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二戰時期日軍軍艦上旋轉的喇叭狀是什麼設備
發展時期的日本軍艦上的旋轉的喇叭,說什麼設備?額,首先來說這個喇叭用不出很多首先是第一是鳴笛用的,第二呢它是用針忘了說的。其次呢,也就是嗯,傳播聲音。很多喇叭是27,還是沒有那些。那比如說那個對講機啊,一類的東西,因為那時候還沒發現這種無線電視機。所以說一般拉出來說是傳承一門比如說緊急合呀,或者是有戰艦,他們就可以拿這個籃子。高聲鳴笛。
B. 日本二戰末期軍艦怎麼也裝上雷達的有研製細節么
.日本雷達的起源
當英國德國正在海峽兩邊開始雷達和早期的電子戰時,日本人卻在當時秘密發展起自己的雷達系統。
雖然二戰中日本的雷達比英國和德國的同類產品性能上要落後,但是日本國內當時並不缺乏一流的技術專家和電子工程師,這些人在1939年就研製成功性能相當可靠的空腔磁電管(10cm波長,英國也才在40年研製成功,但是馬上應用於雷達並實戰)但是軍方領袖們卻醉心於傳統「武士道」精神,對新式技術不感興趣,傾向於紀律,盲目的勇氣,犧牲精神可以戰勝一切。另一方面,島國的有限的資源在高技術裝備投入上也限制了當時日本人的干勁。
日本海軍和陸軍之間的不良競爭也加劇了這一問題,他們的相互爭吵有時比盟友納粹德國的海空軍種的競爭還要激烈。由於日本陸軍最初師法德國威廉時代的陸軍,而海軍開始就師法英國皇家艦隊,兩者就都有一些各自守舊的傳統,而不象新興起的美國那樣重視新式科研技術。
在30年代末,日本軍方出於反空需要開始開發一種無線電探測系統,是日本最早的反空雷達的雛形,它工作在7.5 to 3.75 m / 40 to 80 MHz。這套系統是固定安裝的,只能探測在發射器和接收器之間的狹窄波束內的100多公里內的飛機。這套系統被命名為"IJA Type A"(帝國日本陸軍用 typeA 型探測器)在1940-41年間在本島少量部屬,改進後幾年內部屬了100多部,甚至在中國沿海也有。(就是相距100多公里兩端,一端是無線電波發射器,另一端裝接收器,飛機在兩端間的無線電波束中時,接收器會有異常信號,連飛機距離都測不了,只能知道有飛機在這條線上,比雷達還要原始的多,軍用價值很有限)
但是日本在新式的更精確的脈沖雷達方面進展緩慢,於是找到了軸心盟友納粹德國。在1941初,日軍方技術人員訪問德國來交流各自技術發展。只得注意的是,日本海軍和陸軍各自派出自己的技術小組,並且他們的行程安排上也沒有一點溝通和合作,德國人分別接待了2次相同目的的訪問團。
當這些人到達德國後,德日雙方也沒有誠懇的態度來交流技術。德國人雖然讓日本人考察了Wuerzburg防空預警雷達一段時間,也看到了新式Freya雷達,德國很本不告訴他們Freya雷達來做什麼,同樣日本人也沒告訴德國他們研製成功了微波空腔磁電管。似乎德國人也認為日本人沒有什麼在他們面前值得一提的東西,日本人也許也是這么想,「德國這方面也許早領先我們了」
到了41年夏季日本人回國了,同時日本海軍也收到盟軍艦只裝備雷達的情報,當專家們回來後,海軍開始發展自己的雷達系統。這些專家很快就研製出一台脈沖雷達的原形,工作在4.2 m/ 71.4 MHz,在這年秋季,一種編號為"IJN Mark I Model 1"地面安裝反空預警雷達開始投產,工作在3 meter / 100 MHz 。脈沖寬冉銑ぃ?0微妙-30微秒之間,脈沖重復頻率在530 -1250 Hz之間可調, 最大功率5KW,最大距離145km。戰爭期間一共有80套生產出來。
(每秒種產生的觸發脈沖數目,稱為脈沖重復頻率,以PRF(Pulse-Recurrence-Frequency) 表示。
兩個相鄰脈沖之間的時間間隔,稱為脈沖重復周期,用T表示,它等於脈沖重復頻率的倒數)
有點要說明的是,東方和西方命名上的不同,二戰日本海軍的雷達分類中,"Mark I" 1開頭為陸基防空雷達,"Mark II" 2開頭為艦載雷達,例如21號,23號是海軍,13號原為陸基雷達,後來也在軍艦上用了,"Mark IV"4開頭為火控雷達,"Mark VI" 6 為機載雷達。
日本海軍的Mark I Model 1 型系統開始只是個粗糙的雷達原型,後來改進出艦載防空水面搜索雷達為「IJN Mark II Model 1」21型雷達,大約裝備了80套。21型工作在1.5 m / 200 MHz 脈沖持續寬度10 to 30 ms,脈沖重復頻率為500 to 1,100 Hz,最大發射功率5 kW。不走運的是,由於戰時的製造工藝問題,21號在艦上使用時可靠性不好,在不良海況時很糟糕,日軍操作員對此反映很惱火。
與海軍在同一時間里,日本陸軍也獨立發展了自己的新式雷達,剛開始的原型很不適合野戰使用,但緊接著出現了"IJA Tachi 6"對空預警雷達,工作在4 m / 71.4 MHz,它的發射波束很寬,和英國早期的雷達相似,發射波束掃過幾個豎直面,接收器活動在3-4個方向上來接受反射回來的信號。
Tachi 6 的脈沖寬度為25-35ms,最大功率10-50kw,脈沖重復頻率為500 -1000 Hz,最遠作用距離300km。一共造了大約300台Tachi 6 雷達,1942年開始服役。
日本陸軍的雷達編號有點混亂,"Tachi" 是個合成詞,「Ta」代表Tama技術所,"chi"來源與日語中的「大地」一詞,一起表示為Tama技術所制地基雷達,相應的,"Tase"表示是船載雷達,"Taki" 表示陸軍機載雷達,當然陸軍沒有去專門開發船載雷達,但是陸軍卻造過自己的戰船和潛艇,編號"Tase"就是在這時有了用途
太平洋戰爭中的日本雷達技術
1941年底珍珠港事件後,日軍開始對原英國,荷蘭,美國在亞洲和太平洋的殖民地發動全面進攻,隨後開始威脅新幾內亞和澳大利亞,在這場侵略進攻狂潮中,日軍還在新加坡繳獲過的英國 GL-type 雷達系統,在菲律賓的美軍小島上繳獲了美國的SCR-268,還有一部被破壞的SCR-270雷達。
日本陸軍在生產IJA Tachi 3"型雷達時開始使用標准化部件。它工作在3.75 m / 80 MHz,脈沖寬度1-2ms,功率50kw,PRF(脈沖重復頻率)1000-2000Hz,最大距離40km。在Sumitomo造了共150套,1944初開始服役。
Tachi 3雷達系統首次結合了由日本人發明的「八木天線」,發明者Yagi 博士也參與了最早的"IJA Type A"(帝國日本陸軍用 typeA 型探測器,前文中介紹,比雷達還要原始的多)的研製。
另一方面,海軍利用繳獲的美軍SCR-268雷達,仿製出"IJN Mark IV Model 1" 41號防空火控雷達系統,工作在1.5 m/ 200 MHz,脈寬為3ms,功率30kw,PRF為2000hz,作用距離48km,隨後改進為"IJN Mark IV Model 2" 42型雷達,性能和前者相似,只是PRF改為1000 Hz。日本一共生產了幾白套該型系統。
日本陸軍也從繳獲的SCR-268派生出自己的一系列雷達分別為"IJA Tachi 1", "IJA Tachi 2", "IJA Tachi 4",全部工作在1.5 meter / 200 MHz波段,但是仿製的效果很差,日本人很不滿意,僅僅生產了少量。戰爭後期,陸軍終於由"IJA Tachi 4"成功改進出可靠實用的"IJA Tachi 4"。
同時,海軍和陸軍都從自己的早期的固定的雷達系統派生出新的雷達。海軍的Mark I Model 1 都改進為更輕的可移動部署的"IJN Mark I Model 2"工作波段也改為1.5 meter / 200 MHz,在43初就達到300套的數量。到了1943年生產了更輕的"IJN Mark I Model 3"雷達,當年就生產出上千套該型雷達,工作在1.5 meter / 200 MHz波段。(13號雷達轉動是用手動操作的,天線構造也很簡單就是一個「豐」字型架子)
與海軍的進度非常一致的陸軍也在43年由42年出的「Tachi 6」系統推出自己的可移動部署的「IJA Tachi 7」系統(3 meter / 100 MHz),生產了60多套。在44年就又研製生產出400套更加輕便的"IJA Tachi 18"系統,工作波段與前面型號一致。
這些雷達除了比先前的型號要更輕便外,其實性能上美多大改進。大概相當於英國人在40年使用的「MRU」("Mobile Radar Unit)"),即盟軍方面最早使用的可以移動雷達系統。
然而在日本開發成功磁控管這一點上,卻是領先於盟軍的,海軍方面發展出自己的10cm/3GHz的微波磁電管專門在自己的戰艦上使用。"IJN Mark II Model 2" 22號雷達最早在42年就開始試用了。「Kongo 金剛」,「Haruna 榛名」,「Hyuga 日向」在42年10月開始裝備,是最早試用22號雷達的日軍戰艦。
對比先前的21號長波雷達,日軍一開始就對22號相當滿意。大約有400套22號雷達廣泛應用於海軍的各種平台上。
22號雷達最大功率為2KW,脈沖寬度2-20微秒,脈沖重復周期PRF為2500HZ,對大型艦船的探測距離可達35KM(22英里)。它有2個喇叭裝的發射器和接收器天線,不使用PPI顯示器,日本在2戰中就沒有使用,德軍已經研製成功並投產了,但是馬上投降了,沒有能在21型潛艇上實戰。這樣子就大大的限制了22號的作用的發揮。
日本人也研製出了輕量型的長波雷達,如海軍的「IJN Mark II Model 4」(1.5 meters / 200 MHz),准備在小型艦只和潛艇上使用,似乎沒有大量裝備。
在太平洋戰爭的頭一個月里,美國人遭到慘重的失敗,以至於非常擔心是否日軍雷達在其中起到了巨大作用。直到42年7月海軍陸戰隊在瓜達爾卡拉爾島登陸後才開始慢慢放心了。登陸非常的輕松,讓美軍對後來的戰局發展有了點錯覺。陸戰隊上陸後很快繳獲了一步日海軍的「IJN Type I Model 1 「 11型雷達。這個戰利品令美軍有點驚訝,因為幾乎沒人提到過日本人已經裝備了雷達。拆卸後運到美國本土,NRL(海軍實驗研究所)的專家發現這部雷達還很粗糙,即使於美軍早就裝備的SCR-270 和 CXAM 雷達相比也是如此。
被動的無線電接收機馬上在美軍艦只潛艇飛機上廣泛裝備來搜索日軍的雷達信號。42年3月專門一架改裝的B24裝備各種信號接收器包括一些還在實驗中的新式裝備,在日軍控制的島嶼和阿留申群島附近進行搜索活動。結果認為有兩種海軍11號雷達的信號存在,有一種非常象美軍的SCR-270長波雷達。改裝過的PBY飛艇開始偵察活動後,更多型號的日軍雷達立刻就被發現了。
潛艇的偵察被證明與空中的行動一樣的有效,而且由於敵軍很少意識到美軍潛艇在附近,經常不關掉雷達發射機。但是在43年以前沒有發現新的日軍雷達信號。雖然有傳說日軍有機載搜索雷達,但是這時日軍航空兵還沒有正式裝備。
好消息在43年底不斷出來,在誇賈林環礁上繳獲了第2部日軍雷達後,在44年2月美軍繳獲到有關日軍幾種雷達性能的文件,美國人這時開始對22號艦微波雷達感興趣起來。接下來在春季和夏季的作戰中得到更多日軍雷達的資料,還繳獲了幾部完好的日軍雷達。
2.日制313雷達
工作波長2米左右,是日本造的一種木質天線雷達。二戰時日本也將這種雷達架於軍艦的甲板上,執行對空警戒任務。天線上下四行、左右兩排共8個半波振子,每個半波振子後四分之一波長有一不饋電的半坡銅管作反射電波用。這些振子經絕緣子固定在木板做的支架上。用木板做成截面為正三角形的木柱作為天線柱支撐振子振面。最高振子離地約8米,在天錢柱離地0.8米有3個120度放置的手柄供操縱員轉動天線用。手柄下是一沉重框架套在木柱外,起支撐天線不易倒的作用。木柱穿過屋頂或帳篷處有圓環,對內扣住轉動的三角木柱,對外連接屋頂或帳篷頂固定天線。各振子間以交叉饋線連接,用平行雙饋線從最下一對振子,直接連到發射機與接收機的收發開關上。饋線沒有轉動交連,天線不能連續360度旋轉,只能來回轉動。
3.四號二型電波探信儀
名稱 仮稱四號電波探信儀二型改二
目的 陸上用対空射撃用電探
完成 昭和19年10月
波長 150cm
尖頭出力 13kw
測定法式 等感度法
送信機発振迴路 環狀配置平行二線式
受信検波管 UN-954
送信真空管 TA-1054
空中線形式:送信 復合八木・宇田アンテナ2×4
空中線形式:受信 復合八木・宇田アンテナ2×4
最大有効距離:編隊 40km
最大有効距離:単機 20km
最小有効距離 0.6km
測距精度 0.05km
測角精度 1.0度
重量 5000kg
製造 住友、日本音響、日立
製造台數 60
C. 軍艦還用長波通信嗎
正在中央一台熱播的海軍故事《滄海》,使我們這些老海軍十分興奮。這幾天故事發展到建立第一長波台時期。我們海軍通信老兵,特別是參加過海軍第二長波台的建設者,更是感到熱血再次沸騰了。有人不解問,海軍為什麼要建長波台呢?那就說說和長波台有關的事。 甲午海戰,是中國海軍的奇恥!號稱遠東第一的大清北洋水師全軍覆沒了,從此中國的海疆就任人宰割。共和國成立初期,沒有強大的海軍護衛,中國的船隻一直被列強封鎖在近海,中國的漁船到公海打魚也被外國軍艦驅來趕去,受人欺辱。西方大國叫囂:中國的海軍只能在黃海里劃船。 為了捍衛中國的領海主權和尊嚴,中央軍委一直在努力發展海軍力量。年輕而貧窮的共和國只能先發展輕型艦艇,其中當屬潛艇最具威懾力,為發展重中之重。可是發展潛艇怎麼與長波台扯上關系了? 潛艇出現在海上,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由於它可以潛在水裡,做到了戰役的突然性。它出足了風頭,大戰中被擊沉的艦艇有三分之一是游弋的潛艇乾的,戰後西方大國海軍都在大力發展潛艇。可潛艇也有弱點,它潛入水底,就不能與外界通信了,這也為潛艇帶來了很大危險性,也使他的作戰受到局限。 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潛艇的「狼群戰術」,在太平洋給盟軍艦船很大打擊。德國潛艇就好像有千里眼、順風耳一樣,游弋在大洋中攻擊盟軍艦船,前蘇聯被擊沉的軍艦有40%是死於德國潛艇。德國海軍怎麼會有這么大的戰果? 前蘇聯佔領了德國東部後,發現了大功率超長波發信台,原來德國是使用大功率超長波發信指揮潛艇。超長波能穿透海水,且損耗很小,使用大功率通信距離很遠。有了長波台(簡稱)就能指揮潛艇有目的作戰,而不是潛艇自己去盲目尋找戰機。前蘇聯把德國的大功率超長波發信機拆下來,搬回了蘇聯,為自己的潛艇裝上了順風耳。美國也開始建長波台。 1954年,年輕的中國海軍向蘇聯購買了兩艘潛艇,建立了潛艇部隊。可是怎麼解決指揮通信問題呢?海軍通信兵部聽說只有使用超長波電台才行,報請國家安排南京無線電廠緊急生產了三台一千瓦超長波發信機,結果因功率太小,根本不能與水下潛艇通信。中國的潛水艇還是不能出海作戰,只能訓練使用。 前蘇聯為了與美國爭奪海上霸權,推前海軍通信,提出要中國在沿海建三個小型超長波發信台,並送來了三部15千瓦的超長波發信機,安裝後可能解決近千公裏海域通信,由於能解決潛艇出海通信問題,中國同意了。 中國的三個小台還在建設中,蘇聯為了能盡快指揮潛艇進入南太平洋、印度洋等更大海域與美國爭地盤,1955年又向中國提出在中國的土地上建設1000千瓦的大功率超長波發信台。蘇聯提供設備,使用權屬於蘇聯。 蘇聯在中國的土地上建設軍事設施,關系國家主權。毛主席邀請赫魯曉夫來華商談此事。中方提出,建台可以,由中國自己建設,設備向蘇聯訂貨,由蘇聯派工程師設計、勘測、提供技術,全部費用中國承擔,這個超長波台的主權一定是中國的。至於蘇聯海軍如何使用中國的超長波台,雙方談判商定。 建成這個大功率超長波發信台,能使蘇軍的通信向前推進五千公里,為了與美國爭奪霸權地位,加快建設,赫魯曉夫被迫同意了。這就是著名的大同超長波發信台工程,代號01工程。(當時國家決定建造自己的常規潛艇,工程代號03。後來又決策建造核潛艇,工程代號09。電視劇中對第一長波台工程使用019工程代號) 千軍萬馬開進了荒涼的黃土高原,在一片沒有人煙的鹽鹼地上,超長波發信台工程上馬了。當時中國國民經濟處於困難時期,工地沒有充足的糧食,部隊餓著肚子搶建工程,甚至去挖老鼠洞找糧食吃。工程正在進行中,中蘇關系惡化了,赫魯曉夫撕毀協議,撤走了全部專家,中國的超長波發信台工程擱淺了。 錢化掉了,工程動了一半,到貨的設備躺在倉庫里,可洋工程師們走了,設備安裝不起來,就是一堆破銅爛鐵。 軍委領導把海軍首長找去問:「海軍的超長波發信台怎麼辦?依靠我們自己的力量能不能搞下去?」 要建設強大的海軍,不能沒有潛艇部隊。有了潛艇,沒有超長波大功率發信台就出不了遠海。海軍的意見是:工程不能下馬!依靠中國自己力量把它建起來。可是找誰來挑這副擔子呢? 海軍通信部長、老紅軍徐明德將軍想起了一個人。徐將軍冒著政治風險,向海軍首長建議起用無線電工程師周建畏,並為他打保票。 周建畏是1941年從西北工程學院畢業的高才生,大學期間參加過國民黨,長期在國民黨電台工作。1949年7月,懷著愛國之心,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當時海軍艦艇急需通信電台,他親手組裝了一批電台應急,立下功勞。可是他的歷史使他倒了大霉。1953年,五反時曾經被錯打成「老虎」,蹲了十個月大獄。1957年又差點被打成右派。這時周建畏31歲,還在部隊工作。用這樣的人挑大樑行嗎?政治部門是有不同意見的。徐明德將軍對自己的部下還是了解的。 老部長找到了周建畏,與他促膝談心,說用自己的政治生命擔保推薦他。周建畏非常感動,同意去看圖紙。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周建畏懷著報效祖國決心,頂著政治風險,挑起了擔子。他到資料室,每天啃著干饅頭、鹹菜,審完了上千張蘇聯工程師留下的零亂圖紙,又根據中國情況補畫了圖紙。幾個月後,徐部長問他怎麼樣?周建畏說能挑起這副擔子。他不負眾望,01工程又上馬了。 在事實上的總工程師周建畏的帶領下,海軍克服了難以想像的困難和壓力,通信部隊、工程部隊經過幾年艱苦奮斗,在荒涼的平原上,建成了有巨大的天線陣,當時世界上最大功率發信台。中國的潛艇可以出海了。 周建畏因為歷史復雜,在文革中再次受到沖擊,掃過大街,住過牛棚。但他在海軍建軍史上留下濃重的一筆,歷史不應該忘記他的功績。事實上周工是個很小心謹慎的人,那時的知識分子都是小心謹慎,這是歷史造成的,不像點電視劇中那麼張揚。當時他是工地唯一享受特供的人,這也體現出黨對他的愛護。 01工程鍛煉出了一批新人,成為共和國海軍通信的主要技術骨幹。王東山、郭永亮、劉謂濱等為海軍第二發信台(湖南慈利6984工程)的建設再立新功。在他們這些老人中,總是親切地把6984工程叫做「新01」工程,而把大同台稱為「老01」。
我是非常用心回答的,請加分
s塄
D. 請問出海在船上,船上有無線網和手機信號嗎
船上有無線網和手機信號。但是禁止成員過分使用。
海員就是在大海上工作,長年不在陸地,在海上會很寂寞,因為別想能玩電腦,打手機看電視,沒有信號,會有一定的死亡數量大多數是失足掉進去的。
海洋上面顯然不會有信號發射塔,所以一般的手機是沒有信號可以用的。水手和船員使用的是海事通訊衛星電話,無線電信號通過衛星中繼向民用通訊網路就實現網路互通了。海事通訊衛星電話原理上是可以上網的。
(4)日本軍艦使用無線網路擴展閱讀:
傳統的GPS+海圖的導航方式已經逐漸向智能化導航服務轉變,未來服務智能船舶的需求將徹底改變現有的傳統導航服務方式。
岸基通信系統中的 VHF系統已經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航海安全保障信息化發展需求,海上用戶迫切希望能將目前眾多種類的無線電通信設備融合和簡化。寬頻無線網技術的出現, 其特性為上述目標的實現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E. 二戰時期日本驅逐艦分為那幾種類型各有什麼特點和用途
日本驅逐艦分為一等驅逐艦、二等驅逐艦,一等驅逐艦為主力驅逐艦,二等為艦齡較長的老艦。
這也是日本對所有軍艦的分類,例如一等巡洋艦(重巡洋艦)、二等巡洋艦(輕巡洋艦)
甲乙丙丁都是一等驅逐艦的分類:
甲型驅逐艦,意思是艦隊型驅逐艦
乙型驅逐艦,即防空型驅逐艦
丙型驅逐艦,即理想型驅逐艦,價錢太貴,只有1艘
丁型驅逐艦,即量產型護航驅逐艦,簡化工藝,便於大量建造。
F. 二戰日本軍艦上的方位測定儀是什麼工作原理
三角函數
G. 軍艦上何時大規模使用無線電
1899年7月,馬可尼的無線電通過裝置第一次在英國海岸演習中使用,具有遠見卓識的英國皇家海軍沒有忽視這一尚處於雛形的「小玩藝兒」,把它們裝在三艘軍艦上,由馬可尼及助手分別操作,演習中無線電獲得了很大的成功。演習結束後,皇家海軍與馬可尼簽訂合同,要他第二年給海軍的28艘軍船和四個陸上通信站裝置無線電台,這是無線電台在軍艦上的成功運用
H. 二戰時軍艦內部艦員間是靠什麼通訊的
二戰期間同一軍艦上的人員基本靠有線設備通話,外加直接叫
如果是兩艘軍艦上的人互相通話,則依靠無線電設備,近距離則使用燈語和旗語
I. 有關小日本的軍艦
這個主要有幾方面原因:
1、自然條件,日本地處太平洋,德國、英國地處北大西洋;太平洋相對來說,海面風浪要小一點,甲板不容易上浪,所以日本軍艦干舷低。
2、拍攝角度不同,英德一般都是從側面或者偏下的方嚮往上拍攝,日本一般喜歡從上往下拍。
3、英德的戰列艦、巡洋艦裝甲比日本人的厚。
4、現在的日本人造軍艦除了個船殼,裡面從雷達到計算機再到導彈,基本都是美國貨(少量西歐的)歐美的東西都是按他們的需求設計的,不符合矮小的日本人使用。
5、日本軍艦的長寬比比較大,所以顯著船很瘦小,但是艦橋很大,而歐美軍艦比較「胖」一點,顯得就很勻稱。
6、二戰時期日本希望單艘軍艦火力超過美國,這樣就可以用少於美國的軍艦擊敗數量上多於自己的美國艦隊。所以日本軍艦都是火力很猛,裝甲很薄,高高的艦橋(便於早發現敵人)在相同排水量的前提下,自然顯得低矮很多。
呵呵,不知樓主是否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