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誰有計算機網路(第2版)的課件,清華大學出版社
一、簡介
《計算機組成原理》網路課件是中央電大與清華大學合作開辦的開放專升本教育--"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設置的專業課程。為了體現開放教育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自我練習和測試為主線,輔以學習指導與幫助,突出交互性與個別化學習的特點,我校充分利用現代網路技術,建立了《計算機組成原理》教學支持網站。該網站在技術上採用先進的網路課件開發技術,結合ASP程序與SQL後台資料庫實現動態交互功能,利用Flash動畫、圖片、錄像、文本、配音、解說等多種媒體表現形式,為學生提供一個學習指導和交互學習的場景。
二、功能特性
1、注冊登記:包括新學員的注冊、登陸等,為以後責任教師統一教學、管理做好准備。
2、學習資源:責任教師可以發布、修改、管理課程信息;學生可以查看、檢索教學信息;瀏覽課程的每一章每一節的重點內容;利用寬頻互聯網實現網上視頻點播;對於較抽象難理解的例題、實驗儀器和實驗內容利用Flash動畫配以解說等多種媒體表現形式講解。
3、網上交流:公告板、教學論壇、網上答疑、留言本。
4、網上測驗:學生可以網上做作業、網上模擬考試並自動判斷對錯給出成績;責任教師可以網上批改作業;進行學員作業成績管理。
5、學生學習支持:個人筆記本,個人學習記錄;
6、後台管理區:教師有信息發布、題庫錄入及更新等動態管理功能。
三、設計特點
根據本課程的性質和內容,該課件共設計了以下十大模塊:
1、教學信息查詢
該模塊收集了中央電大發布的所有教學信息,如教學大綱、課程實施方案、考試要求等等。
2、課程重點內容瀏覽
該模塊將課程的每一章每一節的重點內容以網頁形式展示出來,方便學生查詢。
3、例題解析
該模塊集中了本課程較抽象難理解的例題用Flash動畫配以解說,形象又生動。
4、實驗內容
該模塊分為實驗儀器介紹和具體實驗內容兩大部分。
5、習題解答
該模塊按章顯示每一道習題的要求,並可顯示和隱藏答案。
6、模擬考試
該模塊可從題庫中隨機抽出一套單選題和填空題進行網上模擬考試,交卷後並自動判斷對錯給出成績,學生既能選擇章節考試又能選擇綜合考試。
7、網上做作業
該模塊學生可以網上作作業、責任教師可以網上批改作業、進行學員作業成績管理。
8、視頻點播
此模塊將中央電大的四次直播課堂的錄像用Windows Media編碼器壓縮成WMV視頻流格式文件,並發布到Windows Media Server伺服器,從而實現點播功能。
9、學習紀錄與我的筆記
此模塊提供給學生隨時打開筆記本寫入文字的功能;學習紀錄可記錄下考試成績、作業情況等信息
10、網上交流:利用公告板、教學論壇、電子郵件等進行網上答疑和討論。
四、課件開發過程
本課件開發是按照計劃、總體設計、軟體編制過程進行設計和製作的。
1.計劃
課件開發首先明確了課件開發的目的,即充分利用網路的開放性和實時交互的特點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自主學習場景。
2.設計
課件設計應解決的基本問題是課件中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的設計。教學內容的設計應給出課件中每一幀頁面上所呈現的教學內容,教學過程的設計應給出課件中的教學過程及其控制。課件設計是經過總體設計和頁面設計兩個不同的階段完成的。
(1)總體設計
①設計前的准備
課件設計前的准備應從分析學習者特性為出發點。根據學習者的認知基礎與課件給定學習內容進行設計。另外,還應考慮如何引起學習者對給定學習內容的關心和興趣。因此,課件設計按欄目劃分為"教學信息、課程內容、網上作業、例題解析、習題解答、實驗指導、視頻點播、模擬考試、學習紀錄、我的筆記"等。
②教學目標及其分析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結果。教學設計是以目標的設定作為出發點的。本課件的設計目標就是要為學生提供一個各種信息的倉庫,並不斷地進行信息的積累和完善,吸引更多的學生參與網路課件的開發。
(2)頁面設計
頁面設計階段應對課件中每一幀頁面的顯示信息進行設計。典型頁面有:主頁面、欄目頁面、具體內容頁面等。從學習內容和學習流程看、那些最重要的頁面作為主頁面,它是每位學習者必須訪問的頁面.它構成了課件的基本骨架。
(3)資料庫設計
本課件採用SQL後台數據設計。把學生的個人信息、學習記錄、考試成績、作業情況等記錄在資料庫,以便教師統一教學和管理。在學生進行模擬考試時,系統將隨機抽取試題資料庫中的若干題目組成一套試卷。
在設計教學論壇、網上答疑時也採用了SQL資料庫技術。
五、使用情況
本網站自建立後,訪問人數很多,學員們認為該網路課件內容豐富、更新及時、實用性強,對學習幫助很大,取得了很好的學習效果。
六、課件完成時間 2001年4月
七、運行環境 採用IE4.0以上的瀏覽器(需要Flash播放插件),800×600的解析度,視頻點播需要媒體播放機6.4以上版本。
是這個吧
Ⅱ 求《計算機網路》第五版(謝希仁著)課件或電子版
大學學習資料免費下載網 有很多套這樣的課件
在 電子/信息/通信/計算機 版塊
標題:
謝希仁版《計算機網路》(ppt課件)下載 New
謝希仁《計算機網路》課件(電子版) -第一部分 New
謝希仁《計算機網路》課件(電子版) -第二部分 New
謝希仁《計算機網路》課件(電子版) -第三部分 New
《計算機網路》課件(指定教材: 謝希仁《計算機網路》) New
......
下載不用積分
Ⅲ 網路概述
(一)計算機網路的概念
計算機網格是計算機技術與通信技術日益發展和密切結合的產物,它的發展過程大致可以劃分為以下4個階段。
1.具有通信功能的單機系統
該系統又稱終端—計算機網路,是早期計算機網路的主要形式。它將一台計算機經通信線路與若干終端直接相連。
2.具有通信功能的多機系統
對終端—計算機網進行改進,在主計算機的外圍增加一台計算機,專門用於處理終端的通信信息及控制通信線路,並能對用戶的作業進行某些預處理操作,這台計算機稱為「前端處理機」或「通信控制處理機」,在終端設備較集中的地方設置一台集中器,終端通過低速線路先匯集到集中器上,然後再用高速線路將集中器連到主機上,這就形成多機系統。
3.以共享資源為主的計算機網路
具有通信功能的多機系統是計算機-計算機網路,它是由若乾颱計算機互聯而構成的系統,即利用通信線路將多台計算機連接起來,在計算機之間進行通信。該網路有兩種結構形式:一種形式是主計算機通過通信線路直接互聯,其中主計算機同時承擔數據處理和通信工作;另一種形式是通過通信控制處理機間接地把各主計算機連接起來,其中通過處理機和主計算機分工,前者負責網路上各主計算機間的通信處理和控制,後者是網路資源的擁有者,負責數據處理,它們共同組成資源共享的計算機網路。
4.以區域網及互聯網為支持環境的分布式計算機系統
區域網是繼遠程網之後發展起來的,它繼承了遠程網的分組交換技術和計算機的I/O匯流排結構技術,區域網的發展也促使計算機網路的模式發生了變革,即由早期的以大型機為中心的集中式模式轉變為微機構成的分布式計算機模式。
計算機網路提供的主要功能有4個方面:①數據通信;②資源共享;③負載均衡;④高可靠性。
(二)計算機網路的分類
計算機網路的分類方式很多,按照不同的分類原則,可以得到各種不同類型的計算機網路。例如,按通信距離可分為廣域網(WAN)、區域網(LAN)和城域網(MAN);按信息交換方式可分為電路交換網、分組交換網和綜合交換網;按網路拓撲結構可分為星形網、樹形網、環形網和匯流排網;按通信介質可分為雙紋線網、同軸電纜網、光纖網和衛星網等;按傳輸帶寬可分為基帶網和寬頻網;按使用范圍可分為公用網和專用網;按速率可分為高速網、中速網和低速網;按通信傳播方式可分為廣播式和點到點式。
(三)網路的協議與標准
計算機網路的硬體設備是承載計算機通信的實體,但它們是怎樣有序地完成計算機之間的通信任務的呢?也就是說,要共享計算機網路的資源,以及進行網路中的信息交換,就需要實現不同系統中的實體的通信.兩個實體要想成功地通信,它們必須具有相同的通信語言,在計算機網路中稱為協議(或規程)。所謂的協議,指的是網路中的計算機與計算機進行通信時,為了能夠實現數據的正常發送與接收,必須要遵循的一些事先約定好的規程(標准或約定),這些規程中明確規定了通信時的數據格式、數據傳送時序以及相應的控制信息和應答信號等內容。
Ⅳ 計算機網路概述
在前面我們已經學會了用Word編輯文章,用Excel進行統計和計算,逐步感受到了用計算機處理信息的強大能力。現在假設你在家裡的計算機上已編排好了你的漂亮而有個性的自薦書,怎樣才能把這個文件復制到你的同事或同學的計算機中呢?傳統的方法是將文件復制到磁碟(或U盤),再把磁碟(或U盤)帶到你的同學那兒,把文件從磁碟(或U盤)再復制到另一台計算機上。但是,如果你的同學和你遠隔千里,或者需要將你的文件復制給成百上千個同學,又該怎麼辦呢?通過郵寄!耗時、費力、花金錢。
計算機網路技術能夠很好地解決計算機信息傳輸與共享。
那麼,到底什麼是計算機網路,它的發展過程怎樣,怎樣分類,計算機網路的功能有哪些?
一、什麼是計算機網路
計算機網路是將計算機與通信這兩大現代技術相結合的產物。所謂計算機網路,就是把分布在不同地點的具有獨立功能的多台計算機系統,通過通信設備和線路連接起來,再配有相應的支撐軟體,以實現計算機間的相互通信、資源共享的系統。
隨著計算機網路的發展,對「計算機網路」這個概念的定義和理解,也是在不斷變化和完善。
二、計算機網路的發展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過程大致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1.第一代計算機網路
第一代計算機網路是面向終端的計算機網路。20世紀50年代中後期,許多系統都將地理上分散的多個終端(一種只有鍵盤和顯示器,沒有存儲和數據處理能力的設備)通過通信線路連接到一台中心計算機上,這就是計算機網路的雛形,早期的計算機——終端系統,也稱聯機系統,也就是第一代計算機網路。其典型應用是由一台計算機和全美2000多個終端組成的飛機訂票系統、美國半自動地面防空系統(SAGE)。在這種方式中,主機是網路的中心和控制者,終端分布在各處並與主機相連,用於通過本地的終端使用遠程的主機。
2.第二代計算機網路
第二代計算機網路是計算機通信網路。面向終端的計算機網路只能在終端和主機之間進行通信,子網之間無法通信。因此,20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出現了多個主機互聯的系統,可實現計算機—計算機的通信,它由通信子網和用戶資源子網(第一代網路)構成,用戶通過終端不僅可以共享本機上的軟硬體資源,還可共享通信子網中其他主機上的軟硬體資源。但是,由於沒有成熟的網路操作系統軟體來管理網上的資源,它只能稱為網路的初級階段,因此,稱其為計算機通信網。
第二代計算機網路以通信子網為中心。典型的代表是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協助開發的ARPAnet。
3.第三代計算機網路
第三代計算機網路是Internet。這是網路互聯階段,具有統一的網路體系結構並遵循國際標準的開放化和標准化。
20世紀70年代後期,區域網誕生,由於投資少,方便靈活而得到廣泛應用和迅速發展,例如,乙太網。各大公司都開發有相應於自己的系統網路體系結構。為了使不同網路體系結構的網路能相互交換信息,國際標准化組織 ISO(International Standards Organization)於1977年成立專門機構,提出了開放系統互連參考模型 OSI/RM(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reference model),簡稱OSI,標志著第三代計算機網路的誕生。
4.第四代計算機網路
第四代計算機網路是千兆位網路。千兆位網路也叫寬頻綜合業務數字網,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信息高速公路」。
計算機網路發展的基本方向:開放、集成、高性能(高速)、智能化。
開放是指開放的體系結構,開放的介面標准,使各種異構系統便於互聯和具有高度的互操作性,歸根結底是標准化問題。
集成表現在各種服務和多種媒體應用的高度集成。
高性能表現在網路應當提供高速的傳輸,高效的協議處理和高品質的網路服務。
智能化表現在網路的傳輸和處理上能向用戶提供更為方便、友好的應用介面;在路由選擇、擁塞控制和網路管理等方面顯示出更強的主動性。
三、計算機網路的分類
對計算機網路進行分類的標准很多,按信息傳輸技術可分為廣播式和點到點網路,按傳輸介質可分為有線網和無線網等,這些標准都只能給出網路某一方面的特徵,我們採用一種能反映網路技術本質的分類標准,即按計算機網路的通信距離來分類。
按照通信距離,計算機網路通常分為:區域網(Local area network)、城域網(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廣域網(Wide area network)、互聯網(Internetwork)。它們所具有的特徵參數如表6-1。
表6-1 計算機網路特徵參數表
1.區域網
區域網是指連接近距離的計算機組成的網路。規模相對較小,區域網的分布范圍一般在幾千米以內,最大距離不超過10千米。這種網路是小型機、微型機大量推廣後發展起來的,具有組網成本低,配置容易,速率高,組網方便、靈活、應用廣等特點。常見於一個房間、一幢大樓、一個學校、一個工廠或一個企業內。
目前,許多學校都建了區域網,如聯網的微機教室等。
2.廣域網
廣域網也稱遠程網,是相對於區域網而言的,它涉及范圍較大,通常可以達幾十千米,甚至上百千米。它把分布在若干城市、地區甚至國家中的計算機連接在一起而組成網路。因為傳輸距離較遠,所以傳輸速率低於區域網,誤碼率高於區域網。在廣域網中為了保證網路的可靠性,採用比較復雜的控制機制。
許多全國性的計算機網路就屬於這種網路,例如,中國的CHINANET網等。
3.城域網
城域網是介於區域網和廣域網之間的一種較大范圍內的高速網路。隨著區域網功效的日益顯現,人們逐漸要求擴大區域網的范圍,或者將各個區域網連接起來,以便在更大范圍內進行信息傳輸和共享。城域網正好能滿足這種需求,其覆蓋范圍一般是在一個城市內。
目前,我國的各大城市都建有城域網。
4.互聯網
互聯網技術其實並不是一種具體的物理網路技術,而是將跨地區和國家的若干網路按照某種協議統一起來,實現WAN和WAN、WAN和LAN、LAN和LAN之間互聯的技術。
目前,世界上發展最快、也是最熱門的互聯網就是Internet網,即網際網路。關於網際網路的具體內容將在本章第三節介紹。
四、計算機網路的功能
1.資源共享
充分利用計算機系統軟硬體資源是計算機網路最主要的功能。網路的用戶可以共享分布在任何地理位置的資源,包括軟體、硬體(如硬碟、列印機等)、尤其是數據,這種資源共享功能方便了用戶,節約了投資。
2.遠程通信
計算機與計算機、計算機與終端之間快速可靠地相互傳送信息,這是計算機網路最基本的功能。通過網路,兩個或多個相隔千里之遙的人可以一起寫報告、編教材,你可以直接和感興趣的作者交換意見,或者商討合作事宜,遠隔千里,卻「不再遙遠」。當某人修改了聯機文檔的某處時,其他人員可以立即看到變更,而不必花幾天的時間等待信件。利用這種方式大大提高了效率、節約了費用(這種通信手段比電話、信件便宜得多)。
有著「第四媒體」之稱的Internet網路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使信息傳播速度很快,幾乎達到頃刻就能傳遍全球的地步。網路通信具有傳播的實時性、交互性,內容豐富性,聲音、圖像、多媒體並舉等優勢。春節聯歡晚會、奧運會等大型事件的現場直播都採用了互聯網作為直接的傳播渠道,充分展示了網路超強的通信能力。
3.集中管理和分布管理
由於計算機網路具有資源共享能力,使得在一台或多台伺服器上管理其他計算機上的資源成為可能,這一功能在某些部門顯得尤為重要,例如銀行系統通過計算機網路,可以將分布於各地的計算機上的財務信息傳到伺服器上實現集中管理。
在計算機網路中,把一項復雜的任務(或一個比較大的問題)劃分成若干個子任務(或子問題),由網路上各計算機分別承擔一部分任務,同時運作,共同完成,從而使整個系統的效率和功能加強。
例如,從1988年開始實施的「人類基因組計劃」是由美國倡導,在世界范圍內進行的,整個研究過程依託了高性能超大容量的網路伺服器和網路,對龐大的基因資料庫進行分布式管理,利用稱之為「網路計算」(網路把分布在各地的計算機連接起來,用戶分享網上資源,感覺如同個人使用一台超級計算機一樣)的方式來解決破解基因代碼中數據量極大的科學工程計算。
Ⅳ 簡述計算機網路的概念和基本功能
概述 計算機網路,是指將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獨立功能的多台計算機及其外部設備,通過通信線路連接起來,在網路操作系統,網路管理軟體及網路通信協議的管理和協調下,實現資源共享和信息傳遞的計算機系統。
功能計算機網路的功能主要表現在硬體資源共享、軟體資源共享和用戶間信息交換三個方面。
(1)硬體資源共享。可以在全網范圍內提供對處理資源、存儲資源、輸入輸出資源等昂貴設備的共享,使用戶節省投資,也便於集中管理和均衡分擔負荷。
(2)軟體資源共享。允許互聯網上的用戶遠程訪問各類大弄資料庫,可以得到網路文件傳送服務、遠地進程管理服務和遠程文件訪問服務,從而避免軟體研製上的重復勞動以及數據資源的重復存貯,也便於集中管理。
(3)用戶間信息交換。計算機網路為分布在各地的用戶提供了強有力的通信手段。用戶可以通過計算機網路傳送電子郵件、發布新聞消息和進行電子商務活動。
Ⅵ 計算機網路的概述
計算機網路是指將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獨立功能的多台計算機及其外部設備,通過通信線路連接起來,在網路操作系統,網路管理軟體及網路通信協議的管理和協調下,實現資源共享和信息傳遞的計算機系統。
從整體上來說計算機網路就是把分布在不同地理區域的計算機與專門的外部設備用通信線路互聯成一個規模大、功能強的系統,從而使眾多的計算機可以方便地互相傳遞信息,共享硬體、軟體、數據信息等資源。簡單來說,計算機網路就是由通信線路互相連接的許多自主工作的計算機構成的集合體。
計算機網路的分類:
計算機網路的分類與一般的事物分類方法一樣,可以按事物所具有的不同性質特點(即事物的屬性)分類。計算機網路通俗地講就是由多台計算機(或其它計算機網路設備)通過傳輸介質和軟體物理(或邏輯)連接在一起組成的。
總的來說計算機網路的組成基本上包括:計算機、網路操作系統、傳輸介質(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無形的,如無線網路的傳輸介質就是空間)以及相應的應用軟體四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