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时间同步的无线电波授时
时间同步的另一种方法是用无线电波传播时间信息。即利用无线电波来传递时间标准.然后由授时型接收机恢复时号与本地钟相应时号比对,扣除它在传播路径上的时延及各种误差因素的影响,实现钟的同步。
随着对时钟同步精度要求的不断提高,用无线电波授时的方法,开始用 授时(ms级精度),由于短波传播路径受电离层变化的影响,天波有一次和多次天波,地波传播距离近,使授时精度仅能达到ms级。后来发展到用超长波即用奥米伽台授时,其授时精度约10μs左右,后来又用长波即用罗兰C台链兼顾授时,其授时精度可达到μs,即使罗兰C台链组网也难于做到全球覆盖。后来又发展到用卫星钟作搬钟。用超短波传播时号.通过用户接收共视某颗卫星,使其授时精度优于搬钟可达到10ns精度。
② 网络时间同步是什么
在通信领域,“同步”概念是指频率的同步,即网络各个节点的时钟频率和相位同步,其误差应符合相关标准的规定。目前,在通信网中,频率和相位同步问题已经基本解决,而时间的同步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时间同步是指网络各个节点时钟以及通过网络连接的各个应用界面的时钟的时刻和时间间隔与协调世界时(UTC)同步,最起码在一个局域或城域网络内要和北京时间同步。时间同步网络是保证时间同步的基础,构成时间同步网络可以采取有线方式,也可以采取无线方式。在这里我们主要介绍互联网时间同步技术及产品,也就是通过支持NTP协议的网络时间服务器(中新创科DNTS系列)实现网络时间同步。
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它是国际单位制(SI单位制)的七个基本单位之一。1967年的国际计量大会(CGDM)给出了新的秒定义:“秒是铯133(133Cs)原子在0K温度基态的两个超精细能级之间跃迁所对应辐射的9 192 631 770个周期所持续的时间”,即“原子秒”(TAI)。现在常用的协调世界时实际上是经过闰秒调整的原子秒。
目前在国际基准和国家基准层面所使用的主要是铯原子钟。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建立的冷原子喷泉铯原子钟其频率复现性为5×10-15,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其实,在应用层面上并不需要国家基准这样高的时间和频率准确度。不同的应用对准确度的要求是不同的,表1列举了一些典型的应用对时间准确度的要求(应用界面时间相对于UTC时间的误差)。
一些典型的应用对时间精度的应用
应用 时间精度要求
用于银行、证券、股票和期货交易的计算机和服务器 1秒
电力线故障诊断 1微秒
交换机及计费系统 1秒
CDMA2000和TD-SCDMA 10毫秒
网管系统 500毫秒
7号信令监测系统 1毫秒
③ 通信里时钟同步是同步什么同步后的效果是什么不同步会造成什么效果最好举个例子。
这个问题具体说来太复杂,我只能简单说说;时钟同步的是时间了,我举个例子,就拿“抑制载频调幅(AM-SC)”这就调制方法来说,要求接收端解调器所加的载频信号必须与发送端调制器中所加的载频信号严格地同频同向,也就是中解调器和调制器中必然会用到时钟同步。在这种调制方法中,如果二者存在相依,则解调后的信号将忽大忽小,忽起忽落;如果二者频率不同步,则解调后无法恢复原信号,即存在信号失真。具体你可以参考下通信原理的书
④ 为什么在WSN中需要时间同步请举出至少三个例子。
因为WSN在物理上的分散性,加上其他因素的影响使得本地时钟与全局时钟存在失步。时间同步不仅是无线传感器网络各种应用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并且还直接决定了其他服务的质量。一、在以广播的方式向很多接收者发送参考报文的时候二、在一个目标跟踪系统中,可能存在下面的潜在时 间同步要求:通过波束阵列确定声源位置进行目标监测,波束阵列需 要使用公共基准时间.如果用分布式无线传感器节点实现波 束阵列,就需要局部节点间的瞬时时间同步,允许的最大误 差为100s.通过目标相邻位置的连续检测,估计目标的运动 速率和方向.这种时间同步机制要求的时间同步长度和地理 范围都要比波束阵列大,精度相应有所降三、在战场通信、抢险救灾和公共集会等突发性、临时性场合。保持节点之间时间上的同步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非常重要,它是保证无线传感网络中其他通信协议的前提因为WSN在物理上的分散性,加上其他因素的影响使得本地时钟与全局时钟存在失步。时间同步不仅是无线传感器网络各种应用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并且还直接决定了其他服务的质量。
⑤ 传感器网络实现时间同步的作用是什么
无线传感器网络时间同步机制的意义和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两方面:
1、传感器节点通常需要彼此协作,去完成复杂的监测和感知任务数据融合是协作操作的典型例子,不同的节点采集的数据最终融合形成了一个有意义的结果。
2、传感器网络的一些节能方案是利用时间同步来实现的。
传感器网络综合了传感器技术、嵌入式计算技术、现代网络及无线通信技术、分布式信息处理技术等,能够通过各类集成化的微型传感器协作地实时监测、感知和采集各种环境或监测对象的信息,通过嵌入式系统对信息进行处理,并通过随机自组织无线通信网络以多跳中继方式将所感知信息传送到用户终端。
(5)无线传感网络时间同步的例子扩展阅读:
根据不同的依据,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定位方法可以进行如下分类:
(1)根据是否依靠测量距离,分为基于测距的定位和不需要测距的定位;
(2)根据部署的场合不同,分为室内定位和室外定位;
(3)根据信息收集的方式,网络收集传感器数据称为被动定位,节点主动发出信息,用于定位称为主动定位无线传感器网络与应用。
⑥ 现在,无线传感网络的时间同步一般能做到多少精度,微秒,毫秒
常见的低精度的一般基于zigbee之类的可以做到几十毫秒,产品也很多。做高精度的相对比较少,之前接触一家慧聚公司的syn1000高精度模块,据说可以达到1微秒内,可以去找找看。
⑦ 有关无线传感器网络中时间同步机制有哪些方法和策略
1 时间同步技术的重要性
传感器节点的时钟并不完美,会在时间上发生漂移,所以观察到的时间对于网络中的节点来说是不同的。但很多网络协议的应用,都需要一个共同的时间以使得网路中的节点全部或部分在瞬间是同步的。
第一,传感器节点需要彼此之间并行操作和协作去完成复杂的传感任务。如果在收集信息过程中,传感器节点缺乏统一的时间戳(即没有同步),估计将是不准确的。
第二,许多节能方案是利用时间同步来实现的。例如,传感器可以在适当的时候休眠(通过关闭传感器和收发器进入节能模式),在需要的时候再唤醒。在应用这种节能模式的时候,节点应该在同等的时间休眠和唤醒,也就是说当数据到来时,节点的接收器可以接收,这个需要传感器节点间精确的定时。
2 时间同步技术所关注的主要性能参数
时间同步技术的根本目的是为网络中节点的本地时钟提供共同的时间戳。对无线传感器
网络WSN(Wireless Sensor Networks)[1]
的时间同步应主要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能量效率。同步的时间越长,消耗的能量越多,效率就越低。设计WSN的时间同步算法需以考虑传感器节点有效的能量资源为前提。
(2) 可扩展性和健壮性。时间同步机制应该支持网络中节点的数目或者密度的有效扩展,并保障一旦有节点失效时,余下网络有效且功能健全。
(3)精确度。针对不同的应用和目的,精确度的需求有所不用。
(4)同步期限。节点需要保持时间同步的时间长度可以是瞬时的,也可以和网络的寿命一样长。
(5)有效同步范围。可以给网络内所有节点提供时间,也可以给局部区域的节点提供时间。
(6)成本和尺寸。同步可能需要特定的硬件,另外,体积的大小也影响同步机制的实现。 (7)最大误差。一组传感器节点之间的最大时间差,或相对外部标准时间的最大差。 3 现有主要时间同步方法研究
时间同步技术是研究WSN的重要问题,许多具体应用都需要传感器节点本地时钟的同步,要求各种程度的同步精度。WSN具有自组织性、多跳性、动态拓扑性和资源受限性,尤其是节点的能量资源、计算能力、通信带宽、存储容量有限等特点,使时间同步方案有其特
殊的需求,也使得传统的时间同步算法不适合于这些网络[2]
。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集中在设
计适合WSN的时间同步算法[3]
。针对WSN,目前已经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许多新的时间同步算法[4]
。
3.1 成对(pair-wise)同步的双向同步模式
代表算法是传感器网络时间同步协议TPSN(Timing-Sync Protocol for Sensor
Networks)[5~6]
。目的是提供WSN整个网络范围内节点间的时间同步。
该算法分两步:分级和同步。第一步的目的是建立分级的拓扑网络,每个节点有个级别。只有一个节点与外界通信获取外界时间,将其定为零级,叫做根节点,作为整个网络系统的时间源。在第二步,每个i级节点与i-1(上一级)级节点同步,最终所有的节点都与根节点同步,从而达到整个网络的时间同步。详细的时间同步过程如图 1 所示。
图1 TPSN 同步过程
设R为上层节点,S为下层节点,传播时间为d,两节点的时间偏差为θ。同步过程由节点R广播开始同步信息,节点S接收到信息以后,就开始准备时间同步过程。在T1时刻,节点S发送同步信息包,包含信息(T1),节点R在T2接收到同步信息,并记录下接收时间T2,这里满足关系:21TTd
节点R在T3时刻发送回复信息包,包含信息(T1,T2,T3)。在T4时刻S接收到同步信息包,满足关系:43TTd
最后,节点S利用上述2个时间表达式可计算出的值:(21)(43)2
TTTT
TPSN由于采用了在MAC层给同步包标记时间戳的方式,降低了发送端的不确定性,消除了访问时间带来的时间同步误差,使得同步效果更加有效。并且,TPSN算法对任意节点的同步误差取决于它距离根节点的跳数,而与网络中节点总数无关,使TPSN同步精度不会随节点数目增加而降级,从而使TPSN具有较好的扩展性。TPSN算法的缺点是一旦根节点失效,就要重新选择根节点,并重新进行分级和同步阶段的处理,增加了计算和能量开销,并随着跳数的增加,同步误差呈线性增长,准确性较低。另外,TPSN算法没有对时钟的频差进行估计,这使得它需要频繁同步,完成一次同步能量消耗较大。
3.2 接收方-接收方(Receiver-Receiver)模式
代表算法是参考广播时间同步协议RBS(Reference Broadcast Synchronization)[7]
。RBS是典型的基于接收方-接收方的同步算法,是Elson等人以“第三节点”实现同步的思想而提出的。该算法中,利用无线数据链路层的广播信道特性,基本思想为:节点(作为发
送者)通过物理层广播周期性地向其邻居节点(作为接收者)发送信标消息[10]
,邻居节点记录下广播信标达到的时间,并把这个时间作为参考点与时钟的读数相比较。为了计算时钟偏移,要交换对等邻居节点间的时间戳,确定它们之间的时间偏移量,然后其中一个根据接收
到的时间差值来修改其本地的时间,从而实现时间同步[11]
。
假如该算法在网络中有n个接收节点m个参考广播包,则任意一个节点接收到m个参考包后,会拿这些参考包到达的时间与其它n-1个接收节点接收到的参考包到达的时间进行比较,然后进行信息交换。图2为RBS算法的关键路径示意图。
网络接口卡
关键路径
接收者1
发送者
接收者2
图2 RBS算法的关键路径示意图
其计算公式如下:
,,1
1,:[,]()m
jkikkinjnoffsetijTTm
其中n表示接收者的数量,m表示参考包的数量,,rbT表示接收节点r接收到参考包b时的时钟。
此算法并不是同步发送者和接收者,而是使接收者彼此同步,有效避免了发送访问时间对同步的影响,将发送方延迟的不确定性从关键路径中排除,误差的来源主要是传输时间和接收时间的不确定性,从而获得了比利用节点间双向信息交换实现同步的方法更高的精确度。这种方法的最大弊端是信息的交换次数太多,发送节点和接收节点之间、接收节点彼此之间,都要经过消息交换后才能达到同步。计算复杂度较高,网络流量开销和能耗太大,不适合能量供应有限的场合。
3.3 发送方-接收方(Sender-Receiver)模式
基于发送方-接收方机制的时间同步算法的基本原理是:发送节点发送包含本地时间戳的时间同步消息,接收节点记录本地接收时间,并将其与同步消息中的时间戳进行比较,调整本地时钟。基于这种方法提出的时间同步算法有以下两种。
3.3.1 FTSP 算法[8]
泛洪时间同步协议FTSP(Flooding Time Synchronization Protocol)由Vanderbilt大学Branislav Kusy等提出,目标是实现整个网络的时间同步且误差控制在微秒级。该算法用单个广播消息实现发送节点与接收节点之间的时间同步。
其特点为:(1)通过对收发过程的分析,把时延细分为发送中断处理时延、编码时延、传播时延、解码时延、字节对齐时延、接收中断处理时延,进一步降低时延的不确定度;(2)通过发射多个信令包,使得接收节点可以利用最小方差线性拟合技术估算自己和发送节点的频率差和初相位差;(3)设计一套根节点选举机制,针对节点失效、新节点加入、拓扑变化
等情况进行优化,适合于恶劣环境[12]
。
FTSP算法对时钟漂移进行了线性回归分析。此算法考虑到在特定时间范围内节点时钟晶振频率是稳定的,因此节点间时钟偏移量与时间成线性关系,通过发送节点周期性广播时间同步消息,接收节点取得多个数据对,构造最佳拟合直线,通过回归直线,在误差允许的时间间隔内,节点可直接通过它来计算某一时间节点间的时钟偏移量而不必发送时间同步消息进行计算,从而减少了消息的发送次数并降低了系统能量开销。
FTSP结合TPSN和RBS的优点,不仅排除了发送方延迟的影响,而且对报文传输中接收方的不确定延迟(如中断处理时间、字节对齐时间、硬件编解码时间等)做了有效的估计。多跳的FTSP协议采用层次结构,根节点为同步源,可以适应大量传感器节点,对网络拓扑结构的变化和根节点的失效有健壮性,精确度较好。该算法通过采用MAC层时间戳和线性回归偏差补偿弥补相关的错误源,通过对一个数据包打多个时戳,进而取平均和滤除抖动较大的时戳,大大降低了中断和解码时间的影响。FTSP 采用洪泛的方式向远方节点传递时间基准节点的时间信息,洪泛的时间信息可由中转节点生成,因此误差累积不可避免。另外,FTSP的功耗和带宽的开销巨大。
3.3.2 DMTS 算法[9]
延迟测量时间同步DMTS (delay measurement time synchronization) 算法的同步机制是基于发送方-接收方的同步机制。DMTS 算法的实现策略是牺牲部分时间同步精度换取较低的计算复杂度和能耗,是一种能量消耗轻的时间同步算法。
DMTS算法的基本原理为:选择一个节点作为时间主节点广播同步时间,所有接收节点通过精确地测量从发送节点到接收节点的单向时间广播消息的延迟并结合发送节点时间戳,计算出时间调整值,接收节点设置它的时间为接收到消息携带的时间加上广播消息的传输延迟,调整自己的逻辑时钟值以和基准点达成同步,这样所有得到广播消息的节点都与主节点进行时间同步。发送节点和接收节点的时间延迟dt可由21()dtnttt得出。其中,nt为发送前导码和起始字符所需的时间,n为发送的信息位个数,t为发送一位所需时间;1t为接收节点在消息到达时的本地时间;2t为接收节点在调整自己的时钟之前的那一时刻记录的本地时间,21()tt是接收处理延迟。
DMTS 算法的优点是结合链路层打时间戳和时延估计等技术,消除了发送时延和访问时延的影响,算法简单,通信开销小。但DMTS算法没有估计时钟的频率偏差,时钟保持同步的时间较短,没有对位偏移产生的时间延迟进行估计,也没有消除时钟计时精度对同步精度的影响,因此其同步精度比FTSP略有下降,不适用于定位等要求高精度同步的应用。
基于发送方-接收方单向同步机制的算法在上述三类方法中需要发送的时间同步消息数目最少。发送节点只要发送一次同步消息,因而具有较低的网络流量开销和复杂度,减少了系统能耗。
4 结论
文章介绍了WSN时间同步算法的类型以及各自具有代表性的算法,分析了各算法的设计原理和优缺点。这些协议解决了WSN中时间同步所遇到的主要问题,但对于大型网络,已有的方法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问题:扩展性差、稳定性不高、收敛速度变慢、网络通信冲突、能耗增大。今后的研究热点将集中在节能和时间同步的安全性方面。这将对算法的容错性、有效范围和可扩展性提出更高的要求。
⑧ 通信如何建立同步时钟
同步通信方式要求通信双方以相同的时钟频率进行,而且准确协调,通过共享一个单个时钟或定时脉冲源保证发送方和接收方的准确同步。
时钟同步是同步无线通信网络的重要基础,是无线信号正确接收、时分多址接入、功率控制、同步跳频等功能的核心技术之一。无线通信网络中各节点拥有独立的硬件时钟,硬件时钟通过晶体振荡器和计数器来进行计时,由于制作工艺、外界环境、硬件老化等原因,各节点硬件时钟的晶体振荡器的频率之间存在差异,因此完成节点时钟之间的频率同步是网络节点之间时间同步的重要保障。[0004]现有技术中一类是依赖外部时钟源来完成无线通信网络节点间的时间同步。比如利用GPS、北斗等卫星授时系统进行无线通信网络的时间同步,在节点中集成相应的时标信号接收装置,无线通信网络中的各个节点独立的与卫星授时系统的时间进行同步,以完成整网的时间同步。
[0005]利用IEEE1588(网络测控系统精准时钟同步协议)授时进行无线通信网络的时间同步,需要在网络外接稳定的时钟源,逐级完成无线通信网络的时间同步。[0006]利用GPS、北斗等卫星授时系统进行无线通信网络的时间同步方案,需要在网络节点中集成时标信号接收设备,增加网络节点的成本,并且当卫星授时信号受到干扰或者在信号强度较弱的场景下,网络同步精度不能保证。[0007]利用IEEE1588(网络测控系统精准时钟同步协议)授时进行无线通信网络的时间同步方案,需要外接稳定的时钟源,增加无线通信网络的成本及实现难度,同时此种方案需要稳定可靠的时钟传输网络才能保证时间同步的稳定性,对于无线通信网络而言难以实现。[0008]另一类是通过在无线通信网络的节点间建立层级关系,逐级的完成时间同步。此种时间同步方案通过选择时钟跟踪源节点,当前节点只与选择的跟踪源节点进行时间同步。[0009]当无线通信网络中节点之间的频率偏差较大时,导致节点间低阶调制也无法正常通信,此时节点无法接收到时钟跟踪节点的时间同步信息,因此不能保证无线通信网络时间同步的顺利完成。并且节点之间的频率差会导致时钟计时速度的差异,影响时间同步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