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網路連接 » 計算機網路輸入信息格式

計算機網路輸入信息格式

發布時間: 2022-05-11 04:58:45

Ⅰ 計算機中的信息是以什麼形式保存傳輸的

這是一個很龐大的問題,首先計算機是以二進制進行儲存數據的,就是0和1
。其中儲存單位是位元組(bity),一個二進制位是一個位。8個位組成一個位元組,平常我們說的幾m是之兆,換算是這樣的1bity=8bit
1KB=1024B
1MB=1024KB
1GB=1024MB
1TB=1024GB
然後就是在計算機網路傳輸是是以數據報的格式傳輸的。

Ⅱ 我們把在計算機網路中用於規定信息的格式以及如何接收和發送信息的一套規則稱為網路協議。這句話對么

這句話是對的。網路協議的意思無非就是發送方跟接收方通過固定的方式定義好數據格式的意義,發送方按定義的格式發送數據,接收方按定義好的格式解析數據。

Ⅲ 計算機網路基礎知識!!

2.第一代Web是以HTML為核心的二維瀏覽技術,第二代Web是以VRML為核心的三維瀏覽技術。

Ⅳ 計算機網路協議三要素

計算機網路協議的三要素是:語法、語義和同步 。

1、語法:即用戶數據與控制信息的結構和格式。用來規定信息格式、數據及控制信息的格式、編碼及信號電平等。

2、語義:即需要發出何種控制信息,以及完成的動作與做出的響應。用來說明通信雙方應當怎麼做;用於協調與差錯處理的控制信息。

3、時序:即對事件實現順序的詳細說明。定義了何時進行通信,先講什麼,後講什麼,講話的速度等。

(4)計算機網路輸入信息格式擴展閱讀:

計算機網路協議為計算機網路中進行數據交換而建立的規則、標准或約定的集合。

網路中一個微機用戶和一個大型主機的操作員進行通信,由於這兩個數據終端所用字元集不同,因此操作員所輸入的命令彼此不認識。為了能進行通信,規定每個終端都要將各自字元集中的字元先變換為標准字元集的字元後,才進入網路傳送,到達目的終端之後,再變換為該終端字元集的字元。

對於不相容終端,除了需變換字元集字元外還需轉換其他特性,如顯示格式、行長、行數、屏幕滾動方式等也需作相應的變換。

Ⅳ internet網上的計算機的地址可以寫成什麼格式

ip嘛
看你是哪個一般區域網是192
168
1
1開始
廣域網就是全世界唯一的
由運營商分配
掩碼什麼的
依照ip的不同而不同

Ⅵ 計算機網路的常用網路

雖然我們所能看到的區域網主要是以雙絞線為代表傳輸介質的乙太網,那隻不過是我們所看到都基本上是企、事業單位的區域網,在網路發展的早期或在其它各行各業中,因其行業特點所採用的區域網也不一定都是乙太網,在區域網中常見的有:乙太網(Ethernet)、令牌網(Token Ring)、FDDI網、非同步傳輸模式網(ATM)等幾類,下面分別作一些簡要介紹。 (EtherNet)
乙太網最早是由Xerox(施樂)公司創建的,在1980年由DEC、Intel和Xerox三家公司聯合開發為一個標准。乙太網是應用最為廣泛的區域網,包括標准乙太網(10Mbps)、快速乙太網(100Mbps)、千兆乙太網(1000 Mbps)和10G乙太網,它們都符合IEEE802.3系列標准規范。
(1)標准乙太網
最開始乙太網只有10Mbps的吞吐量,它所使用的是CSMA/CD(帶有沖突檢測的載波偵聽多路訪問)的訪問控制方法,通常把這種最早期的10Mbps乙太網稱之為標准乙太網。乙太網主要有兩種傳輸介質,那就是雙絞線和同軸電纜。所有的乙太網都遵循IEEE 802.3標准,下面列出是IEEE 802.3的一些乙太網絡標准,在這些標准中前面的數字表示傳輸速度,單位是「Mbps」,最後的一個數字表示單段網線長度(基準單位是100m),Base表示「基帶」的意思,Broad代表「寬頻」。
·10Base-5 使用粗同軸電纜,最大網段長度為500m,基帶傳輸方法;
·10Base-2 使用細同軸電纜,最大網段長度為185m,基帶傳輸方法;
·10Base-T 使用雙絞線電纜,最大網段長度為100m;
·1Base-5 使用雙絞線電纜,最大網段長度為500m,傳輸速度為1Mbps;
·10Broad-36 使用同軸電纜(RG-59/U CATV),最大網段長度為3600m,是一種寬頻傳輸方式;
·10Base-F 使用光纖傳輸介質,傳輸速率為10Mbps;
(2)快速乙太網
(Fast Ethernet)
隨著網路的發展,傳統標準的乙太網技術已難以滿足日益增長的網路數據流量速度需求。在1993年10月以前,對於要求10Mbps以上數據流量的LAN應用,只有光纖分布式數據介面(FDDI)可供選擇,但它是一種價格非常昂貴的、基於100Mpbs光纜的LAN。1993年10月,Grand Junction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快速乙太網集線器FastSwitch10/100和網路介面卡FastNIC100,快速乙太網技術正式得以應用。隨後Intel、SynOptics、3COM、BayNetworks等公司亦相繼推出自己的快速乙太網裝置。與此同時,IEEE802工程組亦對100Mbps乙太網的各種標准,如100BASE-TX、100BASE-T4、MII、中繼器、全雙工等標准進行了研究。1995年3月IEEE宣布了IEEE802.3u 100BASE-T快速乙太網標准(Fast Ethernet),就這樣開始了快速乙太網的時代。
快速乙太網與原來在100Mbps帶寬下工作的FDDI相比它具有許多的優點,最主要體現在快速乙太網技術可以有效的保障用戶在布線基礎實施上的投資,它支持3、4、5類雙絞線以及光纖的連接,能有效的利用現有的設施。
快速乙太網的不足其實也是乙太網技術的不足,那就是快速乙太網仍是基於載波偵聽多路訪問和沖突檢測(CSMA/CD)技術,當網路負載較重時,會造成效率的降低,當然這可以使用交換技術來彌補。
100Mbps快速乙太網標准又分為:100BASE-TX 、100BASE-FX、100BASE-T4三個子類。
·100BASE-TX:是一種使用5類數據級無屏蔽雙絞線或屏蔽雙絞線的快速乙太網技術。它使用兩對雙絞線,一對用於發送,一對用於接收數據。在傳輸中使用4B/5B編碼方式,信號頻率為125MHz。符合EIA586的5類布線標准和IBM的SPT 1類布線標准。使用同10BASE-T相同的RJ-45連接器。它的最大網段長度為100米。它支持全雙工的數據傳輸。
·100BASE-FX:是一種使用光纜的快速乙太網技術,可使用單模和多模光纖(62.5和125um) 多模光纖連接的最大距離為550米。單模光纖連接的最大距離為3000米。在傳輸中使用4B/5B編碼方式,信號頻率為125MHz。它使用MIC/FDDI連接器、ST連接器或SC連接器。它的最大網段長度為150m、412m、2000m或更長至10公里,這與所使用的光纖類型和工作模式有關,它支持全雙工的數據傳輸。100BASE-FX特別適合於有電氣干擾的環境、較大距離連接、或高保密環境等情況下的適用。
·100BASE-T4:是一種可使用3、4、5類無屏蔽雙絞線或屏蔽雙絞線的快速乙太網技術。它使用4對雙絞線,3對用於傳送數據,1對用於檢測沖突信號。在傳輸中使用8B/6T編碼方式,信號頻率為25MHz,符合EIA586結構化布線標准。它使用與10BASE-T相同的RJ-45連接器,最大網段長度為100米。
(3)千兆乙太網
(GB Ethernet)
隨著乙太網技術的深入應用和發展,企業用戶對網路連接速度的要求越來越高,1995年11月,IEEE802.3工作組委任了一個高速研究組(HigherSpeedStudy Group),研究將快速乙太網速度增至更高。該研究組研究了將快速乙太網速度增至1000Mbps的可行性和方法。1996年6月,IEEE標准委員會批准了千兆位乙太網方案授權申請(Gigabit Ethernet Project Authorization Request)。隨後IEEE802.3工作組成立了802.3z工作委員會。IEEE802.3z委員會的目的是建立千兆位乙太網標准:包括在1000Mbps通信速率的情況下的全雙工和半雙工操作、802.3乙太網幀格式、載波偵聽多路訪問和沖突檢測(CSMA/CD)技術、在一個沖突域中支持一個中繼器(Repeater)、10BASE-T和100BASE-T向下兼容技術千兆位乙太網具有乙太網的易移植、易管理特性。千兆乙太網在處理新應用和新數據類型方面具有靈活性,它是在贏得了巨大成功的10Mbps和100Mbps IEEE802.3乙太網標準的基礎上的延伸,提供了1000Mbps的數據帶寬。這使得千兆位乙太網成為高速、寬頻網路應用的戰略性選擇。
1000Mbps千兆乙太網主要有以下三種技術版本:1000BASE-SX,-LX和-CX版本。1000BASE-SX 系列採用低成本短波的CD(compact disc,光碟激光器) 或者VCSEL(Vertical Cavity Surface Emitting Laser,垂直腔體表面發光激光器)發送器;而1000BASE-LX系列則使用相對昂貴的長波激光器;1000BASE-CX系列則打算在配線間使用短跳線電纜把高性能伺服器和高速外圍設備連接起來。
(4)10G乙太網
10Gbps的乙太網標准已經由IEEE 802.3工作組於2000年正式制定,10G乙太網仍使用與以往10Mbps和100Mbps乙太網相同的形式,它允許直接升級到高速網路。同樣使用IEEE 802.3標準的幀格式、全雙工業務和流量控制方式。在半雙工方式下,10G乙太網使用基本的CSMA/CD訪問方式來解決共享介質的沖突問題。此外,10G乙太網使用由IEEE 802.3小組定義了和乙太網相同的管理對象。總之,10G乙太網仍然是乙太網,只不過更快。但由於10G乙太網技術的復雜性及原來傳輸介質的兼容性問題(只能在光纖上傳輸,與原來企業常用的雙絞線不兼容了),還有這類設備造價太高(一般為2 ̄9萬美元),所以這類乙太網技術還處於研發的初級階段,還沒有得到實質應用。 令牌環網是IBM公司於20世紀70年代發展的,這種網路比較少見。在老式的令牌環網中,數據傳輸速度為4Mbps或16Mbps,新型的快速令牌環網速度可達100Mbps。令牌環網的傳輸方法在物理上採用了星形拓撲結構,但邏輯上仍是環形拓撲結構。結點間採用多站訪問部件(Multistation Access Unit,MAU)連接在一起。MAU是一種專業化集線器,它是用來圍繞工作站計算機的環路進行傳輸。由於數據包看起來像在環中傳輸,所以在工作站和MAU中沒有終結器。
在這種網路中,有一種專門的幀稱為「令牌」,在環路上持續地傳輸來確定一個結點何時可以發送包。令牌為24位長,有3個8位的域,分別是首定界符(Start Delimiter,SD)、訪問控制(Access Control,AC)和終定界符(End Delimiter,ED)。首定界符是一種與眾不同的信號模式,作為一種非數據信號表現出來,用途是防止它被解釋成其它東西。這種獨特的8位組合只能被識別為幀首標識符(SOF)。由於乙太網技術發展迅速,令牌網存在固有缺點,令牌在整個計算機區域網已不多見,原來提供令牌網設備的廠商多數也退出了市場,所以在區域網市場中令牌網可以說是「昨日黃花」了。 (Fiber Distributed Data Interface)
FDDI的英文全稱為「Fiber Distributed Data Interface」,中文名為「光纖分布式數據介面」,它是於80年代中期發展起來一項區域網技術,它提供的高速數據通信能力要高於當時的乙太網(10Mbps)和令牌網(4或16Mbps)的能力。FDDI標准由ANSI X3T9.5標准委員會制訂,為繁忙網路上的高容量輸入輸出提供了一種訪問方法。FDDI技術同IBM的Tokenring技術相似,並具有LAN和Tokenring所缺乏的管理、控制和可靠性措施,FDDI支持長達2KM的多模光纖。FDDI網路的主要缺點是價格同前面所介紹的「快速乙太網」相比貴許多,且因為它只支持光纜和5類電纜,所以使用環境受到限制、從乙太網升級更是面臨大量移植問題。
當數據以100Mbps的速度輸入輸出時,在當時FDDI與10Mbps的乙太網和令牌環網相比性能有相當大的改進。但是隨著快速乙太網和千兆乙太網技術的發展,用FDDI的人就越來越少了。因為FDDI使用的通信介質是光纖,這一點它比快速乙太網及100Mbps令牌網傳輸介質要貴許多,然而FDDI最常見的應用只是提供對網路伺服器的快速訪問,所以在FDDI技術並沒有得到充分的認可和廣泛的應用。
FDDI的訪問方法與令牌環網的訪問方法類似,在網路通信中均採用「令牌」傳遞。它與標準的令牌環又有所不同,主要在於FDDI使用定時的令牌訪問方法。FDDI令牌沿網路環路從一個結點向另一個結點移動,如果某結點不需要傳輸數據,FDDI將獲取令牌並將其發送到下一個結點中。如果處理令牌的結點需要傳輸,那麼在指定的稱為「目標令牌循環時間」(Target Token Rotation Time,TTRT)的時間內,它可以按照用戶的需求來發送盡可能多的幀。因為FDDI採用的是定時的令牌方法,所以在給定時間中,來自多個結點的多個幀可能都在網路上,以為用戶提供高容量的通信。
FDDI可以發送兩種類型的包:同步的和非同步的。同步通信用於要求連續進行且對時間敏感的傳輸(如音頻、視頻和多媒體通信);非同步通信用於不要求連續脈沖串的普通的數據傳輸。在給定的網路中,TTRT等於某結點同步傳輸需要的總時間加上最大的幀在網路上沿環路進行傳輸的時間。FDDI使用兩條環路,所以當其中一條出現故障時,數據可以從另一條環路上到達目的地。連接到FDDI的結點主要有兩類,即A類和B類。A類結點與兩個環路都有連接,由網路設備如集線器等組成,並具備重新配置環路結構以在網路崩潰時使用單個環路的能力;B類結點通過A類結點的設備連接在FDDI網路上,B類結點包括伺服器或工作站等。 ATM的英文全稱為「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中文名為「非同步傳輸模式」,它的開發始於70年代後期。ATM是一種較新型的單元交換技術,同乙太網、令牌環網、FDDI網路等使用可變長度包技術不同,ATM使用53位元組固定長度的單元進行交換。它是一種交換技術,它沒有共享介質或包傳遞帶來的延時,非常適合音頻和視頻數據的傳輸。ATM主要具有以下優點:
1.ATM使用相同的數據單元,可實現廣域網和區域網的無縫連接。
2.ATM支持VLAN(虛擬區域網)功能,可以對網路進行靈活的管理和配置。
3.ATM具有不同的速率,分別為25、51、155、622Mbps,從而為不同的應用提供不同的速率。
ATM是採用「信元交換」來替代「包交換」進行實驗,發現信元交換的速度是非常快的。信元交換將一個簡短的指示器稱為虛擬通道標識符,並將其放在TDM時間片的開始。這使得設備能夠將它的比特流非同步地放在一個ATM通信通道上,使得通信變得能夠預知且持續的,這樣就為時間敏感的通信提供了一個預QoS,這種方式主要用在視頻和音頻上。通信可以預知的另一個原因是ATM採用的是固定的信元尺寸。ATM通道是虛擬的電路,並且MAN傳輸速度能夠達到10Gbps。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WLAN)
無線區域網是目前最新,也是最為熱門的一種區域網,特別是自Intel推出首款自帶無線網路模塊的迅馳筆記本處理器以來。無線區域網與傳統的區域網主要不同之處就是傳輸介質不同,傳統區域網都是通過有形的傳輸介質進行連接的,如同軸電纜、雙絞線和光纖等,而無線區域網則是採用空氣作為傳輸介質的。正因為它擺脫了有形傳輸介質的束縛,所以這種區域網的最大特點就是自由,只要在網路的覆蓋范圍內,可以在任何一個地方與伺服器及其它工作站連接,而不需要重新鋪設電纜。這一特點非常適合那些移動辦公一簇,有時在機場、賓館、酒店等(通常把這些地方稱為「熱點」),只要無線網路能夠覆蓋到,它都可以隨時隨地連接上無線網路,甚至Internet。
無線區域網所採用的是802.11系列標准,它也是由IEEE 802標准委員會制定的。這一系列主要有4個標准,分別為:802.11b(ISM 2.4GHz)、802.11a(5GHz)、802.11g(ISM 2.4GHz) 和802.11z,前三個標准都是針對傳輸速度進行的改進,最開始推出的是802.11b,它的傳輸速度為11MB/s,因為它的連接速度比較低,隨後推出了802.11a標准,它的連接速度可達54MB/s。但由於兩者不互相兼容,致使一些早已購買802.11b標準的無線網路設備在新的802.11a網路中不能用,所以在正式推出了兼容802.11b與802.11a兩種標準的802.11g,這樣原有的802.11b和802.11a兩種標準的設備都可以在同一網路中使用。802.11z是一種專門為了加強無線區域網安全的標准。因為無線區域網的「無線」特點,致使任何進入此網路覆蓋區的用戶都可以輕松以臨時用戶身份進入網路,給網路帶來了極大的不安全因素(常見的安全漏洞有:SSID廣播、數據以明文傳輸及未採取任何認證或加密措施等)。為此802.11z標准專門就無線網路的安全性方面作了明確規定,加強了用戶身份認證制度,並對傳輸的數據進行加密。所使用的方法/演算法有:WEP(RC4-128預共享密鑰,WPA/WPA2(802.11 RADIUS集中式身份認證,使用TKIP與/或AES加密演算法)與WPA(預共享密鑰)

Ⅶ NET命令的輸入格式

net use 列出本機網路連接
net use \\IP\ipc$ "密碼" /user:"帳號" 建立與指定IP的IPC$(空連接)
net use z: \\IP\c$ "密碼" /user:"帳號" 將對方的c盤映射為自己的z盤
net use \\IP\ipc$ /del 刪除與指定IP的IPC$連接
net use z: /del 刪除本機映射的z盤
net use * /del 刪除本機所有映射和IPC$連接
如提示:提供的憑據與已存在的憑據沖突, net use * /del 即可

Net use
將計算機連接到某個共享資源或與其斷開連接,或者顯示有關計算機連接的信息。該命令還控制永久性網路連接。在沒有參數的情況下使用,net use 可以檢索網路連接列表。

語法
net use [{DeviceName | *}] [{\\ComputerName[\ShareName[\Volume]]] |[http://ComputerName/ShareName[/Folder]}] [{Password | *}]] [/userscreen.width-300)this.width=screen.width-300'>DomainName\]UserName] [/userscreen.width-300)this.width=screen.width-300'>DottedDomainName\]UserName] [/userscreen.width-300)this.width=screen.width-300'>UserName@DottedDomainName] [/savecred] [/smartcard] [{/delete | /persistent:{yes | no}}]

net use [DeviceName [/home[{Password | *}] [/delete:{yes | no}]]

net use [/persistent:{yes | no}]

參數
DeviceName

指派名稱以連接到資源,或指定要斷開連接的設備。有兩種類型的設備名稱:磁碟驅動器(即 D: 到 Z:)和列印機(即 LPT1: 到 LPT3:)。鍵入星號 (*) 代替指定的設備名稱來指派下一個可用的設備名稱。

\\ComputerName\ShareName

指定伺服器和共享資源的名稱。如果 ComputerName 包含空格,請使用引號將整個計算機名引起來,從 \\ 開始到計算機名的末尾(如 "\\Computer Name\Share Name")。計算機名可以有 1 到 15 個字元。如果省略了 \ShareName,便會嘗試連接到 ipc$ 共享。

\Volume

指定伺服器上的 NetWare 卷。必須安裝並運行「NetWare 客戶端服務」以連接到 NetWare 伺服器。

http://ComputerName/ShareName[/Volume]

指定 WebDAV 伺服器和共享資源的名稱。如果 ComputerName 包含空格,請使用引號將整個計算機名引起,即從 http 前綴 (http://) 到計算機名的末尾。

Password

指定訪問共享資源所需的密碼。鍵入星號 (*) 將給出密碼的提示。在密碼提示符下鍵入密碼時不顯示密碼。

/user

指定用其建立連接的其他用戶名。該參數不可與 /savecred 配合使用。

DomainName

指定其他的域。如果忽略 DomainName,則 net use 將使用當前登錄到的域。

UserName

指定登錄時使用的用戶名。

DottedDomainName

為用戶帳戶所在的域指定完全合格的域名。

/savecred

如果系統提示用戶輸入密碼,請存儲提供的憑據以便再使用。該參數不可與 /smartcard 或 /user 配合使用。

/smartcard

指定網路連接要使用智能卡上的憑據。如果多個智能卡可用,則將要求您指定憑據。該參數不可與 /savecred 配合使用。

/delete

取消指定的網路連接。如果用星號 (*) 指定連接,則將取消所有網路連接。

/persistent:{yes | no}

控制永久性網路連接的使用。默認值是最近一次所用的設置。無設備的連接不是永久性連接。Yes 將在連接完成後保存所有連接,並在下一次登錄時恢復這些連接。No 不保存正在進行的連接或後續連接。現有的連接將在下次登錄時恢復。使用 /delete 可以刪除永久性連接。

/home

將用戶連接到主目錄。

net helpCommand

顯示指定 net 命令的幫助。

注釋
• 使用 net use 可以連接到網路資源以及從中斷開連接,並查看當前與網路資源的連接。如果將共享目錄用作當前驅動器,或者某個活動進程正在使用共享目錄,則無法從共享目錄中斷開連接。

• 要查看關於某個連接的信息,可以執行下列任何一種操作:

• 鍵入 net useDeviceName 以獲得有關某個特定連接的信息。

• 鍵入 net use 以獲得所有計算機連接的列表。

• 無設備的連接不是永久性連接。

• 在安裝並運行「Netware 客戶服務」後,則可以連接到 Novell 網路上的 Netware 伺服器。使用連接到 Windows Networking 伺服器時所用的相同語法,但是必須包括要連接的卷。

• 如果提供的 ServerName 包含空格,請在文本兩邊使用引號(即 "Server Name")。如果忽略引號,將出現錯誤消息。

示例
要將磁碟驅動器設備名 E: 分配到\\Financial 伺服器上的 Letters 共享的目錄,請鍵入:

net use e:\\financial\letters

要將磁碟驅動器設備名稱 M: 分配到(映射到)\\Financial NetWare 伺服器上 Letters 卷內的目錄 Mike,請鍵入:

net use m:\\financial\letters\mike

要連接用戶標識符 Dan,並使該連接看似從「Accounts」域中完成,請鍵入:

net use d:\\server\share /user:Accounts\Dan

要使用 Passport 帳戶 [email protected] 將磁碟驅動器設備名 F: 分配到名為 TargetName 的 MSN Internet 訪問社區中的文件包,請鍵入:

net use f:http://www.msnusers.com/TargetName /user:[email protected]

要從 \\Financial\Public 目錄斷開連接,請鍵入:

net use f:\\financial\public /delete

要連接到在 \\Financial 2 伺服器上共享的資源備忘錄,請鍵入:

net use k:"\\financial 2" \memos

要在每次登錄時恢復當前連接而不考慮以後的變化,請鍵入:

net use /persistent:yes

Ⅷ 網路命令四種格式

1、ping
用來檢測網路連接狀態。使用ping可以檢查常見的網路故障;
格式
ping 主機名
ping 域名
ping IP地址
檢查網路故障的工作步驟
①、ping 127.0.0.1 (本地回環地址):確認本機TCP/IP協議運作是否正常
如果測試成功,表明網卡、TCP/IP協議的安裝、IP地址、子網掩碼的設置正常。
如果測試不成功,就表示TCP/IP的安裝或設置存在有問題。
② ping 本機IP地址:確認本機網路設備運作是否正常
如果測試不成功,則表示本地IP地址設置是否有誤,應當對網路設備和通訊介質
進行測試、檢查並排除。
③ping 區域網內其他IP:測試交換機是否正常工作
④ping 本地網關:確認區域網運作是否正常
這個命令如果應答正確,表示區域網中的網關路由器正在運行並能夠做出應答。
⑤ping 遠程IP地址或網址:檢查本網和外部網路連接是否正常
2、ipconfig
查看當前TCP/IP配置參數是否正常
常用格式
ipconfig :顯示每個已經配置了的介面的IP地址、子網掩碼和預設網關值。
ipconfig:為DNS和WINS伺服器顯示它已配置且所有使用的附加信息,並且能夠顯示
內置於本地網卡中的物理地址(MAC)。
如果IP地址是從DHCP伺服器租用的,ipconfig將顯示DHCP伺服器分配的IP地址和
租用地址預計失效的日期。
ipconfig/release:釋放當前IP地址,歸還給DHCP伺服器(斷網)
ipconfig /renew:重新與DHCP伺服器獲得聯系,獲取IP地址。
3、arp
地址解析協議,通過IP地址,找到對應的物理地址MAC;
具體格式有一下幾種:
arp -a:查看本機的arp緩存
arp -a IP:如果有多個網卡,那麼可以只顯示與該IP地址介面相關的ARP緩存項目。
如下圖,可只查看任意介面下的arp緩存
arp -s IP 物理地址:向ARP高速緩存中人工輸入一個靜態項目。該項目在計算機引導過程中將保持有效狀態,或者在出現錯誤時,人工配置的物理地址將自動更新該項目。

arp -d IP:使用本命令能夠人工刪除一個靜態項目。
4、tracert
tracert程序允許使用者跟蹤從一台主機到世界上任意一台其它主機之間的路由

Ⅸ 計算機網路分為幾個階段,代表產物是什麼

1、以單計算機為中心的聯機系統;

2、計算機-計算機網路;

3、體系結構標准化網路;

4、Internet時代。

計算機網路從產生到發展,總體來說可以分成4個階段。

第1階段:20世紀60年代末到20世紀70年代初為計算機網路發展的萌芽階段。其主要特徵是:為了增加系統的計算能力和資源共享,把小型計算機連成實驗性的網路。第一個遠程分組交換網叫ARPANET,是由美國國防部於1969年建成的。

第一次實現了由通信網路和資源網路復合構成計算機網路系統。標志計算機網路的真正產生ARPANET是這一階段的典型代表.。

第2階段:20世紀70年代中後期是區域網絡(LAN)發展的重要階段,其主要特徵為:區域網絡作為一種新型的計算機體系結構開始進入產業部門。區域網技術是從遠程分組交換通信網路和I/O匯流排結構計算機系統派生出來的。

1976年,美國Xerox公司的Palo Alto研究中心推出乙太網(Ethernet),它成功地採用了夏威夷大學ALOHA無線電網路系統的基本原理,使之發展成為第一個匯流排競爭式區域網絡。1974年,英國劍橋大學計算機研究所開發了著名的劍橋環區域網(Cambridge Ring)。

這些網路的成功實現,一方面標志著區域網絡的產生,另一方面,它們形成的乙太網及環網對以後區域網絡的發展起到導航的作用。

第3階段:整個20世紀80年代是計算機區域網絡的發展時期。其主要特徵是:區域網絡完全從硬體上實現了ISO的開放系統互連通信模式協議的能力。計算機區域網及其互連產品的集成,使得區域網與局域互連、區域網與各類主機互連,以及區域網與廣域網互連的技術越來越成熟。

綜合業務數據通信網路(ISDN)和智能化網路(IN)的發展,標志著區域網絡的飛速發展。1980年2月,IEEE (美國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學會)下屬的802區域網絡標准委員會宣告成立,並相繼提出IEEE801.5~802.6等區域網絡標准草案,其中的絕大部分內容已被國際標准化組織(ISO)正式認可。

作為區域網絡的國際標准,它標志著區域網協議及其標准化的確定,為區域網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第4階段:20世紀90年代初至現在是計算機網路飛速發展的階段,其主要特徵是:計算機網路化,協同計算能力發展以及全球互連網路(Internet)的盛行。計算機的發展已經完全與網路融為一體,體現了「網路就是計算機」的口號。

目前,計算機網路已經真正進入社會各行各業,為社會各行各業所採用。另外,虛擬網路FDDI及ATM技術的應用,使網路技術蓬勃發展並迅速走向市場,走進平民百姓的生活。

(9)計算機網路輸入信息格式擴展閱讀:

計算機網路的體系結構:

要想讓兩台計算機進行通信,必須使它們採用相同的信息交換規則。我們把在計算機網路中用於規定信息的格式以及如何發送和接收信息的一套規則稱為網路協議或通信協議。

為了減少網路協議設計的復雜性,網路設計者並不是設計一個單一、巨大的協議來為所有形式的通信規定完整的細節,而是採用把通信問題劃分為許多個小問題,然後為每個小問題設計一個單獨的協議的方法。

這樣做使得每個協議的設計、分析、編碼和測試都比較容易。分層模型(是一種用於開發網路協議的設計方法。本質上,分層模型描述了把通信問題分為幾個小問題(稱為層次)的方法,每個小問題對應於一層。

在計算機網路中要做到有條不紊地交換數據,就必須遵守一些事先約定好的規則。這些規則明確規定了所交換的數據格式以及有關的同步問題。

這里所說的同步不是狹義的(即同頻或同頻同相)而是廣義的,即在一定的條件下應當發生什麼事件(如發送一個應答信息),因而同步含有時序的意思。這些為進行網路中的數據交換而建立的規則、標准或約定稱為網路協議,網路協議也可簡稱為協議。網路協議主要由以下三個要素組成。

① 語法,即數據與控制信息的結構或格式。

② 語義,即需要發出何種控制信息,完成何種動作以及做出何種響應。

③ 同步,即事件實現順序的詳細說明。

網路協議是計算機網路的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協議通常有兩種不同的形式。一種是使用便於人來閱讀和理解的文字描述,另一種是使用計算機能夠理解的程序代碼。

對於非常復雜的計算機網路協議,其結構應該是層次式的。分層可以帶來許多好處。

① 各層之間是獨立的。某一層並不需要知道它的下一層是如何實現的,而僅僅需要知道該層通過層間的介面(即界面)所提供的服務。由於每一層只實現一種相對獨立的功能,因而可將一個難以處理的復雜問題分解為若干個較容易處理的更小一些的問題。這樣,整個問題的復雜程度就下降了。

② 靈活性好。當任何一層發生變化時(例如由於技術的變化),只要層間介面關系保持不變,則在這層以上或以下各層均不受影響。此外,對某一層提供的服務還可進行修改。當某層提供的服務不再需要時,甚至可以將這層取消。

③ 結構上可分割開。各層都可以採用最合適的技術來實現。

④ 易於實現和維護。這種結構使得實現和調試一個龐大而又復雜的系統變得易於處理,因為整個的系統已被分解為若干個相對獨立的子系統。

⑤ 能促進標准化工作。因為每一層的功能及其所提供的服務都已有了精確的說明。

分層時應注意使每一層的功能非常明確。若層數太少,就會使每一層的協議太復雜。但層數太多又會在描述和綜合各層功能的系統工程任務時遇到較多的困難。

我們把計算機網路的各層及其協議的集合,稱為網路的體系結構。換種說法,計算機網路的體系結構就是這個計算機網路及其構件所應完成的功能的精確定義。需要強調的是:這些功能究竟是用何種硬體或軟體完成的,則是一個遵循這種體系結構的實現的問題。

體系結構的英文名詞architecture的原意是建築學或建築的設計和風格。但是它和一個具體的建築物的概念很不相同。我們也不能把一個具體的計算機網路說成是一個抽象的網路體系結構。總之,體系結構是抽象的,而實現則是具體的,是真正在運行的計算機硬體和軟體。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計算機網路



Ⅹ 計算機網路(名詞解釋)

計算機網路是利用通信設備和線路將地理位置不同的、功能獨立的多個計算機系統互連起來可以功能完善的網總軟體實現網路中資源共享和信息傳遞的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