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网络连接 » 计算机网络自治系统与ip
扩展阅读
香港手机移动网络 2025-05-11 03:45:46
苹果电脑ituns备份在哪里 2025-05-11 03:42:13

计算机网络自治系统与ip

发布时间: 2025-05-11 01:17:56

㈠ 不懂路由协议分类这五个常用路由协议一定要掌握!

路由协议在计算机网络中起到关键作用,用于数据包传输路径选择,帮助网络管理员高效管理网络流量。常见的路由协议有RIP、EIGRP、IS-IS等,那么它们如何分类?接下来介绍几种常用的路由协议。

路由协议分类方法多样,主要分为内部网关协议(IGP)和外部网关协议(EGP)。IGP用于自治系统内部,如OSPF、RIP、EIGRP等。EGP用于不同自治系统间,例如BGP。根据路由选择机制,路由协议还可分为距离矢量协议(如RIP)和链路状态协议(如OSPF)。静态路由协议和动态路由协议的区别在于前者由管理员手动配置,后者自动发现网络拓扑并选择路径。单播协议、组播协议和任播协议分别用于不同通信场景,例如OSPF和RIP为单播协议,PIM和IGMP为组播协议。

以下是常用的几种路由协议:

1、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RIP是一种距离矢量路由协议,通过比较跳数来选择路径,适用于小型网络和中小型企业。

2、OSPF(Open Shortest Path First):OSPF是链路状态路由协议,基于网络拓扑计算最短路径,支持分层设计,适用于大型企业网络和ISP。

3、EIGRP(Enhanced Interior Gateway Routing Protocol):EIGRP结合了距离矢量协议的特点,具有快速收敛和低开销,适合中大型企业网络。

4、BGP(Border Gateway Protocol):BGP是外部网关协议,用于不同自治系统间路由选择,支持多路径、策略控制和路由聚合,广泛应用于大型ISP和互联网。

5、IS-IS(Intermediate System to Intermediate System):IS-IS是链路状态路由协议,用于大型企业网络,支持分层设计、快速收敛和灵活路由控制。

综上所述,选择合适的路由协议需考虑网络规模、拓扑和需求。关注GZH:IT运维大本营,获取更多网工资源。

㈡ 计算机网络中的自治系统什么意思

计算机网络中的自治系统是指能够自主决定在本系统中应采取某种路由协议的单位。

㈢ 什么叫自治计算机系统

你说的是自制电脑操作系统吧?就是把自主选择安装好的操作系统连同软件用GOST软件制作的系统,可以安装在其他电脑上。

㈣ 计算机网络什么是自治系统

计算机网络是指将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通过通信线路连接起来,在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管理软件及网络通信协议的管理和协调下,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计算机系统。
计算机网络主要是由一些通用的、可编程的硬件互连而成的,而这些硬件并非专门用来实现某一特定目的(例如,传送数据或视频信号)。这些可编程的硬件能够用来传送多种不同类型的数据,并能支持广泛的和日益增长的应用。
计算机网络也称计算机通信网。关于计算机网络的最简单定义是:一些相互连接的、以共享资源为目的的、自治的计算机的集合。若按此定义,则早期的面向终端的网络都不能算是计算机网络,而只能称为联机系统(因为那时的许多终端不能算是自治的计算机)。但随着硬件价格的下降,许多终端都具有一定的智能,因而“终端”和“自治的计算机”逐渐失去了严格的界限。若用微型计算机作为终端使用,按上述定义,则早期的那种面向终端的网络也可称为计算机网络。
另外,从逻辑功能上看,计算机网络是以传输信息为基础目的,用通信线路将多个计算机连接起来的计算机系统的集合,一个计算机网络组成包括传输介质和通信设备。
从用户角度看,计算机网络是这样定义的:存在着一个能为用户自动管理的网络操作系统。由它调用完成用户所调用的资源,而整个网络像一个大的计算机系统一样,对用户是透明的。
一个比较通用的定义是:利用通信线路将地理上分散的、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系统和通信设备按不同的形式连接起来,以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及协议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系统。

㈤ 计算机网络(三)——网络层

网络层的 目的 是实现在任意结点间进行数据报传输,它的目的与链路层、物理层不是一样的吗?但是通过它数据可以在更大的网络中传输。

为了能使数据更好地在更大的网络中传输,网络层主要实现三个功能: 异构网络互联 路由与转发 拥塞控制

我们知道,在物理层、链路层,可以使用不同的传输介质和拓扑结构将几台、十几台主机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小型的局域网,把这些组成结构不完全相同的局域网称为异构网,因此将它们连接扩大成更大的网络,需要一个类似转接头的设备——路由器,路由器不仅仅可以连接异构网,还能隔离冲突域和广播域,依照IP地址转发。

下图对集线器、网桥、交换机和路由器能否隔离冲突域和广播域进行比较:

路由器作为连接多个网络的结点,不仅需要完成对数据的分组转发,还要选择传输路径,因此路由器主要由 路由选择 分组转发 组成。

网络层最重要的功能是 路由与转发 功能。路由也就是选择一条合适的路,转发则是在这条路上遵守协议。这有点像从某个多个国家的交界城市自驾,选其中一条路,那么就遵守这个国家的交通协议。

数据通过一个又一个路由器到达目的地址,路由器怎么知道数据应该从哪个端口出发才能到达目的地呢?这就需要构造路由表。
路由表有两种构造方式: 静态 动态

一个个小网络可以构成一个区域,足够多的区域互连成一个网络,多个网络又形成巨大的互联网。要想让数据高效在网络中传输,采用“分而治之”的理念。
将互联网分为许多较小的自治系统,系统有权决定自己内部采用什么路由协议,这便是层次路由。通过层次路由便可以采用灵活的协议传输数据。数据在自治系统内传输采用 内部网关协议 而自治系统之间则采用 外部网关协议

内部网关协议有两种协议: 路由信息协议(RIP) 开放最短路径优先协议(OSPF)

外部网关协议则是边界网关协议(BGP)。内部网关协议服务某个自治系统,范围较小,所以尽可能有效地从源站送到目的站,也就是找到一条最佳路径。而外部网关协议需要面对更大的网络范围和网络环境,因此更关注的找到比较好的路径,也就是不能兜圈子。

BGP工作原理:

将三种路由协议进行比较:

构建大规模、异构网络的互联网除了硬件的支持外,还需要建立协议以实现数据报传输服务——IP协议。
目前IP协议有两个版本:IPv4和IPv6。

现在主流的IP协议版本还是IPv4。

IP数据报主要由首部和数据部分组成,由TCP报文段封装到数据部分,再在前端加上一些描述信息的首部,其格式如下图:

IP协议使用分组转发,当报文过大时需要分片。分片的思路如下:

如果把IP数据报看作是信,那么首部中的源地址与目的地址则分别是发信地址和邮件地址。为了方便路由计算这些地址,并且使IP地址足够使用,因此将IP地址进行分类。

IP地址的格式 : {<网络号>,<主机号>},网络号标志主机所连接的网络,主机号标志该主机,每个IP地址都是唯一的。

IP地址分类 如下:

通过分类,可以计算每个网络中最大的主机数:

网络地址转换(NAT)是一种转换机制,将专用网络地址转换为公用地址,目的是为了对外隐藏内部管理的IP地址,这样不仅可以保证网络安全,还可以解决IP地址不足问题。
当路由器接收到的目的地址是私有地址则一律不进行转发,而如果是公用地址,则是用NAT转换表将源IP及端口号映射成全球IP号,然后从WAN端口发送到因特网上。

IP地址有A、B、C类网络号,如果把A类网络号分给一个广播域,那么这个广播域可以接入16,777,212台主机,然而一个广播域不可能融入这么多台主机,因为这样会导致广播域过饱和而瘫痪,而只给其分配一定数量的网络号,则会浪费大量的IP地址。因此在IP地址中增加一个“子网号字段”,将IP地址划分为三级,即IP地址={<网络号>,<子网号>,<主机号>},也就是从主机号中借用几个比特号作为子网号,这个子网号是对内划分的,对外仍旧表现为二级IP地址。

主机或路由器如何判断一个网络是否进行子网划分了呢?——利用子网掩码。

CIDR是 无分类 域间路由器选择,目的是消除A、B、C类网络划分,这样可以大幅度提高IP地址空间利用率。相比较子网掩码划分,它更加灵活。

上图中,如果R1收到前缀为206.1的IP地址,它只需要转发给R2,具体发往网络1还是网络2,则由R2计算得出。

通过IP地址,可以将数据从某个网络传输到目的网络,但是把信息发送给哪台主机呢?由于路由器的隔离,IP网路没办法使用广播方式查找MAC地址,只有通过链路层的MAC地址以广播方式寻址。
因此,IP协议还包括三个协议—— ARP、DHCP和ICMP ,共同配合完成数据转发。

IPv6是解决IP地址耗尽的根本手段。它与IPv4的报文形式差别如下图:

IPv6与IPv4地址通信示意图:

在通信过程中,如果分组过量而导致网路性能下降,会产生拥塞。

拥塞的控制方式:

㈥ 计算机网络 子网划分问题 求答案详细解析

题目错。原话应该是“该自治系统分配到的IP地址为30.138.118.0,子网掩码为255.255.254.0”,而不是255.255.255.254。
掩码255.255.254.0,转换为二进制就是11111111.11111111.11111110.0。因为第三段掩码零的位数是1,2^1=2,因此这个子网掩码的意思是分配到了2个C类地址,分别是30.138.118.0和30.138.119.0。
划分子网要从最大需求数开始,依次减少,因此优先分配IP的网段是LAN3。由于网段的划分,必须是2的N次幂,也就是要么2段,要么4段,显然,一段C类地址划分为2段后,其中一段IP数量只有128,不能满足LAN3的需求,因此,LAN3必须单独分配1个C类地址。
答:LAN3分配的C类地址为30.138.118.0,子网掩码为255.255.255.0。注:如果说,LAN3分配的C类地址为30.138.119.0,子网掩码为255.255.255.0也是可以的,只不过,不符合一般人的思维习惯。
剩下的另一个C类地址,就要通过可变子网掩码划分,来依次分配给LAN2、LAN5、LAN4,剩下的留给LAN1。
LAN2的需求是91,其实1/2段C类地址,由于2^1=2,所以,子网掩码就是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0000000,转换为十进制就是255.255.255.128。
答:LAN3分配的C类地址为30.138.119.0-30.138.119.127,子网掩码为255.255.255.128,除去首尾,可用IP数量为126个。
接下来就剩下1/2段了,共有IP数量为128,是不是就要考虑分给LAN5了呢?错!此时要考虑的,恰恰是要分给LAN1!因为LAN5+LAN3的需求没超过64,因此,剩下的128个IP,要考虑分一半给LAN1,对于整段C类地址,那就是分成了4段,能理解吗?(前面的LAN2分走了2段,LAN1分1段,剩下1段留给LAN5+LAN3)
由于2^2=4,所以,子网掩码就是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000000,转换为二进制就是255.255.255.192。
答:LAN1分配的C类地址为30.138.119.128-30.138.119.191,子网掩码为255.255.255.192,除去首尾,可用IP数量为62个。
到这时才来考虑LAN5。LAN5要在剩下的64个IP力分一半,也就是32个。对于整段C类地址而言,相当于分成了8段,LAN5占一段。由于2^3=8,所以,子网掩码就是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00000,转换为二进制就是255.255.255.224。
答:LAN5分配的C类地址为30.138.119.192-30.138.119.223,子网掩码为255.255.255.192,除去首尾,可用IP数量为30个。
此时剩下的32个,要在细分的话,按题意就要分成4段,其中一段给LAN3,对吧?对于整段C类地址而言,就是分成32段。由于2^5=32,所以,子网掩码就是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000,转换为二进制就是255.255.255248。请注意!此时LAN3的IP分配并不从224开始!因为,前16个IP是连续的,因此要跳过。
答:LAN5分配的C类地址为30.138.119.240-30.138.119.247,子网掩码为255.255.255.248,除去首尾,可用IP数量为6个。
最后一段IP30.138.119.248-30.138.119.255也浪费了,这就是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