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输层的数据叫段,网络层叫包,数据链路层叫帧,物理层叫比特流,这样的叫法叫PDU(协议数据单元)。
网络七层协议:OSI是一个开放性的通行系统互连参考模型,他是一个定义的非常好的协议规范。OSI模型有7层结构,每层都可以有几个子层。 OSI的7层从上到下分别是:
7应用层6表示层5会话层4传输层3网络层2数据链路层1物理层其中高层,
即7、6、5、4层定义了应用程序的功能,
下面3层,即3、2、1层主要面向通过网络的端到端的数据流。
(1)电脑网络6和网络7扩展阅读:
协议分层的作用:
1、人们可以很容易地讨论和学习协议的具体细节。
2、层间的标准接口有利于项目的模块化。
3、营造更好的互联环境。
4、降低了复杂性,使程序更容易修改,使产品开发更快。
5、每一层利用相邻的底层服务,更容易记住每一层的功能。
大多数计算机网络采用分层结构,计算机网络分为若干层次,高水平的系统只有低水平的使用系统提供的接口和功能,不需要了解底层的实现算法和协议的功能;较低的级别也只使用从较高级别系统传递的参数,这就是级别间的独立性。
由于这种独立性,层次结构中的每个模块都可以被一个新模块所替代,只要新模块具有与旧模块相同的功能和接口,即使它们使用不同的算法和协议。
为了在计算机和网络中的终端之间正确地传输信息和数据,必须在数据传输的顺序、数据的格式和内容上有一个约定或规则,称为协议。
2. 三类、四类、五类、超五类、六类、七类网线都有什么区别,都有什么用途
1、网线标准不用:
三类线:被ANSI/TIA-568.C.2作为最低使用等级 。四类线:10BASE-T/100BASE-T,已被标准淘汰 。五类线:主要用于100BASE-T和10BASE-T网络,已被超五类线替代。
超五类线:具有衰减小,串扰少,比五类线增加了近端串音功率和的测试要求。六类线:六类布线的传输性能远远高于超五类标准。七类线:该线是ISO/IEC 11801 7类/F级标准中于2002年认可的一种双绞线。
2、传输速率不同:
三类线:该电缆的传输带宽16MHz。四类线:该类电缆的传输带宽为20MHz,用于语音传输和最高传输速率16Mbps的数据传输。五类线:传输带宽为100MHz,用于语音传输和最高传输速率为100Mbps的数据传输。
超五类线:超五类线的最大带宽为100MHz。六类线:该类电缆的传输带宽为250MHz,最适用于传输速率为1Gbps的应用。七类线:传输频率至少可达600 MHz,传输速率可达10 Gbps。
3、用途不同:
三类线:主要用于10BASE--T,被ANSI/TIA-568.C.2作为最低使用等级 。四类线:主要用于基于令牌的局域网和 10BASE-T/100BASE-T,已被标准淘汰 。五类线:主要用于100BASE-T和10BASE-T网络,已被超五类线替代。
超五类线:具有衰减小,串扰少,并且具有更高的衰减串扰比(ACR)和信噪比、更小的时延误差。六类线:最适用于传输速率为1Gbps的应用。七类线:主要为了适应万兆以太网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2)电脑网络6和网络7扩展阅读:
ISO/IEC 11801标准对应的等级如下:
Category 1:支持带宽到100 kHz的线缆及连接器
Category 2:支持带宽到1MHz的线缆及连接器
Category 3(三类):支持带宽到16MHz的线缆及连接器
Category 5(也常称Category 5E,超五类):支持带宽到100MHz的线缆及连接器
Category 6(六类):支持带宽到250MHz的线缆及连接器
Category 6A(超六类):支持带宽到500MHz的线缆及连接器
Category 8.1(草案,TIA也称Category 8):30米范围内支持带宽到2000MHz的线缆及连接器
Category 7(七类):支持带宽到600MHz的线缆及连接器
Category 7A(超七类):支持带宽到1000MHz的线缆及连接器
Category 8.2(草案):30米范围内支持带宽到2000MHz的线缆及连接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