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題目很直白啊,沒有任何彎彎繞繞,拿出來問說明要多看書羅。線路交換時延:電路交換建立時延+從源點到終點的傳播時延+數據發送時延+電路拆除時延。根據題目意思,電路交換時間(S)+從源點到終點的傳播時延(k*d)+數據發送時延(X/b)+電路拆除時延(0)。這樣,電路交換傳輸xbit共需要s+k*d+x/b+0 分組交換時間=發送延遲+傳輸延遲+節點處理延遲。由於xbit分成了(x/p個分組),源點的發送延遲是(x/p)*(p/b),以後每個節點的發送延遲是p/b,一共是k-1個節點,所以後面節點的發送延遲一共是(k-1)*(p/b),傳輸延遲是kd。節點處理延遲是0 這樣,這部分的值是:(x/p)*(p/b)+(k-1)*(p/b)+kd 要使分組交換時延小於電路交換時延,即:(x/p)*(p/b)+(k-1)*(p/b)+kd
Ⅱ 我國計算機網路發展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1. 第一代計算機網路:遠程終端連接時代,始於20世紀60年代早期。這一時期的網路特點是主機作為中心節點,控制著分布在各處的終端設備,用戶通過本地終端訪問遠程主機。這種網路僅支持終端與主機之間的通信,不同子網之間無法進行數據交換。
2. 第二代計算機網路:區域網時代,始於20世紀60年代中期。這一階段的特點是多台主機開始互聯,實現了計算機間的直接通信。區域網分為通信子網和用戶資源子網,用戶可以訪問本地主機以及通信子網內所有主機的資源。這一時期,電路交換和分組交換技術得到應用。
3. 第三代計算機網路:互聯網時代,以1981年國際標准化組織(ISO)制定的開放系統互聯基本參考模型(OSI/RM)為標志,實現了不同廠商生產的計算機之間的互連。此外,TCP/IP協議的誕生為互聯網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4. 第四代計算機網路:信息高速公路時代,特點是高速、大數據量、多業務。寬頻綜合業務數字網(B-ISDN)以及技術如ATM、ISDN、千兆乙太網等的出現,使得網路具有更高的交互性。這一時期,網路應用變得多樣化,如網上電視點播、電視會議、可視電話、網上購物、網上銀行、網路圖書館等成為可能。
計算機網路的本質是將分布在不同地理區域的計算機及其外部設備通過通信線路連接起來,在網路操作系統、網路管理軟體及網路通信協議的管理下,實現資源共享和信息傳遞。簡單來說,計算機網路是由通信線路互連的多個自主工作計算機的集合體。
Ⅲ 計算機網路問題。一道課後題。
電路交換:發送時延:X/B;
傳播時延:KD;
總時延:S+KD+X/B
分組交換:發送時延:X/P*P/B
傳播時延:KD
轉發時延:(k-1)p/b
總時延:X/P*P/B+KD+(K-1)P/B
k段鏈路有k-1次轉發
比較S和(K-1)*D的大小,當s>(k-1)p/b是電路交換比分組交換延遲大
當x>>p時則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