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安全设置 » 以京剧为主题设置主题网络图
扩展阅读
电脑提示网络变化 2025-05-13 20:19:12
计算机网络的职业发展 2025-05-13 20:18:36
网络盒连接不上网 2025-05-13 20:13:40

以京剧为主题设置主题网络图

发布时间: 2022-05-07 05:24:21

❶ 谁能帮我弄一个 主题是 走入京剧世界之京剧的起源 PPT 求速度 急需 QQ1052313428

清干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这是中国戏曲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恰逢干隆帝八十大寿。为了庆祝寿辰,他召集了江西、安徽、陕西、湖北等省戏班进京演出,加上北方原有的戏班,在京城形成了“花、雅”众戏争奇斗艳的局面。〔花、雅”均为戏曲史上的专有名词。“花”指各地的新兴剧种;“雅”指昆曲〕。其中安徽来的“四大徽班”,即三庆班、四喜班、春台班、和春班,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远得了广大京城观众的喜爱。寿辰结束后,他们仍然留在北京演出,并在与来京的汉班及西秦腔的结合中,相互融合,相互吸引,逐渐创立了个以唱西皮和二黄为主的新剧种——京戏,并很快风靡全国,取据了昆曲的霸主地位,成为了中国的新国戏。由此戏曲界把1790年,即“四大徽班”进京为干隆皇帝祝寿这一年定为京剧的诞生年。

一个优秀的艺术种类是并非单靠优秀的理论而能建立的,它必须依赖于广大欣赏者的喜爱,换言之,听众是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京剧形成后,不仅受到了清朝宫廷王公帝后们的喜爱,更得到了广大人民的认同,很快便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京戏在社会上越演越红,在宫廷里也备受推崇。尤其是在清朝末年,宫中几乎无戏不欢。京城中曾有诗曰:“歌舞编成内教坊,颐和日日奏图霓裳。新来学得谭家调,小部声音独擅场”。甚至连朝中官员都有“状元三年一个,十三旦盖世无双”之说,可见当年的盛况。一个时期内,京城中戏楼层出不穷,湖广会馆戏楼,正乙祠、恭王府大戏房、重华宫戏台,更不用说众多的小戏园子了。

在很少有其他娱乐活动的年代里,戏剧艺术独霸了用形象表演故事的领域,听戏成了人们最佳的消遣方式。也就在那个年代中,京剧有了极大的发展。无论从唱、念、坐、打,以及外在表现形式都有了极大的提高。西方戏剧家们曾经试图建立“正在进行生活”的幻境,而中国戏剧艺术则坦白承认演戏是对生活的艺术表现,而不是生活本身。

因为通俗热闹的缘故,京剧观众从一开始就好“捧角儿”,什么人唱比唱什么戏更显得重要。好戏全在红伶身上带着,所以上戏园子的人多是奔着当天挂头牌的演员去的。戏迷谈戏,实际上却是在谈“角儿”。“角儿们”演的戏,不光在规定情境里把戏做得很足,而且还会旁逸斜出地“饶”些彩头。上戏园子既是去玩的,有谁不愿意多乐几回呢?京剧本来就是从“百戏”中脱胎而来的,融百家之长,自成一体,也为演者提供了极大发挥的空间。大凡真正优秀的演员,总要有自己的过人本领,即看家本事,大至流派特色,小至个人风格,必要有所标志,让听众一闻便知内里功夫及其长项,久而久之,听众才会承认这是“角儿”。

“是有名士自风流”,但凡名角必有可听精彩之处,千锤百炼,而后乃成。其中甘苦也如寒冬饮冰水,点滴在心头……从京剧诞生的那一天起,“角儿”一直是支撑舞台的主宰,并以其风标独致的表演不知得到了多少戏迷的喝彩声,也不知影响着方人士,甚至可以说京剧的历史就是“角儿”们所创造的历史。

“翩若惊鸿来照影,宛似神龙戏海滨。徙倚彷徨形无定,看神光离合乍阳阴”,这是京剧《洛神》里形容洛水之神美丽姿影的一段唱词,而这种“神光离合”,亦幻亦真的情境,恰好正与京剧中的表演感受刚刚合拍。台上唱戏,台下捧场,台上台下一出戏,偌大的戏园内热闹非凡,实是一种享受,“玩”的享受。中国戏剧本身便具有很强的整体性特征,这个整体性不仅体现在剧本、表演、舞美、音乐等多种艺术门类的综合性上,而且还体现在演员与观众的反馈关系上。中国的戏剧舞台是开放性的。尤其是老戏园,戏台多是置于观众之中,演员与观众相隔很近。观众座席为长条的桌凳,竖向舞台放置,台上演唱的同时台下则随意交谈、品茶、喝彩,气氛较浓烈,这种形式所具有的种种神奇魅力,也使好戏者层出不穷,推动了京剧的发展。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观众。京剧历经二百多年风雨后愈发显示出她的风采与魅力。作为国粹她成为戏曲艺术的代表之一,向世人展示着她丰富的内涵,没有人会怀疑她的存在,因为她代表着精华,是植根于中国文化的民族艺术。优美的唱腔,迷人的神态,厚重的根基都使她成为了一段历史的拥有者。今天,她重又焕发了青春,去迎接一个新世纪的来临

❷ QQ空间用京剧主题装扮,配什么背景音乐较好

当然是用经典的京剧唱段了, 推荐 梅派的贵妃醉酒。 霸王别姬之类。 要是喜欢老生就放个三家店 定军山之类的。 要是喜欢花脸 就放个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呵呵

❸ 京剧的主要题材

京剧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它起源于清朝,流传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其题材广泛,剧目多,其中大部分是传统剧目。从题材方面,它可以有以下类别:
另一类由梆子移植过来,也就是搬用或改编其他剧种的题材,代表有由河北梆子而来的《王宝钏》。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剧目来源于昆腔。代表作有《思凡》、《闹学》、《游园》、《惊梦》等等。
京剧成体系后,京剧的剧目也逐渐增多,其题材也也变得越广泛,其中很多题材是来源于名着长篇说部。比如来自于《三国演义》的《空城计》、《借东风》。清末民初,社会动荡,京剧成为反映社会的一个载体,像《党人碑》、《瓜种兰因》、《新茶花》、《血泪碑》等等。新中国成立后,京剧题材也有了现代意义,也出现了一些现代戏,比如《江姐》、《白毛女》、《赵一曼》等等。京剧是反映社会的一门艺术,它的题材包含了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人物传记、宫廷政治斗争、才子佳人爱情故事等等。

❹ 想做一组以海派京剧脸谱为灵感来源的服装系列设计,求帮忙想个主题

主题你不是都想出来了么...京剧脸谱什么的 围绕着传统元素做呗 京剧为主题 那就表现古代文化元素与现代的服装设计融合感

❺ 京剧花旦主题

不懂调色`

❻ 京剧花旦电脑主题

你可以去 主题之家看看,那里有很多中国风的电脑主题哦,你可以网络 主题之家 第一个进去看看就行了啊~

❼ 京剧手抄报,都写什么内容啊

同学们在学校经常会有一些手抄报作业,手抄报的内容形式丰富多变,一般会根据学校的活动来定内容。下面给大家来分享一下关于京剧手抄报的内容。

我们的手抄报主题可以定为《国粹京剧》,主题最好写到手抄报的中间,字体要大一些。下面是我们要展现的内容:

以上手抄报内容分为三部分,也可根据自己的设计进行删减或增加。

❽ 京剧素有中国国粹之称,你知道京剧的演变历程是怎样的

京剧,又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已有200年历史。

1860年到1949年,京剧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860年到1917年左右,是京剧进一步走向成熟的时期。在剧目方面,从徽、汉、梆、昆等继承下来的传统剧目,经过演出实践不断加工、锤炼,更见精练。不少本头戏逐渐删除繁冗,精简为自成起讫的折子戏,如全本《宇宙锋》通常只演"修本"、"金殿"二折。辛亥革命前后,在社会、政治变革中还出现了一批密切结合现实的新剧目,如汪笑侬的《哭祖庙》、《瓜种兰因》等。音乐方面,板式、曲调有所增益,字音、声韵更加定型,使京剧唱腔委婉、动听,更具特色。舞台表演艺术方面,也更为细腻、精致,色彩浓郁。京剧史上老生前三杰(程长庚1811-1880,徽派;余三胜1802-1866,汉派;张二奎1813-1860,京派)还带有京剧前身徽、汉的地方色彩,传到老生后三杰(谭鑫培1847-1917,孙菊仙1841-1931,汪桂芬1860-1906)时,原来那种地方色彩已逐渐融会升华,成为京剧自身的艺术特色。

光绪九年(1883)起,大批京剧着名演员陆续被征为"内廷供奉",领取一定银米,平时在戏园演出,不定期地应召进宫当差,从而打破了干隆以来宫廷蓄养戏班的旧制。由于皇室贵族的喜爱,既为演出提供了优厚的物质条件,又在艺术上有严格的要求,因此留下了一批比较完整的剧目,并为京剧艺术的严格规范化奠定了发展的基础。同时,宫廷演出也在剧目内容的倾向上给京剧带来一些消极作用。

这一时期,有些京剧艺人直接参加政治斗争。如戊戌政变中,名旦余玉琴、田际云等倾向维新变法,为光绪帝传递消息。在上海,辛亥革命攻打制造局之役,潘月樵、夏月润等直接参战,曾得到孙中山的嘉奖。

光绪二十四年(1908),上海出现了第一个近代化的剧场新舞台。夏月润弟兄出于爱国热忱,在当时"租界"以外的地面,兴建了备有灯光布景设施的剧场,变革了传统的方形舞台,从而推动了京剧舞台艺术的革新,并影响到其他各地。

从1917年到1937年,是京剧艺术出现高峰的时期。剧目方面,传统戏不断加工、翻新,同时大量涌现新创剧目。题材范围扩大了,表现爱国主义、民主主义思想的剧目增多了。剧目与演员的表演特色结合更紧,出现了为某些艺术流派所特有的剧目。舞台艺术方面,流派艺术大大发展。早先,京剧舞台上以老生为主,老生流派比较明显。到这一时期,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锐意革新,积极排演新戏。梅兰芳在新编演的'《嫦蛾奔月》、《霸王别姬》、《西施》等"古装戏"中,把我国传统的古典舞蹈艺术吸收到京剧中来,唱腔曲调、伴奏乐器丰富了,服装、化装也有很多革新。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等也都发挥各自的创造力,编演了能够体现自己艺术特色的新戏,如程砚秋的《春闰梦》,荀慧生的《钗头凤》、尚小云的《汉明妃》等,舞台上出现了"四大名旦"争衡的局面。这不仅使旦角艺术焕发出空前的光彩,而且带动其他行当,争奇斗绝,流派纷呈。如老生行,余叔岩、马连良、高庆奎、言菊朋等都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出各自的流派。在上海,周信芳(麒麟童)以《萧何月下追韩信》等新剧目,独树一帜,影响广及江南各地,世称"麒派"。武生行,杨小楼、尚和玉等与南方的李春来、盖叫天等,也都形成有鲜明艺术特色的流派。此外,花脸、小生、老旦、丑等,也都人才辈出,京剧舞台达到了艺术高峰。

20年代以来,上海京剧舞台上出现了大量连台本戏。这种戏剧结构形式,原具有情节生动、有头有尾、通俗易懂的特点,深受一般观众欢迎,逐渐流行于江南各大城市,以后也传到了北京。其中某些片断还独立成为单折演出。但后来有些连台本戏走上了资本主义商业化的歧路。有时第一本戏主题还明确,但连演下去,本数越多,离题越远。

同一时期,京剧舞台上出现了大量女艺人,有的艺术成就颇高。自从道、咸年间京剧形成以来,京剧演员,无论生、旦、净、丑,一律皆由男演员饰演。大约在同治年间(1862-1874),上海开始有了幼女组成的戏班,习称"髦儿戏";辛亥革命后,北京、天津也出现了女班,有的女演员,颇着名声,但由于社会条件限制,大都昙花一现。20年代以后,许多优秀女演员先后脱颖而出,艺术上相当成熟,且能独立挑班。1930年在北京广德楼实行了男女合演(上海略早)。这些优秀女演员,除较早的老生恩晓峰、筱兰英,旦角王克琴、刘喜奎等外,20年代以后有老生李桂芬、孟小冬,旦角雪艳琴、新艳秋等。

这一时期,在人才培养方面,受到较多重视,并采取了新的措施。从光绪六年(1880创办小荣椿科班,到光绪三十年创办的富连成科班,都实行苦练幼功、技术第一的教学方法。1919年南方建立的南通伶工学社(欧阳予倩任主任),1930年在北京建立的中华戏曲专科学校(焦菊隐等任校长),1934年创办的山东省立剧院,1938年成立的上海戏剧学校,以及同年成立于西安,1945年后迁上海的夏声戏剧学校等,都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所改革,除基本功外,兼重文化课程,并授以音乐及其他艺术知识。这种教育制度和教学方法,虽然还处于摸索阶段,但对提高新一代演员的艺术修养却收到了一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