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網路連接 » 第四代計算機網路發展特點
擴展閱讀
手機收看電視直播軟體 2025-07-01 20:15:17
密碼忘了怎麼登錄網站 2025-07-01 20:05:45
創維42e8crs連接網路 2025-07-01 20:05:41

第四代計算機網路發展特點

發布時間: 2022-04-19 01:05:42

❶ 計算機發展經歷了哪幾個時代,各有什麼特點

計算機發展經歷了四個時代:電子管-晶體管--中小規模集成電路--大規模及超大規模集成電路。

特點:
第一代為電子管計算機,使用的軟體程序主要為機器語言。
第二代機是晶體管作為主要邏輯元件的計算機,軟體程序使用了匯編語言且高級程序設計語言誕生。
第三代機是由中小規模集成電路組成的計算機,軟體程序使用狀況是:操作系統和結構化程序設計語言誕生使用。
第四代機是由大規模或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組成的計算機,軟體情況為網路操作系統、面向對象程序設計使用了。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可分為哪幾個階段每個階段各有什麼特點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可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1、面向終端的計算機通信網:其特點是計算機是網路的中心和控制者,終端圍繞中心計算機分布在各處,呈分層星型結構,各終端通過通信線路共享主機的硬體和軟體資源,計算機的主要任務還是進行批處理,在20世紀60年代出現分時系統後,則具有互動式處理和成批處理能力。

2、分組交換網:分組交換網由通信子網和資源子網組成,以通信子網為中心,不僅共享通信子網的資源,還可共享資源子網的硬體和軟體資源。網路的共享採用排隊方式,即由結點的分組交換機負責分組的存儲轉發和路由選擇,給兩個進行通信的用戶段續(或動態)分配傳輸帶寬,這樣就可以大大提高通信線路的利用率,非常適合突發式的計算機數據。

3、形成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為了使不同體系結構的計算機網路都能互聯,國際標准化組織ISO提出了一個能使各種計算機在世界范圍內互聯成網的標准框架—開放系統互連基本參考模型OSI.。

4、高速計算機網路:其特點是採用高速網路技術,綜合業務數字網的實現,多媒體和智能型網路的興起。

特點:

第一階段為面向終端的計算機網路,特點是由單個具有自主處理功能的計算機和多個沒有自主處理功能的終端組成網路。

第二階段為計算機-計算機網路,特點是由具有自主處理功能的多個計算機組成獨立的網路系統.。

第三階段為開放式標准化網路,特點是由多個計算機組成容易實現網路之間互相連接的開放式網路系統.。

第四階段為網際網路的廣泛應用與高速網路技術的發展,特點是網路系統具備高度的可靠性與完善的管理機 。

(2)第四代計算機網路發展特點擴展閱讀:

計算機網路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類:

1、根據網路的交換功能分為電路交換、報文交換、分組交換和混合交換;

2、根據網路的拓撲結構可以分為星型網、樹型網、匯流排網、環型網、網狀網等;

3、根據網路的通信性能可以分為資源共享計算機網路、分布式計算機網路和遠程通信網路;

4、根據網路的覆蓋范圍與規模可分為區域網、城域網和廣域網;

5、根據網路的使用范圍分為公用網和專用網。

計算機網路也稱計算機通信網。一些相互連接的、以共享資源為目的的、自治的計算機的集合。若按此定義,則早期的面向終端的網路都不能算是計算機網路,而只能稱為聯機系統(因為那時的許多終端不能算是自治的計算機)。

但隨著硬體價格的下降,許多終端都具有一定的智能,因而「終端」和「自治的計算機」逐漸失去了嚴格的界限。若用微型計算機作為終端使用,按上述定義,則早期的那種面向終端的網路也可稱為計算機網路。

❸ 第四代計算機的特點是什麼

特點:

硬體方面,邏輯元件採用大規模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LSI和VLSI)。軟體方面出現了資料庫管理系統、網路管理系統和面向對象語言等。1971年世界上第一台微處理器在美國矽谷誕生,開創了微型計算機的新時代。應用領域從科學計算、事務管理、過程式控制制逐步走向家庭。

由於集成技術的發展,半導體晶元的集成度更高,每塊晶元可容納數萬乃至數百萬個晶體管,並且可以把運算器和控制器都集中在一個晶元上、從而出現了微處理器,並且可以用微處理器和大規模、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組裝成微型計算機,就是我們常說的微電腦或PC機。

微型計算機體積小,價格便宜,使用方便,但運算速度可達一億甚至幾十億次的巨型計算機。

(3)第四代計算機網路發展特點擴展閱讀

中國現在已成為電子信息產品的製造大國,並逐步確立在全球產業分工體系中的重要地位,中國計算機產業未來將呈現六大發展趨勢。

1、大容量磁碟、環保型顯示器走向普及;

2、筆記本顯示器走向兩極分化;

3、內存技術換代,軟碟機退出市場;

4、無線應用成為主流;

5、IA伺服器市場份額將進一步提高;

6、伺服器低端市場細分化加劇。

❹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歷史及特點

第一代計算機網路---遠程終端聯機階段;

第二代計算機網路---計算機網路階段;

第三代計算機網路---計算機網路互聯階段;

第四代計算機網路---國際互聯網與信息高速公路階段。

計算機網路,是指將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獨立功能的多台計算機及其外部設備,通過通信線路連接起來,在網路操作系統,網路管理軟體及網路通信協議的管理和協調下,實現資源共享和信息傳遞的計算機系統。

計算機網路也稱計算機通信網。關於計算機網路的最簡單定義是:一些相互連接的、以共享資源為目的的、自治的計算機的集合。

另外,從邏輯功能上看,計算機網路是以傳輸信息為基礎目的,用通信線路將多個計算機連接起來的計算機系統的集合,一個計算機網路組成包括傳輸介質和通信設備。

從用戶角度看,計算機網路是這樣定義的:存在著一個能為用戶自動管理的網路操作系統。由它調用完成用戶所調用的資源,而整個網路像一個大的計算機系統一樣,對用戶是透明的。

一個比較通用的定義是:利用通信線路將地理上分散的、具有獨立功能的計算機系統和通信設備按不同的形式連接起來,以功能完善的網路軟體及協議實現資源共享和信息傳遞的系統。

從整體上來說計算機網路就是把分布在不同地理區域的計算機與專門的外部設備用通信線路互聯成一個規模大、功能強的系統,從而使眾多的計算機可以方便地互相傳遞信息,共享硬體、軟體、數據信息等資源。簡單來說,計算機網路就是由通信線路互相連接的許多自主工作的計算機構成的集合體。

最簡單的計算機網路就只有兩台計算機和連接它們的一條鏈路,即兩個節點和一條鏈路。

❺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分哪四個階段,特點

四個階段是:

1、以單機算計為中心的多終端聯機系統:20世紀50~60年代,計算機網路進入到面向終端的階段,以主機為中心,通過計算機實現與遠程終端的數據通信。

特點:主機不僅負責數據處理還負責通信處理的工作,終端只負責接收顯示數據或者為主機提供數據。便於維護和管理,數據一致性號,但主機負荷大,可靠性差,數據傳輸速率低。

2、分組交換網的誕生: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由若乾颱計算機相互連接成一個系統,即利用通信線路將多台計算機連接起來,實現了計算機與計算機之間的通信。這是計算機網路發展的第二個階段是以分組交換網為中心的網路階段。

這一階段主要有兩個標志性成果:提出分組交換技術形成TCP/IP協議雛形這個時期,主機只負責數據處理,而數據通信的部分由分組交換網完成。

3、網路體系結構標准化:20世紀70年代末至20世紀80年代初,微型計算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各機關和企事業單位為了適應辦公自動化的需要,迫切要求將自己擁有的為數眾多的微型計算機、工作站、小型計算機等連接起來,以達到資源共享和相互傳遞信息的目的。

但是,這一時期計算機之間的組網是有條件的,在相同網路中只能存在同一廠家生產的計算機,其他廠家生產的計算機無法接人。這個情況就阻礙了網路的互聯發展,促使了網路標准化的產生。1984年ISO公布了OSI/RM-開發系統互聯參考模型,ARPANET為基礎,形成了TCP/IP網路體系結構,風靡全球。

4、面向全球互連的高速計算機網路:20世紀90年代以後,隨著數字通信的出現,計算機網路進入到第4個發展階其主要特徵是綜合化、高速化、智能化和全球化。

(5)第四代計算機網路發展特點擴展閱讀:

20世紀60年代,出現了允許多人共用一台計算機的計算機系統,多個終端同時連接同一台計算機。分時系統能夠令人產生「一人一機」的錯覺,當時的PC計算機還沒有普及。分時系統的特點包括:及時性、獨占性、交互性、多路性。

1、及時性:沒有及時性,就沒法讓多用戶產生「一人一機」的錯覺了。

2、獨占性:分時系統本身最重要的特點。題外話,操作系統對進程的抽象就是讓每個進程在某個CPU時間片有「獨占性」,好像此時此刻只有一個進程佔用計算機的硬體資源。

3、交互性:人機交互,不必多說。還有不支持交互的系統或者計算機?那它有何用?計算機的作用就是要為人類提供服務。

4、多路性:這樣才能連接過多個終端。

❻ 第四代計算機網路特點是什麼

無線網特別是無線區域網有很多優點,如易於安裝和使用。但無線區域網也有許多不足之處:如它的數據傳輸率一般比較低,遠低於有線區域網;另外無線區域網的誤碼率也比較高,而且站點之間相互干擾比較厲害。

用戶無線網的實現有不同的方法。國外的某些大學在它們的校園內安裝許多天線,允許學生們坐在樹底下查看圖書館的資料。這種情況是通過兩個計算機之間直接通過無線區域網以數字方式進行通信實現的。

另一種可能的方式是利用傳統的模擬數據機通過蜂窩電話系統進行通信。在國外的許多城市已能提供蜂窩式數字信息分組數據( Cellular Digital Packet Data,CDPD)的業務,因而可以通過CDPD系統直接建立無線區域網。

無線網路是當前國內外的研究熱點,無線網路的研究是由巨大的市場需求驅動的。無線網的特點是使用戶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接入計算機網路,而這一特性使其具有強大的應用前景。

當前已經出現了許多基於無線網路的產品,如個人通信系統( Personal CommunicationSystem,PCS)電話、無線數據終端、攜帶型可視電話、個人數字助理( PDA)等。無線網路的發展依賴於無線通信技術的支持。

無線通信系統主要有:低功率的無繩電話系統、模擬蜂窩系統、數字蜂窩系統、移動衛星系統、無線LAN和無線WAN等。

(6)第四代計算機網路發展特點擴展閱讀:

隨著筆記本電腦(notebook computer)和個人數字助理( 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等攜帶型計算機的日益普及和發展,人們經常要在路途中接聽電話、發送傳真和電子郵件閱讀網上信息以及登錄到遠程機器等。

然而在汽車或飛機上是不可能通過有線介質與單位的網路相連接的,這時候可能會對無線網感興趣了。雖然無線網與移動通信經常是聯系在一起的,但這兩個概念並不完全相同。例如當攜帶型計算機通過PCMCIA卡接入電話插口,它就變成有線網的一部分。

另一方面,有些通過無線網連接起來的計算機的位置可能又是固定不變的,如在不便於通過有線電纜連接的大樓之間就可以通過無線網將兩棟大樓內的計算機連接在一起

❼ 簡述四代電子計算機及主要特點

計算機工作原理: 1.什麼是計算機 計算機(Computer)是一種能接收和存儲信息,並按照存儲在其內部的程序 (這些程序是人們意志的體現)對輸入的信息進行加工、處理,然後把處理結果 輸出的高度自動化的電子設備。 2.計算機工作原理——馮·諾依曼原理(又稱為存儲程序原理) (1)組成計算機的物理設備(硬體)包括運算器、控制器、存儲器、輸入設 備和輸出設備五部分; (2)所有程序和數據都以二進制形式存儲在存儲器中; (3)計算機系統在程序控制下自動運行。
計算機發展的四個階段 代次 起止年份 所用電子元器件 數據處理方式 運算速度 應用領域
第一代 1946~1957 電子管(真空管)匯編語言、代碼程序幾千~幾萬次/秒 國防及高科技
第二代 1958~1964 晶體管 高級程序設計語言 ,幾萬~幾十萬次/秒 工程設計數據處理
第三代 1965~1970,中、小規模集成電路結構化、模塊化程序設計,實時控制
幾十萬~幾百萬次/秒工業控制、數據處理
第四代 1970~今,在規模、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分時、實時數據處理,計算機網路,幾百萬~上億條指令/秒,工業、生活等各方面計算機發展的四個階段 代次 起止年份 所用電子元器件 數據處理方式 運算速度 應用領域。
我國計算機的發展情況 我國的計算機事業始於 20 世紀 50 年代。
1952 年我國的第一個電子計算機科研小組在中科院數學所內成立。
1960 年,我國第一台自行研製的通用電子計算機 107 機問世。
1964 年,我國研製了大型通用電子計算機 119 機,用於我國第一顆氫彈研製 工作的計算任務。
20 世紀 70 年代以後,我國生產的計算機進入了集成電路計算機時期。
1974 年,我國設計的 DJS-130 機通過了鑒定並投入批量生產。
進入 20 世紀 80 年代,我國又研製成功了巨型機。
1982 年,我國獨立研製成功了銀河 I 型巨型計算機,運算速度為每秒 1 億次。 1997 年 6 月研製成功的銀河Ⅲ型巨型計算機,運算速度為每秒 130 億次。這 些機器的出現,標志著我國的計算機技術水平踏上了一個新的台階。
1999 年,銀河四代巨型機研製成功。
2000 年,我國自行研製成功高性能計算機「神威I」,其主要技術指標和性 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我國成為繼美國、日本之後世界上第三個具備研製高性能 計算機能力的國家。
2005 年 4 月 18 日,完全由我國科學界自行研發、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中國 首款六十四位高性能通用 CPU 晶元 CPU———「龍芯二號」晶元正式發布。這款 晶元性能經檢測已達到英特爾「奔 3」水平,比 2002 年 9 月 28 日發布的「龍芯 一號」提高了 10 倍。
計算機的特點: 計算機是高度自動化的信息處理設備。主要特點有處理速度快、計算精度高、 記憶能力強、可靠的邏輯判斷能力、可靠性高、通用性強。 (1)處理速度快:計算機的運算速度用 MIPS(每秒鍾執行多少百萬條指令) 來衡量。 (2)計算精度高:數的精度主要由表示這個數的二進制碼的位數決定。 (3)記憶能力強:存儲器能存儲大量的數據和計算機的程序。 (4)可靠的邏輯判斷能力:具有可靠的邏輯判斷能力是計算機的一個重要 特點,是計算機能實現信息處理自動化的重要原因。5)可靠性高,通用性強。
4、計算機的性能指標: 計算機的主要技術性能指標有主頻、字長、內存容量、存取周期、運算速度 及其他指標。 (1)主頻(時鍾頻率):是指計算機 CPU 在單位時間內輸出的脈沖數。它 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計算機的運行速度。單位 MHz。(2)字長:是指計算機的運算部件能同時處理的二進制數據的位數。字長 決定運算精度。 (3)內存容量:是指內存貯器中能存貯的信息總位元組數。通常以 8 個二進 制位(bit)作為一個位元組(Byte)。 (4)存取周期:存貯器連續二次獨立的「讀」或「寫」操作所需的最短時 間,單位來納秒(ns,1ns=10-9s)。存儲器完成一次「讀」或「寫」操作所需的 時間稱為存儲器的訪問時間(或讀寫時間)。 (5)運算速度:是一個綜合性的指標,單位為 MIPS(每秒百萬條指令)。 影響運算速度的因素,主要是主頻和存取周期,字長和存儲容量也有影響。 (6)其他指標:機器的兼容性(包括數據和文件的兼容、程序兼容、系統 兼容和設備兼容)、系統的可靠性(平均無故障工作時間 MTBF)、系統的可維 護性(平均修復時間 MTTR)、機器允許配置的外部設備的最大數目、計算機系 統的漢字處理能力、資料庫管理系統及網路功能等、性能/價格比是一個綜合性 評價計算機性能的指標。
計算機病毒的概述
(1)計算機病毒的特性 病毒是一種程序,所以它具有程序的所有特性,除此之外,它還具有隱蔽性、 潛伏性、傳染性和破壞性。病毒通常的擴展途徑是將自身的具有破壞性的代碼復制到其他有用代碼中, 它的傳播是以計算機系統的運行及讀寫磁碟為基礎的。
(2)病毒的分類 病毒按其危害程度,分為良性病毒和惡性病毒;按其侵害的對象來分,可以 分為引導型、文件型、復合型和網路型等。
(3)病毒的傳播途徑 在計算機應用的早期,軟盤是傳播病毒的最主要方式,隨著網路的飛速發展軟盤趨於淘汰,網路這個載體給病毒的傳播插上了翅膀。據統計,通過網路郵件 系統附件傳播的病毒超過病毒傳播總途徑的 60%。繼「CIH」病毒之後,又相繼 出現了「羅密歐與朱麗葉」、「智能病毒」、「震盪波」等新型網路病毒。
(4)病毒的危害 減少存儲器的可用空間,佔用 CPU 時間;破壞存儲器中的數據信息和網路中 的各項資源;破壞系統 I/O 功能;破壞文件系統,毀滅系統軟體,甚至危及硬體, 等等
2.計算機病毒的預防 預防計算機病毒要注意以下幾個環節: 1)創建緊急引導盤和最新緊急修復盤。 2)使用外來磁碟或其他機器的文件時,要先殺毒再使用。 3)對不需要寫操作的磁碟進行防寫。 4)為計算機安裝病毒檢測軟體,定期清查病毒,並注意及時升級。 5)為計算機安裝專門用於防毒、殺毒的病毒防火牆或防護卡。 6)在上網時,盡量減少可執行代碼交換,能脫網工作時盡量脫網工作。
3.病毒的檢測與消除 (1)病毒的檢測 病毒潛伏在計算機中,不被激發,是很難得被發現的,因此要仔細觀察系統的異常現象。 一般計算機出現異常,首先判斷是否是計算機硬體造成的,如果硬體系統正常,則應該考慮 是否感染了計算機病毒。如果安裝在計算機中的病毒檢測軟體或硬體檢測到病毒後,就應該 立即採取相應的措施。 (2)病毒的清除 對病毒的清除一般使用殺毒軟體來進行。殺毒軟體的作用原理與病毒的作用原理正好相反, 可以同時清除幾千種病毒,且對計算機中的數據沒有影響。常見的殺病毒軟體有KV3000、 諾頓、瑞星、金山毒霸等。
未完待續》》》》》》》

❽ 第1、2、3、4代計算機的特點和主要應用領域

1、第一代計算機(1946~1958)

電子管為基本電子器件;使用機器語言和匯編語言;主要應用於國防和科學計算;運算速度每秒幾千次至幾萬次。

計算機主要用於科學計算。主存儲器是決定計算機技術面貌的主要因素。當時,主存儲器有水銀延遲線存儲器、陰極射線示波管靜電存儲器、磁鼓和磁心存儲器等類型,通常按此對計算機進行分類

2、第二代計算機(1958~1964)

晶體管為主要器件;軟體上出現了操作系統和演算法語言;運算速度每秒幾萬次至幾十萬次。

主存儲器均採用磁心存儲器,磁鼓和磁碟開始用作主要的輔助存儲器。不僅科學計算用計算機繼續發展,而且中、小型計算機,特別是廉價的小型數據處理用計算機開始大量生產。

3、第三代計算機(1964~1971)

普遍採用集成電路;體積縮小;運算速度每秒幾十萬次至幾百萬次。

在集成電路計算機發展的同時,計算機也進入了產品系列化的發展時期。半導體存儲器逐步取代了磁心存儲器的主存儲器地位,磁碟成了不可缺少的輔助存儲器,並且開始普遍採用虛擬存儲技術。隨著各種半導體只讀存儲器和可改寫的只讀存儲器的迅速發展,以及微程序技術的發展和應用,計算機系統中開始出現固件子系統

4、第四代計算機(1971~至今 )

新一代計算機是把信息採集存儲處理、通信和人工智慧結合在一起的智能計算機系統。它不僅能進行一般信息處理,而且能面向知識處理,具有形式化推理、聯想、學習和解釋的能力,將能幫助人類開拓未知的領域和獲得新的知識。

以大規模集成電路為主要器件;運算速度每秒幾百萬次至上億次。

(8)第四代計算機網路發展特點擴展閱讀

第四代計算機出現與發展

將CPU濃縮在一塊晶元上的微型機的出現與發展,掀起了計算機大普及的浪潮。1969年,英特爾(Intel)公司受託設計一種計算器所用的整套電路,公司的一名年輕工程師費金(Federico Fagin)成功地在4.2×3.2的矽片上,集成了2250個晶體管。

這就是第一個微處理器——Intel 4004。它是4位的。在它之後,1972年初又誕生了8位微處理器Intel 8008。1973年出現了第二代微處理器(8位),如Intel 8080(1973)、M6800(1975,M代表摩托羅拉公司)、Z80(1976,Z代表齊洛格公司)等。

1978年出現了第三代微處理器(16位),如Intel 8086、Z8000、M68000等。1981年出現了第四代微處理器(32位),如iAPX432、i80386、MAC-32、NS-16032、Z80000、HP-32等。

它們的性能都與七十年代大中型計算機大致相匹敵。微處理器的兩三年就換一代的速度,是任何技術也不能比擬的。

❾ 計算機網路以什麼為中心,共分幾代網路

計算機網路以地理上分散的多個終端通過通信線路連接到一台中心計算機為中心。

共分為四個代

第一代計算機網路是以單個計算機為中心的遠程聯機系統。

第二代計算機網路是以多個主機通過通信線路互聯起來。

第三代計算機網路是具有統一的網路體系結構並遵循國際標準的開放式和標准化的網路。

第四代計算機網路從80年代末開始,區域網技術發展成熟,出現光纖及高速網路技術。

(9)第四代計算機網路發展特點擴展閱讀:

計算機網路的分類與一般的事物分類方法一樣,可以按事物所具有的不同性質特點(即事物的屬性)分類。計算機網路通俗地講就是由多台計算機(或其它計算機網路設備)通過傳輸介質和軟體物理(或邏輯)連接在一起組成的。

總的來說計算機網路的組成基本上包括:計算機、網路操作系統、傳輸介質(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無形的,如無線網路的傳輸介質就是空間)以及相應的應用軟體四部分。

❿ 計算機網路發展經過哪幾個階段各有什麼特點

1. 第一階段:誕生階段s(7|4
�0�8溫農校友之家 -- 溫農人自己的網上家園 mH8R
20世紀60年代中期之前的第一代計算機網路是以單個計算機為中心的遠程聯機系統。典型應用是由一台計算機和全美范圍內2 000多個終端組成的飛機定票系統。終端是一台計算機的外部設備包括顯示器和鍵盤,無CPU和內存。PV'v
隨著遠程終端的增多,在主機前增加了前端機(FEP)。當時,人們把計算機網路定義為「以傳輸信息為目的而連接起來,實現遠程信息處理或進一步達到資源共享的系統」,但這樣的通信系統已具備了網路的雛形。u,n,
�0�8溫農校友之家 -- 溫農人自己的網上家園 KOkhD
2. 第二階段:形成階段R%
�0�8溫農校友之家 -- 溫農人自己的網上家園 +*{KbP
20 世紀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的第二代計算機網路是以多個主機通過通信線路互聯起來,為用戶提供服務,興起於60年代後期,典型代表是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協助開發的ARPANET。主機之間不是直接用線路相連,而是由介面報文處理機(IMP)轉接後互聯的。IMP和它們之間互聯的通信線路一起負責主機間的通信任務,構成了通信子網。通信子網互聯的主機負責運行程序,提供資源共享,組成了資源子網。這個時期,網路概念為「以能夠相互共享資源為目的互聯起來的具有獨立功能的計算機之集合體」,形成了計算機網路的基本概念。`
3. 第三階段:互聯互通階段,F?
�0�8溫農校友之家 -- 溫農人自己的網上家園 F6A
20 世紀70年代末至90年代的第三代計算機網路是具有統一的網路體系結構並遵循國際標準的開放式和標准化的網路。ARPANET興起後,計算機網路發展迅猛,各大計算機公司相繼推出自己的網路體系結構及實現這些結構的軟硬體產品。由於沒有統一的標准,不同廠商的產品之間互聯很困難,人們迫切需要一種開放性的標准化實用網路環境,這樣應運而生了兩種國際通用的最重要的體系結構,即TCP/IP體系結構和國際標准化組織的OSI體系結構。rMUJ
4. 第四階段:高速網路技術階段'
�0�8溫農校友之家 -- 溫農人自己的網上家園 _
20世紀90年代末至今的第四代計算機網路,由於區域網技術發展成熟,出現光纖及高速網路技術,多媒體網路,智能網路,整個網路就像一個對用戶透明的大的計算機系統,發展為以Internet為代表的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