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簡述計算機網路的定義和構成。
(1)計算機網路的定義 : 利用通信線路和設備,將分散在不同地點、具有獨立功能的多個計算機系統互連起來,按網路協議互相通信,在功能完善的網路軟體控制下實現網路資源共享和信息交換的系統。 網路是現代通信技術與計算機技術結合的產物。
(2)主計算機、終端、通信處理機、通訊設備、集中器、信號變換器、通信線路、路由器。
⑵ 計算機網路組成的三要素是什麼
計算機網路組成的三要素為:
1、計算機及輔助設備(HUB集線器);
2、通信介質(導線、無線);
3、網路軟體(Windows NT、Novell)。
拓展資料:
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可以從網路體系結構、網路組織、網路配置三個方面來描述,網路組織是從網路的物理結構和網路的實現兩方面來描述計算機網路,網路配置是從網路應用方面來描述計算機網路的布局,硬體、軟體和通信線路來描述計算機網路,網路體系結構是從功能上來描述計算機網路結構。
網路協議是計算機網路必不可少的,一個完整的計算機網路需要有一套復雜的協議集合,組織復雜的計算機網路協議的最好方式就是層次模型。而將計算機網路層次模型和各層協議的集合定義為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Network Architecture)。
計算機網路由多個互連的結點組成,結點之間要不斷地交換數據和控制信息,要做到有條不紊地交換數據,每個結點就必須遵守一整套合理而嚴謹的結構化管理體系·計算機網路就是按照高度結構化設計方法採用功能分層原理來實現的,即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的內容。
組成結構
一、計算機系統和終端
計算機系統和終端提供網路服務界面。地域集中的多個獨立終端可通過一個終端控制器連入網路。
二、通信處理機
通信處理機也叫通信控制器或前端處理機,是計算機網路中完成通信控制的專用計算機,通常由小型機、微機或帶有CPU的專用設備充當。在廣域網中,採用專門的計算機充當通信處理機:在區域網中,由於通信控制功能比較簡單,所以沒有專門的通信處理機,而是在計算機中插入一個網路適配器(網卡)來控制通信。
三、通信線路和通信設備
通信線路是連接各計算機系統終端的物理通路。通信設備的採用與線路類型有很大關系:如果是模擬線路,在線中兩端使用Modem(數據機);如果是有線介質,在計算機和介質之間就必須使用相應的介質連接部件。
四、操作系統
計算機連入網路後,還需要安裝操作系統軟體才能實現資源共享和管理網路資源。如:Windows 98、Windows 2000、Windows xp等。
五、網路協議
網路協議是規定在網路中進行相互通信時需遵守的規則,只有遵守這些規則才能實現網路通信。常見的協議有:TCP/IP協議、IPX/SPX協議、NetBEUI協議等。
⑶ 網路體系結構的基本原理
計算機網路由多個互連的結點組成,結點之間要不斷地交換數據和控制信息,要做到有條不紊地交換數據,每個結點就必須遵守一整套合理而嚴謹的結構化管理體系.計算機網路就是按照高度結構化設計方法採用功能分層原理來實現的,即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的內容.
網路體系結構及協議的概念
網路體系和網路體系結構
網路體系(Network Architecture):是為了完成計算機間的通信合作,把每台計算機互連的功能劃分成有明確定義的層次,並規定了同層次進程通信的協議及相鄰之間的介面及服務.
網路體系結構:是指用分層研究方法定義的網路各層的功能,各層協議和介面的集合.
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
計算機的網路結構可以從網路體系結構,網路組織和網路配置三個方面來描述,網路組織是從網路的物理結構和網路的實現兩方面來描述計算機網路;網路配置是從網路應用方面來描述計算機網路的布局,硬體,軟體和和通信線路來描述計算機網路;網路體系結構是從功能讓來描述計算機網路結構.
網路體系結構最早是由IBM公司在1974年提出的,名為SNA
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是指計算機網路層次結構模型和各層協議的集合
結構化是指將一個復雜的系統設計問題分解成一個個容易處理的子問題,然後加以解決.
層次結構是指將一個復雜的系統設計問題分成層次分明的一組組容易處理的子問題,各層執行自己所承擔的任務.
計算機網路結構採用結構化層次模型,有如下優點:
各層之間相互獨立,即不需要知道低層的結構,只要知道是通過層間介面所提供的服務
靈活性好,是指只要介面不變就不會因層的變化(甚至是取消該層)而變化
各層採用最合適的技術實現而不影響其他層
有利於促進標准化,是因為每層的功能和提供的服務都已經有了精確的說明
網路協議
協議(Protocol)
網路中計算機的硬體和軟體存在各種差異,為了保證相互通信及雙方能夠正確地接收信息,必須事先形成一種約定,即網路協議.
協議:是為實現網路中的數據交換而建立的規則標准或約定.
網路協議三要素:語法,語義,交換規則(或稱時序/定時關系)
注:通信協議的特點是:層次性,可靠性和有效性.
實體(Entity)
實體:是通信時能發送和接收信息的任何軟硬體設施
介面(Interface)
介面:是指網路分層結構中各相鄰層之間的通信
開放系統互連參考模型(OSI/RM)
OSI/RM參考模型
基本概述
為了實現不同廠家生產的計算機系統之間以及不同網路之間的數據通信,就必須遵循相同的網路體系結構模型,否則異種計算機就無法連接成網路,這種共同遵循的網路體系結構模型就是國際標准——開放系統互連參考模型,即OSI/RM.
ISO 發布的最著名的ISO標準是ISO/IEC 7498,又稱為X.200建議,將OSI/RM依據網路的整個功能劃分成7個層次,以實現開放系統環境中的互連性(interconnection), 互操作性(interoperation)和應用的可移植性(portability).
分層原則
ISO將整個通信功能劃分為7個層次,分層原則如下:
網路中各結點都有相同的層次
不同結點的同等層具有相同的功能
同一結點內相鄰層之間通過介面通信
每一層使用下層提供的服務,並向其上層提供服務
不同結點的同等層按照協議實現對等層之間的通信
第七層
應用層
第六層
表示層
第五層
會話層
第四層
傳輸層
第三層
網路層
第二層
數據鏈路層
第一層
物理層
OSI/RM參考模型
OSI/RM的配置管理主要目標就是網路適應系統的要求.
低三層可看作是傳輸控制層,負責有關通信子網的工作,解決網路中的通信問題;高三層為應用控制層,負責有關資源子網的工作,解決應用進程的通信問題;傳輸層為通信子網和資源子網的介面,起到連接傳輸和應用的作用.
ISO/RM的最高層為應用層,面向用戶提供應用的服務;最低層為物理層,連接通信媒體實現數據傳輸.
層與層之間的聯系是通過各層之間的介面來進行的,上層通過介面向下層提供服務請求,而下層通過介面向上層提供服務.
兩個計算機通過網路進行通信時,除了物理層之外(說明了只有物理層才有直接連接),其餘各對等層之間均不存在直接的通信關系,而是通過各對等層的協議來進行通信,如兩個對等的網路層使用網路層協議通信.只有兩個物理層之間才通過媒體進行真正的數據通信.
當通信實體通過一個通信子網進行通信時,必然會經過一些中間節點,通信子網中的節點只涉及到低三層的結構.
OSI/RM中系統間的通信信息流動過程
在OSI/RM中系統間的通信信息流動過程如下:發送端的各層從上到下逐步加上各層的控制信息構成的比特流傳遞到物理信道,然後再傳輸到接收端的物理層,經過從下到上逐層去掉相應層的控制住信息得到的數據流最終傳送到應用層的進程.
由於通信信道的雙向性,因此數據的流向也是雙向的.
比特流的構成:
數據DATA應用層(DATA+報文頭AH,用L7表示)表示層(L7+控制信息PH)會話層(L6+控制信息SH)傳輸層(L5+控制信息TH)網路層(L4+控制信息NH)數據鏈路層(差錯檢測控制信息DT+L3+控制信息DH)物理層(比特流)
OSI/RM各層概述
物理層(Physical Layer)
直接與物理信道直接相連,起到數據鏈路層和傳輸媒體之間的邏輯介面作用.
功能:提供建立,維護和釋放物理連接的方法,實現在物理信道上進行比特流的傳輸.
傳送的基本單位:比特(bit)
物理層的內容:
1)通信介面與傳輸媒體的物理特性
物理層協議主要規定了計算機或終端DTE與通信設備DCE之間的介面標准,包括介面的機械特性,電氣特性,功能特性,規程特性
2)物理層的數據交換單元為二進制比特:對數據鏈路層的數據進行調制或編碼,成為傳輸信號(模擬,數字或光信號)
3)比特的同步:時鍾的同步,如非同步/同步傳輸
4)線路的連接:點—點(專用鏈路),多點(共享一條鏈路)
5)物理拓撲結構:星型,環型,網狀
6)傳輸方式:單工,半雙工,全雙工
典型的物理層協議有RS-232系列,RS449,V.24,V.28,X.20,X.21
數據鏈路層(Data Link Layer)
通過物理層提供的比特流服務,在相鄰節點之間建立鏈路,對傳輸中可能出現的差錯進行檢錯和糾錯,向網路層提供無差錯的透明傳輸.
主要負責數據鏈路的建立,維持和拆除,並在兩個相鄰機電隊線路上,將網路層送下來的信息(包)組成幀傳送,每一幀包括一定數量的數據和一些必要的控制信息.為了保證數據幀的可靠傳輸應具有差錯控制功能.
功能:是在不太可靠的物理鏈路上實現可靠的數據傳輸
傳送的基本單位:幀(Frame)
數據鏈路層內容:
1)成幀:是因要將網路層的數據分為管理和控制的數據單元
2)物理地址定址:標識發送和接收數據幀的節點位置,因此常在數據頭部加上控制信息DH(源,目的節點的地址),尾部加上差錯控制信息DT
3)流量控制:即對發送數據幀的速率進行控制,保證傳輸正確.
4)差錯控制:在數據幀的尾部所加上的尾部控制信息DT
5)接入控制:當多個節點共享通信鏈路時,確定在某一時間內由哪個節點發送數據
常見的數據鏈路層協議有兩類:一是面向字元型傳輸控制規程BSC;一是面向比特的傳輸控制規程HDLC
流量控制技術
(1)停-等流量控制:發送節點在發送一幀數據後必須等待對方回送確認應答信息到來後再發下一幀.接收節點檢查幀的校驗序列,無錯則發確認幀,否則發送否認幀,要求重發.
存在問題:雙方無休止等待(數據幀或確認幀丟失),解決辦法發送後使用超時定時器;重幀現象(收到同樣的兩幀),解決辦法是對幀進行編號
適用:半雙工通信
(2)滑動窗口流量控制:是指對於任意時刻,都允許發送端/接收端一次發送/接收多個幀,幀的序號個數稱為發送/接收窗口大小
適用:全雙工
工作原理:以幀控制段長為8位,則發送幀序號用3bit表示,發送窗口大小為WT=5,接收窗口大小為WR=2為例來說明
發送窗口
01234
12345
重發1
34567
56701
接收窗口
01(0對1錯)
12(1等2對)
12(正確)
34(正確)
……
滑動窗口的大小與協議的關系:
WT >1,WR=1,協議為退回N步的ARQ(自動反饋請求)
WT >1,WR>1,協議為選擇重傳的ARQ
WT =1,WR=1,協議為停-等式的ARQ
網路層(Network Layer)
又稱為通信子網層,是計算機網路中的通信子網的最高層(由於通信子網不存在路由選擇問題),在數據鏈路層提供服務的基礎上向資源子網提供服務.
網路層將從高層傳送下來的數據打包,再進行必要的路由選擇,差錯控制,流量控制及順序檢測等處理,使發送站傳輸層所傳下來的數據能夠正確無誤地按照地址傳送到目的站,並交付給目的站傳輸層.
功能:實現分別位於不同網路的源節點與目的節點之間的數據包傳輸(數據鏈路層只是負責同一個網路中的相鄰兩節點之間鏈路管理及幀的傳輸),即完成對通信子網正常運行的控制.
關鍵技術:路由選擇
傳送信息的基本單位:包(Packer)
網路層採用的協議是X.25分組級協議
網路層的服務:
面向連接服務:指數據傳輸過程為連接的建立,數傳的維持與拆除連接三個階段.如電路交換
面向無連接服務:指傳輸數據前後沒有連接的建立,拆除,分組依據目的地址選擇路由.如存儲轉發
網路層的內容:
邏輯地址定址:是指從一個網路傳輸到另一個網路的源節點和目的節點的邏輯地址NH(數據鏈路層中的物理地址是指在同一網路中)
路由功能:路由選擇是指根據一定的原則和演算法在傳輸通路中選出一條通向目的節點的最佳路由.有非適應型(有隨機式,擴散式,固定式路選法)和自適應型(有孤立的,分布的,集中的路選法)兩種選擇演算法
流量控制:
擁塞控制:是指在通信子網中由於出現過量的數據包而引起網路性能下降的現象.
傳輸層(Transport Layer)
是計算機網路中的資源子網和通信子網的介面和橋梁,完成資源子網中兩節點間的直接邏輯通信.
傳輸層下面的三層屬於通信子網,完成有關的通信處理,向傳輸層提供網路服務;傳輸層上面的三層完成面向數據處理的功能,為用戶提供與網路之間的介面.由此可見,傳輸層在OSI/RM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是整個網路體系結構的關鍵.
功能:實現通信子網端到端的可靠傳輸(保證通信的質量)
信息傳送的基本單位:報文
傳輸層採用的協議是ISO8072/3
會話層(Session Layer)
又稱為會晤層,是利用傳輸層提供的端到端的服務向表示層或會話層用戶提供會話服務.
功能:提供一個面向用戶的連接服務,並為會話活動提供有效的組織和同步所必須的手段,為數據傳送提供控制和管理.
信息傳送的基本單位:報文
會話層採用的協議是ISO8326/7
表示層(Presentation Layer)
表示層處理的是OSI系統之間用戶信息的表示問題,通過抽象的方法來定義一種數據類型或數據結構,並通過使用這種抽象的數據結構在各端系統之間實現數據類型和編碼的轉換.
功能:數據編碼,數據壓縮,數據加密等工作
信息傳送的基本單位:報文
表示層採用的協議是ISO8822/3/4/5
應用層(Application Layer)
應用層是計算機網路與最終用戶間的介面,是利用網路資源唯一向應用程序直接提供服務的層.
功能:包括系統管理員管理網路服務所涉及的所有問題和基本功能.
信息傳送的基本單位:用戶數據報文
應用層採用的協議有:用於文件傳送,存取和管理FTAM的ISO8571/1~4;用於虛終端VP的ISO9040/1;用於作業傳送與操作協議JTM的ISO8831/2;用於公共應用服務元素CASE的ISO8649/50
Internet的體系結構
Internet是由無數不同類型的伺服器,用戶終端以及路由器,網關,通信線路等連接組成,不同網路之間,不同類型設備之間要完成信息的交換,資源的共享需要有功能強大的網路軟體的支持,TCP/IP就是能夠完成互聯網這些功能的協議集.
http://www.51test.net/
⑷ 計算機網路工作原理是什麼
說來話長了,,
資料庫原理與SQL SERVER,,Oracle資料庫管理、面向對象程序設計,網路規劃、設計方向:Linux系統及網路管理、網路伺服器配置與管理、路由交換機配置與管理、構建企業網路、網路綜合布線技術、網路測試與故障診斷、網路入侵的檢測與防範
你把上面的都搞明白了,你就知道原理了,,
⑸ 簡述計算機網路的定義和構成
(1)計算機網路的定義 : 利用通信線路和設備,將分散在不同地點、具有獨立功能的多個計算機系統互連起來,按網路協議互相通信,在功能完善的網路軟體控制下實現網路資源共享和信息交換的系統。 網路是現代通信技術與計算機技術結合的產物。
(2)主計算機、終端、通信處理機、通訊設備、集中器、信號變換器、通信線路、路由器。
⑹ 計算機網路一般由通信介質、網路軟體和計算機三部分組成,請分別舉例說明。
通信介質:光纖、網線及相關介面設備等。
網路軟體:操作系統、以及一些網路設備的系統軟體。
計算機:普通的PC、伺服器等。
計算機網路工作原理是將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獨立功能的多台計算機及其外部設備,通過通信線路連接起來,在網路操作系統,網路管理軟體及網路通信協議的管理和協調下,實現資源共享和信息傳遞。
(6)計算機網路的原理和構成擴展閱讀
計算機網路作用
數據通信是計算機網路最基本的功能。它用來快速傳送計算機與終端、計算機與計算機之間的各種信息,包括文字信件、新聞消息、咨詢信息、圖片資料、報紙版面等。
利用這一特點,可實現將分散在各個地區的單位或部門用計算機網路聯系起來,進行統一的調配、控制和管理。
資源共享包括計算機硬體資源、軟體資源和數據資源的共享,硬體資源的共享提高了計算機硬體資源的利用率,由於受經濟和其他因素的制約,這些硬體資派不可能所有用戶都有,所以使用計算機網路不僅可以使用自身的硬體資源,也可共享網路上的資源。
提高系統的可靠性,在單機使用的情況下,任何一個系統都可能發生故障,這樣就會為用戶帶來不便,而當計算機聯網後,各計算機可以通過網路互為後備,一旦某台計算機發生故障,則由別處的計算機代為處理,還可以在網路的一些結點上設置一定的備用設備。
⑺ 計算機網路由哪幾個部分組成
★計算機網路由哪幾個部分組成?
計算機網路通常由三個部分組成,它們是資源子網、通信子網和通信協議.所謂通信子網就是計算機網路中負責數據通信的部分;資源子網是計算機網路中面向用戶的部分,負責全網路面向應用的數據處理工作;而通信雙方必須共同遵守的規則和約定就稱為通信協議,它的存在與否是計算機網路與一般計算機互連系統的根本區別。所以從這一點上來說,我們應該更能明白計算機網路為什麼是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發展的產物了。
⑻ 計算機網路原理
你好
1.1 計算機網路及其分類
計算機網路,是指將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獨立功能的多台計算機及其外部設備,通過通信線路連接起來,在網路操作系統,網路管理軟體及網路通信協議的管理和協調下,實現資源共享和信息傳遞的計算機系統。
按廣義定義
關於計算機網路的最簡單定義是:一些相互連接的、以共享資源為目的的、自治的計算機的集合。
另外,從邏輯功能上看,計算機網路是以傳輸信息為基礎目的,用通信線路將多個計算機連接起來的計算機系統的集合。一個計算機網路組成包括傳輸介質和通信設備。
從用戶角度看,計算機網路它是這樣定義的:存在著一個能為用戶自動管理的網路操作系統。有它調用完成用戶所調用的資源,而整個網路像一個大的計算機系統一樣,對用戶是透明的。
一個比較通用的定義是:利用通信線路將地理上分散的、具有獨立功能的計算機系統和通信設備按不同的形式連接起來,以功能完善的網路軟體及協議實現資源共享和信息傳遞的系統。
從整體上來說計算機網路就是把分布在不同地理區域的計算機與專門的外部設備用通信線路互聯成一個規模大、功能強的系統,從而使眾多的計算機可以方便地互相傳遞信息,共享硬體、軟體、數據信息等資源。簡單來說,計算機網路就是由通信線路互相連接的許多自主工作的計算機構成的集合體。
按連接定義
計算機網路就是通過線路互連起來的、資質的計算機集合,確切的說就是將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上的具有獨立工作能力的計算機、終端及其附屬設備用通信設備和通信線路連接起來,並配置網路軟體,以實現計算機資源共享的系統。
按需求定義
計算機網路就是由大量獨立的、但相互連接起來的計算機來共同完成計算機任務。這些系統稱為計算機網路(computer networks)
1.1.1計算機網路及其功能
1.1.2計算機網路的分類
1.1.3通信與計算機網路相關標准化組織
1.2 計算機網路組成
1.2.1計算機網路的拓撲結構
1.2.2鏈路
所謂鏈路就是從一個節點到相鄰節點的一段物理線路,而中間沒有任何其他的交換節點。
補充:在進行數據通信時,兩個計算機之間的通信路徑往往要經過許多段這樣的鏈路。可見鏈路只是一條路徑的組成部分。
1.2.3網路節點
節點是指一台電腦或其他設備與一個有獨立地址和具有傳送或接收數據功能的網路相連。節點可以是工作站、客戶、網路用戶或個人計算機,還可以是伺服器、列印機和其他網路連接的設備。每一個工作站﹑伺服器、終端設備、網路設備,即擁有自己唯一網路地址的設備都是網路節點。整個網路就是由這許許多多的網路節點組成的,把許多的網路節點用通信線路連接起來,形成一定的幾何關系,這就是計算機網路拓撲。
各個網路節點通過網卡那裡獲得唯一的地址。每一張網卡在出廠的時候都會被廠家固化一個全球唯一的媒體介質訪問層(Media Access Control)地址﹐使用者是不可能變更此地址的。這樣的地址安排就如我們日常的家庭地址一樣﹐是用來區分各自的身份的。您的網路必須有能力去區別這一個地址有別於其它的地址。在網路裡面﹐有很多資料封包會由一個網路節點傳送到另一個網路節點﹐同時要確定封包會被正確的傳達目的地﹐而這個目的地就必須依靠這個網卡地址來認定了。
1.2.4協議
網路協議,也可簡稱協議,由三要素組成:
(1)語法:即數據與控制信息的結構或格式;
(2)語義:即需要發出何種控制信息,完成何種動作以及做出何種響應;
(3)時序,即事件實現順序的詳細說明。
計算機通信網是由許多具有信息交換和處理能力的節點互連而成的。要使整個網路有條不紊地工作, 就要求每個節點必須遵守一些事先約定好的有關數據格式及時序等的規則。 這些為實現網路數據交換而建立的規則、約定或標准就稱為網路協議。 協議是通信雙方為了實現通信而設計的約定或通話規則。
協議總是指某一層的協議。准確地說,它是在同等層之間的實體通信時,有關通信規則和約定的集合就是該層協議,例如物理層協議、傳輸層協議、應用層協議。
步驟
是一系列的步驟: 它包括兩方或多方,設計它的目的是要完成一項任務!
是對數據格式和計算機之間交換數據時必須遵守的規則的正式描述。簡單的說,網路中的計算機要能夠互相順利的通信,就必須講同樣的語言,語言就相當於協議,它分為Ethernet、NetBEUI、IPX/SPX以及TCP/IP協議。
特點
協議還有其他的特點:
1) 協議中的每個人都必須了解協議,並且預先知道所要完成的所有的步驟。
2) 協議中的每個人都必須同意並遵循它。
3) 協議必須是清楚的,每一步必須明確定義,並且不會引起誤解。
在計算機網路中用於規定信息的格式以及如何發送和接收信息的一套規則稱為網路協議或通信協議
協議也可以這樣說,就是連入網路的計算機都要遵循的一定的技術規范,關於硬體、軟體和埠等的技術規范。
網路是一個信息交換的場所,所有接入網路的計算機都可以通過彼此之間的物理連設備進行信息交換,這種物理設備包括最常見的電纜、光纜、無線WAP和微波等,但是單純擁有這些物理設備並不能實現信息的交換,這就好像人類的身體不能缺少大腦的支配一樣,信息交換還要具備軟體環境,這種「軟體環境」是人類事先規定好的一些規則,被稱作「協議」,有了協議,不同的電腦可以遵照相同的協議使用物理設備,並且不會造成相互之間的「不理解」。
這種協議很類似於「摩爾斯電碼」,簡單的一點一橫,經過排列可以有萬般變化,但是假如沒有「對照表」,誰也無法理解一新產生的協議也大多是在基層協議基礎上建立的,因而協議相對來說具有較高的安全機制,黑客很難發現協議中存在的安全問題直接入手進行網路攻擊。但是對於某些新型協議,因為出現時間短、考慮欠周到,也可能會因安全問題而被黑客利用。
對於網路協議的討論,更多人則認為:現今使用的基層協議在設計之初就存在安全隱患,因而無論網路進行什麼樣的改動,只要現今這種網路體系不進行根本變革,就一定無法消除其潛在的危險性。
數據在IP互聯網中傳送時會被封裝為報文或封包。IP協議的獨特之處在於:在報文交換網路中主機在傳輸數據之前,無須與先前未曾通信過的目的主機預先建立好一條特定的「通路」。互聯網協議提供了一種「不可靠的」數據包傳輸機制(也被稱作「盡力而為」);也就是說,它不保證數據能准確的傳輸。數據包在到達的時候可能已經損壞,順序錯亂(與其它一起傳送的封包相比),產生冗餘包,或者全部丟失。如果 應用需要保證可靠性,一般需要採取其他的方法,例如利用IP的上層協議控制。
網路協議通常由語法,語義和定時關系3部分組成。網路傳輸協議或簡稱為傳送協議(Communications Protocol),是指計算機通信的共同語言。現在最普及的計算機通信為網路通信,所以「傳送協議」一般都指計算機通信的傳送協議,如:TCP/IP、NetBEUI等。然而,傳送協議也存在於計算機的其他形式通信,例如:面向對象編程裡面對象之間的通信;操作系統內不同程序之間的消息,都需要有一個傳送協議,以確保傳信雙方能夠溝通無間。
其他含義
協商:雙方協議提高價格 對共同達到統一目的 可制定協議。
通俗概念:協議是做某些事情之前共同協商,共同達到統一目的,對統一達成問題作為書面形式共同約束。
協商好了就點仁義、仗義。協議要是用上了,那就是沒意義了,也就是證明即將要結束協議。
定義
協議(protocol)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實體為了開展某項活動,經過協商後達成的一致意見。協議總是指某一層的協議。准確地說,它是在同等層之間的實體通信時,有關通信規則和約定的集合就是該層協議,例如物理層協議、傳輸層協議、應用層協議。
1.3課外實踐參考——構建一個簡單的區域網絡
1.3.1雙絞線
雙絞線(Twisted Pair)是由兩條相互絕緣的導線按照一定的規格互相纏繞(一般以逆時針纏繞)在一起而製成的一種通用配線,屬於信息通信網路傳輸介質。雙絞線過去主要是用來傳輸模擬信號的,但現在同樣適用於數字信號的傳輸。
雙絞線是綜合布線工程中最常用的一種傳輸介質。
雙絞線是由一對相互絕緣的金屬導線絞合而成。採用這種方式,不
滿意請採納
⑼ 計算機網路原理的主要內容
《計算機網路原理》是一本採用全新體系結構的計算機網路基礎教材。全書共分為3篇,分別從3個角度觀察計算機網路,理解計算機網路的工作原理:第1篇是在平面上觀察計算機網路,把計算機網路看做由節點、鏈路和協議三個元素組成的系統,並介紹了鏈路和節點上的基本通信技術;第2篇是立體地觀察計算機網路,認識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介紹了ISO/OSI參考模型和IEEE 802、TCP/IP兩種計算機網路主流體系結構;第3篇介紹計算機網路應用程序的C/S工作模式和基於C/S模式的計算機網路應用程序的開發方法。這3篇將計算機網路的基本原理分解成相對獨立的3個層次。每完成一個層次內容的學習,對計算機網路工作原理的認識就會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並最後歸結到計算機網路應用層的實現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