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斯·普贊
在20世紀70年代早期,路易斯·普贊在分別位於法國、義大利和英國的地點之間建立起了一個創新性的連接數據網路。盡管這個網路只能連接幾十台電腦,但其簡單高效性為日後建立一個可以連接數百萬台電腦的網路指明了方向。普贊對於當今互聯網的建立功不可沒。如今他依然在為互聯網的進一步演變與提高振臂高呼。
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嘉獎了五位計算機網路先驅者。他們將分享剛設立的伊麗莎白女王工程獎(Queen Elizabeth Prize for Engineering)共計100萬英鎊(合160萬美元)的獎金。其中四位獲獎者都聞名於世,他們是:互聯網協議的創始人溫特•瑟夫(Vint Cerf)和鮑勃•康恩(Bob Kahn),萬維網之父蒂姆•伯納斯•李(Tim Berners Lee),成功發明首款網頁瀏覽器的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然而,獲獎的第五人就相對少為人知。他就是路易斯•普贊(Louis Pouzin),一個喋喋不休的法國人,他對這個領域做出的貢獻完全稱得上舉足輕重。
在20世紀70年代早期,普贊在分別位於法國、義大利和英國的地點之間建立起了一個創新性的連接數據網路。盡管這個網路只能連接幾十台電腦,但其簡單高效性為日後建立一個可以連接數百萬台電腦的網路指明了方向。普贊的發明激發了瑟夫和康恩的想像力,他們兩位將普贊設計的許多方面都融入了他們的互聯網協議設計,而互聯網協議如今正驅動著整個互聯網的運行。然而,在20世紀70年代晚期,法國政府撤走了對普贊項目的資金支持。他眼看著互聯網席捲全球,最終自己的工作得到了證明。「對於路易斯來說,這份認可實在來得太遲,太遲了,」瑟夫說道,「這不公平。」
1931年出生在法國中部一個小村莊的普贊是在父親開的鋸木廠長大的。他被廠里那些危險的機器——除了電鋸,還有發動電鋸的蒸汽機——深深地吸引了,但父親不許他碰,只給了他一個麥卡諾(Meccano,商標名,主要是鋼鐵組合的模型玩具)的建築工具箱用以修木。普贊的父母鼓勵他去法國最知名的理工大學——巴黎綜合理工大學(École Polytechnique)求學。畢業後,他為法國國營的郵政、電報和電信供應商(PTT)設計出了一套機械工具。
然而,在20世紀50年代,普贊在《世界報》(Le Monde,法國第二大全國性日報,是法國在海外銷售量最大的日報。)上讀到了從辦公用品供應商的年度展覽會上發來的一篇報道,在其中美國技術公司IBM承諾不久後就會推出能夠處理各種官僚文書苦差的電腦產品。沉醉於電腦化的潛力,普贊跳槽去了IBM在法國的競爭對手布爾集團(Bull)。在那兒他手下有十幾位工程師,齊力為那台「在雙層兩室的空間中才能擺得下」而且時而抽風的計算機Gamma 60(譯者註:布爾公司於1960年開發的超級計算機,技術水平與歐美不相上下)打造應用軟體。然而這項工作的嚴密與苛刻——以及布爾與美國無線電公司(RCA)的合作——暴露了普贊能力的局限。「我意識到,如果我不能學會編程或英語,就無法在計算機行業立足,」他回憶說。
隨後普贊利用兩年公休假前往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進修,成功地完成了給自己定下的這兩大任務。20世紀60年代早期,普贊舉家移民美國,並加入了一個致力於分時系統研發的先鋒小組,分時系統旨在通過允許多個用戶同時在一台計算機上運行多個程序,以期使昂貴的大型主機達到更高的利用率。普贊設計出了一款叫作RUNCOM的程序,可以幫助用戶自動設定一些單調重復的指令。他本人將那款程序描述為包裹在電腦呼吸內臟外的一個「殼」,這既為一整類軟體工具「命令行介面」(command-line shells)的產生貢獻了靈感,也是其名稱的來源。如今,命令行介面仍在現代操作系統中發揮作用。
這個法國人的異議
在20世紀60年代晚期法國政客就啟動了一項意在振興國家計算機產業的宏偉計劃。1971年,政府叫板國資計算機科學研究機構——法國信息與自動化研究所(IRIA:Institut de Recherche d'Informatique et d'Automatique),開始了建立一個全國性計算機網路的研究。普贊被聘為項目負責人,這個項目也就是著名的CYCLADES。
在這期間,普贊訪問了美國多所大學去學習更多有關阿帕網(ARPANET: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Network)的知識。阿帕網由法國軍方注資,於兩年前接通,依靠一項前景廣闊的新技術「包交換」(packet switching)在電腦間傳輸數據。將所有的通信切分成固定大小的數據包並且允許電腦間可以相互傳遞數據包,這就意味著沒有必要在網路上的一對電腦間建立一個直接的連接。即使兩台電腦關聯甚少,也能夠完成連接,這就減少了成本,並且加強了網路的彈性。即使一個網路的連接失敗了,數據包也可以通過其它網路傳輸。
但在普贊看來,阿帕網的設計仍很保守低效。每台計算機都要依賴復雜的硬體才能連接上網路,因為阿帕網的設計包含了一個連接建立階段,在這段時間一對電腦間可以建立起一條通信網路連接路徑。連接建立後,數據包就會在這條路徑中有序地進行傳輸。
普贊的團隊想出了一個更高效的辦法。他們提出每個數據包都該被標記並作為一個單獨信息「數據報」(datagram)進行傳輸,而不是為一串數據包預設好一條傳輸的路徑。在阿帕網中,成串的數據包都嚴格按照一定的順序傳輸,就像火車的車廂一樣。而在CYCLADES網路中,每個數據包就像一輛單獨的汽車,可以依據目的地獨立地進行傳輸。就像拋接雜耍一樣將數據包還原排序的應該是接收數據的電腦而並非網路,如果某個數據包在傳輸過程中丟失了,接收電腦還可以發出重新傳輸的指令。
這種包交換的「無連接」傳輸模式降低了網路中對那種復雜昂貴的為數據包預設路徑的設備
需求。同時,這種簡易的傳輸系統也使不同網路間的銜接更為容易。第一條CYCLADES網路連接在1973年首次面世,架構於巴黎和格勒諾布爾(法國東南部城市)之間,得到了瑟夫和康恩的密切關注,這兩位科學家那時正在為如何趕超阿帕網絞盡腦汁。基於普贊CYCLADES系統中的無連接式數據報傳輸模式,瑟夫和康恩設計的TCP/IP協議棧如今仍在現代互聯網中運行著。
連接中斷
盡管CYCLADES系統的創新性折服了瑟夫和康恩,但這一發明卻激起了法國PTT公司及縱貫歐洲的其它國營電信供應商的敵意。這些公司的工程師們認為普贊的設計根本不值得信賴,也不滿CYCLADES解決網路智能這一問題的方式。普贊心知他的網路設計威脅到了PTT等國營公司的傳統商業模式,卻無意平息對方的憤怒。美國計算機科學家約翰•迪(John Day)回憶起1976年普贊做了一場尤其熱血沸騰的講座。「路易斯展示了一幅城堡的畫像,上面標著『PTT』,」他說,「從城堡的壁壘上垂下一條繩子,上面掛著PTT的用戶;其他人則一直在對城堡的高牆發動猛攻。」
在20世紀70年代,歐洲的國營電信運營商都在紛紛打造自己的數據網路,這些網路基於過去用在電話上的電路交換技術。「構造復雜,造價高昂,」普贊說道,「而這正是吸引他們的主要因素。」當時的法國總統喬治•蓬皮杜(Georges Pompidou)是支持IRIA的,但在蓬皮杜1974年去世後,法國政府轉而開始反對這一項目。1978年,政府將CYCLADES項目的預算大幅精簡。「他們說,『你此前的工作非常出色,現在是時候休息一下了,有空可以去逛逛公園放放風箏什麼的』,」普贊如是說道。
同年,PTT公司接通了TRANSPAC網路(法國遠程分組交換公用數據通信網),這是該公司自己設計的連接導向數據傳輸網路。「這簡直是大錯特錯,」普贊評價說,「就是一條死胡同。」但起初看來並非如此——TRANSPAC系統鞏固了Minitel的應用,Minitel是法國一家電話公司於1982年啟用的消費者-信息服務,其應用非常廣泛及成功。早在萬維網面世10年前,Minitel就能夠為法國市民提供網上銀行、旅遊預訂及色情聊天室服務。在20世紀90年代晚期,它的用戶就達到了2500萬。然而,事實卻證明,Minitel無法與互聯網媲美,最終被停用。
即使是在法國政府丟棄了CYCLADES項目20年後,普贊的原上級以及盟友莫里斯•阿列格雷(Maurice Allègre)依然對此痛惜不已。「我們本可以成為互聯網的先驅,」他在1999年寫道,「如今我們卻也只是用戶之一而已,遠遠比不上那些可以決定互聯網未來的大人物。」在這一打擊後,普贊開始轉向其它項目研究,最終步入了學術界。「我們浪費了這個偉人的眾多心血,」約翰•迪說,「法國走向互聯網技術的步伐比較滯緩,而這部分正是因為這一段歷史。但如今,網路既成事實,普贊就成了法國人的英雄。」
最終,在2003年,法國政府授予了普贊「榮譽軍團騎士級勛章」(Chevalier de la Légion d』Honneur),這是法國最高的獎勵之一。普贊現年82歲,名義上已經退休了。但是,隨著設計高雅的互聯網遭受到越來越多來自商業和政治的壓力,如同許多互聯網的先驅人物一樣,普贊仍在利用自己的名望推動著互聯網向更開放和更透明的程度發展。他直言不諱地批評互聯網管理的隨意性,在這個管理體系中一些關鍵性決定居然是由公司、慈善機構和出身名門的笨蛋拼起來的一群雜燴來敲定。他們中的大多數都紮根於美國,在很大程度上對世界其他國家的用戶不用擔負任何責任。普贊尤其擔心某五、六個互聯網大公司的聲勢逐漸壯大,而這會造成用戶會止步於「圍起來的花園」這種封閉的體驗,固定使用與這幾個公司相關的站點和應用程序。在普贊看來,這已經觸犯了互聯網開放的傳統。「在某種形式上,他們又在重造Minitel,」他這樣評價道。
「在過去的30年,互聯網本身並沒有任何變化,在100年後,它理應有所不同。」
普贊提到,近年來有80%被採用的新技術標準是美國工程師或美國企業設計的。他嘗試過游說議員對互聯網體製做一些改變,以使其更易被非英語用戶所理解。這場互聯網改革運動在2009年獲得了重要的一次勝利,當時ICANN(The Internet Corporation for Assigned Names and Numbers:互聯網名稱與數字地址分配機構),這個管理著互聯網地址系統的慈善機構,破例地批准了一項發給用中文、阿拉伯語及其它非西方語言腳本編寫的域名(包括網址)。
盡管有了這項決議,ICANN卻是普贊最大的顧慮之一。ICANN駐於加利福利亞,對美國商務部也不怎麼負責,近年來一直致力於提高其在國際互聯網領域的影響力。然而,某些政府卻覬覦ICANN手中的管理權——以及由網路專家組成的一個鬆散聯盟IETF(The 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互聯網工程任務組)的權利——政府希望把這些管理權轉給一個更傳統的國際組織如ITU(The 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國際電信聯盟),一個落滿灰塵的聯合國組織,長期以來主要負責管理電話事務。一旦移權給ITU這樣的官僚機構,就可能阻礙新標準的發展與採用。因此,許多國家就會得出這樣的結論:美國引領的互聯網現狀才是最好的選擇。普贊在考慮,將現有的國際機構分解重組生成一個新的組織是否會是一個更好的選擇。
雖然普贊本是一個工程師而並非活動者,他關注的焦點卻是互聯網的運作支撐體系不該食古不化,而應繼續演變與提高。「互聯網只是作為一個實驗性網路被創建了出來,」他說,「現在也仍然是。」他對美國、愛爾蘭、西班牙以及世界各地在努力讓互聯網變得更加高效安全的研究者們給予了很大支持。「在過去的30年,互聯網本身並沒有任何變化,」他評價說,「在100年後,它理應有所不同。」普贊對於當今互聯網的建立功不可沒,但這並不意味著,他想互聯網的發展止步不前。
⑵ 世界上第一個遠程計算機網路僅有四個節點網路之父
發明之人是蒂姆·伯納斯·李
網路是由節點和連線構成,表示諸對象及其相互聯系。在數學上,網路是一種圖,一般認為它專指加權圖。網路除了數學定義外,還有具體的物理含義,即網路是從某種相同類型的實際問題中抽象出來的模型。
在計算機領域中,網路是信息傳輸、接收、共享的虛擬平台,通過它把各個點、面、體的信息聯繫到一起,從而實現這些資源的共享。
網路是人類發展史來最重要的發明,提高了科技和人類社會的發展。
⑶ 計算機先驅獎獎牌上那人是誰
計算機先驅獎獎牌上那人是:查爾斯·巴貝奇.
查爾斯·巴貝奇
來自維基網路
⑷ 關於計算機網路發展的人物有哪些說一兩個就行
馬雲 唐駿
⑸ 計算機史著名人物及貢獻,要詳細,拜託了。
1、馮·諾依曼(John Von Neumann , 1903-1957)
馮·諾依曼是美籍匈牙利裔科學家、數學家,被譽為「電子計算機之父」。1945年,馮·諾依曼首先提出了「存儲程序」的概念和二進制原理,後來人們把利用這種概念和原理設計的電子計算機系統統稱為「馮.諾曼型結構」計算機。
馮·諾依曼的主要貢獻就是提出並實現了「存儲程序」的概念。由於指令和數據都是二進制碼,指令和操作數的地址又密切相關,因此,,當初選擇這種結構是自然的。但是,這種指令和數據共享同一匯流排的結構,使得信息流的傳輸成為限制計算機性能的瓶頸,影響了數據處理速度的提高。
在這篇論文里,范內瓦提出的諸多理論預測了二戰後到現在幾十年計算機的發展,許多後來的計算機領域先驅們都是受到這篇文章的啟發,後來的滑鼠,超文本等計算機技術的創造都是基於這篇具有理論時代意義的論文。
⑹ 例舉幾個為網際網路發展做出巨大貢獻的人物,並說明他們的貢獻是什麼
「互聯網之父」--Robert Kahn 和 Vinton Cerf。Vint 和 Robert Kahn 合作設計了 TCP/IP 協議及互聯網的基礎體系結構。為了表示對其工作的認可,柯林頓總統於 1997 年向他們授予美國國家科技獎章。2005 年,Vint 和 Bob 榮獲美國非軍人最高榮譽勛章 — 總統自由勛章。這證明,他們在用於互聯網內數據傳輸的軟體代碼方面的工作已將他們推上「改變了全球商務、通信和娛樂狀況的數字革命的最前沿」。
⑺ 急求關於計算機發展歷史的名人趣事!!!
熟悉計算機發展歷史的人大都知道,美國科學家馮·諾依曼歷來被譽為「電子計算機之父」。可是,數學史界卻同樣堅持認為,馮·諾依曼是本世紀最偉大的數學家之一,他在遍歷理論、拓撲群理論等方面做出了開創性的工作,運算元代數甚至被命名為「馮·諾依曼代數」。 物理學家說,馮·諾依曼在30年代撰寫的《量子力學的數學基礎》已經被證明對原子物理學的發展有極其重要的價值;而經濟學家則反復強調,馮·諾依曼建立的經濟增長橫型體系,特別是40年代出版的著作《博弈論和經濟行為》,使他在經濟學和決策科學領域豎起了一塊豐碑。
無論史學家怎樣評價,美籍匈牙利裔學者約翰·馮·諾依曼(John Von Neumann , 1903-1957)都不愧為傑出的全才科學大師。人們至今還在津津樂道,這位天才人物的少年時代,竟請不到一位家庭教師……
事情發生在1931年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一位猶太銀行家在報紙上刊登啟事,要為他11歲的孩子招聘家庭教師,聘金超過常規10倍。布達佩斯人才濟濟,可一個多月過去,居然沒有一人前往應聘。因為這個城市裡,誰都聽說過,銀行家的長子馮·諾依曼聰慧過人,3歲就能背誦父親帳本上的所有數字,6歲能夠心算8位數除8位數的復雜算術題,8歲學會了微積分,其非凡的學習能力,使那些曾經教過他的教師驚詫不已。
父親無可奈何,只好把馮·諾依曼送進一所正規學校就讀。不到一個學期,他班上的數學老師走進家門,告訴銀行家自己的數學水平已遠不能滿足馮·諾依曼的需要。「假如不給創造這孩子深造的機會,將會耽誤他的前途,」老師認真地說道,「我可以將他推薦給一位數學教授,您看如何?」
銀行家一聽大喜過望,於是馮·諾依曼一面在學校跟班讀書,一面由布達佩斯大學教授為他「開小灶」。然而,這種狀況也沒能維持幾年,勤奮好學的中學生很快又超過了大學教授,他居然把學習的觸角伸進了當時最新數學分支——集合論和泛函分析,同時還閱讀了大量歷史和文學方面的書籍,並且學會了七種外語。畢業前夕,馮·諾依曼與數學教授聯名發表了他第一篇數學論文,那一年,他還不到17歲。
考大學前夕,匈牙利政局出現動盪,馮·諾依曼便浪跡歐洲各地,在柏林和瑞士一些著名的大學聽課。22歲時,他獲瑞士蘇黎士聯邦工業大學化學工程師文憑。一年之後,輕而易舉摘取布達佩斯大學數學博士學位。在柏林當了幾年無薪講師後,他轉而攻向物理學,為量子 力學研究數學模型,又使自己在理論物理學領域占據了突出的地位。風華正茂的馮·諾依曼,靠著頑強的學習毅力,在科學殿堂里「橫掃千軍如卷席」,成為橫跨「數、理、化」各門學科的超級全才。
「機遇只偏愛有準備的頭腦」。1928年,美國數學泰斗、普林斯頓高級研究院維伯倫教授(O.Veblen)廣羅天下之英才,一封燙金的大紅聘書,寄給了柏林大學這位無薪講師,請他去美國講授「量子力學理論課」。馮·諾依曼預料到未來科學的發展中心即將西移,欣然同意赴美國任教。1930年,27歲的馮·諾依曼被提升為教授;1933年,他又與愛因斯坦一起,被聘為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第一批終身教授,而且是6名大師中最年輕的一名。
在馮·諾依曼的一些同事眼裡,他簡直就不象是我們這個地球上的人。他們評價說:「你看,瓊尼的確不是凡人,但在同人們長期共同生活之後,他也學會了怎樣出色地去模仿世人。」馮·諾依曼的思維極快,幾乎在別人才說出頭幾句話時,就立即了解到對方最後的觀點。天才出自於勤奮,他差不多天都工作到黎明才入睡,也常常因刻苦鑽研而神魂顛倒,鬧出些小笑話來。
據說有一天,馮·諾依曼心神不定地被同事拉上了牌桌。一邊打牌,一邊還在想他的課題,狼狽不堪地「輸掉」了10元錢。這位同事也是數學家,突然心生一計,想要捉弄一下他的朋友,於是用贏得的5元錢,購買了一本馮·諾依曼撰寫的《博奕論和經濟行為》,並把剩下的5元貼在書的封面,以表明他 「戰勝」了「賭博經濟理論家」,著實使馮·諾依曼「好沒面子」。
另一則笑話發生在ENIAC計算機研製時期。 有幾個數學家聚在一起切磋數學難題,百思不得某題之解。有個人決定帶著台式計算器回家繼續演算。次日清晨,他眼圈黑黑,面帶倦容走進辦公室,頗為得意地對大家炫耀說:「我從昨天晚上一直算到今晨4點半,總算找到那難題的5種特殊解答。它們一個比一個更難咧!」說話間,馮·諾依曼推門進來,「什麼題更難?」雖只聽到後面半句話,但「更難」二字使他馬上來了勁。有人把題目講給他聽,教授頓時把自己該辦的事拋在爪哇國,興致勃勃地提議道:「讓我們一起算算這5種特殊的解答吧。」
大家都想見識一下教授的「神算」本領。只見馮·諾依曼眼望天花板,不言不語,迅速進到「入定」 狀態。約莫過了5分來鍾,就說出了前4種解答,又在沉思著第5種……。青年數學家再也忍不住了,情不自禁脫口講出答案。馮·諾依曼吃了一驚,但沒有接話茬。又過了1分鍾,他才說道:「你算得對!」
那位數學家懷著崇敬的心情離去,他不無揶揄地想:「還造什麼計算機喲,教授的頭腦不就是一台『超高速計算機』嗎?」然而,馮·諾依曼卻呆在原地,陷入苦苦的思索,許久都不能自拔。有人輕聲向他詢問緣由,教授不安地回答說:「我在想,他究竟用的是什麼方法,這么快就算出了答案。」聽到此言,大家不禁哈哈大笑:「他用台式計算器算了整整一個夜晚!」馮·諾依曼一愣,也跟著開懷大笑起來。
馮·諾依曼對科學做出的最大貢獻當然是在計算機領域。
1944年仲夏的一個傍晚,戈德斯坦來到阿貝丁車站,等候去費城的火車,突然看見前面不遠處,有個熟悉的身影向他走過來。來者正是聞名世界的大數學家馮·諾依曼。天賜良機,戈德斯坦感到絕不能放過這次偶然的邂逅,他把早已埋藏在心中的幾個數學難題,一古腦兒倒出來,向數學大師討教。數學家和藹可親,沒有一點架子,耐心地為戈德斯坦排憂解難。聽著聽著,馮·諾依曼不覺流露出吃驚的神色,敏銳地從數學問題里,感到眼前這位青年身邊正發生著什麼不尋常的事情。他開始反過來向戈德斯坦發問,直問得年輕人「好像又經歷了一次博士論文答辯」。最後,戈德斯坦毫不隱瞞地告訴他莫爾學院的電子計算機課題和目前的研究進展。
馮·諾依曼真的被震驚了,隨即又感到極其興奮。從1940年起,他就是阿貝丁試炮場的顧問,同樣的計算問題也曾使數學大師焦慮萬分。他急不可耐地向戈德斯坦表示,希望親自到莫爾學院看一看那台尚未出世的機器。多年後,戈德斯坦回憶說:「當瓊尼看到我們正在進行的一件工作時,他就雙腳跳到電子計算機旁」。
莫契利和埃克特高興地等待著馮·諾依曼的來訪,他們也迫切希望得到這位著名學者的指導,同時又有點兒懷疑。埃克特私下對莫契利說道:「你只要聽聽他提的第一個問題,就能判斷出馮·諾依曼是不是真正的天才」。
驕陽似火的8月,馮·諾依曼風塵僕僕地趕到了莫爾學院的試驗基地,馬不停蹄約見攻關小組成員。莫契利想起了埃克特的話,豎著耳朵聆聽數學大師的第一個問題。當他聽到馮·諾依曼首先問及的是機器的邏輯結構時,不由得對埃克特心照不宣地一笑,兩人同時都被這位大科學家的睿智所折服!從此,馮· 諾依曼成為莫爾學院電子計算機攻關小組的實際顧問,與小組成員頻繁地交換意見。年輕人機敏地提出各種設想,馮·諾依曼則運用他淵博的學識把討論引向深入,逐步形成電子計算機的系統設計思想。馮·諾依曼以其厚實的科技功底、極強的綜合能力與青年們結合,極大提高了莫爾小組的整體水平,使莫爾小組成為「人才放大器」,至今依然是科學界敬慕的科研組織典範。
人們後來把「電子計算機之父」的桂冠戴在馮·諾依曼頭上,而不是第一台電腦的兩位實際研製者,這並不是沒有根據的。莫契利和埃克特研製的ENIAC計算機獲得巨大的成功,但它最致命的缺點是程序與計算兩分離。指揮近2萬電子管「開關」工作的程序指令,被存 放在機器的外部電路里。需要計算某個題目前,埃克特必須派人把數百條線路用手接通,像電話接線員那樣工作幾小時甚至好幾天,才能進行幾分鍾運算。
在ENIAC尚未投入運行前,馮·諾依曼就已開始准備對這台電子計算機進行脫胎換的改造。在短短10個月里,馮·諾依曼迅速把概念變成了方案。新機器方案命名為「離散變數自動電子計算機」,英文縮寫EDVAC。1945年6月,馮·諾依曼與戈德斯坦等人,聯名發表了一篇長達101頁紙洋洋萬言的報告,即計算機史上著名的「101頁報告」。這份報告奠定了現代電腦體系結構堅實的根基,直到今天,仍然被認為是現代電腦科學發展里程碑式的文獻。
在EDVAC報告中, 馮·諾依曼明確規定出計算機的五大部件: 運算器CA、 邏輯控制器CC、存儲器M、輸入裝置I和輸出裝置O,並描述了五大部件的功能和相互關系。與ENIAC相比,EDVAC的改進首先在於馮·諾依曼巧妙地想出「存儲程序」的辦法,程序也被他當作數據存進了機器內部,以便電腦能自動一條接著一條地依次執行指令,再也不必去接通什麼線路。其次,他明確提出這種機器必須採用二進制數制,以充分發揮電子器件的工作特點,使結構緊湊且更通用化。人們後來把按這一方案思想設計的機器統稱為「諾依曼機」。
自馮·諾依曼設計的EDVAC計算機始,直到今天我們用「奔騰」晶元製作的多媒體計算機為止,電腦一代又一代的「傳人」,大大小小千千萬萬台計算機,都沒能夠跳出「諾依曼機」的掌心。馮·諾依曼為現代計算機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從這個意義上講,他是當之無愧的「電子計算機之父」。當然,隨著人工智慧和神經網路計算機的發展,「諾依曼機」一統天下的格局已經被打破,但馮·諾依曼對於發展電腦做出的巨大功績,永遠也不會因此而泯滅其光輝!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由於種種原因,ENIAC研製小組發生令人痛惜的分裂,「內存程序」的機器無法被立即研製。馮·諾依曼、戈德斯坦和勃克斯三人返回了新澤西州普林斯頓大學。1946年,他們為普林斯頓高級研究院先期研製出新的IAS計算機(IAS即高級研究院英文縮寫)。
馮·諾依曼的歸來,在普林斯頓掀起了一股強勁的電腦熱。一向冷冷清清的研究院沸騰了,大批專業人才仰慕他的大名,紛至沓來,使普林斯頓高級研究院一時間成為美國電子計算機的研究中心。 馮·諾依曼乘熱打鐵,著手將他那101頁計算機方案付諸實施。1951 年,這台凝聚著他多年心血的EDSAC計算機終於面世,程序儲存在機器內部後,效率比ENIAC提高數百倍,只用了3563個電子管和1萬只晶體二極體,以1024個水銀延遲線來儲存程序和數據,消耗電力和佔地面積亦只有ENIAC的三分之一。
在馮·諾依曼研製ISA電腦的期間,美國涌現了一批按照普林斯頓大學提供的ISA照片結構復制的計算機。例如,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研製的MANIAC,伊利諾斯大學製造的ILLAC。雷明頓·蘭德公司科學家沃爾(W. Ware)甚至不顧馮·諾依曼的反對,把他研製的機器命名為JOHNIAC(「約翰尼克」 ,「約翰」即馮·諾依曼的名字)。馮·諾依曼的大名已經成為現代電腦的代名詞。
在普林斯頓,馮·諾依曼還利用計算機去解決各個科學領域中的問題。他提出了一項用計算機預報天氣的研究計劃,構成了今天系統的氣象數值預報的基礎;他受聘擔任IBM公司的科學顧問,幫助該公司催生出第一台存儲程序的電腦IBM 701;他對電腦與人腦的相似性懷著濃厚的興趣,准備從計算機的角度研究人類的思維;他雖然沒有參加達特默斯首次人工智慧會議,但他開創了人工智慧研究領域的數學學派;他甚至是提出計算機程序可以復制的第一人,在半個世紀前就預言了電腦病毒的出現……
1957年2月8日,馮·諾依曼身患骨癌,甚至沒來得及寫完那篇關於用電腦模擬人類語言的講稿,就在美國德里醫院與世長辭,只生活了 54個春秋。他一生獲得了數不清的獎項,包括兩次獲得美國總統獎,1994年還被追授予美國國家基礎科學獎。他是電腦發展史上最有影響的一代偉人。⑻ 計算機網路在發展的過程中出現過哪些關鍵人物列舉10個人.急!!在線等~
1、Larry Page and Sergey Brin (Google聯合創始人)
2、Tim Berners-Lee (互聯網創始人—)
3 Mark Zuckerberg (Facebook創始人)
4、Shawn Fanning (Napster,Rupture,P2P的創始人)
5、Kevin Rose (Digg,新聞業)
6、Matt Mullenweg (WordPress)WEBLOG
7、Bram Cohen (BitTorrent)
8、Pierre Omidyar (eBay)
9、Mike Morhaime (Blizzard Entertainment - World of
Warcraft)暴雪公司:魔獸爭霸
10、Jimmy Wales (Wikipedia維基網路)
11、Craig Newmark (社區網站Craigslist)
12、Chad Hurley and Steve Chen (Youtube聯合創始人)
13、David Filo and Jerry Yang (Yahoo三巨頭:楊致遠、大衛·菲羅、塞梅爾)
14、Jack Ma (Alibaba)馬雲
15、Jeff Preston Bezos (Amazon亞馬遜首席執行官)⑼ 列舉3位在計算機發展史上做出重要貢獻的華裔人士,介紹他們的簡單生平和貢獻。
1:計算機語言之父:尼蓋德
10日,計算機編程語言的先驅克里斯汀·尼蓋德死於心臟病,享年75歲。尼蓋德幫助網際網路奠下了基礎,為計算機業做出了巨大貢獻。據挪威媒體報道,尼蓋德11日在挪威首都奧斯陸逝世。
尼蓋德是奧斯陸大學的教授,因為發展了Simula編程語言,為MS-DOS和網際網路打下了基礎而享譽國際。克里斯汀·尼蓋德於1926年在奧斯陸出生,1956年畢業於奧斯陸大學並取得數學碩士學位,此後致力於計算機計算與編程研究。
1961年~1967年,尼蓋德在挪威計算機中心工作,參與開發了面向對象的編程語言。因為表現出色,2001年,尼蓋德和同事奧爾·約安·達爾獲得了2001年A.M.圖靈機獎及其它多個獎項。當時為尼蓋德頒獎的計算機協會認為他們的工作為Java,C++等編程語言在個人電腦和家庭娛樂裝置的廣泛應用掃清了道路,「他們的工作使軟體系統的設計和編程發生了基本改變,可循環使用的、可靠的、可升級的軟體也因此得以面世
世紀發現·從圖靈機到馮·諾依曼機
英國科學家艾倫·圖靈1937年發表著名的《論應用於解決問題的可計算數字》一文。文中提出思考原理計算機——圖靈機的概念,推進了計算機理論的發展。1945年圖靈到英國國家物理研究所工作,並開始設計自動計算機。1950年,圖靈發表題為《計算機能思考嗎?》的論文,設計了著名的圖靈測驗,通過問答來測試計算機是否具有同人類相等的智力。
圖靈提出了一種抽象計算模型,用來精確定義可計算函數。圖靈機由一個控制器、一條可無限伸延的帶子和一個在帶子上左右移動的讀寫頭組成。這個在概念上如此簡單的機器,理論上卻可以計算任何直觀可計算的函數。圖靈機作為計算機的理論模型,在有關計算機和計算復雜性的研究方面得到廣泛應用。
計算機是人類製造出來的信息加工工具。如果說人類製造的其他工具是人類雙手的延伸,那麼計算機作為代替人腦進行信息加工的工具,則可以說是人類大腦的延伸。最初真正製造出來的計算機是用來解決數值計算問題的。二次大戰後期,當時為軍事目的進行的一系列破譯密碼和彈道計算工作,越來越復雜。大量的數據、復雜的計算公式,即使使用電動機械計算器也要耗費相當的人力和時間。在這種背景下,人們開始研製電子計算機。
世界上第一台計算機「科洛薩斯」誕生於英國,「科洛薩斯」計算機是1943年3月開始研製的,當時研製「科洛薩斯」計算機的主要目的是破譯經德國「洛倫茨」加密機加密過的密碼。使用其他手段破譯這種密碼需要6至8個星期,而使用『科洛薩斯』計算機則僅需6至8小時。1944年1月10日,「科洛薩斯」計算機開始運行。自它投入使用後,德軍大量高級軍事機密很快被破譯,盟軍如虎添翼。「科洛薩斯」比美國的ENIAC計算機問世早兩年多,在二戰期間破譯了大量德軍機密,戰爭結束後,它被秘密銷毀了,故不為人所了解。
盡管第一台電子計算機誕生於英國,但英國沒有抓住由計算機引發的技術和產業革命的機遇。相比之下,美國抓住了這一歷史機遇,鼓勵發展計算機技術和產業,從而崛起了一大批計算機產業巨頭,大大促進了美國綜合國力的發展。1944年美國國防部門組織了有莫奇利和埃克脫領導的ENIAC計算機的研究小組,當時在普林斯頓大學工作的現代計算機的奠基者美籍匈牙利數學家馮·諾依曼也參加了者像研究工作。1946年研究工作獲得成功,製成了世界上第一台電子數字計算機ENIAC。這台用18000隻電子管組成的計算機,盡管體積龐大,耗電量驚人,功能有限,但是確實起了節約人力節省時間的作用,而且開辟了一個計算機科學技術的新紀元。這也許連製造它的科學家們也是始料不及的。
最早的計算機盡管功能有限,和現代計算機有很大的差別,但是它已具備了現代計算機的基本部分,那就是運算器、控制器和存儲器。
運算器就象算盤,用來進行數值運算和邏輯運算,並獲得計算結果。而控制器就象機算機的司令部,指揮著計算機各個部分的工作,它的指揮是靠發出一系列控制信號完成的。
計算機的程序、數據、以及在運算中產生的中間結果以及最後結果都要有個存儲的地方,這就是計算機的第三個部件——存儲器。
計算機是自動進行計算的,自動計算的根據就是存儲於計算機中的程序。現代的計算機都是存儲程序計算機,又叫馮·諾依曼機,這是因為存儲程序的概念是馮·諾依曼提出的。人們按照要解決的問題的數學描述,用計算機能接受的「語言」編製成程序,輸入並存儲於計算機,計算機就能按人的意圖,自動地高速地完成運算並輸出結果。程序要為計算機提供要運算的數據、運算的順序、進行何種運算等等。
微電子技術的產生使計算機的發展又有了新的機遇,它使計算機小型化成為可能。微電子技術的發展可以追溯到晶體管的出現。1947年美國電報電話公司的貝爾實驗室的三位學家巴丁、不賴頓和肖克萊製成第一支晶體管,開始了以晶體管代替電子管的時代。
晶體管的出現可以說是集成電路出台的序幕。晶體管出現後,一些科學家發現,把電路元器件和連線像製造晶體管那樣做在一塊矽片上可實現電路的小型化。於是,晶體管製造工業經過10年的發展後,1958年出現了第一塊集成電路。
微電子技術的發展,集成電路的出現,首先引起了計算機技術的巨大變革。現代計算機多把運算器和控制器做在一起,叫微處理器,由於計算機的心臟——微處理器(計算機晶元)的集成化,使微型計算機應運爾生,並在70-80年代間得到迅速發展,特別是IBM PC個人計算機出現以後,打開了計算機普及的大門,促進了計算機在各行各業的應用,五六十年代,價格昂貴、體積龐大、耗電量驚人的計算機,只能在少數大型軍事或科研設施中應用,今天由於採用了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已經進入普通的辦公室和家庭。
標志集成電路水平的指標之一是集成度,即在一定尺寸的晶元上能做出多少個晶體管,從集成電路出現到今天,僅40餘年,發展的速度卻是驚人的,晶元越做越小,這對生產、生活的影響也是深遠的。ENIAC計算機佔地150平方米,重達30噸,耗電量幾百瓦,其所完成的計算,今天高級一點的袖珍計算器皆可完成。這就是微電子技術和集成電路所創造的奇跡。
現狀與前景
美國科學家最近指出,經過30多年的發展,計算機晶元的微型化已接近極限。計算機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只能寄希望於全新的技術,如新材料、新的晶體管設計方法和分子層次的計算技術。
過去30多年來,半導體工業的發展基本上遵循穆爾法則,即安裝在硅晶元上的晶體管數目每隔18個月就翻一番。晶元體積越來越小,包含的晶體管數目越來越多,蝕刻線寬越來越小;計算機的性能也因而越來越高,同時價格越來越低。但有人提出,這種發展趨勢最多隻能再持續10到15年的時間。
美國最大的晶元生產廠商英特爾公司的科學家保羅·A·帕坎最近在美國《科學》雜志上撰文說,穆爾法則(1965年提出的預測半導體能力將以幾何速度增長的法則)也許在未來10年裡就會遇到不可逾越的障礙:晶元的微型化已接近極限。人們尚未找到超越該極限的方法,一些科學家將其稱之為「半導體產業面臨的最大挑戰」。
目前最先進的超大規模集成電路晶元製造技術所能達到的最小線寬約為0.18微米,即一根頭發的5%那樣寬。晶體管里的絕緣層只有4到5個原子那樣厚。日本將於2000年初開始批量生產線寬只有0. 13微米的晶元。預計這種晶元將在未來兩年得到廣泛應用。下一步是推出線寬0. 1微米的的晶元。帕坎說,在這樣小的尺寸上,晶體管只能由不到100個原子構成。
晶元線寬小到一定程度後,線路與線路之間就會因靠得太近而容易互相干擾。而如果通過線路的電流微弱到只有幾十個甚至幾個電子,信號的背景雜訊將大到不可忍受。尺寸進一步縮小,量子效應就會起作用,使傳統的計算機理論完全失效。在這種情況下,科學家必須使用全新的材料、設計方法乃至運算理論,使半導體業和計算機業突破傳統理論的極限,另闢蹊徑尋求出路。
當前計算機發展的主流是什麼呢?國內外比較一致的看法是
RISC
RISC是精簡指令系統計算機(Reced Instruction Set Computer)的英文縮寫。所謂指令系統計算機所能執行的操作命令的集合。程序最終要變成指令的序列,計算機能執行。計算機都有自己的指令系統,對於本機指令系統的指令,計算機能識別並執行,識別就是進行解碼——把代表操作的二進制碼變成操作所對應的控制信號,從而進行指令要求的操作。一般講,計算機的指令系統約豐富,它的功能也約強。RISC系統將指令系統精簡,使系統簡單,目的在於減少指令的執行時間,提高計算機的處理速度。傳統的計算機一般都是每次取一條指令,而RISC系統採用多發射結構,在同一時間發射多條指令,當然這必須增加晶元上的執行部件。
並行處理技術
並行處理技術也是提高計算機處理速度的重要方向,傳統的計算機,一般只有一個中央處理器,中央處理器中執行的也只是一個程序,程序的執行是一條接一條地順序進行,通過處理器反映程序的數據也是一個接一個的一串,所以叫串列執行指令。並行處理技術可在同一時間內多個處理器中執行多個相關的或獨立的程序。目前並行處理系統分兩種:一種具有4個、8個甚至32個處理器集合在一起的並行處理系統,或稱多處理機系統;另一種是將100個以上的處理器集合在一起,組成大規模處理系統。這兩種系統不僅是處理器數量多少之分,其內部互連方式、存儲器連接方式、操作系統支持以及應用領域都有很大的不同。
曾經有一段時間,超級計算機是利用與普通計算機不同的材料製造的。最早的克雷1號計算機是利用安裝在鍍銅的液冷式電路板上的奇形怪狀的晶元、通過手工方式製造的。而克雷2號計算機看起來更加奇怪,它在一個盛有液態碳氟化合物的浴器中翻騰著氣泡———採用的是「人造血液」冷卻。並行計算技術改變了所有這一切。現在,世界上速度最快的計算機是美國的「Asci Red」, 這台計算機的運算速度為每秒鍾2·1萬億次,它就是利用與個人計算機和工作站相同的元件製造的,只不過超級計算機採用的元件較多而已,內部配置了9000塊標准奔騰晶元。鑒於目前的技術潮流,有一點是千真萬確的,那就是超級計算機與其它計算機的差別正在開始模糊。
至少在近期,這一趨勢很明顯將會繼續下去。那麼,哪些即將到來的技術有可能會擾亂計算技術的格局,從而引發下一次超級計算技術革命呢?
這樣的技術至少有三種:光子計算機、生物計算機和量子計算機。它們能夠成為現實的可能性都很小,但是由於它們具有引發革命的潛力,因此是值得進行研究的。
光子計算機
光子計算機可能是這三種新技術中最接近傳統的一種。幾十年來,這種技術已經得到了有限的應用,尤其是在軍用信號處理方面。
在光子計算技術中,光能夠像電一樣傳送信息,甚至傳送效果更好,,光束在把信息從一地傳送至另一地的效果要優於電,這也就是電話公司利用光纜進行遠距離通信的緣故。光對通信十分有用的原因,在於它不會與周圍環境發生相互影響,這是它與電不同的一點。兩束光線可以神不知鬼不覺地互相穿透。光在長距離內傳輸要比電子信號快約100倍,光器件的能耗非常低。預計,光子計算機的運算速度可能比今天的超級計算機快1000到10000倍。
令人遺憾的是,正是這種極端的獨立性使得人們難以製造出一種全光子計算機,因為計算處理需要利用相互之間的影響。要想製造真正的光子計算機,就必須開發出光學晶體管,這樣就可以用一條光束來開關另一條光束了。這樣的裝置已經存在,但是要製造具有適合的性能特徵的光學晶體管,還需要仰仗材料科學領域的重大突破。
生物計算機
與光子計算技術相比,大規模生物計算技術實現起來更為困難,不過其潛力也更大。不妨設想一種大小像柚子,能夠進行實時圖像處理、語音識別及邏輯推理的超級計算機。這樣的計算機已經存在:它們就是人腦。自本世紀70年代以來,人們開始研究生物計算機(也叫分子計算機),隨著生物技術的穩步發展,我們將開始了解並操縱製造大腦的基因學機制。
生物計算機將具有比電子計算機和光學計算機更優異的性能。如果技術進步繼續保持目前的速度,可以想像在一二十年之後,超級計算機將大量涌現。這聽起來也許像科幻小說,但是實際上已經出現了這方面的實驗。例如,矽片上長出排列特殊的神經元的「生物晶元」已被生產出來。
在另外一些實驗室里,研究人員已經利用有關的數據對DNA的單鏈進行了編碼,從而使這些單鏈能夠在燒瓶中實施運算。這些生物計算實驗離實用還很遙遠,然而1958年時我們對集成電路的看法也不過如此。
量子計算機
量子力學是第三種有潛力創造超級計算革命的技術。這一概念比光子計算或生物計算的概念出現得晚,但是卻具有更大的革命潛力。由於量子計算機利用了量子力學違反直覺的法則,它們的潛在運算速度將大大快於電子計算機。事實上,它們速度的提高差不多是沒有止境的。一台具有5000個左右量子位的量子計算機可以在大約3 0秒內解決傳統超級計算機需要100億年才能解決的素數問題。
眼下恰好有一項重要的用途適合這種貌似深奧的作業。通過對代表數據的代碼進行加密,計算機數據得到保護。而解密的數學「鑰匙」是以十分巨大的數字——一般長達250位——及其素數因子的形式出現的。這樣的加密被認為是無法破譯的,因為沒有一台傳統計算機能夠在適當的時間里計算出如此巨大數字的素數因子。但是,至少在理論上,量子計算機可以輕易地處理這些素數加密方案。因此,量子計算機黑客將不僅能夠輕而易舉地獲得常常出沒於各種計算機網路(包括網際網路)中的信用卡號碼及其他個人信息,而且能夠輕易獲取政府及軍方機密。這也正是某些奉行「寧為人先、莫落人後」這一原則的政府機構一直在投入巨資進行量子計算機研究的原因。
量子超級網路引擎
量子計算機將不大可能破壞網際網路的完整性,不僅如此,它們到頭來還可能給網際網路帶來巨大的好處。兩年前,貝爾實驗室的研究人員洛夫·格羅弗發現了用量子計算機處理我們許多人的一種日常事務的方法———搜尋隱藏在浩如煙海的龐大資料庫內的某項信息。尋找資料庫中的信息就像是在公文包里找東西一樣。如果各不相同的量子位狀態組合分別檢索資料庫不同的部分,那麼其中的一種狀態組合將會遭遇到所需查找的信息。
由於某些技術的限制,量子搜索所能帶來的速度提高並沒有預計的那麼大,例如,如果要在1億個地址中搜索某個地址,傳統計算機需要進行大約5000萬次嘗試才能找到該地址;而量子計算機則需大約1萬次嘗試,不過這已經是很大的改善了,如果資料庫增大的話,改善將會更大。此外,資料庫搜索是一種十分基礎的計算機任務,任何的改善都很可能對大批的應用產生影響。
迄今為止,很少有研究人員願意預言量子計算機是否將會得到更為廣泛的應用。盡管如此,總的趨勢一直是喜人的。盡管許多物理學家————如果不是全部的話———一開始曾認為量子力學撲朔迷離的本性必定會消除實用量子計算技術面臨的難以捉摸而又根深蒂固的障礙,但已經進行的深刻而廣泛的理論研究卻尚未能造就一台實實在在的機器。
那麼,量子計算機的研究熱潮到底意味著什麼?計算技術的歷史表明,總是先有硬體和軟體的突破,然後才出現需要由它們解決的問題。或許,到我們需要檢索那些用普通計算機耗時數月才能查完的龐大資料庫時,量子計算機才將會真正開始投入運行。研究將能取代電子計算機的技術並非易事。畢竟,採用標准微處理器技術的並行計算機每隔幾年都會有長足的進步。因此,任何要想取代它的技術必須極其出色。不過,計算技術領域的進步始終是十分迅速的,並且充滿了意想不到的事情。對未來的預測從來都是靠不住的,事後看來,那些斷言「此事不可行」的說法,才是最最愚蠢的。
除了超級計算機外,未來計算機還會在哪些方面進行發展呢?
多媒體技術
多媒體技術是進一步拓寬計算機應用領域的新興技術。它是把文字、數據、圖形、圖像和聲音等信息媒體作為一個集成體有計算機來處理,把計算機帶入了一個聲、文、圖集成的應用領域。多媒體必須要有顯示器、鍵盤、滑鼠、操縱桿、視頻錄象帶/盤、攝象機、輸入/輸出、電訊傳送等多種外部設備。多媒體系統把計算機、家用電器、通信設備組成一個整體由計算機統一控制和管理。多媒體系統將對人類社會產生巨大的影響。
網路
當前的計算機系統多是連成網路的計算機系統。所謂網路,是指在地理上分散布置的多台獨立計算機通過通信線路互連構成的系統。根據聯網區域的大小,計算機網路可分成居域網和遠程網。小至一個工廠的各個車間和辦公室,大到跨洲隔洋都可構成計算機網。網際網路將發展成為人類社會中一股看不見的強大力量--它悄無聲息地向人們傳遞各種信息,以最快、最先進的手段方便人類的工作和生活。現在的網際網路發展有將世界變成「地球村」的趨勢。
專家認為PC機不會馬上消失,而同時單功能或有限功能的終端設備(如手執電腦、智能電話)將挑戰PC機作為計算機革新動力的地位。把網際網路的接入和電子郵件的功能與有限的計算功能結合起來的「置頂式」計算機如網路電視將會很快流行開來。單功能的終端最終會變得更易應用
智能化計算機
我們對大腦的認識還很膚淺,但是使計算機智能化的工作絕不能等到人們對大腦有足夠認識以後才開始。使計算機更聰明,從開始就是人們不斷追求的目標。目前用計算機進行的輔助設計、翻譯、檢索、繪圖、寫作、下棋、機械作業等方面的發展,已經向計算機的智能化邁進了一步。隨著計算機性能的不斷提高,人工智慧技術在徘徊了50年之後終於找到了露臉的機會,世界頭號國際象棋大師卡斯帕羅夫向「深藍」的俯首稱臣,讓人腦第一次嘗到了在電腦面前失敗的滋味。人類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感憂懼,也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強烈地感受到認識自身的需要。
目前的計算機,多數是馮·諾依曼型計算機,它在認字、識圖、聽話及形象思維方面的功能特別差。為了使計算機更加人工智慧化,科學家開始使計算機模擬人類大腦的功能,近年來,各先進國家注意開展人工神經網路的研究,向計算機的智能化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人工神經網路的特點和優越性,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具有自學功能。六如實現圖象識別時,只要線把許多不同的圖象樣板和對應的應識別的結果輸入人工神經網路,網路就會通過自學功能,漫漫學會識別類似的圖像。自學功能對於預測有特別重要的意義。預期未來的人工神經網路計算機將為人類提供同經濟預測、市場預測、效益預測、其前途是很遠大的。
具有聯想儲存功能。人的大腦是具有兩廂功能的。如果有人和你提起你幼年的同學張某某。,你就會聯想起張某某的許多事情。用人工神經網路的反饋網路就可以實現這種聯想。
具有高速尋找優化解的能力。尋找一個復雜問題的優化解,往往需要很大的計算量,利用一個針對某問題而設計的反饋人工神經網路,發揮計算機的高速運算能力,可能很快找到優化解。
人工神經網路是未來為電子技術應用的新流域。智能計算機的構成,可能就是作為主機的馮·諾依曼機與作為智能外圍的人工神經網路的結合。
人們普遍認為智能計算機將像穆爾定律(1965年提出的預測半導體能力將以幾何速度增長的定律)的應驗那樣必然出現。提出這一定律的英特爾公司名譽董事長戈登·穆爾本人也同意這一看法,他認為:「硅智能將發展到很難將計算機和人區分開來的程度。」但是計算機智能不會到此為止。許多科學家斷言,機器的智慧會迅速超過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和霍金的智慧之和。霍金認為,就像人類可以憑借其高超的搗弄數字的能力來設計計算機一樣,智能機器將創造出性能更好的計算機。最遲到下個世紀中葉(而且很可能還要快得多),計算機的智能也許就會超出人類的理解能力。⑽ 網際網路的發明人
互聯網之父,指互聯網的創始人、發明人,這一美稱被先後授予多人,包括:蒂姆·伯納斯·李(Tim Berners-Lee)、溫頓·瑟夫(Vint Cerf 原名:Vinton Gray "Vint" Cerf )、羅伯特·卡恩(Robert Elliot Kahn)等, 所以「互聯網之父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群體。
外文名
Tim Berners-Lee
國籍
英國
出生地
英國
出生日期
1955年
主要成就
是萬維網的發明者,互聯網之父
1蒂姆·伯納斯·李
2溫頓·瑟夫
3羅伯特・卡恩
目錄
蒂姆·伯納斯·李
編輯
蒂姆·伯納斯·李(Tim Berners-Lee)爵士(1955年出生於英國)是萬維網的發明者,互聯網之父,英王功
羅伯特・卡恩Robert Elliot Kahn, 現代全球互聯網發展史上最著名的科學家之一,TCP/IP協議合作發明者,互聯網雛形Arpanet網路系統設計者,「信息高速公路」概念創立人。美國國家工程協會(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成員,美國電氣與電子工程師IEEE學會(IEEE)成員,美國人工智慧協會(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成員,美國計算機協會(ACM) 成員,前美國總統科技顧問。羅伯特·卡恩1986年創立美國全國研究創新聯合會(CNRI,Corporation for National Research Initiatives)並任主席。CNRI是羅伯特·卡恩於1986年親自領導創建的,為美國信息基礎設施研究和發展提供指導和資金支持的非營利組織,同時也執行IETF的秘書處職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