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WLAN屬於自組織網路嗎
無線自組織網路的核心特徵
(1)無中心化和節點之間的對等性。Adhoc網路是一個對等性網路,網路中所有結點的地位平等,無需設置任何的中心控制結點(Infrastructureless,不依賴於固定的網路設施)。網路節點既是終端,也是路由器,當某個節點要與其覆蓋范圍之外的節點進行通信時,需要中間節點(普通節點)的多跳轉發(Multi-hopDistributed)。
(2)自發現(Self-Discovering)、自動配置(Self-Configuring)、自組織(Self-Organizing)、自愈(Self-Healing)。Adhoc網路節點能夠適應網路的動態變化,快速檢測其它節點的存在和探測其他節點的能力集,網路節點通過分布式演算法來協調彼此的行為,無需人工干預和任何其它預置的網路設施,可以在任何時刻任何地方快速展開並自動組網。由於網路的分布式特徵、節點的冗餘性和不存在單點故障點,任何結點的故障不會影響整個網路的運行,具有很強的抗毀性和健壯性。
結合無線通信的應用場景無線自組織網路具有的特性
(1)無線傳輸帶寬有限。Adhoc網路採用無線傳輸技術作為底層通信手段,由於無線信道本身的物理特性,它所能提供的網路帶寬相對有線信道要低得多,節點間通信協議的設計必須考慮通信代價。因此路由協議設計時,減少消息數量和帶寬需求成為重要的考慮因素。使得Adhoc網路很難採用目前IP網路中的現有路由協議進行定址。
(2)移動終端有節能要求。由於移動終端的電量有限,節點處於待機狀態有利於減少電量消耗,因此,節點通信協議設計時要盡量減少節點激活時間、較少節點的計算量(減少CPU能量消耗)。
(3)安全性較差。由於採用無線信道、有限電源、分布式控制等技術,Adhoc網路更加容易受到被動竊聽、主動入侵、拒絕服務、剝奪「睡眠」等網路攻擊。信道加密、抗干擾、用戶認證和其它安全措施都需要特別考慮。
(4)存在單向的無線信道。由於地形環境或發射功率等因素的影響,網路中可能存在單向無線信道,增加了節點間通信協議的設計難度。
Adhoc網路的上述特點使得Adhoc網路在體系結構、網路組織、協議設計等方面都與普通通信網路和固定通信網路有著顯著的區別。
研究熱點
3.1MAC協議的研究在Adhoc網路中,多個網路節點共享同一無線信道,由於各節點發送分組的隨機性,為了減少碰撞,必須由MAC層協議來建立共享信道的訪問機制。高效的MAC層協議是Adhoc網路的一個研究熱點,目前最常見的MAC層協議是載波監聽多路接入(CSMA)和多種其他機制,如IEEE802.11中所採用的基於RTS(RequesttoSend),CTS(CleartoSend),ACK(AC-Knowledgement)的協議等。
3.2路由協議的研究由於Adhoc網路具有節點節電、減少帶寬消耗、拓撲快速變化、適應單向信道環境等多方面的要求,使得現有的IP路由協議,如RIP(選路信息協議)和OSPF(開放最短路徑優先協議)等不能滿足要求,Adhoc網路路由協議的設計具有很大難度。IETF的MANET工作組重點研究無線Adhoc中的路由協議。主要有如下幾種草案:
(1)AODV()Adhoc網路的距離矢量路由演算法。
(2)TORA()臨時順序路由演算法。
(3)DSR(DynamicSourceRouting)動態源路由協議。
(4)OLSR()優化的鏈路狀態路由協議。
(5)TBRPF()基於拓撲廣播的反向路徑轉發。
(6)FSR(FisheyeStateRoutingProtocol)魚眼狀態路由協議。
(7)IERP(theInterzoneRoutingProtocol)區域間路由協議。
(8)IARP(theIntrazoneRoutingProtocol)區域內路由協議。
(9)DSDV()目標序列距離路由矢量演算法。
目前,IETF正在研究Adhoc網路中的組播協議,上述一些協議經過擴展可以支持組播,主要有AM-Route,MAODV,ODMRP,CAMP,FGMP,NSMP等。與路由協議研究密切相關的一個研究熱點就是分簇演算法的研究,在分級分頻網路結構中,如何自動選舉確定簇頭,如何確定每個簇的范圍需要高效的演算法支持。
3.3網路安全保障機制的研究Adhoc網路的特殊結構(開放的網路結構、共享的無線資源、嚴格的資源限制和高度動態的網路拓撲)決定了它只能提供較差的安全性能,極易受到主動和被動的攻擊。早期的Adhoc是假設應用在一個友好且合作的環境中,現在這種假設已經不成立了,Adhoc要應用於一個潛在的敵對環境中,並為移動節點間提供受保護的通信,安全問題已經成為倍受關注的焦點。Adhoc網路的安全威脅主要有被動竊聽(無線鏈路使Adhoc網路容易受到鏈路層的攻擊)、拒絕服務攻擊、禁止「睡眠」攻擊(快速消耗節點電能)、數據篡改和重發、偽造身份取得信任引入「黑洞」等。
針對這些安全威脅,傳統網路的安全解決方案不能適應Adhoc網路的特定環境,不能直接用於Adhoc網路。目前,關於Adhoc網路的安全性研究主要集中在無中心環境下節點間信任關系的建立與維護機制、安全選路機制等。
3.4與現有網路融合模式的研究
在Adhoc網路發展過程中,Adhoc網路主要是作為一個獨立的網路存在的,但隨著Adhoc網路技術的逐步成熟和應用范圍的擴大,要求Ad hoc網路能夠與有線網路互通甚至接入互聯網,這將成為Ad hoc發展不可避免的趨勢。在這種情況下,未來的Ad hoc網路要與IP網路互通、要與3G,4G,UWB等無線網路融合、要與RFID技術相銜接,這就帶來了很多難題。
(1)由於Adhoc網路所採用的路由協議不同於IP路由協議,兩類網路的互聯互通存在一定的難度。此時需要布置接入網關(AP,AccessPoint),AP是一台同時擁有有線介面和無線介面的特殊主機,通過AP的轉發和路由可以使有線網路和Adhoc網路互通。Ad hoc網路可以通過一個或多個AP連接到不同地域的有線網路。IETF的MANet工作組提出了一種利用移動IP和Ad hoc路由相結合的方法,通過外部代理和家鄉代理實現和有線網路互通。這種方法需要各個結點都支持移動IP,這在有些應用中會有一定難度。
(2)如果Adhoc網路與其他網路互聯,則其將為其他網路終端提供通信通道,而Adhoc網路的無線信道帶寬較窄、帶寬資源有限,很容易造成阻塞;一旦網路阻塞,既影響Adhoc網路自身運行,又對與其互聯的網路造成影響。而IP網路中現有的接納控制機制不能應用在無中心的Ad hoc網路中,因此互聯後網路的服務質量很難保證。
(3)Adhoc網路作為3G,4G,UWB骨幹網的無線接入網,將有效擴展這些寬頻無線網路的功能及有效覆蓋范圍。因此需要研究Adhoc網路與這些寬頻無線網路的無縫切換技術。研究具有無線資源管理功能的自組網路由演算法從而實現移動終端之間的直接通信、多跳通信、系統兼容、無縫切換與漫遊。
現有協議
路由選擇在自組織網中非常重要,它既是信息的傳輸策略問題,也涉及到網路的管理問題。目前自組織網的路由協議一般分為兩種:路由表協議(table driven)和源始發的按需路由協議(source-initiated on-demand driven)。路由表協議包括有:DSDV、CGSR、WRP等,源始發的按需路由協議有:DSR、AODV、LMR、TORA、ABR、SSR等。
2.1路由表協議
路由表協議需網路中的每一個節點都要周期性的向其它節點發
送最新的路由信息,並且每一個節點都要保存一個或更多的路由表來存儲路由信息。當網路拓撲結構發生改變時,節點就在全網內廣播路由更新信息,這樣每一個節點就能連續不斷地獲得網路信息。
2.1.1序列目的節點距離矢量路由協議(Destination-Sequenced
Distance-Vector Routing)
DSDV是基於經典Bellman-Ford路由選擇過程的改進型路由表
演算法。DSDV以路由信息協議為基礎。它僅適用於雙向鏈路,是AD HOC 路由協議發展較早的一種。
依據DSDV,網路中的每一個節點都保存有一個記錄所有目的節點和到目的節點跳數的路由表(routing table)。表中的每一個條目都有一個由目的節點註明的序列號(sequence number),序列號能幫助節點區分有效和過期的路由信息。標有更大序列號的路由信息總是被接收。如果兩個更新分組有相同的序列號,則選擇跳數(metric)最小的,而使路由最優(最短)。路由表更新分組在全網內周期性的廣播而使路由表保持連貫性。
2.1.2群首信關切換路由協議(Clusterhead Gateway Switch
Routing)
CGSR和DSDV的不同之處在於定址方式和網路組織過程。CSGR是有幾種路由選擇方式的分群的多跳移動無線網路。通過群首控制網路節點,信關隔離群,信道接入可以分配路由和帶寬。群首選擇演算法用來選擇一個節點作為群首並在群內應用分布式演算法。信關為那些在兩個或多個群首的通信半徑之內的節點。節點發送數據包首先把它傳送到群首,通過信關到另一個群首,一直重復此過程直到目的節點所在群的群首收到此數據包。然後,數據被傳送到目的節點。用此方式,每個節點必須保存一個群成員表(cluster member table)和路由選擇表(routing table)。群首方式的缺陷在於當群首頻繁的變換時,節點忙於選擇群首而不是數據轉發,這樣反而會影響路由協議的實行。因此,當群內成員發生變化時,產生了最小群變化協議(Least Cluster Change)。利用LCC,只有當一個群內有兩個群首或一個節點在所有的群首通信范圍之外時,群首才發生變換。
2.1.3無線路由協議(The Wireless Routing Protocol)
WRP是以維護網路中所有節點間的路由信息為目的的基於表的協議。依據WRP,每一個節點都需保存距離表、路由表、鏈路開銷表以及信息轉發表(Message Retransmission List)。
節點通過更新分組告知其它節點鏈路的變化狀況,通過接收相鄰節點的確認分組以及其它信息來獲知其它節點的情況。在WRP中,節點為網路中的每一個目的節點交流距離和下一跳到最後一跳的路由信息。WRP屬於有特殊例外的路徑搜尋演算法。它通過強迫每一節點檢查所有相鄰節點發送的信息記錄來避免無窮計(count-to-infinity)問題。這最終會消除環路現象和當鏈路斷開時提供更快的路由收斂。
2.2源始發按需路由選擇(Source-Initiated On Demand Routing)
這種路由選擇方式只有當源節點需要時才建立路由。當一個節點需要到目的節點的路由時,它會在全網內開始路由發現過程。一旦檢驗完所有可能的路由排列方式或找到新的路由後就結束路由發現過程。路由建立後,由路由維護程序來維護這條路由直到它不再被需要或發生鏈路斷開現象。
2.2.1自適應源路由協議(Dynamic Source Routing)
DSR是基於源路由概念的按需自適應路由協議。移動節點需保留存儲節點所知的源路由的路由緩沖器。當新的路由被發現時,緩沖器內的條目隨之更新。
DSR主要由兩部分組成:路由發現和路由維護。當一個節點欲發送數據到目的節點,它首先查詢路由緩沖器看是否有到目的節點的路由。如果有,則採用此路由發送數據。另一方面,如果沒有,源節點就開始路由發現程序。
路由維護通過路由錯誤分組(route error)和確認分組來實現。當鏈路層遇到傳輸問題時,錯誤分組開始傳送。一旦收到錯誤分組,節點就會把發生錯誤的那一跳從路由存儲緩沖器移走,並會在所有包含那一條的路由里刪掉那一跳。除路由錯誤分組外,確認分組用來驗證路由連接的正確運行。
2.2.2自組織網按需距離矢量路由協議(Ad Hoc On-Demand Distance Vector Routing)
AODV實質上就是DSR和DSDV的綜合,它借用了DSR中路由發現和路由維護的基礎程序以及DSDV中跳到跳的路由選擇、序列號碼及周期性的更新信息的用法。
和DSDV保存完整的路由表不同的是,AODV通過建立基於按需的路由來減少路由廣播的次數,這是AODV對DSDV的重要改進。和DSR相比,AODV的好處在於源路由並不需包括在每一個數據包中,這樣會使路由協議的開銷有所降低。AODV是一個純粹的按需路由系統,那些不在路徑內的節點不保存路由信息也不參與路由表的交換。
2.2.3臨時排序路由演算法(Temporally-Ordered Routing Algorithm)
TORA是基於『逆向連接』概念的高度自適應、環路開放、分布式路由演算法。TORA主要應用在動態移動網路環境內。它是源始發的路由協議,能向每一對源-目的節點提供多徑路由。TORA的關鍵思想是把路由信息的傳送限制在網路拓撲結構變化處附近較小的范圍內。為了實現這一點,節點必需保留一跳之遠的節點的路由信息。TORA主要實現三個基本功能:路由建立、路由維護、路由刪除。
在路由建立和路由維護的過程中,節點應用『高度(height)』 metric來建立一個以目的節點為根部的指導性的非循環的圖表(Directed Acyclic Graph)。這樣鏈路根據相鄰兩個節點的高度值來確定向上或向下的方向。
2.2.4基於聯合的路由協議(Associativity-Based Routing)
ABR協議是環路開放的、分組復用的,它為自組織網定義一個新的度量(metric)。這個metric就是聯合穩定性程度(dgree of associativity stability)。在ABR,路由的選擇基於節點的聯合穩定性程度。節點周期性地發送信標來表明自身的情況。一旦相鄰節點收到信標,它們的聯合路由表就會被更新。每接收一個信標,節點就增加一個關於發送信標的節點的聯合條目。聯合穩定性通過節點和其它節點在時間和空間的連接穩定性來定義。高聯合穩定性也許意味著節點的低移動率,而低穩定性意味著高移動率。當節點的相鄰節點或節點本身移動出相鄰的范圍時,聯合條目會被刷新。ABR的基本目標是為自組織網找出生命時間更長的路由。
2.2.5信號穩定性路由協議(Signal Stability Routing)
SSR是基於自適應路由協議的按需路由協議。SSR選擇路由是基於節點間信號的強度以及節點位置的穩定性。這種路由選擇標准有選擇強連接性路由的作用。SSR可分成兩部分:DRP(Dynamic Routing Protcol)動態路由協議和SRP靜態路由協議(Static Routing Protcol)。
DRP主要負責路由表(Routing Table)和信號穩定程度表(Signal Stability Table)的維護。所有的傳送過程及接收都在DRP進行。SRP則負責處理節點接收的數據。
發展方向
針對目前自組織網路的研究熱點與存在的突出問題,在未來自組織網路的技術發展與試驗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5.1加強技術研究,探索技術方向,尋求技術突破,為大規模商業化應用時代的到來做准備
(1)對超前市場的新技術,企業投資研發的力度一般都很小,這時候要充分發揮政府對新技術新業務的引導作用,設置專項課題進行資金支持。目前我國「八六三」計劃中已經連續兩年設置了「自組織網路」的研究課題,但是通過課題指南和項目批復來看,項目支持的技術方向並不明確。以後應該加強Adhoc網路安全、服務質量、與其他網路融合、與RFID結合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對關鍵問題進行聚焦,爭取在這些核心問題上取得突破。
(2)在技術研發過程中,需要通過標准、知識產權、產業政策等手段加強產、學、研等方面相結合的力度,鼓勵結成戰略聯盟,提倡聯合攻關,聯合資助,優勢互補,加快科研成果的生產力轉化速度和質量。
(3)在國內啟動相關技術標準的研究制定工作(包括應用場景、技術需求、體系結構、關鍵模塊、組網方式、檢測試驗等方面的技術標准),積極參與相關國際標准化進程。
5.2加強Adhoc網路安全保障機制的研究,解決安全隱患,消除用戶使用顧慮
安全性是決定Adhoc網路潛能能否得到充分發揮的關鍵。由於不依賴固定基礎設施,相對於固定IP網路,Adhoc網路更易受到各種安全威脅和攻擊,而且傳統網路的安全解決方案不能直接應用於Adhoc網路,現存的用於Ad hoc網路的大多協議和提案也沒有很好地解決安全問題。因此,要加強Ad hoc網路安全保障機制的研究,消除產業化道理上的關鍵障礙。
5.3尋找Adhoc網路與其他通信網路的融合之路,探索新的商業模式
(1)在網路融合的發展趨勢下,封閉的Adhoc網路只有與其他網路互聯互通才能發揮更大的作用。因此,要加強Adhoc網路與IP網路,3G,4G,UWB等無線網路的融合方式的研究。
(2)隨著具有自組織特性的網路越來越多(如P2P網路、分布動態路由協議等),要加強對這些網路內在自組織機制和特性的研究,爭取形成新的網路基礎理論,從而對未來承載網和業務網的發展提供理論基礎。
(3)要加強Adhoc網路應用場景與應用需求的研究,重點研究Adhoc網路如何與應急通信需求、物聯網(RFID)需求的結合;結合NGN框架,探索新的應用領域和產業鏈各方的合作模式。
(4)在下一代網路、下一代互聯網、網格通信基礎設施上,建立面向不同應用背景的Adhoc試驗網路和相應的應用系統,分別提供商業應用、企業應用(企業內部通信)、社會公共服務(等應急通信)。重點探索Adhoc網路在企業內部的應用方式。望採納
Ⅱ 無線Mesh網路技術及其應用
無線 Mesh 網路是無線區域網和移動自組織網路相結合的產物,是一種全新的網路架構.它是下一代無線網路的關鍵技術之一, 近幾年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和快速發展。為了以低成本的代價實現無處不在的高速 Internet,新一代無線
Mesh 網路的發展勢在必行。 新一代無線 Mesh 網路旨在能夠提供高性能和高可靠性的服務。簡要描述了無線 Mesh 網路技術原理、網路架構和協議,分析了其優勢,對未來的應用前景進行了展望。
近幾年無線網路有著突飛猛進的發展,針對不同的應用及需求涌現出了許多新的無線通信技術及標准,而無線網狀網就是其中一項倍受人們關注的新技納余術。WMN 是一種新組網技術,即網狀網路。其拓撲結構是動態的,具有自組織、自癒合的功能即不需要人為干預就可以自動組成網路,且每個終端可以自由的加入或退出。在信息傳遞的時候通過多跳的方式將信息不斷地轉發直到目的終端。如果運用該技術來對無線感測器、Wi-Fi(Wireless Fidelity)、WiMAX(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 access)等技術進行組網,就可以延伸它們的應用范圍、強化它們的功能,從而組成無線感測器網路、提高無線友鏈區域網的覆蓋范圍、組建城域網。也因為其廣闊的應用前景,從而被人們越來越關注並應用到生活與工作中。
無線 Mesh 網是低功率的多級跳點(multihop)系統,它們處理消息的方式是把信息包從一個節點傳遞到另一個節點,直到信息包到達目的地。點到點網路節點過濾掉所有信息包,只留下自己的信息包,與此不同的是,網狀網節點接收要傳給其它節點的信息包,並把它們再次傳送出去。每個無線 Mesh 網路的節點可以作為接入終端,也可具有路由和信息轉發功能,具有極高的組網自由度。無線 Mesh網路運行方式很象因
特網,並提供從源頭到目的地的多條冗餘通信路徑。如果一條
路徑由於硬體故障或干擾而停止工作,網狀網會自動改變信
息包的路由,使它們穿過一條替代路徑。
WMNs 的節點有 2 種類型:路由器或客戶機,其中組成網路骨乾的路由器移動性很小,他們提供網狀網與其他網路(如
Internet、蜂窩網、IEEE802、感測網)連接的網關和路橋功能;客戶機可以是靜止或移動的,客戶機間可自己組網或與網狀網的路由器共同組網。
無線多跳。通過降低無線節點的發射功率,實現了節點間的多跳傳輸,既可有效降低節點能耗,又降低了節點間的干擾,提高了無線信道的空間復用度,從而提高了網路的容量。
自組織、自修復能力。無線網狀網組網方式靈活、易於配置、可自我修復、節點呈網狀分布,網路擴展性很強,可實現多點到多點的無線通信。
移動性。取決於節點的類型,要求路由節點移動性最小,客戶機節點可靈活移動。
接入方式。靈活多樣,可分別與 Internet、蜂窩網、感測網等共同組網。
能耗方式。通常對路由節點的耗能沒有嚴格的限制,而對客戶機節點通常要求執行功率有效的協議。
兼容性與互操作性。與現存的無線網路兼容良好,互操作性強。
從另一角度看 WMN 拓樸和架構分析,它吸收了星型與網狀兩種網路的優點,是對兩者的一種無縫融合。而這種融合是通過在網路節點上執行 WMR(Wireless Mesh Routing)協議來完成的(見圖 1)。
從圖 1 中可以看出,為提供多次反射無線路由功能,在接入點和移動節點都執行 WMR 路由協議。同時為實現與 IP 的兼容,WMR 被作為一中間層協議放置在 MAC 層和IP 層之間,從而在不需要對其他協議層做太大改動的情況下便可以很好地執行 WMR 協議。這樣就使得 WMR 能夠較好地與現有多數應用(包括以 802.11x 代表的無線標准)兼容。
WMN 與傳統無線網路相洞告滾比有許多優勢
(1)可靠性大大增強
WMN 採用的網格拓撲結構避免了點對多點星型結構,如 802.11WLAN 和蜂窩網等由於集中控制方式而出現的業務匯聚、中心網路擁塞以及干擾、單點故障,從而帶來額外可靠性保證成本投資。
(2)具有沖突保護機制
WMN 可對產生碰撞的鏈路進行標識同時可選鏈路與本身鏈路之間的夾角為鈍角,減輕了鏈路間的干擾。
(3)簡化鏈路設計
WMN 通常需要較短的無線鏈路長度,這樣降低了天線的成本(傳輸距離與性能),另一方面,降低了發射功率,也將隨之降低不同系統射頻信號間的干擾和系統自干擾,最終簡化了無線鏈路設計。
(4)網路的覆蓋范圍增大
由於 WR 與 IAP 的引入,終端用戶可以在任何地點接入網路或與其他的節點聯系,與傳統的網路相比接入點的范圍大大的增強,而且頻譜的利用率提高,系統的容量增大。
(5)組網靈活、維護方便
由於 WMN 網路本身的組網特點,只要在需要的地方加上 WR 等少量的無線設備,即可與已有的設施組成無線的寬頻接入網。WMN 網路的路由選擇特性使鏈路中斷或局部擴容和升級不影響整個網路運行,因此提高了網路的柔韌性和可行性,和傳統網路相比功能更強大、更完善。
Mesh 網路在家庭、企業和公共場所等諸多領域都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1)家庭
無線 Mesh 網路的一個重要用處就是用於建立家庭無線網路。家庭式無線 Mesh 網路可以連接台式 PC 機、筆記本電腦、HDTV、DVD 播放器、游戲控制台,以及其他各種消費類電子設備,而不需要復雜的布線和安裝過程。在家庭無線 Mesh 網路中,各種家用電器既是網上的用戶,也作為網路基礎設施的組成部分為其他設備提供接入服務。當家用電器增多時,這種組網方式可以提供更多的容量和更大的覆蓋范圍。無線 Mesh 網路在家庭應用中的另外一個好處是它能夠支持帶寬高度集中的應用,如高清晰度視頻等。
(2)企業
目前,企業的無線通信系統大都採用傳統的蜂窩電話式無線鏈路,為用戶提供點到點和點到多點傳輸。無線 Mesh 網路則不同,它允許網路用戶共享帶寬,消除了目前單跳網路的瓶頸,並且能夠實現網路負載的動態平衡。在無線 Mesh 網路中增加或調整 AP 也比有線 AP 更容易、配置更靈活、安裝和使用成本更低。尤其是對於那些需要經常移動接入點的企業,無線 Mesh 網路的多跳結構和配置靈活將非常有利於網路拓樸結構的調整和升級。
(3)學校
校園無線網路與大型企業非常類似,但也有自己的不同特點。一是校園 WLAN 的規模大,不僅地域范圍大,用戶多,而且通信量也大,因為與一般企業用戶相比學生會更多地使用多媒體;二是網路覆蓋的要求高,網路必須能夠實現室內、室外、禮堂、宿舍、圖書館和公共場所等之間的無縫漫遊;三是負載平衡非常重要,由於學生經常要集中活動,當學生同時在某個位置使用網路時,就可能發生通信擁塞現象。
解決這些問題的傳統作法是在室內高密度地安裝 AP,而在室外安裝的 AP 數量則很少。但由於校園網的用戶需求變化較大,有可能經常需要增加新的 AP 或調整 AP 的部署位置, 這會帶來很大的成本增加。而使用無線 Mesh 網路方式組網,不僅易於實現網路的結構升級和調整,而且能夠實現室外和室內之間的無縫漫遊。
(4)醫院
無線 Mesh 網路還為像醫院這樣的公共場所提供了一種理想的聯網方案。由於醫院建築物的構造密集而又復雜,一些區域還要防止電磁輻射,因此是安裝無線網路難度最大的領域之一。醫院的網路存在布線比較困難和對網路的健壯性要求很高的特點。採用無線 Mesh 組網則是解決這些問題的理想方案。如果要對醫院無線網路拓撲進行調整,只需要移動現有的 Mesh 節點的位置或安裝新的 Mesh 節點就可以了,過程非常簡單,安裝新的 Mesh 節點也非常方便。而無線 Mesh 的健壯性和高帶寬也使它更適合於在醫院中部署。
(5)旅遊休閑場所
無線 Mesh 網路非常適合於在那些地理位置偏遠布線困難或經濟上不合算,而又需要為用戶提供寬頻無線 Internet 訪問的地方,如旅遊場所、度假村、汽車旅館等。無線 Mesh 網路能夠以最低的成本為這些場所提供寬頻服務。
(6)快速部署和臨時安裝
對於那些需要快速部署或臨時安裝的地方,如展覽會、交易會或災難救援等,無線 Mesh 網路無疑是最經濟有效的組網方法。比如,如果需要臨時在某個地方開幾天會議或辦幾天展覽,使用無線 Mesh 網路來組網可以將成本降到最低。
WMN 不僅在家庭、企業和公共場所等諸多領域都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在其他方面如結合數據、圖像採集模塊可以對目標對象進行監控或數據採集,並廣泛應用到環境檢測、工業、交通等等領域。隨著其他技術的不斷更新完善,WMN 更好的與之相融合、互補從而能夠揚長避短發揮出各自的優勢。
Ⅲ 無線移動自組織網路信道接入面臨的問題
無線移動自組織網路信道接入面臨的問題是傳輸的信號的正常速率前同步碼檢測器,以及用於檢測根據調制和編碼方案的第二集合傳輸的信號的低速率前同步碼檢測。
移動自組織網路在結構上具有以下一些主要特徵動態拓撲即網路中的節點可以任意移動,因此,網路的拓撲結構也可能會變化。鏈路帶寬受限容量時變由於拓撲動態變化導致每個節點轉發的非自身作為目的地的業務量也隨時間變化,因此與有線網路不同,它的鏈路容量表現出時變的特徵。
動力受限由於網路節點的移動特徵,其中大多數節點以電池為動力,因而,在進行系統設計時,節能就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
物理上安全有限移動網路比固定網路有線和無線更易受到安全威脅。除了需要克服無線鏈路的安全弱點以外,還需要克服移動拓撲所帶來的新的安全隱患,除了在結構上的特點外,移動自組織網路在技術上還具有或要求具有以下特徵。
完善而又可靠的路由和移動性管理演算法提高網路的可靠性和可用性,即降低任何網路部件與網路的其他部分分離的概率,自適應演算法和協議調整與適應無線傳播環境,網路拓撲和業務條件頻率的變化。
低開銷演算法和協議盡可能地節省無線通信資源。在移動自組織網路中節點或系統的資源比在有線網路中更加珍惜,多重路由在源節點和目標節點之間最好能有多條不同的路由,以降低在某一些節點(特別是作為信息轉發的瓶頸節點)中的擁塞,增加網路的可靠性和生存能力。
可靠的網路結構避免網路對某些鏈路失效或終端,擁塞,路由等過分敏感。根據網路控制結構,移動自組織網路可分為全分布式網路和分層分布式網路。
全分布式移動自組織網路全分布式控制結構網路屬於對等網路。在這種網路結構中,沒有任何中心控制節點,網路的控制和管理功能均分散到每個節點中,所有節點都是網路控制和管理的參與者。所有節點的軟硬體配置及地位均相同,都提供維護和修正路由表,監測和維護網路連接,檢測擁擠狀態和控制業務流量等功能。
該結構的優點是可靠性高,抗毀能力強,能動態跟蹤網路的拓撲變化。其不足之處是每個節點都需有較大的存儲容量和較強的處理能力,網路開銷大。
分層分布式移動自組織網路分層分布式控制網路形成過程如下從網路的普通節點中,篩選出一組節點作為控制節點群首,由這些控制節點組成一個全分布式控制的干線網路,每個控制節點具有相同的責任和權力,可各自控制一群普通節點。
當網路節點數較大時,還可從控制節點中再篩選出一組超群控制節點超群首,由這些超群控制節點組成一個全分布控制的網路。如果需要,還可從超群控制節點中產生更高一層的控制節點,直至產生最高層的控制節點。
根據網路的組網體制,移動自組織網路可分為集中式移動自組織網路和分散式移動自組織網路。
Ⅳ 易平的介紹
多年來一直從事無線謹亮清網路和信息安全的研究工作。先祥前後主持和參加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無線自組織網路安全特性基礎理論研究」,國家863計劃「無線自組網實時入侵檢測和主動防護機制研究」、「無線網狀網路WMN安全關鍵技術研究」、上海市自然基金「無線MESH網路主動安全防護模型研究」,上海科委重點項目等多鍵襪項國家和地方項目。
Ⅳ 山東建築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碩士點簡介
山東建築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擁有計算機應用技術學術型碩士學位授權點和電子信息(計算機技術方向)(專業型)碩士學位授權點。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已形成了一支學術水平高、職稱和年齡結構合理、具有明顯特色的學術隊伍。學位點理論研究和工程應用並重,既注重出高水平的理論成果,又要落實到研究成果的推廣應用,盡快把研究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學術隊伍成員不僅都有進行深入的理論研究的能力和經歷,也具有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豐富經驗。學院現有教授13人,副教授32人橋蠢,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34人,其中學碩導師21人,專碩導師9人。敏掘陪
計算機應用技術學術型碩士學位授權點目前有三個穩定的研究方向:
大數據與知識工程該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城市計算中的大數據處理和分析的理論和技術,主要內容包括:大數據處理技術,結構化和半結構化數據的聯機分析技術,數據挖掘及知識發現,智能信息檢索技術,信息管理系統和決策支持系統的研製及應用等。
網路系統與安全該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城市計算中網路、系統和安全散乎問題,主要內容包括:協議測試及協議工程,網路服務質量控制技術,計算機網路性能分析與網路模擬技術,數字媒體技術及應用,無線自組織網路及協同計算技術及應用,信息安全技術及應用,面向網路的嵌入式系統、雲計算系統等。
3.智能計算理論與應用該研究方向主要研究用機器學習、深度學習和生物計算等人工智慧理論解決城市運行深度知識挖掘問題,主要內容包括:人工智慧與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生物計算,計算機視覺和理解,數據可視化,智能計算的高性能系統結構等。電子信息(計算機技術方向)(專業型)碩士學位授權點以面向行業需求的人工智慧和大數據應用研究為主要方向,強調系統實現綜合能力的培養。
Ⅵ 無線自組織網路路由技術有哪些
無線自組織網路是一種獨立組網的技術,由一組帶有無線收發裝置的可移動節點組成臨時性多跳自治系統。網路無需通信基礎設施,在軍事和民用方面都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路由技術是自組織網路的核心技術之一,網路拓撲的動態特性使得傳統路由不再適用,新的路由策略的研究勢在必行。論文重點研究動態源路由技術並對其進行改進。 網路節點間通信的不可預測,使得按需路由成為了路由技術的首選,這樣有效降低了休眠節點不必要的路由開銷,節約了網路帶寬資源。DSR路由就是一種常用的按需路由技術。但是大規模網路中,數據分組頭部攜帶完整路由信息以及依靠泛洪來完成路由發現過程都帶來了很大開銷,對實時性要求高的網路影響很大。對此論文提出了有序泛洪和區域搜索機制來控制路由的開銷,並且引入了分層結構來進一步限製成員節點的泛洪請求。通過普通節點對高層節點注冊登記,來完成位於不同地域的節點間的通信。結合模擬對比網路性能,達到了路由時延和路由開銷的相對平衡。
Ⅶ 什麼是自組織網路自組織網路有哪些特點
移動自組織網路是一種移動通信和計算機網路相結合的網路,是移動計算機網路的一種,用戶終端可以在網內隨意移動而保持通信。移動自組織網路能夠利用移動終端的路由轉發功能,在無基礎設施的情況下進行通信,從而彌補了無網路通信基礎設施可使用的缺陷。自組網技術為計算機支持的協同工作系統提供了一種解決途徑,主要特點有:
網路拓撲結構動態變化
在移動自組織網路中,由於用戶終端的隨機移動、節點的隨時開機和關機、無線發信裝置發送功率的變化、無線信道間的相互干擾以及地形等綜合因素的影響,移動終端間通過無線信道形成的網路拓撲結構隨時可能發生變化,而且變化的方式和速度都是不可預測的。
自組織無中心網路
移動自組織網路沒有嚴格的控制中心,所有節點的地位是平等的,是一種對等式網路。節點能夠隨時加入和離開網路,任何節點的故障都不會影響整個網路的運行,具有很強的抗毀性。
多跳網路
由於移動終端的發射功率和覆蓋范圍有限,當終端要與覆蓋范圍之外的終端進行通信時,需要利用中間節點進行轉發。
值得注意的是,與一般網路中的多跳不同,無線自組網中的多跳路由是由普通節點共同協作完成的,而不是由專門的路由設備完成的。
無線傳輸帶寬有限
無線信道本身的物理特性決定了移動自組織網路的帶寬比有線信道要低很多,而競爭共享無線信道產生的碰撞、信號衰減、噪音干擾及信道干擾等因素使得移動終端的實際帶寬遠遠小於理論值。
移動終端的局限性
自組織網路中的移動終端(如筆記本電腦、手機等)具有靈巧、輕便、移動性好等優點,但同時其電源有限、內存小、CPU性能低等限制,使得我們在開發應用程序時,需要考慮這些因素。
Ⅷ CFDA無線自組網的工作原理
CFDA的設計及工作流程包括四個部分:網路規劃、網路鋪設施工、路由建立、數據採集傳輸,
6.1網路規劃
首先,根據實際項目的具體需求,將網路劃分為一個或若干個微蜂窩小區(Cellular),蜂窩小區的界定原則為:具有一定的自然區域性或行政轄區性。
為避免各個微蜂窩小區間的無線干擾,按照GSM數字蜂窩網的頻率復用原則和編碼原則,對各Cellular的CAC進行編碼,如圖上所示,並根據表1確定該Cellular的工作頻率。
CFDA的工作頻段為微功率免申請業余頻段。CFDA提供工作頻點分組,每個Cellular內設置一個CAC並分配一組頻點。
CFDA平台規定:每個DAU均與其最近的唯一CAC所對應,受此CAC管理。在數據採集傳輸階段,DAU將採集到的數據傳遞到其對應的CAC,由CAC收集其微蜂窩小區內所有DAU的數據並處理或上傳。
每個CAC最多管理多個DAU。CAC標識(ID)和DAU的物理地址定義如下臘螞表
DAU物理地址 CAC 標識(ID) DAU單元地址 DAU的邏輯地址是指DAU所連接的用戶設備終端的地址或者標號(如電表的表號、用戶名等)。當DAU的物理地址確定後,其物理地址與其邏輯地址具有一一對應的畢局穗關系,可以構成DAU地址映射表。每個CAC保存其管理的所有DAU的地址映射表。
6.2 網路鋪設施工
根據網路規劃圖,將DAU與用戶數據採集設備聯通工作、將CAC與用戶數據處理設備(計算機、應用軟體)聯通工作。
為方便與用戶設備相聯、構成無線數據採集傳輸接入的應用系統,CAC和DAU均設計有通用的RS-485或者UART介面。通過UART可將CAC(或者DAU)直接嵌入用戶數據處理設備或用戶數據採集設備,通過RS-485則可直接以「外掛」方式與用戶設備相連。
網路鋪設實施中的主要問題包括:「微蜂窩小區處理中心」和「微蜂窩小區內數據接入單元」的設計。
6.2.1 小區處理中心的設計
微蜂窩小區處理中心由CAC和用戶數據處理設備構成。
CAC屬於一個微功率的無線數據收發電台。該公司生產有嵌入式(型號:FC-201/JA)和外掛式(型號:FC-601/JA)兩種型號。它們分別適用於相對簡單的用戶(固定/移動)數據處理器和固定的計算機用戶數據處理器手卜。如下圖所示。
微蜂窩小區處理中心可以設計為兩種類型:落地型和轉發型。
n 落地型:是指信息的處理中心就在該小區,由該小區直接對採集的數據進行處理,如小區安防報警系統等。該系統的中心控制設備通常是一台電腦,其結構如下圖所示。
(其中,FC-601/JA具有電源和RS-232、RS-485介面)
n 轉發型:當Cellular 內沒有數據處理能力時,可以構建轉發型處理中心。轉發型處理中心單元只具有定時數據採集、存儲、轉發等功能,如電力抄表系統的集中器。其結構如下圖所示。
其設計過程與落地型基該相同。
6.2.2小區數據採集接入單元的設計
小區內數據接入單元由DAU和用戶數據採集設備構成。 UART 嵌入式DAU
型號:FC-201/JB 用戶數據採集設備 DAU 是一個微功率無線數傳電台。該公司根據用戶應用類型生產了嵌入式(DAU—FC-201/JB)和外接式(DAU—FC-601/JB)兩種型號。它們的結構分別為圖17和圖18。
6.3路由建立
在CFDA中採用了自組織網路的多跳數據傳輸技術。
每個DAU是終端數據的饋入點,同時又可以作為路由點,為相鄰的DAU轉發數據。這樣就擴展了網路的覆蓋范圍,較好地解決了網路覆蓋盲區問題。
考慮到CFDA在應用中,每個CAC和DAU一經鋪設,其地理位置就固定不動。為提高系統效率和性能,我們採用了「表驅動式」的無線自組織網路路由演算法。其主要思路是:為每個微蜂窩小區內的CAC,自動建立小區內每個DAU到此CAC的路由,並將建立的路由信息傳遞給相應的DAU。
當DAU傳輸數據時,均依據固定的路由發送數據包,當固定路由失效時,啟用備用路由或者重建路由。
n路由建立的建立步驟如下:(略)
CFDA 建立路由的過程,是在一個蜂窩內形成CAC 與DAU 的全方位路由拓撲網路結構,有效地提升了CFDA 的覆蓋范圍。CFDA 的路由建立時間根據系統規模而不同,可分為四個地址段進行,每個地址段的建立時間為幾分鍾左右。
6.4數據採集傳輸
在CFDA的路由建立階段,每個DAU確定了到該微蜂窩小區CAC的有效路由、完成了系統時鍾同步並確定了其對應的發送時隙(同一微蜂窩小區內,每個DAU都被分配唯一確定的發送時隙,以避免DAU間的信號干擾)。
在DAU對應的發送時隙,DAU根據路由信息將數據發送給下一跳節點(CAC或者相鄰的DAU)。此外,在CFDA的路由建立過程中,從DAU到CAC的路由可能有多條,當某條路由失效時,將啟用備用路由,若無可用路由,則啟動路由重建過程。
在CFDA的每個微蜂窩小區中,均分配了一定頻差的兩個頻點。系統採用固定慢速跳頻模式,以提高系統抗干擾能力,其工作方式如下:
1. 當CAC 和DAU在待機時,在頻點之間跳轉,若某頻點接收到信號,則固定在該頻點通信
2、若CAC在某一頻點通信時,出現通信失敗,則自動跳轉到另一頻點。
工程設計中的注意事項
綜上所述,在CFDA的工程設計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1、在網路規劃設計階段,首先,應根據實際應用環境的地域特徵和行政區劃設計微蜂窩小區;其次,微蜂窩小區內DAU的分布密度盡可能適中、分布盡可能均勻;第三,若在某一點或某一區域出現盲區,可在適當地區增加由FC-601/JB構成的路由點來實現覆蓋。
2、在對微蜂窩小區內的DAU編寫物理地址時,盡量集中分布在同一或相鄰的地址段內,以減少路由建立的時間。例如當DAU數量小於默認節點時,應將他們集中在一個地址段內。
3、在網路鋪設階段,需根據具體應用要求對CAC進行編程,基該步驟如下:
n 將微蜂窩小區內的所有DAU的物理地址和邏輯地址映射表下載到CAC;
n 由控制中心向FC-601/JA發建立路由啟動命令,建立路由;
n 路由建立完畢後,CAC和DAU即可進行通信。
編程中應注意的事項:
A、由於CFDA的路由時間限制,因此在編程時,要充分考慮路由時延;
B、可以通過定時重建路由的方式,提高系統穩定性;
C、CFDA 採用的是類似於神經網路的廣泛性全集路由方式。若控制中心對某一邏輯地址進行操作時,第一條路由行不通,CFDA會自動提供第二條路由進行通信,若第二條也不行,則會提供第三條,若第三條不行,則會返回失敗信息。控制中心在編程時應考慮到此點;
Ⅸ 綜合業務網理論及關鍵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的科研成果
本實驗室在2002年到2006年期間,承擔國家973、86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防預研等國家級科研項目共99項,實到科研經費共計6290.92萬。在寬頻無線自組織網、高性能寬頻信息網高速交換結構和體制、高效實時圖像壓縮編碼、高速無線傳輸和編碼技術、高安全性密碼設計與應用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批代表性成果,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省部級科學技術獎7項、唯汪灶國家友誼獎1項。在重要期刊上共發表論文866篇,其中國外重要期刊上發表論文86篇,國內重要期刊上發表論文780篇,被SCI和EI分別檢索127篇和305篇。發表國際會議論文356篇,其中ISTP檢索212篇,為國家信息化和國防現代化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本實驗室已經成為我國在通信領域高水平的科學研究基地和高層次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
正式出版專著和研究生用教材14本(如《通信網的安全——理論與技術》、《計算機中的糾錯碼技術》、《個人通信》、《糾錯密碼理論》、《語音信號處理》等)。 突出的科研成果有:寬頻無線IP與移動IP實驗系統、實用化ISDN多媒體通信終端、ATM寬頻綜合接入系統、高效圖像壓縮編碼及高速率圖像實時壓縮編碼技術、短波自適應通信系統、多安全級密碼演算法、HDTV新的傳輸體制COFDM等。
代表性研究成果一
高性能寬頻信息網高速交換結構和體制
研究成果的主要內容:
1.參與863重大專項「中國高速信息示範網」的總體研究,本實驗室李紅濱教授任總體組副組長,該項目獲2002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排名第二)。
2.完成「新標記交換體制研究」、「T比特級路由器交換網路關鍵技術研究」和「IP over DWDM技術體制跟蹤研究」三個863計劃項目,驗收結果均為Ab。
3.獲得四項國家發明專利授權。
4.在國內外重要刊物上共發表論文94篇,在重要國際會議上發表12篇,其中SCI論文 12篇,在國外重要刊物上發表11篇(其中IEEE刊物7篇);他引12次,其中被IEEE Trans 期刊論文引用3次,被IEEE communication letters 引用1次,被Optic Express 論文引用2次。
主要完成人:
劉增基、李紅濱、邱智亮、張冰、文愛軍、秦浩、姚明旿、楊帆、史琰等。
主要的科技創新與貢獻:
為863重大專項「中國高速信息示範網」的總體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獲2002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提出了基於區域編碼的新標記交換體制和用於T比特級路由器的新交換結構,獲得4項國家發明專利授陵鬧權,並獲2006年度陝西省科學技術二等獎。
代表性研究成果二
寬頻無線移動自組織網路
研究成果的主要內容:
1.完成了國家863計劃重大項目:「無線移動自組織互聯網技術及實驗系統研製」、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微軟亞洲研究院聯合資助項目:「大規模寬頻無線自適應ad hoc網路」等6個課題。
2.獲陝西省科學技術一等獎1項,國防科學技術三等獎1項。
3.在國內外重要期刊上發表論文122篇、在國際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xx篇(SCI:20篇、EI:99篇、ISTP:39篇),其中「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Modified IEEE 802.11 MAC for Multi-Channel Multi-Hop Ad Hoc Network」(AINA2003)一文被國際刊物和國際會議等論文他引24次, 「Capacity Evaluation of Multi-Channel Multi-Hop Ad Hoc Networks」(ICPWC』2002)一文被國際刊物和國際會議等論文他引13次,
4.制定國家標准6項。
主要完成人:
李建東、楊家瑋、黃振海、陳彥輝、李紅艷、盛 敏、李 波、張文柱等
主要的科技創新與貢獻:
主要貢獻一:主指扮導了無線區域網標準的制定、推動無線區域網產業化
主要貢獻二:探索了XX移動自組織網路的構建方法,為XXXX電台互聯網的體制和下一代大規模(幾百到幾千
個節點)寬頻戰術電台互聯網的體制提供重要的技術支撐。
代表性研究成果三
逼近香農容量限的信道編碼及寬頻無線COFDM傳輸技術
研究成果的主要內容:
1.完成了5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的研究。它們是:「基於圖模型的低密度校驗編碼理論研究」、「移動通信系統中的級聯空時碼研究」、「迭代軟解碼中幾個關鍵問題的研究」、「 寬頻COFDM調制中的關鍵技術」和「基於COFDM的無線多址傳輸關鍵技術研究」。完成了 「高速數字調制與編碼技術---高速TCM編解碼技術」的研究。
2.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
3. 獲授權發明專利 4 項。
4.專著1本。
5.在國內外重要期刊上發表論文65篇,其中SCI:26篇、EI:49篇。
主要完成人:
葛建華、王新梅、白寶明、張海林、蔡寧、李穎、任光亮、孫獻璞、李兵兵、趙力強、郭麗俠。
主要的科技創新與貢獻:
提出了可逼近Shannon容量限的Turbo-TCM和LDPC碼的構造方法,提出了一類新的空時級聯碼和空時分組碼設計方法,突破了數字電視地面廣播COFDM傳輸系統的關鍵技術。獲得4項國家發明專利。為數字高清晰度電視系統關鍵技術與設備的研製做出了重要貢獻,獲2003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主要特色及創新點:
發明授權專利2項
「數字高清晰度電視系統關鍵技術與設備」,獲2003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1項
代表性研究成果四
高效實時圖像壓縮編碼技術
研究成果的主要內容:
1.完成了2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個863項目及國家重點項目「探月衛星圖像壓縮編解碼器」等研究任務。
2.獲得國家發明專利3項。
3.獲部(省)級獎2項。
4.成果應用於探月衛星實時圖像壓縮系統、XX-6號衛星和HJ衛星等多個型號以及機載圖像實時壓縮編碼系統和神七飛船伴隨小衛星圖像壓縮傳輸系統。
主要完成人:
吳成柯、常義林、盧朝陽、李雲松,肖嵩,劉凱,杜建超,王柯儼等。
主要的科技創新貢獻:
提出了干涉多光譜圖像的高效壓縮演算法和自適應抗誤碼的視頻圖象壓縮編碼,並已應用於探月衛星實時圖像壓縮系統、XX-6號衛星和HJ衛星等多個型號及機載偵察圖像實時壓縮編碼系統和神七飛船伴隨小衛星圖像壓縮傳輸系統。
代表性研究成果五
密碼新體制和WAPI安全協議
研究成果的主要內容:
在密碼新理論和新演算法,寬頻無線網路WAPI安全技術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創新性成果,獲2005年度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和2005年度國家密碼管理局密碼科技進步二等獎各1項,在國內外重要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156篇(其中SCI 33篇,EI 106篇)。
主要完成人:
王育民,肖國鎮,胡予璞,張變玲,黃振海,鐵滿霞等。
主要的科技創新與貢獻:
提出了高強度密碼演算法和k-錯復雜度的快速演算法;發明了IP網路普適性安全接入基礎架構——WAPI,以其為安全方案的無線區域網系列國家標准GB 15629.11 /1101 /1102 /1104亦已頒布和實施。該成果被評為2003年度信息產業部十大技術發明之一,並獲2005年度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主要特色及創新點:
WAPI是普遍適用於有線、無線IP接入網路的網路安全接入基礎架構,基於WAPI架構提出的應用於無線區域網的WAPI安全協議,在國內外首次解決了無線區域網國際標准中存在的嚴重安全問題,以其為安全方案的無線區域網系列國家標准GB 15629.11 /1101/1102/ 1104亦已頒布。GB 15629.11-2003/XG1-2006 (修改單)
獲獎: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Ⅹ 試說明無線網路在生活中的應用
行動電話就是無線網路系統的一部分,人們每天使用行動電話與他人通話。經由利用人造衛星及其他信號,無線網路系統使越洋消息的發送化為可能。在災難應對上,警局使用無線網路迅速地傳播重要消息;不論是在小型辦公大樓內或橫越整個地球,個人及公司都利用無線網路快速地發送或分享資料。
無線網路的其他重要應用之一,就是在基礎電信建設貧乏或缺乏資源的國家和地區提供一個便宜及快速的管道連接上互聯網,像是大部分的發展中國家。
特點
1、可移動性強,能突破時空的限制。
無線網路是通過發射無線電波來傳遞網路信號的,只要處於發射的范圍之內,人們就可以利用相應的接受設備來實現對相應網路的連接。這個極大地擺脫了空間和時間方面的限制,是傳統網路所無法做到的。
2、網路擴展性能相對較強。
與有線網路不一樣的是,無線網路突破了有線網路的限制,其可以隨時通過無線信號進行接人,其網路擴展性能相對較強,可以有效實現網路工作的擴展和配置的設置等。用戶在訪問信息時也會變得更加高效和便捷。無線網路不僅擴展了人們對使用網路的空間范圍,而且還提升了網路的使用效率。
3、設備安裝簡易、成本低廉。
通常來說,安裝有線網路的過程中是較為復雜繁瑣的,有線網路除了要布置大量的網線和網線接頭,而且其後期的維護費用非常高。而無線網路則無需布設大量的網線,安裝—個無線網路發射設備即可,同時這也為後期網路維護創造了非常便利的條件,極大地降低了網路前期安裝和後期維護的成本費用。
與有線網路相比,無線網路的主要特點是完全消除了有線網路的局限性,實現了信息的無線傳輸,使人們更自由地使用網路。
同時,網路運營商操作也非常方便,首先,線路建設成本降低,運行時間縮短,成本回報和利潤生產相對較快。這些優勢包括改進了管理員的無線信息傳輸管理,並為網路中沒有空間限制的用戶提供了更大的靈活性。
無線網路的類型
1、無線PAN
無線個域網(WPAN) 將設備連接到一個相對較小的區域內,通常在一個人的范圍內。[9]例如,藍牙無線電和不可見紅外光都提供了一個 WPAN,用於將耳機連接到筆記本電腦。ZigBee還支持 WPAN 應用程序。
隨著設備設計人員開始將 Wi-Fi 集成到各種消費電子設備中,Wi-Fi PAN 變得司空見慣(2010 年)。英特爾「我的 WiFi」和Windows 7「虛擬Wi-Fi」功能使 Wi-Fi PAN 的設置和配置更簡單、更容易。
2、無線區域網
甲無線區域網(WLAN)鏈路使用無線分發方法,通常提供通過接入點訪問網際網路連接在短距離內的兩個或更多的設備。採用擴頻或OFDM技術可以允許用戶在本地覆蓋區域內四處走動,並且仍然保持連接到網路。
3、無線自組織網路
無線自組織網路,也稱為無線網狀網路或移動自組織網路(MANET),是由以網狀拓撲結構組織的無線電節點組成的無線網路。每個節點代表其他節點轉發消息,每個節點執行路由。
4、無線城域網
無線城域網是一種連接多個無線區域網的無線網路。
移動網路是分布在陸地區域稱為小區,每個小區由至少一個固定位置的服務的無線網路收發器,被稱為小區站點或基站。在蜂窩網路中,每個小區的特點是使用來自其所有直接相鄰小區的一組不同的無線電頻率以避免任何干擾。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無線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