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網路信息安全面臨的主要威脅有以下幾個:
1.
黑客的惡意攻擊。
2.
網路自身和管理存在欠缺。
3.
軟體設計的漏洞或「後門」而產生的問題。
4.
惡意網站設置的陷阱。
5.
用戶網路內部工作人員的不良行為引起的安全問題。
6.
那就還有人為的誤接收病毒文件也是有可能的。
Ⅱ 計算機病毒破壞的主要對象是
計算機病毒破壞的主要對象是計算機功能或者數據。
計算機病毒(Computer Virus)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保護條例》中被明確定義,病毒指「編制者在計算機程序中插入的破壞計算機功能或者破壞數據,影響計算機使用並且能夠自我復制的一組計算機指令或者程序代碼」。
計算機病毒(Computer Virus)是編制者在計算機程序中插入的破壞計算機功能或者數據的代碼,能影響計算機使用,能自我復制的一組計算機指令或者程序代碼。
計算機病毒具有傳播性、隱蔽性、感染性、潛伏性、可激發性、表現性或破壞性。計算機病毒的生命周期:開發期→傳染期→潛伏期→發作期→發現期→消化期→消亡期。計算機病毒是一個程序,一段可執行碼。就像生物病毒一樣,具有自我繁殖、互相傳染以及激活再生等生物病毒特徵。計算機病毒有獨特的復制能力,它們能夠快速蔓延,又常常難以根除。它們能把自身附著在各種類型的文件上,當文件被復制或從一個用戶傳送到另一個用戶時,它們就隨同文件一起蔓延開來。
病毒依附存儲介質軟盤、 硬碟等構成傳染源。病毒傳染的媒介由工作的環境來定。病毒激活是將病毒放在內存, 並設置觸發條件,觸發的條件是多樣化的, 可以是時鍾,系統的日期,用戶標識符,也可以是系統一次通信等。條件成熟病毒就開始自我復制到傳染對象中,進行各種破壞活動等。病毒的傳染是病毒性能的一個重要標志。在傳染環節中,病毒復制一個自身副本到傳染對象中去。
Ⅲ 網路安全威脅有哪些
計算機網路安全所面臨的威脅主要可分為兩大類:一是對網路中信息的威脅,二是對網路中設備的威脅。
從人的因素 考慮,影響網路安全的因素包括:
(1)人為的無意失誤。
(2)人為的惡意攻擊。一種是主動攻擊,另一種是被動攻擊。
(3)網路軟體的漏洞和「後門」。
針對您的問題這個一般都是針對WEB攻擊吧!一般有釣魚攻擊!網站掛馬!跨站攻擊!!DDOS這些吧!至於防禦方案!不同情況不一樣!沒有特定標准!+
內部威脅,包括系統自身的漏洞,計算機硬體的突發故障等外部威脅,包括網路上的病毒,網路上的惡意攻擊等
5.黑客:
Ⅳ 計算機病毒破壞的主要對象是什麼
計算機病毒破壞的主要對象是程序和數據。
計算機病毒是指編制者在計算機程序中插入的破壞計算機功能或者數據的代碼,能影響計算機使用,能自我復制的一組計算機指令或者程序代碼。計算機病毒具有傳播性、隱蔽性、感染性、潛伏性、可激發性、表現性或破壞性。
Ⅳ 哪些行為屬於威脅計算機網路安全的因素
從技術角度上看,Internet的不安全因素,一方面由於它是面向所有用戶的,所有資源通過網路共享;另一方面它的技術是開放和標准化的。
從技術角度上看,Internet的不安全因素,一方面由於它是面向所有用戶的,所有資源通過網路共享;另一方面它的技術是開放和標准化的。因此,Internet的技術基礎仍是不安全的。從威脅對象講,計算機網路安全所面臨的威脅主要分為兩大類:一是對網路中信息的威脅;二是對網路中設備的威脅。從威脅形式上講,自然災害、意外事故、計算機犯罪、人為行為、「黑客」行為、內部泄露、外部泄密、信息丟失、電子諜報、信息戰、網路協議中的缺陷等,都是威脅網路安全的重要因素。從人的因素考慮,影響網路安全的因素還存在著人為和非人為兩種情況。
(1)人為情況包括無意失誤和惡意攻擊。
①人為為的無意失誤。操作員使用不當,安全配置不規范造成的安全漏洞,用戶安全意識不強,選擇用戶口令不慎,將自己的賬號隨意轉告他人或與別人共享等情況,都會對網路安全構成威脅。
②人為的惡意攻擊。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主動攻擊,它的目的在於纂改系統中所含信息,或者改變系統的狀態和操作,它以各種方式有選擇地破壞信息的有效性、完整性和真實性:另一種是被動攻擊,它在不影響網路正常工作的情況下,進行信息的截獲和竊取,分析信息流量,並通過信息的破譯獲得重要機密信息,它不會導致系統中信息的任何改動,而且系統的操作和狀態也不被改變,因此被動攻擊主要威脅信息的保密性。這兩種攻擊均可對網路安全造成極大的危害,並導致機密數據的泄露。
(2)非人為因素主要指網路軟體的「漏洞」和「後門」:網路軟體不可能是百分之百的無缺陷和無漏洞的,如TCP/IP協議的安全問題。然而,這些漏洞和缺陷恰恰是黑客進行攻擊的首選目標,導致黑客頻頻攻入網路內部的主要原因就是相應系統和應用軟體本身的脆弱性和安全措施的不完善。另外,軟體的「後門」都是軟體設計編程人員為了自便而設置的,一般不為外人所知。但是一日「後門」洞開,將使黑客對網路系統資源的非法使用成為可能。
Ⅵ 有關於網路信息系統安全的四個問題
1.網路系統的不安全因素
計算機網路系統的不安全因素按威脅的對象可以分為三種:一是對網路硬體的威脅,這主要指那些惡意破壞網路設施的行為,如偷竊、無意或惡意毀損等等;二是對網路軟體的威脅,如病毒、木馬入侵,流量攻擊等等;三是對網路上傳輸或存儲的數據進行的攻擊,比如修改數據,解密數據,刪除破壞數據等等。這些威脅有很多很多,可能是無意的,也可能是有意的,可能是系統本來就存在的,也可能是我們安裝、配置不當造成的,有些威脅甚至會同時破壞我們的軟硬體和存儲的寶貴數據。如CIH病毒在破壞數據和軟體的同時還會破壞系統BIOS,使整個系統癱瘓。針對威脅的來源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1無意過失
如管理員安全配置不當造成的安全漏洞,有些不需要開放的埠沒有即時用戶帳戶密碼設置過於簡單,用戶將自己的帳號密碼輕意泄漏或轉告他人,或幾人共享帳號密碼等,都會對網路安全帶來威脅。
1.2惡意攻擊
這是我們賴以生存的網路所面臨的最大威脅。此類攻擊又可以分為以下兩種:一種是顯在攻擊,它有選擇地破壞信息的有效性和完整性,破壞網路的軟硬體系統,或製造信息流量使我們的網路系統癱瘓;另一類是隱藏攻擊,它是在不影響用戶和系統日常工作的前提下,採取竊取、截獲、破譯和方式獲得機密信息。這兩種攻擊均可對計算機網路系統造成極大的危害,並導致機密數據的外泄或系統癱瘓。
1.3漏洞後門
網路操作系統和其他工具、應用軟體不可能是百分之百的無缺陷和無漏洞的,尤其是我們既愛又恨的「Windows」系統,這些漏洞和缺陷就是病毒和黑客進行攻擊的首選通道,無數次出現過的病毒(如近期的沖擊波和震盪波就是採用了Windows系統的漏洞)造成的重大損失和慘痛教訓,就是由我們的漏洞所造成的。黑客浸入網路的事件,大部分也是利用漏洞進行的。「後門」是軟體開發人員為了自己的方便,在軟體開發時故意為自己設置的,這在一般情況下沒有什麼問題,但是一旦該開發人員有一天想不通要利用利用該「後門」,那麼後果就嚴重了,就算他自己安分守己,但一旦「後門」洞開和泄露,其造成的後果將更不堪設想。
如何提高網路信息系統安全性
2.1 物理安全策略
物理安全策略的目的是保護計算機系統、伺服器、網路設備、列印機等硬體實體和通信鏈路的物理安全,如採取措施防止自然災害、化學品腐蝕、人為盜竊和破壞、搭線竊取和攻擊等等;由於很多計算機系統都有較強的電磁泄漏和輻射,確保計算機系統有一個良好的電磁兼容工作環境就是我們需要考慮的;另外建立完備的安全管理制度,伺服器應該放在安裝了監視器的隔離房間內,並且要保留1天以上的監視記錄,另外機箱、鍵盤、電腦桌抽屜要上鎖,鑰匙要放在另外的安全位置,防止未經授權而進入計算機控制室,防止各種偷竊、竊取和破壞活動的發生。
2.2 訪問控制策略
網路中所能採用的各種安全策略必須相互配合、相互協調才能起到有效的保護作用,但訪問控制策略可以說是保證網路安全最重要的核心策略之一。它的主要目的是保證網路信息不被非法訪問和保證網路資源不被非法使用。它也是維護網路系統安全、保護網路資源的重要手段。下面我們分述各種訪問控制策略。
2.2.1 登陸訪問控制
登陸訪問控制為網路訪問提供了第一層訪問控制。通過設置帳號,可以控制哪些用戶能夠登錄到伺服器並獲取網路信息和使用資源;通過設置帳號屬性,可以設置密碼需求條件,控制用戶在哪些時段能夠登陸到指定域,控制用戶從哪台工作站登陸到指定域,設置用戶帳號的失效日期。
注:當用戶的登錄時段失效時,到域中網路資源的鏈接不會被終止。然而,該用戶不能再創建到域中其他計算機的新鏈接。
用戶的登陸過程為:首先是用戶名和密碼的識別與驗證、然後是用戶帳號的登陸限制的檢查。兩個過程只要有一個不成功就不能登陸。
由於用戶名和密碼是對網路用戶的進行驗證的第一道防線。所以作為網路安全工作人員在些就可以採取一系列的措施防止非法訪問。
a. 基本的設置
應該限制普通用戶的帳號使用時間、方式和許可權。只有系統管理員才能建立用戶帳號。用戶密碼方面應該考慮以下情況:密碼的復雜情況、最小密碼長度、密碼的有效期等。應能控制用戶登錄入網的站點、限制用戶入網的時間、限制用戶入網的工作站數量。應對所有用戶的訪問進行審計,如果多次輸入口令不正確,則應該認為是非法入侵,應給出報警信息,並立即停用該帳戶。
b. 認真考慮和處理系統內置帳號
建議採取以下措施:i.停用Guest帳號,搞不懂Microsoft為何不允許刪除Guest帳號,但不刪除我們也有辦法:在計算機管理的用戶和組裡面,把Guest帳號禁用,任何時候都不允許Guest帳號登陸系統。如果還不放心,可以給Guest帳號設置一個長而復雜的密碼。這里為對Windows 2有深入了解的同行提供一個刪除Guest帳號的方法:Windows 2系統的帳號信息,是存放在注冊表HKEY_LOCAL_MACHINE\SAM里的,但即使我們的系統管理員也無法打開看到這個主鍵,這主要也是基於安全的原因,但是「System」帳號卻有這個許可權,聰明的讀者應該知道怎麼辦了吧,對了,以「SYSTEM」許可權啟動注冊表就可以了,具體方法為:以「AT」命令來添加一個計劃任務來啟動Regedit.exe程序,然後檢查注冊表項,把帳號Guest清除掉。首先,看一下時間 :3,在「運行」對話框中或「cmd」中運行命令:at :31 /interactive regedit.exe。這樣啟動regedit.exe的身份就是「SYSTEM」了,/interactive的目的是讓運行的程序以互動式界面的方式運行。一分鍾後regedit.exe程序運行了,依次來到以下位置: HKEY_LOCAL_MACHINE\SAM\Domains\Account\Users,將以下兩個相關鍵全部刪掉:一個是1F5,一個是Names下面的Guest。完成後我們可是用以下命令證實Guest帳號確實被刪掉了「net user guest」。ii.系統管理員要擁有兩個帳號,一個帳號是具有管理員許可權,用於系統管理,另一個帳號只有一般許可權,用於日常操作。這樣只有在維護系統或安裝軟體時才用管理員身份登陸,有利於保障安全。iii.將administrator帳號改名。Microsoft不允許將administrator帳號刪除和停用,這樣Microsoft就給Hacker們提供了特別大的幫助,但我們也可將之改名,如改為everyones等看視普通的名字。千萬不要改為Admin、Admins等改了等於白改的名字。
c. 設置欺騙帳號
這是一個自我感覺非常有用的方法:創建一個名為Administrator的許可權最低的欺騙帳號,密碼設置相當復雜,既長又含特殊字元,讓Hacker們使勁破解,也許他破解還沒有成功我們就已經發現了他的入侵企圖,退一步,即使他破解成功了最後還是會大失所望的發現白忙半天。
d. 限制用戶數量
因為用戶數量越多,用戶許可權、密碼等設置的缺陷就會越多,Hacker們的機會和突破口也就越多,刪除臨時帳號、測試帳號、共享帳號、普通帳號、已離職員工帳號和不再使用的其他帳號能有效地降低系統缺陷。
e. 禁止系統顯示上次登陸的用戶名
Win9X以上的操作系統對以前用戶登陸的信息具有記憶功能,下次重啟時,會在用戶名欄中提示上次用戶的登陸名,這個信息可能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給系統和用戶造成隱患,我們可以通過修改注冊表來隱藏上次用戶的登陸名。修改方法如下:打開注冊表,展開到以下分支:
HKEY_LOCAL_MACHINE\SOFTWARE\Microsoft\Windows NT\CurrentVersion\Winlogon
在此分支下新建字元串命名為:DontDisplayLastUserName,並把該字元串值設為:「1」,完成後重新啟動計算機就不會顯示上次登錄用戶的名字了。
f. 禁止建立空連接
默認情況下,任何用戶通過空連接連上伺服器後,可能進行枚舉帳號,猜測密碼,我們可以通過修改注冊表來禁止空連接。方法如下:打開注冊表,展開到以下分支:HKEY_LOCAL_MACHINE\SYSTEM\CurrentControlSet\Control\Lsa,然後將該分支下的restrictanonymous的值改為「1」即可。
g. 通過智能卡登錄
採用攜帶型驗證器來驗證用戶的身份。如廣泛採用的智能卡驗證方式。通過智能卡登錄到網路提供了很強的身份驗證方式,因為,在驗證進入域的用戶時,這種方式使用了基於加密的身份驗證和所有權證據。
例如,如果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得到了用戶的密碼,就可以用該密碼在網路上冒稱用戶的身份做一些他自己想做的事情。而現實中有很多人都選擇相當容易記憶的密碼(如姓名、生日、電話號碼、銀行帳號、身份證號碼等),這會使密碼先天脆弱,很容易受到攻擊。
在使用智能卡的情況下,那些別有用心的人只有在獲得用戶的智能卡和個人識別碼 (PIN) 前提下才能假扮用戶。由於需要其它的信息才能假扮用戶,因而這種組合可以減少攻擊的可能性。另一個好處是連續幾次輸入錯誤的 PIN 後,智能卡將被鎖定,因而使得採用詞典攻擊智能卡非常困難。
2.2.2 資源的許可權管理
資源包括系統的軟硬體以及磁碟上存儲的信息等。我們可以利用Microsoft 在Windows 2中給我們提供的豐富的許可權管理來控制用戶對系統資源的訪問,從而起到安全管理的目的。
a. 利用組管理對資源的訪問
組是用戶帳號的集合,利用組而不用單個的用戶管理對資源的訪問可以簡化對網路資源的管理。利用組可以一次對多個用戶授予許可權,而且在我們對一個組設置一定許可權後,以後要將相同的許可權授予別的組或用戶時只要將該用戶或組添加進該組即可。
如銷售部的成員可以訪問產品的成本信息,不能訪問公司員工的工資信息,而人事部的員工可以訪問員工的工資信息卻不能訪問產品成本信息,當一個銷售部的員工調到人事部後,如果我們的許可權控制是以每個用戶為單位進行控制,則許可權設置相當麻煩而且容易出錯,如果我們用組進行管理則相當簡單,我們只需將該用戶從銷售組中刪除再將之添加進人事組即可。
b. 利用NTFS管理數據
NTFS文件系統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許可權管理功能,利用了NTFS文件系統就可以在每個文件或文件夾上對每個用戶或組定義諸如讀、寫、列出文件夾內容、讀和執行、修改、全面控制等許可權,甚至還可以定義一些特殊許可權。NTFS只適用於NTFS磁碟分區,不能用於FAT或FAT32分區。不管用戶是訪問文件還是文件夾,也不管這些文件或文件夾是在計算機上還是在網路上,NTFS的安全功能都有效。NTFS用訪問控制列表(ACL)來記錄被授予訪問該文件或文件夾的所有用戶、帳號、組、計算機,還包括他們被授予的訪問許可權。注意:要正確和熟練地使用NTFS控制許可權的分配必須深入了解NTFS許可權的特點、繼承性、「拒絕」許可權的特性以及文件和文件夾在復制和移動後的結果。一個網路系統管理員應當系統地考慮用戶的工作情況並將各種許可權進行有效的組合,然後授予用戶。各種許可權的有效組合可以讓用戶方便地完成工作,同時又能有效地控制用戶對伺服器資源的訪問,從而加強了網路和伺服器的安全性。
2.2.3 網路伺服器安全控制
網路伺服器是我們網路的心臟,保護網路伺服器的安全是我們安全工作的首要任務,沒有伺服器的安全就沒有網路的安全。為了有效地保護伺服器的安全,我們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工作。
a. 嚴格伺服器許可權管理
由於伺服器的重要地位,我們必須認真分析和評估需要在伺服器上工作的用戶的工作內容和工作性質,根據其工作特點授予適當的許可權,這些許可權要保證該用戶能夠順利地完成工作,但也決不要多給他一點許可權(即使充分相信他不會破壞也要考慮他的誤操作),同時刪除一些不用的和沒有必要存在的用戶和組(如員工調動部門或辭退等)。根據情況限制或禁止遠程管理,限制遠程訪問許可權等也是網路安全工作者必需考慮的工作。
b. 嚴格執行備份操作
作為一個網路管理員,由於磁碟驅動器失靈、電源故障、病毒感染、黑客攻擊、誤操作、自然災害等原因造成數據丟失是最為常見的事情。為了保證系統能夠從災難中以最快的速度恢復工作,最大化地降低停機時間,最大程度地挽救數據,備份是一個最為簡單和可靠的方法。Windows 2 集成了一個功能強大的圖形化備份實用程序。它專門為防止由於硬體或存儲媒體發生故障而造成數據丟失而設計的。它提供了五個備份類型:普通、副本、差異、增量和每日,我們根據備份所耗時間和空間可以靈活安排這五種備份類型來達到我們的目的。
警告:對於從Windows 2 NTFS卷中備份的數據,必須將之還原到一個Windows 2 NTFS卷中,這樣可以避免數據丟失,同時能夠保留訪問許可權、加密文件系統(Encrypting File System)設置信息、磁碟限額信息等。如果將之還原到了FAT文件系統中,將丟失所有加密數據,同時文件不可讀。
c. 嚴格起用備用伺服器
對於一些非常重要的伺服器,如域控制器、橋頭伺服器、DHCP伺服器、DNS伺服器、WINS伺服器等擔負網路重要功能的伺服器,也包括那些一旦癱瘓就要嚴重影響公司業務的應用程序伺服器,我們應該不惜成本建立備份機制,這樣即使某個伺服器發生故障,對我們的工作也不會造成太大的影響。我們也可以利用Windows 2 Advance Server的集群功能使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伺服器,這樣不但可以起到備用的作用,同時也能很好地提高服務性能。
d. 使用RAID實現容錯功能
使用RAID有軟體和硬體的方法,究竟採用哪種要考慮以下一些因素:
硬體容錯功能比軟體容錯功能速度快。
硬體容錯功能比軟體容錯功能成本高。
硬體容錯功能可能被廠商限制只能使用單一廠商的設備。
硬體容錯功能可以實現硬碟熱交換技術,因此可以在不關機的情況下更換失敗的硬碟。
硬體容錯功能可以採用高速緩存技術改善性能。
Microsoft Windows 2 Server支持三種類型的軟體RAID,在此作一些簡單描述:
u RAID (條帶卷)
RAID 也被稱為磁碟條帶技術,它主要用於提高性能,不屬於安全范疇,在此略過,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閱相關資料。
u RAID 1(鏡像卷)
RAID 1 也被稱為磁碟鏡像技術,它是利用Windows 2 Server的容錯驅動程序(Ftdisk.sys)來實現,採用這種方法,數據被同時寫入兩個磁碟中,如果一個磁碟失敗了,系統將自動用來自另一個磁碟中的數據繼續運行。採用這種方案,磁碟利用率僅有5%。
可以利用鏡像卷保護系統磁碟分區或引導磁碟分區,它具有良好的讀寫性能,比RAID 5 卷使用的內存少。
可以採用磁碟雙工技術更進一步增強鏡像卷的安全性,它不需要附加軟體支持和配置。(磁碟雙工技術:如果用一個磁碟控制器控制兩個物理磁碟,那麼當磁碟控制器發生故障,則兩個磁碟均不能訪問,而磁碟雙工技術是用兩個磁碟控制器控制兩個物理磁碟,當這兩個磁碟組成鏡像卷時更增強了安全性:即使一個磁碟控制器損壞,系統也能工作。)
鏡像卷可以包含任何分區,包括引導磁碟分區或系統磁碟分區,然而,鏡像卷中的兩個磁碟必須都是Windows 2 的動態磁碟。
u RAID 5(帶有奇偶校驗的條帶卷)
在Windows 2 Server中,對於容錯卷,RAID 5是目前運用最廣的一種方法,它至少需要三個驅動器,最多可以多達32個驅動器。Windows 2 通過在RAID-5卷中的各個磁碟分區中添加奇偶校檢翻譯片來實現容錯功能。如果單個磁碟失敗了,系統可以利用奇偶信息和剩餘磁碟中的數據來重建丟失的數據。
注:RAID-5卷不能保護系統磁碟和引導磁碟分區。
e. 嚴格監控系統啟動的服務
很多木馬或病毒程序都要在系統中創建一個後台服務或進程,我們應該經常檢查系統,一旦發現一些陌生的進程或服務,就要特別注意是否有木馬、病毒或間諜等危險軟體運行。作為網路管理員,經常檢查系統進程和啟動選項是應該養成的一個經常習慣。這里有一個對初級網路管理員的建議:在操作系統和應用程序安裝完成後利用工具軟體(如Windows優化大師等軟體)導出一個系統服務和進程列表,以後經常用現有的服務和進程列表與以前導出的列表進行比較,一旦發現陌生進程或服務就要特別小心了。
2.2.4 網路監測和鎖定控制
網路管理員應對網路實施監控,伺服器應記錄用戶對網路資源的訪問,對非法的網路訪問,伺服器應以圖形、文字或聲音等形式報警,以引起網路管理員的注意。如果不法之徒試圖進入網路,網路伺服器應會自動記錄企圖嘗試進入網路的次數,如果非法訪問的次數達到設定數值,那麼該帳戶將被自動鎖定。
伺服器允許在伺服器控制台上執行一些如裝載和卸載管理模塊的操作,也可以進行安裝和刪除軟體等操作。網路伺服器的安全控制包括設置口令鎖定伺服器控制台,以防止非法用戶修改、刪除重要服務組件或破壞數據;可以設定伺服器登錄時間和時長、非法訪問者檢測和關閉的時間間隔。
2.2.5 防火牆控制
防火牆的概念來源於古時候的城堡防衛系統,古代戰爭中為了保護一座城市的安全,通常是在城市周圍挖出一條護城河,每一個進出城堡的人都要通過一個吊橋,吊橋上有守衛把守檢查。在設計現代網路的時候,設計者借鑒了這一思想,設計出了現在我要介紹的網路防火牆技術。
防火牆的基本功能是根據一定的安全規定,檢查、過濾網路之間傳送的報文分組,以確定它們的合法性。它通過在網路邊界上建立起相應的通信監控系統來隔離內外網路,以阻止外部網路的侵入。我們一般是通過一個叫做分組過濾路由器的設備來實現這個功能的,這個路由器也叫做篩選路由器。作為防火牆的路由器與普通路由器在工作機理上有較大的不同。普通路由器工作在網路層,可以根據網路層分組的IP地址決定分組的路由;而分組過濾路由器要對IP地址、TCP或UDP分組頭進行檢查與過濾。通過分組過濾路由器檢查過的報文還要進一步接受應用網關的檢查。因此,從協議層次模型的角度看,防火牆應覆蓋網路層、傳輸層與應用層。
其他的你去:http://www.haolw.net/HaoLw/JvJueWeiXie-AnQuanYingYongWindowsXiTong/ 上面都有太多了`我復制不下來``
Ⅶ 網路犯罪有哪幾種類型
一、是是通過非法手段,針對網路漏洞對網路進行技術入侵,侵入網路後,主要以偷窺、竊取、更改或者刪除計算機信息為目的的犯罪。
二、通過信息交換和軟體的傳遞過程,將破壞性病毒附帶在信息中傳播、在部分免費輔助軟體中附帶邏輯炸彈定時引爆、或者在軟體程序中設置後門程序的犯罪。
三、是利用公用信息網路侵吞公共財務,以網路為傳播媒體在網上傳播反動言論或實施詐騙和教唆犯罪。
四、是利用現代網路實施色情影視資料、淫穢物品的傳播犯罪。
Ⅷ 計算機網路安全面臨的威脅主要有哪些
1、人為的失誤威脅:人為誤操作,管理不善而造成系統信息丟失、設備被盜、發生火災、水災,安全設置不當而留下的安全漏洞,用戶口令不慎暴露,信息資源共享設置不當而被非法用戶訪問等。
2、自然災害威脅:如地震、風暴、泥石流、洪水、閃電雷擊、蟲鼠害及高溫、各種污染等構成的威脅。
3、故意威脅:由於網路本身存在脆弱性,因此總有某些人或某些組織想方設法利用網路系統達到某種目的,如從事工業、商業或軍事情報搜集工作的「間諜」。
(8)計算機網路主要破壞的對象擴展閱讀
影響計算機網路安全的因素:
1、用戶因素:
企業建造自己的內部網是為了加快信息交流,更好地適應市場需求。建立之後,用戶的范圍必將從企業員工擴大到客戶和想了解企業情況的人。用戶的增加,也給網路的安全性帶來了隱患。
2、主機因素:
建立內部網時,使原來的各區域網、單機互聯,增加了主機的種類,如工作站、伺服器,甚至小型機、大中型機。由於它們所使用的操作系統和網路操作系統不盡相同,某個操作系統出現漏洞就可能造成整個網路的大隱患。
3、單位安全政策:
實踐證明,80%的安全問題是由網路內部引起的,因此,單位對自己內部網的安全性要有高度的重視,必須制訂出一套安全管理的規章制度。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計算機網路安全
Ⅸ 計算機網路安全受到的威脅主要有哪兩種
計算機網路面臨的安全威脅大體可分為兩種:一是對網路本身的威脅,二是對網路中信息的威脅。對網路本身的威脅包括對網路設備和網路軟體系統平台的威脅;對網路中信息的威脅除了包括對網路中數據的威脅外,還包括對處理這些數據的信息系統應用軟體的威脅。 影響計算機網路安全的因素很多,對網路安全的威脅主要來自人為的無意失誤、人為的惡意攻擊和網路軟體系統的漏洞和「後門」三個方面的因素。 人為的無意失誤是造成網路不安全的重要原因。網路管理員在這方面不但肩負重任,還面臨越來越大的壓力。稍有考慮不周,安全配置不當,就會造成安全漏洞。另外,用戶安全意識不強,不按照安全規定操作,如口令選擇不慎,將自己的賬戶隨意轉借他人或與別人共享,都會對網路安全帶來威脅。 人為的惡意攻擊是目前計算機網路所面臨的最大威脅。人為攻擊又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主動攻擊,它以各種方式有選擇地破壞系統和數據的有效性和完整性;另一類是被動攻擊,它是在不影響網路和應用系統正常運行的情況下,進行截獲、竊取、破譯以獲得重要機密信息。這兩種攻擊均可對計算機網路造成極大的危害,導致網路癱瘓或機密泄漏。 網路軟體系統不可能百分之百無缺陷和無漏洞。另外,許多軟體都存在設計編程人員為了方便而設置的「後門」。這些漏洞和「後門」恰恰是黑客進行攻擊的首選目標。 所以一定要安裝使用360之類的可靠殺軟保護自己的電腦
Ⅹ 計算機網路面臨的安全性威脅可分為哪兩類分別包含哪些內容
計算機網路安全所面臨的威脅主要可分為兩大類:一是對網路中信息的威脅,二是對網路中設備的威脅。
從人的因素 考慮,影響網路安全的因素包括:
(1)人為的無意失誤。
(2)人為的惡意攻擊。一種是主動攻擊,另一種是被動攻擊。
(3)網路軟體的漏洞和「後門」。
針對您的問題這個一般都是針對WEB攻擊吧!一般有釣魚攻擊!網站掛馬!跨站攻擊!!DDOS這些吧!至於防禦方案!不同情況不一樣!沒有特定標准!+
內部威脅,包括系統自身的漏洞,計算機硬體的突發故障等外部威脅,包括網路上的病毒,網路上的惡意攻擊等
針對網路安全的威脅主要有以下內容
1.軟體漏洞:
每一個操作系統或網路軟體的出現都不可能是無缺陷和漏洞的。這就使我們的計算機處於危險的境地,一旦連接入網,將成為眾矢之的。
2.配置不當:
安全配置不當造成安全漏洞,例如,防火牆軟體的配置不正確,那麼它根本不起作用。對特定的網路應用程序,當它啟動時,就打開了一系列的安全缺口,許多與該軟體捆綁在一起的應用軟體也會被啟用。除非用戶禁止該程序或對其進行正確配置。否則,安全隱患始終存在。
3.安全意識不強:
用戶口令選擇不慎,或將自己的帳號隨意轉借他人或與別人共享等都會對網路安全帶來威脅。
4.病毒:
目前數據安全的頭號大敵是計算機病毒,它是編制者在計算機程序中插入的破壞計算機功能或數據。影響計算機軟體、硬體的正常運行並且能夠自我復制的一組計算機指令或程序代碼。計算機病毒具有傳染性、寄生性、隱蔽性、觸發性、破壞性等特點。因此,提高對病毒的防範刻不容緩。
5.黑客:
對於計算機數據安全構成威脅的另一個方面是來自電腦黑客(backer)。電腦黑客利用系統中的安全漏洞非法進入他人計算機系統,其危害性非常大。從某種意義上講,黑客對信息安全的危害甚至比一般的電腦病毒更為嚴重。
以上是幾種對網路安全的威脅,生活中學習網路安全小知識,做好預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