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計算機實驗報告 要有心得體會的
一、標題。關於XX實驗的心得體會
二、 正文。
實驗目的
實驗環境
實驗內容
實驗步驟
- 實驗結果
- 實驗體會
② 計算機網路實驗
拋磚引玉~~
三層
vlan 10
vlan 20
configt t
int vlan 10
ip add 192.168.1.1 255.255.255.0
no shut
int vlan 20
ip add 192.168.2.1 255.255.255.0
no shut
router rip
version 2
no aotu-summerary
network 192.168.1.0
network 192.168.2.0
R1
interface f0/0
ip add 192.168.2.2 255.255.255.0
no shut
interface f0/1
ip add 192.168.3.1 255.255.255.0
no shut
rouer rip
version 2
no auto-summerary
network 192.168.2.0
router ospf 100
network 192.168.3.0 0.0.0.255 area 0
R2
IP地址我就不寫了~
router ospf 100
network 192.168.3.0 0.0.0.255 area 0
network 192.168.4.0 0.0.0.255 area 0
R1
rouer rip
redistribute ospf 100 metric 1000 100 255 1 1500
③ 計算機網路基礎實驗
a.單擊「開始」單擊「設置」再單擊「控制面板」再雙擊「網路連接」再雙擊「本地連接」在單擊「屬性」,再找到「internet協議(Tcp/ip)雙擊它,你就可以看到你使用電腦的網路連接屬性,IP地址/子網掩碼/網關/DNS和MAC地址。
網路連接屬性指的是,網路的狀態和速度,例如連接狀態,斷開狀態。
在區域網中ip地址指你的電腦的私有地址,例如(192.168.1.222等);子網掩碼是和ip地址進行邏輯運算後決定網路號(即電腦所屬網段);DNS是域名解析伺服器的地址,由網路運營商提供。MAC是網卡的物理地址。
b.單擊開始,單擊運行,輸入cmd,單擊確定,輸入ipconfig,按回車鍵,你就可以查看到網路配置的一些信息,再輸入ipconfig/all回車你也可以看到一些網路信息。
c、d可以按照 b的方法操作自己看看。
④ 在計算機網路實驗中如何設定通信雙方的埠號和IP地址
源埠號是隨機指定的,不需要改.目的埠號是程序固定的,這個盡量不要改.IP你可以隨便指定,只要和網關在同一網段就可以了.
⑤ 計算機網路與通信的內容簡介
《計算機網路與通信》的內容涵蓋了計算機網路和數據通信的基本概念、原理、技術和應用,反映了數據通信與計算機網路技術的最新進展 。主要包括計算機網路概述、數據通信基礎、網路體系結構、區域網、通信網與廣域網、網路互聯技術、Internet、網路操作系統、網路管理及安全技術、網路綜合實驗等內容。
《計算機網路與通信》論述嚴謹、內容新穎、圖文並茂,注重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的闡述,強調理論聯系實際,突出應用技術和實踐。可作為高等學校計算機及相關專業本科高年級學生和研究生的教材或參考教材,也可作為從事計算機網路與數據通信工作的廣大科技人員及工程技術人員的參考用書 。
⑥ 如何系統地做計算機網路實驗
《計算機網路》實驗軟體免費下載
鏈接:https://pan..com/s/14DK5hXP-_QHyVFVk1HRI5Q
計算機網路是指將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獨立功能的多台計算機及其外部設備,通過通信線路連接起來,在網路操作系統,網路管理軟體及網路通信協議的管理和協調下,實現資源共享和信息傳遞的計算機系統。
⑦ 大學網路技術基礎課程的實訓報告怎麼寫
網路技術課題報告與研究方案
(一)課題名稱
計算機網路技術基礎課程
(二)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本課題研究的是關於計算機網路技術基礎知識的一門實訓課程,為計算機專業的專業基礎課。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掌握計算機網路的基礎知識,了解數據通信的原理,熟悉計算機網路的組成與體系結構、TCP/IP模型,掌握區域網工作原理和一種流行區域網的應用,了解計算機網路管理和結構化布線的基本概念,掌握Windows 2000 Server下的用戶管理及各種網路服務的架設,並培養學生具備簡單的組網與網管能力,在體系結構上突出學生的技能訓練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能夠掌握當前先進和實用的網路技術,並能熟練利用Cisco、華為等網路設備(路由器和交換機)設計、構建和維護中小型的企業網路。學完本課程,學生可以通過教考分離參加一些認證考試。同時也為今後從事計算機網路的應用、設計與開發打下基礎。
(三)課題研究的指導思想
用一定的理論知識點和實際操作步驟進行講解,再用實訓任務進行復習、理解和鞏固,由淺入深,使學生通過實際動手操作,逐步掌握網路的組建、管理和應用。最後寫出實訓報告。
(四)課題研究的目標 及創新之處
編寫切合實際,注重教學內容適合本校及中等職業學校的校本教材,改進教學方法—項目教學法,強化教學理念—注重實踐技能的實訓教學;強化學生技能訓練,提高學生的實訓效果,以適應社會需求。
1、 創新了課程組織形式和指導方法
2、 創新了課程考核方法:
具體從參與課程實訓工作的態度10%、實訓紀律10%、實訓能力60%(動手、創新、解決問題、組織協調、溝通、表達等能力)、實訓效果20%(高質量完成實訓任務或項目開發)等方面進行考核。
3、創新了課程開發和保障模式。創新了一種符合高等職業教育特點的計算機網路應用型人才培養實訓課程的開發模式。
(五)課題研究的基本內容
以專業性和實用性為目的,編寫適合職教學生使用的計算機網路技術實訓教材
(六)研究條件和可能存在的問題(重點難點)
重點:交換機、路由器的使用與配置、數據中心伺服器的配置,網路工程項目規劃與設計
難點:交換機的VLAN的劃分、路由器靜態路由的配置、網路管理與網路安全。
解決辦法:在教學過程中引入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案例講授、演示與角色演練相結合,加強教師指導,採用先進的網路和多媒體等教學手段,「教、學、做」相結合,實行啟發式、互動式、案例式、開放式、項目式、自學式、研討式以及邊講邊做邊指導的教學方法。注重對實訓現象的討論和分析,加強階段性實訓效果的評審與考核,圍繞職業技能,突出應用能力、創新能力、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
(七)課題研究的步驟
1、9月中旬到10月底,整體規劃及收集素材
2、11月初到12月初,整理素材並開始編寫
3、12月底完成教材的編寫
(八)課題研究主要實驗內容
1、網路線纜製作
2、對等網的配置
3、繪制區域網拓撲結構圖(visio)
4、Internet的接入
5、星型網路的組建
6、主從網路的配置
7、用戶管理
8、文件共享和安全性
9、網路列印機安裝與管理
10、IE瀏覽
11、電子郵件收發(foxmail)
12、FTP下載和管理
13、搜索引擎的使用
14、網路安全(防火牆)
15、網路安全(殺毒軟體)
16、DHCP的配置
17、DNS的配置
18、FTP服務的配置與使用
19、WWW服務的配置與使用
20、搭建小型區域網
(九)課題研究的方法
文獻法、教學實驗法
(十)課題研究的成果形式
校本教材
(十一)參考文獻
1、《計算機網路技術》 施曉秋主編 中國科學出版社 2003年版
2、《計算機網路實驗與實踐指導》 施曉秋主編 中國電力出版社 2003年版
3、《思科網路技術學院教程》(上冊)CiscoSystem主編人民郵電出版社 2002年版
4、《計算機網路》Andrew S. Tanenbaum .清華大學出版社
5、《數據通信與計算機網路》 高傳善等. 高等教育出版社
⑧ 成為電腦高手要讀哪些書
1000本專業書籍,涉及電子、通信、網路、計算機所有領域。
http://www.kaisense.com/viewthread.php?tid=97&extra=page%3D1
F:\學習考研\電子圖書\電子寶庫
├—215例題解析自動控制原理_0
├—21世紀信息與通信技術教程 多媒體通信_0
├—21世紀信息與通信技術教程 數字電路與FPGA_0
├—21世紀信息與通信技術教程 數字語音:語音編碼實用教程_0
├—21世紀信息與通信技術教程 現代通信基礎與技術_0
├—21世紀大學計算機應用系列教材 JAVA與面向對象程序設計導論_0
├—21世紀大學計算機系列教材 C語言大學實用教程_0
├—21世紀網路平台大學計算機系列教材 離散數學_0
├—21世紀網路平台大學計算機系列教材 網路平台大學計算機信息技術_0
├—21世紀高等學校應用型規劃教材 EDA實用技術教程_0
├—21世紀高等學校應用型規劃教材 Protel 99SE實用技術教程_0
├—21世紀高等學校應用型規劃教材 電子交易與支付_0
├—21世紀高等學校應用型規劃教材 網路及電子商務安全_0
├—21世紀高等學校教材 概率論與數理統計 (第二版)_0
├—21世紀高等學校教材 線性代數 (第二版)_0
├—21世紀高等學校電子信息類專業規劃教材 Visual Basic程序設計基礎教程_0
├—21世紀高等學校電子信息類專業規劃教材 Visual Basic程序設計教程_0
├—21世紀高等學校電子信息類專業規劃教材 多媒體課件製作實訓教程_0
├—21世紀高等學校電子信息類專業規劃教材 網路安全技術基礎_0
├—21世紀高等學校電子信息類專業規劃教材 網路安全概論_0
├—21世紀高等學校電子信息類專業規劃教材 網路系統集成技術_0
├—21世紀高等學校電子信息類專業規劃教材 計算機信息管理基礎_0
├—21世紀高等學校電子信息類專業規劃教材 計算機硬體技術基礎_0
├—21世紀高等學校電子信息類教材 數字微波通信系統_0
├—21世紀高等學校規劃教材 高等數學_0
├—21世紀高等學校計算機基礎教育系列教材 資料庫應用與程序設計實驗指導_0
├—21世紀高等學校計算機基礎教育系列教材 資料庫應用與程序設計教程_0
├—21世紀高等學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教材 面向對象C++程序設計_0
├—21世紀高等院校教材 電磁場與電磁波_0
├—21世紀高等院校教材 遙感數字圖像處理_0
├—21世紀高等院校數字藝術設計系列教材 數字動畫設計藝術_0
├—21世紀高等院校電氣信息類系列教材 單片機原理與應用_0
├—21世紀高等院校規劃教材 DSP原理及應用_0
├—21世紀高等院校規劃教材 數據通信與計算機網路_0
├—21世紀高等院校計算機教材系列 C語言程序設計教程_0
├—21世紀高等院校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列教材 微型計算機原理與介面技術_0
├—21世紀高等院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規劃教材 Java程序設計簡明教程_0
├—21世紀高等院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規劃教材 微機原理與介面技術 (80386-Pe_0
├—21世紀高等院校計算機系列教材 Java程序設計基礎_0
├—21世紀高等院校計算機系列教材 Java程序設計實驗與實訓_0
├—21世紀高等院校計算機系列教材 管理信息系統_0
├—21世紀高等院校計算機系列教材 編程邏輯與結構化程序設計 (第三版)_0
├—21世紀高職高專信息技術教材 資料庫原理及應用教程_0
├—21高等學校電子信息類專業規劃教材 計算機引論_0
├—301例題解析電工電路 (中冊)_0
├—372例題解析電工電路 (上冊)_0
├—488例題解析電工電路 (下冊)_0
├—8051單片機徹底研究 基礎篇_0
├—8051單片機徹底研究 實習篇_0
├—8051單片機數據傳輸介面擴展技術與應用實例_0
├—Adobe 數字藝術中心 InDesign CS標准教材_0
├—Advanced C++ (中文版)_0
├—APSL參數化有限元分析技術及其應用實例_0
├—ASP+SQL Server網路應用系統開發與實例_0
├—ASP信息系統設計與開發實列_0
├—Authorware 6_5多媒體製作基礎教程_0
├—BHDL實例剖析_0
├—BIOS、注冊表與硬碟終極解析_0
├—Blackfin系列DSP原理與系統設計_0
├—C#Builder編程起跑_0
├—C#大學教程_0
├—C#應用程序開發標准教程_0
├—C#程序設計培訓教程_0
├—C#面向對象程序設計:台版_0
├—C++ Templates中文版_0
├—C++Builder 6實用編程100例_0
├—C++同構化對象程序設計原理_0
├—C++多范型設計_0
├—C++大學自學教程(第7版)_0
├—C++捷徑教程 第3版_0
├—C++程序設計_0
├—C++程序設計實驗指導與實訓_0
├—C++編程慣用法——高級程序員常用方法和技巧_0
├—C++網路編程 卷2 基於ACE和框架的系統化復用_0
├—C++面向對象程序設計 (第四版)_0
├—CAXA電子圖板XP實用教程_0
├—CCNA學習指南 (中文版) (640-801)_0
├—CDMA 無線通信原理_0
├—CPLD_FPGA可編程邏輯器件應用與開發_0
├—C_0
├—C語言與MATLAB介面:編程與實例_0
├—C語言程序設計2_0
├—C語言程序設計3_0
├—C語言程序設計_0
├—C語言程序設計導學_0
├—C語言精彩編程百例_0
├—Delphi 7_0程序設計教程_0
├—Delphi 7應用教程_0
├—Delphi 7資料庫開發教程_0
├—Delphi 7資料庫高級教程_0
├—Delphi 7程序設計_0
├—Delphi 7課程設計案例精編_0
├—Delphi 程序設計技能百練_0
├—DELPHI 經典游戲程序設計40例_0
├—Delphi串口通信技術與工程實踐_0
├—Delphi資料庫開發實例解析_0
├—Delphi資料庫編程_0
├—Delphi資料庫高級實例導航_0
├—Delphi源代碼分析_0
├—Delphi程序設計_0
├—Delphi程序設計實訓_0
├—Delphi程序設計教程_0
├—Delphi精要2_0
├—Delphi精要_0
├—DSP 通信工程技術應用_0
├—DSP信號處理技術應用_0
├—DSP技術及應用_0
├—DSP控制系統的設計與實現_0
├—DSP演算法設計與系統方案_0
├—DSP系統設計與實踐_0
├—DSP晶元的原理與開發應用 (第3版)_0
├—DSP集成開發環境:CCS及DSP_BIOS的原理與應用_0
├—DWDM技術原理與應用_0
├—EDA與數字系統設計_0
├—EDA工程實踐_0
├—Enterprise Java Bean程序設計實例詳解_0
├—Excel 2003中文版入門與提高_0
├—IBM PC 80X86匯編語言程序設計_0
├—IBM信息集成技術原理及應用_0
├—ICSA密碼學指南_0
├—IEEE 802_11無線區域網_0
├—IEEE1394介面技術_0
├—Intel微處理器結構、編程與介面 (第六版)_0
├—Intel匯編語言程序設計 第四版_0
├—IP寬頻通信網路技術_0
├—J2EE 應用與實踐技巧:JAVA設計模式、自動化與性能_0
├—J2EE網路編程標准教程_0
├—J2METM技術手冊_0
├—J2ME開發大全_0
├—Java 2學習指南——Sun Certified Programmer_0
├—Java 2實用教程_0
├—Java 2程序設計技能百練_0
├—Java 2簡明教程_0
├—Java Web服務開發_0
├—Java 國際認證(SCJP)典型試題1000例_0
├—Java 模式_0
├—Java 游戲編程_0
├—Java 課程設計案例精編_0
├—Java與CORBA客戶 伺服器編程 第二版_0
├—Java信息系統設計與開發實例_0
├—Java基礎教程_0
├—Java實用系統開發指南_0
├—Java實用編程100例_0
├—Java並發編程:設計原則與模式_0
├—Java手機_PDA程序設計入門_0
├—Java數值方法_0
├—Java數據對象_0
├—Java資料庫高級教程_0
├—Java數據結構和演算法 (第二版)_0
├—Java極限編程_0
├—JAVA程序設計2_0
├—Java程序設計3_0
├—Java程序設計_0
├—Java程序設計基礎 (第3版)_0
├—Java程序設計實戰訓練_0
├—Java程序設計技巧與開發實例_0
├—Java程序設計教程_0
├—Java程序設計高級主題_0
├—Java演算法 (第3版,第1卷)_0
├—Java編程原理:面向工程和科學人員_0
├—JAVA缺陷_0
├—Java網路編程基礎_0
├—Java語言程序設計_0
├—Java語言程序設計教程_0
├—Java課程設計_0
├—Java軟體開發2_0
├—Java軟體開發_0
├—Java項目開發實踐_0
├—Java高級實用編程_0
├—Jave 2認證考試學習指南 (第四版) (英文版)_0
├—JBuilder 9_0入門與提高_0
├—JBuilder 9_0程序設計——Java程序員成功之路_0
├—JBuilder精髓_0
├—JSP信息系統設計與開發實例_0
├—MATLAB 6_5及其在信號處理中的應用_0
├—MATLAB 6_5圖形圖像處理_0
├—MATLAB 7_0實用指南 (上冊)_0
├—MATLAB 7_0實用指南 (下冊)_0
├—MATLAB M語言高級編程_0
├—Matlab 小波分析工具箱原理與應用_0
├—MATLAB與外部程序介面_0
├—MATLAB模擬技術與應用教程_0
├—MATLAB模擬技術主導實例應用教程_0
├—MATLAB信息工程工具箱技術手冊_0
├—MATLAB及其在電路與控制理論中的應用_0
├—Matlab圖像處理與應用_0
├—MATLAB圖形圖像處理應用教程_0
├—MATLAB工具箱應用_0
├—MATLAB應用數學工具箱技術手冊_0
├—Matlab介面技術與應用_0
├—MATLAB控制工程工具箱技術手冊_0
├—MATLAB數學計算範例教程_0
├—MATLAB有限元分析與應用_0
├—MATLAB電力系統設計與分析_0
├—MATLAB程序設計_0
├—MATLAB符號運算及其應用_0
├—MATLAB自動控制原理習題精解_0
├—MCS-51單片機原理及應用實例_0
├—MCS-51系列單片機原理與介面技術_0
├—MCS-51系列單片機系統及其應用 (第二版)_0
├—Microsoft SQL Server 2000寶典_0
├—OP放大電路設計_0
├—Oracle9i資料庫原理與應用教程_0
├—OrCAD電路設計_0
├—PCB電磁兼容技術——設計實踐_0
├—PC控制及介面程序設計實例_0
├—PIC 單片機原理與介面技術_0
├—PowerBuilder9_0數據窗口技術_0
├—PowerPCB高速電子電路設計與應用_0
├—Protel 2004電路原理圖及PCB設計_0
├—Protel 99 SE印製電路板設計教程_0
├—Protel 99 SE原理圖與PCB及模擬_0
├—Protel DXP 電路原理圖設計指南_0
├—Protel DXP印製電路板設計指南_0
├—Protel DXP電路原理圖與PCB設計_0
├—Protel DXP電路原理圖與電路板設計教程_0
├—Protel DXP電路圖及電路板設計實用教程_0
├—Protel DXP電路設計與模擬_0
├—Protel DXP電路設計與製版實用教程_0
├—Protel DXP電路設計與應用2_0
├—Protel DXP電路設計入門與應用_0
├—Protel DXP電路設計入門與進階_0
├—Protel DXP電路設計製版入門與提高_0
├—Protel DXP電路設計標准教程_0
├—PSpice 電路優化程序設計_0
├—PSpice 電路設計實用教程_0
├—PSpice電路原理與實現_0
├—PSpice電路編輯程序設計_0
├—PWM控制與驅動器使用指南及應用電路:單端控制與驅動器部分_0
├—Red Hat Linux安全與優化_0
├—Tanner Pro集成電路設計與布局實戰指導_0
├—TMS320C500系列DSP系統設計與開發實例_0
├—TMS320C54x DSP應用程序設計教程_0
├—TMS320LF_LC24系列DSP的CPU與外設_0
├—UML及其建模工具的使用_0
├—UML寶典_0
├—UML工具箱_0
├—USB 介面技術_0
├—Verilog HDL數字設計與綜合 (第二版)_0
├—Verilog HDL程序設計教程_0
├—Verlog HDL 綜合實用教程_0
├—VHDL與微機介面設計_0
├—VHDL數字系統設計 (第二版)_0
├—VHDL電路設計實用教程_0
├—VHDL電路設計技術_0
├—Visual Basic 6_0實踐指導_0
├—Visual Basic 6_0應用編程150例_0
├—Visual Basic 程序設計教程_0
├—Visual Basic6_0資料庫開發技術與工程實踐_0
├—Visual Basic_NET程序設計實訓教程_0
├—Visual Basic程序設計2_0
├—Visual Basic程序設計_0
├—Visual C#_NET程序設計經典_0
├—Visual C++ 6_0應用編程150例_0
├—Visual C++ 6_0資料庫開發技術與工程實踐_0
├—Visual C++6_0數字圖像編碼_0
├—Visual C++_MATLAB圖像處理與識別實用案例精選_0
├—Visual C++_NET數字圖像處理技術與應用_0
├—Visual C++_NET程序設計入門_0
├—Visual C++_NET編程實例_0
├—Visual C++_Turbo C串口通信編程實踐_0
├—Visual C++數字圖像實用工程案例精選_0
├—Visual C++網路通信程序開發指南_0
├—Visual C++網路通信編程實用案例精選_0
├—Visual FoxPro上機實踐指導教程_0
├—Visual FoxPro程序設計教程_0
├—Visual Prolog編程、環境及介面_0
├—VisualC++_NET MFC類庫應用詳解_0
├—WCDMA技術與系統設計: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的無線接入_0
├—WCDMA無線通信技術及演化_0
├—WCDMA移動通信技術_0
├—Win32匯編語言實用教程_0
├—Windows安全性編程_0
├—XML編程實例教程_0
├—·工程數學·復變函數_0
├—《Visual Basic程序設計教程》實驗與習題_0
├—《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簽名法》釋義及實用指南_0
├—《匯編語言與微機原理》學習指導與訓練_0
├—《集成電子技術基礎教程》教學指導書_0
├—三星電子絕處逢生的強悍之道_0
├—三級信息管理技術_0
├—三級信息管理技術:新大綱_0
├—專用集成電路_0
├—世界著名大學核心教材 計算機類 C語言程序設計_0
├—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集成電路設計分會推薦教材 集成電路設計與九天EDA工具應用_0
├—中國電子信息產品出口研究報告_2003_0
├—中文 Visual Basic 6_0實例教程_0
├—中文CorelDRAW 11_12時尚創作200例_0
├—中文Visual Basic實例全解教程_0
├—企業商務電子化導論_0
├—企業電子商務_0
├—使用UML進行面向對象的項目管理_0
├—例題解析電子電路:數字篇_0
├—例題解析電子電路:模擬篇_0
├—信號、系統與數字信號處理_0
├—信號、系統與數字信號處理學習指導與實踐_0
├—信號與系統典型題解2_0
├—信號與系統典型題解_0
├—信號與系統分析2_0
├—信號與系統分析_0
├—信號與系統學習與考研指導2_0
├—信號與系統學習與考研指導_0
├—信號與系統學習指導2_0
├—信號與系統學習指導3_0
├—信號與系統學習指導4_0
├—信號與系統學習指導_0
├—信號與系統教程2_0
├—信號與系統教程_0
├—信號與系統課程輔導_0
├—信號與線性系統分析 (第二版)_0
├—信號分析與處理_0
├—信號處理中的數學變換和估計方法_0
├—信號處理原理與應用_0
├—信號處理濾波器設計_0
├—信息與傳播_0
├—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系列教材 數字信號處理_0
├—信息與通信工程研究生系列教材 資訊理論與編碼_0
├—信息與通信工程研究生系列教材 圖論及其應用_0
├—信息光學理論與應用_0
├—信息化與中國經濟跨越式發展_0
├—信息化工程原理與應用_0
├—信息安全原理與應用 (第三版)_0
├—信息安全教學基礎_0
├—信息安全策略與機制_0
├—信息技術與電子政務 (通用版)——信息時代的電子政府_0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理論與方法_0
├—信息技術及其應用_0
├—信息技術基礎_0
├—信息技術基礎教程_0
├—信息技術基礎教程實驗及上機指導_0
├—信息技術法 (第二版)_0
├—信息技術的商業價值_0
├—信息方法概論_0
├—信息時代的企業人力資源管理_0
├—信息時代的管理信息系統 (原書第四版)_0
├—信息檢索與利用_0
├—信息理論與編碼2_0
├—信息理論與編碼_0
├—信息競爭論_0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規劃教材 管理信息系統_0
├—信息管理論_0
├—信息系統分析與設計教程_0
├—信息系統升級與整合:策略·方法·技巧_0
├—信息系統安全管理_0
├—信息系統集成技術 (第二版)_0
├—信息系統項目管理導論_0
├—信息經濟學_0
├—信息經濟學與信息管理_0
├—信息經濟學引論:激勵與合約 (第二版)_0
├—信息經濟論_0
├—信息網路傳播權研究_0
├—信息網路經濟的管理與調控:美國「新經濟周期」研究_0
├—資訊理論與編碼理論 第二版_0
├—信息資源管理_0
├—信息隱藏與數字水印_0
├—信息隱藏技術實驗教程_0
├—先進PID控制MATLAB模擬 (第二版)_0
├—光信息網路_0
├—光信息通信技術實用手冊_0
├—光纖通信_0
├—光纖通信原理與技術_0
├—光纖通信技術_0
├—光纖通信系統原理與實驗教程_0
├—光纖通信系統及其應用_0
├—光纖通信:通信用光纖、器件和系統_0
├—全光光纖通信網_0
├—全國信息技術人才培養工程指定培訓教材 平面設計基礎_0
├—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獲獎作品匯編:第一屆-第五屆_0
├—全國計算機技術與軟體專業技術資格(水平)考試·程序員分冊_0
├—全國計算機技術與軟體專業技術資格(水平)考試·網路工程師分冊_0
├—全國計算機技術與軟體專業技術資格(水平)考試·網路管理員分冊_0
├—全國計算機技術與軟體專業技術資格(水平)考試·軟體設計師分冊_0
├—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三級教程 信息管理技術_0
├—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三級模擬題精選與詳解 信息管理技術_0
├—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三級模擬題解 信息管理技術_0
├—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三級輔導 信息管理技術_0
├—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二級教程:基礎知識和Java語言程序設計_0
├—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二級模擬題解:基礎知識和Java語言程序設計_0
├—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應試輔導 QBASIC語言(二級)難點、錯點解析_0
├—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教程 信息管理技術 (三級) (2004修訂版)_0
├—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考點分析、題解與模擬 (三級信息管理技術)_0
├—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三級信息管理技術)一冊通_0
├—公司信息戰略與管理:教程與案例 (原書第6版)_0
├—內容產業論:數字新媒體的核心_0
├—製造業信息化與信息編碼_0
├—動態網頁設計與電子商務_0
├—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立項項目 實用電子電路基礎_0
├—半導體分立元器件集成電路裝調_0
├—單片開關電源:應用電路·電磁兼容·PCB布線_0
├—單片微型計算機原理、應用及介面技術 (第2版)_0
├—單片機典型模塊設計實例導航_0
├—單片機原理與實用技術_0
├—單片機原理與應用2_0
├—單片機原理與應用_0
├—單片機原理及其介面技術 (第二版)_0
├—單片機原理及其介面技術 (第二版)_0
├—單片機原理及其介面技術學習輔導與實踐教程_0
├—單片機原理及應用_0
├—單片機原理及介面技術2_0
├—單片機原理及介面技術3_0
├—單片機原理及介面技術_0
├—單片機實用技術_0
├—單片機嵌入式應用的線開發方法_0
├—單片機應用技術_0
├—單片機應用系統設計與產品開發_0
├—單片機控制工程實踐技術_0
├—衛星通信系統_0
├—四維時空邏輯_0
├—國外電子與通信教材系列 信號與系統 (第二版)_0
├—國外經典教材 C++數據結構與程序設計_0
├—國外經典計算機科學教材 邏輯與計算機設計基礎 (第三版)_0
├—國外著名高等院校信息科學與技術優秀教材 C演算法 第一卷,基礎、數據結構、排序和搜_0
├—國外著名高等院校信息科學與技術優秀教材 密碼學概論 (中文版)_0
├—國外著名高等院校信息科學與技術優秀教材 面向對象編程 C++和Java 比較教程_0
├—國外計算機科學教材系列 現代編譯器的Java實現 (第二版)_0
├—國外計算機科學經典教材 JAVA 基礎教程:從問題分析到程序設計_0
├—國外計算機科學經典教材 數據結構 Java 語言描述 (第二版)_0
├—國外高校電子信息類優秀教材 (翻譯版) 壓縮視頻通信_0
├—國家信息化技術培訓指定教材 硬體維護工程師標准培訓教程_0
├—國防科工委十五規劃教材 網路與信息安全_0
├—國際電子商務培訓認證專用教材 國際電子商務程序設計教程_0
├—國際電子商務概論_0
├—圖像信息壓縮_0
├—圖像數字記錄_0
├—圖像編碼基礎和小波壓縮技術——原理、演算法和標准_0
├—圖表細說電子元器件_0
├—圖解晶體管實用電路_0
├—圖解電工電子基礎_0
├—基於Java的計算機圖形學_0
├—基於MCS-51單片機的嵌入式系統設計_0
├—聲光信號處理及應用_0
├—復變函數與拉普拉斯變換習題指導_0
├—復變函數與積分變換學習指導_0
├—復變函數論與運算微積_0
├—大型軟體體系結構:使用UML實踐指南_0
├—大學信息技術基礎教程_0
├—大學生素質教育系列教材 復變函數學習指導_0
├—大學英語六級詞彙背誦詞典
├—大學計算機信息技術學習指導_0
├—大學計算機基礎教育規劃教材 Visual Basic NET程序設計_0
├—大容量數據存儲系統編碼_0
├—天津市高等學校計算機基礎課程規劃教材 C程序設計教程 (第二版)_0
├—奇思異想編程序 Delphi篇_0
├—學習指導與題典:離散數學_0
├—學習指導與題典:計算機網路與通信_0
├—完整的數字設計_0
├—實用化工計算機模擬:MATLAB在化學工程中的應用_0
├—實用射頻技術_0
├—實用電動機控制電路200例_0
├—實用電工與電子技術問答_0
├—實用電工電路圖集_0
├—實用電路基礎_0
├—實用軟體測試過程_0
├—實驗電子技術_0
├—寬頻移動通信中的先進信道編碼技術_0
├—寬頻通信_0
├—寬頻通信網與組網技術_0
├—小波分析信息傳輸基礎_0
├—小靈通(PAS)個人通信接入系統 (修訂版)_0
├—嵌入式微處理器模擬介面設計 (第二版)_0
├—嵌入式軟體測試_0
├—工程電磁場數值計算_0
├—差錯控制編碼_0
├—常用充電器電路與應用_0
├—應用程序設計編制(Delphi 平台)Delphi 6_0_7_0職業技能培訓教程_0
├—建築物電子信息系統防雷技術設計手冊_0
├—建築電氣常用設備模塊化控制電路圖集_0
├—建築通信與網路技術_0
├—開發專家之Sun ONE J2EE技術參考手冊_0
├—彩色圖像工程_0
├—彩色電視機單元電路應用與維修手冊_0
├—微型計算機原理與介面技術3_0
├—微型計算機原理與介面技術_0
├—微型計算機硬體技術教程-原理·匯編·介面及體系結構_0
├—微處理機原理與介面技術_0
├—微控制器原理及介面技術實驗教程_0
├—微機原理與介面技術2_0
├—微機原理與介面技術4_0
├—微機原理與介面技術_0
├—微機原理與介面技術綜合實驗教程_0
├—微機原理及介面技術實驗教程_0
├—微機原理及軟硬體介面技術_0
├—微機介面技術500問_0
├—微波固態電路_0
├—微波工程基礎_0
├—微波技術2_0
├—微波技術_0
├—微觀信息管理_0
├—快速開發信息管理系統:新平台、新方法_0
├—怎樣用電腦設計電子線路_0
├—怎樣看樓宇常用設備電氣控制電路圖_0
├—振盪電路的設計與應用_0
├—捉蟲歷險記——常見C++Bug大圍剿_0
├—控制工程與信號處理_0
├—控制系統MATLAB計算機及模擬 (第二版)_0
├—操作系統原理Linux篇_0
├—數字萬用表檢測方法與應用 (世紀新版)_0
├—數字與邏輯電路
├—數字專用集成電路的設計與驗證_0
├—數字信號處理2_0
├—數字信號處理3_0
├—數字信號處理_0
├—數字信號處理典型題解及自測試題_0
├—數字信號處理原理及實現_0
├—數字信號處理實踐方法 (第2版)_0
├—數字信號處理教程:MATLAB釋義與實現_0
├—數字信號處理:系統分析與設計_0
├—數字信號微處理器的原理與開發 (第二版)_0
├—數字製造_0
├—數字化戰場_0
├—數字化測量技術與應用_0
├—數字化網路化製造技術_0
├—數字圖像處理及應用_0
├—數字城堡_0
├—數字城市建設的理論與策略_0
├—數字媒體:作品觀摩與點評_0
├—數字廣播電視技術文選_0
├—數字微波通信_0
├—數字技術與著作權:觀念、規范與實例_0
├—數字時代的影像製作_0
├—數字時代的電視圖像_0
├—數字顯示測量儀表_0
├—數字電子技術_0
├—數字電子技術基礎 (第四版) 全程輔導_0
├—數字電子技術基礎 (第四版) 導教·導學·導考_0
├—數字電子技術基礎_0
├—數字電視原理_0
├—數字電視廣告_0
├—數字電路與邏輯設計教程2_0
├—數字電路與邏輯設計教程_0
├—數字電路設計完全手冊_0
├—數字的美術——CorelDRAW Illustrator藝術插畫設計經典案例剖析_0
├—數字簽名原理及技術_0
├—數字系統設計:從數字技術基礎到ASIC設計的解析_0
├—數字系統邏輯設計
├—數字系統邏輯設計3_0
├—數字系統邏輯設計_0
├—數字視頻解決方案:創建、編輯與共享數字視頻_0
├—數字設計 (第三版)_0
├—數字通信技術_0
├—數字邏輯
├—數字邏輯2_0
├—數字邏輯_0
├—數字邏輯與VHDL設計_0
├—數字邏輯基礎
├—數字邏輯基礎_0
├—數字邏輯技術基礎_0
├—數字邏輯電路_0
├—數字邏輯電路的ASIC設計2_0
├—數字邏輯電路的ASIC設計_0
├—數字邏輯電路設計
├—數字邏輯電路設計2_0
├—數字邏輯電路設計_0
├—數字邏輯電路設計與實現_0
├—數字邏輯的圖形方法2_0
├—數字邏輯的圖形方法_0
├—數字集成電路與嵌入式內核系統可測試性設計_0
├—數字集成電路:電路、系統與設計 (第二版)_0
├—數字集群 移動通信系統 (第二版)_0
├—數學物理方法_0
├—數學物理方程及其近似方法_0
├—資料庫系統工程師
⑨ 計算機網路技術實驗心得體會,要詳細點!!!寫的好一百分送上,每個實驗寫一篇啊
【導言】隨著時代的發展,教育自身也在不斷改進。尤其實施新課程以來,無論是教育目標、教育內容,還是教育觀念、教育方式和行為,以及教育評價,都發生著巨大的變革,對教師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我們認為,加強教師教育教學理論修養,夯實文化底蘊,提高教育教學技能,是全面實施新課程的基本保證。近年來,我們充分利用計算機網路技術和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優化校本培訓結構,實行「研訓一體化」為核心的教師繼續教育校本培訓,實現優質資源最大限度共享,優化教師學習研究的條件和環境,增加教師有效學習容量,提高教師研究質量,使教師不斷「超越自我」,促進自身的專業發展和研究水平的提升,不斷改善自身的教育教學行為,從而達到實現教師教育現代化、深化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和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目的。
一、課題的提出
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信息網路化,科學技術加速發展,教育改革彼伏此起,一浪高於一浪。為了適應這種發展趨勢,世界各國加強教師教育,推進教師專業化發展。
在美國,中小學教師絕大多數是本科學歷,師資培訓主要有兩種觀點和趨勢:一是讓本科畢業生進入研究生院,接受專門的教師職業培訓,目的在於使這些學生具有寬廣的知識背景。小學教師要學習本科段文科課程;中學教師要學習所教專業的學術性課程,接受培訓的師范生將獲得文科碩士學位;另一種趨勢是:只對本科畢業生進行幾個星期的短期培訓,之後,直接讓他們在實際教學中獲得相關知識和經驗。但不管哪種方式進入教師行業的教師,每隔五年都要進行一次脫產學習,接受新的知識和技能,經過考核合格以後,才能再進入新的崗位。
作為職業教師,必須意識到自己是教育者,對人類發展要有深刻的理解,對兒童的教育有深遠影響,為此,必須有厚實的專業知識,廣博的文化知識,以及基於這些素質的實踐中的領導組織能力,有能力培養兒童熱情地生活、學習和自我思考,並有豐富的人文精神。在學校,教師應象有著不同品質和豐富個性的人力資源小組一樣,互相合作和協調,從而使作為一個組織的學校教育活動能得到持續發展。每位教師的技能和品質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會隨著他們的經驗的增長而變化、豐富,教師有必要依據職業、專業、能力、素質和興趣,終身不斷地提高,促進教師素質提高的主要途徑有兩條:一是教師自己每天的教育實踐以及認真的自我研修;二是任命機構組織進行的教師培訓。在當今的環境下,要求教師有統一的理想是不可能的,以終身的品質提高為基礎,確保所有教師普遍掌握基本的技能,擁有基本素質以及促進個人發展和其專業能力的發展非常重要,只有這樣,學校才會有活力,其教育才會有能力。
我國教師教育在九五期間取得很大發展。教師數量迅速增加,教師結構得到了有效調整。1995年到2000年,小學專任教師從560萬增加到590萬,教師學歷合格率不斷提高,1995年到2000年,小學教師學歷不達標的由11.15%下降到3.14%;現在正加快實現小學教師由中等師范學歷向大專學歷過渡,這個過渡將在2010年完成。近年來各級政府和學校都採取有力措施,提高教師隊伍的學歷達標率。但是我國教師教育培訓工作中還存在不少問題,不能適應時代要求和教育發展的需要,加強和改進教師教育工作是當前教育改革的重點。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是教育改革發展中一個永恆的主題。實現這個任務要靠教師教育。「校本培訓」是教師繼續教育的最主要、最經濟,也是最有效的一種形式。
近幾年來,國內對校本培訓的理論與實踐的研究與探索已經取得了初步成效。同時全國已經有相當數量的地區具備了比較好的教育城域網路和現代信息技術的基礎。但是,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如何運用計算機網路技術和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優化的校本培訓還是一個嶄新的領域,另外,當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正向縱深發展,廣大教師是實施新課程的主力軍,搞好教師新課程培訓至關重要,因而,在目前的情況下,我們進行這方面的實驗研究,探索現代信息技術環境下校本培訓的路子,對於教師教育的信息化和現代化,構建科學的、具有現代信息技術的教師教育評價與管理體系,使課程改革落到實處,促進教師發展、學校教育教學質量提高,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研究的意義
信息化時代的教師教育和科研工作必須登上信息化平台,才能獲得跨越式發展。以教師的發展為本,教師教育應該運用計算機網路技術和現代信息技術開展教師繼續教育校本培訓作為突破口,只有這樣,才能開創教師教育的新局面,全面提高我校教師的教學和科研水平,才能帶來教師教育的高效益,才能大面積地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通過本課題研究和實驗,必然促使實現優質教育資源最大限度的共享,有利於實現教師教育現代化,從而促使教師「超越自我」,促進自身的專業發展,不斷提高科學研究的質量和水平,必然有利於推進當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促進教師盡快適應新一輪課改的需要,不斷改善教師自身的教學行為,為即將全面鋪開使用課程標准和實驗教材提供成功的實踐經驗和奠定良好的理論基礎;有利於構建教師繼續教育和教育科研的評價與管理體系,從而加快基礎教育發展步伐,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提供高質量的師資隊伍。
三、實驗研究的內容
本課題研究的是一項綜合性的實踐研究。利用計算機網路技術和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教師繼續教育,充分使用現代遠程教育手段,實現優質資源最大限度共享,優化教師學習研究的條件和環境,增加教師有效學習容量,提高教師研究質量,使教師不斷「超越自我」,促進自身的專業發展和研究水平的提升,不斷改善自身的教育教學行為,從而達到實現教師教育現代化、深化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和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目的。
研究的基本內容:如何創建有利於學校組織、教師個人繼續教育校本培訓的信息技術環境;如何構建信息環境下校本培訓模式;構建一支素質的教師隊伍。
研究重點:本課題研究的重點是如何在教師教育活動中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享以及建立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環境下校本培訓的新模式。
研究難點:如何在現代信息技術環境下建立教師繼續教育和科學研究有效結合的新模式,以及對這種模式有效運轉的管理機制和評價辦法。
四、研究假設及界定
1、研究假設:通過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優化教師繼續教育,豐富教育教學內容,改變教育教學方式,有利於教師確立正確的教育觀、教學觀、人才觀和學生觀。通過組織在現代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校本培訓,把教師從繁重的復雜性的勞動中解放出來,潛心於教育科研,使教師獲得並掌握全新的學習方法,提高教師知識的佔有量,為教師提供創造性的教學方法,進一步深化教學改革,促進教師學習現代碼教學理論,提高業務素質以及教學能力,研究能力、信息能力。
2、假設界定:全校教師均為該項課題的研究對象。
五、實驗周期
本課題實驗研究為期3年(2002年1月——2005年12月)
1、准備階段:(2002年1月-2002年7月)
主要工作:
(1)成立學校實驗課題級和實驗領導機構,分析課題研究所具備的條件,包括硬、軟體:實驗硬體、科研經費來源、實驗的手段、方法等。
(2)制訂落實課題研究方案。
(3)落實實驗人員、經費的籌劃以及實驗教師的培訓。
(4)診斷教師教學現狀、現代教育技術水平及文化底蘊。
2、實施階段(2002年8月-2004年12月)
主要工作:
(1)按實驗計劃開展研究,研究解決實驗過程中的有關問題,按實驗目標要求檢查驗收實驗階段性成果,做到每學期一小結,每學年一總結,並把實驗情況向上級主管部門匯報。
(2)建立健全實驗研究檔案,指定專人負責收集整理編寫實驗研究有關資料,做好實驗配套資料的建設工作,確保實驗順利進行。
(3)組織實驗教師到區內外先進實驗點參觀學習,取長補短,共同提高。
(4)探索網路技術優化教師繼續教育的基本途徑及方法。
3、總結階段(2005年1月——2005年12月)
主要工作:
(1)繼續完善深化網路技術在優化教師繼續教育的模式。
(2)做好兩個階段及實驗周期全程的實驗研究總結、撰寫實驗研究報告等工作。
(3)收集資料及數據,迎接上級主管部門的評估驗收。
六、研究方法
1、文獻法。本課題研究屬於應用研究。積極吸收並充分利用國內外有關教師教育、培訓、學習的有關理論經驗,以及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素質的研究成果是本課題的重要研究方法。
2、綜合分析法。對信息技術環境與學校組織、教師個人、校本培訓以及教學科研與教師培訓之間的關系進行理論分析、弄清楚現代信息技術對提高校本培訓、促進學校組織發展、教師個人發展、推進教育改革的影響和作用。
3、行動研究法。本課題研究的方法主要是在學校現有的網路環境基礎上,不斷開發,不斷完善,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手段,分步實施,實現優質資源共享,發揮最大的教育效益。
七、研究過程的基本做法
(一)建立校本培訓的組織結構和運作管理
為了使校本培訓工作順利落實,讓教師們真正學有成效,學校建立了教師學習情況考核評估制度,主要是:
1、成立機構明確職責
成立培訓領導小組,由校長負總責,一名副校長負責組織實施。調動教導處、學科教研組等部門的力量,不斷完善有創新性、有活力的制度體系,包括課程制度、教學制度、教研製度、學習制度、財務制度、評價制度和獎勵制度等學校常規管理制度,從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給教師提供學習和研究的保障。明確領導的職責:
①制定培訓計劃及撰寫培訓總結;
②組織教師自學指定的教材內容,參加校本培訓學習以及校本教研;
③聘請校外教育教學專家及校內外輔導教師;
④落實培訓場地、時間、內容、主講教師和培訓設施;
⑤負責籌措培訓經費,培訓經費納入學校年度經費預算;
⑥負責教師自學和校內集中培訓的檢查、考核,登記學分;
⑦建立校本培訓教師電子檔案庫。
2、實行月考核制度
為了增強學習效果,實行「每月考核,達標有獎,落後受罰」的制度,進行同事互評、教研組評、學校領導小組評,教師之間互相幫助、互相監督、共同提高。學校領導小組每月對教師的學習情況進行考核的內容包括「名言錦句」、「教法集錦」、「教學後記」、「課例評議」等,考核的形式分為網頁製作、書面撰寫或背誦、現場評議三種。校本培訓考核合格者,學校給予適當的獎勵,下月兌現;按有關規定折算繼續教育學分,記入繼續教育證書;實行教師培訓與職稱評審、年度考核、評優評模「三掛鉤」制度。
3、定期交流總結
實施「2+1」工程。「2」就是教師每月自薦兩篇教學隨筆(後記)。教科室每月檢查評比並從中精選優秀者或展示,或宣讀,使資源共享,疑義相析。「1」指的是教師每學期至少閱讀一本理論書籍,並在學期結束時寫一篇讀書心得體會並進行交流。
加強課堂研究。成立以校長室為龍頭,教科室、教導處、教研組長、骨幹教師為主的隨堂聽課小組,採用「推門課、預約課、邀請課」等多種聽課形式進行互動式的聽課評課研討活動。每月每人聽課不少於4節。
舉辦「教研組風采展示」。教研組在集體備課的基礎上,精心准備「5個1」(一堂課、一份說課、評課、教案和一份教研組風采介紹),最後抽簽決定,由教研組的老師分別從上課、說課、評課和教研組風采介紹四個方面來展示所在教研組。對管理層面來說,針對「5個1」評出5個單項獎和1個綜合獎項。因為上課、說課、評課的人選都是臨時抽簽決定的,每個人都有可能代表教研組展示整體教研水平,為了集體的榮譽也為了個人的發展,教師們都會全身心參與整個活動,這極有利於實現個體發展和集體發展的有機統一。
召開總結交流會。每學期組織一次評估驗收活動,對每一位教師的發展情況作出評價。同時,要求教師交流自己在本學期的發展情況和體會。對成績優秀者給予表彰,對績效少的給予督促指導。
(二)開展形式多樣的培訓學習活動
在進行現代教育技術裝備的同時,我們加強對教師進行現代教育技術培訓,我校主要立足於校本培訓。在培訓中要求做到兩個結合:學習與應用相結合,應用與科研相結合,邊學邊用,在應用中鞏固提高。著重抓好三個覆蓋率:教師覆蓋率、學科覆蓋率、課時覆蓋率,要求人人都會使用計算機等現代教育技術裝備進行教學,會製作多媒體課件,各科的大部分課時都要使用計算機等多媒體上課。幾年來,學校舉辦計算機和網路操作技術培訓班9期,每期受訓人數都達到100%。還請專家到校培訓8次,外派教師參加各級培訓800多人次。現在全部任課教師都會製作多媒體課件,一半教師會製作網頁,20%教師具有網路開發能力。在城西小學,如果哪個教師還不會使用計算機,說明他是個「科盲」,那是羞恥的事,所以大家學計算機都很勤奮用功。
先進的教學裝備為學校實施現代化管理和教育教學提供了優越的條件,也為教師繼續教育和專業發展提供了廣闊便捷的平台。現在,教師們上課已不是單純使用課本、黑板、粉筆這些傳統的教學工具,而普遍使用了計算機、液晶投影機、實物展示儀等現代化裝備,根據教學內容需要給出文字、畫面、聲音等信息,學生們學得饒有興趣,課堂氣氛很活躍。教師們備課也用計算機備課。校建立了校園網站,的校園新聞、學校通知、教育科研、教師教案、繼續教育、家校連線等各方面內容,琳琅滿目,豐富多彩。計算機網路等裝備成為教師開展教育教學工作,深入推進素質教育的利器、瞭望外界的窗口、學習探索的寶庫、提高專來技能和學校辦學水平的平台。
為了提高校本培訓的質量,學校針對不同層次的教師情況,開展了「四個一」系列活動:「成長期」教師參與一項課題研究、讀一本與課題研究或素質教育相關的理論專著、執教一節研究課、撰寫一篇研究論文;「高原期」教師讀一本教育理論專著、執教一節示範課、進行一次說評課、舉行一次專題講座,並進行了常規月、教學開放月、新課程沙龍等校本培訓活動。
在活動中,注重引導教師向未來延伸,適時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注重知識結構不同層次教師整體素質的逐步提高。評價制度的改革也在運行之中,對教師的評價定位於教師有無創新的意識、創新的能力,是否善於把自己的創新意識和能力體現在課堂教學上。通過營造競爭進取氛圍,注重活動的創新性、實效性,為不同層次的教師提供揚長舞台和展示自己才能的機會。活動的開展提升著教師素質,一個科研型、創新型的教師群體已日漸形成。
八、實驗研究的成效
(一)構建了網路技術優化教師繼續教育模式。
經過一系列嘗試探索,取得了較好的階段性成果,形成了一個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有效模式。這個模式的內涵是:以信息技術為平台,通過校本培訓、校本教研,達到提高教師教育教學理論水平,夯實教師的文化底蘊,強化教師的課堂教學技能的教師專業化發展目標。模式是:構建一個網路學習平台——這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前提;整合三種學習方式:個人自學研修、小組合作交流、專家引領輔導——這是實現教師專業發展的途徑;從四個方面檢驗教師的學習效果:名言錦句、教法集錦、教學後記、課例評析——這是評價教師專業發展的指標。以上我們稱為教師專業化發展校本研訓一體化「一三四模式」。流程圖如下:
1、構建一個網路學習平台
在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跨時空、大信息量、交互性和個性化,是網路環境下的現代化教育模式的優勢;豐富的信息資源和方便的獲取方式,是網路環境下的現代化教育模式的特徵;培養出一批能夠適應網路環境下的現代化教育模式,並能參與網路教育建設的優秀教師隊伍,是網路環境下的現代化教育發展的關鍵。基於這種理性的思考,從1996年開始,我校著於進行現代教育技術裝備建設,在我市是比較早的學校。經過幾年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共投入資金300多萬元,現在已具備較完善的規模。學校構建了計算機校園網,並與網際網路連接,安裝了雙向可控
多媒體教學系統,擁有計算機197台,60個工作站的計算機教室2間,多媒體語言實驗室1間,專用多媒體教室 4間,各個教師辦公室全部配備了計算機,30多個教室都配備了計算機、液晶投影機、實物展示儀、29寸彩色電視機,建立了教育信息資源庫,有教學素材300多G,教師自製和網上下載的課件素材1500多件,以及各科教學光碟、軟盤、錄像帶一大批。學校的現代化教學裝備達到了普及實驗教學縣(市)雙一類標准,是全市乃至全區教學裝備最好的中小學之一,被自治區教育廳定為全區「校校通」網路工程首批試點學校、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並成為國家教育部「朝陽行動計劃」項目學校、英特爾未來教育項目學校。
計算機校園網、騰圖衛星資源系統為實施校本培訓鋪設了一條寬廣通暢的平台。校園新聞、通知、公告、喜訊、電子教材、教案、教學資源等等一應俱全,每天瀏覽學校的網站已經成為了每個教師的必修課,學校的網站也已經成為學校實現現代化管理的必備平台,給我們學校的管理工作帶來很大的便捷,也實實在在的為教育教學提供了服務。
2、整合三種學習方式
(1)個人自學研修
學校結合當時的教育教學中心工作,向教師推薦有關學習書目,並購買學慣用書給教師自學。如2004年,把學習、實踐、驗證新課程理念作為校本培訓重點內容,要求教師閱讀名教授、名專家的名著名篇尤其是最新著作,例如朱慕菊的《走進新課程》、肖川的《教育的理想與信念》、邢永富的《現代教育思想》、黃亢美的《小學語文創新教育探引》和《小學語文新理念教例評析》等書。同時要求教師上網查找閱讀有關這方面內容的文章。要求教師在領會作者精闢見解的基礎上,摘抄一些精彩深刻的句子(名言警句)加以反復熟讀背誦。每個月至少背熟10段,一年就有100段,四五年就有四五百段。長此以往,日積月累,教師們就能將先進的教育理論內化為自己的教育思想,將自己的教育理論基礎夯實,並用來支撐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國古代文人歷來提倡讀書要反復熟讀背誦經典名篇名句,城西小學這樣做,無疑是繼承這個優良傳統。
(2)小組合作交流
有個專家說得好:學習是共同合作的探險,而非一趟孤獨之旅。在教師個人自學研修的基礎上,學校要求教師互相研討交流,以達到互相促進、共同提高的目的。對於教師的合作學習,我們的做法是:
①科組教研活動。以年級教研組為單位,圍繞課堂教學改革,提高教學技能和教學能力的目標,開展基本功訓練、說課、聽課、評課、分析研討、寫教學反思等活動,促進全體教師思想上和業務上的交流,從理論上和實踐上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
②學科培訓活動。分學科組織教師集中輔導學習,堅持每周一集中,做到「四定」:定時間、定地點、定人員、定內容,每次培訓都要收到一定成效。
③開辟論壇交流。學校網站為教師開辟了培訓學習論壇,舉行「我的成長故事」、「學習新課標,心得體會大家談」、「與新課標同行,在新課改中成長」等主題言談。教職工及學生都可以登陸到網站上互相交流。論壇成了信息反饋的集散地。
通過靈活多樣的合作學習,教師們不但能「教」會「評」,還會「寫」,養成「學習理論——探索實踐——提高理論」的良好科研習慣。
(3)專家引領輔導
為了有效地提高教師的教育理論水平,城西小學採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讓教師們聆聽教授、專家的新思維新觀點。近幾年,派出教師參加全國性專家學術講座8次、省級講座15次、地區及縣市講座20多次。廣西電教館原館長盧光華、廣西電教館教研部原主任潘志誠、廣西教育學院黎君教授、廣西小學教育研究中心黃亢美、李紅、湯建芬等老師先後到校講學,作了現代教育技術教學應用模式、教師教育心理、小學語文新課程標准等專題講座。教師們從教授、專家面對面的輔導引領中獲得了大量新信息新知識,解決了教育教學中的許多問題和困惑,拓寬了視野,提高了理論水平。
3、四個方面檢驗學習效果。
如何檢驗教師理論學習的效果?如何評價教師的專業發展情況?我們創建了一套評價指標,這就是:
(1)收集背誦「名言警句」:就是前面所說的,要求教師閱讀名教授、名專家的名著名篇後,將自己認為值得欣賞的名言警句摘錄下來,每個月至少10段,反復熟讀背誦。
(2)積累優秀「教法集錦」:要求教師在聽優質課或閱讀教學書刊時,將別人教學的精彩片斷,或者自己上課的精彩環節記錄下來,每個片斷都加上自己的評點,每個月5例以上,其中要熟記2例。雖然是別人的東西,積累多了也會借鑒轉化為自己的東西。
(3)加強教學反思,堅持寫「教學後記」:包括教學後記、批改後記、測驗後記、教育後記、管理後記等。要求每上完一課書,每次教育學生,都要及時進行反思,用教育理論來觀自己的教學得失,撰寫教學心得。每個月要完成5篇,文字長短不拘。通過一系列反思,使教師反思後知困,知困後思進取。
(4)堅持進行「課例評析」,強化鞏固學習效果:要求教師每月評析5個課例,可以評一課書或一堂課,要以教育理論和新課程標准為依據,提出自己的見解,剖析有一定深度。課例評析是前三種學習、反思得來的東西的綜合運用。現在,學校每次舉行研究課、優質課、說課,參加聽課的教師都能評析得頭頭是道,並且能引用某某教授、專家的觀點,說出自己評析的依據。
學校要求教師將這四項學習研修的內容和心得放到自己的繼續教育網頁上,供大家互相交流切磋,同時作為檢驗教師理論學習和評價其專業發展情況的依據。對每一項學習內容都提出具體任務指標,各人完成任務的情況都記入繼續教育學分登記冊。經過這樣長期不斷的學習——實踐——再學習——再實踐,就能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逐步夯實自己的理論基礎,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能力,實現專業發展的目標。
(二)提高了教師的教學和科研能力。
我校利用計算機網路技術優化教師繼續教育,雖然短短幾年,卻收到了明顯的效果,取得了可喜成績。
教師們熟練地運用計算機等現代教學裝備進行教學,發揮這些先進裝備功能的優勢,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教師們以現代教育理論為指導,以現代教育技術為手段,以教育科研為突破口,構建了新的教學模式,使課堂教學效果得到了很大提高。現在,城西小學已經有相當一部分教師基本上實現了由經驗型向科研型轉變,由普通型向特長型轉變。
近幾年,學校承擔國家、省、地市級教育科研課題20項,已有2項國家級、5項省級、1項地級課題成果通過專家評審驗收。教師撰寫的教育教學科研論文有700多篇獲獎,其中20多篇在省級以上報刊書籍發表,製作的CAI課件(或網頁)有30多件獲省級以上獎勵。反映學校教師科研水平的《素質教育的探索與實踐》一書已於2002年在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教師編寫的《廣西社會科學•貴港版》(小學六年級上冊)教材經自治區教材審查委員會審定後,已由廣西灕江出版社出版。
(三)培養了一批骨幹教師。
經過幾年校本培訓,教師們的教育教學能力和素質有了很大提高,一批教學尖子脫穎而出。目前,學校有全國千名中小學骨幹校長培養對象1人,省級普通話測試員2人,自治區優秀教師2人,地級骨幹教師4人,市級骨幹教師16人,縣市教師繼續教育講師團成員5人,20多人次被評為自治區教育科研先進個人。2002年至今,有30多名教師在全國、自治區、地市、縣市優質課比賽中獲獎。
(四)提升了學校的辦學水平。
教師素質的提高也提升了學校的辦學水平。幾年來,學校被評為全國「電化教育特色學校」、「信息技術人才幼苗培養基地」、「社會公認特色育人成功學校」、「中國少年科學院科普基地」,自治區「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創新教育研究與實驗先進學校」,貴港市「教育質量百佳學校」、「素質教育示範學校」、「教師繼續教育先進學校」。
九、實驗研究的啟迪
學校利用計算機網路優化校本培訓,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做法(「一三四模式」)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當教育改革進行到一定時候,實施素質教育就成為深入推進教育改革的關鍵。近年開始的中小學課程改革,又成為進一步推進素質教育的核心。課程改革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的成長發展,培養大批能夠適應現代社會需要的高素質人才。課程改革能否取得成功取決於教師。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具有良好的師德,而且要具備較強的能夠適應現代教育發展需要的專業技能。目前全國各地都在摸索探討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模式,可謂百花齊放,異彩紛呈。我校立足於本校較好的辦學條件,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利用計算機網路所具有的信息量大、及時快捷、交互性強、資源共享等特點,組織教師認真學習現代教育理論,學習、借鑒、探索先進的教學方法,使教師的專業技能得以在較高水平上發展,從而提升了學校的辦學水平,在基礎教育中起到了引領作用。學校在探索教師專來發展道路的時間還不長,但成效是明顯的,模式還須進一步完善,並須要上級專家給予論證和指導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