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無線網路 » 軟體定義無線電與軟體定義網路
擴展閱讀
怎麼分析別人網站流量 2025-09-18 07:22:35
怎樣讓手機網路信號變差 2025-09-18 07:19:44

軟體定義無線電與軟體定義網路

發布時間: 2023-01-14 01:20:35

A. 「軟體定義」的概念

所謂軟體定義,就是用軟體去定義系統的功能,用軟體給硬體賦能,實現系統運行效率和能量效率最大化。軟體定義的本質就是在硬體資源數字化、標准化的基礎上,通過軟體編程去實現虛擬化、靈活、多樣和定製化的功能,對外提供客戶化的專用智能化、定製化的服務,實現應用軟體與硬體的深度融合。其核心是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API解除了軟硬體之間的耦合關系,推動應用軟體向個性化方向發展,硬體資源向標准化方向發展,系統功能向智能化方向發展。API之上,一切皆可編程;API之下,「如無必要、勿增實體」。
軟體定義有三大特點或者發展趨勢,即:硬體資源虛擬化、系統軟體平台化、應用軟體多樣化。硬體資源虛擬化是指將各種實體硬體資源抽象化抽象化,打破其物理形態的不可分割性,以便通過靈活重組、重用發揮其最大效能。系統軟體平台化,實現,是指通過基礎軟體對硬體資源進行統一管控、按需分配按需配置與分配,並通過標准化的編程介面解除上層應用軟體和底層硬體資源之間的緊耦合關系,使其可以各自獨立演化。在成熟的平台化系統軟體解決方案的基礎上,應用軟體不受硬體資源約束,將得到可持續地迅猛發展,整個系統將實現更多的功能、,對外提供更為靈活高效的和多樣化的服務。軟體定義的系統,將隨著硬體性能的提升、演算法效能的改進、應用數量的增多,逐步向智能系統演變。
我們正在步入一個「萬物皆可互聯、一切皆可編程」,的新時代,軟體代碼將成為一種最為重要的資產形式,軟體編程將成為一種最為有效的生產方式。軟體定義將迅速引發各個行業的變革。從軟體定義無線電,、軟體定義雷達,到軟體定義網路、、軟體定義存儲、軟體定義數據和知識中心,到軟體定義汽車、軟體定義衛星,再到軟體定義製造、軟體定義服務,甚至汽車、航空航天器等載運工具。軟體定義將成為科技發展的重要推手,極大地提高各行各業的智能化程度和整個社會的智能化水平。
————中國電子學會軟體定義推進委員會 劉光明 提供

B. 從4G到5G,從改變生活到改變生產

4G改變生活,5G改變生產。

2019年的5G商用正式宣告了5G時代的來臨。從2019年韓國率先在全球啟動5G商用以來,美國、英國、中國等國家也陸續在2019年上半年宣布本國5G商用或發放牌照。 自此, 全球5G發展 就呈 高歌猛進 之勢。

根據GSA統計數據,截至2021年4月中旬,全球已經有68個國家或地區的162家運營商推出5G服務。5G 商用網路部署規模的加快,滿足了行業用戶初期需求。5G 產業生態逐步豐富,促進了 5G 應用 探索 的深入。

經歷過去近三年聲勢浩大的鋪陳後,2021年的5G技術又有何新的改變?

實際上,早在2015 年 6 月,ITU 在 ITU-R WP5D 的第 22 次會議上就已正式提出第五代移動通信系統(5G)的概念。5G 不僅在用戶體驗速率、連接數密度、端到端時延、峰值速率和移動性等關鍵能力上比前幾代移動通信系統更加豐富,且能為實現海量設備互聯和差異性服務場景提供技術支持。

目前 全球業界已經就 5G 概念及關鍵技術達成共識 5G 將進一步增強人們的移動寬頻應用使用體驗,並以創新驅動為理念,力求成為軟體化、服務化、敏捷化的網路,並服務於智慧家庭、智能建築、智慧城市、雲工作、雲 娛樂 、行業自動化、自動駕駛 汽車 等垂直行業。

毫無疑問,5G 已經成為全球移動通信領域新一輪信息技術的熱點話題。 當然,5G作為信息時代的關鍵信息技術,也對國家的數字建設具有重要作用。 兩年來,中國、韓國和美國作為全球5G商用第一梯隊的國家,5G發展呈現出不同特點,也為後續5G應用全面鋪開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就我國而言,一直以來,我國都將 5G 發展作為重大戰略機遇,在技術上支持國內企業開展基礎技術研究 。在國家戰略層面,《國民經濟和 社會 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三次提及5G建設與應用;今年才發布的《5G應用「揚帆」行動計劃(2021-2023年)》,提出8大專項行動和4大重點工程,則為未來3年我國5G應用創新發展指明方向。

在行業應用方面,截至2021年5月底,我國5G基站超過81.9萬個,5G終端連接數超過3.35億戶。 我國5G用戶體驗平均下載速率為374.2Mbps,上傳速率達到31.4Mbps,均為4G的10倍以上

在技術創新方面,得益於我國移動通信產業的堅實技術基礎,我國5G產業僅用1年就實現了從標准凍結到商用產品的成熟過程,獨立組網產業鏈逐步成熟。 比於過往的移動通信發展 歷史 ,我國5G應用普及已處於全球第一梯隊。

就韓國來說,韓國作為5G技術使用較早的國家。 截至2021年3月,韓國5G用戶累計達到1448萬戶,在總移動用戶的滲透率達到20.4%。一方面,5G流量效應明顯。當前,韓國5G用戶流量超過4G用戶流量, 5G用戶的月戶均流量在25-26GB左右,且流量使用分布較為均勻。

另一方面,韓國運營商也推出海量應用服務,積極 探索 5G 在工業互聯網、醫療 健康 、智慧交通、文化產業、機器人、城市公共安全和應急等領域的應用創新。以VR/AR為例,截至2020年底韓國LG U+一家電信運營商的應用體驗數量就達到4800種。

對於美國而言, 科技 領域保持領先是美國一直以來的 優勢 2020 年3 月,美國白宮發布《美國 5G 安全國家戰略》,提出了加快美國 5G 國內部署、評估 5G 基礎設施相關風險並確定其核心安全原則、推動負責任的 5G 全球開發和部署等戰略。

根據Omdia披露數據,2020年美國5G用戶規模不大,僅為990萬,受疫情的影響比之前的預測用戶數有所下降。雖然美國5G用戶普及速度不如中韓等國, 但美國在毫米波和動態頻譜共享(DSS)等技術領域相對領先,已在紐約、洛杉磯、芝加哥等多個城市進行毫米波商用部署 同時,美國三大運營商都已經提供了毫米波5G商用服務。

總的來說,盡管新冠肺炎疫情導致各國 5G 網路基礎設施建設面臨一定阻力,但5G建設進度仍保持了相對穩定的水平,發展呈現良好態勢。

如果說4G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使人們得以進入全 IP 時代,移動帶寬業務也因此爆發,那麼5G則具有比4G更高一個量級的威力——5G改變了生產,這也是5G技術之所以為各國所看重的原因所在。

5G技術具有萬物互聯、高速度、泛在網、低時延、低功耗、重構安全等特點和優勢 。5G技術的發展使整個人類 社會 的生產和生活產生深刻變革,5G構建起萬物互聯的核心基礎能力,不僅帶來了更快更好的網路通信,更肩負起賦能各行各業的 歷史 使命。

就5G對網路通信行業來說, 5G 網路呈軟體化、智能化、平台化趨勢,是通信技術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 。軟體定義的 5G,包括通過軟體定義網路和網路功能虛擬化以及軟體定義無線電的無線接入空口,實現 5G 可編程的核心網和無線介面。

5G 也是雲化的一代,5G 的雲化趨勢包括基帶處理能力的雲化(C-RAN)、採用移動邊緣內容與計算 、終端雲化。C-RAN 是將多個基帶處理單元(BBU)集中起來,通過大規模的基帶處理池為成百上千個遠端射頻單元服務。

此外,5G基帶處理能力是雲化的虛擬資源,邏輯集中的控制增加了系統的靈活性,方便升級。C-RAN 減少了基站機房數量,可以大幅度降低建設和運維成本,同時還能大幅度降低能耗。

從 1G 到 4G 都是基於傳統的蜂窩系統,形狀是基本規則(六邊形)的蜂窩小區組網,且是一個干擾受限系統。 而結合虛擬網路運營商需求,產生了虛擬接入網(virtual RAN, VRAN)與虛擬小區的概念。

VRAN 就是可以在一個物理設備上按需產生多個 RAN實例, 5G 提供了 RAN 服務。可見,傳統單層規則的蜂窩小區概念已不存在,移動通信首次出現了去蜂窩的趨勢,5G或將成為蜂窩變革的一代。

當前,5G 已作為新基建 進一步得到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 。究其原因,5G技術是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集成發展的結晶,5G網路是5G技術應用的基礎保障,5G「新基建」是數字化新時代下開啟萬物互聯、萬物速聯、萬物智聯的重要數字化基礎設施。

數字經濟發展與數字化轉型已經成為各國競相追逐的新領域。數字經濟代表的是一種新的經濟發展形態。具體而言,就是以數字化的信息資源作為關鍵生產要素、以新一代信息通信網路作為重要載體、以數字經濟技術和數字化商業模式的廣泛應用作為效率提升和經濟結構優化的一系列新經濟活動。

最後,相較於4G的ToC市場, 5G最大的價值 在ToB市場 過去20年,我國互聯網的繁榮發展主要是消費互聯網的發展。區別於傳統產業,消費互聯網具有獨特的資源整合優勢。隨著消費互聯網紅利的逐漸減退,以及「互聯網+」趨勢的深化發展,互聯網企業逐漸向以工業為代表的傳統產業滲透,而5G的商用正好使互聯網進入了下半場——產業互聯網。

5G 超高速率和幾何增長的連接密度 是萬物互聯的基礎保障,使工業互聯網的應用覆蓋全產業鏈、生產全過程成為可能 。在化工、機械、電力等行業,許多企業已經依靠5G技術實現了工業互聯網對供應鏈管理、生產過程實時遠程式控制制、設備協作、柔性製造、庫存管理、交付管理等生產全過程的貫穿,使資源配置效率、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顯著提升,同時還有效降低了企業的運營管理成本。

可以看到,5G並非噱頭,而是成為一種已經真實出現,有自身技術局限、產業優勢和產業邏輯的新技術體系,並持續影響著人們的生產和生活。

雖然各國均在積極推動 5G 的應用發展,但目前 5G 應用創新仍然面臨全球產業標准不成熟、 R16 版本產品仍在研發中、行業融合技術與標准不完善、行業數字化水平較低、用戶對 5G 認知不夠、跨領域應用開發仍有差距等問題,產業發展任重道遠。

盡管全球主要國家正在積極推進基於 R15 版本的 5G網路向 SA(獨立組網)架構升級,但目前 SA 終端的成熟度仍然不夠, 網路切片、邊緣計算技術方案仍需進一步完善。

雖然 R16 標准已經凍結,但是移動通信技術從標准制定完成到設備研發、網路升級、終端生態普及以及廣泛應用等過程需要經歷一段時間。這是技術和產業發展的基本規律,5G 技術和產業的發展也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

與此同時,行業應用相關技術標准仍需進一步完善。 一方面,5G 能力的開發與應用,需要與物聯網、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技術緊密協同,軟體定義、虛擬化、雲化、開放化的 5G新技術方向的引入或將帶來新的安全風險。

另一方面,垂直行業領域自身存在短板,高清視頻、AR/VR 等支持 5G融合應用發展的技術、生態成熟度有待提升,如 8K 編解碼技術、智能駕駛演算法、工業場景應用模式等問題仍待解決,典型應用場景的標准也需加快制定。

網路方面,5G 網路覆蓋率有待提升 。5G 融合應用的快速發展需要 5G 網路更大范圍部署,目前 SA 模式基站覆蓋效果有限,基於 NSA 模式的 5G 網路對部分海量連接和低時延場景應用支撐不足。

隨著行業用戶對 5G 網路需求的不斷提升,現有網路已明顯無法滿足各類行業的需求,亟需持續 探索 網路切片、網路專網、智簡網路等 5G 建設新模式,夯實 5G 應用發展基礎。產業方面,5G 產業鏈仍然存在薄弱環節,射頻晶元、中高頻器件等通信核心環節以及工業基礎存在技術短板,需要政府和產業界共同努力和突破。

終端方面,個人和行業終端市場都存在發展瓶頸。在促進新型信息消費和國家內循環經濟發展背景下, 市場上缺乏類似於 4G 時代的抖音短視頻、微信等典型應用,個人消費類終端款型雖然多,但尚未出現現象級終端。

此外,用戶對 5G 認知不夠,行業數字化能力不足,適應 5G特點的業務仍待開發。在深入理解5G 技術、大帶寬業務和行業痛點的基礎上,需要共同 探索 解決方案,同時也需打破傳統產業固有的利益分配模式,形成新的商業模式。

5G 應用是人類 社會 由互聯網時代邁向萬物互聯時代的重要一步,5G對通信行業和整個 社會 都帶來極大的機遇。但是,正如 5G 對 社會 帶來巨大變化一樣,5G 的應用同樣面臨挑戰。總的來說,未來雖然不是坦途,但一定足夠精彩。

C. SDN軟體定義網路是干什麼用的在企業內有哪些應用

軟體定義網路(SDN)由多種網路技術組成,具有靈活敏捷的特點,它是一種可編程網路,主要通過OpenFlow技術來根據部署需求或後續需求更改網路的設置。與傳統網路不同,軟體定義網路(SDN)將網路設備的控制面與數據面分離開來,因此企業可以像升級、安裝軟體一樣對網路架構進行修改,滿足企業對整個網路結構進行調整、擴容或升級的需求,而底層的交換機、路由器等硬體則無需替換,節省大量的成本的同時,網路架構迭代周期也會大大縮短。

D. 5g承載網的關鍵技術

5g承載網的關鍵技術分為三類:核心網、回傳和前傳網路、無線接入網。
1、核心網。核心網關鍵技術主要包括:網路功能虛擬化(NFV)、軟體定義網路(SDN)、網路切片和多接入邊緣計算(MEC)。
2、回傳和前傳網路。回傳(Backhaul)指無線接入網連接到核心網的部分,光纖是回傳網路的理想選擇,但在光纖難以部署或部署成本過高的環境下,無線回傳是替代方案,比如點對點微波、毫米波回傳等。前傳指BBU池連接拉遠RRU部分,如C-RAN章節所述。前傳鏈路容量主要取決於無線空口速率和MIMO天線數量,4G前傳鏈路採用CPRI(通用公共無線介面)協議。
3、無線接入網。為了提升容量、頻譜效率,降低時延,提升能效,以滿足5G關鍵KPI,5G無線接入網包含的關鍵技術包括:C-RAN、SDR(軟體定義無線電)、CR(認知無線電)、SmallCells、自組織網路、D2D通信、MassiveMIMO、毫米波、高級調制和接入技術、帶內全雙工、載波聚合、低時延和低功耗技術等。

E. 什麼是軟體定義網路

軟體定義網路(簡稱SDN)屬於網路流量控制的下一個步驟。Tech Pro Research發布的調查報告正是以此為中心,旨在為我們展示企業如何使用SDN方案。

過去幾年以來,以更為高效方式管理環境的需求正快速普及,這也使得網路領域的更高靈活性與控制手段成為必然。作為重要解決途徑之一,軟體定義網路(簡稱SDN)應運而生。它允許我們對網路流量加以控制,並利用軟體與策略對網路行為及響應進行統一定義——而不必像以往那樣面向單獨硬體設備。

舉例來說,SDN能夠將網路流量指向至使用頻率最低的資源處,從而有效利用冗餘系統共享工作負載以實現負載均衡。這不僅改善了網路與系統的響應時間,亦能夠反過來催生出充分利用此類優勢的出色應用程序。另外,SDN還提供良好的可擴展性與異構環境控制能力,例如與雲服務對接的本地數據中心。

Tech Pro Research的這份調查報告整理出以下幾項重要結論:

· 沒有良好的人員培訓,SDN實現亦將無從談起。目前的常見介面通常要求我們擁有對SDN常規開發語言的知識,同時了解如何利用技術優勢實現業務改進。

· 考慮增量式實現,即利用定期關閉與現場解決方案了解SDN是否契合我們的整體基礎設施架構。

· 認真考量並審查SDN是否有助於解決雲服務管理工作、供應商訪問以及隨時/隨地接入的復雜性。

· SDN正在全面普及,雖然普及速度仍然緩慢;不要坐視競爭對手將其轉化為業務優勢,而我們自己仍掙扎於使用命令行以及非統一設備管理方案。

這份報告同時指出,「雖然做出諸多承諾,但SDN實際推廣中仍然障礙重重,這主要是由於大型供應商的消極態度。盡管這一態勢已經出現變化跡象,但企業客戶仍然需要相當長時間才會最終決定將SDN納入自己的采購清單。」

F. sdn是什麼意思

SDN指軟體定義網路

軟體定義網路(Software Defined Network,SDN)是由美國斯坦福大學clean-slate課題研究組提出的一種新型網路創新架構,是網路虛擬化的一種實現方式。其核心技術OpenFlow通過將網路設備的控制面與數據面分離開來,從而實現了網路流量的靈活控制,使網路作為管道變得更加智能,為核心網路及應用的創新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SDN的設計思想

利用分層的思想,SDN將數據與控制相分離。在控制層,包括具有邏輯中心化和可編程的控制器,可掌握全局網路信息,方便運營商和科研人員管理配置網路和部署新協議等。在數據層,包括啞的交換機,僅提供簡單的數據轉發功能,可以快速處理匹配的數據包,適應流量日益增長的需求。兩層之間採用開放的統一介面(如OpenFlow等)進行交互。控制器通過標准介面向交換機下發統一標准規則,交換機僅需按照這些規則執行相應的動作即可。

G. sdr是什麼意思

SDR (Software Defination Radio), 「軟體定義的無線電」的簡稱。
軟體定義的無線電 (SDR) 是無線電廣播通信技術,它基於軟體定義的無線通信協議而非通過硬連線實現。換言之,頻帶、空中介面協議和功能可通過軟體下載和更新來升級,而不用完全更換硬體。SDR 針對構建多模式、多頻和多功能無線通信設備的問題提供有效而安全的解決方案。SDR軟基站是基於SDR(Software Defined Radio,即軟體無線電)技術設計和開發的基站系統。它與傳統基站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其射頻RU單元具備軟體可編程和重新定義的能力,進而實現了智能化的頻譜分配和對多標準的支持。1、SDR軟基站採用了模塊化、平台化設計理念,整個基站分為基帶模塊和射頻模塊兩部分,兩者通過光纖直接互連。2、SDR軟基站射頻模塊採用了寬頻多載波數字信號處理技術,可在連續的20MHz頻帶范圍內通過軟體配置同時支持GSM/WCDMA/LTE等多種制式,同時完成對多制式射頻信號的收發處理。射頻單元具備軟體可編程和重新定義的能力,進而實現了智能化的頻譜分配和對多標準的支持。3、SDR軟基站基帶模塊則採用了統一的MicroTCA(電信運算架構)平台架構設計,具有體積小、功耗低、模塊化、擴展能力強的突出特點,同樣可支持GSM/WCDMA/LTE多種制式的基帶信號處理。4、SDR基站可應用於2/3G站點合一建設,為運營商降低30%的建網成本,有效降低網路的TCO(總擁有成本);5、 MCPA(多載波功率放大器)技術:ZXSDR 8000系列一體化基站採用MCPA技術,單功放同時支持4個WCDMA載波,通過軟體即可實現S111至S444的平滑擴容,降低了擴容成本及對現網的影響;
6、高接收靈敏度實現節能降耗:採用先進的基帶處理演算法及射頻技術,雙天線接收靈敏度高達-129.2dBm,有效提升單站39%的覆蓋面積,減少28%的站點數量,大幅降低能源消耗;
7、高效功放技術實現節能降耗: SDR 8000系列一體化基站採用DPD+Doherty+DPA技術,功放效率高達45%;

H. SD-WAN是個什麼東西

作為一個熱門概念,SD-WAN近年以來頻繁地出現在我們的視野當中。很多人說,它是未來最具發展潛力的通信技術之一,極具商業價值。行業里的老牌通信設備商和運營商對它一致看好,新興創業企業也把它視為千載難逢的風口機遇,對它趨之若鶩。那麼,到底什麼是SD-WAN?它究竟是干什麼用的?有什麼特別之處?今天這篇文章,就讓小棗君來給大家做一個全面解析。SD-WAN,全名是Software-Defined WAN,軟體定義廣域網。WAN,就是Wide Area Network,廣域網。我相信,如果經常接觸IT和通信的同學,對「SD(Software-Defined )」這個前綴詞一定不會陌生。是的,在如今這個軟體為王的時代,像SDN、SDS、SDR……這樣的概念名詞,已經充斥於我們的工作之中,成為流行詞彙。SDN:Software Defined Network,軟體定義網路SDS:Software Defined Storage,軟體定義存儲SDR:Software Defined Radio,軟體定義無線電小棗君往期的文章中,就和大家反復提到過SDN(軟體定義網路)。我說過,SDN/NFV是未來網路的發展方向,也是5G時代的顯著特徵。SD-WAN,就是SDN的一個重要分支,是SDN技術在WAN領域的應用落地。再簡單一點說,SD-WAN,就是SDN+WAN。▎什麼是WAN(廣域網)?我們還是從WAN這個最基礎的概念開始說起吧。很多搞網路的童鞋應該都知道,WAN是廣域網,和WAN相對的,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LAN(Local Area Network,區域網)。我們家裡的Wi-Fi網路,網吧的網路,還有公司辦公室里的小規模網路,就是LAN區域網。LAN區域網而WAN是一種更大地理范圍的計算機網路,它跨越省、市甚至國家、洲際。舉個例子,某集團公司的總部設在北京,分公司在上海、廣州、成都。那麼,分公司本地的網路,可以看作是一個區域網。而整個集團公司的網路,就是一個廣域網。WAN廣域網註:其實,除了區域網和廣域網之外,還有一個城域網(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就是一個城市規模的網路,在運營商那邊經常被提及。之所以要有廣域網的原因,我想大家應該都明白——數字化、網路化的時代,公司運作已經離不開電腦和各種各樣的信息化系統、平台。從基本的電子郵件,到辦公自動化(考勤系統、財務系統等),再到和主營業務強相關的PLM(產品生命周期管理)、ERP(企業資源計劃)等系統,都迫切需要一張強有力的支撐網路。各種各樣的信息化系統,是現代企業發展的基石對絕大多數公司來說,自己花錢拉一根專有的網線或光纖,把總公司和分公司的網路連接起來,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工程量和成本造價是個天文數字。所以,只剩下兩種選擇。第一種,就是讓所有的員工通過互聯網進行連接。現在非常流行的釘釘和企業微信,其實就是這樣的方式。全部上公網(互聯網)在移動互聯網和光纖寬頻非常發達的今天,這種方式似乎是個不錯的選擇。但是,採用這種方式,需要面對兩個致命問題:服務質量和數據安全。我們使用的4G數據業務,還有大部分的光纖寬頻接入,基本上都是民用級通信服務。這種服務的穩定性和可靠性很差,經常卡頓甚至掉線。這種服務質量,對於小微企業來說,勉強可以接受。但是對於大中型企業甚至集團來說,就不行了。舉個例子,工商銀行北京總行的系統,和江蘇省分行的系統,怎麼可能說慢就慢,說斷就斷?此外,將公司所有業務系統暴露在互聯網上,也會帶來極大的安全隱患和風險。也舉個例子,如果鐵路總公司將自己所有的車輛運行管理系統放在公網上,你覺得放心嗎?釘釘和企業微信,背後也是大型互聯網公司非常強悍的安全保護能力和系統容量在做支撐。所以說,用互聯網作為自己公司的廣域網,只適合小微企業用戶。(話說回來,小微企業也用不著廣域網。)第二種方式,也是目前用戶的主流選擇,就是藉助運營商提供的專線進行連接。這種專線,最具代表性的,就是MPLS。▎什麼是MPLS?MPLS,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多協議標簽交換。這是一種高效且可靠的網路傳輸技術。簡單來說,它就是在數據流上打標簽,有點像雞毛信,告訴沿路的所有設備:「我是誰,我要去哪裡」。MPLS專線,就是一種基於MPLS技術的廣域網服務專用線路。MPLS專線MPLS專線是一種租用服務,它的所有權是屬於電信運營商的。運營商把專線租給你,然後承諾這條線路的SLA(Service Level Agreement,服務等級協議,包括帶寬、時延、抖動、丟包率等)能達到什麼樣的要求。至於你的軟體用起來快不快、穩不穩,它是完全不管的。就好像你家安裝的寬頻,運營商只會測速給你看——有沒有100Mbps?有,那就行。你玩吃雞會卡?不好意思,不關我事。這就是基於SLA的服務。不管怎麼說,好歹是根專線,MPLS的網路質量還是不錯的。問題又來了,你租我租大家租,運營商的物理網路就這么一張,這么多公司的業務都在上面跑,怎麼保證區分和隔離呢?這里,就要提到大家很熟悉的一個名詞了——VPN。VPN,Virtual Private Network,虛擬專用網路。其實就是在正常的物理連接基礎上,虛擬出了一個專用通道,保證通信的隔離和保密。VPN通道根據基於的網路不同,VPN通常包括Ipsec-VPN和MPLS-VPN。Ipsec-VPN,基於Internet的VPN。這個大家平時用得比較多。大公司員工出差在外,都會撥VPN,然後就相當於變成了公司內網,可以訪問內網的網站。MPLS-VPN,基於運營商MPLS專用網路的VPN。整個分公司和總部之間,通過這個連接,邏輯上相當於大家都處於一個內網里。這個我們簡單說一下大家可能經常看到的Overlay和Underlay這兩個概念。字面上看,Overlay是在lay(層)之上,Underlay是在lay(層)之下。Hoho,其實畫個圖大家就明白了——封裝的位置不一樣MPLS這個技術,從Cisco思科1996年提出Tag/Label Switching開始萌芽,至今已經主宰企業網市場20多年,期間沒有任何重大改進。相對Internet來說,MPLS專線的優點,就是比較穩定可靠,安全也有一定的保障。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它的缺點也越來越明顯,備受用戶的吐槽:1、使用成本高。一直以來,不管是專線還是VPN服務,運營商開出的價格都是十分昂貴的。舉例來說,某省電信的跨國10M的MPLS-VPN的價格為80000元/月。對於一個大型集團企業用戶來說,分公司和辦事處比較多,每年花在專線租用上的費用,就可能高達上千萬甚至上億人民幣。這種級別的成本,是我們幾百塊錢就千兆包月的家庭用戶無法想像的。隨著競爭的加劇,這個巨大的成本壓力足以讓企業的CEO/CFO/CIO們如鯁在喉、寢食難安。2、部署周期長。申請安裝專線之後,運營商內部要走流程,還需要人工上門進行終端安裝和配置。整個的安裝時間周期就很長,一般要一周到一個月的時間。對於現在節奏越來越快的企業經營來說,這個時間周期也是無法忍受的。3、故障排查難。專線網路屬於「黑盒網路」,對於企業用戶來說,當專線出現問題,很難快速判斷原因。企業的IT工程師只能排查企業內部的防火牆、交換機、路由器等設備。如果沒有找到問題原因,再求助於運營商。對於運營商來說,排查問題也很糾結。往往排查到最後,發現自身沒有問題,問題還是出在用戶側。這一來一回,就耽誤了大量的時間,影響公司業務的正常運轉。4、維護人力緊。對於企業總部來說,一般有專門的IT工程師進行維護。但是對於分公司或辦事處來說,出於成本的考慮,一般不會配備專門的IT工程師。這樣一來,給MPLS專線的維護帶來了困難,變向地也增加了成本。總而言之,MPLS專線就是又貴又難用,「天下苦MPLS久矣」!▎SD-WAN的閃亮登場好了,終於到了我們今天文章的主角登場了。SD-WAN,就是為了解決上述一系列問題而出現的一種新興WAN廣域網技術。SD-WAN源於SDN。SDN的知識要說起來那就沒完了,今天不多介紹。大家只需要知道,SDN技術的精髓,是將網路的控制權集中管理起來。轉發與控制分離SD(軟體定義),它並不是讓軟體替換硬體,而是將硬體的更多能力抽取出來,交給統一的軟體控制權管理。說白了,就是讓硬體通用化、簡單化,變成「傻呆萌」。而軟體控制器(Controller),成為掌握一切的核心。基於SDN的SD-WAN究竟是什麼樣的架構呢?字不如圖,我根據某設備商廠家的SD-WAN方案,畫了一張架構圖。大家請看:SD-WAN網路架構大家可以看到,整個網路架構的軀干,其實還是Internet和MPLS專線。但是,在架構之上,多了一個SD-WAN控制器。這個控制器,就是SD-WAN的管理控制核心。在分公司節點,還有總部節點,多了一些uCPE和vCPE這樣的東西。CPE之前介紹5G的時候說過,Customer Premise Equipment,業內稱之為「客戶終端設備」。這里的CPE和5G CPE不一樣,5G CPE是把5G信號轉成Wi-Fi信號的。這里的CPE是連入網路的一個介面盒子(可以理解為一個小路由器)。uCPE是Universal CPE,通用客戶端設備。vCPE是Virtual CPE,虛擬客戶端設備。管理員可以通過應用層介面對SD-WAN控制器進行配置,也可以下發vFW(虛擬防火牆,Firewall)、vWOC(虛擬廣域網優化控制器,WAN Optimization Controller)功能到CPE,實現相應的功能,無需專門購買硬體。我們結合網路架構、節點設備來具體分析一下,採用SD-WAN究竟會帶來什麼改變:1、介面通吃,負載均衡站在分公司的角度來看,SD-WAN不再強制只允許使用MPLS,而是允許MPLS、xSDL、PON光纖寬頻、4G LTE,甚至5G等多種連接類型。CPE可以支持多種介面的Bonding(綁定),從而變成了一個介面資源池。藉助軟體能力、某些設備商的CPE可以識別上千種不同應用的等級,並安排不同的服務質量。舉例來說,視頻會議,對網路質量要求更高,就把優先順序和QoS設得高一點。文字聊天啥的,就設得級別第一點,讓它用LTE之類的網路。這樣一來,企業用戶對MPLS專線的依賴大大降低,普通光纖寬頻和4G也能派上用場。用戶的帶寬利用率提升了,流量成本也下降了。2、自主選擇最佳路徑WAN廣域網技術的關鍵,其實在於路徑選擇。對於不同的分公司,SD-WAN可以根據現網情況和配置策略,自主選擇最佳路徑。SD-WAN還具備負載均衡的能力,以此來增強網路的可靠性。其實在運營商網路里,還有很多POP(point-of-presence,入網點),幫助解決跨運營商之間的鏈路擁塞和負荷問題。3、部署簡單,秒速完成在評價SD-WAN的部署速度時,人們會反復提到一個詞,叫做ZTP,也就是Zero Touch Provisioning,零接觸部署。簡單來說,差不多就是即插即用。除了CPE上電後自動獲取配置之外,還可以用掃碼配置或郵件配置的方式。以郵件部署方式為例。在部署SD-WAN時,總部的IT工程師只需要提前做好配置數據,然後將配置通過郵件的方式,發給分公司的任何員工,該員工即可通過鏈接,完成設備的配置部署。就是這么方便和快捷,不再需要專業IT人士到場進行配置安裝。4、自管自控,智能運維SD-WAN具有SDN的基因,所以在網路的管理上擁有先天的優勢。但凡是SD-WAN的管理平台,都是圖形可視化的。管理員可以清楚地通過網管界面看到SD-WAN的運行情況,並及時對出現的問題進行處置。這就大大降低了維護的難度,也減少了故障的處理時間。總而言之,SD-WAN的好處就是省錢又好用。根據測算,同比例帶寬情況下,SD-WAN相較MPLS,每年至少可節省30%的成本投資。因此也有人戲稱SD-WAN是「Save Dollars(省錢)-WAN」。▎SD-WAN的發展Money就是硬道理。真金白銀的回報,推動SD-WAN以驚人的速度向前發展。SDN是2006年出現雛形,2011年正式定名的。而SDN和WAN第一次擦出火花,是在2014年。這一年,一家前身為投資公司的ONUG(Open Network User Group)咨詢企業,在與其企業用戶展開對未來企業網路需求的研討會上,提出了若干個SDN技術的應用場景,由此,SDN與企業WAN網路真正相遇。同期,在networkcomputing.com網站上有一篇主題為「Software-Defined WAN: A Primer」的文章發布,第一次將SD-WAN這個名字引入了大眾的視野。(Primer有啟蒙、入門的意思。)此後,SD-WAN迅速引起了行業的廣泛關注,各大巨頭都開始一擁而上。2015年,SD-WAN的市場收入僅為2.25億美元,應用率不到1%。2018年,SD-WAN國外應用率就已經達到驚人的40%左右。行業分析機構IDC公司預計到2021年SD-WAN市場規模將增長到80億美元。從事SD-WAN服務的企業分為很多類,我們簡單介紹一下。第一類,就是專注提供廣域網解決方案的公司。他們購買運營商專線,然後搭建自己的廣域網,向企業用戶提供SD-WAN服務。第二類,是傳統設備製造商,例如華為、中興、新華三等。這就不用多介紹了,方案、硬體、軟體,它們什麼都賣。第三類,就是圍繞SD-WAN賣優化、安全、加密等技術和產品的公司,他們有自己的軟硬體產品,搭配賣給SD-WAN用戶。傳統電信運營商對SD-WAN也非常重視,畢竟是威脅自己飯碗的一項技術。目前國內運營商在很多地方都進行了SD-WAN的服務試點。它們的商業模式,主要是基於現有的基礎設施服務,利用自己在硬體資源上的優勢,提供網路增值服務。例如防火牆、WAN加速和網路安全等。總而言之,SD-WAN是一種可以快速部署的、低成本高靈活性的廣域網解決方案。它成為行業主流的趨勢毋庸置疑,我們現在唯一要關注的,就是圍繞SD-WAN的這場激烈戰斗究竟誰會勝出,誰能夠成為未來廣域網市場的最大贏家!(來源:鮮棗課堂)

I. 軟體定義的無線電的原理介紹

所謂軟體無線電,其關鍵思想是構造一個具有開放性、標准化、模塊化的通用硬體平台,各種功能,如工作頻段、調制解調類型、數據格式、加密模式、通信協議等,用軟體來完成,並使寬頻A/D和D/A轉換器盡可能靠近天線,以研製出具有高度靈活性、開放性的新一代無線通信系統。可以說這種平台是可用軟體控制和再定義的平台,選用不同軟體模塊就可以實現不同的功能,而且軟體可以升級更新。其硬體也可以像計算機一樣不斷地更新模塊和升級換代。由於軟體無線電的各種功能是用軟體實現的,如果要實現新的業務或調制方式只要增加一個新的軟體模塊即可。同時,由於它能形成各種調制波形和通信協議,故還可以與舊體制的各種電台通信,大大延長了電台的使用周期,也節約了成本開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