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輸層的數據叫段,網路層叫包,數據鏈路層叫幀,物理層叫比特流,這樣的叫法叫PDU(協議數據單元)。
網路七層協議:OSI是一個開放性的通行系統互連參考模型,他是一個定義的非常好的協議規范。OSI模型有7層結構,每層都可以有幾個子層。 OSI的7層從上到下分別是:
7應用層6表示層5會話層4傳輸層3網路層2數據鏈路層1物理層其中高層,
即7、6、5、4層定義了應用程序的功能,
下面3層,即3、2、1層主要面向通過網路的端到端的數據流。
(1)計算機網路數量單位擴展閱讀:
協議分層的作用:
1、人們可以很容易地討論和學習協議的具體細節。
2、層間的標准介面有利於項目的模塊化。
3、營造更好的互聯環境。
4、降低了復雜性,使程序更容易修改,使產品開發更快。
5、每一層利用相鄰的底層服務,更容易記住每一層的功能。
大多數計算機網路採用分層結構,計算機網路分為若干層次,高水平的系統只有低水平的使用系統提供的介面和功能,不需要了解底層的實現演算法和協議的功能;較低的級別也只使用從較高級別系統傳遞的參數,這就是級別間的獨立性。
由於這種獨立性,層次結構中的每個模塊都可以被一個新模塊所替代,只要新模塊具有與舊模塊相同的功能和介面,即使它們使用不同的演算法和協議。
為了在計算機和網路中的終端之間正確地傳輸信息和數據,必須在數據傳輸的順序、數據的格式和內容上有一個約定或規則,稱為協議。
2. 計算機網路中Wr Wt是什麼單位啊
WT是發送瘡口,WR是接受窗口
3. 計算機網路單位換算計算問題
單位劃算的問題其實非常簡單,然後你可以插入函數,然後用函數去計算,就會非常好。
4. 計算機網路的性能
計算機網路的性能一般是指它的幾個重要的性能指標。但除了這些重要的性能指標外,還有一些非性能特徵(non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也對計算機網路的性能有很大的影響。本節將討論這兩個方面的問題。計算機網路的性能指標,性能指標從不同的方面來度量計算機網路的性能。下面介紹常用的七個性能指標。我們知道,計算機發送出的信號都是數字形式的。比特(bit)來源於binary digit,意思是一個「二進制數字」,因此一個比特就是二進制數字中的一個1或0。比特也是資訊理論中使用的信息量的單位。網路技術中的速率指的是數據的傳送速率,它也稱為數據率(data rate)或比特率(bit rate)。速率是計算機網路中最重要的一個性能指標。速率的單位是bit/s(比特每秒)(或b/s,有時也寫為bps,即bit per second)。當數據率較高時,就常常在bit/s的前面加上一個字母。例如,k(kilo)=103=千,M (Mega)=10=兆,G(Giga)=109=吉,T(Tera)=10=太,P(Peta)=10=拍,E(Exa)=1018=艾,Z(Zetta)=101-澤,Y(Yotta)=104=堯。這樣,4x10'bit/s的數據率就記為40Gbit/s。現在人們在談到網路速率時,常省略了速率單位中應有的bit/s,而使用不太正確的說法,如「40G的速率」。另外要注意的是,當提到網路的速率時,往往指的是額定速率或標稱速率,而並非網路實際上運行的速率。
5. 計算機網路中,數據的傳輸速度常用的單位是什麼
Hz(赫茲)
通常的定義是波形每秒鍾變化或振動的次數,在計算機中不同硬體對Hz的定義各不相同........
6. 計算機網路中,數據的傳輸速度常用的單位是什麼
常用的數據傳輸速率單位有:Kbps、Mbps、Gbps與Tb/s,最快的以太區域網理論傳輸速率(也就是所說的「帶寬」)為10Gbit/s。
傳輸速度指的是將數據從源地址傳送至目的地址的速度。根據傳輸設備和媒介的不同,傳輸速度有不同的含義。
針對傳輸網,傳輸速度是指將數字信號從起始地傳輸到終止地的傳輸速率。如SDH的一對光纖的傳輸速度為2.5Gbps或10Gbps。WDM的傳輸速度可以達到1.6T甚至更高。
交換機的傳輸速度是指交換機埠的數據交換速度。目前常見的有10Mbps、100Mbps、1000Mbps等幾類。除此之外,還有10GMbps交換機,但目前很少。
(6)計算機網路數量單位擴展閱讀
1Kbps=1000bps
1Mbps=1000*1000bps
1Gbps=1000*1000*1000bps
1Tbps=1000*1000*1000*1000bps。
數據傳輸速率是單位時間內傳送數據碼元的個數。它是衡量系統傳輸能力的主要指標,通常使用下列幾種不同的定義:
數據傳輸速率為每秒鍾傳輸二進制碼元的個數,又稱為比特率。單位為比特/秒(bit/s)。
調制速率為每秒鍾傳輸信號碼元的個數,又稱波特率,單位為波特(Bd)。
數據傳送速率為單位時間內在數據傳輸系統中的相應設備之間傳送的比特、字元或碼組平均數。在該定義中,相應設備常指數據機、中間設備或數據源與數據宿。單位為比特/秒(bit/s)、字元/秒或碼組/秒。
7. 計算機網路
計算機按通用網路劃分標准。按這種標准可以把各種網路類型劃分為區域網、城域網、廣域網和互聯網四種。
一、區域網:
1、通常我們常見的「LAN」就是指區域網,這是我們最常見、應用最廣的一種網路。區域網隨著整個計算機網路技術的發展和提高得到充分的應用和普及,幾乎每個單位都有自己的區域網,有的甚至家庭中都有自己的小型區域網。
二、城域網:
2、 這種網路一般來說是在一個城市,但不在同一地理小區范圍內的計算機互聯。這種網路的連接距離可以在10 ̄100公里,它採用的是IEEE802.6標准。MAN與LAN相比擴展的距離更長,連接的計算機數量更多,在地理范圍上可以說是LAN網路的延伸。
三、廣域網:
這種網路也稱為遠程網,所覆蓋的范圍比城域網(MAN)更廣,它一般是在不同城市之間的LAN或者MAN網路互聯,地理范圍可從幾百公里到幾千公里。因為距離較遠,信息衰減比較嚴重,所以這種網路一般是要租用專線,通過IMP(介面信息處理)協議和線路連接起來,構成網狀結構,解決循徑問題。
四、無線網:
隨著筆記本電腦和個人數字助理等攜帶型計算機的日益普及和發展,人們經常要在路途中接聽電話、發送傳真和電子郵件閱讀網上信息以及登錄到遠程機器等。
8. 計算機網路基本概念
1、含義:計算機網路是將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獨立功能的多台計算機及其外部設備,通過通信線路連接,在網路操作系統,網路管理軟體及網路通信協議管理和協調下,實現資源共享和信息傳遞的計算機系統。
2、產生和發展:計算機網路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
誕生階段,20世紀60年代中期之前的第一代計算機網路以單個計算機為中心;形成階段,20世紀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以多個主機通過通信線路互聯;互聯互通階段,計算機網路具有統一的網路體系結構並遵守國際標准;高速網路技術階段,發展為以網際網路為代表的互聯網。
3、分類:分為區域網、城域網、廣域網、無線網。
4、功能:數據通信是計算機網路的最主要的功能之一,利用數據傳輸技術在兩個終端之間傳遞數據信息;資源共享;集中管理;實現分布式處理;負荷均衡。
5、應用:主要體現在商業、家庭。移動用戶方面的應用。商業方面,提供通信媒介,如電子郵件、視頻會議;電子商務活動;通過Internet與客戶做各種交易,如書店、音像。家庭運用包括訪問遠程信息、個人通信、互動式娛樂等。
(8)計算機網路數量單位擴展閱讀:
計算機網路的性能指標
1、速率
計算機網路中最重要的一個性能指標。根據每幀圖像存儲時所佔的比特數和傳輸比特率,可以計算數字圖像信息傳輸的速度。位元組(Byte)是構成信息的單位,在計算機中作為處理數據的基本單位,1位元組等於8位,即 1 Byte = 8 bits。
2、帶寬
在單位時間內通過網路中某一點的最高數據率,常用的單位為bps(又稱為比特率,bit per second,每秒多少比特)。在日常生活中中描述帶寬時常常把bps省略掉,例如:帶寬為4M,完整的稱謂應為4Mbps。
3、吞吐量
對網路、設備、埠、虛電路或其他設施,單位時間內成功地傳送數據的數量。吐量的大小主要由網路設備的內外網口硬體,及程序演算法的效率決定,尤其是程序演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