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安全设置 » 硅谷网络安全专家年收入
扩展阅读
龙之谷网络连接异常 2025-08-01 06:47:34
手机默认播放软件 2025-08-01 06:45:21
免费学习网站靠什么盈利 2025-08-01 06:36:26

硅谷网络安全专家年收入

发布时间: 2022-09-07 06:54:10

1. 在美国硅谷工作的码农,有什么工作上的烦恼

估计大家都认为在硅谷做软件工程师是非常幸福的事情,拿着令人艳羡的高薪、享受着各种各样的免费福利,不过这些福利的背后要付出的努力却是大家不知道的。
那些令人艳羡的高薪和福利
作为世界 科技 之都的硅谷自然拥有着令人艳羡的高薪,很多人可能觉得国内的互联网行业薪资待遇已经非常高了,可是跟硅谷比起来还是有着很大的差距。

在过去的2018年,美国硅谷众多的 科技 公司中,Google以24.7万美金的中位数年薪高居榜首,Facebook则以23万美金的中位数年薪屈居第二,Twitter是17.3万美金,square、英伟达等企业也都超过了15万美金,地处西雅图且拥有非常大物流员工比例的Amazon的中位数年薪都达到了2.9万美金,折算成人民币已经是国内互联网行业除了一二线企业之外较高的收入。

硅谷的 科技 公司管理模式也比较开放,大家知道的OKR管理方式,相对自由的工作时间。就拿谷歌北京来说,免费餐饮、员工及其家人可以享受30万左右的医疗保障,女员工超过5万的生育保险费用,男员工12周的陪产假,至少15天的带薪年假等等。这样的宽松管理政策成就了今天伟大的谷歌,成为全世界最知名的 科技 公司之一。
令人艳羡的背后是超于常人的压力
就拿谷歌来说,身处硅谷的谷歌周围都是知名的大城市,洛杉矶、旧金山、奥克兰等等,湾区本来就是美国西部大开发之后甚至要比东海岸更繁华的地区。

湾区附近拥有着Google、Apple、Facebook、Twitter、Intel等众多高 科技 公司,这里还拥有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加州理工学院等众多世界顶尖名校,这里还有大名鼎鼎的好莱坞。

可以说这里聚集了全世界最聪明、最有钱的一群人。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强大的竞争压力以及超高的房价,大家只想到谷歌福利好,可是没有想过你进入谷歌意味着你要跟来自世界上最顶尖高校的一群人的竞争,这种竞争压力可想而知。很多时候即使公司没有规定你要加班,可是下班回到家你也往往要主动加班到10点以后,毕竟这样你才能在跟其他人的竞争中逐渐拉开差距,反之你就要被别人拉开。

湾区的房价低位数达到了60万美金,而稍微好一点的地方比如洛杉矶基本上房价都在150万美金以上,在硅谷平均更是高达170万美金以上,这换算成人民币相必不用我多说,这基本上已经是天价了,比靠着房地产撑起经济的天朝有过之而无不及,你年薪超过20万美金在硅谷买房也是压力巨大的。

除此之外在硅谷孩子的教育成本、医疗成本等等众多方面都是非常高的,也就是说你得花掉大部分的钱用在孩子的培养上,这还不算高昂的生活成本,买车你得买吧,你不可能一天24小时都在公司吃饭吧。

程序员,俗称码农,是互联网时代的中流砥柱。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硅谷显然不是孤独的。

从我的观点来看,我认为在硅谷工作的码农(即程序员、网络工程师、计算机工程师)在工作上可能面临以下烦恼:

一、大多数码农在高企的房价面前,依旧会感觉鸭梨山大。 硅谷坐落于旧金山湾区狭长的25英里的谷地,伴随着风投资本的到来,区域内聚集了超过1500家的高 科技 公司,越来越多的追寻梦想的人开始涌入淘金,房价也随之水涨船高。

其次,尤其硅谷特殊的地理环境( 湾区三面环山,一面傍海 ),可供开发的土地资源有限,造成住宅供应不足,更加推高了房价。目前,硅谷地区一套住宅的 平均价格已经超过160万美元 ,据权威机构调研,2017年硅谷地区的码农 平均年收入14.2万美元(美国人平均年收入4.35万美元) ,意味着在房价不涨、收入不减的前提下,要 不吃不喝工作11.26年 才能负担起一套房子,想必在美国硅谷其除住房之外的其他生活成本也不会低,

这就造成了包括苹果、谷歌员工在内的 近60%的硅谷码农表示他们感到工资过低,尽管有六位数的工资却仍然买不起房子 。为解决住房问题,硅谷街头甚至出现了众多的房车。

二、面对高强度、高烧脑的工作,精神压力大。 不论是在国内国外,在“用户体验至上”的今天,码农的工作强度都是非常大的,“996”加班熬夜工作模式是常态,尤其是在项目推进的关键时期,要时刻准备面对程序上的未知的BUG、用户反馈的问题,都必须要及时解决。谷歌的一名网站稳定工程师每天上午九点钟开始上班,每天下午七点钟离开公司,回家后再加班到晚上十点钟。他需要随时保持警惕,因为他必须在5分钟内对出现问题的网页做出回应。“每天下午七点钟带着背包和充满电的笔记本电脑回家。如果我在路上接到了网页出故障的消息,我必须立即靠边停车,在5分钟内登录系统开始排除故障。所以,尽管程序员拿着高昂的薪水、诱人的福利,但是面临的精神压力也是比较大的。

其次,程序员需要很强的逻辑思维,因此大多都比较理性,整天对着机器,与外界的联系交流比较少,因此他们在排遣压力方面也不占优势,很容易形成一种非良性循环。

任何工作都不容易,都值得尊重,开心就好,与诸君共勉!

大家觉得程序猿这个工作怎么样,欢迎留言评论。。。。。。

我说说好地方吧 没有明目张胆的性别年龄歧视 996也没有被堂而皇之的摆在桌上 没人敢说:能加班是你的福报

学会融入美国人的生活,不要只在某个圈子

2. 美国硅谷的程序员工资到底有多高

“三百六十五行,行行出状元”这句话大家从小就听到过,确实也是真实的,但是对于现在的社会也有一定的区别,一般收入比较高的就是程序员,尤其是高级的程序员真的工资难以想象,很多人会疑惑美国硅谷的程序员工资到底有多高?这个估计几万一个月,甚至几十万都有,毕竟他们做的工作难度很大,对于影响的人也是很多的。

所以很多人觉得程序员很挣钱,收入快这也是有道理的,但是对于大脑的使用也是很苦恼的,所以一般都有年龄的限制,但是互联网的发展这是大势所趋,所以未来程序员依旧是非常重要的,大家可以多去了解一下。

3. 美国硅谷普通IT工程师年薪多少

大家都认为硅谷的工程师都很牛,聪明到没朋友。人人都说,他们的工作有着免费食物,免费洗衣,带Wi-Fi的大巴,在Google的停车场里连免费的发型设计都有了。有这些就算了,这些工程师可是在钱堆里面游泳啊亲,想想Facebook的IPO可是募得了好几亿啊。在Google,
Facebook 和 Twitter这些风头正劲的公司里,往往流传这某些牛逼的工程师拿到了几百万美元的传说。

硅谷之外的人,听说了这些数钱数到手软的传说,总认为硅谷那可是遍地黄金。呵呵,大概他们也没错吧:在Atherton 或者 Old Palo
Alto,那儿可遍地都是价值几百万的豪宅,跟Beverly Hills都不相上下。

但是,那些豪宅都是高管或者搞金融的人的。勤劳的码农们,活的可真是很低调。我跟在硅谷大公司供职的很多工程师聊过,据我所知,他们的年薪在10W到15W之间。当然你也能找到年薪20W以上的哥们,但那是人家牛逼,不是人人都能做到。Facebook和Google的NCG工程师年薪大概在10W作业。据不少Quora上的回答看来,这些公司还有5W的签约金,当然还有一些股票。

对大多数美国人来说,这都算得上爽翻天的薪水了。但当你搬到硅谷去的时候,你就会意识到,在别的地方也许是爽翻天的年薪,在硅谷这,也就是普通中产阶级的生活吧。旧金山,Cupertino,
Mountain View, and Palo
Alto的房价中位数都在100W左右浮动。这样房子的贷款和房产税就要花掉大半薪水了,我说的还是夫妻都有工作的情况。要是再算上其他的像食物,收入税,孩子这类的花销,那可就根本没边了。这也就是为什么,你去Google和Facebook的停车场瞧瞧,大多数车都是Toyotas而不是Teslas。

下面就是我最爱的部分了。我去年在创业公司中跟人辩论,说硅谷的工程师薪水算是低得可怜,如果你想想他们每年为公司创造的几十亿利润的话。而且,我很怀疑,他们惊人低收入的原因是因为劳动力市场的低迷。要我说,这都是设计好了的:很多年了,这些高科技公司巨头都在非法的密谋不去招聘别的公司的员工。早在2010年的时候,美国司法部就和Adobe,
Apple, Google, Intel, Inuit
以及Pixar就这种现象开展了讨论会。现在呢,这些公司不少前员工都参加了集体诉讼,他们手上的证据看起来可都非常靠谱。

据这些文件说所,这些公司的高管同意并通过了这种禁止相互猎头的政策,而HR部门则把它奉为金科玉律。基于上周泄露的一些法律文件,在2007年3月,Steve
Jobs转发给Eric
Schmidt某个Google员工发给Apple工程师的招聘推荐邮件,并附言道,请您的招聘部门停止做这样的事情。而Schmidt立马就回复了,不是给Jobs解释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硅谷,相互猎头是一件非常公平的事情,而是警告了他的HR部门“我们有规定不能从Apple直接招聘”。Google的招聘总监Arnnon
Geshuri立马道歉并保证会立马开除那个联系Apple员工的Google招聘员。然后,现在已经是Google高级商业执行副总裁的Shona
Brown严厉的警告了HR部门,“被开除的这人就是给你们最好的例子!”。

真是让人羞耻。现在本案的法官允许原告要求公司的高管出庭,看来有很多新的证据会浮出水面。去年Google的利润大概是100亿美元,苹果的大概是260亿美元。这些可都是千万工程师和设计师的血汗钱啊,可他们就这样无声的被剥削着。

好消息是硅谷也在改变。现如今的技术公司猎头比餐厅零时工都多。工程师们可得好好感谢这位带来竞争竞价的人——Mark
Zuckerberg(同时也是他们中最富有的黑客)。Facebook对他们的竞争者从不仁慈,当他们的股票很明显会一飞冲天的时候,公司很自豪的把股票当做招聘硅谷最优秀工程师的筹码。感谢Facebook的pre-IPO的刺激,——当然,也要算上Twitter,
Zynga,和LinkedIn的功劳,工程师的薪水整体上升了。去年Google被强迫提升了10%的员工年薪,我也听说很多其他大公司也会开始提薪。

但也有不好的消息,随着工程界最大的创业公司上市,它股票报酬的价值开始降低。如果去年这时候你拿到了Facebook
10W的股票,现在可能就会价值百万。可现在你拿到Facebook
10W的股票,可就没那么大的升值了。当然,其他新兴的创业公司也会带来竞争压力。毕竟硅谷可从不缺钱。

但最近我们可很难看到另一家有Facebook规模的创业公司。很多员工又开始担心他们的薪水了。如果你受雇于这些大公司,放聪明些,你的老板可不会管你的死活。跟他谈谈薪水的事情。福利看起来是很好啦,但是我的免费午餐可真没有其他人更高的薪水爽啊。

4. 硅谷的软件工程师收入情况如何

我在硅谷做IC设计。在硅谷,硬件工程师的收入只有中等水平,远远低于软件工程师的水平,这是国内外的现状。

硬件和软件工程师对比

硬件工程师实际上并不比软件工程师低得多(不到10-15%),但股票和奖金不是数量级。这也是由硬件公司的商业模式决定的。这是一个成本高,回报率相对较低的行业。华尔街不会给公司太高的目标价,所以员工不会得到太多。即使像苹果这样的高富公司,净收入仍然比最好的软件公司差,毕竟硬件的总利润率总是太高。


我的忠告

年轻人还是不去跳坑情,或遗憾错过机会的时候,没有地方买后悔药。

5. 在硅谷工作的人年薪100万元人民币要缴纳多少税

对于许多为了生活,忙于奔波或是兢兢业业上班的人群来说,每月有着一份稳定且高额的工资,是家庭主要的经济支柱。心中没有一个亿的“小目标”,但多数人却有着努力向上爬的精神,期待提高自身工资收入,或是以年薪百万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不管是目标,亦或是心中定义的一座里程碑,年薪百万确实有着足够的魔力,令人为之努力。

单以扣除6万费用为基准,在不考虑扣除其他费用的前提下,以上述公式计算。即(94万*35%税率-85920=243080元),年薪100万,应缴纳24.3万左右的税收。但在税收法中,存在有各项繁琐的扣费选项,将各项选项统计计算下来,年薪100万每年的纳税范围应在20万左右,具体的计算数据相差不多。

6. 介绍一下硅谷和中关村

人们传统称谓的硅谷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旧金山经圣克拉拉至圣何塞近50公里的一条狭长地带,是美国重要的电子工业基地,也是世界最为知名的电子工业集中地。它是随着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微电子技术高速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其特点是以附近一些具有雄厚科研力量的美国一流大学斯坦福、伯克利和加州理工等世界知名大学为依托,以高技术的中小公司群为基础,并拥有思科、英特尔、惠普、朗讯、苹果等大公司,融科学、技术、生产为一体。

目前它已有大大小小电子工业公司达10000家以上,所产半导体集成电路和电子计算机约占全美1/3和1/6。80年代后,生物、空间、海洋、通讯、能源材料等新兴技术的研究机构纷纷出现,该地区客观上成为美国高新技术的摇篮,现在硅谷已成为世界各国半导体工业聚集区的代名词。

硅谷的高新科技日新月异,平均18个月就上一个新台阶,多年来,其经济持续繁荣,1999年硅谷的营业额达2500亿美元至3000亿美元左右。1998年硅谷人均年薪已达9.6万美元,1999年则已超过10万,美国一个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在硅谷一年收入不下6万美元,比其他地区一般高出一二万美元。现在全世界人都知道,在硅谷一夜之间成为百万富翁、千万富翁,都是平常的事,即使亿万富翁也不是不可能的。

在硅谷,知识就是工作,知识就是财富,对于所有科技员工来说,除了完成每天的工作,知识更新也是一门必修课。为了跟上高新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人都不得不废寝忘食,每天的工作和学习时间都在12小时以上,如稍有懈怠,明天就会有被淘汰的可能。

硅谷是美国高科技人才的集中地,更是美国信息产业人才的集中地,目前在硅谷,集结着美国各地和世界各国的科技人员达100万以上,美国科学院院士在硅谷任职的就有近千人,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就达30多人。硅谷是美国青年心驰神往的圣地,也是世界各国留学生的竞技场和淘金场。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教授,前不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过,“清华、科大和北大理工类毕业生中的一半或早或迟的都出去了”,其中主要是走向美国,包括硅谷公司。美国《洛杉矶时报》撰稿人埃弗兰·伊里塔尼说:“如果你浏览一下硅谷公司的员工名单,就会发现无数的清华毕业生。他们是来美国寻求工程技术突破,在英特网领域大显身手或在科技上创业的数以千计的中国优秀科技人才的一部分。”实际上华人控制的硅谷公司现已达2000家以上,占硅谷公司的1/5,而来自中国大陆的华人则越来越多。名闻中国的主要电视机厂家康佳公司和主要计算机公联想集司团都已在那里建立了自己的科研实验基地。

在硅谷,一般公司都实行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生产营销三位一体的经营机制,高学历的专业科技人员往往占公司员工的80%以上。硅谷的科技人员大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佼佼者,他们不仅母语和肤色不同,文化背景和生活习俗也各有所异,所学专业和特长也不一样。如此一批科技专家聚在一起,必然思维活跃,互相切磋中很容易迸发出创新的火花。目前,硅谷高新技术公司的创立和资金投入方兴未艾,仍然呈现出发展的趋势。

自80年代后,世界各国有不少科技较发达地区,为了更快地促进地方经济,都试图建立起自己的硅谷,如美国波士顿的“第二硅谷”、“日本硅谷”、“韩国硅谷”等。中国也不例外,有北京中关村硅谷、上海浦东硅谷和广东深圳硅谷
一、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8年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成立

1978年春,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正式提出了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观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由此拉开了中国现代改革的序幕。改革大潮直接激发了中国最大的高智力知识密集区 北京中关村。

中国科学院研究员陈春先在三次考察美国“128号公路”后,怀着一种使命感,要在中关村建立“技术扩散区”,探索一条适应我国国情的扩散新技术、将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的路子。1980年10月23日,他在中关村率先创办了第一个民办科技机构 北京等离子体学会先进发展技术服务部。其基本原则是:科技人员走出研究院所,遵循科技转化规律,市场经济规律,不要国家拔款,不占国家编制,自筹资金、自负盈亏、自主经营、依法自主决策。

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还不是高技术企业,而只能说是高技术企业雏型,但它却使人们看到了在中国条件下发展类似于美国“硅谷”或波士顿128号公路两旁那样的高技术企业群的可能性,因而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同时也引发了有关“科研人员的任务究竟是什么”,“研究院所是否应办经济实体”等种种争议。

1982年10月,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了“经济建设要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方针,从理论上解决了关于中关村的争议。科技人员转向经济,兴办高技术企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改革开放的大势所趋。

1983年1月,中央有关领导同志就中关村的争议作了批示,肯定了中关村科技人员对这一新生事物的积极探索。从此,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坎坷历程,中关村的民营高技术企业从无到有,以其特有的生命力,开始了艰辛的创业历程。

此后,中关村地区民营科技企业如科海(1983)、京海(1983)、四通(1984)、信通(1984)等先后建立。到1986年底,中关村各类开发性公司已近100家,逐渐形成了闻名中外的、以开发、经营电子产品的民营科技企业群体 “中关村电子一条街”。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充分肯定了这一改革的新生事物,中国科技知识分子的开创性为我国改革科技体制和经济体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1986年12月,《人民日报》以“北京中关村一场悄悄变革,中国硅谷正在这里孕育”为题,向社会各界宣传报道了“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成长与发展情况。在此同时,7个城市的100多位从事软件科学和管理科学方面的专家学者,进行“中国高技术开发区研究”和“北京中关村建立高技术开发区的调查与研究”,经过3年的努力,第一次系统、全面、理性地研究了高技术开发区的发展规律,这两个课题不仅从理论上肯定了我国搞高新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而且系统地对高新区发展的概念、模式、项目、选址和政策等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

随着国务院进一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决定的发布,同时由于各级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研究机构的大力支持,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发展出现了勃勃生机。两年中,中关村的高技术企业发展到了400多家,并在实践中走向成熟,逐步形成了独特的技工贸一体化的发展模式。1988年初,中央办公厅组织联合调查组,根据十三大提出的生产力标准,对电子一条街进行了全面的调查与总结,肯定了中关村高技术企业的方向,并提出了兴办中关村新技术开发试验区的建议。同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发布《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暂行条例》,正式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它标志着中关村高技术企业从此进入了不仅合理而且合法的正常发展阶段。

二、从1988年到1998年:北京试验区发展期。

1988年5月10日国务院颁布了《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暂行条例》(即十八条),大大激励了科技人员创办新技术企业的积极性。科学院、各大专院校、各部委研究院所的一大批科技人员纷纷来到试验区,新技术企业的数量在试验区成立后现呈迅速增长的态势。

随后的两年,尽管全国范围内存在经济调整与市场疲软等因素,在全国宏观经济环境十分不利的情况下,试验区仍然保持了超常规的增长。从1987年底到1991年底,试验区企业由148家急剧增加到1300余家,年技工贸总收入由7亿元增到37亿元,年工业产值从4.8亿元(1988)增到12亿元,上缴税金由0.25亿元增到1.5亿元,年出口创汇由300万美元增到4500万美元,后四项指标年平均增长53.9%,36.9%,64.5%,125.7%。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目标,掀起中国改革史上又一次思想解放和现代建设的高潮,为中关村的兴盛注入新的活力,高技术企业的发展更为活跃。1993年6月,国家科委、国家体改委发布《关于大力发展民营科技型企业若干问题的决定》,在这一新形势的推动下,中关村的科技企业家进行了认真的思考,深刻总结了创业的经验与面临的挑战,率先提出了“二次创业”的战略,即“资本股份化、产业规模化、技术创新化、融资多元化、管理科学化、经济国际化”。这是在明确建立新经济体制时期,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的实现高科技产业化的发展新阶段。

1995年5月,中央作出《关于加速科学进步的决定》,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决定》明确指出,“民营科技企业是全社会科技进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我国高技术产业的一支有生力量,要继续鼓励和引导共健康发展”。在全国上下引起极大反响。北京市委、市政府决定重新研究北京经济发展战略,建立包括海淀试验区、丰台园区、昌平园区在内的一区多园格局的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并建立相应的市级管理机构:市试验区管委会,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放到突出地位。

1998年,北京市政府颁布《关于鼓励民营科技企业发展若干规定》(新十八条)。1999年初,颁布《北京市关于进一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即“33条”)。

1999年6月5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科技部和北京市政府《关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的请示》,原则同意中关村科技园区的规划。随后,“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正式更名为“历史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