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網路連接 » 計算機網路接納控制

計算機網路接納控制

發布時間: 2022-04-27 11:40:47

1. 什麼信號

1.信源:通信過程中產生和發送信息的設備或計算機。
2.信源,理解成信息的源泉,英文是 feed 。信息發布網站將網站全部或者部分信息整合到一個RSS 文件中,這個文件就被稱之為 feed 。信源中包含的數據都是標準的 XML 格式,不但能直接被其他站點調用,也能在其他的終端和服務中使用;
在網路中傳輸著各種信號,其中一部分是我們需要的(例如打電話的語音,上網的數據包等等),而另外一部分是我們不需要的(只能說不是直接需要)它用來專門控制電路的,這一類型的信號我們就稱之為信令,信令的傳輸需要一個信令網。

2. 如何設置網路計算機訪問許可權

設置網路計算機訪問許可權所需要的工具/材料:電腦。

設置網路計算機訪問許可權的步驟如下:

1、首先打開控制面板里的設備管理器,點擊打開。

3. 計算機網路連接原理是什麼(越詳細越好)

連接原理是TCP/IP原理..
我目前也正在學.

TCP/IP的通訊協議

這部分簡要介紹一下TCP/IP的內部結構,為討論與互聯網有關的安全問題打下基礎。TCP/IP協議組之所以流行,部分原因是因為它可以用在各種各樣的信道和底層協議(例如T1和X.25、乙太網以及RS-232串列介面)之上。確切地說,TCP/IP協議是一組包括TCP協議和IP協議,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協議、ICMP(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協議和其他一些協議的協議組。

TCP/IP整體構架概述

TCP/IP協議並不完全符合OSI的七層參考模型。傳統的開放式系統互連參考模型,是一種通信協議的7層抽象的參考模型,其中每一層執行某一特定任務。該模型的目的是使各種硬體在相同的層次上相互通信。這7層是: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路層、傳輸層、話路層、表示層和應用層。而TCP/IP通訊協議採用了4層的層級結構,每一層都呼叫它的下一層所提供的網路來完成自己的需求。這4層分別為:

應用層:應用程序間溝通的層,如簡單電子郵件傳輸(SMTP)、文件傳輸協議(FTP)、網路遠程訪問協議(Telnet)等。

傳輸層:在此層中,它提供了節點間的數據傳送服務,如傳輸控制協議(TCP)、用戶數據報協議(UDP)等,TCP和UDP給數據包加入傳輸數據並把它傳輸到下一層中,這一層負責傳送數據,並且確定數據已被送達並接收。

互連網路層:負責提供基本的數據封包傳送功能,讓每一塊數據包都能夠到達目的主機(但不檢查是否被正確接收),如網際協議(IP)。

網路介面層:對實際的網路媒體的管理,定義如何使用實際網路(如Ethernet、Serial Line等)來傳送數據。

TCP/IP中的協議

以下簡單介紹TCP/IP中的協議都具備什麼樣的功能,都是如何工作的:

1. IP

網際協議IP是TCP/IP的心臟,也是網路層中最重要的協議。

IP層接收由更低層(網路介面層例如乙太網設備驅動程序)發來的數據包,並把該數據包發送到更高層---TCP或UDP層;相反,IP層也把從TCP或UDP層接收來的數據包傳送到更低層。IP數據包是不可靠的,因為IP並沒有做任何事情來確認數據包是按順序發送的或者沒有被破壞。IP數據包中含有發送它的主機的地址(源地址)和接收它的主機的地址(目的地址)。

高層的TCP和UDP服務在接收數據包時,通常假設包中的源地址是有效的。也可以這樣說,IP地址形成了許多服務的認證基礎,這些服務相信數據包是從一個有效的主機發送來的。IP確認包含一個選項,叫作IP source routing,可以用來指定一條源地址和目的地址之間的直接路徑。對於一些TCP和UDP的服務來說,使用了該選項的IP包好象是從路徑上的最後一個系統傳遞過來的,而不是來自於它的真實地點。這個選項是為了測試而存在的,說明了它可以被用來欺騙系統來進行平常是被禁止的連接。那麼,許多依靠IP源地址做確認的服務將產生問題並且會被非法入侵。

2. TCP

如果IP數據包中有已經封好的TCP數據包,那麼IP將把它們向『上』傳送到TCP層。TCP將包排序並進行錯誤檢查,同時實現虛電路間的連接。TCP數據包中包括序號和確認,所以未按照順序收到的包可以被排序,而損壞的包可以被重傳。

TCP將它的信息送到更高層的應用程序,例如Telnet的服務程序和客戶程序。應用程序輪流將信息送回TCP層,TCP層便將它們向下傳送到IP層,設備驅動程序和物理介質,最後到接收方。

面向連接的服務(例如Telnet、FTP、rlogin、X Windows和SMTP)需要高度的可靠性,所以它們使用了TCP。DNS在某些情況下使用TCP(發送和接收域名資料庫),但使用UDP傳送有關單個主機的信息。

3.UDP

UDP與TCP位於同一層,但對於數據包的順序錯誤或重發。因此,UDP不被應用於那些使用虛電路的面向連接的服務,UDP主要用於那些面向查詢---應答的服務,例如NFS。相對於FTP或Telnet,這些服務需要交換的信息量較小。使用UDP的服務包括NTP(網落時間協議)和DNS(DNS也使用TCP)。

欺騙UDP包比欺騙TCP包更容易,因為UDP沒有建立初始化連接(也可以稱為握手)(因為在兩個系統間沒有虛電路),也就是說,與UDP相關的服務面臨著更大的危險。

4.ICMP

ICMP與IP位於同一層,它被用來傳送IP的的控制信息。它主要是用來提供有關通向目的地址的路徑信息。ICMP的『Redirect』信息通知主機通向其他系統的更准確的路徑,而『Unreachable』信息則指出路徑有問題。另外,如果路徑不可用了,ICMP可以使TCP連接『體面地』終止。PING是最常用的基於ICMP的服務。

5. TCP和UDP的埠結構

TCP和UDP服務通常有一個客戶/伺服器的關系,例如,一個Telnet服務進程開始在系統上處於空閑狀態,等待著連接。用戶使用Telnet客戶程序與服務進程建立一個連接。客戶程序向服務進程寫入信息,服務進程讀出信息並發出響應,客戶程序讀出響應並向用戶報告。因而,這個連接是雙工的,可以用來進行讀寫。

兩個系統間的多重Telnet連接是如何相互確認並協調一致呢?TCP或UDP連接唯一地使用每個信息中的如下四項進行確認:

源IP地址 發送包的IP地址。

目的IP地址 接收包的IP地址。

源埠 源系統上的連接的埠。

目的埠 目的系統上的連接的埠。

埠是一個軟體結構,被客戶程序或服務進程用來發送和接收信息。一個埠對應一個16比特的數。服務進程通常使用一個固定的埠,例如,SMTP使用25、Xwindows使用6000。這些埠號是『廣為人知』的,因為在建立與特定的主機或服務的連接時,需要這些地址和目的地址進行通訊。

4. 收集網路縮略語+解釋

AAL ATM適配層 ATM Adaptation Layer
ABR 可用比特率 Available Bit Rate
ACR 衰減串擾比
ADPCM 自適應差分PCM
ADSL 非對稱數字環路 Asymmetric Digital Subscriber Line
AMI ATM Management Interface
AMPS 先進型行動電話系統 Advanced Mobile Phone System
ANS 高級網路與服務 Advanced Networks and Services
ANSI 美國國家標准協會 American National Standard Institute
APON 無源光纖網路
ARP 地址解析協議 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
ARQ 自動重發請求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AS 自製系統 Autonomous System
ASIC 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Chip)
ASN.1 Abstract Syntax Notation One
ATD 非同步時分復用 Asynchronous Time Division
ATM 非同步傳輸模式 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

B

BBS 電子公告板 Bulletin Board System
BER 誤比特率 bit error rate
BGP 邊界網關協議 Border Gateway Protocol
BICMOS 雙極型CMOS
BIP-8 Bit Interleaved Parity-8
B-ISDN 寬頻綜合業務數字網 Broadband 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
BMI Bus-Memory Interface
BOOTP 引導協議 BOOTstrapping Protocol
BRI 單一ISDN基本速率
BUS 廣播和未知伺服器 Broadcast/Unknown Server

C

CAC 連接接納控制 Connection Admission Control
CATV 公用天線電視
CBDS 無連接寬頻數據服務
CBR 連續比特率 Continuous Bit Rate
CCITT 國際電話電報咨詢委員會
CD Carrier Detect
CDB Configuration Database
CDMA 碼分多址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CDPD 蜂窩數字分組數據 Cellular Digital Packet Data
CDV 信元延時變化 Cell Delay Variation
CEC Common Equipment Card
CERNET 中國教育科研網
CIDR 無類型域間路由 Classless InterDomain Routing
CLIP Classical IP
CLP 信元丟失優先順序
CMIS/CMIP the Common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ervice/Protocol
CMOS 互補型金屬氧化物半導體
CMOT CMIS/CMIP on TCP/IP
CNOM 網路營運與管理專業委員會 Committee of Network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CORBA 公共對象請求代理結構 Common Object Request Broker Architecture
CPAN Comprehensive Perl archieve Network
CPE Customer Premises Equipment
CPCS 公共部分會聚子層 Common Part Convergence Sublayer
CR Carriage Return
CS 會聚子層 Convergence Sublayer
CSDN 電路交換數據網
CSMA/CD 載波偵聽多路訪問/沖突檢測 Carrier Sense Multi-Access/Collision Detection

D

DAC Dual Attach Concentrator
DAS Dual Attach Station
DCD Data Carrier Detect
DCE 數據電路端接設備 Digital Circuit-terminating Equipment
DHCP 動態主機控制協議
DIME 直接內存執行 Direct Memory Execute
DME 分布式管理環境 Distributed Management Environment
DNS 域名系統 Domain Name System
DPI 每英寸可列印的點數 Dot Per Inch
DQDB 分布式隊列雙匯流排 Distributed Queue Dual Bus
DS-3 Digital Standard-3
DSMA 數字偵聽多重訪問 Digital Sense Multiple Access
DSP 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DTE 數據終端設備 Data Terminal Equipment
DTR Data Terminal Ready
DVMRP 距離向量多目路徑協議 Distance Vector Multicast Routing Protocol

E

ECL 硅雙極型
ECSRN 華東南地區網
EGP 外部網關協議 Exterior Gateway Protocol
EIA/TIA Electronic Instries Association and the Telecommunication Instries Association
EMA 乙太網卡 Ethernet Media Adapter
E-mail 電子郵件 Electronic Mail
EPD 提前舍棄分組數據包

F

FAQ 常見問題解答 Frequently Answer Question
FCS 快速電路交換 Fast Circuit Switching
FDDI 光纖分布式數據介面 Fiber Distributed Data Interface
FDM 頻分多路復用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FEC 前向差錯糾正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FEMA 快速乙太網卡 Fast Ethernet Media Adapter
FEXT 遠端串擾
FITL 光纖環路
FMA FDDI網卡 FDDI Media Adapter
FOIRL Fiber Optic Inter-repeater Link
FTP 文件傳輸協議 File Transfer Protocol
FTTC 光纖到樓群 Fiber To The Curb
FTTH 光纖到戶 Fiber To The Home

G

GCRA 通用信元速率演算法 Generic Cell Rate Algorithm
GGP 網關-網關協議 Gateway-Gateway Protocol
GSM 移動通信全球系統(全球通) Global Systems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

H

HEC 信頭錯誤控制 Header Error Control
HCS 頭校驗序列 Header Check Sequence
HDLC 高級數據鏈路控制(協議) High-Level Data Link Control
HDTV 數字高清晰度電視 High Definition TeleVision
HFC 混合光纖同軸 Hybrid Fiber Coax
HIPPI 高性能並行介面 High Performance Parallel Interface
HOL 隊頭阻塞
HTTP 超文本傳輸協議 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
Hub 集線器

I

IAB 網際網路結構委員會 Internet Architecture Board
IAP 網際網路接入提供商 Internet Access Provider
ICCB Internet控制與配置委員會 Internet Control and Configuration Board
ICMP 網際網路控制信息協議 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
ICP Internet Content Provider
ICX 部件間交換 Inter-Cartridge Exchange
IDP 網間數據報協議 Internetwork Datagram Protocol
IDU 介面數據單元 Interface Data Unit
IEEE 電子和電氣工程師協會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
IETF 網際網路工程特別任務組 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
IGMP Internet組管理協議 Internet Group Management Protocol
IGP 內部網關協議 Interior Gateway Protocol
IISP 間歇交換機信令協議
ILMI 過渡性局域管理界面(?)
IMP 介面信息處理機 Interface Message Processor
IMTS 改進型行動電話系統 Emproved Mobile Telephone System
IP 網際網路協議 Internet Protocol
IRC Internet Relay Chat
IRTF 網際網路研究特別任務組 Internet Research Task Force
ISDN 綜合業務數字網 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
ISO 國際標准化組織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或簡稱International Standard Organization)
ISP 網際網路服務提供商 Internet Service Proveder
IT 信息技術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U 國際電信聯盟 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s Union

J

JPEG 圖像專家聯合小組 Joint Photographic Experts Group

L

L2F 第二層轉發
L2TP 第二層隧道協議
LAN 區域網 Local Area Network
LANE 區域網模擬 LAN Emulation
LAP 鏈路訪問過程 Link Access Procere
LCP 鏈路控制協議 Link Control Protocol
LE_ARP LAN模擬地址轉換協議
LEC 區域網模擬客戶端 LAN Emulation Client
LECS 區域網模擬配置服務 LAN Emulation Configure Service
LED 發光二極體
LES 區域網模擬伺服器 LAN Emulation Server
LF Line Feed
LI 長度指示
LIM 插件板
LLC 邏輯鏈路控制 Logical Link Control

M

MAC 介質訪問控制 Media Access Control
MAN 城域網 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
MACA 避免沖突的多路訪問(協議)
(IEEE802.11無線區域網標準的基礎) Multiple Access with Access Avoidance
MAU Medium Access Unit
MIB 管理信息庫 Management Information Base
MIC Media interface connector
Modem 數據機
MOTD 當日消息 Message Of The Day
MPC MPOA Client
MPEG 活動圖像專家組 Motion Picture Experts Group
MRFCS 多速率快速電路交換 Multirate Fast Circuit Switching
MPOA Multi-Protocol Over ATM
MPS MPOA Server
MRCS 多速率電路交換 Multirate Circuit Switching
MSC 移動交換中心 Mobile Switching Center
MTBF 兩次故障間的平均時間 Media Time Between Faults
MTOR 故障修復所需平均時間 Media Time of Repair
MTP 郵件傳輸協議 Mail Transfer Protocol
MTSO 行動電話交換站 Mobile Telephone Switching Office
MTTD 故障診斷所需平均時間 Media Time to Diagnose
MTU 最大傳輸單元 Maximum Transfer Unit

N

NAP 網路接入點 Network Access Point
NCA 網路計算結構 Network Computing Architecture
NCFC 中國國家計算機網路設施,
國內也稱中關村網 The National Computing and Network Facility of China
NCP 網路控制協議 Network Control Protocol
NCP 網路核心協議 Network Core Protocol
NEXT 近端串擾
NFS 網路文件系統 Network File System
NHRP 下一個節點路由協議
NHS NHRP Server
NIC Null-Attach Concentrator
NIC 網卡 Network Interface Card
NIC 網路信息中心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re
NIM 網路介面模塊 Network Interface Mole
NISDN 窄帶ISDN Narrowband Integri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
NLAM 網路層地址管理
NNI 網路-網路介面 Network-Network Interface
NOMS 網路營運與管理專題討論會 Network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Symposium
NREN (美國)國家研究和教育網 National Research and Ecation Network
NSAP 網路服務接入點 Network Service Access Point
NSF (美國)國會科學基金會
NVRAM Non-volatile RAM
NVT 網路虛擬終端 Network Virtual Terminal

O

OAM 操作與維護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ODBC 開放資料庫互連 Open Database Connection
ORB 對象請求代理 Object REquest Broker
OSF 開放軟體基金會 Open Software Fundation
OSI 開放系統互聯 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OSPF 開放最短路徑優先(協議) Open Shortest Path First

P

PBX 用戶交換機 Private Branch eXchange
PCM 脈沖編碼調制 Pulse Code Molation
PCN 個人通信網路 Personal Communications Network
PCR 峰值信元速率 Peak Cell Rate
PCS 個人通信服務 Personal Communications Service
PDH 准同步數字系列
PDA 個人數字助理 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
PDN 公用數據網 Public Data Network
PDU 協議數據單元 Protocol Data Unit
PER 分組差錯率 packet error rate
PEM Port Expansion Mole
PIR 分組插入率 packet insertion rate
PI/SO Primary In/Secondary Out
PLCP 物理層會聚協議 Physical Layer Convergence Protocol
PLR 分組丟失率 packet loss rate
PMD 物理媒體相關(子層) Physical Medium Dependent
POH 通道開銷
PON 無源光纖網
POP Post Office Protocol
PO/SI Primary Out/Secondary In
POTS 普通老式電話業務 Plain Old Telephone Service
PPD 部分舍棄分組數據包 Partial Packet Discard
PPP 點到點協議 Point to Point Protocol
PPTP 點對點隧道協議
PRM 每分鍾可列印輸出的頁數 Page Per Minute
PRM 協議參考模型 Protocol Reference Model
PRN 分組無線網 Packet Radio Network
PSN 分組交換節點 Packet Switch Node
PSDN 分組交換數據網
PSTN 公用電話交換網 Public Switched Telephone Network
PVC 永久虛電路(包括PVPC和PVCC) Permanent Virtual Circuit
PVPC permanent virtual path connection
PVCC permanent virtual channel connection
PVP 永久虛路徑 Permanent Virtual Path

Q

QoS 服務質量 Quality of Service

R

RADIUS 遠端授權撥號上網用戶服務
RARP 逆向地址解析協議 Reverse 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
RAS 遠程訪問伺服器
RFC 請求評注 Request for Comments
RFT Request for Technology
RIP 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
RMON 遠程網路管理
Router 路由器
RPC 遠程過程調用 Remote Procere Call
RSVP 資源重復利用協議
RTMP Routing Table Maintenance Protocol(用於Appletalk)
RTP 接收和發送埠
RTS 往返樣本 Round Trip Sample
RTS 剩餘時間標簽

S

SAP 業務接入點 Service Access Point
SAP 服務公告協議 Service Advertising Protocol
SAR 分段和重組(子層) Segmentation and Reassembly
SAS Single Attached Station
SC Stick and Click connector
SCR 信號串擾比
SCR 持續信元速率 Sustained Cell Rate
SCS 交換控制軟體
SDH 同步數字系列 Syn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
SDLC 同步數據鏈路控制(協議) Advanced Data Communication Control Procere
SDTV 標准數字電視
SDU 業務數據單元 Service Data Unit
SIPP 增強的簡單網際網路協議 Simple Internet Protocol Plus
SLIP 串列線路IP Serial Line Interface Protocol
SMDS 交換式多兆比特數據業務 Switched Multimegabit Data Services
SMF 單模光纖 Single-mode Fiber
SMI Structure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MIB的結構)
SMT 站點管理 Station Management
SMTP 簡單郵件傳輸協議 Simple Mail Transfer Protocol
SNA 系統網路體系結構 System Network Architecture
SNMP 簡單網路管理協議 Simple Network Management Protocol
SNR 信噪比 Signal-Noise ratio
SOH 段開銷
SONET 同步光纖網路 Synchronous Optical Network
SPE 同步凈荷包 Synchronous Payload Envelope
SPP 定序分組協議
(XNS中,相當於TCP) Sequential Packet Protocol
SRTS 同步剩餘時間標簽法
SSCS 業務特定部分會聚子層
SSI 伺服器端包含 Server Side Include
ST Stick and Turn connector
STM 同步傳輸方式 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
STP 屏蔽雙絞線 Shielded Twisted Pair
STS 同步傳輸信號 Synchronous Transport Signal
SVC 交換虛電路 Switched Virtual Circuit
Switch 交換機

T

TAC Technical Assistance Center
TAST 時間分配話音插空技術 Time Assignment by Speech Interpolation
TC 傳輸匯集(子層) Transmission Convergence
TCP 傳輸控制協議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TDM 時分多路復用 Time Division Multiplexing
TFTP 單純文件傳輸協議 Trivial File Transfer protocol
TIP 終端介面處理機 Terminal Interface Processor
TP 雙絞線 Twisted Pair
TSAP 傳輸層服務訪問點 Transport Service Access Point
TTL 生存時間 Time To Live
TTR 定時令牌旋轉

U

UBR 未定義比特率 Undefined Bit Rate
UEM 通用乙太網模塊 Universal Ethernet Mole
UDP 用戶數據報協議 User Datagram Protocol
UI Unix國際
UNI 用戶-網路介面 User-Network Interface
UPC 使用參數控制 Usage Parameter Control
URL 統一資源定位 Universal Resource Locator
U** 通用串列匯流排 Universal Serial Bus
UTP 非屏蔽雙絞線 Unshielded Twisted Pair
UUCP Unix to Unix Copy Program

V

VAN 增值網 value Added Network
VBR 可變比特率 Variable Bit Rate
VCC 虛信道連接 Virtual Channel Connection
VCI virtual channel identifier
V-D 向量-距離(演算法)又叫Bellman-Ford演算法) vector-distance
VLAN Virtual LAN
VLSI 超大規模集成電路
VOD 點播圖像 Video on Demand
VPC 虛路徑連接 Virtual Path Connection
VPI 虛路徑標識 virtual path identifier
VPN 虛擬專用網路 Virtual Private Network
VRML 虛擬現實造型語言 Virtual Reality Modeling Language
VTP 虛擬隧道協議

W

WAN 廣域網 Wide Area Network
WDM 波分多路復用 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
WDMA 波分多路訪問 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WRB Web請求代理 Web Request Broker
WWW 萬維網 World Wide Web

X

XNS Xerox Network System

5. 計算機網路從控制方式分類

一類,二類,和三類。

6. CAU與CAI有什麼區別

CAU:「CAU即受控訪問單元(Controlled Access Unit),類似於一個令牌環多站訪問單元,但是它具有打開和關閉埠的管理功能。 」

CAI:「CAI 是計算機輔助教學(computer-aided instruction),利用帶有大量在線學生終端的計算機來補充和代替課堂教學。也稱為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

CAE:「CAE是計算機輔助工程(computer-aided engineering)」

CAM: 「CAM是計算機輔助製造(computer-aidedmanufacturing),利用計算機和軟體來幫助製造產品和處理化學製品或材料。由計算機輔助設計(CAD)完成的集成電路掩模、印製電路掩模和縮尺繪圖均有助於集成電路、電路板和機械零件以及組件的製造。數據可以直接傳送到切割機、成型機、車床或銑床,以及用於測試和檢驗製成品的質量。能進行切割、焊接、裝配、塗漆或分類的計算機控制的機器人是CAM的另—個實例。利用計算機執行的工藝過程式控制制也是CAM的一種形式。」

CAP :「電腦輔助計劃(computer-aided planning )」

CAD:「計算機輔助設計(Computer Aided Design),是利用特殊軟體及硬體,對電路板以數位化進行布局(Layout),並以光學繪圖機將數位資料轉製成原始底片。此種 CAD對電路板的制前工程,遠比人工方式更為精確及方便。」

CAN:「控制器區域網(controller area network ),一種串列匯流排系統.非常適合於實時系統的互連任務.多主能力和廣播消息是其主要特性.盡管最初是為汽車內部控制器網路而設計的,但CAN在工業自動化領域也獲得了廣泛應用.」

CAB:「計算機地址匯流排(computer address bus)」

CAT:「計算機輔助測試技術(computer-aided testing )」

CAR:「計算機輔助檢索(computer-aided retrieval )」

CAF:「信道輔助設施(Channel Auxiliary Facility)」

CAC:「連接接納控制(Connection Admission Control),非同步轉移模式(ATM)技術的一種流量控制標准。在開始建立連接時分配網路資源,判斷是否可以滿足連接申請的各種要求並達成某種協約。用戶也可以根據連接接納控制(CAC)期間達成的協約中分析網路的擁賽情況。」

CAG:「計算機輔助繪圖(computer-aided graphics),利用計算機以彩色和三維顯示物體或概念。實例有諸如汽車或飛機這樣一些供設計分析、確定樣式的產品和數值氣象預報。可以形象表示出諸如雷暴、化學鍵合、原子質點互作用、火山和地震活動性這樣一些科學概念。CAG還應用於模擬、繪制草圖以及電影和電視的特技效果。」

CAO:「計算機模擬輸出(computer analog output)」

呼~~應該就這么多了~~

7. 網路的發展前沿是怎麼

互 聯 網 發 展 史

1、什麼是Internet?
Internet是計算機交互網路的簡稱,又稱網間網。它是利用通信設備和線路將全世界上不同地理位置的功能相對獨立的數以千萬計的計算機系統互連起來,以功能完善的網路軟體(網路通信協議、網路操作系統等)實現網路資源共享和信息交換的數據通信網。

2、Internet的起源和發展

Internet的最早起源於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署DARPA(Defenc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的前身ARPAnet,該網於1969年投入使用。由此,ARPAnet成為現代計算機網路誕生的標志。

從六十年代起,由ARPA提供經費,聯合計算機公司和大學共同研製而發展起來的ARPAnet網路。最初,ARPAnet主要是用於軍事研究目的,它主要是基於這樣的指導思想:網路必須經受得住故障的考驗而維持正常的工作,一旦發生戰爭,當網路的某一部分因遭受攻擊而失去工作能力時,網路的其他部分應能維持正常的通信工作。ARPAnet在技術上的另一個重大貢獻是TCP/IP協議簇的開發和利用。作為Internet的早期骨幹網,ARPAnet的試驗並奠定了Internet存在和發展的基礎,較好地解決了異種機網路互聯的一系列理論和技術問題。

1983年,ARPAnet分裂為兩部分,ARPAnet和純軍事用的MILNET。同時,區域網和廣域網的產生和逢勃發展對Internet的進一步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ASF(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建立的NSFnet。NSF在全美國建立了按地區劃分的計算機廣域網並將這些地區網路和超級計算機中心互聯起來。NFSnet於1990年6月徹底取代了ARPAnet而成為Internet的主幹網。

NSFnet對Internet的最大貢獻是使Internet向全社會開放,而不象以前的那樣僅供計算機研究人員和政府機構使用。1990年9月,由Merit,IBM和MCI公司聯合建立了一個非盈利的組織―先進網路科學公司ANS(Advanced Network &Science Inc.)。ANS的目的是建立一個全美范圍的T3級主幹網,它能以45Mbps的速率傳送數據。到1991年底,NSFnet的全部主幹網都與ANS提供的T3級主幹網相聯通。

Internet的第二次飛躍歸功於Internet的商業化,商業機構一踏入Internet這一陌生世界,很快發現了它在通信、資料檢索、客戶服務等方面的巨大潛力。於是世界各地的無數企業紛紛湧入Internet,帶來了Internet發展史上的一個新的飛躍。

3、Internet在我國的發展進程及現狀

關於中國公用數據通信網 我國已建立了四大公用數據通信網,為我國Internet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1)中國公用分組交換數據通信網(ChinaPAC)。該網於1993年9月開通,1996年底已覆蓋全國縣級以上城市和一部分發達地區的鄉鎮,與世界23個國家和地區的44個數據網互聯。

(2)中國公用數字數據網(ChinaDDN)。該網於1994年開通,1996年底覆蓋到3000個縣級以上的城市和鄉鎮。我國的四大互聯網的骨幹大部分都是採用ChinaDDN。

(3)中國公用幀中繼網(ChinaFRN)。該網已在我國的8大區的省會城市設立了節點,向社會提供高速數據和多媒體通信。

(4)中國公用計算機互聯網(ChinaNet)。該網於1995年與Internet互聯,物理節點覆蓋30個省(市、自治區)的200多個城市,業務范圍覆蓋所有電話通達的地區。1998年7月,中國公用計算機互聯網(ChinaNet)骨幹網二期工程開始啟動。二期工程將八個大區間的主幹帶寬擴充至155M,並且將八個大區的節點路由器全部換成千兆位路由器。

2000年下半年,中國電信利用n*10Gbps DWDM和千兆位路由器技術,對ChinaNet進行了大規模擴容。目前,ChinaNet網路節點間的路由中繼由155M提升到2.5Gbps,提速16倍,到2000年底ChinaNet國內總帶寬已達800Gbps,到2001年3月份國際出口總帶寬突破3Gbps。

關於中國Internet的發展階段

互聯網在中國的發展歷程可以大略地劃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1986.6-1993.3是研究試驗階段(E-mail Only)

在此期間中國一些科研部門和高等院校開始研究Internet聯網技術,並開展了科研課題和科技合作工作。這個階段的網路應用僅限於小范圍內的電子郵件服務,而且僅為少數高等院校、研究機構提供電子郵件服務。發展經歷如下:

1986 : Dial up (Terminal)

1990 : X.25 (1989.11: CNPAC,1993.9: CHINAPAC)

1993.3 : Leased Line(DECnet) (Email Only)

第二階段為1994.4至1996年,是起步階段(Full Function Connection)

1994年4月,中關村地區教育與科研示範網路工程進入互聯網,實現和Internet的TCP/IP連接,從而開通了Internet全功能服務。從此中國被國際上正式承認為有互聯網的國家。之後,ChinaNet、CERnet、CSTnet、ChinaGBnet等多個互聯網路項目在全國范圍相繼啟動,互聯網開始進入公眾生活,並在中國得到了迅速的發展。1996年底,中國互聯網用戶數已達20萬,利用互聯網開展的業務與應用逐步增多。

第三階段從1997年至今,是快速增長階段。

國內互聯網用戶數97年以後基本保持每半年翻一番的增長速度。增長到今天,上網用戶已超過2000萬。據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統計報告顯示,截止到2001年6月30日,我國共有上網計算機約1002萬台,其中專線上網計算機:163萬台,撥號上網計算機:839萬台,上網用戶約2650萬人,其中專線上網的用戶人數為454萬,撥號上網的用戶人數為1793萬,同時使用專線與撥號的用戶人數為403萬。除計算機外同時使用其它設備(移動終端、信息家電)上網的用戶人數為107萬。CN下注冊的域名128362個,WWW站點242739個,國際出口帶寬3257Mbps。

詳情可參考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的《中國Internet發展大事記》。 中國目前有十傢具有獨立國際出入口線路的商用性互聯網骨幹單位,還有面向教育、科技、經貿等領域的非營利性互聯網骨幹單位。現在有600多家網路接入服務提供商(ISP),其中跨省經營的有200家左右。

在網路基礎設施方面,近年來,中國先後啟用了數個國際光纜系統。已經建成並投入使用的有;中日、中韓、環球海底光纜系統、亞歐陸地光纜系統;正在建設的有:亞太2號海底光纜、中美海底光纜、亞歐海底光纜。1999年共有13條國內干線光纜投入使用或試運行。光纜總長100萬公里。國內互聯網骨幹網路對原有信道全面擴容,中繼電路以155M為主。隨著密集波分復用(DWDM)技術廣泛應用於光通信建設,互聯網骨幹網帶寬可達2.5G-40G。

據中國電信集團公司副總經理冷榮泉介紹,我國網際網路骨幹網從1996年至今已經歷了3個階段:1996年之前,多數採用64K至2M傳輸通道;1997年至1999年多為2M至115M的通道;2000年到2001年從115M跳到了2.5G;從2002年開始,將逐步進入10G時代。

2002年1月11日,中國電信上海―杭州10G IP over DWDM建成開通,該通道所構建的長途波分復用傳輸系統,採用了思科公司長途波分復用系統和系列高速互聯網路由器。這一系統已被世界各地的大型電信運營商用於構建規模龐大、運行快速穩定的「IP+Optical」網路,並被證明具有良好的穩定性、可靠性和先進性。這條全國最寬的數據通信通道的開通,標志著我國網際網路骨幹傳輸網從2.5G步入10G時代,標志著中國電信數據傳輸能力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中國電信的數據網已經成為真正的高速數據網路、海量帶寬網。

關於中國十大互聯網簡況

目前我國有10家網路運營商(即十大互聯網路單位),有200家左右有跨省經營資格的網路服務提供商(ISP)。十大互聯網路單位分別是:

(1)中國公用計算機互聯網(CHINANET) (2)中國科技網(CSTNET)

(3)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CERNET) (4)中國金橋信息網(CHINAGBN)(已並入網通)

(5)中國聯通互聯網(UNINET) (6)中國網通公用互聯網(CNCNET)

(7)中國移動互聯網(CMNET) (8)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互聯網(CIETNET)

(9)中國長城互聯網(CGWNET) (10)中國衛星集團互聯網(CSNET)

其中非營利單位有四家:中國科技網、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互聯網和中國長城互聯網。這十大互聯網路單位都擁有獨立的國際出口。調查顯示,截止2001年9月30日,我國的國際出口帶寬總和已達到5724M(見下圖,未包括中國長城互聯網的國際出口帶寬數據),與CNNIC在2001年1月的互聯網統計調查報告中公布的2799M相比,我國大陸在短短9個月的時間里,國際出口帶寬增加了2925M,增幅為105%。其中,與美國相連的有4023M(佔70.3%),與日本相連的有314M,與韓國相連的有251M,與中國香港相連的有749M,與中國澳門相連的有14M,還與澳大利亞、英國等國家相連。另外,這十大互聯網路單位與國家互聯網交換中心(NAP)之間的連接帶寬也達到3558M。我國十大互聯網單位之間的相互連接帶寬數,以及我國部分ISP與十大互聯網單位之間的連接帶寬數和國際出口帶寬情況請參考中國互聯網聯接帶寬Flash圖。

4、互聯網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互聯網給全世界帶來了非同尋常的機遇。人類經歷了農業社會、工業社會,當前正在邁進信息社會。信息作為繼材料、能源之後的又一重要戰略資源,它的有效開發和充分利用,已經成為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和取得經濟發展的重要生產要素,它正在改變著人們的生產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學習方式。

首先,網路縮短了時空的距離,大大加快了信息的傳遞.使得社會的各種資源得以共享。

其次,網路創造出了更多的機會,可以有效地提高傳統產業的生產效率,有力地拉動消費需求,從而促進經濟增長。推動生產力進步。

第三,網路也為各個層次的文化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互聯網的確創造了一個奇跡,但在奇跡背後,存在著日益突出的問題,給人們提出了極大的挑戰。比如,信息貧富差距開始擴大,財富分配出現不平等;網路的開放性和全球化,促進了人類知識的共享和經濟的全球化。但也使得網路安全和信息安全成為非常嚴峻的問題;網路的競爭已成為國家間和企業間高技術的競爭和人才的競爭;網路帶來信息的全球性流通,也加劇了文化滲透,各國都在為捍衛自己的網路文化而努力。中國擁有悠久的文化,如何使得這種厚重的文化在網路上得以延伸,這個問題顯得尤其突出。

5、Internet的發展特點與趨勢

Internet發展經歷了研究網、運行網和商業網3個階段。至今,全世界沒有人能夠知道Internet的確切規模。Internet正以當初人們始料不及的驚人速度向前發展,今天的Internet已經從各個方面逐漸改變人們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人們可以隨時從網上了解當天最新的天氣信息、新聞動態和旅遊信息,可看到當天的報紙和最新雜志,可以足不出戶在家裡炒股、網上購物、收發電子郵件,享受遠程醫療和遠程教育等等。

Internet的意義並不在於它的規模,而在於它提供了一種全新的全球性的信息基礎設施。當今世界正向知識經濟時代邁進,信息產業已經發展成為世界發達國家的新的支柱產業,成為推動世界經濟高速發展的新的源動力,並且廣泛滲透到各個領域,特別是近幾年來國際互聯網路及其應用的發展,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的思想觀念和生產生活方式,推動了各行各業的發展,並且成為知識經濟時代的一個重要標志之一。Internet已經構成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雛形和未來信息社會的藍圖。縱觀Internet的發展史,可以看出Internet的發展趨勢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運營產業化

以Internet運營為產業的企業迅速崛起,從1995年5月開始,多年資助Internet研究開發的美國科學基金會(NSF)退出Internet,把NFSnet的經營權轉交給美國3家最大的私營電信公司(即Sprint、MCI和ANS),這是Internet發展史上的重大轉折。

2)應用商業化

隨著Internet對商業應用的開放,它已成為一種十分出色的電子化商業媒介。眾多公司、企業不僅把它作為市場銷售和客戶支持的重要手段,而且把它作為傳真、快遞及其他通信手段的廉價替代品,藉以形成與全球客戶保持聯系和降低日常的運營成本。如:電子郵件、IP電話、網路傳真、VPN和電子商務等等的日漸受到人們的重視便是最好例證。

3)互聯全球化

Internet雖然已有三十來年的發展歷史,但早期主要是限於美國國內的科研機構、政府機構和它的盟國范圍內使用。現在不一樣了,隨著各國紛紛提出適合本國國情的信息高速公路計劃,已迅速形成了世界性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設熱潮,各個國家都在以最快的速度接入Internet。

4)互聯寬頻化

隨著網路基礎的改善、用戶接入方面新技術的採用、接入方式的多樣化和運營商服務能力的提高,接入網速率慢形成的瓶頸問題將會得到進一步改善,上網速度將會更快,帶寬瓶頸約束將會消除,互聯必然寬頻化,從而促進更多的應用在網上實現,並能滿足用戶多方面的網路需求。

5)多業務綜合平台化、智能化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互聯網將成為圖像、話音和數據「三網合一」的多媒體業務綜合平台,並與電子商務、電子政務、電子公務、電子醫務、電子教學等交叉融合。十到二十年內,互聯網將超過報刊、廣播和電視的影響力,逐漸形成「第四媒體」。

綜上所述,隨著電信、電視、計算機「三網融合」趨勢的加強,未來的互聯網將是一個真正的多網合一、多業務綜合平台和智能化的平台,未來的互聯網是移動+IP+廣播多媒體的網路世界,它能融合現今所有的通信業務,並能推動新業務的迅猛發展,給整個信息技術產業帶來一場革命。
1.中國互聯網發展的歷史
世界互聯網發展史
※1961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倫納德.克蘭羅克(Leonard Kleinrock)博士發表了分組交換技術的論文,該技術後來成了互聯網的標准通信方式。

※1969年:美國國防部開始起動具有抗核打擊性的計算機網路開發計劃「ARPANET」。

※1971年:位於美國劍橋的BBN科技公司的工程師雷.湯姆林森(Ray Tomlinson)開發出了電子郵件。此後ARPANET的技術開始向大學等研究機構普及。

※1983年:ARPANET宣布將把過去的通信協議「NCP(網路控制協議)」向新協議「TCP/IP(傳輸控制協議/互聯網協議)」過渡。

※1988年:美國伊利諾斯大學的學生(當時)史蒂夫.多那(Steve Dorner)開始開發電子郵件軟體「Eudora」。

※1991年:CERN(歐洲粒子物理研究所)的科學家提姆.伯納斯李(Tim Berners-Lee)開發出了萬維網(World Wide Web)。他還開發出了極其簡單的瀏覽器(瀏覽軟體)。此後互聯網開始向社會大眾普及。

※1993年:伊利諾斯大學美國國家超級計算機應用中心的學生馬克.安德里森(Mark Andreesen)等人開發出了真正的瀏覽器「Mosaic」。該軟體後來被作為Netscape Navigator推向市場。此後互聯網開始得以爆炸性普及。

※正是因為通過採用具有擴展性的通信協議TCP/IP,才能夠將不同網路相互連接。因此,開發TCP/IP協議的UCLA(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學生(當時)文頓.瑟夫(Vinton G. Cerf)等如今甚至被譽為「互聯網之父」。

中國互聯網發展史
※1987年,北京大學的錢天白教授向德國發出第一封電子郵件。當時中國還未加入互聯網。

※1991年10月,在中美高能物理年會上,美方發言人懷特·托基提出把中國納入互聯網路的合作計劃。

※1994年3月,中國終於獲准加入互聯網,並在同年5月完成全部中國聯網工作。

※1995年5月,張樹新創立第一家互聯網服務供應商————瀛海威,中國的普通百姓開始進入互聯網路。

※2000年4-7月,中國三大門戶網站搜狐、新浪、網易成功在美國納斯達克掛牌上市 。

※2002年第二季度,搜狐率先宣布盈利,宣布互聯網的春天已經來臨。

2.中國互聯網發展的現狀
據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調查數據,截止到2003年6月30日,中國互聯網網民已達6800萬,半年內增長了890萬。

在網民的特徵結構方面 ,男性、未婚、25歲以下、大專及以下、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含無收入)網民的比例繼續在網民各特徵數據中占據相對主要地位 ;在職業方面,學生、專業技術人員仍然是網民主體 ;在行業方面,教育、製造業、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批發和零售業、IT業是網民的主要分布行業 ;但同時可以看到,網民在特徵結構上的差距正在逐漸縮小。

在網民的上網途徑方面,家中仍然是網民上網的主要地點;上網設備主要是台式計算機,但同時採用其他上網設備的網民日趨增多;撥號上網是網民上網的主要方式,但專線、寬頻等其他上網方式繼續得到發展,其中寬頻(ADSL、CABLE MODEM等)上網用戶數達980萬,上網方式進一步多元化。

在網民的上網行為方面,晚上八、九點鍾仍然是網民上網的最高峰期;網民每周的上網時間分別為13.0小時和4.1天,呈增加的趨勢;絕大部分網民每月實際花費的上網費用在100元以內,比例值達68.0%,但該比例和以往相比有所下降;網民平均擁有的電子郵箱帳號數和以往相比基本未變,電子郵箱總數和免費的郵箱數分別為1.5和1.3;用戶每周收發的郵件數和2003年1月的統計數據相比呈減少狀態,分別達到7.2和5.3,但收到的垃圾郵件數繼續呈增加趨勢,達8.9封/周;網民的上網目的主要是獲取信息和休閑娛樂,比例值分別為46.9%和28.6%,網民的上網目的開始多樣化。

單位:萬

當前的中國互聯網正呈現出十大發展新趨勢:
※趨勢一:從玩網到用網,網民概念發生突變,網民增長進入「雪崩」期。

※趨勢二:門戶網站已經盈利,「眼球經濟」讓掌聲再次響起來。

※趨勢三:產業網站、實業網站異軍突起,網路經濟有望在漫長的低谷徘徊後沖出拐點。

※趨勢四:網路寬頻建設風起雲涌,分發存儲發展迅猛,網路瓶頸節節打通。

※趨勢五:從資源枯竭到信息海洋,網上信息源飛速增長,「內容為王」時代正在到來。

※趨勢六:網路收費全面啟動,網站經營步向務實,互聯網「收費時代」已經到來。

※趨勢七:信息化浪潮刺激巨大需求,互聯網成了國民經濟發展新增點。

※趨勢八:資本市場去而復返,第二波投資潮青睞務實企業。

※趨勢九:合縱連橫,中國互聯網處於大兼並前夜。

※趨勢十:構建產業鏈,營造生態圈,網路經濟有望在局部突出重圍。

3.中國互聯網發展的將來
美國等國家正在率先發起研究建設下一代互聯網,與現在的互聯網相比,下一代互聯網將:

更快:下一代互聯網將比現在的網路傳輸速度提高1000至10000倍。
更大:下一代號互聯網將逐漸放棄IPV4,啟用IPV6地址協議,這樣,原來有限的IP地址將變得無限豐富,大得可以給地球上的每一顆沙粒配備一個IP地址,這樣,你家庭中的每一個東西都可以分配一個IP,真正讓數字化生活變成現實。
更安全:目前困擾計算機網路安全的大量隱患將在下一代互聯網中得到有效控制,不會象現在這樣束手無策。

在下一代互聯網,真正的數字化時代將來臨,家庭中的每一個物件都將可能分配一個IP地址,都將進入網路世界,所有的一切都可以通過網路來調控,它帶給人類的,不僅僅是一種變化,而是一

8. 計算機接入網路時需要哪些設置

一台接入Internet(互聯網)的電腦必須配置的網路參數如下:

IP地址,子網掩碼,網關及DNS。

IP地址:IP是網路內數據用來定址的 就好比你要寄信給別人 你光寫別人姓名沒用 因為無法定位 如果寫上地址 就有了唯一的標識 信就不會寄錯地址 同時你留下你的地址 對方就可以回信給你 網路內IP地址也是這么一個唯一的標識 所以數據就有了准確的定位 即使你訪問美國的伺服器 數據也能送達 對方也能准確的將你所要的數據傳回。


子網掩碼:IP地址是以網路號和主機號來標示網路上的主機的,只有在一個網路號下的計算機之間才能"直接"互通,不同網路號的計算機要通過網關(Gateway)才能互通。但這樣的劃分在某些情況下顯得並十分不靈活。為此IP網路還允許劃分成更小的網路,稱為子網(Subnet),這樣就產生了子網掩碼。子網掩碼的作用就是用來判斷任意兩個IP地址是否屬於同一子網路,這時只有在同一子網的計算機才能"直接"互通。


網關按功能大致分三類:
1)協議網關:顧名思義,此類網關的主要功能是在不同協議的網路之間的協議轉換。

2)應用網關:主要是針對一些專門的應用而設置的一些網關,其主要做用將某個服務的一種數據格式轉化為該服務的另外一種數據格式,從而實現數據交流。這種網關常做為某個特定服務的伺服器,但是又兼具網關的功能。最常見的此類伺服器就是郵件伺服器了。

3)安全網關:最常用的安全網關就是包過濾器,實際上就是對數據包的原地址,目的地址和埠號,網路協議進行授權。通過對這些信息的過濾處理,讓有許可權的數據包傳輸通過網關,而對那些沒有許可權的數據包進行攔截甚至丟棄。


DNS:把域名解析成IP地址
網路通信實際上是靠IP地址作為目標地址來進行轉發的,域名就是為了解決IP地址的記憶難度而誕生的。
所以,電腦需要把域名換成它自己能懂的編號——IP地址來進行實際通訊
道理就像是我們把電話號碼存到手機里的時候一樣,我們只要看到名字,通訊錄就會把相應的電話號碼弄出來,DNS在網路上,就相當於我們的電話號碼通訊錄一樣,把名字和相應的的電話對應起來,當然,我們打電話的時候不可能撥名字來呼叫對方,只能靠電話號碼來讓對方的通訊設備響起來

9. 銀行賬戶里有ATMT和ATMD兩項業務,各是什麼意思!

ATMT<取款機>

atm的業務與特性指導

atm的業務與特性指導

1 atm 業務及性能

1.1 atm 提供的業務種類

寬頻業務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itu和atm論壇從不同的角度對業務進行了分類以下我們介紹

三種分類方法

1.1.1 從網路的角度進行分類

網路並不關心業務的具體形式而只需知道它對各種業務要提供怎樣的承載能力從這個意義上

說這是網路承載業務分類的依據

itu從網路的角度根據恆定速率/可變速率要求/不要求端到端定時面向連接/無連接這三個方面

進行分類的這種承載業務模型為aal分類以及最初的服務質量定義了一種基本結構

atm論壇從流量控制的角度出發保留了itu的前兩項區分標准區分了恆定比特率業務cbr

和可變比特率業務vbr 並根據實時/非實時性把vbr業務進一步分為實時vbr-rt 和非實時

vbr-nrt 兩類另外考慮了日益增長的數據業務的要求網路以盡力而為best effort 的方式提

供數據業務進一步劃分了可利用比特率業務abr 和未指定比特率業務ubr 前者保證一定

的丟失率要求後者不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證並根據這五類業務的服務質量要求網路提供不同的流

量控制機制

這五類業務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區分

從業務特性上區分如峰值信元速率pcr 可維持信元速率scr 最小信元速率mcr

最大突發長度mbs 它們描述業務本身的流量特性又稱為源流量參數另一些業務特性參數並

不表示業務本身的流量而是體現業務對時間特性的要求如業務所能允許的信元抖動容限cdvt



從業務的atm層服務質量qos 上區分包括峰峰信元時延抖動peak-to-peakcdv 最大

信元傳送時延maxctd 信元丟失率clr 信元錯誤率cer 嚴重出錯的信元塊比例secbr

信元誤插入率cmr

atm的業務與特性指導

版權所有侵權必究 第 2 頁 共 9 頁

1.1.2 從媒體角度進行分類

不同業務由不同的媒體構成一種業務也可能由視頻video 圖像image 音頻audio

數據data/text 多種媒體組成不同媒體有不同的統計特性對網路的要求也相差很大研究網路中

不同媒體的業務特性對提高網路利用率提高業務質量都是很有利的了解不同媒體的統計特性和

qos要求可以在保證業務服務質量的情況下通過合理分配資源實現較高的統計復用增益

1.1.3 從具體的業務形式和應用上進行分類

itu i.211將寬頻業務分為兩大類分配型業務和交互型業務交互型業務又可分為會話型業務

消息型業務檢索型業務分配型業務又可分為不由用戶控制的分配型業務和可由用戶控制的分配型

業務每種業務又有視頻圖像音頻數據各種媒體形式

1 交互型業務

會話型業務是一種實時雙向通信業務通信雙方的地位是相等的都以主動的方式加入會話典

型業務有會議電視電話業務多媒體會議中的圖像交互計算機網路的互聯等

消息型業務是一種不要求實時性的業務往往經過存儲轉發或消息處理消息型業務可以是單向

的也可以是雙向的典型業務有高速傳真email以及各種文件傳送業務

檢索型業務是一種雙向通信業務通信的一方是主動的而另一方只是根據檢索命令將對方需要

的信息傳送過去這種業務對實時性的要求介於會話型和消息型之間不要求有嚴格的定時關系但

也不允許過長的響應時間典型的業務包括高清晰度的醫療圖像檢索寬頻可視圖文視頻點播

vod 文件檢索及各種查詢業務

2 分配型業務

分配型業務是一種點到多點的廣播業務其基本特徵是接收方只能被動地接收對於用戶不能控

制的分配型業務信息總是連續地傳送著不同用戶在不同的時間接入就會接收到不同的內容信息

的開始和結束都不受用戶的控制典型的業務有高清晰度電視等可由用戶控制的分配型業務中信

息是循環地播放的所以用戶總能看到完整的一段信息典型的業務有電視圖文廣播遠程教學等

應當說明從具體業務形式和應用上對業務進行分類時各種業務之間的區分並不象前兩種分類

那樣分明有的業務並沒有充足的理由說它屬於某一類而不屬於另一類所以前面的敘述只是從總體

上介紹一下寬頻網路可能提供的業務並未深究業務的具體類型

atm的業務與特性指導

版權所有侵權必究 第 3 頁 共 9 頁

1.2 atm 的業務性能

1.2.1 寬頻業務特性

atm網路期望支持廣泛的具有不同特徵的應用這些業務的特性相差很大主要表現在三個方

面即比特率突發度和質量要求

突發度定義為峰值信元到達率與平均信元到達率之比顯然這是一個大於1的正數突發度越大

表明業務峰值比特率與均值比特率相關越大即業務的速率變化越大當突發度為1時業務為恆定比

特率業務圖1給出了幾種業務的突發度和它們的峰值速率

在bisdn中各種業務對業務質量有多樣化的要求因此itu和atm論壇均定義了一些服務質量

qos 參數這些qos參數已在上一節表4-1給出它們用於重要的網路功能控制業務服務質量

提高網路性能如呼叫接納控制cac 用法參數控制upc 和資源分配ra 等

atm的業務與特性指導

版權所有侵權必究 第 4 頁 共 9 頁

圖1 一些atm業務的突發度

1.2.2 atm 網中的多種媒體

1 atm網中的數據通信

atm是從快速分組交換發展而來的所以應該說與圖像和語音相比在寬頻atm網中實現數據

通信是最容易的數據通信的特點是對時延特性要求不高對於最大時延和時間抖動都有很大的容限

atm的業務與特性指導

版權所有侵權必究 第 5 頁 共 9 頁

信元丟失或錯誤對數據通信的影響也不大信元丟失一般由高層的重發機制來解決但需要有合適的

演算法以避免網路擁塞時大量重發引起網路性能進一步下降因為對於高層來說丟失一個信元就必

須重發長度達幾千位元組的一整幀這立刻會給本已很擁擠的網路增加很大的負擔從而使網路性能進

一步下降造成惡性循環根據所要求的服務質量數據業務可以利用vbr-nrt abr ubr實現

但是區域網模擬ip over atm等各種利用atm實現區域網互聯的方案在性能和實現上也還有

許多難點特別是大范圍網路內的路由選擇以及如何實現不同qos等級等問題還有待解決

2 atm網中的話音通信

雖然利用aal1的恆定速率話音通信可能是寬頻網中最容易定義的一種業務也是人們最為熟悉

的業務但它卻可能是atm網上難以很好地實現的業務

話音業務的特點是速率比較低一般為64kbit/s 若採用語音壓縮技術可能達16kbit/s以下另

一方面話音業務對時延和時延抖動的要求還很高由於速率低組裝一個atm信元所需的時間就長

也就是說對於64kbit/s速率的話音組裝一個53位元組的信元要5.875ms 當迴音與自已發出的聲音間

的時延超過25ms時人耳就能區分出來而根據日本nec的試驗當時延大於18ms時就應加回波抑制

也就是說對於64kbit/s的話音無回波抵消器時最大傳輸距離允許2425km 更長距離的通話就不得不

加回波抑制了對更低速率的話音問題就更為嚴重為不加回波抑制器解決的唯一方法就是設法

減小組裝信元的時延方法主要有兩種一是將多路話音復用在一個aal1之上這樣對於單路話音來

說組裝信元的時延就小了代價是控制復雜因為必須有額外的信息用於收端重新從信元中恢復各路

話音二是話音數據未裝滿一個信元就發送這時減小時延的代價是浪費了帶寬

目前還在研究的另一個問題是利用語音的靜音消除技術提高網路效率這和以往的話音插空技術

的出發點是一樣的在話音通信時只有40 的時間真正是有話音的其餘60 的時間是語默期如

果合理利用靜音消除技術同樣帶寬的通路上就可以接入2.5倍的用戶

恆定速率話音業務的另一個問題是採用流量控制的有效性例如考慮一個跨越多個區域經過

多個交換機的cbr業務在每個交換機中都要對業務進行一次漏桶操作顯然每經過一次交換

由於排隊機制cdv就會增加進入下一級交換的信息流就會有更大的抖動但是在信令建立連接時

路徑上的各個交換機所確認的流量描述都是一樣的各交換機中漏桶的參數也是一樣的這樣路徑上

離信源越遠的交換機中漏桶的有效性就越值得懷疑當然最保險的作法是按照路徑cdv累加可能達

到的最大值建立連接和設置漏桶的參數但是建立連接的實體可能並不知道這個連接可能經過的整

個路徑所以在大范圍的atm網中cdv積累還是一個有待解決的問題

話音業務是恆定速率電路交換業務的一個典型代表這是目前通信的主要業務形式因此atm

網必須很好地支持電路交換業務atm論壇專門為此制定了電路模擬建議目前已有設備實現了電路

模擬

atm的業務與特性指導

版權所有侵權必究 第 6 頁 共 9 頁

3 atm網中的視頻業務

在寬頻網中視頻圖像用戶和業務量將占統治地位由於壓縮編碼技術的引入視頻傳輸速

率大大下降同時因每幀圖像的信息冗餘不同恆定圖像質量的視頻業務具有很高的突發度如果以

峰值恆定速率傳送vbr視頻將造成網路資源的極大浪費同時用戶會承受較高的費用atm網路能

夠很經濟地支持具有突發性的可變比特率業務然而人們對於vbr視頻的特性的了解遠遠不如對話

音和數據通信特性的熟悉

atm在給圖像通信帶來機會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問題這主要是信元丟失時延和時延抖動對圖

像質量的影響

在以往的圖像通信中信道的影響主要是誤碼率而這種錯誤是比較分散的atm網中由於排

列溢出等原因會引起整個信元的丟失採用aal1適配時對於2m 每秒25幀cif格式的信源丟

失一個信元相當於丟失了近兩行的數據更重要的是在丟失的信元中極有可能包含了量化表運

動矢量等信息這樣就會影響多達幾幀的圖像質量所以必須對信元丟失進行處理方法之一是利用

分層編碼對於重要信息保證低的信元丟失率方法之二是利用交織的方法將信元丟失的影響分散到

各個圖像編碼幀中

時延由以下各因素引起發送和接收器的圖像編解碼處理分段重組傳輸時延排隊時延交

換時延等前三項的值對於所有信元是一樣的可稱為絕對時延後兩項的值則和網路當時的狀態有

關對於各信元是不同的可稱為相對時延所以時延的影響也是兩方面的一是絕對時延對於交

互式業務對時延是有規定的過大的時延反映出來的是對方太慢的反應速度實驗表明400ms的單

程時延已是不可忍受了對於電視這樣的廣播業務則對絕對時延沒有要求另一個是信元之間的相對

時延這種相對時延超過一定的值時它的影響和信元丟失是一樣的比如對於分層編碼的圖像

當高質量連接上的信元已經到達圖像的輪廓已經出現時如果低質量連接上的信元還沒到解碼器

就得認為這個信元是丟了當這個信元再到達接收器時它攜帶的信息已沒有意義了

atm網對圖像通信的另一個重要影響是時延抖動這也就是同一連接上不同信元間的相對時延

均衡時延抖動的基本方法是在接收端採用緩存當時延抖動超過一定的值時緩沖器可能溢出到達

的信元就會丟失大容量的緩存可以均衡更大時延抖動減少由於時延抖動引起信元的丟失代價是

時延的絕對值加大了實際應用中應根據具體應用研究時延和信元丟失哪個影響更大些並在

它們之間作一折衷

atm的業務與特性指導

版權所有侵權必究 第 7 頁 共 9 頁

1.3 atm 在計算機網上的應用

1.3.1 atm 區域網

atm區域網是指以atm結構為基本框架的在一定范圍內的專用網路它以atm交換機作為網路中

的交換節點通過atm接入設備把各種業務接入到atm網路實現相互間的通信atm網路具有帶寬

大速度高並且能提供業務質量qos服務等多種優點使得atm區域網在性能上大大優於傳統共享

媒介的區域網發展atm區域網面臨以下幾個問題

與現有區域網的綜合

擴展性

網路管理

1.3.2 atm 區域網模擬

傳統區域網提供各種數據通信業務現有大部分區域網以ieee802標准為基礎ieee802標準定義

了一種共享媒體模式的結構通過共享媒體將各個節點連接起來形成一個網路網路中的節點也稱

為客戶每個客戶按照一定的帶寬佔用共享媒體共享媒體是網路節點間傳遞信息的通道ieee802

標準定義了三種網路提供10mbit/s帶寬的乙太網提供4mbit/s帶寬的令牌環網和提供16mbit/s帶寬的

令牌匯流排網

為實現向atm的平滑過渡atm論壇定義了一種atm業務稱為區域網模擬lane 簡單地

說區域網模擬是在atm上模擬傳統區域網通過atm網將多個傳統區域網和終端設備互聯在atm

網上構造新的區域網這些區域網節點間的通信行為與傳統的區域網完全相同atm論壇制定了局域

網模擬的標准1995年公布了1.0版標准1996年推出2.0版協議主要規定了luni 區域網模擬用戶

網路介面的標准luni定義了乙太網和令牌環網上的pc及工作站在atm網路中的通信方式以及

atm伺服器與傳統區域網設備通信的方法luni還可以在全atm網路中支持傳統區域網這樣即使

將來atm適配卡取代了區域網適配卡傳統的協議和應用也能繼續使用

區域網模擬對區域網隱藏了atm交換結構區域網終端感覺不到atm的存在因此無需修改終端

設備的軟硬體就可以利用atm網路的各種優點更重要的是它使得傳統的區域網適配器ndis 網

絡設備介面規范和odi 開放數據鏈路介面驅動設備以及所有第2層和第2層以上的協議可以繼續使



atm的業務與特性指導

版權所有侵權必究 第 8 頁 共 9 頁

1.3.3 ip over atm

ip over atm是ietf為實現ip在atm中的傳輸而制定的協議它將傳統的ip網路連接到atm 支持

ip終端間的數據通信

ip協議是internet protocol的英文縮寫可譯為互聯網協議ip協議是目前世界范圍通信網所廣泛采

用的標准它提供兩個實體間無連接傳送數據的網路層協議

上面提到區域網模擬對業務隱藏了低層作為網路支撐的atm 這既是區域網模擬的優點又是它

的缺點它使得運行在atm之上的網路層協議無法利用atm的業務質量qos 因此業務只能使用atm

的abr或ubr連接來傳送數據在目前這個缺陷的影響似乎並不嚴重因為幾乎所有網路層協議都

是為現存的lan或wan設計的而lan或wan本身對qos沒有嚴格的要求它們都不保證按照某種

qos在網路中傳送數據因此現有的網路層協議既不對atm提出特定的qos要求也不對高層提供

qos服務

但是隨著技術的發展這種情況將無法適應新的要求首先atm越來越普及隨之出現的許多

新的業務要求利用atm的qos服務因為qos是atm最吸引人的優點之一新的多媒體業務要求話音

圖像和數據等各種業務的綜合傳輸這需要建立能夠支持多種綜合業務的全新的網路結構以支持多

種網路協議和業務每種業務對網路提出不同的qos要求如互動式話音業務要盡量減少延時和抖動

網路都必須滿足

ip over atm解決了qos問題它在結構上與區域網模擬有許多相似之處它們的主要區別是局

域網模擬從mac層接入atm 而ip over atm從ip層直接映射到atm上接入層的不同使ip over atm

克服了區域網模擬的某些缺陷但同時也帶來了新的問題

與區域網模擬相比ip over atm有許多優點前面已經提到過ip over atm可以利用atm網路

的業務質量qos 因此能夠支持多媒體業務ip over atm在ip層將傳統區域網接入atm網地址解析

實現了ip地址和atm地址的直接映射比區域網模擬地址解析的兩重地址映射簡單而且地址解析的

時延小

但ip over atm也有自身的缺點首先它只支持ip網路其他的網路層協議如ipx decnet等得不

到支持因此它的使用受到了限制其次ip廣播地址和點對多點的組播地址無法映射到atm地址上

因此ip over atm不支持區域網的廣播和組播業務而區域網模擬用廣播伺服器bus實現了廣播功能

另外ip over atm沒有解決連接建立的延時問題因為它與lane不同它在地址解析路由選擇和

連接建立未完成時不存在默認的數據路由在lane中源節點可以把數據先發送到bus

ip over atm和區域網模擬都沒有解決模擬區域網elan 或邏輯ip子網lis 網間通信的問題

不同elan或lis的主機通信必須採用外部路由器轉接atm路由器成為通信的瓶頸從而也無法在兩

個節點間建立滿足qos要求的連接為解決這個問題atm支持多協議mpoa應運而生

atm的業務與特性指導

版權所有侵權必究 第 9 頁 共 9 頁

1.3.4 atm 支持多協議mpoa

mpoa multiprotocol over atm 是lane和ip over atm之後的又一種用atm網路支持傳統局域

網的方案

mpoa業務的基本功能是在atm網路框架上實現點到點的網路層連接這種連接可 以是atm主

機間或atm主機與傳統子網間的連接mpoa提供一種網路結構有效地將網橋和路由器與atm網路

綜合支持多種協議多種網路技術和iee802.1虛擬區域網它在atm上支持第層以上的協議在

atm設備間提供直接的atm連接以減少時延和三層處理開銷mpoa吸收了atm論壇和ietf的許多

協議採用了ietf的nhrp協議和atm論壇的區域網模擬協議將其修改成更適合mpoa的格式除

此以外mpoa還致力於解決其他協議未解決的問題其中有名的是將路由選擇功能與三層轉發功能

分離出來這就是所謂的虛擬路由器

mpoa將路由器功能分散用交換網路完成數據轉發路由伺服器完成路由選擇功能這樣可提

高擴展性降低成本易於增加容量實現冗餘虛擬路由器簡化了企業范圍對網路的管理實現獨

立於地理位置的標准虛擬子網網路層接入可利用qos 減少多餘的協議開銷與現有的網路實現互通

mpoa還有待於深入研究和發展制定統一的標准為atm和lan互聯提供基礎

1.3.5 虛擬區域網技術

交換型區域網的發展是虛擬區域網vlan 的基礎vlan從傳統lan的概念引申出來在功能

和操作上與傳統lan基本相同提供一定范圍內終端系統的互聯和數據傳輸它與傳統lan的主要區

別在於「虛擬」二字即網路的構成與傳統lan不同由此也導致了性能上的差異

vlan大致等效於一個廣播域即vlan模擬了一組終端設備雖然它們位於不同的物理網段上

但是並不受物理位置的束縛相互間通信就好象它們在同一個區域網中一樣

vlan有兩個主要優點

減少工作站移動和變化所需的費用

建立虛擬工作組

10. 拜求一篇關於計算機和網路發展趨勢的文章

摘要本文首先討論了下一代網路技術的發展趨勢以及需要關注的幾個問題,包括IMS支持固定業務接入需要進行的研究工作、用戶游牧控制問題、QoS問題、網路問題等,然後介紹了中國關於NGN方面標准化工作情況。 1、NGN技術發展趨勢 NGN是目前通信業界關注和探討的一個熱點話題,人們希望通過NGN來解決目前網路中的許多問題,如網路問題、QoS問題、網路融合、前後向兼容平滑演進以及可贏利商業模式等。但客觀說來,NGN目前依然存在不少問題和困惑,包括缺乏統一有效的定義,基本結構、階段目標與長遠目標、具體實施策略等尚不明確,國際上一些電信標准化組織和的觀點也不盡相同。 1.1ETSI有關基於IMS的NGN網路架構的建議 IP多媒體子系統可看作為多種多樣的移動多媒體業務提供的一個平台。IMS的基本協議基於IETF已有標准,增加了支持移動性的擴展,包括SIP、Diameter、COPS等。 IMS的主要技術特點包括:會話控制基於SIP;採用IPv6地址;用戶業務接入全部由歸屬網路控制;獨立於接入;綁定機制。 基於IMS的網路框架易於引入面向SIP應用的多媒體業務,在安全治理、QoS控制、計費等方面具有較強的優勢。雖然目前NGN的業務種類還在討論中,但已明確將包括基於SIP的業務、非SIP的業務、PSTN/ISDN的替代業務等。基於IMS的NGN網路架構包括資源和接納控制子系統、網路附著子系統、IMS、PSTN/ISDN模擬子系統和其他多媒體子系統和應用。 PSTN/ISDN模擬子系統:PSTN/ISDN模擬是為連接到IP網的傳統電話終端模擬PSTN/ISDN,使所有PSTN/ISDN業務保持可用和一致,這樣終端用戶不會意識到沒有連接到基於TDM的PSTN/ISDN。 IP多媒體子系統:由提供IP多媒體業務的所有構架在分組傳送網上的核心網單元構成。 流媒體子系統:隨著寬頻接入技術的成熟,網路傳輸的瓶頸正在被打破,實時的高質量流媒體傳輸已成為可能,這為流媒體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同時,音頻和視頻編解碼技術的進步和網路流媒體協議的標准化也為流媒體的廣泛應用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使得基於流媒體傳輸的應用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隨著視頻點播、遠程教學、交互游戲、Internet TV等業務的廣泛開展,流媒體已經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人們使用網路的方式。 網路附著子系統:它應該提供下列功能,IP地址分配;發生在IP層的鑒權,可能是在地址分配程序期間或之前;根據用戶業務清單的網路接入授權;根據用戶業務清單的接入網配置;發生在IP層的位置治理。 資源和接納控制子系統:它應該提供接納控制和關口控制功能。接納控制涉及到根據運營商的具體策略/規則和資源,檢查接入網附著子系統保存的簽約數據的授權。檢查資源可用性意味著接入控制功能應校對被請求的帶寬是否與預定的帶寬和用戶使用的帶寬一致。 目前,ETSI TISPAN在NGN標准方面的研究比較領先,多媒體子系統已經確定應用IMS架構,TISPAN NGN R1版本標准研究基本按計劃進行,功能架構基本穩定,相關的業務流程和信令方面的工作基本同步進行。 1.2ITU有關NGN研究的進度 ITU-T SG13負責對NGN的總體研究,雖然它在NGN的標准化方面進行了大量的工作,並在2004年2月推出了11個NGN標准草案,但目前仍只是處在框架的范疇,無法滿足業務發展的需要。同時ITU在引導電信發展方向上也愈來愈力不從心,3GPP、3GPP2等在3G的標准化上已佔據了主導地位。NGN作為當前的熱點,目前方向尚不明朗,而ETSI在IMS基礎上所進行的NGN的標准化工作將有可能成為NGN的事實標准,這也將對ITU-T構成一定威脅。為此,需要加速NGN標准制定工作,ITU-T於2004年5月成立了FGNGN,FGNGN主要是在繼續第13工作組的基礎上,重點面向NGN領域的要害技術展開工作。 FGNGN的工作是從三個方面展開的:一是在3GPP、3GPP2的IMS基礎上,制定ITU的IMS的第一個版本,這是一種基於SIP的業務系統或業務平台;二是研究未來基於分組技術的數據網;三是繼續ITU-T NGN JRG的工作,包括:QoS問題、NGN的體系結構、安全問題、移動游牧問題、網路的演進等。FGNGN計劃分為三個階段頒布NGN的相關標准,目前已經在NGN業務總體要求、功能體系架構、IP QoS、控制和信令要求、網路演進和安全等方面提出了較為具體的要求,處於需求分析和定義階段。 1.3基於IMS的固定NGN已經成為未來發展方向 在標准方面,基於SIP的3GPP IMS是目前比較完善的體系結構,ETSI、ITU-T等已經有在固定領域應用IMS架構的明確傾向,以後的固定NGN的多媒體域網路架構將可能基於3GPP IMS發展。同時,ITU-T、ETSI所定義的NGN業務需求包括了通信、信息、娛樂等業務,移動性已經成為固定NGN的一個重要需求,NGN將在IMS架構基礎上擴展支持固定接入和其他融合業務。 在運營商方面,部分先進運營商,如英國電信、法國電信等已經明確提出在固定IP多媒體域,甚至PSTN電路域應用IMS架構的思路。很多運營商希望基於IMS的網路架構成為NGN的統一業務控制平台,支持多種接入技術和多種業務。 在設備廠商方面,不少電信大廠商已經加大IMS在固網領域應用的研究,積極參與基於IMS的NGN標准制定。 因此基於3GPP IMS架構擴展支持固定網路接入需求和未來網路的各種業務需求,以便實現未來固定、移動網路在核心業務控制層的共享和融合,並提供對高層多種業務的支持已經成為固定NGN的發展方向。 2、需要關注的問題 2.1IMS支持固定業務接入需要進行的研究工作 基於IMS的網路架構建立NGN體系,在技術層面目前只是定義了網路框架,對於功能實體定義和工作流程等方面的工作尚沒有開始。在具體技術實現和協議層面,由於移動網路與固定網路之間的差異,需要在原有IMS規范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以下內容: IMS要求強制使用IPv6,而其他固定接入網路不強制要求支持IPv6,這意味著必須考慮IPv4,也就要求必須支持NAPT功能。 固定網路不強制要求最終用戶設備支持UICC,這意味著必須考慮替代的鑒權過程,即固定網路終端可以通過其他方式進行鑒權。 在絡中,由於介面資源有限,在一些協議功能方面需要非凡的處理,例如採用SIP壓縮功能等。而對於固定網路,將不著重考慮帶寬的限制,這將會導致把當前的一些必選功能作為可選項。 在信令介面和計費介面上,移動網路與固定網路由於位置治理存在差異,所有涉及位置信息的協議都會受到影響。 在接入網中,固定網路和移動網路資源預留過程的差異需要更改IMS資源授權和預留過程。 2.2用戶游牧控制問題 目前的IMS網路只解決了業務層的游牧控制,接入層的游牧控制並未解決,非凡是在固定網路接入中,由於接入是不可控的,固定接入用戶游牧後,通過接入傳送層網路在歸屬地網路接入業務控制系統,IMS網路中仍無法識別用戶的漫遊,盡管能為用戶提供歸屬地的業務,但計費問題仍然沒有解決,因此需要通過接入層的游牧控制配合來提供完整的用戶游牧控制解決方案。 2.3QoS問題 NGN業務對實時性的要求很高,因此對網路的QoS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能否保證QoS是NGN能否能成為未來統一平台的要害,而這很大程度上取決於NGN所基於的分組承載網路。目前基於分組承載網的各種QoS解決方案主要關注於承載網路設備的QoS處理能力,的是基於分組承載網路設備的實現技術,這些具體的技術是所有QoS實施的基礎,但不是NGN QoS關注的重點。NGN需要從網管/資源方面實施相應的QoS控制策略,需要有一個全網的QoS解決方案。因此NGN是否需要帶外QoS信令,即是否需要構建一個具有高可靠性、高效性和可伸縮性特點的帶外信令基礎設施將有待進一步的探討。另外,NGN的QoS問題主要是接入網/城域網QoS問題,在NGN的QoS指標分配中,應該給接入網/城域網分配多大比例也是應該考慮的。 2.4NGN安全問題 NGN沒有UNI和NNI的區別,在承載層面是相互可見的。運營商網路設備、協議甚至拓撲對用戶來說都是可見的,用戶側產生的IP信息既有可能在用戶側終結,也可能在網路中終結,這就使得用戶側有機會與運營商網路非法信息,也可攻擊運營商網路的器和控制設備等。另外,位於網路邊緣的用戶側網路、業務和應用一般都使用TCP/UDP/IP技術,用戶之間在承載層和應用層都相互可見。這種要在通信過程中才確定信任關系的不面向連接的工作方式為用戶之間的相互攻擊提供了方便。因此非常有必要闡明和開發NGN安全體系架構,提供網路和用戶資源保護,答應高度分布性的端到端智能和多網路技術共存,提供端到端的安全機制及應用於多個治理域的端到端安全解決方案,確保終端以安全方式接入到NGN。 2.5軟是NGN發展不可逾越的一個階段 NGN是一種目標網路和理想化的網路,其發展是現有網路按NGN概念與框架要求逐步演進完善的長期過程,決不可能輕而易舉地一步到位。以軟交換技術為核心試驗探索及啟動實施PSTN向初級NGN的融合演進,使NGN期望的低建設成本、低運營開銷、有效的平滑演進等優點能具體有所體現。 隨著軟交換體系架構的完善、軟交換相關標准和協議的成熟以及產品的商用化,越來越多的運營商為了應對外界和自身的種種挑戰,開始有規模地部署軟交換商用網路。因此軟交換是NGN發展不可逾越的一個階段。這一階段主要集中於NGN基礎結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