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計算機網路與通訊考試2,求答案必有重謝
首先ip地址是網路層的組成部分,mac地址是數據鏈路層的組成部分。ip地址是邏輯地址,是可發生變化的。mac地址就是適配器(網卡)的地址,是不變的。做個比喻,mac地址就想我們的身份證號,ip地址像是郵編號,是分層的。在日常生活中,兩者是不可缺少的。為什麼是不可或缺的呢?這里給出一些理由:
a.網路層不只有ip協議,還有其它的協議。如果適配器只要獲取ip地址,那麼遇到不同的網路層協議,怎麼辦?
b.如果適配器是ip地址,那麼ip地址需要存儲在適配器的ram中,對於一個新的網路環境,適配器都要改變其ip地址。麻煩。
c. 如果適配器沒有地址,那麼又有一個問題:對於乙太網技術而言,一個主機向鏈路發送了數據,其它區域網的主機都會接收到。都要解析ip,然後和自己ip匹配。浪費時間。如果有mac,只需要比對一下mac就行了。
所以,需要mac地址。
㈡ MAC層和物理層是一樣的嗎,有什麼區別
不一樣。
物理層(Physical Layer)是計算機網路OSI模型中最低的一層,位於OSI參考模型的最底層,它直接面向實際承擔數據傳輸的物理媒體(即通信通道),物理層的傳輸單位為比特(bit),即一個二進制位(「0」或「1」)。實際的比特傳輸必須依賴於傳輸設備和物理媒體,但是,物理層不是指具體的物理設備,也不是指信號傳輸的物理媒體,而是指在物理媒體之上為上一層(數據鏈路層)提供一個傳輸原始比特流的物理連接。物理層規定:為傳輸數據所需要的物理鏈路創建、維持、拆除,而提供具有機械的,電子的,功能的和規范的特性。簡單的說,物理層確保原始的數據可在各種物理媒體上傳輸。
MAC(Media Access Control,媒體訪問控制)子層定義了數據包怎樣在介質上進行傳輸。在共享同一個帶寬的鏈路中,對連接介質的訪問是「先來先服務」的。物理定址在此處被定義,邏輯拓撲(信號通過物理拓撲的路徑)也在此處被定義。線路控制、出錯通知(不糾正)、幀的傳遞順序和可選擇的流量控制也在這一子層實現。