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推薦一本書:用來學習研究網路通信協議的
根據樓主的要求,我向樓主推薦一套書:
TCP/IP詳解卷1:協議
TCP/IP詳解•卷2:實現
TCP.IP詳解(卷3):TCP事務協議.HTTP和UNIX域協議
基本信息
出版社:機械工業出版社;第1版(2000年4月1日)
平裝:423頁
開本:16開
ISBN:7111075668
條形碼:9787111075660
產品尺寸及重量:25.8x18.4x1.8cm;662g
品牌:機械工業
ASIN:B00116OTVS
內容簡介
《TCP/IP詳解卷1:協議》描述了屬於每一層的各個協議以及它們如何在不同操作系統中運行。作者LawrenceBerkeley實驗室的tcpmp程序來捕獲不同操作系統和TCP/IP實現之間傳輸的不同分組。對tcpmp輸出的研究可以幫助理解不同協議如何工作。《TCP/IP詳解卷1:協議》是網路構建原型——4.4BSD的建造者的傾力之作,《TCP/IP解析》中的第1卷,主要講述TCP/IP協議方面的內容。與其他的TCP/IP書藉的最大不同在於,本書不僅僅講述了RFCS的標准協議,而且結合大量實例講述了TCP/IP協議包的定義原因及在各種不同的操作系統中(如Sunos4.1.3、Soloris2.2、AIX3.2.2)的應用與工作方式,這樣可以以動態方式講述TCP/IP的知識,使讀者可以輕松掌握TCP/IP的知識:路由協議、定址協議、組控制協議、簡單郵件傳輸協議等。全書內容實用性強,是在校生學習TCP/IP知識的良師益友。
編輯推薦
《TCP/IP詳解卷1:協議》是一本完整而詳細的TCP/IP協議指南。《TCP/IP詳解卷1:協議》適合作為計算機專業學生學習網路的教材和教師參考書。也適用於研究網路的技術人員。
用TCP / IP進行網際互連 第一卷 原理協議
如果你些許網路基礎,這本書是最好不過的了,可以幫助你很快的提高你對網路的認知和理解。
用TCP/IP進行網際互連.第一卷--原理、協議與結構(第五版)
【原 書 名】 Internetworking with TCP/IP Volume I: Principles,Protocols,and Architectures,Fifth Edition
【原出版社】 Prentice Hall
【作 者】 (美)Douglas E.Comer [同作者作品] [作譯者介紹]
【譯 者】 林瑤;張娟;王海[同譯者作品]
【叢 書 名】 國外計算機科學教材系列
【出 版 社】 電子工業出版社
【書 號】 9787121026492
【開 本】 16開
【頁 碼】 435
【出版日期】 2007年2月
【版 次】 5-1
③ 其實我想了解下計算機網路而已啦,誰能推薦本詳細的書
第1章區域網基礎知識
[內容提要]:計算機網路是計算機技術和網路技術相結合的產物。在當今社會,無論是處理日常事務,還是進行信息傳輸,以及科研領域,人們都離不開計算機網路。因此了解計算機網路的一些基本概念,掌握計算機網路的相關技術是十分必要的。本章將主要介紹計算機網路技術的有關知識、網路的協議以及當前區域網新技術。
1.1計算機網路的基本概念
1.1.1計算機網路的定義
計算機網路是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緊密結合的產物,它涉及到通信和計算機兩個領域。計算機網路的發展經歷了從簡單到復雜,從單機到多機,由終端與主機之間的通信演變成計算機與計算機之間的直接通信。
現代的計算機網路是建立在分組交換技術基礎上的計算機網路系統,我們給現代計算機網路下了一個定義:將地理位置不同、具有獨立功能的兩台或兩台以上的計算機通過通信設備和通信線路連接在一起,在網路操作系統和通信協議的支持下,實現資源共享和數據通信的完整系統。
這個定義比較全面地說明了網路的幾個重要特點:
1.兩台以上的計算機才能構成一套網路系統;
2.網路中的每一台計算機必須是獨立的,沒有主從關系,即任何一台計算機不能幹預其他計算機的工作;
3.網路中的每一台計算機必須通過通信設備和線路互聯,通信設備包含交換機、集線器、路由器等等,通信線路可以是電話線、雙絞線、光纖、無線電、微波等等;
4.計算機網路不能只有計算機硬體和通信設備,還需要有網路操作系統和通信協議等軟體系統;
5.網路建立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資源共享以及遠程的數據通信。
1.1.2計算機網路的分類
網路的分類方法可以按照不同的標准進行。了解不同的分類方法,有利於我們全面理解網路系統的內涵。
1.從地理范圍分類,網路可以分為區域網(LAN)、城域網(MAN)、廣域網(WAN)。
區域網的范圍是一個建築物或幾個相鄰的建築物,距離從幾米到幾千米。傳輸速率一般在10Mbps以上;廣域網的范圍通常為幾十千米到幾千千米。現在由於採用了新技術和新設備,廣域網的主幹線路傳輸速率已可達2.5Gbps;城域網是介於廣域網與區域網之間的一種高速網路,城域網設計的目標是滿足幾十千米范圍內多個區域網互連的需求,以實現大量用戶之間的信息傳輸。
2.從拓撲結構分類,網路可以分成匯流排型網路、星形網路、環形網路、樹型網路、網狀網路、混合型網路。如下圖。
圖1-1匯流排型網路圖1-2環形網路
圖1-3星形網路圖1-4樹型網路
圖1-5網狀網路圖1-6混合型網路
3.從傳輸介質分類:可以分為有線網和無線網。目前常用的有線網路有同軸電纜網、雙絞線網、光纖網;無線網路有衛星網、微波網等等。
4.從數據交換方式,可以分為分組交換網、報文交換網和線路交換網。
5.從通信協議分類,可把計算機網路分為Ethernet網路(乙太網)、TokenRing網(令牌環網)、FDDI網路、X.25分組交換網路、TCP/IP網路、SNA網路、ATM(非同步傳輸模式網路)等。
6.從網路所採用的傳播方式分類,可以分為廣播(Broadcast)式網路和點對點(Point-to-Point)式網路。
1.1.3計算機網路的組成
由於計算機網路系統是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相結合的產物,因此,對於計算機網路的組成有兩種不同的劃分方法。一種是按照計算機技術的標准,將計算機網路分成硬體和軟體這兩個組成部分;另一種是按照網路中各部分的功能,將網路分成通信子網和資源子網兩部分。
1.計算機網路由軟體和硬體組成:硬體主要是指伺服器、工作站、網路互聯設備和傳輸介質等;軟體主要指網路操作系統以及網路通信協議和相關的通信應用軟體等。
(1)伺服器(Server)
伺服器是整個網路的核心,它是在網路操作系統的控制下,為每個工作站提供網路服務的高性能計算機。它的高性能主要體現在高速度的運算能力、長時間的可靠運行、強大的外部數據吞吐能力等方面。因此,和其他計算機或工作站相比,伺服器通常有更快的速度、更堅固的體系構架,更多的內存和硬碟存儲空間以及更強的可擴展性。當然它的價格也比較昂貴。
根據伺服器提供的網路服務的不同,我們可以把伺服器進行分類。伺服器可以分為:文件伺服器、資料庫伺服器、Web伺服器、電子郵件伺服器、應用伺服器等。
(2)工作站(Workstation)
當一台計算機連接到網路上,它就變成了網路的一個節點(node)。這個節點又稱為工作站或客戶機(client)。工作站安裝相應的操作系統,運行適當的應用程序,還必須有對應的用戶許可權,才能訪問伺服器提供的服務和共享資源。工作站不像伺服器那樣,為網路上的其他計算機提供服務。因此,對它的性能要求不高,工作站的價格相對便宜。我們可以使用普通的PC計算機作為工作站。
(3)網路互連設備
網路中的各台工作站想訪問伺服器的資源,就必須有相應的互聯設備把兩者相互連接。互連設備的作用就是對傳輸的信號進行放大及轉換,保證網路正常的通信。網路互連設備種類很多,如網路介面卡、數據機、中繼器、交換機、路由器等等。
(4)傳輸介質
網路要想正常的通信,必須有一條物理通路。物理通路就是由傳輸介質構成。傳輸介質是用於傳輸網路信號的物理性載體。每種傳輸介質有不同的屬性。選擇不同的傳輸介質,直接影響到網路的傳輸速度、傳輸距離和通信成本。
傳輸介質根據其特徵,可以分成有線介質和無線介質。有線介質包含電話線、雙絞線、光纖、同軸電纜等,無線介質包含無線電、微波、紅外線等。
(5)網路操作系統
網路操作系統(NOS)是運行在伺服器硬體基礎之上,向網路中的工作站和用戶提供共享資源、通信服務的特殊的操作系統。它在計算機操作系統下工作,使計算機操作系統增加了網路操作所需要的能力。
網路操作系統(NOS)是網路的心臟和靈魂。它使計算機增加了網路操作所需要的能力。網路操作系統提供的功能有:
1、資源共享:網路操作系統運行在稱為伺服器的計算機上,由連網的計算機用戶共享網路的軟硬體資源,包括文件和外設,例如,列印機和傳真機;
2、信息傳輸::協調網路上各節點和設備的活動,保證隨時隨地按用戶要求通信;
3、安全性:保證網路上的用戶、數據和設備的安全;
4、可靠性:運行可靠,有容錯功能(容錯是當部分系統發生故障時系統繼續工作的功能)。能在發生任何故障時很快恢復;
5、統一管理和支持多個伺服器、處理器、磁碟驅動器等硬體設備及其保證數據安全功能。例如,群集技術、跨磁碟保存和磁碟鏡像工作等。
目前,可以選用的網路操作系統有UNIX、Novell的NetWare和Microsoft的Windows2000/2003、Linux幾類。
(6)網路協議及通信軟體
協議是計算機相互通信和交換信息時必須遵守的規則。與網路互連的每台計算機必須安裝有相同的協議才能相互通信。
通信軟體是根據網路協議的規定,面向用戶設計開發的應用軟體。它方便用戶和計算機伺服器的通信操作。
2.計算機網路又可以劃分成通訊子網和資源子網兩部分:
圖1-7通訊子網和資源子網
計算機網路首先是一個通信網路。各計算機之間通過通信媒體、通信設備進行數據通信,在此基礎上各計算機可以通過網路軟體共享其它計算機上的硬體資源、軟體資源和數據資源。從計算機網路各組成部件的功能來看,各部件主要完成兩種功能,即網路通信和資源共享。把計算機網路中實現網路通信功能的設備及其軟體的集合稱為網路的通信子網,而把網路中實現資源共享功能的設備及其軟體的集合稱為資源子網。
由圖1-7可以看出,計算機網路系統以通信子網為中心,通信子網處於網路的內層,是由網路中的各種通信設備及只用作信息交換的計算機構成。通信子網的重要任務是負責全網的信息傳遞。主機和終端都處於網路的外圍,它們構成了資源子網。資源子網的任務是負責信息處理,向網路提供可用的資源。用戶通過資源子網不僅共享通信子網的資源,而且還可以共享用戶資源子網的硬體和軟體資源。
就具體網路而言,通信子網由網卡、線纜、集線器、中繼器、網橋、路由器、交換機及一些專用遠程通信設備和相關軟體組成。資源子網由連網的伺服器、工作站、共享的列印機和其它設備及相關軟體所組成。
1.1.4計算機網路的作用
網路的作用有很多,這里僅例舉其中幾個重要的功能。
1.資源共享
這是構建網路的一項基本功能。資源共享包含硬體資源共享、軟體資源共享和數據共享。硬體共享指的是網路上的任何一個用戶或工作站能夠訪問另一台計算機或伺服器的磁碟空間、列印機、傳真機、光碟機、通信設備和通信信道等硬體資源;軟體共享使軟體資源得到更加有效的利用,不必在每一台工作站上單獨安裝軟體,只要在伺服器上統一集中安裝和配置軟體即可,減少了軟體購買的費用;數據共享是指所有的網路用戶均能訪問海量共享數據資源,如資料庫、重要文檔、電子表格等,同時也提高了數據訪問的安全性。
2.數據通信
這也是構建網路的基本功能。此功能實現計算機與計算機之間的數據傳輸,這里的數據包含音視頻信息,多媒體信息,文本信息,二進制數據等等。
3.集中管理
計算機網路技術的發展,使得現代的辦公手段、經營管理等發生了變化。目前,許多MIS系統、OA系統的廣泛應用,可以實現日常工作的集中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增加經濟效益。
4.分布式處理
由於網路是將多台計算機連成具有高性能的計算機系統。對於大型的科研問題,光靠單台計算機無法在短時間內完成,則可以通過一定的演算法把該問題分解成許多的小任務,交給網路中不同的計算機分別完成,這些計算機協同工作,最後再把各個小任務綜合起來以此解決大型問題。
5.負載均衡
負載均衡是指工作被均勻的分配給網路中的各台計算機系統。網路任務分配控制中心負責檢測各台計算機的工作繁忙程度,並根據繁忙程度,動態合理地調整分配相應的任務。當某台計算機系統負載過重時,系統會自動將負載轉移到其他負載較輕的計算機系統去處理。
1.2區域網的相關概念與標准
1.2.1區域網
區域網的英文全稱是「LocalAreaNetwork」,縮寫為「LAN」,中文意思就是「局部區域網路」。它主要是指在小范圍內的計算機互聯網路。
區域網主要的特點有以下幾點:
(1)區域網覆蓋有限的地理范圍。一般從幾十米到幾公里,通常這種網路安裝在一所學校,一棟建築物、一個企業,或者是一個政府部門內的計算機網路。
(2)區域網數據傳輸速率高(10Mbps~1000Mbps),誤碼率低,具有較低的時延。
(3)區域網一般屬於一個單位所有,易於建立、維護和擴展,使用成本低。
(4)區域網在網路拓撲上主要採用了匯流排型、環型與星形結構;在網路傳輸介質上主要採用了雙絞線、同軸電纜與光纖。
(5)區域網從介質訪問控制方法的角度可以分為兩類:共享介質區域網與交換式區域網。
1.2.2區域網標准
一般來說,區域網標準是指IEEE802委員會負責制定的區域網標准。
IEEE是英文的簡稱,其中文譯名是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該協會的總部設在美國,主要開發數據通信標准及其他標准。IEEE802委員會負責起草區域網草案,並送交美國國家標准協會(ANSI)批准和在美國國內標准化。IEEE還把草案送交國際標准化組織(ISO)。ISO把這個802規范稱為ISO8802標准。因此,許多IEEE標准也是ISO標准。例如,IEEE802.3標准就是ISO8802.3標准。
IEEE802規范定義了網卡如何訪問傳輸介質(如光纜、雙絞線、無線等),以及如何在傳輸介質上傳輸數據的方法,還定義了傳輸信息的網路設備之間連接建立、維護和拆除的途徑。遵循IEEE802標準的產品包括網卡、橋接器、路由器以及其他一些用來建立區域網絡的組件。
1.IEEE802標准概述
IEEE802標準的大部分是在80年代由委員會制訂的,當時個人計算機聯網剛剛興趣。隨著網路技術的不斷進步,IEEE802擴充和制訂了不少新的標准,因此,IEEE802家族也越來越龐大,成員也越來越多。IEEE802標准主要包含以下內容:
(1)IEEE802.1:這個標准對IEEE802系列標准作了介紹,並卻它對介面原語進行了規定,成為國際標准。在這個標准中還包括區域網體系結構,網路互連及網路管理與性能測試等內容。
(2)IEEE802.2:定義邏輯鏈路控制協議LLC,LLC是數據鏈路層的上半部分。
(3)IEEE802.3定義CSMA/CD網路媒體訪問控制子層和物理層的規范。
(4)IEEE802.4定義令牌環匯流排網路媒體訪問控制子層和物理層的規范。
(5)IEEE802.5定義令牌環網媒體訪問控制子層和物理層的規范。
(6)IEEE802.6定義城域網媒體訪問控制子層和物理層的規范。
(7)IEEE802.7定義了寬頻技術。
(8)IEEE802.8定義了光纖技術。
(9)IEEE802.9定義了語音和數據綜合區域網技術。
(10)IEEE802.10定義局域網路安全性規范。
(11)IEEE802.11定義了無線區域網技術。IEEE802.11標准主要包括三個標准,即IEEE802.11a、IEEE802.11b和IEEE802.11g。
1.2.3IEEE802.3
IEEE802.3標准也稱為乙太網標准。它提供了CSMA/CD的通信協議。
1.CSMA/CD
CSMA/CD是英文carriersensemultipleaccess/collisiondetected的縮寫,意思是「帶有沖突檢測的載波偵聽多路訪問」。CSMA/CD媒體訪問控制方法的工作原理是:網路上任何工作站(或伺服器)在發送數據前,先監聽匯流排是否空閑。若匯流排忙,則不發送。若匯流排空閑,則把准備好的數據發送到匯流排上。在發送數據的過程中,工作站邊發送邊檢測匯流排,查看自己發送的數據是否有沖突。若無沖突則繼續發送直到發完全部數據;若有沖突,則立即停止發送數據,只是還要發送一個加強沖突的JAM信號,以便使網路上所有工作站都知道網上發生了沖突,然後,等待一個預定的隨機時間,再次檢測匯流排是否為空,如果為空,重新發送未發完的數據,如果不為空,則繼續等待。整個數據發送過程就是這樣周而復始地進行。
2.幾種常用的乙太網標准
(1)10Base5。10Base5又稱粗纜乙太網,是最早被制定的乙太網標准。它採用直徑10mm、阻抗50Ω的同軸電纜作為傳輸介質,數據速率為10Mbps。每段電纜(稱一個網段)的最大長度為500米,最多可支持100個節點,節點間距不能小於2.5米。可以使用中繼器來連接不同的網段,但任意兩個站之間的路徑上最多隻允許有四個中繼器。網段的兩端必須使用50Ω的終端匹配器來防止信號反射。
(2)10Base2。10Base2又稱細纜乙太網,它採用直徑5mm、阻抗50Ω的同軸電纜作為傳輸介質,數據速率為10Mbps。一個網段的最大長度近似為200米(實際為185米),最多可支持30個節點,節點間距不能小於0.5米。和粗纜乙太網一樣,也可以使用中繼器來連接不同的網段,並且任意兩個站之間的路徑上最多也只允許有四個中繼器網段兩端也需要使用50Ω的終端匹配器。10Base2安裝成本和復雜度比10Base5低。
(3)10Base-T。10Base5和10Base2的一個共同缺點是網路維護比較困難,當電纜某處中斷或某個連接器松動或連接器發生故障時,很難定位或隔離故障。為此,人們採用了一種全新的組網方式,將所有計算機通過雙絞線連到一個中央集線器(hub)上,這種方式稱為10Base-T。10Base-T雙絞線乙太網使用2對非屏蔽雙絞線,一對發送數據,一對接受數據。10Base-T最多可以使用4個中繼器連接5個100米網段,網路最大范圍達500米。
(4)10Base-F。10Base-F使用光纖作為傳輸介質,具有很好的抗干擾性,但由於光纖連接器價格昂貴,使得網路的費用很高。10Base-F根據使用環境的不同又分為10Base-FL、10Base-FB、10Base-FP三種。其中10Base-FL最常見,它的網路長度最大為2000米。
(5)快速乙太網(FastEthernet)。快速乙太網是一類新型的區域網,其名稱中的「快速」是指數據速率可以達到100Mbps,是標准乙太網的數據速率的十倍。常見的是100BASE-T。
100BASE-T的一個顯著特性是它盡可能地採用了IEEE802.3乙太網的成熟技術。因而,它很容易被移植到傳統的標准乙太網環境中。100BASE-T和傳統的乙太網的不同之處在物理層。原10Mbps乙太網的附屬單元介面由新的媒體無關介面所代替,介面下採用的物理媒體也相應地發生了變化。
1.3區域網中常用的通信協議及選擇
1.3.1NetBEUI/NetBIOS協議
NetBIOS協議
NetBIOS協議是英文NetWorkBasicInput/OutputSystem(網路基本輸入/輸出系統),該協議是由IBM公司於1983年開發,主要用於數十台計算機的小型區域網。NetBIOS協議是一種在區域網上的程序可以使用的應用程序編程介面(API),為程序提供了請求低級服務的統一的命令集,作用是為了給區域網提供網路以及其他特殊功能,幾乎所有的安裝Windows操作系統的區域網都是在NetBIOS協議的基礎上工作的。
NetBEUI協議
NetBEUI協議全稱是NetBIOSExtendUserInterface(NetBIOS用戶擴展介面),也是由IBM於1985年提出的主要用於20到200台計算機的小型區域網中。它主要適用於早期的微軟操作系統如:DOS、LANManager、Windows3.x和WindowsforWorkgroup,微軟的WIN9X和WINNT中把它視為固有預設協議,但是WINDOWS2000操作系統以後的各種版本,TCP/IP協議作為網路預設協議代替了NetBEUI協議。NetBEUI協議可以看作是NetBIOS協議的延伸、改良版本,它具有體積小、佔用內存少、效率高以及速度快等特點,非常適合於區域網段內部的通信。NetBEUI可以看作是一種傳輸協議,而NetBIOS僅僅是通過一組命令來讓系統使用網路而已。
NetBEUI協議有它的局限性。NetBEUI是專門為幾台到百多機所組成的單段網路而設計的,因此它不具有跨網段工作的能力,也就是說它不具有「路由」功能。如果伺服器或工作站上安裝了多個網卡作網橋時,將不能使用NetBEUI作為通信協議。此外,NetBEUI利用計算機名稱作為網路地址,在大型網路中無法發揮它的效率。
1.3.2IPX/SPX協議
IPX/SPX協議英文是InternetworkPacketExchange/SequencesPacketExchange,網際包交換/順序包交換。它是NOVELL公司為了適應網路的發展而開發的通信協議,它的體積比較大,但它在復雜環境下有很強的適應性,同時它也具有「路由」功能,能實現多網段間的跨段通信。
IPX/SPX的工作方式較簡單,不需要任何配置,它可通過「網路地址」來識別自己的身份。在整個協議中IPX是NetWare自帶的最底層的協議,主要用來控制區域網內或區域網之間數據包的定址和路由,只負責數據包在區域網中的傳送,並不保證消息的完整性,也不提供糾錯服務。而SPX在協議中負責對整個傳輸的數據進行無差錯處理。
在WINDOWS2000中提供了兩個IPX/SPX的兼容協議:NWLinkIPX/SPX兼容協議、NWLinkNetBIOS,兩者統稱為NWLink通信協議。它繼承了IPX/SPX協議的優點,更適應了微軟的操作系統和網路環境,當需要利用Windows系統進入NetWare伺服器時,NWLink通信協議是最好的選擇。但如果不是在Novell網路環境中,尤其只有Windows9x/2000組成的對等網中,一般不使用IPX/SPX協議。在WINDOWS2000網路和WIN9X對連不能直接使用IPX/SPX進行通信。
1.3.3TCP/IP協議
TCP/IP(TransmissionControlProtocol/InternetProtocol的簡寫,中文名稱為傳輸控制協議/互聯網路協議。它是Internet最基本的協議。TCP/IP協議的起源來自於美國國防部支助的研究計劃ARPANET。ARPANET最初使用NCP(NetworkControlProtocol)協議為美國不同地區的幾台超級計算機的連接建立高速網路通信鏈路。隨著ARPANET的發展,規模和作用日益擴大,又出現了其他兩個重要協議,這就是TCP協議和IP協議。由於TCP/IP協議具有跨平台特性,ARPANET的實驗人員在經過對TCP/IP的改進以後,規定連入ARPANET的計算機都必須採用TCP/IP協議。隨著ARPANET逐漸發展成為Internet,TCP/IP協議就成為Internet的標准連接協議。
1.TCP/IP協議結構
TCP/IP協議其實是一個協議集合,它包括了TCP協議(TransportControlProtocol,傳輸控制協議)、IP協議(InternetProtocolInternet協議)及其它一些協議。TCP/IP通訊協議採用了4層的層級結構,每一層都呼叫它的下一層所提供的網路來完成自己的需求。這4層自上而下分別為:
④ 計算機網路技術應該要看什麼書
買清華版教材.非入門及實用,相信看懂!
我幫收集資料:
(1)數據結構:
《數據結構(C語言版),版期:2005-5-1,嚴蔚民,清華.---推薦
《數據結構習題與解析(C語言版)》,李春葆.---比嚴簡單點通俗易懂
《數據結構》(用面向象與C++描述)》,版期:19997月,殷昆 王京,清華版社.
(2)算:
《算設計與析(高等校計算機教材)》,鄭宗漢,清華版社.
《算導論(影印版)》(Introction to Algorithms, Second Edition
Thomas H. Cormen, Charles E. Leiserson, Ronald L. Rivest and Clifford Stein MIT)高等教育版社.
《計算機程序設計藝術》(The Art of Programming Language), 清華版社
《算設計與析基礎》(Intruction to The Design and Analysis of Algorithms (US)Anany Levitin)潘彥 譯清華版社.
3)資料庫
《資料庫系統概論》,1983,薩師煊 王珊,高等教育版社版.
《資料庫原理與》,1983,鄭若忠 王鴻武,湖南科技術版社版.
《資料庫系統原理》,1988,俞盤祥 沈金發,清華版社.
(4)操作系統原理
《現代操作系統》,孫鍾秀等,高等教育版社.
《操作系統原理》,謝青松,民郵電版社.
《操作系統原理教程》,張堯主編,清華版社版.
(5)計算機體系結構
《計算機體系結構》,張晨曦等,高等教育版社.
《計算機系統結構》,鄭緯民 湯志忠,清華版社版.
《計算機組與結構》,王英,清華版社.
(6)計算機網路
《計算機網路(第二版)》,馮博琴,高等教育版社.
《<計算機網路與INTERNET教程>》,張堯,清華版社.
《計算機網路》,蔡裕等,機械工業版社.
(7)離散數
《離散數》,孫吉貴 楊鳳傑,高等教育版社.
《離散數教程》,耿素雲 屈婉玲 王捍貧,北京版社.
⑤ 初學tcp/ip協議應該看什麼書
很簡單,買一本計算機基礎與網路應用,一看就明白,一般學計算機的學校都用它當入門教材。
⑥ 計算機網路技術的推薦書籍
如果想對網路有個清晰、全面的認識,可以閱讀三本書籍:
第一本就是潘愛民翻譯的Andrew S.Tanenbaum的《計算機網路》,此書講明白了網路之道,即計算機網路通信的主要原理;
第二本是W.Richard Stevens的《TCP/IP詳解卷一:協議》,此書講明白了網路之術,即TCP/IP協議簇的工作過程;
第三本是Douglas E.Comer的《計算機網路與網際網路》,此書嘗試在更廣泛意義上解答「計算機網路和網際網路是如何工作的」這一基本問題,解釋了協議是如何使用硬體和應用是如何使用協議來滿足用戶的需求。
⑦ 學習計算機網路得原理,應用等各種知識得比較好得書籍
強烈推薦計算機網路第四版Andrew STanenbaum 著 潘愛民 譯 徐明偉 審學習計算機網路得原理,應用等各種知識得比較好得書籍
⑧ 學習計算機網路,無線網路,通信協議方面的知識應該看那本書求推薦
個人向您推薦由謝希仁主編、電子工業出版社出版的《計算機網路》第4版,第5版。其內容較為豐富,由OSI/AM分層次的系統模型逐層講解,層層遞進,頗具分量,便於理解。學習計算機網路的話,這本書是個不錯的選擇。總的來說,您可以找些清華大學或者是電子工業出版社的計算機類專業書籍來看,它們出版的計算機類專業書籍相當不錯,值得一看。
⑨ 學計算機網路技術對初學者來說需要看什麼書
初學者的話原理就看謝希仁老師的《計算機網路》比較合適(第五版、第六版都可以)。內容方面對於初學者肯定是夠豐富的,難度也不是太大,講得比較詳細,比較好理解。
後續的實驗(命令)方面的話,看你是學的思科體系還是華為體系了。這兩個體系的命令有一些區別,但大致意思差別不大。這兩種體系的書籍在網上都可以找到很多。
作為初學者看了上面那本《計算機網路》基本對網路就有個初步的認識了,如果想繼續研究得更細致可以花時間研究研究《TCP/IP協議》。
拓展資料:
1、計算機網路,是指將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獨立功能的多台計算機及其外部設備,通過通信線路連接起來,在網路操作系統,網路管理軟體及網路通信協議的管理和協調下,實現資源共享和信息傳遞的計算機系統。
2、《計算機網路(第5版)》自1989年首次出版以來,於1994年、1999年和2003年分別出了修訂版。2006年8月本教材通過了教育部的評審,被納入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計算機網路》的第5版,在內容和結構方面都有了很大的修改。
全書分為10章,比較全面系統地介紹了計算機網路的發展和原理體系結構、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路層、運輸層、應用層、網路安全、網際網路上的音頻/視頻服務、無線網路和下一代網際網路等內容。各章均附有練習題。此外,附錄A給出了部分習題的答案和提示。隨書配套的光碟中,有全書課件和作者教學中經常遇到的150多個問題及解答,計算機網路最基本概念的演示(PowerPoint文件),以及《計算機網路(第5版)》引用的全部RFC文檔等,供讀者參閱。
計算機網路-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