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無線區域網安全發展歷程
LANBased.0f802.11and.ItsDeVel0Pment802·11無線區域網及其發展電子科技大學計算機學院軟體與理論專業鄧達Abs【ractIhetecllnlaueOtWL—AN(WireIessLocalAreaNet』work)lsde—veIOpingrapIdIytheseyears,andltsap—pIlcationlssprea(})asecIOf80211Dr0tocolln3aspec:ts:developmenI.princIple,andItsse(:urltv近年來,無線區域網獲得了廣泛的應用與長足的發展。
當今國內,教育科研、醫療衛生等領域及製造業、倉儲業等各行各業都在廣泛應用無線網路。
越來越多的公司、企業為提高競爭力,都在爭相採用無線網路,以方便移動性的網路接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長期的投資成本。
一、無線區域網的概念無線網路是利用電磁波在空氣中發送和接受數據,而無需線纜介質連接形式的網路。
它是對有線連網方式的一種補充和擴展,使網上的計算機具有可移動性.能快速、方便地解決使用有線方式不易實現的網路連通問題。
隨著個人無線移動設備的普及,傳統的有線網路在一些場合下難以滿足人們移動辦公的要求。
而無線網路具有傳統有線網路無可比擬的優勢(1)靈活性。
在有線網路中,網路設備的安放位置受網路位置以及地理位置的限制.而無線區域網只要在無線信號覆蓋區域內,任何一個位置都可以接入網路。
無線區域網另一個優點在其移動性.連接到無線區域網的用戶可以在信號覆蓋范圍內任意移動且能同時與網路保持連接。
(2)安裝簡易。
無線區域網可以免去或最大程度地減少網路布線的工作量,一般只要安裝一個或幾個接入點設備,就可以建立覆蓋整個區域的區域網絡。
(3)容易維護。
有線網路如果出現了由於線路連接不良而造成的網路故障.往往很難檢查,而且檢修線路需要付出很大的費用。
無線網路則容易定位故障.只需要更換設備即可恢復網路連接。
(4)易於擴展。
無線區域網有多種配置方式.可以很快從只有幾個用戶的小型區域網擴展到上千用戶的大型網路.並且能夠提供節點之間諸如」漫遊「等有限網路無法實現的特性。
目前廣泛應用的無線網路.主要包括以藍牙、lEE即0211以及H0meRF等為代表的一些無線連接技術。
本文主要對基於lEEE80211系列協議的無線區域網(WireIessLOcaIAreaNetworkWLAN)進行介紹。
二、無線區域網的歷史及發展無線區域網的歷史起源可以追溯到半個多世紀前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當時美國陸軍採用無線電信號用作資料傳輸.他們研發出一套無線電傳輸技術.並且採用了相當高強度的加密技術,美軍和盟軍都廣泛使用這項技術。
1971年,夏威夷大學的研究人員從美軍在二戰時期應用的這項技術中得到靈感,創造了第一個基於封包式技術的無線電通訊網路。
這個被稱作ALOHNET的網路.包括7台計算機,它們採用雙向星型拓撲,網路橫跨四座夏威夷的島嶼,中心計算機放置在瓦胡島上。
它可以稱作無線區域網的鼻祖。
1985年.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授權普通用戶可以使用「工業、科技、醫學」(IsM)頻段.從而無線區域網向商業化發展。
IsM的工作頻率在902MHz一585GHz之間。
該工作頻段正好位於蜂窩電話頻段的上面。
JsM頻段為無線網路設備供應商提供了產品頻段,而且終端用戶無需向Fcc申請就能直接使用設備。
lsM頻段對無線產業產生了巨大的積極影響,保證了無線區域網元件的順利開發。
隨著無線區域網的發展.各項相關規范建立的迫切性越來越突出.20世紀90年代.作為全球公認的區域網權威,IEEE802工作組陸續建立起了一組以協議形式表述的無線區域網規范標准.並得到了廣泛的認同和應用。
這些協議包括8023乙太網協議、8025令牌環協議和80232100BAsE—T快速乙太網協議等。
I旺E於1997年發布了無線區域網領域第一個在國際上被認可的協議一一80211協議。
1999年9月,lEEE提出80211b協議.用於對80211協議進行補充,之後又推出了80211a、80211g等一系列協議,從而進一步完善了無線區域網的規范。
lEEE80211工作組制訂的具體協議如下:(1)802.11a:80211a採用正交頻分(0FDM)技術調制數據.使用5GHz的頻帶。
0FDM技術將無線信道分成以低數據速率並行傳輸的分頻率.然後再將這些頻率一起放回接收端.可提供25Mbit/s的無線ATM介面和10Mbit/s的乙太網無線幀結構介面以及TDD/T[)MA的空中介面。
在很大程度上可提高傳輸速度,改進信號質量.克服干擾。
物理層速率可達54Mblt/s,傳輸層可達25Mblt/s.能滿足室內及室外的應用。
(2)802.11b:80211b也被稱為wi—FJ技術
B. 什麼叫無線區域網它的發展歷史
無線區域網絡(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 WLAN)是相當便利的數據傳輸系統,它利用射頻(Radio Frequency; RF)的技術,取代舊式礙手礙腳的雙絞銅線(Coaxial)所構成的區域網絡,使得無線區域網絡能利用簡單的存取架構讓用戶透過它,達到信息隨身化、便利走天下。無線網路的歷史起源可以追溯到五十年前,當時美軍首先開始採用無線信號傳輸資料,並且採用相當高強度的加密技術。這項技術讓許多學者得到了一些靈感,1971年,夏威夷大學的研究員開創出了第一個基於封包式技術的被稱作ALOHNET的無線電通訊網路,可以算是早期的無線區域網絡(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WLAN)。這最早的WLAN包括了7台計算機,橫跨四座夏威夷的島嶼。從那時開始,無線區域網絡可說是正式誕生了。 七十年代中期,無線區域網的前景逐漸引起人們注意,並被大力開發,而在八十年代,以太區域網的迅速發展一方面為人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希望能幫上你
C. 美軍的Link16數據鏈是什麼機制
所謂數據鏈,就是在各系統之間,搭建一條通信網路。所以各子系統之間可以互相通信。
平時常見的區域網,手機通信網路,其實都是一種數據鏈,只不過平時很少這樣稱呼。一般數據鏈,都是指軍用通信網路。
平時用的電腦,可以組成區域網,是因為有網線連接。平時用手機打電話,是因為有通信基站。但在戰場之上,顯然是無法連接網線的吧?通信基站,也很容易被摧毀。所以,通常軍事上的數據鏈,其實是以靜止地球軌道衛星作為中繼的無線電通信網。
主要由中繼衛星和地球站,兩個部分組成。
中繼衛星,其實就是靜止地球軌道衛星,工作在36000km高的地球軌道,所以很難被摧毀。
而在地球各地,都遍布了地球站。地球站可以建在陸地上,也可以建在大型船隻上面,甚至也可以建設在飛機上。一般都有一座「中央站」作為總控制中心,然後再各地分布著許多的「地方站」,和許多「移動站」。這些「中央站」「地方站」「移動戰」統稱為地球站。
地球站之間互相通信,而衛星作為中繼器。。。。比如一支艦隊,航行在太平洋上,其中會有一艘軍艦是負責通信的,一般這種軍艦,叫做指揮艦。其實就是一個「移動站」。專門負責接收「中央站」和「地方站」發送來的指令。
Link16,也是基於以上原理。從技術角度上講,其實並不是最先進的。這種通信方式是特高頻傳輸。相對抗干擾,防竊聽能力比較強,但並不是絕對的。如果高強度電磁環境下,依然無法有效抵抗。
最先進的應該是量子通信為基礎的通信機制。抗干擾能力會比Link16更加優秀,而且目前人類已知的技術手段,完全無法竊聽。比如2016年,發射的那顆量子通信衛星,就是為建設量子通信數據鏈做中繼站用的。
D. 無線網路歷史
無線區域網的歷史(全面的)
無線區域網(Wireless LAN)技術可以非常便捷地以無線方式連接網路設備,人們可隨時、隨地、隨意地訪問網路資源。
在推動網路技術發展的同時,無線區域網也在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本文分析了無線區域網的優缺點極其理論基礎,介紹了無線區域網的協議標准,闡述了無線區域網的體系結構,探討了無線區域網的研究方向。
關鍵詞 乙太網 無線區域網 擴頻 安全性 移動IP 一、引 言 隨著無線通信技術的廣泛應用,傳統區域網絡已經越來越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於是無線區域網(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WLAN)應運而生,且發展迅速。盡管目前無線區域網還不能完全獨立於有線網路,但近年來無線區域網的產品逐漸走向成熟,正以它優越的靈活性和便捷性在網路應用中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
無線區域網是無線通信技術與網路技術相結合的產物。從專業角度講,無線區域網就是通過無線信道來實現網路設備之間的通信,並實現通信的移動化、個性化和寬頻化。
通俗地講,無線區域網就是在不採用網線的情況下,提供乙太網互聯功能。 廣闊的應用前景、廣泛的市場需求以及技術上的可實現性,促進了無線區域網技術的完善和產業化,已經商用化的802.11b網路也正在證實這一點。
隨著802.11a網路的商用和其他無線區域網技術的不斷發展,無線區域網將迎來發展的黃金時期。 二、無線區域網概述 無線網路的歷史起源可以追溯到50年前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
當時,美國陸軍研發出了一套無線電傳輸技術,採用無線電信號進行資料的傳輸。這項技術令許多學者產生了靈感。
1971年,夏威夷大學的研究員創建了第一個無線電通訊網路,稱作ALOHNET。這個網路包含7台計算機,採用雙向星型拓撲連接,橫跨夏威夷的四座島嶼,中心計算機放置在瓦胡島上。
從此,無線網路正式誕生。 1.無線區域網的優點 (1)靈活性和移動性。
在有線網路中,網路設備的安放位置受網路位置的限制,而無線區域網在無線信號覆蓋區域內的任何一個位置都可以接入網路。無線區域網另一個最大的優點在於其移動性,連接到無線區域網的用戶可以移動且能同時與網路保持連接。
(2)安裝便捷。無線區域網可以免去或最大程度地減少網路布線的工作量,一般只要安裝一個或多個接入點設備,就可建立覆蓋整個區域的區域網絡。
(3)易於進行網路規劃和調整。對於有線網路來說,辦公地點或網路拓撲的改變通常意味著重新建網。
重新布線是一個昂貴、費時、浪費和瑣碎的過程,無線區域網可以避免或減少以上情況的發生。 (4)故障定位容易。
有線網路一旦出現物理故障,尤其是由於線路連接不良而造成的網路中斷,往往很難查明,而且檢修線路需要付出很大的代價。無線網路則很容易定位故障,只需更換故障設備即可恢復網路連接。
(5)易於擴展。無線區域網有多種配置方式,可以很快從只有幾個用戶的小型區域網擴展到上千用戶的大型網路,並且能夠提供節點間"漫遊"等有線網路無法實現的特性。
由於無線區域網有以上諸多優點,因此其發展十分迅速。最近幾年,無線區域網已經在企業、醫院、商店、工廠和學校等場合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2.無線區域網的理論基礎 目前,無線區域網採用的傳輸媒體主要有兩種,即紅外線和無線電波。按照不同的調制方式,採用無線電波作為傳輸媒體的無線區域網又可分為擴頻方式與窄帶調制方式。
(1)紅外線(Infrared Rays,IR)區域網 採用紅外線通信方式與無線電波方式相比,可以提供極高的數據速率,有較高的安全性,且設備相對便宜而且簡單。但由於紅外線對障礙物的透射和繞射能力很差,使得傳輸距離和覆蓋范圍都受到很大限制,通常IR區域網的覆蓋范圍只限制在一間房屋內。
(2)擴頻(Spread Spectrum,SS)區域網 如果使用擴頻技術,網路可以在ISM(工業、科學和醫療)頻段內運行。其理論依據是,通過擴頻方式以寬頻傳輸信息來換取信噪比的提高。
擴頻通信具有抗干擾能力和隱蔽性強、保密性好、多址通信能力強的特點。擴頻技術主要分為跳頻技術(FHSS)和直接序列擴頻(DSSS)兩種方式。
所謂直接序列擴頻,就是用高速率的擴頻序列在發射端擴展信號的頻譜,而在接收端用相同的擴頻碼序列進行解擴,把展開的擴頻信號還原成原來的信號。而跳頻技術與直序擴頻技術不同,跳頻的載頻受一個偽隨機碼的控制,其頻率按隨機規律不斷改變。
接收端的頻率也按隨機規律變化,並保持與發射端的變化規律一致。跳頻的高低直接反映跳頻系統的性能,跳頻越高,抗干擾性能越好,軍用的跳頻系統可達到每秒上萬跳。
(3)窄帶微波區域網 這種區域網使用微波無線電頻帶來傳輸數據,其帶寬剛好能容納信號。但這種網路產品通常需要申請無線電頻譜執照,其它方式則可使用無需執照的ISM頻帶。
3.無線區域網的不足之處 無線區域網在能夠給網路用戶帶來便捷和實用的同時,也存在著一些缺陷。無線區域網的不足之處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性能。
無線區域網是依靠無線電波進行傳輸的。這些電波通過無線發射裝置進行發射,而建築物、車輛、樹木和其它障礙物都可能阻礙電磁波的傳輸,所以會影響網路的性能。
(2)速率。無線信道的傳輸。
關於無線網路的發展歷史有哪些
蜂窩無線移動網路么?目前發展了4代
第一代是模擬技術的,就是手機是大哥大的那一代,目前早已完全退出歷史舞台
第二代是以g *** 和cdma為代表的數字蜂窩技術,嚴禁版本加入了gprs,edge,cdma1x等數據業務網路。
第三代是以wcdma,tdscdma,cdma2000位主流的網路技術
第四代是我們所說的4G,或者LTE,也是目前商用了的最先進的技術
第五代還在研究中預計2020前後出商用系統
無線網路發展歷程以及應用安全是什?無線網路發展歷程以及應用安全
Part1 無線網路的進化史 計算機技術的突飛猛進讓我們對現實應用有了更高的期望。
千兆網路技術剛剛與我們會面,無線網路技術又悄悄地逼近。不可否認,性能與便捷性始終是IT技術發展的兩大方向標,而產品在便捷性的突破往往來得更加遲緩,需要攻克的技術難關更多,也因此而更加彌足珍貴。
歷史的腳印說到無線網路的歷史起源,可能比各位想像得還要早。無線網路的初步應用,可以追朔到五十年前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當時美國陸軍採用無線電信號做資料的傳輸。
他們研發出了一套無線電傳輸科技,並且採用相當高強度的加密技術,得到美軍和盟軍的廣泛使用。 這項技術讓許多學者得到了一些靈感,在1971年時,夏威夷大學的研究員創造了第一個基於封包式技術的無線電通訊網路。
這被稱作ALOHNET的網路,可以算是相當早期的無線區域網絡(WLAN)。它包括了7台計算機,它們採用雙向星型拓撲橫跨四座夏威夷的島嶼,中心計算機放置在瓦胡島上。
從這時開始,無線網路可說是正式誕生了。 雖然目前大多數的網路都仍舊是有線的架構,但是近年來無線網路的應用卻日漸增加。
在學術界、醫療界、製造業、倉儲業等,無線網路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特別是當無線網路技術與Inter相結合時,其迸發出的能力是所有人都無法估計的。
其實,我們也不能完全認為自己從來沒有接觸過無線網路。從概念上理解,紅外線傳輸也可以認為是一種無線網路技術,只不過紅外線只能進行數據傳輸,而不能組網罷了。
此外,射頻無線滑鼠、WAP手機上網等都具有無線網路的特徵。因此,我們根本沒有必要對無線網路技術抱著一種神秘感,可以寬泛地理解為沒有網線束縛的網路技術,僅此而已。
前車之鑒 並非任何技術都能獲得巨大的成功,除了自身技術上的優勢以外,客觀存在的客戶群體、成本因素、業界支持度,這些都是不能忽視的。然而WAP更像是空中樓閣,在經過短短一年的火爆之後就偃旗息鼓了。
聯想到WAP的慘敗,不少人不禁為這新一輪的無線網路大潮捏了一把汗。 從技術角度來看,當初的WAP完全不能讓人滿意。
可憐的帶寬幾乎將用戶的興致消磨殆盡,而下載昏暗的手機屏幕讓人絲毫提不起興趣。相對而言,與電腦以及移動數碼設備結合更加緊密的wifi、CDMA、GPRS等技術反倒更具實用價值。
如今,各種與CDMA和GPRS相應的配套產品不斷涌現,也由此帶動了成本的下降。 經驗證明,如果過分宣傳無線技術的能力和質量而到時不能兌現,必然要受到各方面的嚴厲抨擊;反過來,如果過於謹小慎微,市場也會發出抱怨。
從WAP與藍牙技術的發展過程來看,當初顯然有炒作過猛的跡象。而如今業界對待無線應用的態度卻更加務實,硬體成本降低成為一種共識,相應軟體的大力開發也正在進行。
WiFi點燃導火索 從最早的紅外線技術到被給予厚望的藍牙,乃至今日最熱門的IEEE 802。11(WiFi),無線網路技術一步步走向成熟。
然而,要論業界影響力,恐怕誰也比不上WiFi,這項無線網路技術以近乎完美的表現征服了業界。對於任何一項技術而言,能夠被壟斷級廠商整合進主流產品是最為幸福的,這樣才能迅速普及。
在如今Intel最新的迅馳筆記本電腦中,無線網路模塊成為平台標准。到目前為止,Intel在移動個人處理器市場握有80%左右的市場份額,形成令人不可低估的用戶群體。
標准之爭並非水火不容 CDMA與GRPS的無線技術大戰讓我們聞到了濃烈的火葯味,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所有的無線技術都是針鋒相對的。 從某種程度而言,各種無線技術標準是彌補的,它們共同撐起整個無線技術大局。
目前最為熱門的三大無線技術是WiFi、藍牙以及HomeRF,它們的定位各不相同。WiFi在帶寬上有著極為明顯的優勢,達到11~108Mbps,而且有效傳輸范圍很大,其為數不多的缺陷就是成本略高以及功耗較大。
相對而言,藍牙技術在帶寬方面遜色不少,但是低成本以及低功耗的特點還是讓它找到了足夠的生存空間。另一種無線區域網技術HomeRF,是專門為家庭用戶設計的。
它的優勢在於成本,不過它的業界支持度遠不及前兩者。 總體而言,WiFi比較適於辦公室中的企業無線網路,HomeRF可應用於家庭中的移動數據和語音設備與主機之間的通信,而藍牙技術則可以應用於任何可以用無線方式替代線纜的場合。
目前這些技術還處於並存狀態,而從長遠看,它們將走向融合。除此以外,紅外線技術也並沒有徹底消失,甚至射頻技術也活躍在市場上。
Part2 無線技術的新契機 電信運營商熱熱鬧鬧地在2。5G/3G網路上叫賣「手機電視」,可是效果不敢恭維;廣電運營商想藉助地面數字廣播進行推廣,可惜少了交互功能和對IP的支持;缺乏了順暢的網路環境,內容巨頭和大大小小的增值服務商們心有餘而力不足,有實力的可以先跑馬圈地,沒實力的只能乾等。
然而,這僅僅是我們的抱怨與短視。目前,無線視頻傳輸技術正在不斷發展,盡管當前的效果令人怨聲不斷,但是其前景無疑非常廣闊,並且已經有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完成 丟棄。
路由器怎麼查看蹭網歷史記錄
路由器保存電腦的MAC地址(以前鏈接的歷史記錄)嗎? …… MAC是網卡的真實地址,路由保存MAC地址是用來設置沒保存MAC地址的限制上網的
TP-link 無線路由器 歷史記錄 網站訪問 …… 在家庭或小型辦公室網路中,通常是直接採用無線路由器來實現集中連接和共享上網。路由器沒有瀏覽網站的。
自家用的wifi路由器,可以查到瀏覽的內容嗎?(就是上網歷史記錄內容 …… 路由沒有這個記錄功能。可以查看瀏覽器歷史裡面有記錄。
具有限制網站的路由器能查到瀏覽記錄嗎? …… 看不到歷史記錄,路由器只是通過對比,然後讓禁止訪問的數據,禁止通過路由器。 第三方區域網監控軟體太多。
手機用WIFI 路由器會有歷史記錄么 …… 這個說不定,現在的路由器裡面不知道廠家往裡面添加什麼程序了都
家裡的路由器 怎麼查看有幾個人用 還有怎麼看用wifi的在瀏覽的歷史記錄 …… 用360裡面有個路由器衛士可以查看幾個人用,還有限制網速的功能
路由器會記錄瀏覽器歷史嗎 …… 不會的
路由器歷史撥號記錄可以查到嗎? …… 登錄192.168.1.1 也就是登錄上你的電腦連接的那個路由器 路由器上面由一個系統日誌那裡可以看。
路由器上網有瀏覽記錄嗎 …… 路由器上網有瀏覽記錄嗎有的有。有的沒有。有的有,可以選擇開啟或者關閉上網記錄!。
無線路由「蹭網」的歷史記錄可以被監控么? …… 綠壩軟體全部都給你記錄下來了,呵呵。 如果路由器開啟網路訪問監控的話,你的使用記錄都在路由器日誌裡面。
什麼叫無線區域網
無線區域網絡(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 WLAN)是相當便利的數據傳輸系統,它利用射頻(Radio Frequency; RF)的技術,取代舊式礙手礙腳的雙絞銅線(Coaxial)所構成的區域網絡,使得無線區域網絡能利用簡單的存取架構讓用戶透過它,達到信息隨身化、便利走天下。
無線網路的歷史起源可以追溯到五十年前,當時美軍首先開始採用無線信號傳輸資料,並且採用相當高強度的加密技術。這項技術讓許多學者得到了一些靈感,1971年,夏威夷大學的研究員開創出了第一個基於封包式技術的被稱作ALOHNET的無線電通訊網路,可以算是早期的無線區域網絡(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WLAN)。
這最早的WLAN包括了7台計算機,橫跨四座夏威夷的島嶼。從那時開始,無線區域網絡可說是正式誕生了。
七十年代中期,無線區域網的前景逐漸引起人們注意,並被大力開發,而在八十年代,以太區域網的迅速發展一方面為人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希望能幫上你。
無線網狀網路由技術應用發展歷程是什麼樣的
隨著近年來計算機和無線通信技術的發展,移動無線計算機技術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普及和應用。
由於不再受到線纜鋪設的限制,配備移動計算機設備的用戶能夠方便而自由地移動,並可以與其他人在沒有固定網路設施的情況下進行通訊。對於這樣的情況,他們可以組成一個移動Adhoc網路,或者組成移動的無線網狀網。
移動的無線網狀網是一個無線移動路由器(及其連接主機)組成的自主系統。該系統能夠隨機移動,可自動適應網路拓撲更新,甚至不需要任何骨幹網或者網路基礎設施。
除了移動無線網狀網外,最近也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固定無線網狀網的商業應用。其中一個典型的例子是「社區無線網路」。
它用於為先前沒有網際網路寬頻接入的社區提供接入。在這些固定「社區無線網路」中,每一個無線路由器不僅為其用戶提供網際網路接入,並且是這個網路基礎結構中的一部分——將數據在無線網狀網路中無線路由到其目的地。
一個基於3層路由的無線網狀網具備高度的靈活性和與生俱來的容錯性。 該網路簡化了視距傳輸問題,並以最小量的網路基礎設施和互聯成本擴展網路的規模和覆蓋。
在現實生活中,也有混合型的無線網狀網存在:網路中一部分網狀網路由器是移動的,而其他網狀網路由器是固定的。 無論是哪種情況(移動或固定或混合),無線網狀網路都有一些顯著的特性,例如:高動態性,智能性,端對端最佳路徑選擇,多跳性,通常帶寬有限和計算能力不足。
無線網狀網路的高動態性的原因有兩個:第一,路由器本身可能移動(如在移動或混合無線網狀網路中),並造成網路拓撲結構的快速變動。第二,即使路由器本身不移動(如在固定無線網狀網路),由於干擾、地理和環境等因素,無線電鏈路的質量仍可能發生快速變化。
從以上這些特性可以知道,完備的無線網狀網路由協議必須需要具備一下特點: * 分布式操作 * 快速收斂(保證更快的移動) * 可擴展性 * 適用於大量的小型設備 * 只佔用有限的帶寬和計算能力 * 主動式操作(減少初始延遲) * 在選擇路由時考慮無線電鏈路的質量和容量 * 避免環路 * 安全性等 注1:社區無線網路概念在美國等發達國家非常流行,在中國還處於開發階段。 除了為有線網路設計的傳統路由協議外(如OSPF,RIP),也有大量為移動adhoc網路設計的路由協議,這類路由協議一般被分為兩個大類: 反應式路由協議(如AODV、DSR、TORA)。
該類協議只在需要的時候才發現並維持路由。為了適應流量的需要,它們能夠更有效地使用電源和帶寬資源,其代價是增加路由發現的延遲。
主動式路由協議(如DSDV、OSLR)。該類協議總是維持到達每個可能的目的地的路由——協議假設這些路由都可能被用到。
在某些情況下,由反應式路由協議所造成的額外延遲可能是不可接受的。對於這些情況,如果帶寬和電源資源允許,那麼主動式路由協議更受歡迎。
E. 隱形快速還便宜,美軍打造的新型空中WiFi是怎麼回事
美軍信打造的空中WiFi是對飛機乘客上用的。
除了高海拔地區的網路覆蓋外,城市中的各種大小企業也都在積極構建商業WiFi以吸引客戶。這種WiFi與傳統wifi不同。它具有強大的功能,可以幫助商人在使用網路時收集行為數據和各種客戶的其他信息。通過對商店流量的後端管理,確保連接到商店的每個客戶都可以享受穩定的網路服務。
F. 駐阿富汗美軍可以使用手機嗎
美國陸軍新的移動通信網路設備已經運抵阿富汗,那裡的美軍將首次使用類似智能手機的設備保持聯絡。
據美國《華盛頓時報》網站8月21日報道,美國陸軍新聞處本周稱,美國陸軍對這種戰術級無線網路設備的正式稱呼是「能力裝置13」(CS13)。不過,駐阿美軍官兵說,這是一個「數字守護神」。
報道稱,這一系統建立在車載移動網路主幹(即作戰人員戰術信息網)的基礎上。它還包括類似智能手機的手持機,稱為「終端用戶裝置」,能夠傳輸文本信息、全球定位系統確定的方位和其他信息。
CS13使步兵部隊能夠獲得實時信息,而這在以前只有在車輛或指揮所中才能實現。它還能使軍官通過數碼技術跟蹤分散在偏遠地方的士兵並與之聯絡。
陸軍新聞處說:「使用者說,CS13比過去的設備有很大改進。」它還表示,隨著美國撤軍行動加快,這種裝備將變得「更加重要」。
由於准備撤離,駐阿美軍正在關閉很多前沿作戰基地,拆除固定通信基礎設施,比如電話線、無線電發射塔和其他設備。使用CS13的部隊將保持在其整個作戰區內進行戰術級士兵對士兵聯絡和交換語音、數據信息的能力。
G. 解釋一下美軍的軍用數據鏈
軍用數據鏈以令人耳目一新的形象並使得指揮控制系統、武器系統的作戰效能獲得極大提高的功績而在眾多信息技術當中獨樹一幟,迅速成為戰爭信息化的主要標志之一。最近,來自國家科技促進發展研究中心的一份材料為我們揭開了它的神秘紗飾。
倍增戰鬥力的軍用數據鏈
1982年,貝卡谷地,空中交戰。敘利亞軍隊出動米格—21、米格—23等戰斗機,以色列軍隊出動F—15、F—16戰斗機和預警機。盡管雙方的戰斗機的戰術技術性相差不大,以色列空軍使用了預警指揮機作為空戰系統的「黏合劑」,整體效能大為增加。戰果:以色列空軍戰斗機與敘利亞空軍戰斗機的戰損比為1:81,同時敘利亞還付出19個地空導彈陣地被摧毀的代價。戰後,世界各國軍事專家對這次空戰不約而同地得出了這樣的結論:「以色列空軍使人望而生畏的能力來自於一架預警指揮機和數十架先進戰斗機高度協同和配合。」
1999年,阿富汗戰爭。美軍戰前曾多次失去了打擊高價值目標的機會,其原因在於美軍的情報傳遞、指揮決策到打擊行動花費的時間太長,作戰體系中存在連接「縫隙」。不久後,美軍使用通信衛星和數據鏈,對相關作戰單元進行了無「縫隙」的鏈接,加快了情報傳遞、指揮和打擊的速度,在「閉環C4i系統」作戰行動計劃中,通過Linkl6數據鏈的連接作用,將「全球鷹」無人機、RC-135信號情報偵察飛機、E-8C「聯合星」戰場監控飛機、F-15E戰斗機和B-2隱形轟炸機組成一個「閉合環路」,從發現目標到摧毀目標不到10分鍾,有效滿足了遂行緊急突擊任務的需求。
2003年,伊拉克戰爭。3月20日傍晚,伊兩輛機動導彈發射車向科威特境內發射一枚「阿巴比爾」—100導彈。之後不到半小時,這兩輛機動導彈發射車即被美空軍第332遠征聯隊戰斗機擊毀。這是美軍第一次准確定位可移動目標並快速出擊獲得的戰果。4月7日中午,美國空軍的一架B—1B戰略轟炸機剛剛在伊拉克西部完成空中加油,准備返回巴格達上空繼續游獵待戰,突然接到E—3預警機的呼叫:發現新目標!該機立即飛向目標空域。稍頃,4枚精確制導鑽地炸彈直接命中目標。此時,E—3預警機又有呼叫。B—1B立即飛越巴格達市區。一分鍾後位於城西地區的某一敏感目標被擊中。整個作戰過程10多分鍾。這是美軍在網路中·心戰概念指導下,在伊拉克空中作戰中展現的「短路作戰」場景。
在伊拉克戰爭中,美軍各型參戰飛機安裝了快速戰術圖像系統和目標數據實時接收與修正系統,從而使美軍從衛星、偵察機和其他手段獲得的信息都能夠通過Linkl6數據鏈實時地傳送到參戰飛機和參戰部隊。每一位戰斗機和轟炸機的飛行員可隨時了解到戰場變化情況,對打擊目標進行隨時的修訂和更新。目前,通過最先進的Linld6數據鏈,E-3,E-8預警指揮機可「短路」接收地面特種部隊等發送來的目標信息,並把這些信息直接「短路」分發給作戰飛機。通過飛機和武器間的數據鏈,空中指揮平台可直接控制戰斗平台的精確制導武器展開攻擊。正是由於數據鏈的實時信息遞輸作用,才縮短了感測器—射手鏈的周期,做到了實時發現、實時打擊。在這次戰爭中,數據鏈實現了軍事家的一個多年的夢想——「在廣闊的充滿『迷霧』的戰場上,發現目標,即攻擊、即摧毀。」
軍用數據鏈包含的基本科技奧秘
軍用數據鏈是採用無線網路通信技術和應用協議,實現機載、艦載和陸基作戰數據系統之間的數據信息交換,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作戰系統效能的系統。數據鏈包含三大要素——消息標准、通信協議和傳輸設備。在一定的環境下,數據鏈可為指揮員、戰斗員和其他作戰人員以及武器平台實時提供各自所需的信息。
在情報源和指揮控制系統之間,融合並傳遞通過遠程警戒雷達、無線電技術偵察,前進觀察平台等手段獲得的情報信息,實現情報資料共享,在指揮控制系統和武器平台之間分發綜合戰場態勢信息,傳送作戰指揮控制命令:根據聯合作戰的要求,在各軍兵種指揮控制系統之間作戰部隊(分隊)之間以及各類武器平台之間傳輸任務協同信息等。使用數據鏈的主要目的是實現實時戰場態勢信息的共享,實現三軍聯合作戰和各軍兵種獨立作戰的實時指揮,實現多平台感測器協同探測,支持多平台火力協同打擊,支持探測平台與武器平台的協同作戰,從而形成作戰體系的整體對抗能力,最大程度地提高武器系統的作戰效能。因此,數據鏈也自然地被人們稱之為信息化戰爭力量的「倍增器」。
世界軍事強國競相發展數據鏈
數據鏈的建設始於20世紀50年代,並首先裝備於地面防空系統、海軍艦船,而後逐步擴展到預警飛機和作戰飛機。美軍於20世紀50年代中期啟用的「賽其」防空預警系統率先在雷達站與指揮控制中心間建立了點對點的數據鏈,使防空預警反應時間縮短為15秒鍾。隨後,北約為「賽其」防空預警系統研製了點對點的Unkl數據鏈,使遍布歐洲的84座大型地面雷達站形成整體預警能力。20世紀50年代末期,為解決空對空、地(艦)對空的空管數據傳送問題,北約還研製了點對面、可進行單向數據傳輸的Link4數據鏈,後經改進,使其具備了雙向通信和一定的抗干擾能力。
從美軍發展數據鏈的進程看,首先是從各軍種自選研製各自妁數據鏈路起步,隨著戰爭理念的變化,在聯合作戰的軍事需求牽引下,逐步向著支持三軍聯合作戰的方向發展,不斷提高數據分發能力。如戰術數據終端向聯合信息分發系統的演變不僅考慮了與各指揮控制系統和武器系統的鏈接(如指揮控制器),而且還考慮了與戰略網的互通,並不斷改進戰術通信網的無線電設備,使其數字語言和超視距戰場態勢監視結合起來。
專家預測,未來數據鏈將向如下幾個方向發展。
一是將實現多個數據鏈共同存在、協同作戰。多鏈路協同作戰是指多個數據鏈通過共享指揮與控制處理器,構成完鼙的聯合數據鏈體系,為作戰指揮系統提供統一、完整的戰術信息。關鍵是數據轉發,也就是將某一數據鏈的數據,經過一定的格式轉換後再發送到另一個數據鏈中。美空軍最近提出「空中互聯網」的概念,其設計思想就是將各種使用不同的數據鏈路的空中平台聯接起來。
二是數據鏈系統的技術性能將進一步提高。從技術角度上講,數據鏈路總的發展趨勢是在兼容現有裝備的基礎上,積極開發新的頻率資源,拓展數據鏈帶寬,提高數據傳輸速率,改進網路結構,增大系統信息容量,提高抗干擾和抗截獲能力,不斷提高數據分發能力,從戰術數據終端向聯合信息分發系統演變。
三是一體化數據鏈系統將得到青睞和重點發展。現代戰爭作戰任務繁重,作戰區域廣闊,作戰節奏轉換快,作戰信息需求海量,對自動化指揮系統的數據通信速率、容量等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數據鏈不得不求助於空間通信系統,利用衛星通信及其他遠距離傳輸信道,形成「天—空—地—點」一體化的數據鏈系統。
H. 美國為什麼喜歡用源自軍事移動技術的CDMA
源自軍事移動技術 說起CDMA採用的擴頻技術,起源要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當時的技術初衷是為了防止敵方的干擾,解決在戰場電子干擾環境中進行清晰通話的難題。CDMA由此成為當時美軍得心應手的無線保密通信技術。 CDMA的通信信號極具隱蔽性,由於信息信號經過擴頻調制後頻譜被大大擴展,使信號的功率譜密度大大降低, 接收端接收到的信號譜密度比接收機雜訊低,即信號完全淹沒在雜訊中,這樣對其它同頻段電台的接收不會形成干擾,信號也就不容易被發現,進一步檢測出信號就更難,所以有非常高的隱蔽性。 由於擴頻通信所具有的不可比擬的優點,現在已被廣泛應用於無線通信和計算機無線網等許多領域。 你想不到的「CDMA之母」說起CDMA技術,就不能不提「CDMA之母」——海蒂拉瑪是上世紀著名的性感明星。 全球電信和通訊技術行業著名工程師、分析師莫克在2005年出版的傳記《高通方程式》中,以這樣的文字來描述這個矛盾的天才人物:「只要你使用過行動電話,你就有必要了解並感謝她。要知道,這位性感女明星為全球無線通訊技術所做出的貢獻至今無人能及。」海蒂拉瑪曾是艷絕一時的明星,同時她又是一位女發明家,她與他人合作發明了「擴頻通信技術」,被廣泛用於今天的手機、衛星通訊和無線互聯網,她因而被後世尊為——「CDMA之母」。 CDMA,健康人士的首選 許多中國用戶表示,「美國通信網路的保密性、網路信號和綠色環保、上網穩定快速的優勢如今在中國電信(微博)也可以享受到,非常地開心!」 以前常用的手機輻射很大,如果把手機放在電腦或電視的旁邊,來電時還沒等鈴聲響,就能看到屏幕出現強烈的信號干擾,但CDMA手機不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因此,醫院的醫生、護士,以及孕婦、老人等都優先選擇CDMA手機,因為用了CDMA手機再也不用擔心健康問題,而且CDMA手機還能排除環境雜音,通話質量一流。 在中國,由中國電信運營CDMA網路,品牌名為天翼。據統計,自中國電信運營CDMA網路後,用戶增長十分迅速,2009-2012年天翼CDMA用戶分別為5609萬、9052萬、1.26億和1.7億。業內專家分析,「根據中國電信的發展勢頭以及國內經濟發展的大背景,中國電信CDMA用戶超過美國沒有懸念。」 未來,CDMA用戶將突破2億。那麼,你是這兩億分之一嗎?
I. WALN無線網路信號從哪來,它的來歷又是什麼
Wi-Fi是一種可以將個人電腦、手持設備(如PDA、手機)等終端以無線方式互相連接的技術。Wi-Fi是一個無線網路通信技術的品牌
,由Wi-Fi聯盟(Wi-Fi Alliance)所持有。目的是改善基於IEEE 802.11標準的無線網路產品之間的互通性。現時一般人會把Wi-Fi
及IEEE 802.11混為一談。甚至把Wi-Fi等同於無線網際網路。
Wi-Fi標志Wi-Fi聯盟成立於1999年,當時的名稱叫做Wireless Ethernet Compatibility Alliance (WECA)。在2002年10月,
正式改名為Wi-Fi Alliance。
通俗說法:
無線路由器WIFI就是一種無線聯網的技術,以前通過網線連接電腦,而現在則是通過無線電波來連網;常見的就是一個無線路
由器,那麼在這個無線路由器的電波覆蓋的有效范圍都可以採用WIFI連接方式進行聯網,如果無線路由器連接了一條ADSL線路或者
別的上網線路,則又被稱為「熱點」。
現在市面上常見的無線路由器多為54M速度,再上一個等級就是108M的速度,當然這個速度並不是上互聯網的速度,上互聯網
的速度主要是取決於WIFI熱點的互聯網線路。
WIFI由來
藍牙+wifi 無線設備IEEE 802.11 第一個版本發表於1997年,其中定義了介質訪問接入控制層(MAC層)和物理層。物理層定義
了工作在2.4GHz的ISM頻段上的兩種無線調頻方式和一種紅外傳輸的方式,總數據傳輸速率設計為2Mbit/s。兩個設備之間的通信可
以自由直接(ad hoc)的方式進行,也可以在基站(Base Station,BS)或者訪問點(Access Point,AP)的協調下進行。
1999年加上了兩個補充版本:802.11a定義了一個在5GHz ISM頻段上的數據傳輸速率可達54Mbit/s的物理層,802.11b定義了一
個在2.4GHz的ISM頻段上但數據傳輸速率高達11Mbit/s的物理層。
2.4GHz的ISM頻段被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所使用,因此802.11b得到了最為廣泛的應用。蘋果公司把自己開發的802.11標准起名
叫AirPort。
J. 無線網路經歷了幾代
1:二戰時,美國陸軍採用無線電信號做資料傳輸。他們研發出一套無線電傳輸科技,並且採用高強度加密技術,得到美軍和盟軍的廣泛使用。
2:1971年時,夏威夷大學的研究員創造了第一個基於封包式技術的無線電通訊網路,這可以算是最高的無線區域網(WLAN)。
3:1990年,IEEE正式啟用了802.11項目,無線網路技術走向成熟。先後有802.11a、802.11b、802.11g、802.11e、802.11f、802.11h、802.11i、802.11j等標准目前802.11n應用已經非常普遍。
如果想學習無線網路,請到http://share.weiyu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