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網路連接 » 計算機網路測評報告
擴展閱讀
蘋果12怎麼設置網路wap 2025-05-15 13:36:49
哪裡招給網站打包的工作 2025-05-15 13:35:23

計算機網路測評報告

發布時間: 2022-05-07 02:37:01

『壹』 求:計算機網路專業調查報告

http://xushichuang.spaces.live.com/Blog/cns/
這里有你需要的
軟體業現狀及發展趨勢

進入大三逐漸對我所學的專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利用寒假時間我通過資料的閱讀和對一些公司調查更深入的認識了軟體業的現狀和發展趨勢。

我國的軟體產業從80年代中期開始發展,現已成為一個重要產業部門,是高新技術產業部門的主要生力軍之一。我國軟體業發展主要表現為:軟體開發研究已從軟體人員獨立進行步入到軟體開發組協作開發的階段;軟體項目已成為投資大、收益高的系統工程項目。

軟體業發展需要有一個良好的環境。從我國軟體業的發展因素看:首先,軟體人才相對較為豐富,十幾年的軟體發展歷程造就了一大批國內軟體人才,這些人才不僅發展著民族軟體事業,也成為國外軟體本地化發展的主要力量。其次,國內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Internet與計算機的普及極大地推動了中國軟體產業的發展,政府大力推行的國民經濟信息化建設為軟體和信息服務業帶來良好的發展機遇,使國內計算機硬體市場高速發展,也造就了潛在的軟體市場。國家主導的信息化進程為中國軟體業的發展創造了巨大的軟體需求,成為軟體業發展的主要推動力量之一。

近期,中國軟體市場呈現出了一些新的變化和特點。經過對國內軟體市場的追蹤研究和分析,對近期軟體市場的總體狀況和特點分析總結如下:
內容太多你自己進去看吧!~

『貳』 計算機網路設計實訓報告

摘要:使用Linux進行嵌入式產品開發有一個很大的優勢,就是開發資源豐富,且成本低廉;但是,技術路線復雜多樣,專業人才相對匱乏是Linux嵌入式系統開發面臨的一個難題。本文從實際應用的角度,探討和研究Linux嵌入式系統開發中的平台選型問題,以期望對各位Linux開發研究者有些許裨益。
關鍵詞:嵌入式系統 Linux開發平台 選型

1 嵌入式系統與Linux

按照電氣工程師協會的一個定義:嵌入式系統是用來控制或監視機器、裝置或工廠等的大規模系統的設備。具體說來,它是電腦軟體和硬體的綜合體;是以應用為中心,以計算機技術為基礎,軟硬體可裁減,從而能夠適應實際應用中對功能、可靠性、成本、體積、功耗等嚴格要求的專用計算機系統。一般來說,嵌入式系統不能使用通用型計算機,而且運行的是固化的軟體,終端用戶很難或者不可能改變固件。而Linux也早已成為IT界家喻戶曉的一個名字。概括說來,將Linux應用於嵌入式系統的開發有如下一些優點:

① Linux自身具備一整套工具鏈,容易自行建立嵌入式系統的開發環境和交叉運行環境,並且可以跨越在嵌入式系統開發中模擬工具(ICE)的障礙。

② 內核的完全開放,使得可以自己設計和開發出真正的硬實時系統;對於軟實時系統,在Linux中也容易得到實現。

③ 強大的網路支持,使得可以利用Linux的網路協議棧將其開發成為嵌入式的TCP/IP網路協議棧。

2 嵌入式系統設計的過程

按照嵌入式系統的工程設計方法,嵌入式系統的設計可以分成三個階段:分析、設計和實現。分析階段是確定要解決的問題及需要完成的目標,也常常被稱為「需求階段」;設計階段主要是解決如何在給定的約束條件下完成用戶的要求;實現階段主要是解決如何在所選擇的硬體和軟體的基礎上進行整個軟、硬體系統的協調實現。在分析階段結束後,通常開發者面臨的一個棘手的問題就是硬體平台和軟體平台的選擇,因為它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實現階段的任務完成。

通常硬體和軟體的選擇包括:處理器、硬體部件、操作系統、編程語言、軟體開發工具、硬體調試工具、軟體組件等。

在上述選擇中,通常,處理器是最重要的,同時操作系統和編程語言也是非常關鍵的。處理器的選擇往往同時會限制操作系統的選擇,操作系統的選擇又會限制開發工具的選擇。

3 硬體平台的選擇

3.1 處理器的選擇

嵌入式系統的核心部件是各種類型的嵌入式處理器。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世界嵌入式處理器的品種總量已經超過1000多種,流行體系結構有30幾個系列。但與全球PC市場不同的是,沒有一種微處理器和微處理器公司可以主導嵌入式系統,僅以32位的CPU而言,就有100種以上嵌入式微處理器。由於嵌入式系統設計的差異性極大,因此選擇是多樣化的。

調查上市的CPU供應商,有些公司如Motorola、Intel、AMD很有名氣,而有一些小的公司,如QED(Santa Clara.CA)雖然名氣很小,但也生產很優秀的微處理器。另外,有一些公司,如ARM、MIPS等,只設計但並不生產CPU,他們把生產權授予世界各地的半導體製造商。ARM是近年來在嵌入式系統有影響力的微處理器製造商,ARM的設計非常適用於小的電源供電系統。Apple在Newton手持計算機中使用ARM,另外有幾款數字無線電話也在使用ARM。

設計者在選擇處理器時要考慮的主要因素有:

① 處理性能。一個處理器的性能取決於多個方面的因素,如時鍾頻率,內部寄存器的大小,指令是否對等處理所有的寄存器等。對於許多需用處理器的嵌入式系統設計來說,目標不是在於挑選速度最快的處理器,而是在於選取能夠完成作業的處理器和I/O子系統。如果是面向高性能的應用設計,那麼建議考慮某些新的處理器,其價格相對低廉,如IBM和Motorola Power PC。

② 技術指標。當前,許多嵌入式處理器都集成了外圍設備的功能,減少了晶元的數量,降低了整個系統的開發費用。開發人員首先考慮的是,系統所要求的一些硬體能否無需過多的膠合邏輯(GL,Glue Logic)就可以連接到處理器上。其次是考慮該處理器的一些支持晶元,如DMA控制器,內存管理器,中斷控制器,串列設備、時鍾等的配套。

③ 功耗。嵌入式微處理器最大並且增長最快的市場是手持設備、電子記事本、PDA、手機、GPS導航器、智能家電等消費類電子產品。這些產品中選購的微處理器,典型的特點是要求高性能、低功耗。許多CPU生產廠家已經進入了這個領域。今天,用戶可以買到一顆嵌入式的微處理器,其速度像筆記本中的Pentium一樣快;而它僅使用普通電池供電即可,並且價格很便宜。如果用於工業控制,則對這方面的考慮較弱。

④ 軟體支持工具。僅有一個處理器,沒有較好的軟體開發工具的支持也是不行的,因此選擇合適的軟體開發工具對系統的實現會起到很好的作用。

⑤ 是否內置調試工具。處理器如果內置調試工具可以大大縮小調試周期,降低調試的難度。

⑥ 供應商是否提供評估板。許多處理器供應商可以提供評估板來驗證理論是否正確,決策是否得當。

3.2 硬體部件選擇的其它因素

① 生產規模。打算做1套?多套?還是規模生產?如果生產規模比較大,可以自己設計和制備硬體,這樣可以降低成本。反之,最好從第三方購買主板和I/O板卡。

② 開發的市場目標。如果想使產品盡快發售,以獲得競爭力,此時要盡可能買成熟的硬體;反之,可以自己設計硬體,降低成本。

③ 軟體對硬體的依賴性。軟體是否可以在硬體沒有到位的時候並行設計或先行開發。

④ 只要可能,盡量選擇使用普通的硬體。在 CPU 及架構的選擇上,一個原則是:只要有可替代的方案,盡量不要選擇 Linux 尚不支持的硬體平台。

4 軟體平台的選擇

圖1所示的嵌入式軟體的開發流程,主要涉及到代碼編程、交叉編譯、交叉連接、下載到目標板和調試等幾個步驟,因此軟體平台的選擇也涉及到以下幾個方面。

4.1 操作系統的選擇

(1)操作系統選擇應考慮的因素

硬體方案確定之後,操作系統的選擇就相對輕鬆了。硬體的不同,會影響操作系統的選擇。低端無MMU(Memory Management Unit,存儲器管理單元)的CPU,要使用uClinux 操作系統;而相對高端的硬體,則可以用普通的嵌入式 Linux 操作系統。uClinux 和普通的 Linux 有各自的優勢和缺點。可用於嵌入式系統軟體開發的操作系統很多,但關鍵是如何選擇一個適合開發項目的操作系統。經過多年的開發實踐,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點進行考慮:

① 操作系統提供的開發工具。有些實時操作系統(RTOS)只支持該系統供應商的開發工具,因此,還必須向操作系統供應商獲取編譯器、調試器等;而有些操作系統使用廣泛,且有第三方工具可用,因此,選擇的餘地比較大。

② 操作系統向硬體介面移植的難度。操作系統到硬體的移植是一個重要的問題,是關繫到整個系統能否按期完工的一個關鍵因素。因此,要選擇那些可移植性程度高的操作系統,避免操作系統難以向硬體移植而帶來的種種困難,加速系統的開發進度。

③ 操作系統的內存要求。均衡考慮是否需要額外花錢去購買RAM或EEPROM來迎合操作系統對內存的較大要求。

④ 開發人員是否熟悉此操作系統及其提供的API。

⑤ 操作系統是否提供硬體的驅動程序,如網卡等。

⑥ 操作系統的可剪裁性。有些操作系統具有較強的可剪裁性,如嵌入式Linux、Tornado/VxWorks等等。

⑦ 操作系統的實時性能。

(2)幾類嵌入式Linux系統的比較

嵌入式Linux系統方面的產品主要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專門為Linux的嵌入式應用而做的。如何讓Linux更小、更容易嵌入到體積要求和功能、性能要求更高的硬體中去,是他們的產品開發方向,如MontaVista的MontaVista Linux等。第二類是專門為Linux的實時特性設計的產品。將Linux開

『叄』 求一份計算機網路協議分析報告,急急急

這部分簡要介紹一下TCP/IP的內部結構,為討論與互聯網有關的安全問題打下基礎。TCP/IP協議組之所以流行,部分原因是因為它可以用在各種各樣的信道和底層協議(例如T1和X.25、乙太網以及RS-232串列介面)之上。確切地說,TCP/IP協議是一組包括TCP協議和IP協議,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協議、ICMP(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協議和其他一些協議的協議組。

TCP/IP整體構架概述

TCP/IP協議並不完全符合OSI的七層參考模型。傳統的開放式系統互連參考模型,是一種通信協議的7層抽象的參考模型,其中每一層執行某一特定任務。該模型的目的是使各種硬體在相同的層次上相互通信。這7層是: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路層、傳輸層、話路層、表示層和應用層。而TCP/IP通訊協議採用了4層的層級結構,每一層都呼叫它的下一層所提供的網路來完成自己的需求。這4層分別為:

應用層:應用程序間溝通的層,如簡單電子郵件傳輸(SMTP)、文件傳輸協議(FTP)、網路遠程訪問協議(Telnet)等。

傳輸層:在此層中,它提供了節點間的數據傳送服務,如傳輸控制協議(TCP)、用戶數據報協議(UDP)等,TCP和UDP給數據包加入傳輸數據並把它傳輸到下一層中,這一層負責傳送數據,並且確定數據已被送達並接收。

互連網路層:負責提供基本的數據封包傳送功能,讓每一塊數據包都能夠到達目的主機(但不檢查是否被正確接收),如網際協議(IP)。

網路介面層:對實際的網路媒體的管理,定義如何使用實際網路(如Ethernet、Serial Line等)來傳送數據。

TCP/IP中的協議

以下簡單介紹TCP/IP中的協議都具備什麼樣的功能,都是如何工作的:

1. IP

網際協議IP是TCP/IP的心臟,也是網路層中最重要的協議。

IP層接收由更低層(網路介面層例如乙太網設備驅動程序)發來的數據包,並把該數據包發送到更高層---TCP或UDP層;相反,IP層也把從TCP或UDP層接收來的數據包傳送到更低層。IP數據包是不可靠的,因為IP並沒有做任何事情來確認數據包是按順序發送的或者沒有被破壞。IP數據包中含有發送它的主機的地址(源地址)和接收它的主機的地址(目的地址)。

高層的TCP和UDP服務在接收數據包時,通常假設包中的源地址是有效的。也可以這樣說,IP地址形成了許多服務的認證基礎,這些服務相信數據包是從一個有效的主機發送來的。IP確認包含一個選項,叫作IP source routing,可以用來指定一條源地址和目的地址之間的直接路徑。對於一些TCP和UDP的服務來說,使用了該選項的IP包好象是從路徑上的最後一個系統傳遞過來的,而不是來自於它的真實地點。這個選項是為了測試而存在的,說明了它可以被用來欺騙系統來進行平常是被禁止的連接。那麼,許多依靠IP源地址做確認的服務將產生問題並且會被非法入侵。

2. TCP

如果IP數據包中有已經封好的TCP數據包,那麼IP將把它們向『上』傳送到TCP層。TCP將包排序並進行錯誤檢查,同時實現虛電路間的連接。TCP數據包中包括序號和確認,所以未按照順序收到的包可以被排序,而損壞的包可以被重傳。

TCP將它的信息送到更高層的應用程序,例如Telnet的服務程序和客戶程序。應用程序輪流將信息送回TCP層,TCP層便將它們向下傳送到IP層,設備驅動程序和物理介質,最後到接收方。

面向連接的服務(例如Telnet、FTP、rlogin、X Windows和SMTP)需要高度的可靠性,所以它們使用了TCP。DNS在某些情況下使用TCP(發送和接收域名資料庫),但使用UDP傳送有關單個主機的信息。

3.UDP

UDP與TCP位於同一層,但對於數據包的順序錯誤或重發。因此,UDP不被應用於那些使用虛電路的面向連接的服務,UDP主要用於那些面向查詢---應答的服務,例如NFS。相對於FTP或Telnet,這些服務需要交換的信息量較小。使用UDP的服務包括NTP(網落時間協議)和DNS(DNS也使用TCP)。

欺騙UDP包比欺騙TCP包更容易,因為UDP沒有建立初始化連接(也可以稱為握手)(因為在兩個系統間沒有虛電路),也就是說,與UDP相關的服務面臨著更大的危險。

4.ICMP

ICMP與IP位於同一層,它被用來傳送IP的的控制信息。它主要是用來提供有關通向目的地址的路徑信息。ICMP的『Redirect』信息通知主機通向其他系統的更准確的路徑,而『Unreachable』信息則指出路徑有問題。另外,如果路徑不可用了,ICMP可以使TCP連接『體面地』終止。PING是最常用的基於ICMP的服務。

5. TCP和UDP的埠結構

TCP和UDP服務通常有一個客戶/伺服器的關系,例如,一個Telnet服務進程開始在系統上處於空閑狀態,等待著連接。用戶使用Telnet客戶程序與服務進程建立一個連接。客戶程序向服務進程寫入信息,服務進程讀出信息並發出響應,客戶程序讀出響應並向用戶報告。因而,這個連接是雙工的,可以用來進行讀寫。

兩個系統間的多重Telnet連接是如何相互確認並協調一致呢?TCP或UDP連接唯一地使用每個信息中的如下四項進行確認:

源IP地址 發送包的IP地址。

目的IP地址 接收包的IP地址。

源埠 源系統上的連接的埠。

目的埠 目的系統上的連接的埠。

埠是一個軟體結構,被客戶程序或服務進程用來發送和接收信息。一個埠對應一個16比特的數。服務進程通常使用一個固定的埠,例如,SMTP使用25、Xwindows使用6000。這些埠號是『廣為人知』的,因為在建立與特定的主機或服務的連接時,需要這些地址和目的地址進行通訊。

『肆』 求一份 計算機網路 乙太網組網實驗 的實驗報告!

ff

『伍』 計算機網路實驗的實驗報告 包括實驗2Mac幀、IP包格式分析試驗 3交換機 VLAN 劃分實驗4路由器靜態路由配置

交換機VLAN的劃分
一.實驗目的

通過本次實驗,掌握交換機VLAN的配置方法,理解VLAN的作用。(以D-LINK交換機DES-3526為例)

二. 實驗環境

1.軟硬體要求

·DES-3526一台

·PC機兩台

·RS-232 線一條

·雙絞線若干

2. 環境示意圖,如圖9-16所示:

圖9-15

三.實驗步驟

(1).把交換機的控制口和PC的串口相連,通過超級終端進入交換機的配置界面,如圖9-16所示:

圖9-16

這時,輸入用戶名和密碼,如果沒有用戶名和密碼,則按兩下回車,進入可配置模式,如圖9-17所示:

圖9-17

在此模式下,我們可以對交換機進行各種配置,由於是命令行模式,需要掌握一些常用命令,輸入「?」,敲回車鍵,能看到交換機所有的命令, 如圖9-18所示

圖9-18

2)通過以下命令創建VLAN10和VLAN20,如圖9-19所示

圖9-19

3)配置完成後,可以用show vlan命令查看配置情況,如圖9-20所示:

圖9-20

4)把兩台PC分別連到VLAN10和VLAN20,用Ping命令進行連通性測試,兩台PC不能通訊。

5)把兩台PC連到同一VLAN中,用Ping命令進行連通性測試,兩台PC能通訊。

六、實驗完畢

『陸』 計算機網路實訓報告怎麼

網路綜合實訓報告總結
通過一周的實訓結束了,這次實訓是讓我們為一個公司搭建一個符合要求的基本的網路。通過這次實訓,我掌握了交換機的配置,vlan的作用、配置命令及基本配置方法、路由器的配置方法。還學到了許多在書本上沒學到的知識,並將他們加以實踐,還將書上學到的原理運用到實際操作當中,加強了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動手的能力,這使我在之前學習的基礎上又加深了印象。
在操作時我們根據網路要求畫出結構圖,再根據圖配置線路,然後進行配置及測試,在測試時遇到了好多問題,有的雖然很小但卻影響到整個網路的運作。此次操作時間有點緊,再加上在很多方面的經驗不足,所以遇到過很多問題,雖然我們經過不懈的努力終於把一些問題都解決了,但我知道做好一個網路設計還有很多要學的地方。
在這次實訓過程中,我發現平時學習的知識與實踐環節所用到的有一定的差距,往往覺得自己掌握的很好或者自認為熟練的技術卻在此次實踐環節中常常出問題。所以我明白了,書本上的知識只提供方法,在實踐中自己必須摸索出適合具體工作的方法,這一切都需要我們的不斷鑽研和勤學好問。
在這次實訓中,我有一些地方做得不夠好:在開始接線時,對結構圖中internet 部分的埠沒有理解清楚,導致接線錯誤,使配置無法進行 。
總的來說,這次實訓對我很有幫助,讓我獲益匪淺,使我在這方面的知識有了不小的提高。除此以外,我還學會了如何更好地與別人溝通,學會了接受別人更好的觀點,如何更好地去陳述自己的觀點,讓別人認同自己的觀點。

『柒』 誰有計算機網路的實驗報告

目前,中國的3G通訊網路即將進入商用化應用階段,對技術標準的取捨選擇也成為移動運營商需要仔細考慮的問題。WCDMA和TD-SCDMA在技術上各有千秋,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不會出現哪種標准「一統江湖」的局面。至於誰能在3G時代占據更大的市場份額,關鍵是看哪種技術標准更符合市場需求和競爭的需要。

混合組網原則

在進行TD-SODMA建網時,考慮到現有的WODMA預規劃,建議採用如下混合組網原則:在3G網路建設初期,TD-SCDMA網路無法進行獨立組網形成全國性連續覆蓋網路的前提下,建議使用WCDMA/TD-SCDMA雙模終端,這樣既可以充分借用WODMA網路,避免覆蓋盲區,同時又能保證用戶可以很好的享受高端業務的服務;依靠WODMA網路規劃資源,結合其實際布網情況,利用TD-SCDMA網路做重點局部(密集城區、城區的室外和重點樓層的室內)地區覆蓋,實現熱點地區的業務需求;由於WCDMA語音業務和數據業務覆蓋半徑差別很大,不能保持良好的網路拓撲結構,影響網路性能。TD-SODMA以補充實現高速數據業務的連續覆蓋為規劃目標,在大城市的商業區室外保證高速數據業務的連續覆蓋;在大城市的辦公樓、酒店等商業價值高的樓盤,室內實現高速數據業務的覆蓋;網路規劃要充分利用資源,在滿足網路性能和網路結構的情況下,盡可能結合兩種制式的優勢,各盡所長,降低建設費用和加快建設速度;TD-SODMA覆蓋邊緣選擇應盡可能選在話務量較低的區域,邊界處WCDMA信號要覆蓋很好,同時TD--SODMA覆蓋邊緣的信號避免出現深衰落;混合組網異系統的切換區域應設置在話務量較低的區域,不是所有地方都可以實現系統間切換,這樣可以避免服務質量和系統性能的明顯下降。

混合組網互干擾分析


在1920MHz頻點附近,TD-SCDMA系統工作於上下行,WCDMA系統工作於上行。WODMA下行頻段和1 920MHz頻點有190MHz的頻率間隔(3GPP TS25.141規范要求UTR,A/FDD能夠支持1 90MHz的收發間隔),TD-SCDMA對WODMA下行的干擾和WCDMA下行對TD-SCDMA的干擾主要是雜散輻射,但由於有190MHz頻率保護帶,其干擾問題不是本文的研究內容。因此在1920MHz頻點處,考慮TD-SCDMA系統和WCDMA系統共存時,干擾分為四大類(見圖1):

1.TD-SCDMA上行干擾WCDMA上行(TD-SCl)MA比—WODMA BS)

2.TD-SCDMA下行干擾WODMA上行(TD-SODMA BS—WCDMA BS)

3.WODMA上行干擾TD-SODMA上行(WODMA比一TD-SODMA BS)

4.WODMA上行干擾TD--SODMA下行(WCDMA UE—TD-SCDMA UE)

通過模擬得到以下結論:1通過附加的頻率保護間隔可部分消除TD-SCDMA BS與WODMA BS間的干擾。可以通過提高WODMA UE AOLB要求或3.3 MHz的頻串保護間隔抑制WODMA UE對TD-SODMA BS的干擾。良好的工程規劃可降低兩系統共存的射頻參數要求,但不能有效消除兩系統間的干擾。兩系統BS間距的增大導致WODMAUE對TD-SODMA BS干擾的增大,B3間距的減小導致TD-SODMA BS對FDD BS干擾的增大。兩系統B日間距位於(0,R/2)區間范圍內能夠較好的協調WODMA UE干擾TD-SCDMA BS及TD-SODMA B3干擾WODMA B日的AOIB要求。

在工程上,通過空間隔離、頻帶隔離和工程技術等方法,可一定程度地解決TD-SODMA和WODMA系統混合組網時互干擾的問題。

混合組網的探討


  1. 組網方式

  2. 方式一:考慮到TD--SCDMA話務吸收能力,混合組網時考慮在WCDMA網路下,以TD-SODMA網路覆蓋高速率業務的熱點地區網路,即圖2中的藍色區域。

  3. 方式二:空間上的分區組網:不同地區,利用WODMA和TD-SODMA系統分別組網,其中TD-SODMA負責解決熱點地區的覆蓋,即圖3中的藍色區域。宏蜂窩分區覆蓋;宏蜂窩和微蜂窩結合分區覆蓋——主要將TD-SODMA網路應用到室內覆蓋中去。

  4. 2.組網策略可行性分析

  5. 在5GPP的協議標准中,TD-SODMA與WODMA的不同之處主要在於UTBAN部分,即無線接入網路部分,在核心網中無大的差別。因此,對應TD-SODMA的RNO與WODMA的BNO在高層協議處理過程上大部分是相同的,只有個別協議過程有區別。從技術層面上說,進行TD--SODMA和WODMA的混合組網是可行的。

3.移動性管理策略分析

網路選擇和接入策略:用戶可以有多種網路選擇方式,分別是優選WODMA網路、優選TD-SODMA網路和無優先順序。建議對混合組網方式一,用戶採用優選WODMA網路的方式對混合組網方式二,用戶採用無優選方式。

採用優選網路的方式,可以使用戶在覆蓋區域內始終駐留在原制式網路中,減輕不必要的切換給網路帶來的額外負荷;當系統判定由於容量、覆蓋或干擾等原因,原網路制式無法接入的情況下需要發起定向重試,通過系統間切換或小區重選等方式,將移動終端接入到另一種制式網路中,保持業務的正常接入。

在網路運營的初期,網路容量充裕的情況下,完全可行;至於中後期,用戶增長迅速,容量受限的情況下,運營商可以充分利用TD-SODMA的優勢,採取增載入頻、多用戶檢測、智能天線、小區分裂等技術增加相應的容量。即使在容量一時無法增加時,也可利用接入定向重試、系統間負荷均衡或基於測量的系統間切換等技術將WCDMA系統可承擔的業務切換到TD-SODMA系統,以保證系統的服務質量和平穩運行。

小區重選策略:對於混合組網方式一,基於WCDMA的用戶應該盡可能的駐留在WCDMA網路中,在WCDMA網路負荷正常的情況下,只要網路質量能滿足最低業務速率接入的需要,即可以駐留。出於同樣的考慮,在TD--$CDMA網路中WCDMA小區重選門限應該高於TD-SCDMA小區的重選門限,使駐留在TD-SCDMA網路中的用戶減少異系統間切換。

負荷分擔策略:當WCDMA網路負荷偏高時,網路應該有能力對小區選擇門限進行調整,適當調高WODMA小區的選擇門限,使部分WCDMA用戶選擇到TD-SGDMA站點中以減輕WCDMA站點的負荷。該過程根據網路負荷自動執行並且可逆。同時在網路規劃當中,要考慮RNc的負荷分擔。

切換策略:當一個用戶在WCDMA系統中進行了呼叫並移動到TD-SCDMA系統的邊緣,此時其無線質量變差,

對於混合組網方式一,如果用戶駐留的WCDMA小區有同覆蓋的TD-SCDMA小區,則不需要打開測量,通過盲切換實現WCDMA到TD-SCDMA的切換。而對於混合組網方式二,則通過打開壓縮模式和系統間測量實現WCDMA到TD-SCDMA的切換。

在進行系統間切換時還需要考慮切換業務特點:兩種制式提供的Cs域業務服務質量基本相同,由於cs域掉話用戶感受明顯,所以cs域業務對切換成功率要求較高;而PS域業務掉話用戶感受不明顯,且P3域業務掉話後會自動重新進行連接。因此在切換策略各有側重點,cs域業務以盡可能保證切換成功率為主,Ps域業務以盡可能保證用戶的帶寬為主,即用戶從共同覆蓋區向其中一種制式覆蓋區移動時,cS域切換發生較早,Ps域切換發生較晚。

4.網路規劃策略分析

頻點規劃策略:由於TD-SCDMA頻率資源豐富,而WCDMA通常採用同頻組網,因此,對於頻點的規劃要考慮:相鄰TD—SCDMA小區之間採用異頻組網;相鄰TD-SCDMA和WCDMA小區之間增大頻帶隔離度。

碼資源規劃:TD-SCDMA與WCDMA混合組網的網路規劃過程中不存在擾碼規劃的問題。

呼吸效應解決策略:對於混合組網方式一,WCDMA產生的呼吸效應應該由WCDMA系統自身來解決。對於混合組網方式二,在僅有WCDMA覆蓋下的地區,產生的小區呼吸效應應由WCDMA自身規劃時解決。由於TB--SCDMA系統呼吸效應不明顯,因此在與TD-SCDMA網路相鄰的WCDMA小區發生呼吸效應時,可考慮由TD-SCDMA系統分擔一部分WCDMA小區邊緣用戶的接入要求,提高系統的整體容量。

『捌』 求做一份計算機網路子網劃分測試連通性的實驗報告不會做,求大神帶解,下面是問題謝謝!!

劃分子網測試連通性?
你選修還是你主課?這都不會?
找同學去教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