術上的快速發展、路由器性能的極大提高、以及DWDM的大量商用,傳輸成本大為降低。而Internet上的業務發展相對較慢,從而使得網路處於相對輕載狀態,可以在Internet上開展豐富的數據、語音、視頻等綜合業務,開展電話通信等等。然而目前面臨如何調配這些豐富網路資源以滿足不同業務對網路資源的需求,進而滿足不同業務的不同服務質量要求的難題。 服務質量是從業務層面來衡量的。要真正解決服務質量問題,不是只在網路層採取技術措施可以解決的,而是從應用層到網路層多層聯合起來考慮才有望解決。IP網是一個不面向連接的網,因而任何面向連接的技術措施,都是違背IP網的設計初衷的。要解決IP網業務的服務質量問題,最理想的方法是仍採用不面向連接的「分類服務」技術來解決,將IP網中的業務分為幾類,對每一類業務分配合適的網路資源,以保證該類業務必需的服務質量。 IP網的服務質量問題目前主要是缺乏統一規劃和統一協議,致使「分類服務」技術並沒有真正得到廣泛應用。 2.IP網的安全性和可信任性:目前不少人,包括IP領域的部分專家認為IP網是一個不安全的網,用於一般的信息檢索是很好的,但不能用於載入重要的業務數據,不能用來承載重要的商用業務網。因此,電信業務網不敢用公眾IP網來承載,甚至大型企業網的業務數據都不敢載入到企業公用IP網上去。 電信用戶十分自然地認為電信的X.25、F.R、ATM三個數據網是安全的網路。這三個數據網是具有端到端定址能力的網路,目前承擔著大量要求高度安全的業務。 面向連接工作方式是在端到端之間的應用,必須通過信令建立端到端的連接後,才能進行通信;而不面向連接工作方式是在端到端展開業務應用之前無須通過信令來建立連接,直接可以進行通信。對於業務系統來說,端到端之間通信的安全性其關鍵是端到端之間信任關系的建立,面向連接的工作方式是在連接建立之前確定信任關系,不面向連接的工作方式是要在通信過程中確定信任關系。但從安全強度來看,兩種工作方式的安全強度又是相同的。 目前電信級的IP網只是簡單的照搬基於Internet理念的IP網,盡可能向用戶提供一個自由方便的工作平台,除了為了維持網路的生存收取一定的網路接入費,並為此具有一定的用戶鑒權等管理機制外,其餘的事情網路運營者一概不管。長期以來由於Internet的這種無序和不管理,導致了Internet網路管理機制和設計理念相當程度輕視了它的安全性和可信任性。而IP網路運營者必須採用一切技術措施來確保網路的安全性和可信任性,必須對網路的管理負責。 3.可運營、可管理:Internet早期發展的主要任務是實現計算機互聯,用戶在此基礎上獲得諸如E-mail、FTP、WWW等傳統數據業務,網路只是「盡力而為」地提供傳輸服務,無QoS保證,無售後服務保證,安全問題也是由用戶自行解決。而電信網是提供商業服務的,它所提供的電信服務是一種商品,因而它既要保證QoS,又要有足夠的安全性、可靠性,還要確保售後服務的能力,同時,網路還必須有很強的可管理性和可維護性。 因此電信級IP網絕不能簡單地將現有Internet使用的IP技術照搬過來,而是必須對IP網進行徹底的變革,有效地解決用戶的接入管理、網路的資源管理(業務系統和網路層資源管理和控制的交互)、網路的安全管理、對網路節點及業務節點的監測、對業務進程的監視、完備的運行維護體系等等這些關繫到運營、管理的技術難點。 路由器的分代及第五代路由器 Internet網路從產生到現在,路由器在短短的幾十年時間里就經歷了五代的技術革新。隨著Internet上各種新業務的迅速發展,Internet已經轉變為具有商業價值的承載網,它必須為所承載的每一類業務提供所需要的服務質量保證和維護管理,因此業界提出了「基於網路處理器的分布式硬體轉發」的第五代路由器。我們可以發現第五代路由器是綜合了以往四代的技術優勢發展起來的。 在第四代路由器中採用了硬體轉發模式,解決了帶寬容量和性能不足的瓶頸問題,但是基於ASIC的硬體轉發在獲取高性能的同時,犧牲了業務靈活性。在設計ASIC晶元的時候,對轉發流程進行了大量優化,使得IP轉發以簡單而固定的方式來實現,從而固化下來,做到硬體化。如果在IP轉發中,還要進行一些復雜的額外處理的話,ASIC就無能為力了。ASIC的設計周期很長,通常需要二到三年才能設計出一個穩定運行的ASIC晶元。業務對轉發流程有影響,需要轉發程序適度調整來獲得高品質支持。ASIC在這方面表現出嚴重的不足。 第五代路由器在硬體體系結構上繼承了第四代路由器的成果,即仍然採用硬體轉發模式和交換網式結構,在關鍵的IP轉發和業務流程處理上採用了可編程的、專為IP網路設計的網路處理器技術,替代了原來的ASIC技術,通過軟體來控制處理流程。對於一些復雜的標準的操作(如路由表查找演算法、QoS的擁塞控制演算法等)則採用硬體協處理器來提高處理性能。實現軟體業務靈活性和高性能硬體轉發的有機結合。第五代路由器由於有了業務靈活性,因此可以把近些年發展起來的MPLS技術、VPN技術、QoS技術、流量工程技術、可控組播技術、用戶管理技術等諸多技術融合進來,成為擁有靈活業務能力的高性能網路設備。 IP網的發展趨勢 下一代IP網路將採用IP網的核心技術(分組交換、不面向連接),結合電信網的設計理念,建立一個更大、更快、更安全、可信任、為用戶提供靈活業務的可管理網路,為營運商提供一個可以達到電信網服務質量保證的IP網,建立可贏利的商業模型。 第五代路由器將在下一代IP網的發展中發揮很好的作用。由於第五代路由器採用了有智能的網路處理器(NP),可以靈活地加進去很多功能,諸如對用戶的管理、對安全的管理等等。採用第五代路由器還可以提供嚴格的管理,能夠把不同的業務、用戶嚴格隔離,為IP網提供極高的安全保障。第五代路由器完全適應下一代IP網可管理可運營的發展要求。 我國網路廠商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我國IT產業雖然製造規模很大,但是擁有核心技術較少,產業利潤較低。下一代IP網路的興起,對我國網路廠商既是機會也是挑戰。我國網路廠商應充分抓住這個機遇,積極發展具有基礎性、帶動性和高附加值的自有核心技術,盡快建立起自主的網路研究、網路處理器設計、軟體開發的完整體系,建立起自主的知識產權體系;擺脫發達國家利用市場和標准方面的優勢扼殺我們的創新能力,實現跨越式發展,從而大力提高我國信息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我們欣喜地看到,國內的網路設備供應廠商,經過多年的積極探索和踏實努力,已取得巨大的進步。2003年初,華為公司發布了面向下一代IP網路的第五代路由器產品,倡導和採用網路處理器技術開發高端路由器,為我國IT產業發展開創了重要的里程碑。
Ⅳ 現在的互聯網行業發展趨勢是什麼
互聯網產業產業鏈梳理
互聯網產業誕生之初就被應用於不同場景以改善原有產業形態,前瞻認為我國互聯網產業鏈上游主要為互聯網產業支撐類設施建設,包括但不限於互聯網產業發展硬體設施建設和互聯網產業應用軟體系統研發,產業中游則主要為互聯網產業在不同應用場景下呈現的產業形態。在「萬物互聯」的行業發展下改變著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互聯網產業下游主要為面向社會各界的應用主體。除此,在復雜的國內外互聯網環境下,互聯網產業安全貫穿始終,監管機構則出台相關舉措,對行業進行全產業鏈監管。
—— 以上數據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互聯網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