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發布了《網路安全審查辦法(修訂草案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辦法》),向 社會 公開徵求意見。《辦法》新增第六條:掌握超過100萬用戶個人信息的運營者赴國外上市,必須向網路安全審查辦公室申報網路安全審查。審查的重點評估對象新增了數據處理活動以及國外上市可能帶來的國家安全風險,如核心數據、重要數據或大量個人信息被竊取、泄露、毀損、非法利用或出境的風險以及被國外政府影響、控制、惡意利用的風險等。
到底什麼是網路安全?網路安全是以網路為主要的安全體系的立場,主要涉及網路安全域、防火牆、網路訪問控制、抗DDOS等場景,更多是指向整個網路空間的環境。網路資訊及資料均可存在於網路空間內或網路外。「資料可視為資料的主要載體,資料是對資料進行有意義分析的價值資產,常見的資料安全事件有網路入侵、資料泄露、資料篡改等。而數據安全則是以數據為中心,主要關注數據安全周期的安全和合規性,以此來保護數據的安全。常見的數據安全事件有數據泄露、數據篡改等。
我們的《網路安全法》要求網路運營商在處理個人信息方面設置各種鐵籠,從收集個人信息到使用個人信息,建立個人信息保護系統。在法律的層面,明確了網路運營者不能瞎收集、亂使用個人信息,並且設立了嚴苛的法律責任來針對瞎收集、亂使用個人信息的行為。從法律上杜絕出現你剛打完某APP的網路電話說想吃火鍋,打開某APP就給你推送火鍋點的優惠卷等等這種荒唐的現象。讓我們每個人的個人信息更加安全,不容易被泄露。
7月2日網路安全審查辦公室發布了關於對「滴滴出行」啟動網路安全審查的公告。此後半個月里,「滴滴」網路安全審查事件一直在持續。從最開始「滴滴出行」APP被要求下架,到7月9日「滴滴企業版」等25款App被曝存在嚴重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問題,集體下架,再到近日七部門進駐,規格甚至超過了當初特斯拉的「五部門約談」。
為什麼滴滴前腳上市就被網路安全審查?因為滴滴「偷偷」上市的行為很容易讓人懷疑一點——在美國紐交所IPO的過程中,滴滴是否泄露了中國境內收集到的個人信息和其他數據。網路安全審查辦公室也可能有所擔心,便根據《網路安全法》第三十七條:「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的運營者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運營中收集和產生的個人信息和重要數據應當在境內存儲。因業務需要,確需向境外提供的,應當按照國家網信部門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制定的辦法進行安全評估;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網路安全審查辦法》等相關規定對滴滴進行網路安全審查。
信息泄露可能涉嫌犯罪,也就是拒不履行信息網路安全管理義務罪。這個罪指的是:網路服務提供者不履行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信息網路安全管理義務,致使用戶信息泄露,造成嚴重後果的;或致使刑事案件證據滅失,情節嚴重的;或有其他嚴重情節的,經監管部門責令採取改正措施而拒不改正的行為。
所以,信息泄露不僅僅是個人的隱私問題,而且是涉及重大公共利益的 社會 問題。這是一個信息時代,誰掌握了信息,誰就掌握了金錢和權力。個人認為,大范圍的信息泄露的嚴重程度不亞於一場傳染病的流行。
Ⅱ 滴滴被查,市值瞬間蒸發500億!網友:帥不過三秒
「帥不過三天」來形容剛低調赴美上市的滴滴,再恰當不過。上市首日,滴滴市值達5000億,截至目前, 受消息影響,滴滴在美股盤前突然跳水閃崩,股價跌去10%。市值瞬間「消失」500億人民幣。
在滴滴本次IPO中,滴滴發行價定為14美元,位於13-14美元/ADS的發行區間上限。最終發行3.17億股ADS,比原計劃的2.88億股多10%。以14美元的發行價計算,滴滴此次至少募資44億美元。
各路資本大鱷擔任承銷商包括高盛、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華興資本等。除了這些「 大佬」財團外,滴滴這次IPO的承銷商名單中還有多家中資機構。比如中金公司、中銀國際、交銀國際、建銀國際、招銀國際、工銀國際和國泰君安國際等。 國內外「大佬」雲集,助力滴滴成功赴美上市。
北京時間6月30日晚,滴滴在紐交所掛牌上市,股票代碼為「DIDI」。2021年7月2日中國網信網對滴滴進行調查。從上市被查,不到三天時間。 為何滴滴「帥不過三天」?
從中國網信網了解到,滴滴存在國家數據安全風險,為了維護國家安全,保障公共利益, 才對「滴滴出行」實施網路安全審查。反觀這消息一出,外圍市場,應聲直下,以至於滴滴瞬間蒸發500億人民幣。
滴滴平台不論是用戶還是司機都是實名制認證,並且需要綁定銀行卡或者其他支付APP,這類信息無論哪種數據出現「被盜」,就會直接造成我們自身的數據損失。
一旦資料庫被「拖庫」之後,相關信息被公開售賣是存在可能的。 比如說信息里有一些車主信息,如果我是保險公司,我把這個信息買下來之後,我可以看 看他的 汽車 保險狀況。如果信息里還存在用戶信用卡賬號、有效期限等信息,一旦信息被黑,不法分子就能用這些信息做黑卡,進行盜刷等等,這些都是數據安全問題。
目前來看,滴滴很配合網查,並且 為配合網路安全審查工作,防範風險擴大,審查期間「滴滴出行」主動停止新用戶注冊。
至於,最後調查結果,不要妄加猜測,可以耐心地等待調查結果。
滴滴在招股書中披露,「 計劃將約30%的募資金額用於擴大中國以外的國際市場的業務;另外約30%的募資金額用於提升包括 共享出行、電動 汽車 和自動駕駛 在內的技術能力;約20%的募資用於推出新產品和拓展現有產品品類以持續提升用戶體驗;剩餘部分可能用於營運資金需求和潛在的戰略投資等 」。
目前,國內外市場都已經趨近飽和狀態,並且滴滴自從2018年以來一直保持市佔有率第一的霸主地位,想進一步擴大市場業務,國內市場機會沒有什麼空間。只能試足國外。
從滴滴另一個願景來看,提升共享出行、電動 汽車 以及自動駕駛技術是很有必要。目前這個市場還處於白熱化競爭階段,這一步弟弟或許可以用其30%甚至更高的比例資金去提升。
滴滴出行,行在路上,安全第一!只要控制了安全,未來可期!
Ⅲ 對滴滴的審查是否結束中央網信辦對此作何回應
滴滴的審查還沒有結束,必須要保證每一個消費者的人身安全。中央網信對此作出的回應,要求每一個滴滴司機都要熟悉法律法規。不可以出現非法經營的狀態,否則一經發現一定會被控制住。平台是統一開放的,不會把最初的決心改變。有的人會私下對客戶收取錢財,處於一種典型的欺詐。客戶可以通過平台對其進行舉報,讓滴滴司機得到應有的懲罰。一定要將中央網信說的話記在心中,否則的話最終受到傷害的是自身。
總的來說中央網信做出如此改變,其實也是替每一個客戶著想。希望大家可以科學用車合理用車,用科技的方便保證每個人的人身安全。有的人夜晚坐車的時,內心會非常害怕。總覺得危險會降臨在自己的身邊,有了網路安全的保障並不會出現這種情況。有關部門有義務和責任保障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屬實是讓人覺得開心。每個人都一定要將法律牢牢記在心中,才是對自己最好的保護。
Ⅳ 網路安全審查辦公室對「滴滴出行」實施網路安全審查 停止新用戶注冊
據微信公眾號「網信中國」7月2日消息,為防範國家數據安全風險,維護國家安全,保障公共利益,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網路安全法》,網路安全審查辦公室按照《網路安全審查辦法》,對「滴滴出行」實施網路安全審查。
為配合網路安全審查工作,防範風險擴大,審查期間「滴滴出行」停止新用戶注冊。
Ⅳ 滴滴出行為什麼被審查
網路安全審查辦公室發布通告,宣布對滴滴出行進行網路安全審查。受此消息影響,滴滴出行股價大跌,滴滴出行還因此遭到外界質疑。
網路安全審查辦公室表示,為防範國家數據安全風險,維護國家安全,保障公共利益,對「滴滴出行」實施網路安全審查。為配合網路安全審查工作,防範風險擴大,審查期間「滴滴出行」停止新用戶注冊。至於詳細的調查原因,網路安全審查辦公室並沒有公布,滴滴出行也只是說「積極配合調查」。
有傳言稱,滴滴出行為了成功在美國上市,所以給美國提供了用戶數據和道路數據。對此,滴滴出行副總裁、滴滴公益基金會理事長李敏在其個人微博表示,滴滴國內用戶的數據都存放在國內伺服器,絕無可能把數據交給美國。
而本就在國內市場口碑不好的滴滴才低調的在美國上市,畢竟如果在國內上市,市值沒有在美國的市值高,在美國市值超800億美元。而在這次審查事件後市值跌落10%左右,這消息肯定會有部分網友叫好,特別在網路司機內心多少有些喜悅。
畢竟在滴滴的司機都知道滴滴出行抽佣高的離譜高達20%至40%的抽佣,而且滴滴對司機的態度極度冷淡,對司機的安全和權益沒有一定的保障。
Ⅵ 「滴滴出行」審查未結束,App下架不等於結果,還有3家也列入審查
近日,滴滴出行APP被下架的消息傳遍了全國上下,引起了廣泛的關注,但是很多人對於APP下架和網路安全審查這兩個有一定誤解。另外,「運滿滿」、「貨車幫」以及「BOSS直聘」三款APP軟體同樣被列入審查對象。
那麼,下面跟大家「復習」下事件的起始:
6月30日,滴滴出行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後被爆出「數據打包上市」消息;
7月2日,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對滴滴出行啟動網路安全審查,也是我國首次對企業啟動網路安全審查,新用戶無法注冊;
7月4日,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發出公告,滴滴出行APP下架,進行整改,原因為存在違法違規收集個人信息。
在昨天APP下架的消息出來之後,很多人都認為這是的7月2日啟動網路安全審查之後所產生的處罰或者是結果,但實際上這兩個屬於兩回事,網路安全審查並沒有完全結束。
那麼,APP下架和網路安全審查的「正解」是啥呢?
網路安全審查
此次對滴滴出行審查的依據法律是《國家安全法》和《網路安全法》,而網路安全審查的流程是有相關的法規規定,也就是《審查辦法》,根據其裡面規定,網路安全審查通常情況下在30個工作日內完成初步審查,情況復雜的可以延長15個工作日。在初步的審查得出初步的結果之後,還需要把審查結果向成員單位(12個部委機構)和相關關鍵信息基礎設施保護工作部門徵求意見。意見一致,則將結論通知企業運營者;意見不一致,進入到特別審查程序,需要45個工作日甚至更長。
APP下架
從昨天的公告便能看出,APP下架的原因是處於存在違法違規收集個人信息,而導致會出現APP下架相關法律是依據《網路安全法》,由此也可以看出APP下只是網路安全審查中的一環,不相同但是有相關聯系。此外,根據《移動互聯網應用程序個人信息保護管理暫行規定(徵求意見稿)》),被下架的App在40個工作日內不得通過任何渠道再次上架,被下架的App完成整改,完善技術和管理機制並作出企業自律承諾後,才可向作出下架要求的監督管理部門申請恢復上架。
從時間和處理過程來看,APP下架和被網路安全審查是兩個不同的概念,APP下架僅僅是在初步網路安全審查中,發現了問題,從而進行的一個保證性的「操作」,一方面是為了及時防止更多的個人信息被收集到,一方面是保證接下來的更加深入的審查工作能夠更加好的進行,因為如果不斷有新數據,在一定程度上會打亂審查的節奏。
因此,APP下架其實算是小事情,大事件才是7月2日啟動的網路安全審查,也就是說對滴滴出行的網路安全審查並沒結束,APP下架自然不是最終的結果。如果後續的審查結果更為嚴重,那麼很有可能會對滴滴出行的業務進行限制或者強制重大改革。
滴滴出行的大資料庫到底有多重要?
滴滴出行作為國內打車軟體中的龍頭大佬,其資料庫的龐大自然是不用多想的。滴滴出行因為也業務的原因,其數據主要收集到個人出行數據,道路交通數據。
或許很多人覺得這兩項數據並沒有什麼呀,也就是個人出行信息和繪制地圖罷了。但實際上並不是那麼簡單,普通人所能查到,看到的地圖都是經過國家批准才會公布的,無論是網路地圖,高德地圖等等都是經過相關部門審查,一些涉及到國家安全的信息是不會出現在能看到的地圖上。
而因為滴滴出行業務的關系,其能夠收集到非常多大部分人所不知道的信息,這些信息或許包括了公共通信、信息服務、能源、交通、水利、金融、公共服務、電子政務等重要行業和領域,而這些數據涉及到國家安全,一旦這些數據信息泄露,遭到了破壞,對於國家安全、 社會 安定會產生一定程度的威脅。
在2015的時候,滴滴大數據曾經發布了一篇文章,該文章中對國家各部委的人員出行規律進行了公布,包括了中央紀委、公安部,國土資源部、外交部、教育部、商務部等等,並且從其數據得出了結論,「加班最狠——國土資源部」,「24小時無休——公安部」等等。
或許在當年看起來還是挺有趣的,但是結合現在所發生的時間來看,事件便不是有趣那麼簡單了。由此可見,在滴滴大資料庫中,包含眾多普通人所看不到,了解不到的數據信息,而這些數據信息大部分都包含重要數據(包括軍事管理區、國防科工等涉及國家秘密的單位、縣級以上黨政機關等重要敏感區域的人流車流數據,高於國家公開發布地圖精度的測繪數據, 汽車 充電網的運行數據,道路上車輛類型、車輛流量等數據,包含人臉、聲音、車牌等的車外音視頻數據,以及其他可能影響國家安全、公共利益的數據,均屬於重要數據的范圍)。
因此,其實如果沒有人爆料,滴滴出行在「漂亮國」上市,為了防止重要數據的出境安全風險,很大概率也會被啟動網路安全審查。值得一提的是,滴滴出行並非個案,在7月5日,網路安全審查辦公室公告對「運滿滿」「貨車幫」「BOSS直聘」啟動網安審查。這意味著,往後對於個人信息收據企業,APP將會在嚴管監控下運營,而從9月1日起,《數據安全法》也將會全面實施。
寫在最後
無論是APP還是企業都是相連的,還是昨天所說的,任何企業都要遵守法律。特別是如今這個數據時代,大數據成為了大部分企業收益的重要基礎,如何保證資料庫的安全性是如今這些到以大數據為基礎的企業所應該考慮的。
Ⅶ 孫勇:如何看待這一次對「滴滴出行」啟動「網路安全審查」
7月2日,網路安全審查辦公室發布公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網路安全法》,按照《網路安全審查辦法》,對「滴滴出行」實施網路安全審查。審查期間「滴滴出行」停止新用戶注冊。
7月4日,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發布通報稱,「滴滴出行」APP存在嚴重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問題,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網路安全法》相關規定,通知應用商店下架「滴滴出行「APP,要求「滴滴出行「嚴格按照法律要求,參照國家有關標准認真整改存在的問題,切實保障廣大用戶個人信息安全。
對於這件事,這兩天一些媒體有不同的解讀。在此,我也想談一談個人的看法。
從《公告》和《通報》來看,盡管文字不長,但還是透露出了許多重要信息:
一、「滴滴出行」在收集個人信息方面存在嚴重違法違規的行為。 雖然目前我們還不知道它收集了哪些不應該收集的信息,但是我們使用過滴滴的人都知道,滴滴收集的信息至少應該包括兩個部分,一個是下載APP登錄時填寫的信息,另一個是使用滴滴網約車時的信息。而這些信息收集中,應該存在或者沒有徵得個人的同意,或者收集的信息超出了許可范圍的行為。
二、「滴滴出行」在使用個人信息時存在嚴重違法違規的行為。 對於它在使用個人信息時,究竟做了哪些違法違規的事情,目前還有待調查結果的公布,但其至少應該包括對個人信息的數據化不當分析,或者商業化不當使用。舉一個小例子,比如本人在經常使用滴滴專車時,總感覺有被「殺熟」的嫌疑。平常經常走的5公里多30元左右的路程,9:00後有時會漲到47元左右。但究竟這種情況是「殺熟」,還是因為時段漲價,還有待調查結果公布後判斷。
總而言之,「滴滴出行」這次被調查主要原因是不合規、不合法,而有些媒體對此做了更多的揣測,更有人說這一次是專門針對滴滴出行」而來,這都遠離了事情的本質。(7月5日,網路安全審查辦公室又啟動了對「運滿滿」、「貨車幫」、「BOSS直聘」的網路安全審查)
不過, 這件事向正在向「新四化「轉型的 汽車 企業提了個醒。 目前,隨著智能電動 汽車 的快速發展,許多 汽車 企業也讓用戶下載APP,24小時監控 汽車 運行狀態,同時還收集用戶在車內的各種信息,從而形成自己掌控的大數據,並逐步將大數據打造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在這一過程中,用戶的個人信息哪些是能收集的,哪些是不能收集的?收集後的信息,哪些是能使用的,哪些是不能使用的?哪些信息是可以商業化使用的,哪些是不能被商業化使用的?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問題,需要進行甄別。
希望 汽車 企業能根據國家法律法規的有關要求,並結合這次「滴滴出行」等企業在收集使用個人信息中違法違規的案例,對自己的行為進行檢查。對「滴滴出行」等公司的審查,我認為並不會限制 汽車 智能化的發展。我相信,在排除這些風險後,在保障用戶個人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反而會獲得更好的發展。只有真正排除風險,合法合規, 汽車 企業轉型發展之路才能走得更穩、更快、更好、更遠。
Ⅷ 滴滴被審查,暫停新用戶注冊,究竟是怎麼回事
滴滴為什麼被審查了?還停止了注冊?
國家網信辦通報:根據舉報,經檢測核實,“滴滴出行”App存在嚴重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問題。
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網路安全法》相關規定,通知應用商店下架“滴滴出行”App,要求滴滴出行科技有限公司嚴格按照法律要求,參照國家有關標准,認真整改存在的問題,切實保障廣大用戶個人信息安全。
可以說滴滴,這波完全就是自作自受,為了能夠在美國上市,就這樣出賣自己國家的人民的信息,還有自己國家的道路信息,這完全就是叛徒行為。不少網友也對滴滴的行為感到非常的憤怒,希望能夠徹查滴滴或者是讓國有企業接管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