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第二代計算機網路的主要特點是:
第二代計算機網路的主要特點是網路通信的雙方都是計算機,即以通信子網為中心。以多個主機通過通信線路互聯起來,以分組交換為主,可以使負載均衡,單機的響應速度提高。典型代表是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協助開發的ARPANET。
主機之間不是直接用線路相連,而是由介面報文處理機(IMP)轉接後互聯的。IMP和它們之間互聯的通信線路一起負責主機間的通信任務,構成了通信子網。通信子網互聯的主機負責運行程序,提供資源共享,組成資源子網。
(1)2代計算機網路以什麼為中心擴展閱讀:
第二代電子計算機是用晶體管製造的計算機。在20世紀50年代之前,計算機都採用電子管作元件。電子管元件有許多明顯的缺點。例如,在運行時產生的熱量太多,可靠性較差,運算速度不快,價格昂貴,體積龐大,這些都使計算機發展受到限制。
於是,晶體管開始被用來作計算機的元件。使用了晶體管以後,電子線路的結構大大改觀,製造高速電子計算機的設想也就更容易實現了。第二代基本技術是機器穩定性提高。磁芯存貯器和各種輔助存貯器使用更為發展。採用中斷觀念,主要矛盾逐步轉向軟設備。
Ⅱ 第二代網路以( )為中心。 A.中心計算機 B.通信子網 C.資源子網 D.服務
C
第二代計算機網路是以資源子網為中心的計算機網路,是繼第一代網路後新出現的網路資源交換模式。以分組交換為主。
分組交換網 ARPANET 就是第二代計算機網路
第二代計算機網路可以使負載均衡,單機的響應速度提高
為什麼會出現第二代計算機網路?
1964 年美國蘭提出了存儲轉發概念;1966 年英國戴維斯提出了分組的概念
第二代計算機網路的特點: ① 以通信子網為中心 ② 數據處理與數據通信兩功能分開 ③ 使用分組交換技術
參見:網路
Ⅲ 1計算機網路的發展分哪幾個階段 每個階段各有什麼特點
1、第一代計算機網路——遠程終端聯機階段。
2、第二代計算機網路——計算機網路階段。
3、第三代計算機網路——計算機網路互聯階段。
4、第四代計算機網路——國際互聯網與信息高速公路階段。
計算機網路的分類與一般的事物分類方法一樣,可以按事物所具有的不同性質特點(即事物的屬性)分類。計算機網路通俗地講就是由多台計算機(或其它計算機網路設備)通過傳輸介質和軟體物理(或邏輯)連接在一起組成的。
總的來說計算機網路的組成基本上包括:計算機、網路操作系統、傳輸介質(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無形的,如無線網路的傳輸介質就是空間)以及相應的應用軟體四部分。
(3)2代計算機網路以什麼為中心擴展閱讀:
計算機網路可按網路拓撲結構、網路涉轄范圍和互聯距離、網路數據傳輸和網路系統的擁有者、不同的服務對象等不同標准進行種類劃分。一般按網路范圍劃分為:區域網(LAN);城域網(MAN);廣域網(WAN)。
區域網的地理范圍一般在10千米以內,屬於一個部門或一組群體組建的小范圍網,例如一個學校、一個單位或一個系統等。廣域網涉轄范圍大,一般從幾十千米至幾萬千米。
例如一個城市,一個國家或者洲際網路,此時用於通信的傳輸裝置和介質一般由電信部門提供,能實現較大范圍的資源共享。城域網介於LAN和WAN之間,其范圍通常覆蓋一個城市或地區,距離從幾十千米到上百千米。
局部區域網路(local area network)通常簡稱為"區域網",縮寫為LAN。區域網是結構復雜程度最低的計算機網路。區域網僅是在同一地點上經網路連在一起的一組計算機。區域網通常挨得很近,它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一類網路。通常將具有如下特徵的網稱為區域網。
1、網路所覆蓋的地理范圍比較小。通常不超過幾十公里,甚至只在一幢建築或一個房間內。
2、信息的傳輸速率比較高,其范圍自1Mbps 到10Mbps ,已達到100Mbps 。而廣域網運行時的傳輸率一般為2400bps 、9600bps 或者38.4kbps 、56.64kbps 。專用線路也只能達到1.544Mbps 。
3、網路的經營權和管理權屬於某個單位。
Ⅳ 第二代網路以( )為中心。。。 A.中心計算機 B.通信子網 C.資源子網 D.
參考網路,選B。通信子網。
第一代計算機網路是誕生階段。以單個計算機為中心的遠程聯機系統。
第二代計算機網路是形成階段。以通信子網為中心。
第三代計算機網路進入互聯互通階段。兩種國際通用的最重要的體系結構應運而生,即TCP/IP體系結構和國際標准化組織的OSI體系結構。
第四代計算機網路高速網路技術階段。發展為以Internet為代表的互聯網。
第一代計算機網路是以單個計算機為中心的遠程聯機系統。典型應用是由一台計算機和全美范圍內2000多個終端組成的飛機定票系統。
終端:一台計算機的外部設備包括CRT控制器和鍵盤,無GPU內存。
隨著遠程終端的增多,在主機前增加了前端機FEP當時,人們把計算機網路定義為「以傳輸信息為目的而連接起來,實現遠程信息處理或近一步達到資源共享的系統」,但這樣的通信系統己具備了通信的雛形。
第二代計算機網路是以多個主機通過通信線路互聯起來,為用戶提供服務,興起於60年代後期,典型代表是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協助開發的ARPAnet。
主機之間不是直接用線路相連,而是介面報文處理機IMP轉接後互聯的。IMP和它們之間互聯的通信線路一起負責主機間的通信任務,構成了通信子網。通信子網互聯的主機負責運行程序,提供資源共享,組成了資源子網。
兩個主機間通信時對傳送信息內容的理解,信息表示形式以及各種情況下的應答信號都必須遵守一個共同的約定,稱為協議。
在ARPA網中,將協議按功能分成了若干層次,如何分層,以及各層中具體採用的協議的總和,稱為網路體系結構,體系結構是個抽象的概念,其具體實現是通過特定的硬體和軟體來完成的。
70年代至80年代中第二代網路得到迅猛的發展。
第二代網路以通信子網為中心。這個時期,網路概念為「以能夠相互共享資源為目的互聯起來的具有獨立功能的計算機之集合體」,形成了計算機網路的基本概念。
第三代計算機網路是具有統一的網路體系結構並遵循國際標準的開放式和標准化的網路。
IS0在1984年頒布了0SI/RM,該模型分為七個層次,也稱為0SI七層模型,公認為新一代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的基礎。為普及區域網奠定了基礎。
70年代後,由於大規模集成電路出現,區域網由於投資少,方便靈活而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和迅猛的發展,與廣域網相比有共性,如分層的體系結構,又有不同的特性,如區域網為節省費用而不採用存儲轉發的方式,而是由單個的廣播信道來連結網上計算機。
第四代計算機網路從80年代末開始,區域網技術發展成熟,出現光纖及高速網路技術,多媒體,智能網路,整個網路就像一個對用戶透明的大的計算機系統,發展為以Internet為代表的互聯網。 計算機網路:將多個具有獨立工作能力的計算機系統通過通信設備和線路由功能完善的網路軟體實現資源共享和數據通信的系統。
參考自網路:計算機網路技術。http://ke..com/link?url=hmKfhZ2JTV_9ieJ3WqP-Re192HfwYx-M8xdWS
Ⅳ 第2代計算機的特點是什麼
第二代計算機的特點:採用晶體管,出現高級語言
中央處理單元CPU結構:算術單元,控制單元,存儲單元
硬碟的物理結構,由磁軌,扇區,柱面和磁頭組成。每個磁軌被分成若干個扇區,每個扇區通常是512位元組。硬碟的磁軌數一般介於300至3000之間,每磁軌的扇區數通常是63。
分區的三種fat16常見於dos,win97中,fat32用於win9x的後期版本中,例如win98
Ntfs只存在於win2000和xp中。
第一台計算機主要元器件電子管
Cpu構件:主頻,內存匯流排速度 ,工作電壓,擴展指令集,整數與浮點,一級緩存二級緩存,製造工藝
挑選cpu最重要的選擇的標準是性價比
切斷主機電源之後數據就會消失的存儲器是RAM
ROM只讀式內存 EPROM存儲在ROM中的數據需要被抺去或進行重新寫入時,可擦寫編程rom
挑選內存不需要注意的選項是本身重量
英文縮寫fat的意思文件分配表
出廠硬碟必須的3個步驟低極格式化,分區,高級格式化
光碟中可以重復刻錄的是CD-RW
匯流排,連接對象分類:內部匯流排,系統匯流排,外部匯流排
功能分類數據匯流排,地址匯流排,控制匯流排
中斷的含義:是cpu處理外部突發事件的重要技術,它能使cpu在運行過程中對外部事件發出的中斷請求及時地進行處理,完成後又立即返回斷點,繼續處理cpu原來的工作。
在非同步通訊中,若一個字元佔用8位數據,起始位和終止位至少各佔1位,那麼,實際傳送信息的效率最多是80%,採用一個數據用一個同步字作為起始位的格式,這便是同步通訊方式。
列印機的種類,針式列印機,噴墨列印機,激光列印機
顯卡的刷新率應該大於75HZ
Pci是常見的音效卡介面
程序的特點:目的性,有序性,有限性
操作系統功能:用來控制和管理計算機硬體和軟體資源的軟體。通過處理器管理,存儲器管理,文件管理,設備管理和作業管理來實現對計算機的控制
驅動程序的作用是驅動某一個硬體,使其正常工作
主流的計算機主板結構是ATX
計算機基本輸入/輸出系統的英文縮寫為BIOS
計算機機箱不含的硬體容器7寸托架
計算機光碟機的介面與硬碟的設備一樣,ide
硬碟分區的步驟不包括刪除磁軌
第一代計算機網路以主機為中心
第二代計算機網路以通信子網為中心,通信子網構成一個有機整體,即分散又統一,從而使整個系統性能大大提高
網路中同等層之間的通信規則是該層使用的協方,同一計算機不能功能層之間的通信規則稱為介面
服務元素:請求,指示,響應,確認
Osi: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路層,傳輸層,會話層,表示層,應用層
比特 幀 報文 tp spud pp ap
表示層涉及數據壓縮和解壓,數據加密和解密等工作,功能提供了數據表達方式和編碼的格式
Tcp/ip網路介面層,互連網層,傳輸層,應用層
網路介面層等同物理層,數據鏈路層,互聯網層等同網路層,傳輸層等傳輸層,應用層等同會話層,表示層,應用層
分組交換的概念是英國戴維斯於1966年提出
面向終端的網路以主機為中心
提高系統通用性不是計算機網路的功能
互聯網的廣泛應用是80-90年代
Osi七層的模型的數據鏈路層與錯誤檢測及介質訪問有關
Udp出現在tcp/ip協議模型中的傳輸層
物理層介質特性:吞吐量和帶寬,成本,尺寸和可擴展性,連接器以及抗噪性
10base5定義:10代表10M的吞吐量,base代表是基帶傳輸,5代表電纜的最大段長度為500米,每段最多站點數100,兩站點間最小距離2.5米,最大網路長度2500米
10base2每段最大長度185米,每段最多站點數30,兩站點間最短距離0.5米,最大長度925,最多5個段
Ⅵ 計算機網路發展經過哪幾個階段各有什麼特點
1. 第一階段:誕生階段s(7|4
�0�8溫農校友之家 -- 溫農人自己的網上家園 mH8R
20世紀60年代中期之前的第一代計算機網路是以單個計算機為中心的遠程聯機系統。典型應用是由一台計算機和全美范圍內2 000多個終端組成的飛機定票系統。終端是一台計算機的外部設備包括顯示器和鍵盤,無CPU和內存。PV'v
隨著遠程終端的增多,在主機前增加了前端機(FEP)。當時,人們把計算機網路定義為「以傳輸信息為目的而連接起來,實現遠程信息處理或進一步達到資源共享的系統」,但這樣的通信系統已具備了網路的雛形。u,n,
�0�8溫農校友之家 -- 溫農人自己的網上家園 KOkhD
2. 第二階段:形成階段R%
�0�8溫農校友之家 -- 溫農人自己的網上家園 +*{KbP
20 世紀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的第二代計算機網路是以多個主機通過通信線路互聯起來,為用戶提供服務,興起於60年代後期,典型代表是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協助開發的ARPANET。主機之間不是直接用線路相連,而是由介面報文處理機(IMP)轉接後互聯的。IMP和它們之間互聯的通信線路一起負責主機間的通信任務,構成了通信子網。通信子網互聯的主機負責運行程序,提供資源共享,組成了資源子網。這個時期,網路概念為「以能夠相互共享資源為目的互聯起來的具有獨立功能的計算機之集合體」,形成了計算機網路的基本概念。`
3. 第三階段:互聯互通階段,F?
�0�8溫農校友之家 -- 溫農人自己的網上家園 F6A
20 世紀70年代末至90年代的第三代計算機網路是具有統一的網路體系結構並遵循國際標準的開放式和標准化的網路。ARPANET興起後,計算機網路發展迅猛,各大計算機公司相繼推出自己的網路體系結構及實現這些結構的軟硬體產品。由於沒有統一的標准,不同廠商的產品之間互聯很困難,人們迫切需要一種開放性的標准化實用網路環境,這樣應運而生了兩種國際通用的最重要的體系結構,即TCP/IP體系結構和國際標准化組織的OSI體系結構。rMUJ
4. 第四階段:高速網路技術階段'
�0�8溫農校友之家 -- 溫農人自己的網上家園 _
20世紀90年代末至今的第四代計算機網路,由於區域網技術發展成熟,出現光纖及高速網路技術,多媒體網路,智能網路,整個網路就像一個對用戶透明的大的計算機系統,發展為以Internet為代表的互聯網。{
Ⅶ 第二代計算機網路的主要特點
第二代計算機網路的主要特點:
1、 以通信子網為中心。
2、 數據處理與數據通信兩功能分開。
3、 使用分組交換技術。
第二代計算機網路是以通信子網為中心的計算機網路,是繼第一代網路後新出現的網路資源交換模式。以分組交換為主。
分組交換網 ARPANET 就是第二代計算機網路。第二代計算機網路可以使負載均衡,單機的響應速度提高。
(7)2代計算機網路以什麼為中心擴展閱讀:
操作系統通常應包括下列五大功能模塊:
(1)處理器管理:當多個程序同時運行時,解決處理器(CPU)時間的分配問題。
(2)作業管理:完成某個獨立任務的程序及其所需的數據組成一個作業。作業管理的任務主要是為用戶提供一個使用計算機的界面使其方便地運行自己的作業,並對所有進入系統的作業進行調度和控制,盡可能高效地利用整個系統的資源。
(3)存儲器管理:為各個程序及其使用的數據分配存儲空間,並保證它們互不幹擾。
(4)設備管理:根據用戶提出使用設備的請求進行設備分配,同時還能隨時接收設備的請求(稱為中斷),如要求輸入信息。
(5)文件管理:主要負責文件的存儲、檢索、共享和保護,為用戶提供文件操作的方便。
Ⅷ 計算機網路由哪幾部分組成各起什麼作用
計算機網路就是由多台計算機(或其它計算機網路設備)通過傳輸介質和軟體物理(或邏輯)連接在一起組成的。總的來說計算機網路的組成基本上包括:計算機、網路操作系統、傳輸介質(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無形的,如無線網路的傳輸介質就是空間)以及相應的應用軟體四部分。
從整體上來說計算機網路就是把分布在不同地理區域的計算機與專門的外部設備用通信線路互聯成一個規模大、功能強的系統,從而使眾多的計算機可以方便地互相傳遞信息,共享硬體、軟體、數據信息等資源。簡單來說,計算機網路就是由通信線路互相連接的許多自主工作的計算機構成的集合體。
最簡單的計算機網路就只有兩台計算機和連接它們的一條鏈路,即兩個節點和一條鏈路。
(8)2代計算機網路以什麼為中心擴展閱讀
20世紀60年代中期之前的第一代計算機網路是以單個計算機為中心的遠程聯機系統,典型應用是由一台計算機和全美范圍內2000多個終端組成的飛機訂票系統,終端是一台計算機的外圍設備,包括顯示器和鍵盤,無CPU和內存。
隨著遠程終端的增多,在主機前增加了前端機(FEP)。當時,人們把計算機網路定義為「以傳輸信息為目的而連接起來,實現遠程信息處理或進一步達到資源共享的系統」,這樣的通信系統已具備網路的雛形。
20世紀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的第二代計算機網路是以多個主機通過通信線路互聯起來,為用戶提供服務,興起於60年代後期,典型代表是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協助開發的ARPANET。
主機之間不是直接用線路相連,而是由介面報文處理機(IMP)轉接後互聯的。IMP和它們之間互聯的通信線路一起負責主機間的通信任務,構成了通信子網。
通信子網互聯的主機負責運行程序,提供資源共享,組成資源子網。這個時期,網路概念為「以能夠相互共享資源為目的互聯起來的具有獨立功能的計算機之集合體」,形成了計算機網路的基本概念。
Ⅸ 第二代計算機網路的優缺點
第二代計算機網路是以資源子網為中心的計算機網路,是繼第一代網路後新出現的網路資源交換模式。
第二代計算機網路是以資源子網為中心的計算機網路,是繼第一代網路後新出現的網路資源交換模式。以分組交換為主。
分組交換網 ARPANET 就是第二代計算機網路
第二代計算機網路可以使負載均衡,單機的響應速度提高
為什麼會出現第二代計算機網路?
1964 年美國蘭提出了存儲轉發概念;1966 年英國戴維斯提出了分組的概念
第二代計算機網路的特點: ① 以通信子網為中心 ② 數據處理與數據通信兩功能分開 ③ 使用分組交換技術
Ⅹ 計算機網路以什麼為中心,共分幾代網路
計算機網路以地理上分散的多個終端通過通信線路連接到一台中心計算機為中心。
共分為四個代
第一代計算機網路是以單個計算機為中心的遠程聯機系統。
第二代計算機網路是以多個主機通過通信線路互聯起來。
第三代計算機網路是具有統一的網路體系結構並遵循國際標準的開放式和標准化的網路。
第四代計算機網路從80年代末開始,區域網技術發展成熟,出現光纖及高速網路技術。
(10)2代計算機網路以什麼為中心擴展閱讀:
計算機網路的分類與一般的事物分類方法一樣,可以按事物所具有的不同性質特點(即事物的屬性)分類。計算機網路通俗地講就是由多台計算機(或其它計算機網路設備)通過傳輸介質和軟體物理(或邏輯)連接在一起組成的。
總的來說計算機網路的組成基本上包括:計算機、網路操作系統、傳輸介質(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無形的,如無線網路的傳輸介質就是空間)以及相應的應用軟體四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