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電腦故障 » 大學生網路心理異常及其應對
擴展閱讀
無線網路個性名是什麼 2025-08-04 17:02:21
取消電信網路設置 2025-08-04 16:59:13

大學生網路心理異常及其應對

發布時間: 2022-09-23 11:26:58

❶ 怎樣預防和解決大學生網路問題

預防措施:
1、開展教育活動,教育學生不要沉迷網路。
2、多舉辦各種有趣的社團活動鼓勵學生參加,豐富學生課外生活。
3、要求宿舍長監督,及時向老師反映情況
解決措施:
1、限制上網時間,每月只給一定時間。
2、晚上12點後斷網。
3、對有網癮的同學,採取心理治療,幫助脫癮。
更多知識請參看 孫曉華. 大學生迷戀網路的負面影響、成因及其引導對策[J]. 教育科學, 2004, 20(4):34-36.
李曉雲. 淺論當代大學生沉迷網路的成因及對策[J]. 課程教育研究:外語學法教法研究, 2014, (4):189-190.

❷ 大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有哪些如何應對

新生不適應
當代大學生為了在激烈的高考競爭中取勝,幾乎全身心投入學習,一旦從中學到大學的環境發生了改變,離開了長期依賴的家長和老師,面對新的集體,新的生活方式,新的學習特點,一些學生出現了獨立與依賴的矛盾。有的學生來到這個新的環境後,會發現原先的預期與現實的大學生活存在較大的差距:他們有的在學習上存在困難,有的對專業的滿意度不高,有的缺乏獨立生活的能力,有的因地域差異而覺得與現實環境格格不入,有的面對內容豐富的大學社團活動不知如何選擇,有的在完成進大學的目標後暫時喪失了新的學習和生活目標……總之,由於個體適應能力的差異,其中一些大學新生會出現因環境變化而造成的適應困難,進而情緒低落,出現心理問題。
新生的適應問題若未得到及時處理,有可能發展成較嚴重的心理問題,如神經衰弱、焦慮症、抑鬱症、網路成癮等等。
班級可組織新生適應方面的心理講座,並多組織集體活動,給同學創造表達內在情緒的機會,同時建議同學尋求心理老師的幫助。
情感問題
愛情是最嬌艷也是最刺手的玫瑰花。相當一部分大學生的愛情價值觀還不成熟,他們往往憑著自己青春期的沖動,把任何事物都看得很美好,一旦遇到問題,往往沒有準備,難以承受。另外,在大學里,常常有這樣的現象,同學之間相互影響,比如同宿舍的人都有了男(女)朋友了,但是自己沒有,於是形成心理落差,情緒不穩定。有的失戀後長時間沉浸在痛苦的情緒中,無法自拔,荒廢了學業,整個人萎靡不振,甚至引發抑鬱症等嚴重的心理問題。值得注意的是嚴重的情感失落是大學生自殺的重要誘因之一,必須加以重視。
班級可以組織一些愛情心理學方面的講座或活動,鼓勵同學多參加社團活動或班級工作,避免陷入單向的兩人世界。若同學遇到情感困擾,建議其不妨與輔導員或心理老師談談,幫助同學從戀愛中成長。
人際交往問題
人際關系問題是高校心理咨詢中的三大主要問題之一(其它兩項是情感困惑和學業問題)。大學生有強烈的交往需要,渴望更多的人能理解自己,接近自己,成為自己的好朋友。然而,由於種種原因,如害羞、恐懼、自卑,交際能力不夠,言辭表達較差,導致不知道該如何與人交往,甚至害怕交際,不願與人溝通。外地生源的學生由於不懂上海話,加上有些學生會持有「上海人排外」的想法,造成他們與上海生源的學生無法很好相處,導致人際關系緊張,陷入孤獨境地。
班級可組織一些以如何提高人際交往技巧和能力的活動。對於因人際交往問題產生較嚴重情緒困擾的學生,應建議其找心理輔導老師談談。
學業問題
大學是高中生嚮往、追求的目標,也是他們放棄許多興趣愛好甘於在題海中跋涉的精神支柱。進大學後部分學生為了保持自己在中學的優勢,廢寢忘食,除了學習自己的專業課,還自己學一些社會急需課程,再加上英語、計算機等各種證書的考試使他們處於緊張的學習狀態中。一些大學生對自己的專業不感興趣,除了在高考填報志願的時候由老師或家長強行代辦之外,大學錄取時進行專業調劑也讓他們無法就讀自己所喜歡的專業。一些學生們在原先所讀中學都非常優秀,但是一進大學就發現自己原來只是一個「普通人」,彼此實力相當,甚至發現自己的英語和計算機都不如其他同學,一貫優越感的喪失也使得一部分學生無法適應。而與此同時,又有部分學生則感到考入大學如釋重負,因而即使感到競爭的危機、就業的壓力,也提不起努力學習的勁頭。學業受挫會使學生產生自卑、焦慮、沮喪等各種不能適時解決甚至會出現嚴重的心理問題。
班級可開展一些學習經驗交流會的活動,也可推薦同學尋求心理老師的建議。
職業發展和擇業問題
隨著高等教育分配製度改革的不斷深入,一方面市場帶給大學生更多的擇業機遇和更大的自由度,但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擇業難度,加重了大學生的行為責任和心理壓力,而畢業生自身的素質,性別、專業以及社會關系等又制約著擇業的自主權。對於少數大學生來說,甚至畢業就意味著失業。這一變化對受「進入大學門,就是國家人,就可以端鐵飯碗吃皇糧」的傳統觀念影響,性格內向,心理承受力較差,心理適應力弱的大學畢業生來說,是難以解決的現實矛盾。一些學生的專業、興趣、就業目的、性格特點間的沖突,讓他們產生矛盾的心理。恐懼、焦慮、煩躁打破了他們的心理平衡,心緒抑鬱,使他們對生活缺乏信心,對前途失去希望,對處境無能為力。
了解自我、做好職業發展規劃,提高職業技能、掌握就業信息,尋求心理老師幫助,能緩解職業發展和擇業帶來的心理困擾。

❸ 大學生網路交友存在的心理問題表現在哪些方面如何解決

網路交友不僅僅限於大學生,相反,如果大學生不僅網路交友而且保持正常的社會關系,那麼網路交友就不是問題了.根據你提出的問題,你要表達的意思是…大學生網路交友的負面影響是嗎?我也是猜測,如果是造成自己正常的社交,那麼就有可能是由於心理脆弱,自閉或者自卑,與人性格也有很大關系,不能一概而論.
解決的辦法還是老中醫的,多參加集體活動,放眼找個死黨或者談場戀愛,這是最快的方法吧~(個人覺得),這樣讓你有主動性的快速從個人變成團隊一樣的生活,這些人的角色對我們自身而言,父母和親人是絕對不能代替的,我想你能明白.和簡單吧,這樣不是個大問題,當自身發現問題的時候,問題已經被開始解決了.
個人意見 希望對你有幫助

❹ 談談大學生網路心理問題及其成因分析

大學生現在存在的網路心理問題就是特別的依賴網路,因為他們在現實生活當中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成就感,所以就特別喜歡上網,也獲得一些比較虛擬的虛榮和成就。

❺ 大學生常見的網路心理問題有哪些

大學生是風華正茂的年輕人,其生理、心理均趨向成熟。但由於受人際關系不良、經濟困難、失戀、學業受挫等影響,常造成心理障礙。根據一項以全國12.6萬大學生為對象的調查顯示,約20.23%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某大學學工部兩次對入學新生進行全面的心理測查,結果表明,25%的學生存在程度不同的心理障礙。據統計,因各種心理疾病而休、退學的大學生人數已佔總休、退學人數的50%左右。引起大學生心理障礙的主要原因有:
1.難以適應生活環境的轉變
剛入學的大學生要順利度過生活環境的轉變期,應從小事做起,從眼前做起,利用每一件小事和每一個機會鍛煉自己獨立生活、獨立工作的能力。
2.學習緊張與競爭壓力造成心理負擔過重
經過高考拼殺的學生帶著良好的感覺進入大學校園之後,突然發覺自己站在「山頂」的感覺沒有了。在高手如雲的集體內,昔日那種「鶴立雞群」的優越感已盪然無存,「眾星捧月」的地位變了,無形中在心理上產生了一種失落感。
因此,老師和家長要教育他們正視現實,認識到考上大學只是人生征途中的一次勝利,今後的路還很長。從一進校門起,新的競爭又宣告開始,大家又站到了新的起跑線上。因此入校後短暫的興奮之後就應當及時冷靜、認真地分析利弊,正確認識自我,踏踏實實走自己的路。
3.人際關系失調造成社交障礙
交往過程中出現的迴避型人格障礙。其特點是:心理自卑,行為畏縮,面對挑戰採取逃避態度或無力去應付。想與人交往,又怕被人拒絕、嫌棄。想得到別人的關心與體貼,又害羞不敢與人接近。不與人交往並非出於自願,內心矛盾重重。
消除社交障礙主要是學會正確評價自己,增加自信,消除自卑和恐懼。不然,對自己的神態舉止尤其敏感,生怕在別人面前出醜、失態,反而使自己在別人面前感到異常緊張。社交障礙是一種恐懼心理的自我加強過程。惡性循環一旦形成,恐懼愈演愈烈,最後嚴重影響正常的學習和生活。有這種問題的同學要大膽一些,多參加集體活動,並敢於拋頭露面。
4.理想、目標落空造成內心困惑
進入大學後,學習失去了中小學時的動力,又不可避免地接觸到了社會市儈、陰暗的一面,習慣於只讀聖賢書的學子們在現實面前感覺到困惑。
針對這種情況應該引導學生明確學習方向,實現從應試教育到素質教育的轉變。大學學習的目的是掌握一定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提高自身的素質。實現這一目標就要從學好專業課,提高專業技能,培養高尚道德情操,鍛煉組織社交能力,提高身體和心理素質等多方面去努力。在學習內容上注意尋找自己的學習興趣,除完成正常的學習任務外,應根據自己的興趣養成發現問題、思考問題、研究問題的習慣,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提高學習的自覺性和自主性。
5.情感受挫促成心靈苦悶
時下的大學校園,戀愛已是公開的秘密,部分大學生匆匆加入「戀愛族」,由於對愛或被愛缺乏正確的理解,往往飽受失戀之苦,但又難以自我調適,輕者陷入情感的旋渦難以自拔,重者則會痛不欲生,尋死覓活,甚至導致精神失常、自殺等嚴重後果。
談戀愛是一種審美,一旦雙方產生了戀情,要沉著、冷靜、理智地對待,既應珍視純潔的感情,又不能任其發展,注意適度控制,正確處理戀愛與學業的關系。對於單相思和失戀者,要注意做好耐心細致的思想工作,教育他們戀愛是以雙方自願為原則的,把他們的注意力轉移到學習上來。

❻ 網路發展對大學生的影響及應對措施有哪些

一、網路對大學生的積極影響
(一)網路帶來大學生生活方式的改變,在網路中,大學生的文化生活得到極大豐富,他們可以同時以文字、聲音、圖像等形式接受來自世界各地的文化信息和娛樂節目,一些思潮、觀念、生活方式、學習方式、消費方式、娛樂方式等都會通過各種渠道對學生產生直接或間接地影響。
(二)網路為大學生的生活提供了使利,大學生利用日漸成熟的電子商務,在網上購買教材、衣服、電腦等,也可以在網路上交易二手商品;還可以在網上為自己手機充話費,更改電話服務套餐;還可以通過遠程網路視頻和遠方的親人面對面的交流。
(三)網路為大學生的學習提供了便利。過去,學生基本上從老師及課本上獲得知識;查閱資料,往往只能到圖書館才能實現。隨著高校招生人數擴增,各高校圖書館資源都十分緊張,壓力很大,並且圖書館到了下班時間,就會閉館,所以許多同學很難能及時查詢到所需資料。網路很好地解決了這一難題。網際網路及數字圖書館的出現,大學生不僅可以很方便的查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還可以及時了解國內外大事件及學校的重大工作安排。
(四)網路為大學生就業提供了便利,大學生可以通過招聘單位的網站了解一些招聘信息,通過發Email的方式同招聘單位取得聯系。這樣,大大減少了應聘的盲目性,既減少了經濟開支,也節省了很多時間和精力。
(五)網路帶來大學生交往方式的改變,網上交友是大學生人際交往的一種重要方式,由於網路的虛擬性,這種方式去除了互動雙方的諸多社會屬性,網友可以直接交流思想,使個人有更多的機會表達自己的觀點,既可推心置腹,又可任意調侃,沒有任何心理負擔,緩解了生活中交友的心理壓力,擴大了交際面。
二、網路對大學生的消極影響
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網路對大學生也存在著很多消極影響。
(一)網路文化的虛擬性容易導致大學生人際交往心理障礙。網路文化的虛擬世界中,為大學生提供了與外界交流的途徑,這種交流是廣泛、安全和隱匿的,人們可以時刻扮演著自己非現實的理想角色,可以在虛擬的環境中為所欲為而不用受過多的約束。這番虛擬的環境對於好奇心強,喜歡憧憬、刺激,幻想新奇的大學生們來說是極具誘惑力的。網路社交雖然可以對大學生人際交往有一定的正面影響,但同時由於脫離了現實交往,長期處於虛擬狀態,在互聯網上得到情感認同與滿足的同時,很多大學生開始由心理上對網路的強烈歸屬感和依賴感延展到對現實的厭倦與冷漠,在這種消極的不為世情所動的抵觸心理下,自我封閉和網路雙重人格的形成便在所難免。更使得大學生網民容易游離於集體、群體之外,現實的人際關系淡漠、交往困難,這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他們忽視現實中的人際交往。
(二)網路文化的交互性和開放性容易導致大學生身心受到危害,由於互聯網的開放性、匿名性和交互性,使得任何人都可以藉助網路工具交流溝通,大量不良信息,如封建迷信、色情暴力、流言蜚語、反動言論等不健康的信息以及低級趣味的網上游戲不經意間便在網路上泛濫。大學生群體正處於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建立的關鍵時期,其本身又缺乏對信息的准確判斷,極易受到網路文化不良觀念的干擾,引起人格扭曲。互聯網的隱蔽性更是加劇了網路不良文化對大學生人格的影響,藉由互聯網的隱蔽性進行的欺詐、誹謗等,對於大學生的正常生活學習、甚至個人物質利益都有著嚴重的危害。由於網路傳播具有速度快、范圍廣和極易被復制的特點,有害信息在網上滋生蔓延的速度超過以往任何傳統媒介。網路輿論極易成為整個大學生信息輿論系統的不穩定因素。
(三)網路文化導致大學生道德意識弱化。由於網路文化具有多元性、開放性和自由性,網路的發展,加速了各種文化之間的相互吸收、融合,使其在廣泛傳播中得到發展。網路文化無形中影響了大學生的各種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也容易使一些西方國家的價值觀和意識形態滲透到大學生中,破壞他們已有的思想、價值和文化。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在虛擬空間難免發生改變,在沒有形成穩定的世界觀和獨立價值判斷能力之前,如果沒有適當的引導,就會處於尋求新鮮刺激的心理狀態,從網上獲取和傳播各類信息,導致一些不良行為的發生和不良信息的傳播,對大學生社會化產生不良影響。如果缺乏清醒認識,久而久之,就會導致道德意識弱化、價值判斷能力弱化,進而產生道德危機。

❼ 大學生如何有效的預防和克服網路心理障礙的產生

目前大學生網路心理障礙已成為社會突出關注的問題,針對著日趨嚴重的現象,作為大學生群體的一份子,我認為要創造良好的人際關系及學習生活環境,良好的人際關系是大學生的必修課,培養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適當減壓,與同學老師家長之間建立互信互助的平台,多與之溝通交流,積極參加集體活動,在集體活動中展現自己自身價值,獲得身心愉悅分散自己對網路的關注,從而使自己從網路迷戀中解脫出來。

❽ 網路心理問題解決方法

網路是一把多刃劍,在給當代大學生生活、學習和交際等方面帶來諸多的方便和益處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問題。網路心理問題作為這些問題之一,給大學生本身和學校學風建設等帶來很多的危害,引起了學界、教育界的廣泛關注。[1]如何解決網路心理問題,提升大學生網路素養已經成為社會各界一致的共識。因此,研討和解決當代大學生網路心理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學術意義和理論意義。筆者擬在簡述當代大學生網路心理問題的表現、危害及其成因的基礎上,分析網路心理問題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的機遇與挑戰,並提出解決大學生網路心理問題的多維路徑與具體措施。
一、當代大學生網路心理問題的表現、危害與成因
網路時代的到來使當代大學生網路行為多樣化,網路購物、網路娛樂、網路學習、網路聊天等都反映了當代大學生人生觀和價值觀的特殊性。[2]其中,網路語言的變化反映了大學生的心態變遷,從中也可以看到大學生網路心理問題的滋長。這些心理問題已經給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學習和人格、價值觀、人生觀、生活等帶來了很多的危害。造成這些嚴重後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值得社會各界思考和研究。
(一)當代大學生網路心理問題的表現及其危害
當代大學生目前的網路語言和網路行為反映了當代青年大學生諸多的網路心理問題,其中比較嚴重和典型的是不負責任的心態、網路沉迷、網路依戀、網路厭學、網路孤獨症、網路自卑、自我認同碎片化等。這些不同程度不同層面的網路心理問題給當代大學生帶來諸多的危害,妨礙了大學生道德精神的健康成長,影響了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正常發展,阻礙了大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發展,扭曲了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撕裂了大學生的自我認同感。這說明當代大學生網路心理發展現狀與健康心理的標准要求還有很大一段距離,這也提醒了高校還有很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做。[3]
(二)當代大學生網路心理問題的成因
造成大學生網路心理問題的原因不是單方面的,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既有網路環境本身建設和監管不到位的外在原因,也有學校對大學生網路心理方面教育缺位的原因,還與大學生本人自控力、自調力不強有關。其中,網路環境的建設和監管不到位導致很多非法、不健康的信息充斥其中,極大地污染了當代大學生的心靈世界。而學校教育包括學科專業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很多學校只重視學科專業教育,對大學生網路心理問題不夠重視,還沒有真正形成一套解決問題的辦法;大學生本身具有個性強的特點,喜歡自由的網路環境,不主動和積極地控制自己的網路行為、網路語言和網路生活,這樣難免引發諸多的心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