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網路連接 » 方照廣州中科院計算機網路信息中心

方照廣州中科院計算機網路信息中心

發布時間: 2022-05-11 00:44:15

如何get到一個「天文數字」

出品:科學大院

作者:王錚(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

監制: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路信息中心中國科普博覽

在我們測量不到的遠方是不是真的有和我們一樣的生命存在呢?

所以,只要計算了它們圍繞旋轉的恆星到地球的距離,它們有多遠自然就知道了。

(本文首發於科學大院,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供稿)

Ⅱ 中科院計算機網路信息中心怎麼

呵呵,工作環境差,裡面幾個老女人態度傲慢,感覺最不幹事兒的部門。 待遇高不了。

Ⅲ 想問一下 在計算機網路方面 中科院的計算機網路中心在全國能排第幾 和北大清華相比如何

中科院計算所要比清華的好些,我有個同學在中科院。至於導師就不清楚了

Ⅳ 中科院計算機網路信息中心的復試有哪些部分要上機嗎

沒有上機部分。就是英語口語,然後就是跟導師組進行面試。他們提問,你回答即可。放心,都不難。關鍵是你初試過了。然後正常表現,要謙虛,謹慎,禮貌,不要張揚,信口開河。

Ⅳ 2021年,我國在航天影城的最新成就2021年,我國在航天影城的最新成就有哪些

出品:科普中國
製作:太空精釀
監制: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路信息中心
2021年,中國航天又迎來了突飛猛進的一年,在載人航天、火星探測與月球探測等領域均取得了重大成就。今天我們就來「盤一盤」這一年以來中國航天取得的十大成就吧。
1、天上有「宮闕」:中國正式進入空間站時代
2021年4月29日,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成功發射升空。隨後,它先後與天舟二號和三號貨運飛船、神舟十二號和十三號載人飛船對接,共計6名航天員先後入駐,標志著中國航天正式進入空間站時代。按照預定計劃,天宮空間站還會在2022年迎來兩個實驗艙和數次天舟/神舟對接任務,從而完成全部建設。
△天宮空間站示意圖(圖片來源:人民日報)
遙想1992年9月21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方才正式起步。29年的不懈探索,讓「長征」、「神舟」、「天舟」和「天宮」等一系列浪漫的名字逐漸變成現實。如今,中國終於要擁有自己的「天上宮闕」,「天神」航天員們自由天地往返,讓中華文明古老的飛天神話從夢想照進現實!
2、天上有「神仙」:空間站應用達到新高度
建設空間站是人類載人航天技術發展到一定程度後才出現的里程碑事件,是人類工業文明的巔峰之作。它能促進航天、甚至很多相關製造業的發展,是任何一個航天大國技術發展的必經之路。
天宮空間站,不僅工程意義顯著,對於提升我國整體科學技術水平有著重要意義。相比較此前載人航天任務主要為實現技術的逐個突破,天宮空間站則到了技術投資「大豐收」的階段,更強調科學探索與實際應用價值,打造我國探入宇宙的「太空實驗室」。因此,天宮運行第一年也見證了我國載人航天和科學應用事業的突飛猛進。
△神舟十二號航天員圓滿完成首次出艙活動(圖片來源:載人航天辦)
例如,天宮空間站的航天員們已經實現了四次高難度的出艙行走,每次持續時間6-8小時,遠長於2008年神舟七號實現的20分鍾出艙行走突破。並且王亞平也邁出了中國女性進入太空的「第一步」。目前,翟志剛、王亞平和葉光富正駐留太空,他們預計工作約六個月時間,必將打破中國航天員最長滯空紀錄。
此外,空間站還實現了快速交會對接、徑向對接等多項技術突破,大大增強了相關技術性能。在具體應用方面,空間站的科學實驗類型和數量也將遠超此前所有任務的總和。在航天科普方面,天地互動的「太空課堂」也在數以億計的學生腦中埋下了航天的種子。
3、祝融號「下凡」:中國火神踏上火星
2021年5月15日,在經歷了296天的太空之旅後,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所攜帶的祝融號火星車及其著陸組合體,成功地降落在火星北半球的烏托邦平原南部,實現了中國航天史無前例的重大突破:天問一號,成為中國首顆人造火星衛星;祝融號,成為中國首個火星巡視器(火星車)。祝融,源於中國古老神話中「火神」的名稱,成功踏上了火星!
△祝融號與著陸平台由分離相機拍攝的火星合影(圖片來源:國家航天局)
目前祝融號已經超出了預定的三個月工作時間,仍在火星正常工作。它已經行駛了超過1400米,每一步都是中國航天在火星探測史上的新紀錄。祝融號也在源源不斷向地球發送揭示火星奧秘的各類科研數據,還成為了國際科研合作的典範,與歐空局火星快車任務進行在軌通信中繼測試,實現了中歐在火星的「太空握手」。
4、羲和號升空,中國進入探日時代
2021年10月14日,我國成功發射首顆太陽探測科學技術試驗衛星「羲和號」。它的重要使命是研究人類這唯一可以依靠的寶貴恆星——太陽,深入了解它的磁場起源和演化、高能粒子的加速和傳播等重要物理過程,讓我國正式邁入探日時代。
△羲和號探日藝術效果圖(圖片來源:人民日報)
羲和是中國古代神話中太陽神之母的名字,用這個如此特殊的名稱形容一個探求太陽起源的衛星可謂浪漫無比。除此之外,另一太陽神話的主角「誇父」也在醞釀之中,它將是個24小時面對太陽的太陽天文台,為我們揭示太陽的一舉一動。
羲和探日,誇父追日,是中國航天對太陽研究過程中撰寫的新神話。
5、萬水千山只等閑,長征火箭發射突破紀錄
2021年,中國火箭共計實現了55次發射,不僅位列世界第一,也助力人類航天突破了史上最高火箭發射紀錄。其中,長征系列火箭發射次數突破400,全年實施48箭、103顆航天器,發射任務創年度新紀錄。
△中國現役最強火箭長征五號(圖片來源:Tea-tia)
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從第1枚到第100枚,用了37年;到第200枚,又用了7年;到第300枚,用了4年多;而到第400枚,僅用了2年多。在2021年的密集發射任務中,兩次發射最短間隔僅4個多小時,更是實現了7天內密集實施4次任務的連戰連捷。隨著數量的快速提升,所發射的載荷質量和數量也在攀升,這些都是中國航天突飛猛進的最直接證明。
長征火箭的名字來自毛澤東著名的《七律·長征》一詩,寫於1935年10月,當時長征並未完全結束。該詩描述了長征期間紅軍不畏艱難、勇往直前的精神,最著名的一句是開頭「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在未來,長征依然會繼續行進!
6、長七甲歸來,長征火箭歷史性擴容
在經歷了初次發射的挫折後,長征七號甲(A)火箭終於在2021年3月11日王者歸來,並在12月23日再立新功!長征七號甲火箭是在長征七號的基礎上擴展而來,吸收了金牌火箭長三乙的優點,實現了三級半構型。長七甲整箭完全使用無毒安全推進劑,專注於高軌任務,它的運力、尤其是同步轉移軌道運力一下增加到7噸級,填補了我國地球同步轉移軌道5.5噸~7噸之間運載能力的空白。
△長征七號甲火箭發射前近景(圖片來源:航天科技集團)
長七甲採用「通用化、系列化、組合化」設計理念,很容易實現批量生產和高密度發射。它還首次測試了Ka頻段6M衛星數據天基測量技術,直達天鏈中繼衛星,大幅減少了對遠望號航天測量船的依賴,也必將逐漸開啟長征火箭遙測的新時代。
7、太空烽火台,「天鏈」鏈接天地
地球自轉對於航天任務的遙測是個巨大的阻礙,當航天器不能被地面和海上遙測站觀測到時,就會進入通信盲區。為此,我們的解決方案是在35786千米高的赤道上空,搭建一條鏈接天地的信號中繼通路,猶如「太空烽火台」一般,讓信息交互暢通無阻進行。
△「天宮課堂」順利進行的背後是天鏈系列衛星保駕護航(圖片來源:央視)
中國的中繼衛星通信系統,其名為「天鏈」。經過了若干年的建設,天鏈一號系統終於在2021年7月6日正式收官。與此同時,天鏈二號系統也已經陸續發星,並在此前基礎上進行一系列的升級。學生們能暢通無阻地參與「太空課堂」,航天員能在太空中使用超級「太空Wi-Fi」,長征火箭和太空飛船能自在遨遊太空,這些都離不了天鏈在幕後的辛勤工作。
8、精彩繼續,嫦娥探月實現更多歷史性突破
嫦娥三號讓人類時隔37年再次著陸月球,嫦娥四號讓人類首次著陸月球背面,嫦娥五號讓人類時隔44年再次獲得月球樣本。而目前,更加精彩的突破仍在繼續進行。
△嫦娥五號軌道器仍在太空中漫遊(圖片來源:國家航天局)
2021年,中國航天首次公開了嫦娥五號獲取的1731克月壤樣本,並向國內外科研工作人員發放研究。由於嫦娥五號的發射情況和控制情況幾乎完美,它的軌道器部分還有大量推進劑結余,因此它開始完成各種高難度「附加題」。
在把月壤樣本送回地球附近後,它於2021年3月15日13時29分穿越地球繞太陽公轉的黃道面,成功抵達距離地球150萬千米的日地拉格朗日1點,這是中國航天首次完成這項任務!目前,它仍然在深空中旅行。
不僅如此,嫦娥四號和玉兔二號仍在月球背後超期工作,為人類不斷揭示這永不可見月面的奧秘(由於潮汐鎖定作用,在地球上永遠無法看到月球背後的絕大部分表面)。
9、重器初現,載人登月未來可期
中國現有的載人航天主要依託於長征火箭(2F、5、5B、7)、神舟飛船、天舟飛船和天宮空間站,但是它們對於未來載人登月和踏入更遠的深空是遠遠不夠的。我國已經確定未來進行載人登月,並且一系列准備已經就緒,例如新載人飛船試驗船已成功試飛、新載人火箭和重型運載火箭已進入密集研發階段。新型號火箭,成為載人登月的焦點。
△新型火箭發動機樣機圖(圖片來源:中國航天報)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火箭的核心是發動機。2021年,重型運載火箭220噸級補燃循環氫氧發動機完成首台工程樣機,在航天科技集團六院11所(京)驚艷亮相,標志著該發動機關深階段研製工作圓滿完成。或許通過對比更能說明它的意義:長征五號是中國現役最強火箭,它的核心液氫液氧發動機YF-77在真空中推力約為70噸,「僅為」新型號發動機的三分之一左右。雖然新發動機推力為三倍,但研發的難度和技術復雜度可遠不止三倍。
10、多面開花,中國將走向更遠深空
2021年,人類的火箭發射次數已經突破了冷戰期間的最高點,這也昭示著一個全新的太空時代正式到來。這個時代機遇,可能遠遠超過曾經的航海時代、陸權時代和航空時代對目前世界各個強國的意義,作為曾經深受苦難而如今處於偉大復興中的中華民族,更是不能錯過這個機會。
△中國的行星探測將是個龐大的太陽系探索計劃(圖片來源:國家航天局)
目前,中國航天還在進一步穩步向前。預計在2022年,中國航天將會繼續保持高頻率火箭發射。中俄也發布了關於合作建設國際月球科研站的高規格聯合聲明,意味著雙方將會攜手踏上月球。嫦娥六號、七號、八號等嫦娥探月四期任務,也已經正式立項。國家航天局也正式宣布,我國將在2025年前後實施近地小行星取樣返回和主帶彗星環繞探測任務,實現近地小行星繞飛探測、附著和取樣返回;2030年前後,實施火星取樣返回任務;此外,還將實施木星系環繞探測和行星穿越探測任務。
可以說,這是個星辰大海的時代,中國航天人就是這一批乘風破浪的弄潮兒。他們不僅讓一系列華夏神話從夢想照進現實,也在這宇宙的一隅不斷締造出新的太空神話。
參考文獻:
【1】《航天強國的重要標志!中國重型火箭220噸級發動機現身》,http://www.xinhuanet.com/mil/2021-07/29/c_1211265065.htm,中國航天報。
【2】國家航天局2021年6月12日新聞發布會,http://www.cnsa.gov.cn/n6758967/n6758969/n6760278/index.htmlv 。
【3】《步入「探日」時代!中國已制定羲和、誇父兩項太陽探測計劃》,http://stcsm.sh.gov.cn/xwzx/kjzl/20211015/.html ,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
【4】《2021 in spaceflight》,https://en.wikipedia.org/wiki/2021_in_spaceflight, Wikipedia。
【5】《「天和」核心艙成功發射,中國為什麼要建自己的空間站?》,http://www.xinhuanet.com/sikepro/20210429//c.html ,新華網。

Ⅵ 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路信息中心是屬於企業還是事業單位

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路信息中心(CNIC)是中國科學院下屬的科研事業單位, 是中國科學院信息化持續建設、運行與服務的支撐單位,國家互聯網基礎資源的運行管理機構,先進網路與高端應用技術的研發基地,國內外先進科技網路的重要組成部分。CNIC成立於1995年4月,是在中國科技網(CSTNET)和科學資料庫的建設過程中發展起來的科研支撐服務機構。CNIC擁有七個業務中心,其中包括中國科技網網路中心、科學數據中心、超級計算中心、ARP運行支持中心、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CNNIC)、協同工作環境研究中心和網路科普教育中心。擁有三個支撐部門,其中包括:e-Science應用推進總體組、e-Science呼叫服務中心和期刊編輯部。CNIC以中國科技網的發展、e-Science的環境建設與應用示範、ARP的運行維護和應用支持、中國互聯網基礎資源的管理等為支撐服務的主要方向,結合中國科學院信息化應用的需要,組織並完成其他重點項目的建設。

中國科技網網路中心管理運行的CSTNET是中國最早的頂級互聯網路,兼具全國公益性網路和中國科學院科研網路雙重特徵,負責運行管理國內最具權威的科研機構的網路。CSTNET擁有多條國際線路,通往美國、俄羅斯、韓國、日本等國家的國際線路出口帶寬為5510M,到中國香港地區為2.5G,到中國台灣地區為1G,並與中國電信、中國網通、中國教育網、北京國家互聯網交換中心等國內主要互聯網運行商分別通過1G至2.5G鏈路實現高速互聯。「中美俄科技與教育環球高速網路(GLORIAD)」是以在網路上合作開展的科學研究應用為目的,以中、美、俄、韓、加和荷六國為主建立的全球性高速互聯網路,在建立了香港開放交換節點 HK OEP(HK Light)和北京開放交換節點BJOEP的基礎上,成員單位已達11個,在國際上具有重大的影響和意義。

CSTNET作為中國第一家實現Internet全功能接入的互聯網路,秉承永遠爭第一、始終求完美的服務目標,始終用心勾勒著中國科技的網路天地。在今後發展中,CSTNET將進一步為用戶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網路服務平台,力爭成為各項科研事業發展的強大的信息化引擎;同時,將廣泛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力爭向世界展示CSTNET的獨特魅力,讓引領科技的中國互聯網路——CSTNET享譽世界。

科學數據中心是全院重要科學數據資源的長期保存與服務中心,是全院科學資料庫建設、管理、共享與應用的綜合服務中心。其主要負責中國科學院科學資料庫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管理與運行維護;負責中國科學院重要數據資產的長期數字化保存和管理,面向全院乃至全國提供綜合性數據服務,特別是為e-Science提供數據應用服務;為全院科學資料庫建設、應用與服務的統計分析、監督評估提供支撐,並成為全院科學資料庫對外宣傳的窗口;組織科學數據相關的規范標准與共享政策的制定與推廣實施,開展科學數據管理、共享與應用的共性技術研究與開發,提供IT技術支持、服務與培訓,並組織開展國際、國內的交流與合作;跟蹤國際發展趨勢,開展全院科學資料庫發展戰略研究。

超級計算中心是隸屬於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路信息中心(CNIC)的支撐服務單位,旨在為院內外科研單位提供超級計算服務和技術支持,主要從事超級計算機的運行維護、並行計算技術研究與實現及其應用服務和支撐,為大規模計算復雜技術和企業應用提供解決方案。「十一五」期間,結合國家863計劃重大專項和中國科學院信息化建設的部署,院超級計算中心的計算能力超過百萬億次,實現了院超級計算能力的跨越式發展。

超級計算中心以保障高性能計算環境的正常運行與維護以及為用戶提供高質量和快捷的計算服務與技術支持為工作核心。超級計算中心將持續規范管理,加強運行、維護與服務,挖掘、培育和推廣應用,建立可持續發展的運行機制和支撐服務體系,建成高性能計算與應用技術培訓基地,建設成為科學院e-Science強大的科學計算支撐平台和國家級的科學計算中心及國際知名的高性能計算中心。

ARP運行支持中心(簡稱ARP中心)是中國科學院科研管理信息化方面的技術支撐與服務機構。承擔了中國科學院ARP系統實施部署、測試驗收、試運行保障任務,並著力在科研管理與信息技術融合、政府行業信息化、信息資源指標體系建設與信息挖掘服務等方面投入大量的研究工作。

ARP中心的發展方向和任務是:信息系統分析、系統平台建設、應用系統開發、技術支撐與信息服務;承擔ARP系統的建設、運行和技術支撐服務;研究開發基於網路平台的政府、企業辦公自動化系統;從事網路信息資源採集、挖掘和發布技術研究。

CNNIC是經國務院主管部門批准,於1997年6月3日組建的非營利性的管理和服務機構,行使國家互聯網路信息中心的職責。CNNIC是信息產業部批準的我國域名注冊管理機構,是我國國家級IP地址分配中心,為我國互聯網發展提供IP地址、CN域名、中文域名、通用網址等互聯網地址服務,並以專業技術為全球用戶提供不間斷的域名注冊、域名解析和Whois查詢服務。

在「十一·五」期間,將CNNIC建設成世界一流的互聯網路信息中心,服務信息化和諧社會建設。在業務量上居於世界各國前列,系統運維環境和技術水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在相關互聯網標准制定中有較高的參與度,在國際重要同業組織中擁有較高聲譽和影響力,管理上規范、高效、專業,為員工提供具有一流競爭力的發展空間。

協同工作環境研究中心的定位是研發和建設支撐e-Science活動的協同工作環境,為我院的科研人員開展e-Science應用提供信息技術工具和相應的支撐服務,進而積極推動基於協同的新型科技活動方式和e-Science應用的發展。協同工作環境研究中心的核心業務包括:協同工作環境的建設和服務;e-Science應用的咨詢與支持服務。

協同工作環境研究中心在「十一·五」期間的主要目標是研究和建設e-Science虛擬實驗室,探索相應的服務模式。從長遠來看,協同工作環境研究中心將逐步建成成熟、穩定、可持續的虛擬實驗室運行服務模式和體系,並在虛擬實驗室相關軟體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和發展適應更大范圍、具有更高質量的協同工作環境,形成商業級的產品和服務。

網路科普教育中心的主要職責是:落實「十一五」院信息化部署,本著「整體規劃,集成提升,發揮優勢,服務公眾」的原則,依託網路中心的信息基礎設施,宣傳中科院知識創新,服務科學傳播和教育,做好網路環境下的科普(虛擬博物館建設)和國家數字科技館(標准及體驗館)兩個項目的建設工作,力爭將網路中心建設成為新型網路科普應用的示範基地、科學院網路科普資源統籌規劃、集中存儲與集成服務中心,面向科普活動需求,提供多層次特色服務,並最終成為國家級網路科學傳播平台。

e-Science應用推進總體組的主要職責是:建立開放式的項目管理機制和集中的信息平台,積極探索e-Science應用的各類科研示範,從而支撐我院e-Science的廣泛應用。

e-Science呼叫服務中心的主要職責是:整合現有超級計算中心、科學數據中心和協同工作環境研究中心的相關支撐服務職能及資源,建立統一呼叫服務平台向全院用戶提供支撐e-Science應用相關的信息及技術支撐服務。
 
期刊編輯部的主要職責是:出版發行面向全院的管理支撐類期刊:「中國科學院信息化工作動態」;出版發行面向全院的技術支撐類期刊:「e-Science技術與應用」。

近年來,CNIC廣泛開展國際合作,在APNIC、ICANN、APAN、歐盟等國際組織中占據相應得國際地位,承辦了2007年的APAN會議、中美高級網路技術研討會、GRIDs@Work2007聯合研討會等國際會議。與美國紐約科學計算中心等單位合作建立了「中美聯合科學計算中心」。CNIC與美國、德國、日本、韓國,以及台灣、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相關單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開展了多項國際合作與研究交流。

CNIC現有人員總數520名,碩士以上學歷佔58%。其中,研究和工程技術人員290名,副高級以上專業技術人員97名。研究生156 名,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的碩士、博士研究生培養教育機構。

CNIC曾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三等獎1項, 獲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一等獎2項,北京市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 申請專利17項,獲得計算機軟體著作權16項。

計算機網路信息中心將努力使自己成為全院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的核心、全院信息化人才培養的基地、全院信息化支撐體系的龍頭、全院信息化發展戰略的思想庫。

Ⅶ 還在用WIFI這項技術讓有燈光的地方能上網

隨著智能設備的普及,網路逐漸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我們通過網路了解新聞,查閱資料,觀看電影等等。在網路為我們的生活帶來極大便利的同時,我們也時常被諸如網路信號不好,上網速度慢,找不到WIFI熱點等問題所困擾。可見光通信技術的出現將有可能使上述問題得到解決。

「科普中國」是中國科協攜同社會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開展科學傳播的科學權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國融合創作出品,轉載請註明出處。

Ⅷ 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路信息中心 待遇怎麼樣啊

待遇應該不錯吧?我見過幾位,都挺美的樣子,因為我所在單位跟他們有合作

Ⅸ 中科院將攜手科技企業為「中國科技雲」提速

牽頭建設「中國科技雲」的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路信息中心6日在北京與兩家科技企業簽約合作,宣布共同成立「中國科技雲技術發展研究院」,以進一步提速「中國科技雲」的建設與發展。

2017年12月,「中國科技雲」建設在第四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正式啟動。2018年4月,「中國科技雲」門戶上線發布,正式擔負起服務科技工作者的使命。

內容來源:鳳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