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無線充電是什麼意思
問題一:手機無線充電是什麼意思。 利用核磁共振的遠離,在一定距離內,不用數據線也可以實現充電,這個我也想過,只是更早前就有了理論。
問題二:無線充電是什麼?怎麼充? 無線充電技術(Wireless charging technology;Wireless charge technology ),源於無線電力輸送技術。無線充電,又稱作感應充電、非接觸式感應充電,是利用近場感應,也就是電感耦合,由供電設備(充電器)將能量傳送至用電的裝置,該裝置使用接收到的能量對電池充電,並同時供其本身運作之用。由於充電器與用電裝置之間以電感耦合傳送能量,兩者之間不用電線連接,因此充電器及用電的裝置都可以做到無導電接點外露。
中文名:無線充電技術
外文名:Wireless charging technology
別名:感應充電
分享
歷史發展
1890年,物理學家兼電氣工程師尼古拉・特斯拉(NikolaTesla)就已經做了無線輸電試驗,實現了交流發電。磁感應強度的國際單位制也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特斯拉構想的無線輸電方法,是把地球作為內導體、地球電離層作為外導體,通過放大發射機以徑向電磁波振盪模式,在地球與電離層之間建立起大約8Hz的低頻共振,再利用環繞地球的表面電磁波來傳輸能量。但因財力不足,特斯拉的大膽構想並沒有得到實現。後人雖然從理論上完全證實了這種方案的可行性,但世界還沒有實現大同,想要在世界范圍內進行能量廣播和免費獲取也是不可能的。因此,一個偉大的科學設想就這樣胎死腹中。
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團隊在2007年6月7日美國《科學》雜志的網站上發表了他們的研究成果。研究小組把共振運用到電磁波的傳輸上而成功「抓住」了電磁波。他們利用銅制線圈作為電磁共振器,一團線圈附在傳送電力方,另一團在接受電力方。當傳送方送出某特定頻率的電磁波後,經過電磁場擴散到接受方,電力就實現了無線傳導。這項被他們稱為「無線電力」的技術經過多次試驗,已經能成功為一個兩米外的60瓦燈泡供電。這項技術的最遠輸電距離還只能達到2.7米,但研究者相信,電源已經可以在這范圍內為電池充電。而且只需要安裝一個電源,就可以為整個屋裡的電器供電。
2014年2月份,電腦廠商戴爾加盟了A4WP陣營,當時,陣營相關高層就表示,將會對技術進行升級,支持戴爾等電腦廠商的超極本進行無線充電。市面上的傳統筆記本電腦,大部分電源功率超過了50瓦,不過超極本使用了英特爾的低功耗處理器,將成為第一批用上無線充電的筆記本電腦。
在此之前,無線充電技術,一直只和智能手機、小尺寸平板等「小」移動設備有關。不過,無線充電三大陣營之一的A4WP(「無線充電聯盟」)日前宣布,其技術標准已經升級,所支持的充電功率增加到50瓦,這意味著筆記本電腦、平板等大功率設備,也可以實現無線充電。
原理
電磁感應式充電
初級線圈一定頻率的交流電,通過電磁感應在次級線圈中產生一定的電流,從而將能量從傳輸端轉移到接收端。目前最為常見的充電解決方案就採用了電磁感應,事實上,電磁感應解決方案在技術實現上並無太多神秘感,中國本土的比亞迪公司,早在2005年12月申請的非接觸感應式充電器專利,就使用了電磁感應技術。
磁場共振充電
由能量發送裝置,和能量接收裝置組成,當兩個
無線充電技術原理圖
裝置調整到相同頻率,或者說在一個特定的頻率上共振,它們就可以交換彼此的能量,是目前正在研究的一種技術,由麻省理工學院(MIT)物理教授Marin Soljacic帶領的研究團隊利用該技術點亮了兩米外的一盞60瓦燈泡,並將其取名為WiTricity。該實驗中使用的線圈直徑達到50cm,還無法實現商用化,如果要縮小線圈尺寸,接收功率自然也會下降
無線電波式充電
這是發展較為成熟的技術,類似於早期使用的礦石收......>>
問題三:問一下 無線充電是什麼意思? 目前根本就是雞肋,基本就是放在那才會充電,而且只會增加手機的厚度
問題四:無線充電什麼意思 簡單的來說,就是電轉磁,磁再轉電的一個過程。具體相關知識網路吧。
問題五:wifi插座是什麼意思?用無線充電還是什麼,求科普。 WiFi智能插座是一種擁有不錯創意的產品,它利用了現有家庭中的WiFi網路,讓您的智能手機或平板電腦等在聯網條件下,能通過App操作打開或者關閉指定的電器。而且由於智能插座能夠做到讓電器完全斷電,對於電視機、電熱水器等待機功率較大的電器,用智能插座控制後就能做到隨用隨開,每個月也能省下可觀的電費。
特點:
1、WiFi智能插座,突破了智能家居一貫的復雜系統形象,配合人手一部的智能手機和獨立APP,可以讓你在全球任何一個地方遠程式控制制家中的電器。
2、WiFi智能插座沒有復雜的安裝流程,即插即用。插座支持Android/ios主流操作系統,下載應用程序,就可以實現本地、遠程自由控制。
3、WiFi智能插座支持實時狀態反饋,可將電器工作狀態實時反饋到客戶端,支持多個定時任務的設置。手機客戶端可對多個智能插座進行控制。
問題六:iphone7無線充電是什麼意思 無線充電器是指不用傳統的充電電源線連接到需要充電的終端設備上的充電器,多種設備可以使用一台充電基站,手機、MP3 播放器、電動工具和其他的電源適配器的有線充電情況將不會存在了。通過使用線圈之間產生的磁場,神奇的傳輸電能,電感耦合技術將會成為連接充電基站和設備的橋梁。
當前的大部分充電器,例如iPod 和iPhone ,都通過金屬電線直接接觸的方式,給設備內置電池充電。無線充電技術的優勢在於便捷性和通用性。缺點是效率低和只能提供電能。
問題七:什麼是無線充電??? 無線充電就是通過線圈發送交變電場,由設備背面的線圈作為接收電能,存入設備的電池作為充電。應用最早的不是手機而是電動牙刷,由於電動牙刷經常與水接觸又需要充電正好符合無線充電的優點。
問題八:無線充電 已暫停是什麼意思 是線壞了,
你看下線應該已經變形了
重新買了根數據好了
問題九:什麼是無線充電 無線充電就是通過線圈發送交變電場,由設備背面的線圈作為接收電能,存入設備的電池作為充電。應用最早的不是手機而是電動牙刷,由於電動牙刷經常與水接觸又需要充電正好符合無線充電的優點。
問題十:手機無線充電是什麼意思。 利用核磁共振的遠離,在一定距離內,不用數據線也可以實現充電,這個我也想過,只是更早前就有了理論。
B. 無線輸電原理
無線輸電的原理其實還是利用交變的電磁波在自由空間傳播的特性,這種方法傳遞的電功率比較低
C. 誰知道無線輸電電路的原理
磁耦合共振原理:這項稱為Witricity的無線供電技術,關鍵在於非輻射性磁耦合的使用,兩個相同頻率的諧振物體產生很強的相互耦合。普通的磁耦合被用於短距離范圍,它要求被供電或充電的設備非常靠近感應線圈,因為磁場能量會隨距離的增加而迅速衰減,因而在傳統的磁感應中,距離只能通過增強磁場強度來增加。與此不同,Witricity使用匹配的諧振天線,可使磁耦合在幾英尺的距離內發生,而不需要增強磁場強度。電磁波無線功率傳輸雖然有較長的傳輸距離,但傳輸的功率只有幾微瓦到幾毫瓦。該團隊在成功地點亮燈泡後,准備通過設計一個裝置來演示以無線方式對筆記本電腦進行供電(圖7)。電能通過導線1輸送至10MHz諧振線圈天線2,「能量尾巴」3到達6.5英尺外的接收線圈,接收線圈4以相同頻率諧振,接收的電能經耦合匹配,整流後供筆記本電腦使用。來傳輸電能5駐留在諧振場中,不像輻射電磁波將很多電能浪費在輻射空間中。
到極客迷網站查看回答詳情>>
D. 無線輸電技術原理
原理將兩個線圈放置於鄰近位置上,當電流在一個線圈中流動時,所產生的磁通量成為媒介,導致另一個線圈中也產生電動勢。
理論和經驗都表明:當原邊電流頻率、幅值越高,原、副邊距離越小,與空氣相比,磁心周圍介質的相對磁導率越大時,可分離式變壓器的傳輸效率越高。但實際應用當中原副邊距離不可能無限小,必須對原副邊採取相應的補償措施。
無線輸電是指不經過電纜將電能從發電裝置傳送到接收端的技術。該技術最大的困難在於,如何解決無線電波在傳輸中的彌散和衰減問題。對於無線通訊來說,電波的彌散可能是好事,但無線輸電則恰恰相反。
輸電工程最關心的是效率和經濟性。無線電能傳輸的效率取決於微波源的效率、發射/接收天線的效率和微波整流器的效率,其經濟性如何,依賴於所用頻段的微波元器件的價格與有線輸電系統所用器材價格的比較,也與具體的輸電網路的參數有關系。
E. 全球無線輸電的現代無線輸電進展
2001年5月16日,在非洲留尼汪島西南部的格朗巴桑大峽谷進行了一場特殊的實驗:一隻200瓦的燈泡亮了起來。在燈泡周圍,既沒有電線,也沒有插頭和插座。實驗者居伊.皮尼奧萊是一位從事太空研究的工程師。
居伊.皮尼奧萊的試驗就是利用微波進行長距離無線輸電。一部發電機發出的電能首先通過磁控管被轉變為電磁微波,再由微波發射器將微波束送出,40米外的接收器將微波束接收後由變流機轉換為電流,然後將電燈泡點亮。這次試驗的成功,僅是走出了無線輸電的第一步。
第二步將從2003年開始,即給整個格朗巴桑村供電。這一步的試驗室試驗階段已經完成。目前,第一批發射器和接收器樣機已由留尼汪的企業造出。工程技術人員決定在距格朗巴桑村700米遠的山頭上建一座高壓電線塔,在山頭的峽谷邊緣修建發射器,發射器由一個小型的喇叭狀天線和一個拋物柱面反射器組成。發射器的磁控管將高壓電線塔輸來的電能轉換為電磁波束,電磁波束被谷底格朗巴桑村旁呈蜂窩狀的接收器接收。隨後,電磁波能先被轉換為高壓直流電,然後再被轉換為低壓直流電,最後被轉換為220伏的普通交流電供格朗巴桑村使用。最終,磁控管的優點是價格低廉,缺點是壽命短、工作頻率難以控制。因此,磁控管將被雷達系統上常用的速調管所取代。速調管的工作頻率極易控制,壽命也比較長,但其價格比磁控管要昂貴得多。第三種取代方案是使用半導體。
在陸地上無線輸電的好處是發射器和接收器與大自然融為一體而不破壞環境,高壓線輸電或太陽光電板則會破壞環境;無線輸電的成本比地下電纜輸電的成本要低得多,甚至比用柴油發電機組發電的成本還要低。用於無線輸電的微波束的強度僅為每平方厘米5毫瓦,比每平方厘米100毫瓦的陽光強度小得多。因此,微波無線輸電十分安全,它不會發生電離,不會使周圍生物的基因發生變異。在微波接收器下面甚至可以種植蔬菜。
研究人員下一步的計劃是在太空建一座太陽能發電站:將一些地球衛星送入距地面3.6萬公里高的同步軌道上,衛星上的光電板將太陽的光能轉換為電能,然後將電能用微波的形式傳送到地球表面。太空上的光電板平均每平方厘米可以接收140毫瓦的光能,為地球表面光能接收效率的8倍。而且,在太空,光能的接收不受晝夜、陰晴和季節變化的影響。
據悉,對於太空電站生產的電能,日本和加拿大打算將電能通過微波由一架小飛機運回地面,而法國則打算在同步軌道上安置一面直徑為1公里的鏡子,將呈微波狀態的電能反射傳輸到墨西哥與巴黎、撒哈拉與北京、澳大利亞與紐約之間,即將電能傳輸到需要它的地方。日本計劃在2040年前後建立太空發電站。
F. 大科學家特斯拉的無線輸電技術,真的有可能實現嗎
自從無線電技術發明以來,人類很快不滿足以遠程傳遞信息,還想要遠程傳遞能量。著名的科學家特斯拉就曾進行過一次無線傳輸電力的實驗,在特斯拉的設想里,人類可以不用通過輸電網路,只在空氣里就能完成電量的傳遞。
這種設想真的有可能實現嗎?特斯拉當年的確進行了無線能量傳輸,還製造了人造閃電。但他的研究數據被當時的主流科學界全盤否定了,以至於無線輸電技術從此成為泡影。實際上,特斯拉利用無線傳送電力,原理就是「舒曼共振」原理。
這種理論認為,地球上存在著一種全球性的「電磁共振」現象,它在地球表面和電離層之間形成,閃電就可以激發這樣的全球電磁共振,如果以地球本身作為導體,將電力輸送到電離層當中,利用電磁共振就可以讓交流電在大氣層中不斷傳播。只要地球地面上裝備有特殊的天線,就能夠接收到來自空中的電力!
然而,終特斯拉一生,他都未能實現遠距離無線輸電的設想。從科學角度來看,這種對電力的傳輸方式在技術上存在很大的不穩定性,而且電力傳輸中的效率無法固定,很快會擴散開,假如無線電力發射機對外發射了100萬瓦的電力,地球另一端的用電設備只能接收到10瓦。
遠距離無線輸電技術,不管是現在還是未來都是不太現實的。雖然如此,近距離的無線輸電已經可以實現了。比如我們現在常見的手機無線充電技術。
大家對此怎麼看?
G. 無線輸電將怎樣改變人類生活
第一,隨著快充和電池技術的發展,純電動汽車將得到迅速發展。電動汽車擺脫充電樁後,可以在行駛過程中邊跑邊充電,永遠不用再擔心電力枯竭。傳統燃油車,將被人們拋棄。因為基於電動的汽車在電力不枯竭的情況下,如果空間足夠,甚至可以讓人有在家的舒適,汽車極可能進化成移動的家。房車或許會成為替代現在住房的一種可能,因為可以移動的家,比固定的家更有優勢和想像力。
第四,如果遠距離無線輸電成為現實,就可以讓你生活更加自由灑脫。你可以住在山頂樹屋,而無需擔心沒有電,沒有wifi。你可以讓你的飛行汽車懸停在城市上空,吃著冰激凌,欣賞夜晚的城市和星空。甚至遠離地球的空間站,隨時都能保持充沛的電力供應。
H. 無線供電技術的介紹
無線供電是指通過非物理接觸的電能傳輸方式,是繼無線通訊、無線網路之後的第三次無線革命,被業界視為一項具有基礎應用性意義的前沿科技,其跨產品應用范圍廣,有望推動全國乃至世界通信、電子、物聯網、新能源等產業的突破和創新。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正在開發一種新的供電方式,使用非輻射性的無線能量傳輸方式來驅動電器,無論是手機,筆記本電腦還是數碼相機,如果這項研究獲得成功,它們的充電器都可以退休了。
這項研究始於2007年6月,當時麻省理工學院物理系的副教授Marin Soljacic的手機電池報銷了,於是他便下決心聯合了其他幾位教師和研究生,准備給這些日常的便攜電器研發一種更簡單的供電方式。
該項技術的原理其實非常簡單,我們日常所接觸到的電磁波都承載著能量。無線電廣播在發射時,大部分的能量都四散在了空中,而這項技術就是要用一種非放射性的場來聚集這些能量。我們都知道,特定頻率的電磁波會引起物體的震動,兩個固有頻率相同的物體就可以傳遞這種震動,從而傳遞能量。我們可以讓一個諸如銅制天線的物體發射電磁波,而讓接收器來接收,轉化為能量。理論上說,所有現在使用電池的電器都可以換用這種方式供電。當然,現階段這種傳遞還僅限於幾米的短距離范圍。
關於由此產生的電磁輻射對人體的影響問題,研究者們正在進行試驗,以最終滿足FCC的標准要求。開發人員稱,現在的輻射水平大概和核磁共振儀類似,應該是在安全范圍之內。
如果試驗進行順利,這種無線供電技術將會有非常巨大的發展空間,比如可以在地下鋪設線路,隨時為我們手中的電話,甚至行進中的汽車充電。但研究者指出,該技術仍處在起步階段,這些展望都還存在在設想當中。 在百年前特斯拉就已經建立了用於無線電力傳輸的廣播塔,並想實現他於發明交流電後的另一次電力傳輸革命,但卻最終沒有實現,但當時他的無線傳輸電力的實驗已經成功了。貌似這種技術在上百年前已經出現了,並差點就能實現,但為什麼我們現在還牽著一大堆令人討厭的電線使用電器??今天是這種技術失傳了嗎?是否真的可能實現大規模的電力無線傳輸化?
特斯拉發明了的「放大發射機」,現在叫做大功率高頻傳輸線共振變壓器,用於無線輸電試驗。特斯拉把地球作為內導體,地球電離層作為外導體,通過他的放大發射機,使用這種放大發射機特有的徑向電磁波振盪模式,在地球與電離層之間建立起大約8赫茲的低頻共振,利用環繞地球的表面電磁波來傳輸能量。當沒有電力接收端的時候,發射機只與天地諧振腔交換無功能量,整個系統只有很少的有功損耗。這種方案不僅可行,而且效率極高,對生態安全,並且不會干擾無線電通信。
這種電力的傳輸沒有十分准確的定位性,也就是說,任何可能的設備都可以在半道上「橫刀奪愛」,把本來屬於別人的電力攫取走。如果實現這種電力無線傳輸,有一個前提,那就是人類產生的電力已經完全滿足了所有人的需求,否則誰會把電力白白讓人使用,就目前全球緊張的能源趨勢來講,更加難以實現。另外,政治因素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預言的話,個人認為,人類目前徹底擺脫能源困境惟有通過可控核聚變技術,2007年10月24日北京時間21:15,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組織在法國卡達拉舍(Cadarache)正式成立,中國也出資該項目的10%。具體什麼時候成功,誰也說不準,但所有的科技強國均已經投入大量資金在進行研究,有望在未來的50年實現(這也是我猜的)。如果成功的話,舉個簡單的例子,海水中的水分子有百分之三為重水分子。所以一升普通的海水可以在此技術下產生三百公升汽油的能量。那時,這種能量廣播極有可能覆蓋全球,人人隨時隨地都可以無線接收電力,就像現在的手機網路似的。
據英國廣播公司報道,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在最新一期《科學》雜志上報告說,他們通過電磁感應,成功地「隔空」點亮了離電源兩米多遠處的一個60瓦燈泡。科學家將這 一技術稱為「無線電力傳輸技術」,通過利用基本物理原理,最終可以給手提電腦「隔空」充 電。
研究團隊用兩個直徑60厘米的銅線圈做實驗,一個線圈接在電源上,作為送電方,另一個作為受電方置於兩米外,連接一個燈泡。科學家利用了「共振」原理,當送電方的電源接通後,兩個線圈都以10兆赫茲的頻率振動,從而產生強大的電磁場,送電方發出的電振即可傳到受電方。兩個線圈雖未相連,仍可完成隔空供電,使燈泡發光。即使在電源與燈泡中間擺上木頭、金屬或其他電器,燈泡仍會發亮。
研究人員表示,身體對電場的反應很強,但身體對磁場的反應則幾乎沒有,因此這一系統不會影響人體健康。有研究人員說,在真正應用於生活前,還需要進一步進行試驗。
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所長孔力認為,無線電力傳輸是一種區別於有線傳輸的特殊供電方式。電磁波可以在空間傳播,因此報道中所說的通過無線輸電點亮電燈是可以實現的。
實現無線輸電的方法大致有兩種,一種是報道中研究人員所做的兩個線圈的電磁感應方法,另一種是將電能以激光或者微波的形式,發射到遠端的接收天線,然後通過整流、調制等處理後,作用於負載。
無線電力傳輸的原理並不難理解,但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應用。因為電磁波在自由空間傳輸,能量不太容易集中,定向性差,特別是微波,漫射在空間,使本來不多的能量衰竭得更快。因此無線傳輸難以輸送大量的能量,功率低,整體效率差,而且會對空間造成很大的電磁污染。
作為科學研究,研究無線電力傳輸技術或許可以帶動其他科技領域的發展,但該技術只適用於一些特定的場合,比如衛星之間、人造飛行器之間的能量傳輸都可以使用無線方式。
關於國內的無線電力傳輸研究,原理大家都明白,但因為效率太低,合理使用的場合太少,因此研究的人並不多。科學技術有一個合理使用的問題,無線輸電可用於一些特殊的用途,但如果作為地面長距離輸電或者家用電器的長期充電,我覺得可能不大實用。
在日本橫濱舉行的AT International 2009會展上,日本昭和飛機工業公司展出了一種非接觸式電源供應系統。這種系統基於電磁感應原理可無線傳輸電力。兩個感應線圈可以放置在左右相鄰或上下對應的位置。
該技術使用的電磁感應技術原理與中學生在課本上學習的知識並沒有太大的區別,它可以在10厘米左右的位置提供電力傳輸。但是在水平位置放置可能會流失部分電能,另外線圈自己會產生熱量。
因為專利的問題,昭和飛機工業公司沒有透露具體的實現細節。但是,該公司宣稱這種電源供應系統可以提供90%以上的傳輸效率,另外,該公司還可以實現兩線圈距離在60厘米以上的電力傳輸。
該公司展示了在60厘米距離照亮了10個100W白熾燈,並把一個金屬煎鍋放置在兩線圈之間,證明煎鍋沒有產生熱量。兩個傳輸線圈的大小為50x50厘米,厚度5厘米。
昭和飛機工業公司表示,這種系統可以為電力汽車充電,或是為有供電需求的冷藏車,在便利店停車休息時提供輔助供電。
I. 無線輸電的介紹
無線輸電,是指不經過電纜將電能從發電裝置傳送到接收端的技術。該技術最大的困難在於,如何解決無線電波在傳輸中的彌散和衰減問題。對於無線通訊來說,電波的彌散可能是好事,但無線輸電則恰恰相反。無線輸電有望在其他領域也得到利用,例如海上風力發電站向陸地輸電、向自然條件艱險的地區輸電以及電動汽車無線充電等領域。2015年,日本先後兩次成功進行了微波無線輸電實驗,該成果有望用於太空太陽能發電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