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5G之後,衛星通訊還有用嗎
5G是不可能取代衛星通訊的,因為我們現在大部分人使用的移動通信網路,被稱為陸地移動通信網路。移動通信網路分為兩類,一類是衛星通信,另外一類是我們經常使用的移動通信系統。我們大部分人使用的移動通信系統,不管是1G/2G/3G/4G以及5G也好,無線接入網部分主要依靠的都是基站。基站的建設,是需要地理條件許可的,這就導致了有很多沙漠、海洋等區域由於無法建設基站,所以也就沒有信號。
它不依賴於基站,衛星覆蓋到的地方就能使用,而且保密性比較好,對於一些需要保密或者是永遠在線的人來說,非常重要。而且它的資源會優先提供給國家,用戶國防,地位非常高。5G很重要,尤其是工業界來說,但是5G不能解決全部問題。
B. 5G華為為什麼要做那麼多基站,直接做衛星信號不行么
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在已經有了5G,但是5G卻要建立很多的基站,這是因為他信號的覆蓋范圍沒有4G廣,所以只能多建基站。
基站網路對我們來說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有些人不知道這件事,但基站存在於我們周圍。讓我們從最新的移動通信網路技術5G開始,5G網路已經在網路上被炸上天,很多技術都很薄弱,很不可靠,但是現在5G網路的正式測試已經開始,所以測試必須需要5G網路基站,5G網路基站的建設可以說是非常困難的,5G基站的信號跟4G相比有很多弱點。
直接選用衛星信號也沒有那麼好的,不是很穩定所以還是會選擇多建立基站,來保證信號的穩定,這樣5G快速覆蓋。
C. 衛星通信網路和5G相比有什麼優劣勢
2019年5月24日,馬斯克的SpaceX公司向太空發射了「星鏈計劃」的第一批60顆通信衛星。「星鏈計劃」號稱要在太空搭建一個由12000顆衛星組成的,可覆蓋全球的通信網路。其實在20多年前,當時的摩托羅拉也發動了一個類似的衛星項目「銥 星」計劃。但由於衛星通信網路的網速過低、成本極高,「銥星計劃」最終以失敗告終。
衛星的通信頻段在理論上是有可能比5G網路速度快的;奈何距離太遠、干擾太多,削弱了通信能力,造成了實際通信速度不如5G的情況。
再說成本,一個5G基站的建設成本在百萬人民幣量級;相比之下,一顆高軌道通信衛星的發射成本就需要人民幣上億。
所以從網速和成本來說,衛星輸於5G。
然而目前,在軌衛星中最多的就是通信衛星,佔比達到40%。而且在可預見的未來,通信衛星仍會源源不斷地被送入太空。好矛盾啊,這里有什麼是我們不知道的嘛?當然,因為我們此時並沒有考慮應用場景這個重要的要素。
沒有衛星的時候,人類的活動只能發生在距離地球表面十幾公里的「二維球膜」里;在這個意義上來說,人類也可以稱之為「二維生命」。而衛星的出現,就突破了這種二維空間,讓人類可以真正在三維空間里活動,我們稱之為衛星的三維優勢。那具備三維優勢的衛星有哪些應用場景呢?
首先,我們得認識到,5G網路能覆蓋的區域面積,最多不會超過地球總面積的20%;也就是說剩下的80%區域即是「信息荒原」。那麼在5G基站無法鋪設或者維護成本極大的地方,衛星通信將是唯一選擇。比如海上、山區和雨林。如果我們把焦點放到地球之外,在未來,衛星通信可以為小行星開發,甚至太空移民提供服務。
另外,衛星可以作為一個信息廣播平台,比如現在我們看到的新聞報道直播,還是主要靠衛星進行中轉廣播。
最後,各國建設衛星通信網路的最大的動力還是國防需要,更多的是為軍事活動提供服務。像無人戰斗機、導彈、航母戰斗群,它們都需要通過衛星來進行協調和控制。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閱兵儀式上,出現的各種飛機編隊,他們就是靠衛星來設計和執行航行路線的。
好了,今天就到這里,歡迎大家關注我,下次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