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網路連接 » 計算機網路基礎實驗報告格式

計算機網路基礎實驗報告格式

發布時間: 2022-05-13 15:12:24

A. 計算機實驗報告總結怎麼

在飛速發展的今天,互聯網成為人們快速獲取、發布和傳遞信息的重要渠道,它在人們政治、經濟、生活等各個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網站建設在應用上的地位顯而易見,它已成為政府、企事業單位信息化建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而倍受人們的重視。

計算機將具備更多的智能成分,它將具有多種感知能力、一定的思考與判斷能力及一定的自然語言能力。除了提供自然的輸入手段(如語音輸入、手寫輸入)外,讓人能產生身臨其境感覺的各種交互設備已經出現,虛擬現實技術是這一領域發展的集中體現。

今天人們談到計算機必然地和網路聯系起來,一方面孤立的未加入網路的計算機越來越難以見到,另一方面計算機的概念也被網路所擴展。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興起的在過去如火如荼地發展,其影響之廣、普及之快是前所未有的。

從沒有一種技術能像一樣,劇烈地改變著我們的學習、生活和習慣方式。全世界幾乎所有國家都有計算機網路直接或間接地與相連,使之成為一個全球范圍的計算機互聯網路。人們可以通過與世界各地的其它用戶自由地進行通信,可從中獲得各種信息。

人們已充分領略到網路的魅力,大大縮小了時空界限,通過網路人們可以共享計算機硬體資源、軟體資源和信息資源。「網路就是計算機」的概念被事實一再證明,被世人逐步接受。

B. 計算機網路實驗的實驗報告 包括實驗2Mac幀、IP包格式分析試驗 3交換機 VLAN 劃分實驗4路由器靜態路由配置

交換機VLAN的劃分
一.實驗目的

通過本次實驗,掌握交換機VLAN的配置方法,理解VLAN的作用。(以D-LINK交換機DES-3526為例)

二. 實驗環境

1.軟硬體要求

·DES-3526一台

·PC機兩台

·RS-232 線一條

·雙絞線若干

2. 環境示意圖,如圖9-16所示:

圖9-15

三.實驗步驟

(1).把交換機的控制口和PC的串口相連,通過超級終端進入交換機的配置界面,如圖9-16所示:

圖9-16

這時,輸入用戶名和密碼,如果沒有用戶名和密碼,則按兩下回車,進入可配置模式,如圖9-17所示:

圖9-17

在此模式下,我們可以對交換機進行各種配置,由於是命令行模式,需要掌握一些常用命令,輸入「?」,敲回車鍵,能看到交換機所有的命令, 如圖9-18所示

圖9-18

2)通過以下命令創建VLAN10和VLAN20,如圖9-19所示

圖9-19

3)配置完成後,可以用show vlan命令查看配置情況,如圖9-20所示:

圖9-20

4)把兩台PC分別連到VLAN10和VLAN20,用Ping命令進行連通性測試,兩台PC不能通訊。

5)把兩台PC連到同一VLAN中,用Ping命令進行連通性測試,兩台PC能通訊。

六、實驗完畢

C. 計算機網路設計實訓報告

看你想寫多深刻了。
如果要討論傳統的DIY兼容性的話,你還得羅列大量的測試數據。
一般格式如下:
題目
摘要
概論(提出論點的情況和實際意義)
相關公式和規范
研究手段
測試和調查的過程及數據成果
分析
初步結論
自己對結論的看法以及在實際中運用的意義
不過計算機及其相關專業
可沒有關於計算機組裝和維修方面的任務吧。

D. 大學網路技術基礎課程的實訓報告怎麼寫

網路技術課題報告與研究方案
(一)課題名稱

計算機網路技術基礎課程

(二)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本課題研究的是關於計算機網路技術基礎知識的一門實訓課程,為計算機專業的專業基礎課。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掌握計算機網路的基礎知識,了解數據通信的原理,熟悉計算機網路的組成與體系結構、TCP/IP模型,掌握區域網工作原理和一種流行區域網的應用,了解計算機網路管理和結構化布線的基本概念,掌握Windows 2000 Server下的用戶管理及各種網路服務的架設,並培養學生具備簡單的組網與網管能力,在體系結構上突出學生的技能訓練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能夠掌握當前先進和實用的網路技術,並能熟練利用Cisco、華為等網路設備(路由器和交換機)設計、構建和維護中小型的企業網路。學完本課程,學生可以通過教考分離參加一些認證考試。同時也為今後從事計算機網路的應用、設計與開發打下基礎。

(三)課題研究的指導思想

用一定的理論知識點和實際操作步驟進行講解,再用實訓任務進行復習、理解和鞏固,由淺入深,使學生通過實際動手操作,逐步掌握網路的組建、管理和應用。最後寫出實訓報告。

(四)課題研究的目標 及創新之處

編寫切合實際,注重教學內容適合本校及中等職業學校的校本教材,改進教學方法—項目教學法,強化教學理念—注重實踐技能的實訓教學;強化學生技能訓練,提高學生的實訓效果,以適應社會需求。

1、 創新了課程組織形式和指導方法

2、 創新了課程考核方法:

具體從參與課程實訓工作的態度10%、實訓紀律10%、實訓能力60%(動手、創新、解決問題、組織協調、溝通、表達等能力)、實訓效果20%(高質量完成實訓任務或項目開發)等方面進行考核。

3、創新了課程開發和保障模式。創新了一種符合高等職業教育特點的計算機網路應用型人才培養實訓課程的開發模式。

(五)課題研究的基本內容

以專業性和實用性為目的,編寫適合職教學生使用的計算機網路技術實訓教材

(六)研究條件和可能存在的問題(重點難點)

重點:交換機、路由器的使用與配置、數據中心伺服器的配置,網路工程項目規劃與設計

難點:交換機的VLAN的劃分、路由器靜態路由的配置、網路管理與網路安全

解決辦法:在教學過程中引入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案例講授、演示與角色演練相結合,加強教師指導,採用先進的網路和多媒體等教學手段,「教、學、做」相結合,實行啟發式、互動式、案例式、開放式、項目式、自學式、研討式以及邊講邊做邊指導的教學方法。注重對實訓現象的討論和分析,加強階段性實訓效果的評審與考核,圍繞職業技能,突出應用能力、創新能力、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

(七)課題研究的步驟

1、9月中旬到10月底,整體規劃及收集素材

2、11月初到12月初,整理素材並開始編寫

3、12月底完成教材的編寫

(八)課題研究主要實驗內容

1、網路線纜製作

2、對等網的配置

3、繪制區域網拓撲結構圖(visio)

4、Internet的接入

5、星型網路的組建

6、主從網路的配置

7、用戶管理

8、文件共享和安全性

9、網路列印機安裝與管理

10、IE瀏覽

11、電子郵件收發(foxmail)

12、FTP下載和管理

13、搜索引擎的使用

14、網路安全(防火牆)

15、網路安全(殺毒軟體)

16、DHCP的配置

17、DNS的配置

18、FTP服務的配置與使用

19、WWW服務的配置與使用

20、搭建小型區域網

(九)課題研究的方法

文獻法、教學實驗法

(十)課題研究的成果形式

校本教材

(十一)參考文獻

1、《計算機網路技術》 施曉秋主編 中國科學出版社 2003年版

2、《計算機網路實驗與實踐指導》 施曉秋主編 中國電力出版社 2003年版

3、《思科網路技術學院教程》(上冊)CiscoSystem主編人民郵電出版社 2002年版

4、《計算機網路》Andrew S. Tanenbaum .清華大學出版社

5、《數據通信與計算機網路》 高傳善等. 高等教育出版社

E. 計算機實驗報告總結怎麼寫

一、實驗目的

1、掌握幾種常用的網路命令,通過使用這些命令能檢測常見網路故障。

2、理解各命令的含義,並能解釋其顯示內容的意義。

二、實驗內容

1、運行windows常用的網路命令,ipconfig、ping、stat、nbtstat、arp、route、tracert。

2、利用子網掩碼、實現子網的劃分。

3、了解vrp的各種視圖及各視圖下的常用命令。

三、實驗原理、方法、手段

該實驗通過執行一些常用的網路命令,來了解網路的狀況,並對一些網路協議能更好地理解。

實驗中用到的網路命令:

1、pconfig命令

該命令顯示ip協議的具體配置信息,命令可以顯示網路適配器的物理地址、主機的ip地址、子網掩碼以及默認網關等,還可以查看主機名、dns伺服器、節點類型等相關信息。

2、ping命令

該命令用於測試網路連接狀況以及信息發送和接收狀況。該命令用於檢驗網路連接情況,它可以顯示當前正在活動的網路連接的詳細信息。

3、nbtstat命令

該命令用於查看本地計算機或遠程計算機上的bios的統計數據,顯示協議統計情況以及當前tcp/ip的連接所使用bios情況,運用bios,可以查看本地計算機或遠程計算機上的bios名字列表。

4、arp命令

使用arp命令,你能夠查看本地計算機或另一台計算機的arp高速緩存中的當前內容,也可以用人工方式輸入靜態的網卡物理地址/ip地址對,有助於減少網路上的信息量。


四、實驗步驟

1、執行ipconfig,獲取計算機網路參數。

2、執行ping,測試到其它計算機的連通。

3、執行stat,查看當前正在活動的網路連接的詳細信息。

4、執行nbtstat,查看使用nbt的協議統計信息,以及當前使用nbt的tcp/ip連接。

5、執行arp,查看當前記錄的ip地址與mac地址映。

6、執行route,查看計算機路由信息。

F. 求計算機網路基礎的實驗報告

目前,中國的3G通訊網路即將進入商用化應用階段,對技術標準的取捨選擇也成為移動運營商需要仔細考慮的問題。WCDMA和TD-SCDMA在技術上各有千秋,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不會出現哪種標准「一統江湖」的局面。至於誰能在3G時代占據更大的市場份額,關鍵是看哪種技術標准更符合市場需求和競爭的需要。

混合組網原則

在進行TD-SODMA建網時,考慮到現有的WODMA預規劃,建議採用如下混合組網原則:在3G網路建設初期,TD-SCDMA網路無法進行獨立組網形成全國性連續覆蓋網路的前提下,建議使用WCDMA/TD-SCDMA雙模終端,這樣既可以充分借用WODMA網路,避免覆蓋盲區,同時又能保證用戶可以很好的享受高端業務的服務;依靠WODMA網路規劃資源,結合其實際布網情況,利用TD-SCDMA網路做重點局部(密集城區、城區的室外和重點樓層的室內)地區覆蓋,實現熱點地區的業務需求;由於WCDMA語音業務和數據業務覆蓋半徑差別很大,不能保持良好的網路拓撲結構,影響網路性能。TD-SODMA以補充實現高速數據業務的連續覆蓋為規劃目標,在大城市的商業區室外保證高速數據業務的連續覆蓋;在大城市的辦公樓、酒店等商業價值高的樓盤,室內實現高速數據業務的覆蓋;網路規劃要充分利用資源,在滿足網路性能和網路結構的情況下,盡可能結合兩種制式的優勢,各盡所長,降低建設費用和加快建設速度;TD-SODMA覆蓋邊緣選擇應盡可能選在話務量較低的區域,邊界處WCDMA信號要覆蓋很好,同時TD--SODMA覆蓋邊緣的信號避免出現深衰落;混合組網異系統的切換區域應設置在話務量較低的區域,不是所有地方都可以實現系統間切換,這樣可以避免服務質量和系統性能的明顯下降。

混合組網互干擾分析

在1920MHz頻點附近,TD-SCDMA系統工作於上下行,WCDMA系統工作於上行。WODMA下行頻段和1 920MHz頻點有190MHz的頻率間隔(3GPP TS25.141規范要求UTR,A/FDD能夠支持1 90MHz的收發間隔),TD-SCDMA對WODMA下行的干擾和WCDMA下行對TD-SCDMA的干擾主要是雜散輻射,但由於有190MHz頻率保護帶,其干擾問題不是本文的研究內容。因此在1920MHz頻點處,考慮TD-SCDMA系統和WCDMA系統共存時,干擾分為四大類(見圖1):
1.TD-SCDMA上行干擾WCDMA上行(TD-SCl)MA比—WODMA BS)
2.TD-SCDMA下行干擾WODMA上行(TD-SODMA BS—WCDMA BS)
3.WODMA上行干擾TD-SODMA上行(WODMA比一TD-SODMA BS)
4.WODMA上行干擾TD--SODMA下行(WCDMA UE—TD-SCDMA UE)
通過模擬得到以下結論:1通過附加的頻率保護間隔可部分消除TD-SCDMA BS與WODMA BS間的干擾。可以通過提高WODMA UE AOLB要求或3.3 MHz的頻串保護間隔抑制WODMA UE對TD-SODMA BS的干擾。良好的工程規劃可降低兩系統共存的射頻參數要求,但不能有效消除兩系統間的干擾。兩系統BS間距的增大導致WODMAUE對TD-SODMA BS干擾的增大,B3間距的減小導致TD-SODMA BS對FDD BS干擾的增大。兩系統B日間距位於(0,R/2)區間范圍內能夠較好的協調WODMA UE干擾TD-SCDMA BS及TD-SODMA B3干擾WODMA B日的AOIB要求。
在工程上,通過空間隔離、頻帶隔離和工程技術等方法,可一定程度地解決TD-SODMA和WODMA系統混合組網時互干擾的問題。

混合組網的探討

1.組網方式
方式一:考慮到TD--SCDMA話務吸收能力,混合組網時考慮在WCDMA網路下,以TD-SODMA網路覆蓋高速率業務的熱點地區網路,即圖2中的藍色區域。
方式二:空間上的分區組網:不同地區,利用WODMA和TD-SODMA系統分別組網,其中TD-SODMA負責解決熱點地區的覆蓋,即圖3中的藍色區域。宏蜂窩分區覆蓋;宏蜂窩和微蜂窩結合分區覆蓋——主要將TD-SODMA網路應用到室內覆蓋中去。

2.組網策略可行性分析
在5GPP的協議標准中,TD-SODMA與WODMA的不同之處主要在於UTBAN部分,即無線接入網路部分,在核心網中無大的差別。因此,對應TD-SODMA的RNO與WODMA的BNO在高層協議處理過程上大部分是相同的,只有個別協議過程有區別。從技術層面上說,進行TD--SODMA和WODMA的混合組網是可行的。

3.移動性管理策略分析
網路選擇和接入策略:用戶可以有多種網路選擇方式,分別是優選WODMA網路、優選TD-SODMA網路和無優先順序。建議對混合組網方式一,用戶採用優選WODMA網路的方式對混合組網方式二,用戶採用無優選方式。
採用優選網路的方式,可以使用戶在覆蓋區域內始終駐留在原制式網路中,減輕不必要的切換給網路帶來的額外負荷;當系統判定由於容量、覆蓋或干擾等原因,原網路制式無法接入的情況下需要發起定向重試,通過系統間切換或小區重選等方式,將移動終端接入到另一種制式網路中,保持業務的正常接入。
在網路運營的初期,網路容量充裕的情況下,完全可行;至於中後期,用戶增長迅速,容量受限的情況下,運營商可以充分利用TD-SODMA的優勢,採取增載入頻、多用戶檢測、智能天線、小區分裂等技術增加相應的容量。即使在容量一時無法增加時,也可利用接入定向重試、系統間負荷均衡或基於測量的系統間切換等技術將WCDMA系統可承擔的業務切換到TD-SODMA系統,以保證系統的服務質量和平穩運行。
小區重選策略:對於混合組網方式一,基於WCDMA的用戶應該盡可能的駐留在WCDMA網路中,在WCDMA網路負荷正常的情況下,只要網路質量能滿足最低業務速率接入的需要,即可以駐留。出於同樣的考慮,在TD--$CDMA網路中WCDMA小區重選門限應該高於TD-SCDMA小區的重選門限,使駐留在TD-SCDMA網路中的用戶減少異系統間切換。
負荷分擔策略:當WCDMA網路負荷偏高時,網路應該有能力對小區選擇門限進行調整,適當調高WODMA小區的選擇門限,使部分WCDMA用戶選擇到TD-SGDMA站點中以減輕WCDMA站點的負荷。該過程根據網路負荷自動執行並且可逆。同時在網路規劃當中,要考慮RNc的負荷分擔。
切換策略:當一個用戶在WCDMA系統中進行了呼叫並移動到TD-SCDMA系統的邊緣,此時其無線質量變差,
對於混合組網方式一,如果用戶駐留的WCDMA小區有同覆蓋的TD-SCDMA小區,則不需要打開測量,通過盲切換實現WCDMA到TD-SCDMA的切換。而對於混合組網方式二,則通過打開壓縮模式和系統間測量實現WCDMA到TD-SCDMA的切換。
在進行系統間切換時還需要考慮切換業務特點:兩種制式提供的Cs域業務服務質量基本相同,由於cs域掉話用戶感受明顯,所以cs域業務對切換成功率要求較高;而PS域業務掉話用戶感受不明顯,且P3域業務掉話後會自動重新進行連接。因此在切換策略各有側重點,cs域業務以盡可能保證切換成功率為主,Ps域業務以盡可能保證用戶的帶寬為主,即用戶從共同覆蓋區向其中一種制式覆蓋區移動時,cS域切換發生較早,Ps域切換發生較晚。

4.網路規劃策略分析
頻點規劃策略:由於TD-SCDMA頻率資源豐富,而WCDMA通常採用同頻組網,因此,對於頻點的規劃要考慮:相鄰TD—SCDMA小區之間採用異頻組網;相鄰TD-SCDMA和WCDMA小區之間增大頻帶隔離度。
碼資源規劃:TD-SCDMA與WCDMA混合組網的網路規劃過程中不存在擾碼規劃的問題。
呼吸效應解決策略:對於混合組網方式一,WCDMA產生的呼吸效應應該由WCDMA系統自身來解決。對於混合組網方式二,在僅有WCDMA覆蓋下的地區,產生的小區呼吸效應應由WCDMA自身規劃時解決。由於TB--SCDMA系統呼吸效應不明顯,因此在與TD-SCDMA網路相鄰的WCDMA小區發生呼吸效應時,可考慮由TD-SCDMA系統分擔一部分WCDMA小區邊緣用戶的接入要求,提高系統的整體容量。

G. 計算機網路實訓報告怎麼寫

網路綜合實訓報告總結
通過一周的實訓結束了,這次實訓是讓我們為一個公司搭建一個符合要求的基本的網路。通過這次實訓,我掌握了交換機的配置,vlan的作用、配置命令及基本配置方法、路由器的配置方法。還學到了許多在書本上沒學到的知識,並將他們加以實踐,還將書上學到的原理運用到實際操作當中,加強了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動手的能力,這使我在之前學習的基礎上又加深了印象。
在操作時我們根據網路要求畫出結構圖,再根據圖配置線路,然後進行配置及測試,在測試時遇到了好多問題,有的雖然很小但卻影響到整個網路的運作。此次操作時間有點緊,再加上在很多方面的經驗不足,所以遇到過很多問題,雖然我們經過不懈的努力終於把一些問題都解決了,但我知道做好一個網路設計還有很多要學的地方。
在這次實訓過程中,我發現平時學習的知識與實踐環節所用到的有一定的差距,往往覺得自己掌握的很好或者自認為熟練的技術卻在此次實踐環節中常常出問題。所以我明白了,書本上的知識只提供方法,在實踐中自己必須摸索出適合具體工作的方法,這一切都需要我們的不斷鑽研和勤學好問。
在這次實訓中,我有一些地方做得不夠好:在開始接線時,對結構圖中internet 部分的埠沒有理解清楚,導致接線錯誤,使配置無法進行 。
總的來說,這次實訓對我很有幫助,讓我獲益匪淺,使我在這方面的知識有了不小的提高。除此以外,我還學會了如何更好地與別人溝通,學會了接受別人更好的觀點,如何更好地去陳述自己的觀點,讓別人認同自己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