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2.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Internet的發展大致經歷了如下四個階段:
60年代,Internet起源
70年代,TCP/IP協議出現,Internet隨之發展起來
80年代,NSFnet出現,並成為當今Internet的基礎
90年代,Internet進入高速發展時期,並開始向全世界普及
『貳』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經歷那幾個階段
單機階段 多機階段 遵循國際標准化協議、具有統一網路體系的結構(1)以單個計算機為主的遠程通信系統
這種系統也稱為「面向終端的計算機網路」,包括一台中心計算機和多台終端。系統主要功能是完成中心計算機和各個終端之間的通信,而終端之間通過中心計算機進行通訊。
(2)多個主計算機通過通信線路互連起來的系統
這種系統中的每台計算機都具有自主處理功能,各個計算機之間不存在主從關系。
系統中最重要的兩個部分是主機(Host)和介面信息處理機(Interface Message Processer:IMP)。主機主要用來運行用戶程序,而IMP則主要負責進行主機之間通信請求的處理。
(3)計算機網路
計算機網路是遵循國際標准化協議、具有統一網路體系的結構。
隨著計算機通信網路的發展和廣泛應用,人們希望在更大的范圍內共享資源。某些計算機系統用戶希望使用其他計算機系統中的資源;或者想與其他系統聯合完成某項任務,這樣就形成了以共享資源為目的的計算機網路。
『叄』 計算機網路協議規范化發生在計算機網路發展的第幾階段
第三階段
形成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為了使不同體系結構的計算機網路都能互聯,國際標准化組織ISO提出了一個能使各種計算機在世界范圍內互聯成網的標准框架—開放系統互連基本參考模型OSI.。這樣,只要遵循OSI標准,一個系統就可以和位於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也遵循同一標準的其他任何系統進行通信。
『肆』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可以劃分為幾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什麼特點
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20世紀50年代)
計算機技術與通信技術研究結合,為計算機網路的產生作好技術准備,奠定理論基礎
第二階段(20世紀60年代)ARPAnet與分組交換技術開始,為Internet的形成奠定基礎
第三階段(20世紀70年代中期計起)
網路體系結構與網路協議的標准化
第四階段(20世紀90年代起)
Internet的應用與高速網路技術發展
『伍』 計算機網路發展可分為幾個階段每個階段各有什麼特點
1、第一代計算機網路——遠程終端聯機階段。
2、第二代計算機網路——計算機網路階段。
3、第三代計算機網路——計算機網路互聯階段。
4、第四代計算機網路——國際互聯網與信息高速公路階段。
計算機網路的分類與一般的事物分類方法一樣,可以按事物所具有的不同性質特點(即事物的屬性)分類。計算機網路通俗地講就是由多台計算機(或其它計算機網路設備)通過傳輸介質和軟體物理(或邏輯)連接在一起組成的。
總的來說計算機網路的組成基本上包括:計算機、網路操作系統、傳輸介質(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無形的,如無線網路的傳輸介質就是空間)以及相應的應用軟體四部分。
(5)計算機網路協議規范化第幾階段擴展閱讀:
計算機網路可按網路拓撲結構、網路涉轄范圍和互聯距離、網路數據傳輸和網路系統的擁有者、不同的服務對象等不同標准進行種類劃分。一般按網路范圍劃分為:區域網(LAN);城域網(MAN);廣域網(WAN)。
區域網的地理范圍一般在10千米以內,屬於一個部門或一組群體組建的小范圍網,例如一個學校、一個單位或一個系統等。廣域網涉轄范圍大,一般從幾十千米至幾萬千米。
例如一個城市,一個國家或者洲際網路,此時用於通信的傳輸裝置和介質一般由電信部門提供,能實現較大范圍的資源共享。城域網介於LAN和WAN之間,其范圍通常覆蓋一個城市或地區,距離從幾十千米到上百千米。
局部區域網路(local area network)通常簡稱為"區域網",縮寫為LAN。區域網是結構復雜程度最低的計算機網路。區域網僅是在同一地點上經網路連在一起的一組計算機。區域網通常挨得很近,它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一類網路。通常將具有如下特徵的網稱為區域網。
1、網路所覆蓋的地理范圍比較小。通常不超過幾十公里,甚至只在一幢建築或一個房間內。
2、信息的傳輸速率比較高,其范圍自1Mbps 到10Mbps ,已達到100Mbps 。而廣域網運行時的傳輸率一般為2400bps 、9600bps 或者38.4kbps 、56.64kbps 。專用線路也只能達到1.544Mbps 。
3、網路的經營權和管理權屬於某個單位。
『陸』 計算機網路發展經歷了幾個階段
計算機網路從產生到發展,總體來說可以分成4個階段。
第1階段:20世紀60年代末到20世紀70年代初為計算機網路發展的萌芽階段。其主要特徵是:為了增加系統的計算能力和資源共享,把小型計算機連成實驗性的網路。第一個遠程分組交換網叫ARPANET,是由美國國防部於1969年建成的,第一次實現了由通信網路和資源網路復合構成計算機網路系統。標志計算機網路的真正產生,ARPANET是這一階段的典型代表。
第2階段:20世紀70年代中後期是區域網絡(LAN)發展的重要階段,其主要特徵為:區域網絡作為一種新型的計算機體系結構開始進入產業部門。區域網技術是從遠程分組交換通信網路和I/O匯流排結構計算機系統派生出來的。1976年,美國Xerox公司的Palo Alto研究中心推出乙太網(Ethernet),它成功地採用了夏威夷大學ALOHA無線電網路系統的基本原理,使之發展成為第一個匯流排競爭式區域網絡。1974年,英國劍橋大學計算機研究所開發了著名的劍橋環區域網(Cambridge Ring)。這些網路的成功實現,一方面標志著區域網絡的產生,另一方面,它們形成的乙太網及環網對以後區域網絡的發展起到導航的作用。
第3階段:整個20世紀80年代是計算機區域網絡的發展時期。其主要特徵是:區域網絡完全從硬體上實現了ISO的開放系統互連通信模式協議的能力。計算機區域網及其互連產品的集成,使得區域網與局域互連、區域網與各類主機互連,以及區域網與廣域網互連的技術越來越成熟。綜合業務數據通信網路(ISDN)和智能化網路(IN)的發展,標志著區域網絡的飛速發展。1980年2月,IEEE (美國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學會)下屬的802區域網絡標准委員會宣告成立,並相繼提出IEEE801.5~802.6等區域網絡標准草案,其中的絕大部分內容已被國際標准化組織(ISO)正式認可。作為區域網絡的國際標准,它標志著區域網協議及其標准化的確定,為區域網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第4階段:20世紀90年代初至現在是計算機網路飛速發展的階段,其主要特徵是:計算機網路化,協同計算能力發展以及全球互連網路(Internet)的盛行。計算機的發展已經完全與網路融為一體,體現了「網路就是計算機」的口號。目前,計算機網路已經真正進入社會各行各業,為社會各行各業所採用。另外,虛擬網路FDDI及ATM技術的應用,使網路技術蓬勃發展並迅速走向市場,走進平民百姓的生活。
『柒』 計算機網路發展經過哪幾個階段各有什麼特點
1. 第一階段:誕生階段s(7|4
�0�8溫農校友之家 -- 溫農人自己的網上家園 mH8R
20世紀60年代中期之前的第一代計算機網路是以單個計算機為中心的遠程聯機系統。典型應用是由一台計算機和全美范圍內2 000多個終端組成的飛機定票系統。終端是一台計算機的外部設備包括顯示器和鍵盤,無CPU和內存。PV'v
隨著遠程終端的增多,在主機前增加了前端機(FEP)。當時,人們把計算機網路定義為「以傳輸信息為目的而連接起來,實現遠程信息處理或進一步達到資源共享的系統」,但這樣的通信系統已具備了網路的雛形。u,n,
�0�8溫農校友之家 -- 溫農人自己的網上家園 KOkhD
2. 第二階段:形成階段R%
�0�8溫農校友之家 -- 溫農人自己的網上家園 +*{KbP
20 世紀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的第二代計算機網路是以多個主機通過通信線路互聯起來,為用戶提供服務,興起於60年代後期,典型代表是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協助開發的ARPANET。主機之間不是直接用線路相連,而是由介面報文處理機(IMP)轉接後互聯的。IMP和它們之間互聯的通信線路一起負責主機間的通信任務,構成了通信子網。通信子網互聯的主機負責運行程序,提供資源共享,組成了資源子網。這個時期,網路概念為「以能夠相互共享資源為目的互聯起來的具有獨立功能的計算機之集合體」,形成了計算機網路的基本概念。`
3. 第三階段:互聯互通階段,F?
�0�8溫農校友之家 -- 溫農人自己的網上家園 F6A
20 世紀70年代末至90年代的第三代計算機網路是具有統一的網路體系結構並遵循國際標準的開放式和標准化的網路。ARPANET興起後,計算機網路發展迅猛,各大計算機公司相繼推出自己的網路體系結構及實現這些結構的軟硬體產品。由於沒有統一的標准,不同廠商的產品之間互聯很困難,人們迫切需要一種開放性的標准化實用網路環境,這樣應運而生了兩種國際通用的最重要的體系結構,即TCP/IP體系結構和國際標准化組織的OSI體系結構。rMUJ
4. 第四階段:高速網路技術階段'
�0�8溫農校友之家 -- 溫農人自己的網上家園 _
20世紀90年代末至今的第四代計算機網路,由於區域網技術發展成熟,出現光纖及高速網路技術,多媒體網路,智能網路,整個網路就像一個對用戶透明的大的計算機系統,發展為以Internet為代表的互聯網。{
『捌』 計算機網路發展經歷了哪三個階段
四個發展階段:
第一個發展階段:1946-1956年電子管計算機的時代,1946年第一台電子計算機問世美國賓西法尼亞大學它由馮·諾依曼設計的,運算速度慢還沒有人快,是計算機發展歷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第二個發展階段:1956-1964年晶體管的計算機時代:操作系統。
第三個發展階段:1964-1970年集成電路與大規模集成電路的計算機時代。
第四個發展階段:1970- 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的計算機時代。
計算機發明者約翰·馮·諾依曼。計算機是20世紀最先進的科學技術發明之一,對人類的生產活動和社會活動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並以強大的生命力飛速發展。
應用領域從最初的軍事科研應用擴展到社會的各個領域,已形成了規模巨大的計算機產業,帶動了全球范圍的技術進步,由此引發了深刻的社會變革,計算機已遍及一般學校、企事業單位,進入尋常百姓家,成為信息社會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8)計算機網路協議規范化第幾階段擴展閱讀:
計算機的應用已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領域,正在日益改變著傳統的工作、學習和生活的方式,推動著社會的科學計算。
科學計算是計算機最早的應用領域,是指利用計算機來完成科學研究和工程技術中提出的數值計算問題。在現代科學技術工作中,科學計算的任務是大量的和復雜的。
利用計算機的運算速度高、存儲容量大和連續運算的能力,可以解決人工無法完成的各種科學計算問題。例如,工程設計、地震預測、氣象預報、火箭發射等都需要由計算機承擔龐大而復雜的計算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