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無線網路 » 無線網路研究部mbb
擴展閱讀
網路安全法監控主任責任 2025-07-05 16:29:00
世界上首個計算機網路 2025-07-05 14:15:44
電腦一扯就黑屏怎麼辦 2025-07-05 12:42:54

無線網路研究部mbb

發布時間: 2023-02-24 09:29:36

Ⅰ 來學習一下,今天看到華為說MBB,可MBB是什麼意思啊不是很了解,求解!

www..com
華為MBB可視方案助運營商破解運維難題
http://www.enet.com.cn/networks/ 2012年12月03日15:44 來源:eNet矽谷動力
【文章摘要】華為,推出創新的MBB(Mobile Broadband,移動寬頻)可視解決方案PRS,該方案是華為SingleOSS解決方案的一部分,具備MBB網路性能與資源可視化能力,可幫助運營商保障用戶體驗和最大化MBB網路價值。
全球領先的信息與通信解決方案供應商華為,推出創新的MBB(Mobile Broadband,移動寬頻)可視解決方案PRS,該方案是華為SingleOSS解決方案的一部分,具備MBB網路性能與資源可視化能力,可幫助運營商保障用戶體驗和最大化MBB網路價值。在MBB時代,智能終端的滲透率不斷提升,數據業務呈幾何級數增長,對MBB網路的性能與資源造成巨大沖擊。如何快速定位網路性能問題和評估網路資源的使用情況,是目前運營商在網路運維方面遇到的普遍難題。為了幫助運營商破解運維難題,華為推出領先的PRS解決方案。通過對網路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關鍵性能指標)與異常事件的可視,PRS 實現對網路性能的監測,並建立了對GSM/WCDMA/LTE等多種制式無線接入網路的KPI評估與分析體系。採用PRS,運營商能快速定位網路KPI問題,並從用戶和終端的角度來分析網路異常事件,快速應對網路故障,保障用戶體驗。同時,PRS還可實現對網路容量和資源使用情況的可視。運營商能夠看到網路中的設備、介面、單板、License和空口等資源消耗情況,快速定位網路容量瓶頸。運營商能夠透視網路帶寬、流量與信令,准確建立信令模型,從而精確規劃MBB網路。華為PRS這一MBB可視解決方案,將助力運營商實現MBB網路的高效運維

Ⅱ 目前在5g商用方面有什麼動態嗎

東京工業大學與 DOCOMO
最近,東京工業大學攜手 NTT DOCOMO 公司開展了一項聯合戶外實驗,成功實現了分組傳輸上行鏈路約 10 Gbps的速率。在實驗中,1 GHz 頻譜中的400 MHz 帶寬從移動站以約 9 km/h 的速率進行信號傳輸。通過相同頻率的 8 個發射天線和 16 個接收天線,利用多路輸入/多路輸出(MIMO)技術實現了空間多路復用數據流。
高通的「1000x Data Challenge」演講討論了目前 4G 標準的三倍演進。演講中提到的研究項目包括 3GPP releases 12 技術規范、超越交互網路、異構網路、自組織網路的研究,以及穩步增加信元尺寸。

加州大學聖迭戈分校的無線通信中心(CWC)
中心致力於開展跨學科研究與培訓項目,滿足蜂窩與無線通信行業的新興需求。中心感興趣的研究主題包括低功耗電路(射頻、模擬和數字)、智能天線、通信理論(包括語音、視頻和圖像壓縮)、通信網路(包括管理和控制策略、語音分享戰略)、多媒體應用。
三星
三星電子最近宣布了一項具有突破性的無線網路技術,稱為「5G」。在聲明中,三星表示其研究人員「成功開發出全球首個適用於毫米波 Ka 頻段蜂窩通信的自適應陣列收發技術。」
測試傳輸達到超高的 28GHz 頻率,與 4G 網路頻率相比,提供了更高帶寬。高頻能夠傳輸更多數據,但缺點是可能被建築物阻隔,在遠程傳輸時信號強度受損。
三星表示,毫米波頻段與傳統無線頻譜相比,具有更高的頻率,它的自適應陣列收發技術使用 64 個電線單元,是改善毫米波頻段微弱傳播特性的切實解決方案。公司表示「計劃加速 5G 移動通信技術的研發工作,包括毫米波頻段的自適應陣列收發器」。
三星標准化與工業事務部英國地區負責人 Howard Benn,根據英國研發機構的成果,於今年 9 月在布里斯托爾大學舉辦了一場演講,並在現場展示了三星的 5G 毫米波技術。Benn 還是薩里大學 5G 創新中心的指導委員會成員和歐洲電信標准協會(ETSI)委員會成員。
英特爾與大學的合作
英特爾公司已經與眾多頂尖高校建立研究合作關系,將共同探索下一代無線網路技術。英特爾將投入至少 300 萬美元來支持包括斯坦福大學、印度理工學院德里分校和龐培法布拉大學在內的超過 10 所高校的無線研究工作。研究工作將專注於如何通過上下文感知、提高無線設備功效、支持新的無線電頻譜來提高業務質量。
華為
華為與渥太華市簽訂了為期五年的合同,將在此地投入 8000 萬美元建造新的 5G 研發中心並提供超過 150 個工作崗位。這是華為承諾在全球建立 10 所「全球技術與金融卓越中心」中的一所。
華為輪值首席執行官徐直軍最近主持了在中國上海舉辦的 2014 年全球移動寬頻(MBB)論壇第二天的活動,該論壇獲得了 GSMA 和工業和信息化部電信研究院的支持。他在論壇上呼籲對 5G 定義和技術進行深入討論。
他表示,5G 有望提供更佳的移動寬頻體驗,滿足高頻率、高峰值速率、海量連接和 1 毫秒延遲要求,使運營商網路能夠支持更多連接,推動移動寬頻行業的發展。
他還提到,華為還將加大在 5G 方面的投入,與行業生態系統緊密合作,推進移動物聯網(MoT)發展,通過公用網路發現 5G 需求並促進 5G 行業的發展。
華為最近宣布了一項與新加坡 SingTel 合作的 5G 聯合創新計劃,以及一項與英格蘭吉爾福德薩里大學合作的 5G 測試台計劃。華為還計劃與俄羅斯運營商 MegaFon 合作建設 2018 年世界盃足球賽 5G 試驗網,以期滿足大眾的在兩年後的 2020 年實現 5G 商業化的願望。
博通
博通已經開始銷售一系列 802.11ac 兼容無線 LAN 晶元,營銷名稱為「5G WiFi」。使用此晶元的設備在與當前 802.11a/b/g/n 產品具有相同傳輸距離的情況下,能夠達到 1 Gbps 的數據傳輸速率。晶元可用於眾多新型無線路由器、PC、平板電腦與智能手機。
下一代移動網路(NGMN)聯盟
NGMN 聯盟是一個運營商、廠商、研究機構與高校共同參與的合作組織。今年年初,NGMN 委員會 — 由來自 20 家領先的國際運營商的首席技術官組成 — 在一本行業白皮書中表明,NGMN 未來的工作重點將放在定義 5G 端到端需求上。這個全球團隊致力於定義運營商的諸多需求,支持他們實現到2020 年 5G 標准化與隨後的商用目標。他們於 9 月在一個國際研論會上發表了首項成果。
IWPC
IWPC 的目標是加速全球知識資本合作,提供對關鍵技術、市場和生態系統演進的未過濾的實時洞察。由於新的無線產品與技術開發迅速(通常按月計算),供應鏈上下游通常需要盡快獲悉重要信息和需求。為此,IWPC 通過為掌握第一手信息的專家提供交流平台來促進需求、見解、解決方案的溝通與討論,讓供應鏈所有層級的參與者都能相互學習溝通。
汽車行業

汽車製造商與移動網路運營商合作,已經開始為客戶提供「連接的汽車」 — 這意味著移動 WiFi 熱點和更多應用可能,包括遠程信息處理、路邊援助、年青司機保險驗證和車隊管理。眾多汽車製造商(包括賓士、福特、沃爾沃、大眾和豐田)、高科技企業(谷歌、英特爾等)與網路運營商正在投資進行未來汽車技術的研究。未來連接的汽車會更加專注安全性、效率與環保,能夠為司機主動、實時地提供各個路口的交通信息。它們的終極目標是無人駕駛車輛,只需輸入目的地就可完成旅程。想要使這一概念成為現實,車輛到車輛、車輛到道路、車輛到基礎設施的數據交換就要達到關鍵任務網路的可靠性要求,同時為下一代網路設計制定新範例。
希望這些相關的信息對您有幫助。

Ⅲ 華為無線部門是不是邊緣部門

不是。華為無線部門,主要是面向全球運營商客戶的交付部門,在部門內更多的是學習和運用無線通信過程中的技術,以及探索測試技術的應用和創新,測試系統的開發和研究,為全球無線網路的質量負責和保障…當然裡面所提到的無線通信技術,以及測試技術都是在工作中學習和演進的,這個過程肯定會有一位優秀的同事帶著你一起逐漸積累…

無線也是整個華為公司的主航道,是公司利潤的壓艙石,尤其是現在5G,5.5G,6G技術…都會持續為公司貢獻產品和利潤…我們也很歡迎有同學加入到我們無線這個大家庭,同時也是公司流程制度,工作方法最完善的部門中…

Ⅳ 華為無線網路研究部怎麼

非常好。
挺好的,華為是大企業啊,能到裡面上班也是有一定能力的,每個部門都有好多職位的,看你的能力是否能勝任了,如果有能力,在哪都能幹得很出色。是金子,在哪都會發光的。<br>華為的基本工資是按到等級來定的,應屆本科碩士入職13級,博士14級,內部公開查閱只顯示至22級,超過22級總裁級別不公開顯示級別。據多位華為員工透露,在2014-2015年大幅度提升工資基線後,每級工資差距大概在4000元。

Ⅳ MBB是什麼意思

MBB: Mobile Broad Band,移動寬頻。

目前公網運營商將MBB作為主要的數據增長點之一,對現有網路進行改造建設。主要技術手段是WI-FI。

移動網路(Mobile web)指的是使用移動設備,如手機 ,掌上電腦或其它攜帶型工具連接到公共網路,實現互聯網訪問的方式。移動網路不需要固定的設備進行訪問。移動網路主要指的是基於瀏覽器的Web服務,如萬維網 , WAP和i - mode(日本)。

名詞解釋:

移動網路指基於瀏覽器的Web服務,如萬維網, WAP和i - mode (日本)使用移動設備,如手機 ,掌上電腦或其它攜帶型工具連接到公共網路:不需要台式電腦,也沒有一個固定的固定連接。

然而,移動網路接入今天仍然存在著互操作性和可用性問題。這是由於不兼容格式的大量信息在互聯網上提供的移動設備和部分是由於物理尺寸的小屏幕的移動設備和其他設備的限制等多種原因造成。

Ⅵ 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怎麼樣

很牛逼。

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Institute of Computing Techn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簡稱ICT)創建於1956年,總部坐落於北京海淀區,中關村科學院南路六號。是中國第一個專門從事計算機科學技術綜合性研究的學術機構。計算所研製成功了中國第一台通用數字電子計算機,並形成了中國高性能計算機的研發基地,中國首枚通用CPU晶元也誕生在這里。

計算所是中國計算機事業的搖籃。隨著學科與技術發展,從計算所陸續分離出中科院微電子研究所、計算中心、軟體研究所和計算機網路信息中心等多個研究機構,及聯想、曙光等高技術企業。計算所是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首批試點單位。

計算所擁有計算機體系結構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智能信息處理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網路數據科學與技術重點實驗室、移動計算與新型終端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國家並行計算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高性能計算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 依託科研基地,計算所加強了原始創新研究、重大關鍵技術研究和產業化共性技術研究,以解決計算機學科中的重大科學和技術問題,為計算所的長遠發展提供長期的、戰略性的技術儲備和基礎,並培養一批高水平、高素質的學科帶頭人與學術團隊。計算所正在發展成為由本部核心所和建在上海、洛陽、蘇州、寧波、東莞等地的若干個分部組成的網路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
計算技術研究所是中國第一個專門從事計算機科學技術綜合性研究的學術機構,致力於計算機科學技術領域的科學發現和技術創新,為中國經濟建設、國家安全和社會可持續發展不斷做出基礎性、戰略性、前瞻性的重大創新貢獻,努力成為社會公認的引領我國信息產業和信息化的計算技術主要源頭。目前設立了計算機系統研究部、網路研究部、智能信息處理研究部,三個研究部下設十三個研究中心或實驗室。[2]
計算機系統研究部研究方向包括:高端計算體系結構、微體系結構、編譯和編程、VLSI與容錯計算、非傳統體系結構、高性能計算機系統、高性能計算機系統應用環境、高性能計算應用、高性能處理器體系結構、IP及系統晶元(SoC)設計技術、低功耗處理器設計技術、處理器驗證與測試技術、納米級集成電路設計技術、高速信號傳輸技術、存儲技術、計算機應用技術;網路研究部研究方向包括:雲計算系統與基礎設施、網路搜索與挖掘、輿情計算與內容安全服務、網路模擬與安全應用、網路科學與社會計算基礎理論、移動互聯網、可信互聯網、感測器網路、低耗能無線通信基帶晶元、協同無線通信與軟體無線電技術、高速寬頻移動通信技術、復雜異構移動通信網路控制、無線資源管理技術和新一代低功耗無線網路系統架構等;智能信息處理研究部研究方向包括:知識網格、智能科學、大規模知識處理、自然語言理解和翻譯、基於圖像的人機交互、多媒體信息的編碼與理解、大規模高維數據可視化、智能感知與交互技術、情境計算、嵌入式與先進終端技術、高速數字信號處理技術、無線傳輸技術、數字內容處理技術、基於「龍芯」的低成本信息化應用集成技術、生物信息處理、跨媒體計算、虛擬現實、網格操作系統等。[1]
截至2013年底,計算所獲得國家、院、市、部級科技獎勵206項,其中,國家級科技獎勵43項(含非第一完成單位7項),院、部級科技獎勵163項(含非第一完成單位7項)。[1]

現任領導編輯

孫凝暉
男,博士,研究員。1968年3月出生,籍貫安徽壽縣,198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計算機系,隨後進入中科院計算所攻讀碩士學位,1992年碩士畢業後留所工作,1995年攻讀在職博士,1999年獲工學博士學位。1997年至2000年先後擔任計算所智能中心研發部副主任、主任,2000年至2005年任國家智能計算機研究開發中心主任, 2005年至2009年先後擔任計算所系統結構研究部主任、計算機系統結構重點實驗室主任,計算所副總工程師(兼),所長助理(兼)等職務,2009年7月起任中科院計算所常務副所長,2011年7月起任中科院計算所所長。
孫凝暉研究員先後參加並領導了曙光一號並行計算機,曙光1000大規模並行機、曙光2000-I、曙光2000-II超級伺服器、曙光3000超級伺服器、曙光4000超級伺服器、曙光5000A高效能計算機、曙光6000高性能計算機的研製,其中提出了一系列高性能計算機體系結構和系統設計方法,並行演算法和應用的優化方法,多次獲得國家和科學院科技進步獎,1999年獲中國科學院青年科學家獎一等獎,2001、2003、2006年三次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05年獲中國科學院傑出科技成就獎,2006年獲得「中國青年科技獎」和「中國十大傑出青年」榮譽稱號。
孫凝暉研究員主要從事計算機體系結構方面研究,發表論文100多篇,現擔任中國計算機學會理事、高性能計算機專委會副主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客座教授,計算機學報主編,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領域編委,計算機研究與發展編委。

李錦濤
男,博士,研究員,
李錦濤
1962年出生,現任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黨委書記、副所長(兼)、前瞻研究實驗室主任(兼),計算所職代會和工會主席。李錦濤研究員於1986年考入計算技術研究所攻讀博士學位,於1989年獲得計算機應用專業博士學位後留所工作,並於1989-1990年在捷克斯洛伐克科學院做訪問學者。李錦濤研究員在工作期間,先後被聘為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會長等。李錦濤研究員主要從事數字媒體處理技術、虛擬現實技術和普適計算技術領域的研究,先後承擔了國家863計劃、科技部國際科技合作、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北京市科技計劃等項目,已申請40餘項專利,出版著作2部,發表學術論文80餘篇。他主持的智能化網路訪問終端系統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並在全國10多個行業取得了良好的應用,獲得了北京市科學技術一等獎,是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隋雪青
男,研究員級高工,1964年出生,
隋雪青
現任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副所長。1990年在國家智能計算機研究開發中心工作,參加曙光1號的應用開發,1995年進入曙光信息產業有限公司,從事國產曙光伺服器的產業化推廣工作。2001年調回計算所工作,歷任技術發展處處長、所長助理,主要從事技術轉移工作。先後以成立合資企業、建立孵化器進行技術入資,以成立計算所分部進行技術輻射,以技術拆分專利許可進行技術轉讓等多種方式進行技術轉移與輻射。

陳熙霖
男,博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965年出生,現任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副所長。1988年、91年和94年分別於哈爾濱工業大學計算機系獲得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畢業後留校任教,先後任講師(1994)、副教授(1996)、教授(1999)。2001年5月至2004年5月在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計算機學院訪問。回國後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先後任中科院計算所研究員、中科院智能信息處理重點實驗室主任、副總工兼智能信息處理研究部主任、所長助理職務。主要研究領域為計算機視覺、模式識別、多媒體技術以及多模式人機介面。先後主持過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863計劃等項目的研究工作。先後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三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7項,獲得國家發明專利四項,合作出版專著1本,在包括IEEE Transactions在內的國內外刊物和會議上發表論文100多篇。擔任過十多個國際學術會議的程序委員會委員。

張光輝
男,博士,高級工程師。1964年出生,現任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紀委書記兼黨委副書記。1985年8月至2007年12月,在總參某部從事通信系統的國防科研與管理工作。多次參與國家和軍隊大型通信系統科研項目,涉及數字信號處理系統的DSP軟硬體實現、通信裝備的嵌入式系統設計、信源的編解碼演算法、信道糾錯的軟硬體實現、各類多址信號的調制與解調、寬頻模擬信號與高數據率數字信號的實時採集與存貯、電子設備在線測試診斷技術等。作為主要貢獻者,取得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以第一完成人的身份,取得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

學術委員會編輯
學術委員會是計算所的最高學術管理組織。[3]
名譽主任:夏培肅汪成為
主任委員:徐志偉
副主任委員:孫凝暉
委 員: (按姓氏音序排序)
陳熙霖 程學旗 方濱興 高慶獅 胡偉武 李德毅 李國傑
李錦濤 李凱 李曉明 李忠誠 陸汝鈐 孟丹 倪光南
倪明選 孫凝暉 王兆其 徐志偉 許魯 趙偉 諸葛海
秘 書

研究實體編輯

計算機系統研究部
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
計算機系統研究部成立於2005年11月,主要從事計算機系統相關領域的研究。
計算機系統研究部下設:
計算機體系結構國家重點實驗室
微處理器研究中心
高性能計算機研究中心(國家智能計算機研究開發中心)
先進計算機系統研究中心(中科院計算所-華為聯合實驗室)
數據存儲技術研究中心
計算機應用研究中心[4]
研究方向:
●計算機體系結構
●計算機系統
●高性能計算機
●伺服器技術
●處理器技術
●編譯技術
●並行演算法和應用
●存儲技術

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
操作系統
●高性能嵌入式計算機系統
●地理信息系統與空間信息服務支撐技術

網路科學與技術研究部
網路科學與技術研究部下設:
網路數據科學與技術重點實驗室
網路技術研究中心
無線通信技術研究中心(移動計算與新型終端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專項技術研究中心[2]
信息科學技術正面臨著系統化、跨越式發展新的臨界點。網路科學所關注基本問題正是信息技術發展的趨勢之一。網路科學與技術研究部針對新型網路基礎設施平台、網路服務和網路信息安全保障等多層次實際需求,研究網路科學的基礎理論體系、新一代網路通信互連標准與關鍵技術、網路體系結構與系統軟體平台、惠及大眾的低成本網路服務軟體以及網路與信息安全關鍵技術與系統。 研究部下設科研實體包括:下一代互聯網研究中心、信息智能與信息安全研究中心、網格與服務計算研究中心、感測器網路實驗室與網路管理技術課題組。
研究部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面向下一代網路通信、接入、互聯研究。包括核心關鍵技術與標準的研究以及相應的實驗網建設;2、面向服務和計算共享的新型網路體系結構研究。包括網路環境下的協作共享基礎理論、系統軟體平台與行業應用軟體;3、新型網路環境下的網路與信息安全研究。包括網路信息內容安全、網路安全管理、可控可管的新型網路體系結構與信息安全保障體系的研究;4、網路科學基礎理論及新一代網路服務基礎理論與系統研究。
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
研究部的主要目標包括:1、面向科學問題,形成網路科學與技術研究領域國際著名團隊,在網路科學的基礎理論、網路系統的專利標准等方面有一定的國際話語權;2、面向國家需求,承擔國家網路信息安全保障、新一代網路基礎設施平台以及國家級網格平台等方面的重要任務,建設完成一系列重大系統;3、面向廣大的社會信息網路終端用戶需求,研製惠及億萬網路群體的網路服務軟體,提供低成本、社會化、智能化的網路信息服務。

智能信息處理研究部
智能信息處理研究部下設:
智能信息處理重點實驗室
普適計算研究中心
前瞻研究實驗室[2]
為我國信息技術的長期發展積累知識、創新技術和培養人才。智能信息處理研究部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知識網格,涉及Internet上實現分布知識的共享、集成、運用和知識管理的模型、理論、方法體系以及平台和機制;海量知識庫,涉及大規模知識獲取與組織、基於知識的計算機藝術和自然語言處理、並行地理圖象知識處理系統、NKI支撐下的應用研究;圖像理解與識別,涉及人臉識別等生物特徵識別技術以及人體行為分析技術;可視化與復雜數據展示,涉及大規模虛擬人與環境的建模與合成技術;多媒體分析與處理,涉及音視頻數據的編碼、分析理論與應用;多語言與多模態人機交互,涉及自然語言處理、評測與交互技術以及手語識別與合成等技術。
前瞻研究實驗室創立於2005年11月,其目標聚焦在基礎性、前瞻性和交叉學科研究,與國內外研究團隊的合作研究,推動計算所在信息技術領域和交叉學科研究的持續發展;為計算所的長遠發展奠定人才基礎。 前瞻研究中心實行「機構開放、人員流動、公平競爭、擇優支持、鼓勵創新」的運行機制,旨在營造一個「創新、求實、高效、和諧」的研究氛圍,倡導敢為天下先、勇於開拓、容忍失敗的創新理念,努力把中心建成知識創新骨幹人才的培養基地和基礎性、前瞻性計算技術研究的樂園。
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
首批進入前瞻研究實驗室的研究實體包括信息檢索課題組和影視動漫關鍵技術課題組等。
普適計算研究中心創立於2007年3月,其目標聚焦在面向低成本信息化重大需求的相關先進技術研發上。
普適計算研究中心為所直屬研究中心,由普適研究中心所級領導小組具體指導中心的工作。中心堅持「團結進取、務實創新」的原則,協調並集中網路終端方面的資源和力量,緊密結合應用需求,努力承擔國家重大專項,爭取成為國家級先進普適終端方向的工程技術中心。
首批進入普適計算研究中心的科研實體包括媒體計算課題組、網路終端課題組以及實時信號處理課題組。

管理部門編輯

綜合處
綜合處是計算所的中心樞紐,它對外代表計算所的形象,對內是聯系工作的窗口,肩負著綜合、協調、管理、服務等多方面的職能。
行政工作:主要負責代表法人單位的印章管理、公文管理、辦公用房的管理、職工宿舍的管理、房產管理、住房補貼的發放、職工體檢安全保衛、科研環後勤境的支撐保障等工作。
黨務工作:主要負責黨務、紀檢監察、統戰和群眾等工作。
基建園區建設:主要負責計算所新園區的建設。
宣傳工作:主要負責代表法人單位的政務信息、宣傳、科普、網站等工作,同時承擔所刊《創新·求實》編制、所中文網站的內容建設和系統管理等工作。
所務工作:所務會、所長辦公會相關工作;所內外重要聯絡工作。[5]

人力資源處
本著「用好現有人才,穩定關鍵人才,引進急需人才,培養未來人才」的原則,為計算所發展戰略目標的實施及加強科技創新隊伍建設,提供有力的人才和組織保證。主要工作有:人員的招聘與配置工作;崗位聘任、專業技術職務評聘工作;員工培訓和繼續教育工作;薪酬管理;員工福利和社會保險的管理;員工的績效考核的管理;人力資源信息系統的管理;人事檔案的管理;各類專業人才培養計劃(「百星計劃」、「定向培養制度」「人力資源基金」、「出國留學基金」等);「百人計劃」的招聘工作;科技副職的選派和管理;「西部之光」人才項目的引進與管理;外國專家的引進工作;王寬誠項目的申請與管理;各類公派留學的申請與管理;人事印章管理等。[6]

科研處
科研處是所務會領導下的一個執行機構,是所務會有關科研工作決議的執行者和推動者,代表所務會對計算所與科研相關的重大活動進行必要的策劃、組織、協調和管理,為科研人員工作的開展提供所需的服務和支撐,規范計算所的科研工作。
科研處下設機構包括:學術規劃辦公室、科研項目(軍工)辦公室、科研管理辦公室(含保密辦公室、綜合檔案室、質量管理辦公室)
學術規劃辦公室職責:負責全所科研與學術戰略與規劃的研究、制定與調整,組織全所春秋兩季戰略規劃會的舉辦;承擔所學術委員會日常工作事務,負責全所所級學術報告的發布、組織與管理;承擔全所科技論文和專著的統計、優秀學術論文的評選;負責國際合作和外事管理,包括辦理因公出國的手續、國際會議的舉辦以及其他與國際合作有關的事宜;與科研管理辦共同負責每年科學院組織的研究所評估工作等。
科研項目(軍工)辦公室職責: 圍繞計算所的科學發展戰略及科研規劃,負責全所科研項目(含軍工)的策劃、爭取以及軍工產品生產的組織管理、產品交付及交付後的跟蹤等;負責裝備承製單位資格、武器裝備科研生產許可證的申請、自查、整改等。
科研管理辦公室職責:負責科研項目立項到結題的全過程管理;負責全所縱向課題(國家基金委、科技部(含863計劃、973計劃、科技支撐計劃)、科學院、國家其它部委、地方政府等)的申報組織工作;負責課題的合同評審工作;負責除知識產權外的科技成果的管理(包括成果的驗收、鑒定、登記、獎勵申報等);負責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實驗室與國家工程中心的管理;與學術規劃辦共同負責研究所評估;負責科技部和科學院的綜合統計等。
保密辦公室職責:負責組織宣傳貫徹上級有關保密工作的方針、政策和法律法規;制定和組織落實保密委員會工作計劃;開展全所保密日常管理;監督、指導和檢查各單位(部門)保密管理工作情況;提出年度保密培訓計劃和協同人力資源處開展保密教育;監督全所實施各項保密審查審批;完成全所保密檔案。
綜合檔案室職責:負責全所綜合檔案管理,監督、指導實體(部門)各類檔案預立卷工作,督促全所各類檔案材料歸檔,完成全所各類檔案分類、整理、裝訂、立卷和數據錄入、編目、上架等工作,實現對全所各類檔案的規范管理,為全所各項工作提供檔案查詢、利用服務。
質量管理辦公室職責:歸口管理計算所質量和標准化相關工作。組織質量管理體系的建立、運行和持續改進,組織質量管理相關文件的制定與修改,組織質量管理體系的內外部審核,監督質量管理體系的運行狀況;負責重點項目的質量監控與跟蹤,組織質量問題的歸零處理;負責出所檢驗、合格證簽發及質量證明文件提供;負責重點項目的標准化審查、組織企業標准制定及國家、行業標準的推廣應用工作;負責全所質量相關工作的宣傳與培訓;計算所質量相關工作的外部聯絡。[7]

技術發展處
技術發展處是計算所為實現技術轉移和孵化所設立的專門機構,是技術轉移工作的規劃者、監督者、協調者和服務者。技術發展處下設知識產權辦、技術轉移辦,分別擔負計算所技術轉移工作中涉及到的不同職責。
技術發展處通過產業關鍵技術、技術入股、專利許可、技術孵化和院地合作等不同方式與社會各界進行了泛合作。在技術發展處的推動下,計算所在科研成果孵化方面取得了較大成績,例如:通過大力開展院地合作,從2002年開始,先後與地方政府合作成立了蘇州分部、上海分部、肇慶分部、寧波分部、台州分部和東莞等分部,共計吸引當地政府與企業資金2.2億元,這些分部不僅推動了計算所的成果輻射面,也成為當地科技建設的中堅力量;通過科研成果轉化參股創立北京神州龍芯集成電路設計有限公司、北京神州天脈網路計算機有限公司等多家高科技公司,為科研成果的產業化貢獻力量;同時,在對外合作中還承擔了Intel、Nokia、聯想等知名企業委託的許多高科技研究開發課題。
技術發展處各辦公室主要職能設置介紹如下:
技術轉移辦:技術轉移辦主要負責計算所在技術轉移過程中執行層面的工作,兼有管理和拓展業務兩方面的職能,負責包括融資與企業孵化、技術許可與轉讓、分部管理、參股公司管理和企業聯合實驗室管理、企業合作的橫向實驗室管理等科研成果產業化的各項工作。計算所分部的管理和計算所科研成果在分部所在區域的成果輻射與轉化。
知識產權辦:主要負責工作包括專利分析與專利策略、知識產權管理、專利技術許可政策、標准策略與推進及與知識產權密切相關的合同審查和法律事務等工作,其職能貫穿科研選題立項-研發中期-形成科研成果-技術轉移全過程。[8]

研究生部
研究生部是所務會和所黨委領導下的、執行所學位評定委員會和教育工作指導小組有關研究生教育工作決議的教育管理職能部門。本部門的主要職責是:
1.貫徹落實中科院研究生院關於研究生教育與培養的方針、政策;
2.緊密配合本所發展戰略,堅持「以人為本」,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原則,以培養具有「科研為國分憂,創新與民造福」精神的IT領域領軍型人才和創業者為特色,開展計算所教育品牌建設;
3.規范教育管理工作,內容包括:制定教育發展規劃、招生工作、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學生住宿、學籍及檔案管理、課程建設、助學金/獎學金、論文答辯、導師遴選與培訓上崗、學生社團、就業指導、博士後進出站、受理同等學力人員申請學位、客座學生、同學會、教育基金會管理等;
4.開展對研究生教育工作的研究。[9]

財務資產處
財務資產處是按照國家財經政策,負責做好全所經濟事項的會計核算、執行財務、資產管理制度,提高財務管理水平,合理用好用活各項資金、實現資產保值、增值的職能部門。
其工作職責為: [10] (1)根據計算所戰略發展規劃制定財務工作規劃,根據研究所年度計劃,在所長授權范圍內,匯總並調整各部門預算,編制年、季度財務預、決算並監督執行;
(2)合理配置財務機構和人員,確保高效率的管理和服務;
(3)根據國家法律法規,制定並完善全處的管理制度和工作程序並監督執行;
(4)負責研究所資金的運籌、調配、核算等工作;
(5)定期進行研究所財務狀況分析,及時、准確地報告重大財務風險並提出解決方案;
(6)負責研究所各類項目的預算評估、成本核算和控制,並且對項目的財務風險實施監控;
(7)建立規范的核算體系,及時、准確、完整地提供財務、資產信息;
(8)負責國有資產年報、年檢、產權變動登記;
(9)負責對分部和下屬企業以及基建項目有關財務的監督管理。
(10)負責全所屬固定資產(儀器、設備、傢具)的管理。
(11)組織和配合科研項目等各類審計工作;

支撐部門編輯

科研支撐中心
科研支撐中心是在所務會領導下的執行機構,於2009年11月成立,是進一步加強我所科技創新基礎平台建設的一個重大改革舉措,負責全所科研支撐體系的建設。
科研支撐中心的主要職責包括:全所公共科研支撐平台建設、運維服務和管理工作;全所網路環境建設規劃、實施與日常維護、技術支持;全所信息化工作規劃與實施推進管理(包括網路信息安全日常管理與定期檢查);圖書期刊的購入管理與借閱服務;圖書、資料數字資源建設與管理維護;文獻檢索與全文傳遞服務;公共EDA設計平台建設與運行管理;集成電路相關公共資源庫的建立、使用服務與管理;EDA 相關渠道管理;集成電路設計服務等;負責《計算機研究與發展》、《計算機學報》、《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圖形學學報》四個學術期刊的出版工作等。
中心擁有一套13萬億次計算能力、270TB共享存儲空間的共享計算平台和20多台高速信號傳輸、集成電路驗證加速、硬體調試測試實驗室設備和防靜電實驗環境,提供基於虛擬化和雲技術的統一IT支撐服務、同構千核實驗環境和全流程EDA設計技術服務。圖書情報方面能夠提供多元化的圖書情報服務,包括圖書資料查閱、項目查新、影響力分析等知識化服務,定期出版的《信息技術快報》為計算機界同行及企業和政府的決策者了解計算所科研工作的窗口。四個學術刊物多年來一直排名國內計算機專業前列,多次獲得國家科技期刊獎項和基金資助。

成果介紹編輯
到2006年底,全所共取得科技成果593項,共獲國家、院、市、部級科技獎勵:203項,其中:國家級科技獎勵33項,院、部級科技獎勵145項。
農村科技遠程教育和信息主動推送的集成系統
基於龍芯CPU的大規模並行計算機系統的關鍵技術研究
基於龍芯的SMP晶元組及其相關系統的研究
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
虛擬計算環境的關鍵技術研究
動態容災模型及其關鍵技術研究
語義與知識網格的理論及應用研究
蛋白質質譜鑒定中的優化問題
支持移動、漫遊的多媒體會晤業務系統
基於三維人體運動模擬與視頻分析的計算機輔助運動系統及示範應用
基於IPv6移動話音業務關鍵技術試驗
新一代機群關鍵技術研究
中科SoC晶元系列化關鍵技術研究
可互操作空間數據引擎的高速通道研究
能力伺服器——低成本信息化技術
網路化內存關鍵技術及原型系統研究
無線感測器網路系統級關鍵技術研究及兩個典型示範應用
新型結構龍芯CPU研究
藍鯨網路存儲技術成果轉化
生物運行機制的形式化描述探索
車載綜合信息處理與紅外安全系統的研製和智能交通信息交互的研究

Ⅶ 無線網路的研究進展

新技術可為月球提供寬頻連接 太空可用互聯網
2014年5月,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第一次驗證了通過雙向激光通信這項技術,能為宇航員或未來的太空居民們提供網路連接,速度已4800倍於以往所有射頻上行鏈路的速度,6月他們將展示其「在軌測試」結果。未來人們可以跨越空間傳輸海量數據,甚至高清視頻。
麻省理工學院(MIT)林肯實驗室的一組研究人員正在進行測試,他們通過專業激光通信設備,已把數據從地球傳輸到月球。
利用激光束從地球到月球之間進行高數據速率通信,光束需要傳播40萬公里。當穿越大氣層時更是難上加難,大氣湍流可能會使信號衰落或丟失。他們的團隊展示了中等規模雲衰減的耐受性,以及大氣湍流引起的信號功率變化與衰落,而即使只留下非常小的信號,設備也能表現為「無誤差」。
LLCD被認為是NASA構建下一代空間通信能力路線圖的首要一步,與該設計直接相關的是近地飛行任務。但團隊成員預測,其也將擴展到深空任務中的火星與外行星中去。

Ⅷ 無線網路通訊研究生就業前景咋樣

【就業情況】通信工程是電子工程的一個重要分支,同時也是其中一個基礎學科。通信工程研究報告指出該學科關注的是通信過程中的信息傳輸和信號處理的原理和應用。下面來看看通信工程專業就業方向。

1、移動應用產品經理:隨著智能手機的興起和移動互聯網的發展,iphone,android應用開發已成為炙手可熱的方向,移動應用產品經理將擁有較強的薪酬競爭力。
2、增值產品開發工程師:增值產品服務主要包括簡訊息、彩信彩鈴、wap等業務,增值產品開發工程師主要負責增值技術平台的開發(sms/wap/mms/web等)以及運營管理的技術支撐、實現和維護,需要熟悉j2ee體系的技術應用架構,掌握一定的java應用開發,懂得xml,xhtml,javascript等相關知識。
3、數字信號處理工程師:隨著大規模集成電路以及數字計算機的飛速發展,用數字方法來處理信號,即數字信號處理,已逐漸取代模擬信號處理。而數字信號處理工程師是將信號以數字方式進行表示並處理的專業人員。
4、通信技術工程師:在我國,通信行業是壟斷行業,在幾年的飛速發展之後進入了3G時代,以及4G、LTE時代。通信技術工程師將有更大的作為,因為大規模的固態網路興建需要他們,移動設備生產商需要他們,各種類型的移動服務和終端設備提供商需要他們,此外,他們還能在it行業有所作為,因為三網融合的趨勢已不可避免。毫無疑問,他們是最搶手的人才之一。
5、有線傳輸工程師:我們的生活已離不開有線網路連接的世界,有線傳輸工程師就是這個網路的設計者。他們負責光纜傳輸工程等規劃設計工作,要求了解通信行業建設的標准和規范,能編制通信工程概、預算,能夠熟練使用cad、visio等常用工程、工具軟體或2g、3g網路規劃軟體。
6、無線通信工程師:無線網路帶給人們無限的便利,因為可以隨時隨地使用萬維網。在我國,無線網路正在逐步全面鋪開和興起,因此無線通信工程師將大有可為。比如手機逐漸成為一個多功能的無線終端,能夠隨時接入互聯網,因此與無線通信有關的業務正在大規模地出現。無線通信工程師是實現這些業務和開發新業務的保證。
7、電信交換工程師:電信交換技術的發展帶動整個電信行業的發展,是電信行業核心的核心,分組交換網發展趨勢使我國電信邁進一大步。這一切都預示著電信交換工程師大有作為,電信交換工程師是一個懂電話交換機技術、系統集成、電信増值業務、語音交換系統,熟悉綜合布線的重要職業。
8、數據通信工程師:信息產業是朝陽產業,電信網路是信息社會的基石,數據通信是信息基礎通信建設的重要部分。數據通信工程師一般是從事電信網(atm)的維護;參與和指導遠端節點設備的安裝調試與技術指導;負責編制相關技術方案和制訂維護規范。
9、移動通信工程師:手機已經成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手機通信需要依靠移動通信工程師的支持。他們掌握蜂窩移動無線系統,如3g;無繩系統,如dect;近距離通信系統,如藍牙和dect數據系統;無線區域網(wlan)系統;固定無線接入或無線本地環系統;衛星系統;廣播系統,如dab和dvb-t;adsl和cablemodem。他們能夠對移動通信進行、建立、維護和調控。
10、電信網路工程師:在電信網路構建的社會信息生態環境里,信息交互將如空氣一般無處不在。它將把人們的生活、娛樂、商務、教育、醫療和旅行等活動都完全納入其中。電信網路工程師將會把這個變為現實,一般電信網路工程師的工作主要是負責計算機網路系統網路層日常運行維護;根據業務需求調整設備配置;撰寫網路運行報告。熟悉主流路由器、交換機等常用網路設備的安裝調試和維護。
11、通信電源工程師:通信電源的穩定性是通信系統可靠性的保證。通信電源工程師是從事通信電源系統、自備發電機、通信專用不間斷電源(ups)等電源設備及相應的監控系統等的科研、開發、生產、銷售和技術支持、規劃、設計、工程建設、運行維護等工作的工程技術人員。這要求他們掌握交流供電系統、直流供電系統、高頻開關電源、蓄電池、ups、感測器基本工作原理、動力環境集中監控系統的拓撲結構和系統配置標准等知識。

Ⅸ 華為製造寬頻機房嗎

製造的。華為寬頻機房使用華為網路機櫃,華為伺服器網路機櫃用來組合安裝面板、插件、插箱、電子元件、器件和機械零件與部件,使其構成一個整體的安裝箱。根據目前的類型來看,有伺服器機櫃、壁掛式機櫃、網路型機櫃、標准機櫃、智能防護型室外機櫃等。容量值在2U到42U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