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网络连接 » 计算机网络在农业中的应用
扩展阅读
网络安全法监控主任责任 2025-07-05 16:29:00
世界上首个计算机网络 2025-07-05 14:15:44
电脑一扯就黑屏怎么办 2025-07-05 12:42:54

计算机网络在农业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 2022-07-15 10:24:36

❶ 求计算机技术在植物保护中的应用实例

计算机技术在植物保护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摘要 文中就数据库技术、海量存储技术、多媒体技术、信息及信息网络技术等计算

机新技术在植物保护领域的应用和进展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计算机技术 植物保护 应用研究

1计算机技术在植物保护中的初步应用

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ENIAC)1946年诞生后,通过短短的五十多年,其应用已从单纯的数

值计算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植保研究中,计算机最初的应用是数值计算和数理统

计。60年代最初研制出的数理统计软件主要用BASIC语言编制,其数据包含在处理程序之

中。70年代,出现了程序和数据分离的统计软件,如NCSS,SAS,SPSS,BMDP等。

国外从60年代起开始研究系统理论在害虫治理中的应用间题,Om在系统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系统生态学(System ecology) , Watt, moms首先应用系统分析方法(System analysis)研究昆虫种群问题闭。Huffaker在1972-1978年主持的有害生物协调管理计划,特别强调应用系统处理方法(勿stem approach ),并在《有害生物防治新技术》一书中,总结了应用系统处理方法,研究各种害虫及病害的成果[3:。Clark等闭1967提出种群系统(Life system)的概念,在美国、加拿大、荷兰等国家,应用系统方法和电子计算机技术成功地研制了非洲棉铃虫、果树红叶蜡和其它一些害虫的最优控制模型,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美国1972-1973年的害虫综合治理计划,成功地引进了系统科学和模型方法,作为研究昆虫种群及其管理的基础,在害虫的预测、管理及控制的效果评枯等方面都取得了显着进展[}'} 0 80年代开始,我国学者也注意到这一研究领域的重要性,在昆虫种群增长模型、生命表、种群分布型、捕食者与猎物关系等领域作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并在果树、小麦、水稻、草场等作物的害虫综合防治中应用系统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2计算机新技术在植保中的应用

2.1数据库技术数据库(Database)技术的发展,为信息的存储、分类、查询、传递等提供了保

证。1993年,美国农业部全国农业图书馆建成了世界上最完整的农业数据库,存储了300万篇农业文献,该数据库由130多个国家的资料构成,包括农业各学科领域中的书籍、杂志、专题、着作、论文、专利、计算机软件、声像制品、技术报告等。国际植物检疫数据库(Smith, I, M) ,VIDEdB的植物病毒分类鉴定数据库(GibbsA , et al)等一批最新的大容量的数据库管理软件在1996年12月的国际植保生物学信息技术会议上作了系统展示。

在国内,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于1998年推出了由90多张光盘组成的《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专题文献数据库》,农业方面5张光盘收录的1996年以来的16 603篇文献中,植保方面有3 393篇,刊物种类达293种。真菌标本管理系统[u(昆虫标本数据库管理系统,常见杨树天牛分类管理系统(CPLTMS) }"7等一批数据库管理软件相继研制问世并投人使用,这些软件除具备可录人、修改、查询、统计、打印等一系列基本功能外,有些还具备了辅助鉴定和辅助决策的功能。

2.2多媒体技术多媒体(Multimedia)技术指人和计算机通过图形、图像、动画、声音、文字等

多种媒介以多种方式进行信息交换的技术,它具有集成性、控制性、交互性的特点。多媒体的主要技术有超文本(Hypertext )技术,光盘(CD-ROM)技术,数据压缩解压(Data compress&de-compression)技术,触摸屏(Touch screen)技术等。

在国外,多媒体技术应用到植物保护中的研究已经取得了显着成果,内容涉及植保的各个

方面。1996年12月在英国Canterbury市Kent大学举行的国际植保生物学信息技术大会上,

scott博士在题为《支持植物病理学的信息技术正迈着快得令人难以置信的变化步伐》的报告中,用笔记本电脑演示了许多已经商品化或即将商品化的植保软件,说明在植物病理学领域利用信息技术研究已经提到议事日程。通过数据库、分类学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多媒体的技术来管理和揭示有关植物病理学和植物保护的大量文献资料和研究数据说明,植物保护的决策问题已经扩展到了地理学的宏观尺度和分子生物学的微观尺度,应当通过植病流行学模拟和预测模型、植病诊断辅助系统、植病管理专家系统和风险分析等技术加以解决;植物病理学和植物保护工作者的教育、培训及公众宣传问题,也可以通过新型通讯媒体和网络、远程教学、国际交互网(Internet)、企业内部网(Internet) , WWW、电子出版物等技术获得先进的解决方案。大会有33个专题讲座、计算机系统演示和操作练习。对部分相关的论文题目择录如下:

作物保护多媒体信息大全(Sweetmore A , et al );一个用于微生物特征化的自动鉴定工具(Mc-

Cardell A . J . And Rohrbeck J . C . );用于鳞翅目种类鉴定的颜色分析(Chesmore E . d . ) ;辅助真菌诊断的图像获取、分析、存档技术(Lane C. R.);计算机化的图文鉴定系统BIKEY:作为DIALD-BIS生物学网络全书光盘的一部分(hobanov A . et al );诊断和管理病虫害的多媒体工具(NortonG.);用信号处理技术和专家系统实现对昆虫声音的自动分析(Chesmore E . D . et aI) 。

我国多媒体技术在植保领域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s- (al。中国农业大学IPMLST实验室研制的《北京蔬菜生产管理与植保辅助决策系统BJCABBAGIS》和《植检害虫图文信息与鉴定辅导系统卿llVFORMIS》软件综合采用了管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多媒体、超媒体和人工智能等技术而受到好评。农业部植物检疫实验所从80年代初开始,进行有害生物的检疫重要性评价、研究,建立了与检疫有关的有害生物数据库系统,包括信息标准化技术的研究和代码体系的建立,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有害生物风险分析(PRA)研究,研制出适合中国国情的PRA分析模型和定量分析方法,参与了PRA国际技术标准的制定。该所还完成了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对矮腥黑穗病(TCK)冬抱子进行自动识别课题的研究〔19]。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利用计算机声音分析软件对蝗虫的鸣声进行分析作为高原蝗虫分类的依据。

多媒体技术与通信(Communication)技术相结合,与数据库管理技术相结合,与人工智能、农业专家系统、知识库、推理机结合,可以开发出更好的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目前水稻主要病虫害、小麦主要病虫害、柑桔病毒病等的专家系统已经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2.3信息与信息网络技术美国总统克林顿首先提出了以信息高速公路(Infobahn)为标志的

NI1计划,各国也纷纷推出了自己的计划,并为此投人或计划投人大量的人力和资金。美国的校园网已将各所大学和研究机构进行联网,全美初步实现了资料共享和全美范围内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美国的第一大公用数据网INTERNET如今已成为全球的计算机互联网,共有100多个国家,500()万以上的用户与之相连。依靠信息网络技术,农业信息资源共享、跨国界的病虫远程观测及信息数据的实时反馈、病虫害的预警和远程控制与防治已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在国内,一系列“金字工程”的实施,促使计算机网络得到巨大发展。目前,已经投人使用的中国公用数据通讯网有中国公用分组交换数据网(CHINADDN ),中国公用数字数据网(CHI-NADDN),综合业务数据网(PSTN),金桥网。利用以上通讯网络开展的信息网络有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中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中国科技网(CSTNET),中国经济信息网(CEINE'I'),其他ISP公司(INTERNET代理商)。

植保领域的信息网络化已得到初步发展。为加快病虫信息的传递,实现系统内信息共享,

提高病虫预测预报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将计算机网络技术与测报

专业技术有机地结合,开发了“全国病虫测报信息计算机网络传输与管理系统(PEST7VET)。目前已与全国大部分省植保站和部分区域站开通,大大提高了病虫信息的传递速度和信息的利用率,初步实现了测报系统内的远程观测、远程信息反馈、遥距控制、虫灾预警及信息资源的共享。

3我国植保信息技术发展前景

我国植保信息技术(Infom}ation Technology)中,微机平台上的管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多媒体、超媒体和专家系统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以网络为中心的计算机技术及植保数据库的容量、质量和应用水平,较国际组织和某些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所以在我国信息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中,信息高速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应不断完善,并将发展信息产业作为战略性计划加以实施。我国植保工作者正面临信息时代的挑战和机遇。

❷ 帮我找一篇 “计算机在农业上的应用”方面的论文

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发展最快的高新技术, 它正推动着
全球经济朝着以计算机及信息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方向发
展。农业信息化已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我国农业开始
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信息技术目前被广泛应用在农
业各个领域,
一、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应用信息科学的原理和方法, 同信息打交道,
以扩展人类信息器官的功能的技术。它集通信( C om m unication)
、计算机( C om puter) 和控制( C ontrol) 技术于一体, 国
外又称之为“3C ”技术, 其内容包括信息接受技术、信息传递
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及信息控制技术。信息技术的四大内容
中, 信息传递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是整个信息技术的核心,
而信息接受技术、信息控制技术是核心与外部世界的接口,
四者构成一个完整的功能体系, 并与人的信息器官及其功能
系统相对应。其内容互相综合, 已形成多项应用开发技术, 如
数据库技术、人工智能、专家系统、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
全球定位系统、计算机辅助决策系统、自动控制技术、多媒体
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 它们渗透到农业的各个方面, 充分
展示了信息技术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二、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主要应用
(一)对农情的监测。农情监测的主要任务是监测耕地的
变化、粮棉作物的面积、长势、灾害与产量。由于信息技术的
发展,“3S”技术( 遥感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 全球定位系统) 已
应用于国家和全球尺度的农情监测。
1、自然灾害监测。在G IS 技术支持下, 可实现对遥感获取
的灾情信息与地面现实信息的有机结合, 进行干旱、洪涝、森
林灾情、雪灾、水土侵蚀、病虫害等方面的动态监测。由于遥
感与地理信息技术能及时准确地获取有关信息, 已广泛应用
于信息采集和信息处理, 实现灾前预警、灾情监控、灾后评
估。目前我国主要用于洪灾、作物病虫灾害、旱灾、土地荒芜
沙化监测、森林火灾等。
2、农业估产及生长动态监测。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
应用主要在四个方面, 即作物生长模拟模型、农业专家系统、
农业生产实时控制系统及作物遥感估产。作物生长模拟是利
用专业知识和数学模型, 通过计算机分析模拟作物生长过
程, 协助解决多样化和不确定问题, 作物估产(含生长势监测)
历来就是人们十分关注的农业情报。美国于1975- 1979 年完
成了大面积作物清查试验(LA C I 计划), 并在国内推行以
Landsat的T M 资料为基础的面积框图抽样遥感估产取得成
功。我国于1983- 1985 年就应用Landsat资料进行了小麦遥
感综合测产研究。专家系统是以知识为基础, 在特定问题领
域内能像人类专家那样解决复杂现实问题的计算机系统。我
国自80 年代开始, 已研制出近40 种专家系统, 如砂礓黑土小
麦施肥专家系统, 水稻主要病虫害诊治专家系统, 小麦、玉
米、桑蚕品种选育专家系统, 农业气象专家系统等。农业生产
实时控制系统主要用于灌溉, 耕耘作业, 果实收获, 畜牧生产
过程自动控制, 农产品加工自动化控制及农业生产工厂化。
我国还利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研制出耕地变化监测
系统, 棉花种植面积遥感调查系统, 作物产量气候分析预报
系统, 作物短、中、长期预报模型, 小麦、水稻遥感估产信息系
统等。这些成果的实用化将极大地推动我国农业生产管理的
现代化、信息化。
3、农业环境监测。随着人口的增长, 人类对资源的掠夺式
的开发, 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影响了农业生产。信息技术
快速查清各类农业资源及其分布, 了解和掌握环境状况; 对
有限的农业资源及环境变化进行有效监测; 预测各种措施对
农业资源及环境带来的可能影响, 实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
保护生态环境。
(二)农产品质量检测。我国加入W T O 后, 农产品面临着
国际化竞争, 农产品能否进入国际市场, 取决于产品品质的
好坏, 因此, 农产品品质的检测就显得非常重要。1995 年美国
成功研制出M erling 高速高频计算机视觉水果分级系统, 用
于苹果、梨、桃等的水果的分等定级和品质监测。我国农业工
作者为了提高农产品质量, 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致力于产品品
质检测系统的研究, 这些系统的研究与应用能够及时地检测
产品品质质量指标, 分析模拟品质好坏。生产者根据这些信
息及时地控制或调整化学肥料和农药的施用, 避免化肥和农
药的不必要施用而造成在产品中的残留, 影响产品品质。
(三)农地分等和土壤养分管理。农用地分等定级是对决
定土壤生产力的内在属性和影响土壤生产力的外部环境条
件进行综合评价, 用量化指标确定土地质量等级, 为制定有
关农业政策、综合治理中、低土壤, 建立高产稳产田、促进农
业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提供依据。G IS 强大的空间数据分析
处理能力和制图功能为完成农用地分等提供了技术支持。
(四)在管理和经营决策中的应用。我国正在抓紧建设国
家公用数字通信网, 国家公用经济信息基干通信网等国家信
息国道的建设, 全面实施" 金" 字工程。国家农业信息网络已
具规模, 信息扶贫致富工程正在实施, 农业部自1994 年开始,
在中国农业信息网的基础上, 逐步开发农产品产销信息系统
网络, 这些网络的建成将改变我国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环
境, 有利于各级政府部门对农业发展的宏观决策指导, 提高
办公自动化水平, 快速准确向农村、农户提供全方位的信息
服务。农户只要有一台微机终端, 通过网络就能够及时获得
农业法规、农业政策、市场行情、产品销售等信息, 合理地进
行农资购置与产品销售, 促进农村市场繁荣和经济增长。
(五)在农业研究及技术推广中的应用。我国已建成农业
科研项目计算机管理系统( A R IC M S) , 中国农业文献数据库,
中国农业科技成果库, 中国农业研究项目数据库, 农业实用
技术数据库等, 同时还引进了世界上几个最主要的农业数据
库, 目前, 全世界建立了4 个大型的农业信息数据库, 即联合
国粮农组织的农业数据库(A G R IS)、国际食物信息数据库(IFIS)
、美国农业部农业联机存取数据库(A G R IC O LA )、国际农
业与生物科学中心数据库(C A B I)。我国除引进以上世界大型
数据库外, 自己建立了数十个农林数据库。这些数据库的运
行和服务都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为农业生产提供了
大量农业信息资源和科学技术, 推动了生产的发展。
三、我国信息技术在农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文化素质低,高层农业信息技术开发人才缺乏,
信息化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强。信息技术是一项高科
技, 其开发应用需要高科技人才。由于农民的文化素质较低,
农民对信息的利用能力差, 成为信息农业实施的一大障碍。
(二)信息农业成本过高,信息农业普及难度大。信息农业
以信息技术为支撑, 信息农业技术装备如监测仪、计算机、
G IS 软件、G PS 装置等设备价格昂贵。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仅
2210.34 元, 农民无力购买昂贵的技术装备, 使信息农业难以
推广。
(三)农业信息化基础工作水平低,信息化、网络化程度
低。我国已建成一批农业信息资源库, 但其数量和质量均远
不足以形成信息产业。农业信息技术总体水平不高,信息化、
网络化程度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我国虽然已全面
起动" 金" 字工程, 加快各种信息网及高速信息公路的建设,
但不同地区发展很不平衡, 我国局域网连接的PC 数目平均
水平很低, 只有12 个, 而美国、日本、澳大利亚、韩国分别达
68、26、64、35 个; 二是数据库的开发、各种应用软件的网络化
水平低, 严重制约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
(四)信息农业体系整体服务水平不高。高层农业信息技
术开发人才缺乏, 利用信息技术能力低。到目前为止, 我国还
没有建立起一支专业化的农业信息服务队伍, 现有的信息技
术人才不足, 服务人员素质不高, 影响了信息服务质量。
四、促进农业信息技术革命,加速农业信息化发
展的对策
(一)建立和完善农业信息产业和农业信息化体系。政府
应承担起农业信息化的引导责任, 同时积极发挥社会组织、
广大农民及社会其它力量的作用进行农业信息开发。应普及
计算机及计算机知识, 培育农业信息市场和信息产业, 促进
和完善农业信息体系, 为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及推广提供
良好环境。
(二)加强信息市场管理。应加强对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和
利用的统一规划和指导, 逐步建立并完善各级信息资源, 建
立标准和数据更新体系, 加强数据更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同时加强信息市场的管理和立法, 避免信息数据库的重复建
设, 提高数据库的网络化水平, 增强数据的共享性, 开发和利
用各省、市、县等地区的农业数据库, 促进地方农业信息化建
设进程。
(三)大力加强国家信息网络建设。农业信息化和信息技
术的应用要依托全国信息主干网, 加快“农”工程建设。在发
挥国家投资主渠道作用下, 各地及有关农业部门应加大投
入, 建立区域网、局部网, 并与国内主干网、互联网接轨, 实现
农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农户入网。加强高层农业信息技术
人才培养, 增强全民信息意识。加强农业应用软件网络化、多
媒体化及可视化研究, 使农业信息技术可实行远程推广, 远
程教育。
(四)建设农业信息技术基地,加强信息技术的示范推广。
选择民众信息意识强、信息基础设施较好的地区, 建立农业
信息技术示范基地, 组织农学家、信息专家、经济学家参与规
划建设和实施。并加快成熟信息技术成果的推广, 边试验边
应用, 根据试验情况总结经验, 成熟后向其它地区大力推广,
使农业信息技术走向实际应用的“试验———推广”的道路。

❸ 计算机在农村中的认识及应用是怎样的呢!

当信息化在城市和大企业里如火如荼地展开时,信息化深入农村最后一公里的号角也已吹响。但是如同电脑下乡和家电下乡会遭遇截然不同的两种结果一样,农村信息化和城市信息化在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大不一样。我们只有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农村和农民的特点,才能真正使信息化变成惠农的工具。 传统的信息化推进手段遇到挑战,作为地方信息化主管,只有深刻理解农村信息化需求,站在更高的角度来看农村信息化,才能不为信息化而信息化,最终让农民获得信息化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生活便利。为此,我们邀请到了吉林省白城市信息产业局副局长、无线电管理处副处长刘振兴,他将结合对吉林省农村信息化的调研,为我们展现农村信息化推进中遇到的问题、解决的办法。我们有理由相信,从田间地头上走出来的信息化,结出的果子才能真正让农民满意,让地方信息化主管放心。 信息化结出五大硕果 农村信息化建设可以说给农村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不仅促进了乡(镇)政府的政务公开和提高了工作效率,还让农民的精神面貌有了改观,人均收入有所增加,可以说使农民得到了实惠、尝到了甜头。刘振兴指出了信息化为农村带来的五大变化: 第一,提高了政府工作效率。乡(镇)政府实行精简后,有很多地方由过去的两个或三个乡(镇)合并成一个乡(镇),彼此相距10多公里,再加上各行政村的分散,开会成本很高。信息化建设就可以利用OA平台传达文件、发布通知,降低了费用,还提高了工作效率。比如吉林省大安市18个乡(镇)开通了网上办公平台,使各乡(镇)在会议、工作部署方面的管理成本极大降低。 第二,打通城乡信息渠道。近年来,随着国家推进“乡乡有网站”工程,部分乡(镇)开始着手建设门户网站。拥有网站的乡(镇)基本上能够充分利用信息网络资源优势,宣传党的农村政策,传递政务信息,使政府办公更加透明、公开;能够利用网站及时向外界宣传推介本地的特色资源和农产品。比如,镇赉县嘎什根乡具有“蒲草”这一独特的自然资源,年产“蒲绒”200多万吨,他们通过互联网与青岛适之宝枕工坊结成合作伙伴,利用蒲绒制作成蒲绒被销往全国各地。最近该乡准备进行产品深加工,充分利用本地的自然资源,注册了“蒲花香”牌枕头。很多乡(镇)通过互联网这个信息宝库,促进了当地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农产品销售,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第三,更新了农民思想观念。通过互联网在农村的接入,使农民有了真正了解世界和市场经济的机会,扩大了认识社会的广度,增加了吸纳科学文化知识的机会,改变了农民“固守田园”的思想观念,提高了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使农民对现代农业理念有了深刻的理解。比如,吉林省大安市海坨乡的无雨香瓜,品种有100多个,当地农民通过网络将产品远销到北京、上海等地。农民在利用网络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带动了相关农业产业链的发展,走出了一条科学致富的新路子。 第四,增加了农民收入。互联网进村入户,使农民能够及时了解到第一手的市场信息和国家的农业农村政策,并利用政策和市场信息适时调整种植、养殖结构,发展特色产业。由于及时掌握了国内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和供求信息,给部分农民带来了真正的“实惠”。如:吉林省白城市洮北区东风乡青山村主要种植羊角葱,2008年本地价格每斤1.20元,通过上网查询,了解到沈阳一带同类产品价格每斤高8角,于是将产品发往沈阳销售,增收明显。由此可见,互联网给农民带来了商机,并使农民获取了经济效益。 第五,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通过与各乡(镇)的领导和基层村干部座谈了解到,信息化给农村带来很大的变化,特别是互联网的应用,开阔了农民视野,丰富了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当前,乡(镇)政府、农民对农村信息化建设都越来越重视,多数乡(镇)都配备了电脑等信息化设备,并接入了互联网,农村远程教育覆盖了吉林省白城市的所有乡镇,吉林省的大安市和通榆县有34个乡(镇)建立门户网站,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势头。调研显示,电脑已经走进了部分农民的家庭,上网由过去的“要农民上”转变为目前的部分“农民要上”的现实。现在农村年轻人结婚时,“不要彩电,要电脑”的现象已形成了一种风气,加快了农村电脑普及的进程。为了让农民会操作电脑、会上网,部分农民主动参加培训,从2008年开始截至目前,白城市各乡(镇)农民自觉参加市劳动部的计算机知识培训达660人。可以看出,信息化推动了农村文化社会事业发展和农村文明建设。 九大阻力不容忽视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难题逐渐浮出了“水面”。地方信息化主管无法否认城乡数字鸿沟较大的现实,也无法回避农村信息化建设存在的诸多问题。在行程4000多公里,深入到73个村子进行信息化调研后,刘振兴发现了农村信息化存在的九大问题: 第一,领导重视程度不够。有的乡镇领导对信息化建设,在认识上还有偏差,重视程度不够,个别乡镇现代化办公条件相对落后,有的乡(镇)班子成员拥有电脑数为零。在一次座谈中就有位乡党委书记直言,网络的虚假性和欺骗性太强,所以对互联网产生抵触情绪。 第二,农民认识上存在偏差。受传统观念的制约,一些农民对信息网络的认识还有很大的误区。不少农民认为家庭上网,会导致孩子沉迷于网络,影响孩子的学习。多数农民看不到计算机或互联网发挥的真正作用,不如对手机的作用认识深刻。所以,他们只看到网络的负面影响,没认识到计算机和信息网络在学习、办公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第三,群众信息观念比较淡薄。在农村有一个普遍现象就是,有电脑的或信息网络利用比较好的,多数是一些农产品收购户、养殖户及其他经济人,大部分农民的封闭性较强,信息观念滞后。有的农民种地看乡邻,别人种什么,自己也种什么,不捕捉市场信息,不了解农业科技信息。农民对网络信息等新生事物多数仍持观望和不信任态度,对信息的需求不强烈。 第四,经济落后制约信息化投入。多数地区的农民年人均收入还不足万元,以每台电脑2500元左右、上网费用每年600~700元计算,加上电脑的耗电费用、维修费用以及后期的培训费用,让多数农民拿出约4000元去购买不知如何发挥作用的电脑,而不考虑下一年的生产投入成本,是完全不可能的。农民经济能力不足是当前制约农村信息化发展的主要问题。 第五,文化基础薄弱影响信息化应用。农民科技文化水平较低,直接限制了他们对信息技术、网络知识的学习和应用。调查反映,农民尤其是40岁以上的农民,多数是小学毕业,缺乏使用计算机的文化基础,很难在短期内顺利地解决电脑使用问题。 第六,信息化基础设施发展滞后。近年来,虽然农村信息化基础硬件建设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从总体看仍处于起步阶段,落后于人们的需求。光纤和固定电话虽然实现了通乡、通村,但仍有很多村子不能实现电脑上网,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仍是制约信息化建设的瓶颈。 第七,网络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多数乡(镇)网站的主要功能还停留在满足政府日常的政务办公、收发文件等方面,农村科普宣传、农产品销售等方面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村部配备的电脑应用效率低,有的村由于村干部不懂操作,把电脑锁在柜子里,成了“收藏品”。也有不少农民上网是为了游戏娱乐,还没有使信息检索、计算机及互联网的应有作用得到真正发挥,“信息兴农、信息惠农”的作用还不是很明显。 第八,信息化管理不到位。尽管多数乡(镇)基本设置了微机室,但缺少相应的信息化管理制度,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即使有人负责也是由秘书或远程教育协管员兼职。乡镇网站的管理更加简陋,在网站信息发布方面,缺少信息发布审核管理制度和责任人,网络信息安全性、合法性难以保证。 第九,信息化专业人员紧缺。在农村乡(镇)政府机关和村委会懂电脑的人很少,懂技术、会管理、能应用的专业人才严重紧缺,人才缺失是农村信息化建设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记得采纳啊

❹ 农业信息化是在农业什么等各个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

农业信息化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各个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

农业信息化的概念:

包括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遥感技术等多项信息技术在农业普遍而系统的应用过程。

农业信息化专业主要依托计算机应用技术、林业工程、农业资源与环境、森林经理学等课程。农业信息化专业属于农学,但专业课程大量和计算机相关:农业信息技术应用、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软件、图形图像处理、网络与通信、传感器原理等。

农业信息化专业研究方向:01. 土地信息化;02. 环境信息化;03. 农业信息化。

一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动机”。

发展农业信息化,可以充分发挥物联网节本增效的作用,充分发挥电子商务降低流通成本的作用,充分发挥大数据指导生产、引导市场的作用,充分发挥信息服务拓展消费空间的作用,为带动农业市场化、倒逼农业标准化、促进农业规模化、提升农业品牌化增添新元素、提供新动力,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的目标

二是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器”。

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要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是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有效应对农业资源环境约束趋紧、部分品种阶段性过剩与优质安全农产品紧缺并存、农产品价格下行压力加大与农民增收难度加大的战略举措。

❺ 简单说说你在生活中见过的应用计算机的例子

1、计算机在教育中的应用

计算机网络的出现,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育手段,使真正意义上的没有“围墙”的学校成为现实。当然,有“围墙”的学校并没有因此而消亡,传统的学校集体教育的形式仍然是必需的,而且是无可替代的。

借助计算机的多媒体教学必然会对传统的学校课堂教学,对传统的教育产生强而有力的影响,并且,无论你是否愿意,这种影响已经产生,而且将不断扩大和增强。

2、计算机在家庭中的应用

随着个人计算机的普及,可以通过计算机听音乐,使我们能够陶醉在音乐之中;可以看电影,把电影院搬到了自己家中;可以看新闻,看股票,看一些自己关心的东西;如此种种,无不给生活带来了便利。

3、计算机在工业,农业和商业上的应用

如机械工程师在计算机上绘制的产品设计图,在屏幕上进行3D的仿真演示;另外机械组装,金属焊接,汽车喷漆,拆除爆炸物及不明化学药品的侦测等工作,都可用计算机控制的机械手臂来完成。

在农业上,以计算机为主导的现代农业技术正在蓬勃的发展着,这不仅能够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在商业上,以企业为例,销售,财务,会计,文书,人事,工资等信息管理,运用“办公自动化”的信息系统,能协助企业快速的达成企业的工作目标。再配合企业的内部网络,将各个部门资源共享,掌握正确的信息,可以达到大幅度降低成本,资源共享即提高效率的目的。还可以通过网络技术进行视频会议,这大大降低了出差的成本,以及节省了宝贵的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5)计算机网络在农业中的应用扩展阅读:

计算机发展趋势

1、计算机技术发展趋势:高性能化、网络化、大众化、智能化、人性化、功能综合化等。

2、未来计算机的发展趋势:微处理器速度提升;先进的数据存储技术;外设高性能、网络化和集成化且易携带;输入技术智能化、人性化等。

3、软件技术的发展趋势:技术对象化、系统构件化、产品领域化、开发过程化、生产规模化、竞争国际化、平台网络化等。

❻ 计算机对种植有什么作用,计算机能用来增产吗

农业信息化是在农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服务领域应用计 算机技术、网络与通讯技术、电子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的过程。 信息化技术和设备在农业的应用不仅可以显着提高农业经济增长 速度,还可以改变农村传统的经济生产结构,为农业决策科学化 提供重要依据。从目前我国农业大田玉米种植水平看,无论是单 产水平还是总产量、品种的研发上、栽培技术上、机械化程度上 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在大田种植过程中,利用信 息化技术装备、依靠信息网络化和数字化持续提高玉米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收获应当选择在玉米完全成熟时候,在农村有很多人在收获 时操之过急,导致玉米并没有完全长够个头儿影响了产量。来自 数据库的云共享信息可以帮助农民利用收集到的数据,可以预测 农作物正确的收获时间,降低土地对劳动力的需求量,为农民提 供最好的服务。一般而言,选择收获的时期应该为90%以上的玉 米植株出现枯黄现象以后或者绝大多数玉米籽粒已经变得坚挺金 黄以后方可进行收获。

❼ 跪求一篇《计算机在农业上的应用》的论文,三千字左右的,谢谢各位啦!~~~

电子计算机在农业中的应用

dianzi jisuanji zai nongye zhong de yingyong
电子计算机在农业中的应用
computer applied in agriculture

促进农业生产管理科学化、农业生产过程控制自动化和农业科研、农业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手段。电子计算机分为电子数字计算机和电子模拟计算机两大类,一般系指电子数字计算机,主要由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组成。使用者通过软件向计算机输入信息,计算机在软件控制下自动加工输入的信息,最后输出处理结果。计算机在农业中的应用,早在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问世后不久就有报道,近20年来发展更快。当代计算机的特点是运算速度快、精确度高、贮存能力强,具有记忆、判断、推理等人工智能,常被称之为“电脑”。因而在被应用到农业领域以后,对于进行农业的规划和决策、资源的普查和监测、病虫害和产量的预测预报、农业信息与情报资料的管理,以及农业的科学研究与教学等,都已发挥很大作用。电子计算机在中国农业中的应用始于70年代初期,但80年代才获得了较好的发展条件。现在,应用的领域从种植业、畜牧业逐渐扩大到渔业、林业,从教学、科研逐渐扩大到生产管理,应用的途径从科学计算逐渐深入到信息处理、模拟试验和实时控制,均已取得初步成果。
迄今电子计算机在农业中应用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数值运算 主要包括科学计算和数值试验。
科学计算 现在计算机的运算速度一般在每秒几十万次至千万次,巨型机可达每秒亿次以上。计算的位数也不断增加,常用的32位计算机能精确到有效数字十几位。因此农业中用计算机进行繁杂的和时间性强的计算有显着效益。问题复杂、计算量大、精度要求高的计算和农业工程设计,科学研究工作中经常需要进行的代数与矩阵运算、微分与积分运算,或复杂的统计分析(如回归分析、聚类分析、变量分析、时序分析)和最佳选择等,用计算机就可大大节省时间。时间性强的计算如气象预报、病虫害预报等往往需要收集大量观测数据,运用数学模型进行计算。过去一个地方 3小时的气象变化,需用6万人才能使计算的结果赶上天气的变化,而今天用小型计算机做4天的天气预报,只有几十分钟。为了进行这些计算,现代计算机多配有功能很强的科学与工程计算应用程序,在农业研究中广泛应用的这类程序包括 GENSTAT、NAG Library和SAS等。另外,应用单位还可结合自己需要编写专用的计算机程序,使用时只须按要求输入必要的参数,就会给出计算结果。
数值试验 即通过电子计算机计算进行方案的设计、分析和比较,从许多设计中选取最佳方案,求得以较低的成本,获得较大的效益。已广泛地应用于农业工程、企业经营管理和科学研究工作中。突出的例子是用计算机指导制订畜禽饲料配方:根据饲料的库存量、畜禽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需要量,以及市场价格变动等条件,将有关数据输入计算机,再提出一些约束条件,如规定某种饲料或添加剂的用量范围、高价或缺档饲料的控制量等,计算机即可给出多种混合饲料的配方,并能选出最佳配方。此外,计算机也被用于选择最佳施肥方案、作物种植方案和生产管理方案。由于数值试验需要采用线性规划、整数规划、动态规划等方法,功能较强的计算机都配有进行这些计算的程序,便于使用。
信息处理 用计算机处理的信息包括数字、文字、图象模式和声音信号。声音处理尚在研究之中,数字-文字资料和图象模式的处理已得到广泛应用。
数据处理 多指数字和数字-文字型资料处理,又称数据综合分析。在生产实践、科学研究和经济活动中获得的各种统计数据和实验数据,一般无需进行复杂的数学运算,但要求处理的数量
大、速度快,符合贮存、检索、编辑等多种目的。农业中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的主要有:①环境和资源信息,包括水土资源信息、气象资源信息、动植物资源信息等。多属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基础资料,是编制农业区划规划、制订生产计划的重要信息来源。有的国家建立的计算机数据库或数据处理系统,可以贮存和管理多达数十万份的作物品种资源信息。依靠联机检索网络,育种工作者可以在全国各地通过计算机终端随时向数据库输送新品种的信息,查找到自己需要的作物品种和向世界各地发放品种资源情报。此外,计算机的数字国土信息系统和土地资源管理或地理信息系统等对于提供有关农业自然资源的数据、情报也有重要作用。②生产和经济活动信息。是活跃的动态信息,计算机数据库可以帮助准确、及时地掌握这些信息,为农业决策服务。中国从1983年起已着手建立全国县级统计资料和农村调查资料数据库。③科技情报资料。据联合国粮农组织1981年的统计,全世界每年平均产生的农业新资料多达25万份。为了提高这些资料的利用率,一些国家利用大型计算机建立了许多独立的科技信息中心,或由多台计算机构成的情报信息网络进行资料管理工作。这些网络有的是一个国家范围内的,有的是国家间的,通过网络向全国各地或有关国家提供农业科技资料。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农业科学技术情报网(简称AGRIS)有107个成员国,计算机处理中心设在维也纳,另在东南亚、欧洲共同体设有 4个分中心。中国农业科技情报的计算机管理,也正在试验研究中。
图象信息处理 是一个复杂的模式识别过程。图形或照片首先由二维空间扫描装置进行图象加强和数字化转换成数字信号,输入到计算机;然后由计算机对数字化的图象进行数据压缩,抽取出反映该图象特征的特征量度;最后经过综合分析和比较,确定或判别出图象的类别。在农业上,可以利用这种方法处理飞机和卫星进行资源普查时拍下的照片,识别土地类型、植被情况、农作物生长及病虫害发生情况等。英国为进行本土24万平方公里面积的土地利用普查,过去每次动用几千人,工作时间长达 6年之久。而1976年利用遥感和计算机模式识别技术仅4个人9个月就已完成。此外,计算机图象处理技术还可用于分析染色体照片和脑电图等,帮助诊断畜禽疾病。
模拟试验 计算机模拟技术是研究系统的有力手段。系统在大小和复杂程度上可有差异。整个农业可以看成一个大系统,一个农场也可视为一个生产系统。用计算机对一个系统进行模拟研究一般包括下列程序:①对所研究的系统进行调查、分析,找出构成系统的各客体间的关系,经过数学抽象,建立代表这个系统的数学模型;②根据数学模型建立计算机模型,编写计算机程序;③输入运行这个系统的必要数据,执行计算机程序;④把先前从系统中获得的数据或通过必要的补充试验得到的数据和计算机程序结果进行比较,修改和确认所建立的计算机模拟模型;⑤利用已经确认的模型来研究这个真实系统的性能及系统中各主要因子之间的关系,找出管理和改善这个系统的办法。
农业是一个涉及多种因子的复杂系统。电子计算机模拟技术在农业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①对于时间长、费用高的试验,可帮助选定试验方案。如在作物和畜禽品种杂交后代遗传行为的研究中,研究者根据遗传学规律编写计算机程序,就能计算出杂交后代的遗传行为,包括后代的表现及遗传分离情况,从而大大节省试验的时间和材料。②对于因条件限制不能实地进行的试验,可用以预报结果。如根据作物产量和病虫害发生主要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建立计算机模型,再根据预报时的实际情况输入相应数据,就可以预报作物产量或病虫害发生趋势。一些国家在预报水稻、柑橘的病虫害,描述害虫在田间迁移的行为,对不同种类害虫计算出相应的田间集中施药面积(陷井区)和时间等方面,已取得成功。中国也已开始计算机预报研究,所建立的小麦产量和气象因子关系模型、小麦条锈病日传染率预报模型、水稻稻瘟病和螟虫危害预报模型等,已在小范围内应用。③对于意义重大、但具有风险、不能轻率进行的研究,可用计算机进行预备性试验。如在农业经济研究和生产管理方面,建立电子计算机模型,模拟现行农业政策,可以分析主要农产品的供需关系以及它们的价格和产量平衡,帮助制订长期的战略性规划。如美国的“国家—区域农业规划系统”模型、印度尼西亚的土地安排模型、古巴糖业模型等,都属此类。中国也正在研究建立农场或县级生产管理优化模型和全国范围内的“发展粮食与经济作物战略模型”等,为制订农业发展战略服务。为适应计算机模拟技术而产生的各种专用的模拟语言,如GPSS、GASP、CSMP等,可使模拟程序的编写较之使用一般的算法语言更为方便。
实时控制 又称过程控制。即在生产和科学试验中,利用计算机及时检测和搜集系统中的主要参数,并按照预先规定的这些参数的某种标准状态或最佳值进行自动调节,实行控制自动化。实时控制在园艺栽培和畜禽饲养中的作用尤为显着。由于这方面的生产日趋集约化、工厂化,要求对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条件和水分、养料的供给等能够自动控制和综合调节,许多生产单位常采用单板计算机或微型计算机来实现这一目的。方法是不断地将温室和畜舍中测得的各种参数输入计算机,由计算机将其与预先编制的程序所确定的理想值进行比较,不相符时即发出警报或调节信号,控制调节部件,自动进行通风、遮光、给水、给料等操作,以保证系统处于理想状态。另外,有些农机具如谷物风干机、拖拉机等也可用单板计算机实现自动控制,改善工作性能。科学研究中使用的大型精密仪器,如各种光谱仪、中子活化装置等,配备专用的微型计算机后可以自动收集和处理数据,也大大提高了使用效率。
辅助设计 设计图形本质上是由坐标系和点构成的。电子计算机能够贮存成千上万个点的数据,如指明了点在坐标系中的位置,计算机就能描绘出极其复杂的图形来。辅助设计就是根据这个原理,由配备带光笔的显示器和绘图仪的计算机系统进行的。常应用于农业工程上,帮助设计畜舍、农机具和水利设施等。

❽ 农业信息化是在农业什么等各个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网络与通讯技术

农业信息化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各个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网络与通讯技术、电子技术等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过程。

❾ 网络技术在农业有哪些应用

互联网(Internet)技术的出现不仅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莫大的好处,也为植保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轻点键盘和鼠标,我们可以很容易登录相关网站,从已设置的植保网站的数据库中查询我们所需要的各种信息,从而为病虫害的快速诊断鉴定、适用防治方法及农药的确定等获得最快捷有效的服务;同时也可在网上发布自己某方面的信息,与相关用户进行有益的供、需交流。网络及相关网站的存在使我们有了一个全天候的植物医院、农技服务中心,如果在植保上或农业技术方面存在什么问题,我们可以直接登录下面的网站寻求帮助:

中国植保咨讯网(www.bao.net)。

中国农大网(www.cau.e.cn)。

农易网(www.nong-e.com)。

辽宁农业网(www.agri.net.cn)。

天津农业科技信息网(www.tjagri.ac.cn)。

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www.caas.net.cn)。

❿ 计算机在农业领域有哪些运用

第一,计算机技术对于现代社会的全面渗透,简直是无处而不往,无往而不胜。可是,根据社会各个产业部门具体条件的不同,并结合计算机技术研究和开发的实际情况,计算机对于各个产业部门的渗透次序,往往是先工业,后农业,或者是先第二、第三产业,后第一产业。农业部门乃是计算机使用的后进单位,这既是事实,也是一种变量。根据农业在整个社会产业结构中所处的基础地位,及其在整个社会中所处的战略地位,以及它目前仍较落后的技术现状和全社会对农业不断增长的巨大需求,凡此种种,都构成推动计算机技术加速向农业渗透的强大合力。若干年以后,当第二、第三产业的计算机逐步趋向饱和的时候,而农村的确是个广阔的天地,计算机是可以在这里大有作为的。上述数项计算机在农业领域的初步应用,只作了大概的说明。

第二,计算机技术在农业领域应用的鲜明特点,也是突出优点为:速度快,效益高,功能多。计算机应用于作物育种时,以计算遗传相关系数为例,供试品种60个,重复5次,20个性状间的遗传相关计算,若一个人用EL-5002计算器运算,约需400天;而在微型机上计算从输入数据到输出结果,只需3-4小时,提高计算速度1000倍以上,真是神速极了。我国江苏省农科院开发的“水稻栽培计算机模拟优化决策系统”,若在全国水稻种植面积4.9亿亩中推广1/10,即4900万亩,则一年可望增收稻谷12亿公斤左右。其效益之高,确实惊人。计算机在农业领域的应用,除上述作物品种资源研究、作物育种、作物栽培,作物保护、农人管理以外,还有土壤肥料研究、畜禽饲养、农业气象、农业生产管理等等。此外,我们可以看到,每一项高科技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几乎都有计算机参与,生物技术、遥感技术、核技术以及激光技术、机器人技术在农业中的实际应用,都离不开计算机这项普适性技术。计算机功能之多,使其他技术望尘莫及。

第三,计算机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形成了计算机技术与农业科学技术乃至社会科学内外交叉的奇异格局。早在70年代初期,在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局部署下,由美国密执安州大学教授T稪.里奇主持的CERES作物模拟模型的开发项目,参加研究工作的数十位科学家,其学科专业涉及农学、生理、土壤、气象、水文和计算机等。其实,计算机应用于农业,引发的学科杂交态势错综复杂,其中包括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社会科学的参与,使整个领域的学科杂交优势十分明显,这是难能可贵的。这里,与农业用计算机技术相关的科学知识和技能竞相增长,各种有关的科技人才争相荟萃。这是科学创造和技术发明必需的社会环境,也是现代农业活动逐步信息化和智能化必备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