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網路連接 » 計算機網路中採用分時系統
擴展閱讀
場館計算機網路 2025-07-01 07:57:22

計算機網路中採用分時系統

發布時間: 2022-07-26 16:46:45

㈠ 計算機操作系統中分時系統和實時系統的異同是什麼具體點詳細清晰些

有本書叫做《操作系統》,你可以去買來看看。。大體說說:
一。分時系統:
分時系統允許多個用戶同時連機使用計算機。
操作系統採用時間片輪轉的方式處理每個用戶的服務請求。
特點:
多路性。
交互性。又叫交互操作系統。
獨立性。
及時性。分時系統性能的主要指標之一的是響應時間,是從終端發出命令到系統與應答的時間。
通常計算機系統採用批處理和分時處理方式來為用戶服務。時間要求不強的作業放入後台批處理處理,需要頻繁交互的作業在前台分時處理。
二。實時系統:
系統能夠及時響應隨機發生的外部事件,並在嚴格的時間范圍內完成對該事件的處理。實時系統作為一個特定應用中的控制設備來使用。
分為兩類:
1. 時控制系統。
2. 時信息處理系統。
特點:及時響應和高可靠性。
一句話概括:分時系統為不連續系統;實時系統為連續系統

㈡ 分時操作系統

【詞語】:分時操作系統
【注音】:fēn shí cāo zuò xì tǒng
【英文】:Time-sharing Operating System[1]
【釋義】:使一台計算機同時為幾個、幾十個甚至幾百個用戶服務的一種操作系統。把計算機與許多終端用戶連接起來,分時操作系統將系統處理機時間與內存空間按一定的時間間隔,輪流地切換給各終端用戶的程序使用。由於時間間隔很短,每個用戶的感覺就像他獨占計算機一樣。分時操作系統的特點是可有效增加資源的使用率。例如UNIX系統就採用剝奪式動態優先的CPU調度,有力地支持分時操作。
產生分時系統是為了滿足用戶需求所形成的一種新型 OS 。它與多道批處理系統之間,有著截然不同的性能差別。用戶的需求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人—機交互 共享主機 便於用戶上機。
操作系統(英語:Operating System,簡稱OS)是管理計算機硬體與軟體資源的計算機程序,同時也是計算機系統的內核與基石。操作系統需要處理如管理與配置內存、決定系統資源供需的優先次序、控制輸入與輸出設備、操作網路與管理文件系統等基本事務。操作系統也提供一個讓用戶與系統交互的操作界面。 操作系統的型態非常多樣,不同機器安裝的操作系統可從簡單到復雜,可從手機的嵌入式系統到超級計算機的大型操作系統。許多操作系統製造者對它涵蓋范疇的定義也不盡一致,例如有些操作系統集成了圖形用戶界面(GUI),而有些僅使用命令行界面(CLI),而將GUI視為一種非必要的應用程序。
操作系統理論在計算機科學中,為歷史悠久而又活躍的分支;而操作系統的設計與實現則是軟體工業的基礎與內核。[2]

㈢ 舉例哪些系統屬於分時操作系統、實時操作系統。。。。

分時操作系統:WIndows,Unix,Linux
實時操作系統:uCOS-II,VxWorks
單用戶操作系統:DOS

㈣ 在各類計算機操作系統中,分時系統是一種( )。

多用戶批處理操作系統
分時操作系統是指在一台主機上連接多個帶有顯示器和鍵盤的終端,同時允許多個用戶通過主機的終端,以交互方式使用計算機,共享主機中的資源。分時操作系統是一個多用戶互動式操作系統。分時操作系統,主要分為三類:單道分時操作系統,多道分時操作系統,具有前台和後台的分時操作系統。分時操作系統將cpu的時間劃分成若干個片段,稱為時間片。操作系統以時間片為單位,輪流為每個終端用戶服務。

㈤ 批處理操作系統和分時操作系統分別適用於什麼場合

批處理操作系統(Batch Processing Operating System)
批處理操作系統是20世紀70年代運行於大、中型計算機上的操作系統。當時由於單用戶單任務操作系統的CPU使用效率低,I/O設備資源未充分利用,因而產生了多道批處理系統,它主要運行在大中型機上。多道是指多個程序或多個作業(Multi-Programs or Multi Jobs)同時存在和運行,故也稱為多任務操作系統。IBM的DOS/VSE就是這類系統。
分時操作系統(Time-Sharing Operating System)
分時系統是一種具有如下特徵的操作系統:在一台計算機周圍掛上若乾颱近程或遠程終端,每個用戶可以在各自的終端上以交互的方式控製作業運行。
在分時系統管理下,雖然各用戶使用的是同一台計算機,但卻能給用戶一種「獨占計算機」的感覺。實際上是分時操作系統將CPU時間資源劃分成極小的時間片(毫秒量級),輪流分給每個終端用戶使用,當一個用戶的時間片用完後,CPU就轉給另一個用戶,前一個用戶只能等待下一次輪到。由於人的思考、反應和鍵入的速度通常比cpu的速度慢得多,所以只要同時上機的用戶不超過一定數量,人們不會有延遲的感覺,好像每個用戶都獨占著計算機。分時系統的優點是:第一,經濟實惠,可充分利用計算機資源;第二,由於採用交互會話方式控製作業,用戶可以坐在終端前邊思考、邊調整、邊修改,從而大大縮短了解題周期;第三,分時系統的多個用戶間可以通過文件系統彼此交流數據和共享各種文件,在各自的終端上協同完成共同的任務。分時操作系統是多用戶多任務操作系統,UNIX是國際上最流行的分時操作系統。此外,UNIX具有網路通信與網路服務的功能,也是廣泛使用的網路操作系統。

㈥ 批處理、分時、實時操作系統的特點各是什麼

一、批處理系統的特點

1、多道:在內存中同時存放多個作業,一個時刻只有一個作業運行,這些作業共享CPU和外部設備等資源。

2、成批:用戶和他的作業之間沒有交互性。用戶自己不能幹預自己的作業的運行,發現作業錯誤不能及時改正。

3、批處理系統的目的是提高系統吞吐量和資源的利用率。

二、分時系統的特點

1、同時性,計算機系統能被多個用戶同時使用;

2、獨立性:用戶和用戶之間都是獨立操作系統的,在同時操作時並不會發生沖突,破壞,混淆等現象;

3、及時性:系統能以最快的速度將結果顯示給用戶;

4、交互作用性:用戶能和電腦進行人機對話。

三、實時操作系統的特點

1、高精度計時系統

計時精度是影響實時性的一個重要因素。在實時應用系統中,經常需要精確確定實時地操作某個設備或執行某個任務,或精確的計算一個時間函數。這些不僅依賴於一些硬體提供的時鍾精度,也依賴於實時操作系統實現的高精度計時功能。

2、多級中斷機制

一個實時應用系統通常需要處理多種外部信息或事件,但處理的緊迫程度有輕重緩急之分。有的必須立即作出反應,有的則可以延後處理。因此,需要建立多級中斷嵌套處理機制,以確保對緊迫程度較高的實時事件進行及時響應和處理。

3、實時調度機制

實時操作系統不僅要及時響應實時事件中斷,同時也要及時調度運行實時任務。但是,[3]處理機調度並不能隨心所欲的進行,因為涉及到兩個進程之間的切換,只能在確保「安全切換」的時間點上進行,實時調度機制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在調度策略和演算法上保證優先調度實時任務;二是建立更多「安全切換」時間點,保證及時調度實時任務。

(6)計算機網路中採用分時系統擴展閱讀:

實時操作系統是保證在一定時間限制內完成特定功能的操作系統。實時操作系統有硬實時和軟實時之分,硬實時要求在規定的時間內必須完成操作,這是在操作系統設計時保證的;軟實時則只要按照任務的優先順序,盡可能快地完成操作即可。我們通常使用的操作系統在經過一定改變之後就可以變成實時操作系統。

例如,可以為確保生產線上的機器人能獲取某個物體而設計一個操作系統。在「硬」實時操作系統中,如果不能在允許時間內完成使物體可達的計算,操作系統將因錯誤結束。在「軟」實時操作系統中,生產線仍然能繼續工作,但產品的輸出會因產品不能在允許時間內到達而減慢,這使機器人有短暫的不生產現象。

㈦ 分時操作系統與網路操作系統的區別是什麼

分時操作系統
交互性:用戶與系統進行人機對話。
多路性:多用戶同時在各自終端上使用同一CPU。
獨立性:用戶可彼此獨立操作,互不幹擾,互不混淆。
及時性:用戶在短時間內可得到系統的及時回答。
影響響應時間的因素:終端數目多少、時間片的大小、信息交換量、信息交換速度
網路操作系統
網路操作系統是網路上各計算機能方便而有效地共享網路資源,為網路用戶提供所需的各種服務的軟體和有關規程的集合。網路操作系統與通常的操作系統有所不同,它除了應具有通常操作系統應具有的處理機管理、存儲器管理、設備管理和文件管理外,還應具有以下兩大功能:
(1)提供高效、可靠的網路通信能力;
(2)提供多種網路服務功能,如:遠程作業錄入並進行處理的服務功能;文件轉輸服務功能;電子郵件服務功能;遠程列印服務功能

㈧ 簡述一下計算機網路的發展過程及其特點

網路並不新鮮。在計算機時代早期,眾所周知的巨型機時代,計算機世界被稱為分時系統的大系統所統治。分時系統允許你通過只含顯示器和鍵盤的啞終端來使用主機。啞終端很像PC,但沒有它自己的CPU、內存和硬碟。靠啞終端,成百上千的用戶可以同時訪問主機。這是如何工作的?是由於分時系統的威力,它將主機時間分成片,給用戶分配時間片。片很短,會使用戶產生錯覺,以為主機完全為他所用。

在七十年代,大的分時系統被更小的微機系統所取代。微機系統在小規模上採用了分時系統。所以說,並不是直到七十年代PC發明後,才想出了今天的網路。

遠程終端計算機系統是在分時計算機系統基礎上,通過Modem(數據機)和PSTN(公用電話網)把計算機資源向地理上分布的許多遠程終端用戶提供共享資源服務的。這雖然還不能算是真正的計算機網路系統,但它是計算機與通信系統結合的最初嘗試。遠程終端用戶似乎已經感覺到使用"計算機網路"的味道了。

在遠程終端計算機系統基礎上,人們開始研究把計算機與計算機通過PSTN等已有的通信系統互聯起來。為了使計算機之間的通信聯接可靠,建立了分層通信體系和相應的網路通信協議,於是誕生了以資源共享為主要目的的計算機網路。由於網路中計算機之間具有數據交換的能力,提供了在更大范圍內計算機之間協同工作、實現分布處理甚至並行處理的能力,聯網用戶之間直接通過計算機網路進行信息交換的通信能力也大大增強。

1969年12月, Internet的前身--美國的ARPA網投入運行,它標志著我們常稱的計算機網路的興起。這個計算機互聯的網路系統是一種分組交換網。分組交換技術使計算機網路的概念、結構和網路設計方面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它為後來的計算機網路打下了基礎。

八十年代初,隨著PC個人微機應用的推廣,PC聯網的需求也隨之增大,各種基於PC互聯的微機區域網紛紛出台。這個時期微機區域網系統的典型結構是在共享介質通信網平台上的共享文件伺服器結構,即為所有聯網PC設置一台專用的可共享的網路文件伺服器。PC是一台"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小計算機,每個PC機用戶的主要任務仍在自己的PC機上運行,僅在需要訪問共享磁碟文件時才通過網路訪問文件伺服器,體現了計算機網路中各計算機之間的協同工作。由於使用了較PSTN數率高得多的同軸電纜、光纖等高速傳輸介質,使PC網上訪問共享資源的數率和效率大大提高。這種基於文件伺服器微機網路對網內計算機進行了分工:PC機面向用戶,微機伺服器專用於提供共享文件資源。所以它實際上就是一種客戶機/伺服器模式。

計算機網路系統是非常復雜的系統,計算機之間相互通信涉及到許多復雜的技術問題,為實現計算機網路通信,計算機網路採用的是分層解決網路技術問題的方法。但是,由於存在不同的分層網路系統體系結構,它們的產品之間很難實現互聯。為此,國際標准化組織ISO在1984年正式頒布了"開放系統互連基本參考模型"OSI國際標准,使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實現了標准化。

進入九十年代,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以及建立在計算機和網路技術基礎上的計算機網路技術得到了迅猛的發展。特別是1993年美國宣布建立國家信息基礎設施NII後,全世界許多國家紛紛制定和建立本國的NII,從而極大地推動了計算機網路技術的發展,使計算機網路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目前,全球以美國為核心的高速計算機互聯網路即Internet已經形成,Internet已經成為人類最重要的、最大的知識寶庫。而美國政府又分別於1996年和1997年開始研究發展更加快速可靠的互聯網2(Internet 2)和下一代互聯網(Next Generation Internet)。可以說,網路互聯和高速計算機網路正成為最新一代的計算機網路的發展方向

㈨ 在各類計算機操作系統中,分時系統是一種什麼系統

分時系統分時操作系統
(time-sharing
system)——70年代中期至今
「分時」的含義:分時是指多個用戶分享使用同一台計算機。多個程序分時共享硬體和軟體資源。
分時(Time
Sharing)操作系統的工作方式是:一台主機連接了若干個終端,每個終端有一個用戶在使用。用戶互動式地向系統提出命令請求,系統接受每個用戶的命令,採用時間片輪轉方式處理服務請求,並通過交互方式在終端上向用戶顯示結果。用戶根據上步結果發出下道命令。分時操作系統將CPU的時間劃分成若干個片段,稱為時間片。操作系統以時間片為單位,輪流為每個終端用戶服務。每個用戶輪流使用一個時間片而使每個用戶並不感到有別的用戶存在。分時系統具有多路性、交互性、「獨占」性和及時性的特徵。多路性指,伺時有多個用戶使用一台計算機,宏觀上看是多個人同時使用一個CPU,微觀上是多個人在不同時刻輪流使用CPU。交互性是指,用戶根據系統響應結果進一步提出新請求(用戶直接干預每一步)。「獨占」性是指,用戶感覺不到計算機為其他人服務,就像整個系統為他所獨占。及時性指,系統對用戶提出的請求及時響應。
分時操作系統的特點:
1.
多路性:即眾多聯機用戶可以同時使用同一台計算機;
2.
獨占性:各終端用戶感覺到自己獨佔了計算機;
3.
交互性:用戶與計算機之間可進行「會話」。
4.
及時性:用戶的請求能在短時間內得到響應。
常見的通用操作系統是分時系統與批處理系統的結合。其原則是:分時優先,批處理在後。「前台」響應需頻繁交互的作業,如終端的要求;
「後台」處理時間性要求不強的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