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计算机病毒的定义是什么
计算机病毒(Computer Virus)指编制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破坏数据,影响计算机正常使用并且能够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程序代码。
计算机病毒具有传染性、隐蔽性、感染性、潜伏性、可激发性、表现性或破坏性。计算机病毒的生命周期:开发期→传染期→潜伏期→发作期→发现期→消化期→消亡期。
计算机病毒传输方式:
1、通过移动存储设备进行病毒传播:如U盘、CD、软盘、移动硬盘等都可以是传播病毒的路径,而且因为它们经常被移动和使用,所以它们更容易得到计算机病毒的目标,成为计算机病毒的携带者。
2、通过网络来传播:这里描述的网络方法也不同,网页、电子邮件、QQ、BBS等都可以是计算机病毒网络传播的途径,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运行频率,计算机病毒的速度越来越快,范围也在逐步扩大。
Ⅱ 1、什么是计算机病毒
1、介绍
计算机病毒(Computer Virus)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中被明确定义,病毒指“编制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破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且能够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
计算机病毒与医学上的“病毒”不同,计算机病毒不是天然存在的,是人利用计算机软件和硬件所固有的脆弱性编制的一组指令集或程序代码。它能潜伏在计算机的存储介质(或程序)里,条件满足时即被激活,通过修改其他程序的方法将自己的精确拷贝或者可能演化的形式放入其他程序中。
从而感染其他程序,对计算机资源进行破坏,所谓的病毒就是人为造成的,对其他用户的危害性很大。
2、原理
病毒依附存储介质软盘、硬盘等构成传染源。病毒传染的媒介由工作的环境来定。病毒激活是将病毒放在内存, 并设置触发条件,触发的条件是多样化的, 可以是时钟,系统的日期,用户标识符,也可以是系统一次通信等。条件成熟病毒就开始自我复制到传染对象中,进行各种破坏活动等。
病毒的传染是病毒性能的一个重要标志。在传染环节中,病毒复制一个自身副本到传染对象中去。
(2)计算机网络中什么是病毒吗扩展阅读:
1、计算机病毒特征
(1)繁殖性
计算机病毒可以像生物病毒一样进行繁殖,当正常程序运行时,它也进行运行自身复制,是否具有繁殖、感染的特征是判断某段程序为计算机病毒的首要条件。
(2)破坏性
计算机中毒后,可能会导致正常的程序无法运行,把计算机内的文件删除或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破坏引导扇区及BIOS,硬件环境破坏。
(3)传染性
计算机病毒传染性是指计算机病毒通过修改别的程序将自身的复制品或其变体传染到其它无毒的对象上,这些对象可以是一个程序也可以是系统中的某一个部件。
(4)潜伏性
计算机病毒潜伏性是指计算机病毒可以依附于其它媒体寄生的能力,侵入后的病毒潜伏到条件成熟才发作, 会使电脑变慢。
(5)隐蔽性
计算机病毒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可以通过病毒软件检查出来少数,隐蔽性计算机病毒时隐时现、变化无常,这类病毒处理起来非常困难。
(6)可触发性
编制计算机病毒的人,一般都为病毒程序设定了一些触发条件,例如,系统时钟的某个时间或日期、系统运行了某些程序等。一旦条件满足,计算机病毒就会“发作”,使系统遭到破坏。
2、计算机病毒的发展
第一份关于计算机病毒理论的学术工作( "病毒" 一词当时并未使用)于 1949 年由约翰·冯·诺伊曼完成。
以 "Theory and Organization of Complicated Automata" 为题的一场在伊利诺伊大学的演讲,后改以 "Theory of self-reprocing automata" 为题出版。冯·诺伊曼在他的论文中描述一个计算机程序如何复制其自身。
1980 年,Jürgen Kraus 于多特蒙德大学撰写他的学位论文 "Self-reproction of programs"。论文中假设计算机程序可以表现出如同病毒般的行为。
“病毒”一词最早用来表达此意是在弗雷德·科恩(Fred Cohen)1984年的论文《电脑病毒实验》。
1983 年 11月,在一次国际计算机安全学术会议上,美国学者科恩第一次明确提出计算机病毒的概念,并进行了演示。
1986年年初,巴基斯坦兄弟编写了“大脑(Brain)”病毒,又被称为“巴基斯坦”病毒。
1987年,第一个电脑病毒C-BRAIN诞生。由巴基斯坦兄弟:巴斯特(Basit)和阿姆捷特(Amjad)编写。计算机病毒主要是引导型病毒,具有代表性的是“小球”和“石头”病毒。
1988年在财政部的计算机上发现的,中国最早的计算机病毒。
1989年,引导型病毒发展为可以感染硬盘,典型的代表有“石头2”。
1990年,发展为复合型病毒,可感染COM和EXE文件。
1992年,利用DOS加载文件的优先顺序进行工作,具有代表性的是“金蝉”病毒。
1995年,当生成器的生成结果为病毒时,就产生了这种复杂的“病毒生成器” ,幽灵病毒流行中国。 典型病毒代表是“病毒制造机” “VCL”。
1998年台湾大同工学院学生陈盈豪编制了CIH病毒。
2000年最具破坏力的10种病毒分别是:Kakworm,爱虫, Apology-B, Marker ,Pretty,Stages-A,Navidad,Ska-Happy99 ,WM97/Thus ,XM97/Jin。
2003年,中国大陆地区发作最多的十个病毒,分别是:红色结束符、爱情后门、FUNLOVE、QQ传送者、冲击波杀手、罗拉、求职信、尼姆达II、QQ木马、CIH。
2005年,1月到10月,金山反病毒监测中心共截获或监测到的病毒达到50179个,其中木马、蠕虫、黑客病毒占其中的91%,以盗取用户有价账号的木马病毒(如网银、QQ、网游)为主,病毒多达2000多种。
2007年1月,病毒累计感染了中国80%的用户,其中78%以上的病毒为木马、后门病毒。 熊猫烧香肆虐全球。
2010年,越南全国计算机数量已500万台,其中93%受过病毒感染,感染电脑病毒共损失59000万亿越南盾。
2017年5月,一种名为“想哭”的勒索病毒席卷全球,在短短一周时间里,上百个国家和地区受到影响。据美国有线新闻网报道,截至2017年5月15日,大约有150个国家受到影响,至少30万台电脑被病毒感染。
3、计算机病毒的分类
破坏性、良性病毒、恶性病毒、极恶性病毒、灾难性病毒。
(1)根据病毒存在的媒体划分:
网络病毒——通过计算机网络传播感染网络中的可执行文件。
文件病毒——感染计算机中的文件(如:COM,EXE,DOC等)。
引导型病毒——感染启动扇区(Boot)和硬盘的系统引导扇区(MBR)。
还有这三种情况的混合型,例如:多型病毒(文件和引导型)感染文件和引导扇区两种目标,这样的病毒通常都具有复杂的算法,它们使用非常规的办法侵入系统,同时使用了加密和变形算法。
(2)根据病毒传染渠道划分:
驻留型病毒——这种病毒感染计算机后,把自身的内存驻留部分放在内存(RAM)中,这一部分程序挂接系统调用并合并到操作系统中去,它处于激活状态,一直到关机或重新启动
非驻留型病毒——这种病毒在得到机会激活时并不感染计算机内存,一些病毒在内存中留有小部分,但是并不通过这一部分进行传染,这类病毒也被划分为非驻留型病毒。
(3)根据破坏能力划分:
无害型——除了传染时减少磁盘的可用空间外,对系统没有其它影响。
无危险型——这类病毒仅仅是减少内存、显示图像、发出声音及同类影响。
危险型——这类病毒在计算机系统操作中造成严重的错误。
非常危险型——这类病毒删除程序、破坏数据、清除系统内存区和操作系统中重要的信息。
(4)根据算法划分:
伴随型病毒——这类病毒并不改变文件本身,它们根据算法产生EXE文件的伴随体,具有同样的名字和不同的扩展名(COM),例如:XCOPY.EXE的伴随体是XCOPY-COM。
病毒把自身写入COM文件并不改变EXE文件,当DOS加载文件时,伴随体优先被执行到,再由伴随体加载执行原来的EXE文件。
“蠕虫”型病毒——通过计算机网络传播,不改变文件和资料信息,利用网络从一台机器的内存传播到其它机器的内存,计算机将自身的病毒通过网络发送。有时它们在系统存在,一般除了内存不占用其它资源。
寄生型病毒——除了伴随和“蠕虫”型,其它病毒均可称为寄生型病毒,它们依附在系统的引导扇区或文件中,通过系统的功能进行传播,按其算法不同还可细分为以下几类。
练习型病毒,病毒自身包含错误,不能进行很好的传播,例如一些病毒在调试阶段。
诡秘型病毒,它们一般不直接修改DOS中断和扇区数据,而是通过设备技术和文件缓冲区等对DOS内部进行修改,不易看到资源,使用比较高级的技术。利用DOS空闲的数据区进行工作。
变型病毒(又称幽灵病毒),这一类病毒使用一个复杂的算法,使自己每传播一份都具有不同的内容和长度。它们一般的作法是一段混有无关指令的解码算法和被变化过的病毒体组成。
4、计算机病毒的传染方式
(1)引导区型病毒主要通过软盘在操作系统中传播,感染引导区,蔓延到硬盘,并能感染到硬盘中的"主引导记录"。
(2)文件型病毒是文件感染者,也称为“寄生病毒”。它运行在计算机存储器中,通常感染扩展名为COM、EXE、SYS等类型的文件。
(3)混合型病毒具有引导区型病毒和文件型病毒两者的特点。
(4)宏病毒是指用BASIC语言编写的病毒程序寄存在Office文档上的宏代码。宏病毒影响对文档的各种操作。
5、计算机病毒的连接方式
(1)源码型病毒攻击高级语言编写的源程序,在源程序编译之前插入其中,并随源程序一起编译、连接成可执行文件。源码型病毒较为少见,亦难以编写。
(2)入侵型病毒可用自身代替正常程序中的部分模块或堆栈区。因此这类病毒只攻击某些特定程序,针对性强。一般情况下也难以被发现,清除起来也较困难。
(3)操作系统型病毒可用其自身部分加入或替代操作系统的部分功能。因其直接感染操作系统,这类病毒的危害性也较大。
(4)外壳型病毒通常将自身附在正常程序的开头或结尾,相当于给正常程序加了个外壳。大部份的文件型病毒都属于这一类。
Ⅲ 计算机病毒种类有哪些
计算机病毒种类有以下几种:
1 网络病毒——通过计算机网络传播感染网络中的可执行文件。
2 文件病毒——感染计算机中的文件(如:COM,EXE,DOC等)。
3 引导型病毒——感染启动扇区(Boot)和硬盘的系统引导扇区(MBR)。
4 还有这三种情况的混合型,例如:多型病毒(文件和引导型)感染文件和引导扇区两种目标,这样的病毒通常都具有复杂的算法,它们使用非常规的办法侵入系统,同时使用了加密和变形算法。
计算机病毒具有传播性、隐蔽性、感染性、潜伏性、可激发性、表现性或破坏性。计算机病毒的生命周期:开发期→传染期→潜伏期→发作期→发现期→消化期→消亡期。
计算机病毒是一个程序,一段可执行码。就像生物病毒一样,具有自我繁殖、互相传染以及激活再生等生物病毒特征。计算机病毒有独特的复制能力,它们能够快速蔓延,又常常难以根除。它们能把自身附着在各种类型的文件上,当文件被复制或从一个用户传送到另一个用户时,它们就随同文件一起蔓延开来。
(3)计算机网络中什么是病毒吗扩展阅读:
原理:
病毒依附存储介质软盘、 硬盘等构成传染源。病毒传染的媒介由工作的环境来定。病毒激活是将病毒放在内存, 并设置触发条件,触发的条件是多样化的, 可以是时钟,系统的日期,用户标识符,也可以是系统一次通信等。条件成熟病毒就开始自我复制到传染对象中,进行各种破坏活动等。
病毒的传染是病毒性能的一个重要标志。在传染环节中,病毒复制一个自身副本到传染对象中去。
第一次病毒入侵网络是在1988年1月,美国康奈尔大学学生莫里斯将其编写的蠕虫程序输入计算机网络,程序输入后迅速膨胀,几小时内造成网络堵塞,造成960万美元的经济损失。
计算机病毒通常是指某些有问题的计算机软件或程序,能够在计算机内把问题反复地自我繁殖和扩散,危及计算机系统的工作,就像病毒在生物体内繁殖导致生物患病一样。
计算机病毒最初起源于美国。本世纪80年代,美国电话电报公司贝尔实验室的工作人员,由于工作失误制造出病毒。后来,一些恶作剧者为了显示自己手段高明或寻求刺激,制造了不少病毒。
计算机病毒是计算机程序设计者的恶作剧,已成为世界公害。人类现在已采取了积极的预防措施,对计算机进行“接种疫苗”,但这对于层出不穷的病毒来说,显然处于被动状态。从根本上控制计算机病毒的危害还有待高科技界的大力研究。
Ⅳ 简述计算机病毒的概念
计算机病毒(Computer Virus)是编制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数据的代码,能影响计算机使用,能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
计算机病毒具有传播性、隐蔽性、感染性、潜伏性、可激发性、表现性或破坏性。计算机病毒的生命周期:开发期→传染期→潜伏期→发作期→发现期→消化期→消亡期。
(4)计算机网络中什么是病毒吗扩展阅读:
网络病毒危害:
(1)电脑运行缓慢
病毒运行时不仅要占用内存,还会中断、干扰系统运行,使系统运行缓慢。
有些病毒能控制程序或系统的启动程序,当系统刚开始启动或是一个应用程序被载入时,这些病毒将执行它们的动作,因此会花更多时间来载入程序,对一个简单的工作,磁盘似乎花了比预期长的时间,例如:储存一页的文字若需一秒,但病毒可能会花更长时间来寻找未感染文件。
(2)消耗计算机资源
如果你并没有存取磁盘,但磁盘指示灯狂闪不停,这可能预示着电脑已经受到病毒感染了。
很多病毒在活动状态下都是常驻内存的,如果发现你并没有运行多少程序时系统却已经被占用了不少内存,这就有可能是病毒在作怪了;一些文件型病毒传染速度很快,在短时间内感染大量文件,每个文件都不同程度地加长了,造成磁盘空间的严重浪费。
(3)破坏硬盘和数据
引导区病毒会破坏硬盘引导区信息,使电脑无法启动,硬盘分区丢失。如果某一天,你的机器读取了U盘后,再也无法启动,而且用其他的系统启动盘也无法进入,则很有可能是中了引导区病毒;正常情况下,一些系统文件或是应用程序的大小是固定的,某一天,当你发现这些程序大小与原来不一样时,十有八九是病毒在作怪。
(4)窃取隐私账号
如今已是木马大行其道的时代,据统计如今木马在病毒中比重已占七成左右。而其中大部分都是以窃取用户信息,获取经济利益为目的,如窃取用户资料、网银账号密码、网游账号密码等。一旦这些信息失窃,将给用户带来不小经济损失。
Ⅳ 什么是计算机病毒计算机病毒有哪些主要的特点
计算机病毒(Computer Virus)是编制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数据的代码,能影响计算机使用,能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
计算机病毒具有传播性、隐蔽性、感染性、潜伏性、可激发性、表现性或破坏性。计算机病毒的生命周期:开发期→传染期→潜伏期→发作期→发现期→消化期→消亡期。
破坏性
病毒入侵计算机,往往具有极大的破坏性,能够破坏数据信息,甚至造成大面积的计算机瘫痪,对计算机用户造成较大损失。如常见的木马、蠕虫等计算机病毒,可以大范围入侵计算机,为计算机带来安全隐患。
传染性
计算机病毒的一大特征是传染性,能够通过U盘、网络等途径入侵计算机。在入侵之后,往往可以实现病毒扩散,感染未感染计算机,进而造成大面积瘫痪等事故。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在短时间之内,病毒能够实现较大范围的恶意入侵。因此,在计算机病毒的安全防御中,如何面对快速的病毒传染,成为有效防御病毒的重要基础,也是构建防御体系的关键。
(5)计算机网络中什么是病毒吗扩展阅读
通过对计算机网络病毒的分析与了解,网络病毒传播具有隐蔽性、随机性、破坏性与突发性的特点,实施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工作时,需要架构防火墙与防毒墙的技术屏障,要求在病毒隔离层面出发来提升防御性能。
防火墙技术主要是借助网络空间隔离技术,从网络安全角度出发,控制好网络通信访问,其中所使用的技术有网关技术、包过滤技术与状态监测技术。包过滤技术主要是筛选传输层内的网络数据,遵循事先约定的相关过滤原则,科学检测每个数据包的目标地址、源地址与端口,
进而对整个系统安全系数进行合理的判断。状态监测技术主要是借助防火墙来从网络安全策略之上来检测网络状态,提升网络环境的安全性与通畅性。例如,可抽取相关的状态信息来与安全策略进行对照,科学检查网络动态数据包,若发觉意外,应即刻停止传输。
Ⅵ 什么是网络病毒
病毒有这样几个传播渠道:一是打开网页,部分网站和网页本身携带或者存在病毒,你打开后浏览就很容易感染病毒;二是下载,病毒会伪装成文件附着在要下载的东西里,你只要下载东西就很容易连同病毒一起下载到电脑里,三是移动磁盘互相交叉使用,已经感染病毒的移动磁盘会把病毒带到另一台计算机里,四是邮件,发送和接受邮件(包括免费邮箱和OUTLOOK)也能感染病毒;五是通过QQ或者其他即时聊天软件聊天。当然,还有其他的传播方式。
你需要给电脑安装杀毒软件和个人防火墙,并坚持时时更新杀毒软件和防火墙,定时对计算机进行杀毒。同时,建议不要浏览不健康网站,下载文件和程序后先进行病毒查杀,再打开使用。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祝你愉快!!
Ⅶ 什么是计算机病毒
概念:
计算机病毒(Computer Virus)是编制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数据的代码,能影响计算机使用,能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
计算机病毒是人为制造的,有破坏性,又有传染性和潜伏性的,对计算机信息或系统起破坏作用的程序。它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隐蔽在其他可执行的程序之中。计算机中病毒后,轻则影响机器运行速度,重则死机系统破坏;因此,病毒给用户带来很大的损失,通常情况下,我们称这种具有破坏作用的程序为计算机病毒。
计算机病毒按存在的媒体分类可分为引导型病毒、文件型病毒和混合型病毒3种;按链接方式分类可分为源码型病毒、嵌入型病毒和操作系统型病毒等3种;按计算机病毒攻击的系统分类分为攻击DOS系统病毒,攻击Windows系统病毒,攻击UNIX系统的病毒。如今的计算机病毒正在不断的推陈出新,其中包括一些独特的新型病毒暂时无法按照常规的的类型进行分类,如互联网病毒(通过网络进行传播,一些携带病毒的数据越来越多)、电子邮件病毒等。
计算机病毒被公认为数据安全的头号大敌,从1987年电脑病毒受到世界范围内的普遍重视,我国也于1989年首次发现电脑病毒。目前,新型病毒正向更具破坏性、更加隐秘、感染率更高、传播速度更快等方向发展。因此,必须深入学习电脑病毒的基本常识,加强对电脑病毒的防范。
分类:
(1)网络病毒:通过计算机网络感染可执行文件的计算机病毒。
(2)文件病毒:主攻计算机内文件的病毒。
(3)引导型病毒:是一种主攻感染驱动扇区和硬盘系统引导扇区的病毒。
传播途径:
计算机病毒有自己的传输模式和不同的传输路径。计算机本身的主要功能是它自己的复制和传播,这意味着计算机病毒的传播非常容易,通常可以交换数据的环境就可以进行病毒传播。有三种主要类型的计算机病毒传输方式:
(1)通过移动存储设备进行病毒传播:如U盘、CD、软盘、移动硬盘等都可以是传播病毒的路径,而且因为它们经常被移动和使用,所以它们更容易得到计算机病毒的青睐,成为计算机病毒的携带者。
(2)通过网络来传播:这里描述的网络方法也不同,网页、电子邮件、QQ、BBS等都可以是计算机病毒网络传播的途径,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运行频率,计算机病毒的速度越来越快,范围也在逐步扩大。
(3)利用计算机系统和应用软件的弱点传播: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计算机病毒利用应用系统和软件应用的不足传播出去因此这种途径也被划分在计算机病毒基本传播方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