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計算機網洛題(火燒眉毛了)
B
誤碼率(BER:biterror)是衡量數據在規定時間內數據傳輸精確性的指標。誤碼率=傳輸中的誤碼/所傳輸的總碼數*100%。如果有誤碼就有誤碼率。
另外,也有將誤碼率定義為用來衡量誤碼出現的頻率。IEEE802.3標准為1000Base-T網路制定的可接受的最高限度誤碼率為10-10。這個誤碼率標準是針對脈沖振幅調制(PAM-5)編碼而設定的,也就是千兆乙太網的編碼方式。
誤碼的產生是由於在信號傳輸中,衰變改變了信號的電壓,致使信號在傳輸中遭到破壞,產生誤碼。噪音、交流電或閃電造成的脈沖、傳輸設備故障及其他因素都會導致誤碼(比如傳送的信號是1,而接收到的是0;反之亦然)。各種不同規格的設備,均有嚴格的誤碼率定義,如通常視/音頻雙向光端機的誤碼率應該在:(BER)≤10E-9。
由於種種原因,數字信號在傳輸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產生差錯。例如在傳輸過程中受到外界的干擾,或在通信系統內部由於各個組成部分的質量不夠理想而使傳送的信號發生畸變等。當受到的干擾或信號畸變達到一定程度時,就會產生差錯。
什麼是差錯?在數據通信中,如果發送的信號是「1」,而接收到的信號卻是「0」,這就是「誤碼」,也就是發生了一個差錯。在一定時間內收到的數字信號中發生差錯的比特數與同一時間所收到的數字信號的總比特數之比,就叫做「誤碼率」,也可以叫做「誤比特率」。誤碼率(BER:biterror)是衡量數據在規定時間內數據傳輸精確性的指標。
誤碼率=接收出現差錯的比特數/總的發送的比特數。
誤碼率是最常用的數據通信傳輸質量指標。它表示數字系統傳輸質量的式是「在多少位數據中出現一位差錯」。舉例來說,如果在一萬位數據中出現一位差錯,即誤碼率為萬分之一,即10E-4。
[編輯本段]統計學方法
有些測量技術以預測誤碼率數量的統計分析為基礎,這種使用普通統計分配法的統計分析可以達到一定的准確性。例如:
P(e)/Log2M<Pb(e)<P(e)
其中,Pb(e)表示發生誤碼的可能性,等同於誤碼率;
P(e)表示波形發生錯誤並被用戶發現的可能性;
M是間斷信號的數量(例如3表示PAM-3,5表示PAM-5)。
[編輯本段]實際測量法
盡管KRONE同時使用統計學和實際測量兩種方法,但KRONE更重視實際誤碼,因為這更接近於揭示誤碼的本質。任何現代區域網硬體和網路分析軟體都能進行這種實際物理測量。
實際測量技術使用循環冗餘檢查方式(CRC)來確定一段時間內發生的誤碼情況。
例如,在一個使用PAM-5編碼標準的系統運行100小時後,可能會出現兩個CRC錯誤。CRC採用幀校驗序列,由發送端開始,接收端查驗結果是否正確。如果不正確,即至少一個比特發生了錯誤,則接收端就會拒絕整個數據包,而這個數據包可能包含高達8個1500位元組的比特,即1.2萬比特的乙太網幀。也就是說,一個比特的誤碼可能引起1.2萬比特的數據重發。
[編輯本段]零誤碼率
IEEE802.3規定最壞情況的誤碼率是10E-10。在這種條件下,出現的誤碼不會降低網路的性能,因為所有的網路軟硬體都按這個要求建立。因此,這個條件下出現的噪音將不足以改變接收端的比特值,不會造成誤碼。
KRONE選擇的誤碼率標准比IEEE標准高出100倍,並把10E-12誤碼率稱為零誤碼率。
零誤碼率意味著每十萬億個比特中產生的誤碼小於1個。
[編輯本段]實驗室測試
KRONE認為實地網路測試是使理論與實際相聯系的最准確的方法。因此,KRONE在實驗室人造強噪音干擾環境中(模擬現實生活中最糟糕的情況)測量產品性能,又在用戶現場測試已安裝的布線系統,以此檢測網路在使用前與使用中的性能差異。
KRONE在測試中使用目前最先進的測試技術和最精密的數字測量儀,如NetcomSystemSmartbitsSMB-2000、Vigilant-BigTangerine和FlukeDSP4000。它們被眾多國際測量實驗室,如TollyGroup、BiCSi、BellLaboratories等公認為最好的測量儀。
在實驗中,KRONE使用SmartbitsSMB-2000信號發生器從兩個方向製造高達19千兆比特連續不斷的數據傳輸。同時使用一台奔騰200MHz手提電腦監控現場受到附近外界噪音影響時數據的傳輸情況。實驗持續了4天,數據傳輸的誤碼率為零。
KRONE又使用先進的NetcomSmartFlowv.1.14網路分析軟體產生的許多不同的數據流來分析網路的等待時間。試驗結果顯示,KRONE的TrueNet布線系統沒有發生幀丟失的情況。
[編輯本段]現場測試
在商業和工業場所的現場測試中,KRONE使用先進的24口網路檢測器評估用戶的布線系統是否健康和完整,並在這個實驗中衡量阻抗與距離及阻抗與頻率的關系。在測試中,KRONE發現,網路信道的阻抗失配是引起網路傳輸速度減慢的主要原因。
TIA/EIA-568A標准規定,阻抗的變化范圍為標准參數的±15歐姆;而KRONE公司的TrueNet布線系統將其限制在標准值的±3歐姆內。
在實驗中,測量儀俘獲網路中的噪音、干擾和串擾,並分析它們對性能的影響。從這些數據中可以看出,正確安裝的TrueNet布線系統信道的阻抗在3歐姆內。
大多數阻抗失配問題發生在機櫃里的跳線、分線點及通信插座的連接器中。圖中最初的幾米是臨時使用的鏈接,即測量儀和線纜之間的連接,其餘部分顯示線纜的運行情況。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所有的元件阻抗均在±3歐姆內,阻抗失配完全可以忽略,不會引起數據誤碼以及由此導致的數據重發。
實驗室內部測試和現場測試均驗證KRONE零誤碼率的數據傳輸是完全可行的。更重要的是,KRONE的用戶可以確認他們安裝的布線系統確實達到了零誤碼率傳輸,並且KRONE公司為安裝TrueNet布線系統的用戶提供5年「零誤碼率」數據流量保證。
對不同的系統有不同的誤碼要求例如,對碼速為64千比特/秒的系統,國際電報電話咨詢委員會把誤碼率10E-3的稱為嚴重誤碼。而對於碼速在2比特/秒以上的系統,則有更高的其性能要求。例如,我國長途光纜通信系統的進網要求之一是,誤碼性能要優10E-9。
『貳』 計算機網路中,用來描述數據傳輸可靠性的指標是什麼
傳送的數據包(分組)不出錯,不丟失,沒有重復,沒有失序,同時在規定的時限內傳送完畢。
『叄』 再計算機網路中,表徵數據傳輸有效性的指標是什麼
用傳輸速率表徵數據傳輸有效性,用誤碼率表徵數據傳輸可靠性。
『肆』 在計算機網路中,表徵數據傳輸可靠性的指標是什麼
是誤碼率 。
誤碼率=傳輸中的誤碼/所傳輸的總碼數*100%。如果有誤碼就有誤碼率。 IEEE802.3標准為1000Base-T網路制定的可接受的最高限度誤碼率為10-10。這個誤碼率標準是針對脈沖振幅調制(PAM-5)編碼而設定的,也就是千兆乙太網的編碼方式。
誤碼的產生是由於在信號傳輸中,衰變改變了信號的電壓,致使信號在傳輸中遭到破壞,產生誤碼。噪音、交流電或閃電造成的脈沖、傳輸設備故障及其他因素都會導致誤碼(比如傳送的信號是1,而接收到的是0;反之亦然)。各種不同規格的設備,均有嚴格的誤碼率定義,如通常視/音頻雙向光端機的誤碼率應該在:(BER)≤10E-9。
(4)計算機網路中數據傳輸可靠性的指標是擴展閱讀:
頻帶利用率是衡量數據通信系統有效性的指標。它是單位頻帶內所能傳輸的信息速率,可表示為:
nb = Rb / B (bps/Hz) (設B為信道所需的傳輸帶寬, Rb為信道的信息傳輸速率,則頻帶利用率)
或 n = Rb / B(Baud/Hz)
根據比特率與波特率的關系,進一步可推得: n = RB log2M / B (bps/Hz)
從上可以看出,若碼元速率相同,加大M或減少B都可使頻帶利用率提高。前者可採用多進制調制技術實現,後者可採用單邊調制、部分響應等壓縮發送信號頻譜的方法 。
『伍』 衡量數字通信系統有效性和可靠性的性能指標有哪些
有效性可用 傳輸速率來衡量。
系統的可靠性具體可用差錯率來衡量
傳輸速率 :
碼元傳輸速率
碼元傳輸速率,又稱為碼元速率或傳碼率。其定義為每秒鍾傳送碼元的數目,單位為"波特",常用符號"B"表示。信息傳輸速率
傳輸速率還可用信息傳輸速率來表徵。信息傳輸速率又稱為信息速率和傳信率。通常定義每秒鍾傳遞的信息量為傳信率,單位是比特/秒(bit/s或bps)。差錯率
差錯率是衡量系統正常工作時,傳輸消息可靠程度的重要性能指標。差錯率有兩種表述方法:
誤碼率: 是指錯誤接收的碼元數在傳送總碼元數中所佔的比例,或者更確切地說,誤碼率是碼元在傳輸系統中被傳錯的概率。
誤信率:又稱誤比特率,是指錯誤接收的信息量在傳送信息總量中所佔的比例,或者說,它是碼元的信息量在傳輸系統中被丟失的概率。
『陸』 (單選)在計算機網路中,表徵數據傳輸的有效性的指標是________。
誤碼率是文件通過網路傳輸中錯誤的包。
頻帶利用率,網路使用的比列。
為什麼不選A,因為一個正常網路中誤碼率很低,但是在好的網路中也有誤碼率的存在。
其實這個初級的網路問題很容易想,網吧為什麼都貼著1000MB光纖接入,而不是說其他的呢?
『柒』 在計算機網路中,表徵數據傳輸有效性的指標是( ) A.誤碼率 B.頻帶利用率 C.信道容量 D.傳輸速率
是誤碼率。
誤碼率=傳輸中的誤碼/所傳輸的總碼數*100%。如果有誤碼就有誤碼率。IEEE802.3標准為1000Base-T網路制定的可接受的最高限度誤碼率為10-10。這個誤碼率標準是針對脈沖振幅調制(PAM-5)編碼而設定的,也就是千兆乙太網的編碼方式。
錯誤碼的產生是因為在信號傳輸過程中,衰減改變了信號的電壓,使信號在傳輸過程中被破壞,從而產生錯誤碼。
誤碼可能由雜訊、交流電或雷擊脈沖、傳輸設備故障和其他因素(例如,發送信號為1但接收到0;反之亦然)。對於各種規格的設備,都有嚴格的誤碼率(BER)定義。例如,可視/音頻雙向光終端的誤碼率應小於(BER)10E-9。
(7)計算機網路中數據傳輸可靠性的指標是擴展閱讀:
頻帶利用率是衡量數據通信系統有效性的一個指標。是單位頻帶內可以傳輸的信息率,表示為:
Nb=Rb/B(BPS/Hz)(設B為信道所需傳輸帶寬,Rb為信道信息傳輸速率,則帶寬利用率)
或n=Rb/B(波特/Hz)
根據比特率與波特率的關系,可以進一步推導出n=RBlog2M/B(BPS/Hz)
由上表可知,在符號速率相同的情況下,增加M或減少B可以提高頻帶利用率。前者可通過多基調制技術實現,後者可通過單邊調制、部分響應等方法對信號頻譜進行壓縮實現。
『捌』 計算機網路中,表示數據傳輸可靠性的指標是
誤碼率
『玖』 在計算機網路中,表徵數據傳輸可靠性的指標是( )。 ( )
是誤碼率 。
誤碼率=傳輸中的誤碼/所傳輸的總碼數*100%。如果有誤碼就有誤碼率。 IEEE802.3標准為1000Base-T網路制定的可接受的最高限度誤碼率為10-10。這個誤碼率標準是針對脈沖振幅調制(PAM-5)編碼而設定的,也就是千兆乙太網的編碼方式。
誤碼的產生是由於在信號傳輸中,衰變改變了信號的電壓,致使信號在傳輸中遭到破壞,產生誤碼。噪音、交流電或閃電造成的脈沖、傳輸設備故障及其他因素都會導致誤碼(比如傳送的信號是1,而接收到的是0;反之亦然)。各種不同規格的設備,均有嚴格的誤碼率定義,如通常視/音頻雙向光端機的誤碼率應該在:(BER)≤10E-9。
(9)計算機網路中數據傳輸可靠性的指標是擴展閱讀:
頻帶利用率是衡量數據通信系統有效性的指標。它是單位頻帶內所能傳輸的信息速率,可表示為:
nb = Rb / B (bps/Hz) (設B為信道所需的傳輸帶寬, Rb為信道的信息傳輸速率,則頻帶利用率)
或 n = Rb / B(Baud/Hz)
根據比特率與波特率的關系,進一步可推得: n = RB log2M / B (bps/Hz)
從上可以看出,若碼元速率相同,加大M或減少B都可使頻帶利用率提高。前者可採用多進制調制技術實現,後者可採用單邊調制、部分響應等壓縮發送信號頻譜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